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化学学院邹世春

合集下载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年硕士研究生复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年硕士研究生复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副本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1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考生姓名报考专业名称报考研究方向名称总分复试专业复试方向江春燕化学无机化学413化学无机化学谢凯平化学无机化学403化学无机化学张艳丽化学无机化学387化学无机化学王思敏化学无机化学386化学无机化学周萌化学无机化学382化学无机化学刘冰洋化学无机化学376化学无机化学蒋忠霞化学无机化学370化学无机化学钟镇松化学无机化学370化学无机化学孙敬华化学无机化学366化学无机化学曹剑骏化学无机化学365化学无机化学郭振斌化学无机化学363化学无机化学易夏化学无机化学361化学无机化学严华化学无机化学360化学无机化学张祥琼化学无机化学357化学无机化学李碧权化学无机化学352化学无机化学万琴化学无机化学352化学无机化学范文杰化学无机化学345化学无机化学莫宗文化学无机化学342化学无机化学姜方茹化学无机化学341化学无机化学熊健化学无机化学339化学无机化学陈上超化学无机化学333化学无机化学周晓薇化学无机化学322化学无机化学梁玲化学无机化学312化学无机化学李海荣化学无机化学311化学无机化学郭岩化学无机化学310化学无机化学王顺化学无机化学310化学无机化学卢琳化学无机化学303化学无机化学陈韦良化学无机化学300化学无机化学刘泽邦化学分析化学407化学分析化学郑诗越化学分析化学394化学分析化学扶昭富化学分析化学393化学分析化学李三梅化学分析化学384化学分析化学詹以森化学分析化学375化学分析化学朱厚亚化学分析化学374化学分析化学罗静静化学分析化学373化学分析化学张池芳化学分析化学363化学分析化学易佳化学分析化学363化学分析化学王子杏化学分析化学359化学分析化学黄小楠化学分析化学358化学分析化学陈俊化学分析化学358化学分析化学黎佩珊化学分析化学352化学分析化学何园缘化学分析化学351化学分析化学梁塑化学分析化学351化学分析化学何秋桔化学分析化学351化学分析化学李立平化学分析化学351化学分析化学陈亚琴化学分析化学345化学分析化学冯燕燕化学分析化学342化学分析化学赵英化学分析化学341化学分析化学许冬琳化学分析化学330化学分析化学吴晓娟化学分析化学329化学分析化学田炎祖化学分析化学328化学分析化学张丽云化学分析化学325化学分析化学罗杰化学有机化学421化学有机化学刘想化学有机化学416化学有机化学曹庆翔化学有机化学409化学有机化学谭春兵化学有机化学386化学有机化学刘辉化学有机化学384化学有机化学张建友化学有机化学383化学有机化学彭志刚化学有机化学383化学有机化学吴雪彬化学有机化学381化学有机化学朱国勋化学有机化学380化学有机化学王岩化学有机化学375化学有机化学符国华化学有机化学374化学有机化学付洪光化学有机化学374化学有机化学王丹丹化学有机化学374化学有机化学黄冬婷化学有机化学372化学有机化学周嘉明化学有机化学372化学有机化学孙国权化学有机化学371化学有机化学李永芳化学有机化学366化学有机化学王新峰化学有机化学365化学有机化学何雄斌化学有机化学365化学有机化学林雨翔化学有机化学364化学有机化学孙荣钦化学有机化学358化学有机化学朱蓉蓉化学有机化学350化学有机化学谢洋化学有机化学350化学有机化学陈丽化学有机化学349化学有机化学肖斌化学有机化学349化学有机化学曾紫毅化学有机化学339化学有机化学黄东鹏化学有机化学338化学有机化学邓袁元化学有机化学308化学有机化学许佳怡化学有机化学305化学有机化学杨杰波化学有机化学305化学有机化学刘丽平化学物理化学407化学物理化学邱伟涛化学物理化学400化学物理化学张竹莲化学物理化学399化学物理化学冯娟化学物理化学386化学物理化学王树加化学物理化学374化学物理化学尹少云化学物理化学374化学物理化学王峰化学物理化学373化学物理化学刘世君化学物理化学364化学物理化学王中恒化学物理化学361化学物理化学骆阳化学物理化学359化学物理化学邓阳华化学物理化学356化学物理化学李胤午化学物理化学350化学物理化学丁亚娟化学物理化学343化学物理化学王二荣化学物理化学339化学物理化学王付鑫化学物理化学333化学物理化学谭铭希化学物理化学325化学物理化学李雨晴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98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黎天云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97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谭韵红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92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许鸿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89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陈辉豪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88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吴嘉龙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88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宗航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88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黄有娣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79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江远文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79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郑成章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79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张谭妹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76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彭斯敏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7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王贤宏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67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罗浩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67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徐军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65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蒋莉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60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刘莹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59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李婷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59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左铭祥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57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胡杜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55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郭毅洋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52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瞿伦君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5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郑丽敏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5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陈嘉瑶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49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辛亚川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48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张超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47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杨柳鸿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46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梁慧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43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张力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43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杨鸿毓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4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罗凌超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32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李晓栋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29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熊锦城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26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邓乐杰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25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梁锐轩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2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彭璞璞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14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叶盼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1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姚国欢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1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韦天富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1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陈俊达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08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杨柳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07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王爽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301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侯斌化学化学生物学358化学化学生物学钟志伟化学化学生物学333化学化学生物学陈林林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343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文阿浩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334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李志浩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催化372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催化张玉银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催化350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催化谢桂雄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催化345化学工程与技术工业催化何千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405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杨腾飞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397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徐芳芳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374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陈俊杰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370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包江威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350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陈宏现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332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周君贤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311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汤敏妮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395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龙碑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345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孟秋霞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334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周玲玲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325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刘正芳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323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彭奕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322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艺刘意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393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刘雪耀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350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全霖阳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313化学工程与技术应用化学田亚华工程硕士(化学工程)不分方向336工程硕士(化学工程)不分方向张龙霞工程硕士(化学工程)不分方向329工程硕士(化学工程)不分方向吴晓焜工程硕士(化学工程)不分方向300工程硕士(化学工程)不分方向万力工程硕士(化学工程)不分方向300工程硕士(化学工程)不分方向王小曼工程硕士(化学工程)测试中心联合培养项目(大型仪器测试与维护)327工程硕士(化学工程)测试中心联合培养项目(大型仪器测试与维护)刘涛工程硕士(化学工程)惠州研究院联合培养项目332工程硕士(化学工程)惠州研究院联合培养项目易丹工程硕士(化学工程)惠州研究院联合培养项目321工程硕士(化学工程)惠州研究院联合培养项目。

