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平均》课件PPT模板

合集下载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件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件

平均数的作用
平均数可以用来代表一组 数据的总体“平均水平” ,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集 中趋势。
平均数的特点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集中 趋势的代表值,它受到数 据中极端值的影响较小。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直接计算法
将所有数值相加,再除以 数值的数量,即可得到平 均数。
利用计算器法
将所有数值输入计算器, 选择平均数功能,即可快 速得到平均数。
验证结果
在得出计算结果后,应进行验证和复核,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通 过与其他方法或工具比较结果来进行验证。
CHAPTER
05
练习与巩固
练习题一: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总结词
掌握基本方法
详细描述
提供一组数据,要求使用计算器计算其平均数。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可以掌握 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了解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步骤。
CHAPTER
02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
打开计算器并按下相应的键
01
打开计算器应用程序,确保计算 器处于标准模式。
02
熟悉计算器的按键布局,特别是 数字键、运算符键和功能键的位 置。
输入数据并按下相应的键
将要计算的数据逐个输入到计算器上,注意检查每个数字的 准确性。
根据需要按下相应的运算符键(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 )进行运算。
利用Excel法
将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 利用“平均值”函数,即 可快速得到平均数。
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成绩评估
在教育领域中,我们经常使用平 均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了
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工资计算
在企事业单位中,我们经常使用平 均数来计算员工的工资水平,以确 定员工的薪酬。
市场调研

2022年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立体课件

2022年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立体课件
1.审: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和相等关系. 2.设:选择恰当的未知数,注意单位和语言完整. 3.列:根据数量和相等关系,正确列出代数式和方
程.
4.解:认真仔细. 5.验:有三次检验. 6.答:注意单位和语言完整.且答案要生活化.
跟踪练习
1.编写一道与下面分式方程相 符的实际问题.
50 10 5. 2x x
区分整式与分式的依据?分式成立有条件吗?
分式是表示具体情景中数量的 模型,分式是分数的“代数化〞, 所以其性质与运算是完全类似的。 数学〔分式〕与现实世界密切联 系。
以前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是整式, 以后表示数量关系的式子可以是
〔1〕当a=1,2时,分别求分式
a 1 2a
的值。
〔2〕当a取何值时,分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那么
类似
•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 异分母分式加减
的法那么:
法的法那么:
• 通分,把异分母分 • 通分,把异分母 数化为同分母分数. 分式化为同分母
分式.
约分与通分
最大公因式与最简公分母
• 最大公因式:
• 最简公分母:
• 分子分母系数的 • 各分母系数的最
最大公约数;
小公倍数;
• 分子分母中相同 • 各分母中所有不 因式的最低次幂. 同因式的最高次
a 1 无意义? 2a
(3〕当a取何值时,分式
a 1 2a
有意义?
〔4〕当a取何值时,分式
a 1 2a
值为零?
根本性质
w 分式和分数也有类似的性质. w 分式的根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
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是:
A A M 或 A AM (其中M是不等于零的整式) B BM B BM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数据的分析PPT课件 (共11张PPT)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数据的分析PPT课件 (共11张PPT)

596.2
1354.2 575.1 685.7 523.2 254.4 458.1
辽宁
浙江 山东 广东 四川 陕西 新疆
875.4
1891.1 831.9 1065.5 538.4 441.0 340.3
吉林
安徽 河南 广西 贵州 甘肃
705.5
520.6 426.3 554.6 316.4 328.4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 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
课堂小结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
(1)进入统计状态:开机, 按键 ; (2)输入数据: 输入第一个数据并按 ,完成第一 个数据的输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数据输 入完为止。 如果某个数据出现了n次,可先输入该 数据,然后连续按 键n次; 按键 ,则屏幕上显示出这 (3)显示数据: 组数据的平均数。
巩固练习
3、在A、B、C、D四块实验田进行水稻新品种种 植实验,各块实验田的面积和所种水稻的单位产 量如下:
A B C D
单位产量/(千克/公顷)
面积/公顷
8250
4
7875
3
7125
1
6375
2
则四块实验田中水稻的平均单位产量是多少?
巩固练习
4、甲、乙两名体操运动员最近10次比赛成绩如下 (单位:分): 甲:9.88,9.87,9.90,9.91,9.85,9.92,9.88, 9.89,9.90,9.86; 乙:9.62,9.68,9.82,9.71,9.75,9.85,9.92, 9.79,9.80,9.78。 借助计算器比较甲、乙两名运动员10次比赛的平 均得分的高低。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方法,然后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计算器的操作不熟悉,可能会影响到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操作技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提高课堂效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方法,能熟练运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交流,学会如何使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方法。