中山大学化工系导师详细介绍

中山大学化工系导师详细介绍
10. 广东省工业攻关项目, 工业有机废液处理与资源化的过程强化技术及新工艺流程研究, (2009B0),
11. 广东福田化工公司, 不饱和聚酯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及新工艺研究开发,
12. 中海油气开发利用公司, 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低温余热综合利用,
13. 中海沥青(泰州)公司, 沥青装置换热网络优化改造方案开发, . 06
相关成果
近期主要专利
1. 一种等压气液平衡测定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 授权日期: ;
2. 一种气液液平衡测定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 授权日期: ;
3. 一种使用夹带剂生产乙酸乙酯的方法质及高效节能型吸收稳定系统, 发明专利, 申请号:, 申请日期: ;
·: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加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武汉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至今: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6: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教授;
·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能源工程研究所,访问学者;
·: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研究助理;
·:湖南长沙石油厂,工程师;
4.陈卫国,熊亚等:“声电催化氧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基础研究” ,水处理技术,2001,27(3):152
5.陈卫国,徐寿等:“电催化系统-电生物炭接触氧化床处理垃圾渗滤液”,中国环境科学,2002,22(2):146
4. 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专家委员会 委员
二、基本情况
陈卫国,男,,籍贯:广西,硕士毕业。
联系方式
·邮编:510275
·tel:0086-
·Fax:0086-
·E-mail:
教育经历
暂无资料
工作经历
暂无资料

中山大学化工系导师详细介绍

中山大学化工系导师详细介绍

联系方式·通讯地址: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邮编:510275·电话:+86-(O)·E-mail:教育经历·: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石油加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武汉化工学院,有机化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至今: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教授;· 6:华南理工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副教授;· 1: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能源工程研究所,访问学者;·:香港科技大学化工系,研究助理;·:湖南长沙石油厂,工程师;·:江汉石油学院应用化学系,助教;讲授课程本科生课程:《化工热力学》研究生课程:《高等化工热力学》、《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与能量综合》科研方向1. 化工过程热力学分析2. 㶲经济学理论及应用3. 过程耦合强化及能量系统优化4.过程工业集成建模以及设计、运行与控制优化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组分化学结构特征的石油馏分萃取分离过程相平衡模型及应用研究(),2. 广东省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专项, 炼油工业节能减排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2010A0),3. 863重点项目“化工反应过程强化技术”课题四“反应过程耦合强化技术及工业示范”子课题, 醋酸乙酯/醋酸丁酯反应-反应耦合强化工业化技术(2006AA030204),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能量流结构的过程扩产与能量综合集成建模与优化研究(),5. 中国石化咨询公司, 茂名分公司炼油全厂用能优化,6. 广州中元石化工程公司, 炼化企业低温余热利用技术研究开发,7.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 海南炼化全厂用能优化技术方案研究开发,8. 中石化金陵分公司, 三套工艺装置用能分析和节能方案开发,9. 中石化胜利油田技术检测中心, 炼油系统能耗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10. 广东省工业攻关项目, 工业有机废液处理与资源化的过程强化技术及新工艺流程研究, (2009B0),11. 广东福田化工公司, 不饱和聚酯系统节能减排技术及新工艺研究开发,12. 中海油气开发利用公司, 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低温余热综合利用,13. 中海沥青(泰州)公司, 沥青装置换热网络优化改造方案开发, . 0614. 中石化武汉分公司, 炼油能量系统优化改进方案研究开发,15. 中石油兰州分公司, 炼油板块主要耗能装置用能分析与优化,获奖情况1. 过程工业能量系统综合优化及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工程应用,2006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2. 螺旋隔板强化管换热器的研究开发, 201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六)相关成果近期主要专利1. 一种等压气液平衡测定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 授权日期: ;2. 一种气液液平衡测定装置, 发明专利, 专利号: ZL , 授权日期: ;3. 一种使用夹带剂生产乙酸乙酯的方法, 发明专利, 申请号:, 申请日期: ;4. 一种强化传质及高效节能型吸收稳定系统, 发明专利, 申请号:, 申请日期: ;5. 强化气分装置利用余热余压回收丙烯的制冷装置及工艺, 发明专利, 申请号: , 申请日6. 催化重整预加氢反应产物的二级冷凝分离方法及装置, 发明专利, 申请号: , 申请日期: ;学术任职1. 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与工程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 《石油石化节能》编委3. 广州市能源学会理事4. 全国化工节能减排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二、基本情况陈卫国,男,,籍贯:广西,硕士毕业。