2.难点:如何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

2.准备一组数据,用于求平均数和方差。

3.准备PPT,展示实例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到计算器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便捷。

2.呈现(10分钟)讲解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

通过PPT演示,让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协作,使用计算器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和方差教学案(2)

青岛版八年级数学上册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和方差教学案(2)

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与方差教学案(2)一、教与学目标:1.了解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2.能在求方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3.体会小组合作以及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二、教与学重点难点:了解计算器的统计功能,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三、教与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分组讨论法、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动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会方法的优越性.四、教与学过程: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引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标准差比较繁琐,如果能够利用计算器,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那么本节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标准差。

通过问题的分析,向学生展示有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及自信心.(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1)、课本P105—P107页,完成下列填空。

(要求必须熟悉计算器操作程序)①按键,打开计算器;②按键,,进入统计状态,计算器显示“SD”符号;③按键,, =,清除计算器中原有寄存的数据。

④输入统计数据,按键顺序为:第一数据;第二数据为,……最后一个数据 ;⑤按键,, =,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平均数;⑥按键,, =,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标准差;⑦按键 =计算器显示出输入的所有统计数据的方差;⑧若又准备保留数据,可按键,,结束求方差运算.(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加深对各键的认识以及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2)、有的计算器中,STAT是____的意思,DATA是____的意思.计算器键盘上,符号σ与书中符号___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___.个性化设计:1.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与标准差?2.极差、方差与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什么?引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标准差比较繁琐,如果能够利用计算器,就会大大提高效率。

那么本节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标准差。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一. 教材分析《4-6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和方差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对平均数和方差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的使用还不够熟练,对于如何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引导。

此外,学生之间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关注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平均数和方差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利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方差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器操作和平均数、方差的计算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

2.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计算平均数和方差。

3.制作课件,展示计算器操作步骤和计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哪些基本操作?平均数和方差是什么?”2.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一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青岛版数学八上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word教案

青岛版数学八上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word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一、教与学目标:1、让学生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在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同时通过互相合作交流,让学生得到发展,达到共同进步。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难点: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三、教与学方法:探究与自学教学法四、教与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大家展开一个比赛,看谁能很快统计出我班每位同学的身高并能求出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生:用计算器。

(由学生熟悉的身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出本节的课题。

)(二)、探究新知:1、问题导读:(1)、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有哪些优点?(2)、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有哪些步骤?(3)、用计算器算出例1、例2并与课本核对答案。

(把本节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出现,让学生有目的的思考。

)2、合作交流:以小组为单位统计出我班每位同学的身高并能求出我们班同学的平均身高。

3、精讲点拨:例:观察下图,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

个性化设计:解:进入统计状态并清除机器中原有数据后,依次按键:16、M+、18、M+、M+、21、M+、M+、M+、M+、23、M+、24、M+、M+、M+、26、M+、29、M+、M+、34、M+;完成数据的输入,再按键SHIFT、1、=,则得到结果23.26666667。

注意:用统计方法计算平均数时,若发现输入错误时,必须清零后重新输入,而不能通过追加一个数来修正数据。

(三)、学以致用:1、巩固新知:(1)、利用计算器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的平均数。