水环境中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抗生素光降解的研究

水环境中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抗生素光降解的研究

水环境中红霉素和罗红霉素抗生素光降解的研究
肖健;刘林梅;邹世春
【期刊名称】《广州化学》
【年(卷),期】2008(033)002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分离富集,LC-MS-MS为检测平台,研究了水环境中低浓度(10 mg/L)红霉素和罗红霉素的光降解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接近中性(pH=7.5)的水溶液中,经过1 h的光照,两种抗生素的光降解率在30%以下;而在有2000mg/L TiO2催化剂存在时,光照15 min,二者的降解率即可分别达95.5%和97.2%,此时溶液的pH值对光催化降解的影响不大.实验也表明,光直接降解反应和光催化降解反应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总页数】6页(P1-5,12)
【作者】肖健;刘林梅;邹世春
【作者单位】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广东,深圳,518049;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52
【相关文献】
1.罗红霉素缓释片与罗红霉素片治疗急性呼吸系感染的临床研究 [J], 曹丽华;王慧玲;霍丽;王镇山;徐启勇;章辉;刘德梦;刘晓菊
2.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罗红霉素阴道栓中罗红霉素的含量 [J], 张建新;王强;金
勇;李颖
3.罗红霉素胶囊剂中罗红霉素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的实验 [J], 陈卫;丁于明
4.罗红霉素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病的临床研究 [J], 唐义平;陈平
5.水环境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光降解行为研究Ⅳ——雌酮在水溶液中的光降解 [J], 刘彬;路平;邓琳;邓南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地点 港珠澳大桥 珠海校区 伍舜德学术会议中心
7 月 25 日 (周四)
15:00-15:30,海洋环流与物质输运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龚文平 教授 15:30-16:00,海洋遥感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赵俊 教授 16:00-16:30, 近岸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专题介绍 主讲人:吴加学 教授 16:30-17:00,生物海洋学与生态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殷克东 教授 9:00-11:00,营员分组总结汇报交流 11:00-11:30,结营仪式 11:30-14:30,午休 15:00-17:00,参观珠海市 离营 珠海校区 教学楼
7 月 22 日 (周一)
珠海校区 伍舜德学术会议中心
珠海校区 教学楼 珠海校区 伍舜德学术会议中心
7 月 23 日 (周二)
珠海校区 教学楼
珠海校区 教学楼
日期安排
主要行程 8:00-8:30,港珠澳大桥建设概况简介 主讲人:雷亚平 老师 8:30-11:30,参观港珠澳大桥 11:30-14:30,午休
“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中山大学第六届粤港澳台海洋科学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日程安排
日期安排 14:00 前,营员报到 14:30-15:15,开营仪式及学院介绍 主讲人:苏明 副教授/副院长 15:15-15:45, 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王东晓 教授/院长 15:45-16:15,海洋化学与污染控制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邹世春 教授 16:15-16:30,茶歇 16:30-17:00,海洋生物养殖与环境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何建国 教授 17:00-17:30,海洋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孙晓明 教授 9:00-10:30,参观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10:30-11:00,海洋保护生物学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吴玉萍 教授 11:00-11:30,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罗一鸣 教授 11:30-14:30,午休 14:30-15:00,海洋石油与矿产资源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万志峰 副教授 15:00-15:30,海洋生态基因组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卢建国 副教授 15:30-17:30,参观海洋科学学院实验室 8:00-11:30,参观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红树林自 然保护区 11:30-14:30,午休 15:00-15:30,海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刘岚 教授 7 月 24 日 (周三) 15:30-16:00, 海洋微型生物生态与物质循环研究所专 题介绍 主讲人:龚骏 教授 16:00-16:30,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所专题介绍 主讲人:王江海 教授 16:30-17:00, 计算海洋科学与海洋模型研究所专题介 绍 主讲人:来志刚 教授 珠海淇澳岛 珠海校区 伍舜德学术会议中心 珠海香洲 主要行程 地点 珠海校区 伍舜德学术会议中心 (住宿地点)