(2)、利用计算器求下列数据的平均数18.6、17.2、18.4、19.3、17.9、18.1、19.6、20.3、18.5的平均数2、能力提升:求它们的平均数.(精确到0.01米)(四)、达标测评:1、选择题:(1)、下面是某空调专卖店在今年七月份10天的销售数量:90,83,83,75,71,69,68,67,65,64,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A 、71 B、72 C 、73 D 、73.5(2)已知一组数据-2,-3,-5,0,2,3,6,5,1,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精确到百分位).A 、0.77 B、0.78 C 、0.7 D 、0.778(3)、一周内某班卫生得分如下:9.5,9.8,9.7,9.0,9.6,则该班卫生平均得分为()A 、9.50 B、9.25 C 、9.52 D 、9.502、填空题:(4)、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的平均数(5)、有人对展览馆七天中每天进馆参观的人数做了记录,情况如下:180,176,173,176,176,181,182,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个性化设计:3、解答题:(6)、光明中学环保小组对某区8个餐厅一天的快餐饭盒使用个数作调查,结果如下:125,115,140,270,110,120,100,140(1)这八个餐厅平均每个餐厅一天使用饭盒多少个?(2)若该区共有餐厅62个,则一天共使用饭盒约为多少个?五、课堂小结:你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了吗?要注意什么?六、作业布置:习题4.6,A-1,2,3,B-1,2自学计算机上求平均数的方法七、教学反思:个性化设计:湖。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PPT课件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PPT课件
知1-练
1 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时,一般步骤可分 为三步:①选择统计模式,进入_统___计____状态;② 依次输入各___数__据___;③显示__统__计____结果.
2 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 中的一个数据105输入为15,那么由此求出的平均数 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 D ) A.-3.5 B.3 C.0.5 D.-3
课堂小结
平均数
平均数的特点: (1)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唯一的,它不一定是数据
中的某个数据; (2)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量,是
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的一个特征量; (3)一般情况下,平均数能体现一组数据的整体性质.
苏科版 八年级上
第三节
第二章 物态变化
熔化和凝固
夯实基础·逐点练
4 【中考•赤峰】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C) A.蜡、玻璃、沥青 B.蜡、铝、玻璃 C.冰、铁、铝 D.冰、铁、沥青
85 78 85 73 =80.25, 4
乙的平均成绩为 73 80 82 83 =79.5. 4
因为甲的平均成绩比乙高,所以应该录取甲.
感悟新知
知1-讲
定义: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
们把
1 n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
均数;
简称平均数;记为 “x”,读作:“x拔”.
夯实基础·逐点练
10 冬天穿棉衣可以有效阻止人体热量向外散发,使人感 到暖和,而棉衣自身并不发热.据说法国准备生产一 种夹克,其衣料纤维中添加一种微胶囊,这种胶囊所 含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温度降低时会结晶.人们穿 上它,气温较高时,胶囊中物质_熔__化__吸__热_,使人感到 凉爽;气温降低时,胶囊中物质_凝__固__放__热_,使人感到 温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 数和方差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CONTENT
知识回顾
新知探究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01 知识回顾
复习回顾
什么是极差?什么是方差?
(1)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2)方差就是:
02 新知探究
探索新知
练一练: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1)1,3,6,2
(2)1,13,16,20
2.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
它们的____即可 ( A )
A.方差
B.平均数
C.中位数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方差为 ____
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
为( D )
A.6
B. 6.1
C.6.2
D. 6.3
04 拓展延伸
x 0.7437 2.4745 0.0762 3.3750 4.7356 6.7430 5.2687 4.7400 3.5 8
S2
1
0.7437
3.52
2.4745
3.52
0.0762
3.52
3.750
3.52
8 4.7356 3.52 6.7430 3.52 5.2687 3.52 4.7400 3.52
课内活动
小组活动:四人一组,分别测量出每位同 学一拃长,并求出相应的平均数和方差
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测量 每位同学身高并求 出方差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 数和方差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10 47 54.12 63 54.12 84 54.12 95 54.12 95 54.12
=729.89
2.求下组各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 A组:473,284,9345,0.0762,3.3750, 4.7356,6.7430,5.2687,4.7400
≈4.8
03 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1、下表给了两种股票从2002年4月1日到4月19日的交易 日收盘价格,分别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和方差,并比较这两种 股票在这段时间内的涨跌变化幅度.
解:A股票的价格的平均数约为11.72。方差约为 0.102;B股票价格的平均数约为14.16,方差约为 0.175。B股票价格的整体波动比A股票大一些.
S2
1 4
4
11.52
6
11.52
1111.52
25 11.52
=67.25
B组:24,24,31,31,47,47,63,84,95,95
x 24 2 31 2 47 2 63 84 95 2 54.1 10
S2
1
24 54.12 24 54.12 31 54.12 31 54.12 47 54.12
求方差需要的运算量较大,当一组数据中所含的 数的个数很多时,求平均数、方差要花费很多的时 间,而且容易算错,因此通常都不用笔算而借助于 科学计算器,下面我们来学习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 的平均数、方差.
典型例题
例1.求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 A组:4,6,11,25;
x 4 6 11 25 11.5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