05-核磁共振波谱

05-核磁共振波谱

此外,也可根据情况选择其它标准物。
含水介质:三甲基丙烷磺酸钠。 高温环境:六甲基二硅醚。 极性大的有机物:4,4-二甲基-4-硅戊烷-1-磺酸钠(DDS)。只产生一个尖锐的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在相同状态样品中,两种弛豫发生的作用刚好相反,只是在液态样
品中,二者的弛豫时间 1 和 2 大致相当,在 0.5-50s 之间。两种弛豫过 程中,时间短者控制弛豫过程。
对于固体样品:1大而 2小,此时弛豫由时间短的控制,因此谱线
很宽!因为液体和气体样品的1和2均为 1 s 左右,能给出尖锐的谱峰, 因此,在NMR分析中,多须将样品配制成液体! 思考: a)在 NMR 测量时,要消除氧杂质,为什么? 因为O为顺磁性物质,其波动磁场会使1减小,使谱峰变宽。
综述:样品流动性降低(从气态到固态),1增加,纵向弛豫越少发生,谱线窄。 横向弛豫2:又称自旋-自旋弛豫。当两个相邻的核处于不同能级,但进动频率 相同时,高能级核与低能级核通过自旋状态的交换而实现能量转 移所发生的弛豫现象。
a) 固体样品—结合紧密—自旋核间能量交换容易—2最小—谱线变宽最大(宽谱)—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2. 弛豫--Relaxation 何为弛豫?处于高能态的核通过非辐射途径释放能量而及时返回 到低能态的过程称为弛豫。由于弛豫现象的发生,使得处于低能态的核 数目总是维持多数,从而保证共振信号不会中止。弛豫越易发生,消除 “磁饱和”能力越强。 据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激发能量 E与体系处于激发态的平均时
NMR 仪器)。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9.1 NMR基本原理
一. 原子核能级的分裂及其描述
1. 原子核之量子力学模型 带电原子核自旋 自旋磁场 磁矩 (沿自旋轴方向)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析化学专业2018 年上半年2018 届硕士学位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析化学专业2018 年上半年2018 届硕士学位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析化学专业2018年上半年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答辩人答辩题目指导教师操婷婷两种基于半导体聚合物量子点的比率型荧光传感王伦朱昌青沈智勇曹聪CdTe@C 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分析传感应用方改改两种稀土金属掺杂碳点的制备及传感应用刘春秀环糊精辅助的荧光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制备、性质及细胞成像分析夏云生吕扬环糊精功能化碳纳米粒子的制备、结构及催化研究夏云生汪美琴核壳Au@CDs 纳米粒子的原位可控合成及其在SERS 光谱中的分析应用朱昌青王丽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的汞离子检测方法的研究陈红旗王玲铽-噻吩羧酸类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质与应用研究朱英贵王小芳铽-吡啶酰胺类配合物的电致化学发光性质与应用研究朱英贵王小颖两种卟啉类染料分别掺杂的Pdots 的传感应用朱昌青闻武长波发射荧光聚多巴胺的合成及荧光传感应用朱昌青夏濛高灵敏免疫分析技术用于叶酸功能化二氧化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的痕量检测张明翠张明翠闫希高分子纳米药物载体的高选择精准定量免疫分析方法研究周瑶瑶基于Mn 2+掺杂的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王伦朱升美基于二氧化锰纳米片构建的荧光分析平台及其应用研究王广凤答辩委员会:答辩主席:张忠平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安徽大学)答辩委员:王伦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朱昌青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沈智勇特聘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朱英贵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张明翠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夏云生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广凤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陈红旗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答辩秘书:孙军勇时间:2018年6月2日上午8:00地点:理科实训大楼938教室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分析化学专业2018年上半年2018届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答辩人答辩题目指导教师侯丁基于聚多巴胺的复合材料制备及电容性能研究陶海升李丽金纳米孔电极的制备修饰与应用李永新李铁梅嗜硫铁磁性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刘云春李雪艳新型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应用阚显文吕韦韦嗜硫硅球亲和色谱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刘云春唐堂高效钴基析氧电催化剂的可控构筑及性能调控高峰汪蕾新型有机-无机杂化嗜硫毛细管整体柱的制备及其应用陈红旗杨新胜基于生物酶与DNA构筑生物电化学分析平台及其应用王广凤于苗苗电化学循环放大策略用于几种微量元素的检测李茂国俞木萍单宁酸金属络合物膜的制备及应用李茂国张君君基于杂化链反应和纳米粒子放大信号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张玉忠张强表面洁净的多孔贵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与催化性能研究高峰张文娟基于功能化纳米材料放大信号的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的制备张玉忠赵蔓茹基于适配体和金纳米粒子自组装结构构建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及其应用研究王海燕朱佳慧金纳米电极的制备、修饰及应用李永新答辩委员会:答辩主席:雷建平教授(南京大学)答辩委员:张玉忠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高峰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李永新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海燕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李茂国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陶海升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阚显文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刘云春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答辩秘书:凌平华时间:2018年6月2日上午8:00地点:理科实训大楼702会议室。

广州市不同季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广州市不同季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特征及环境意义
公司生产的低流量 采样器
采样点分布图
质量浓度分析
分析仪器:灵敏度为1 g的电子微量天平 (Mettle M3, Switzerland)
按下式计算质量浓度:
C G2 G1 Yr
C:PM质量浓度(mg/m3) G1:(空mg白)滤膜的重量(mg)G2:采样后滤膜的重量 Yr:采样体积(m3)
化学院实验创新基金资助:
广州市不同季节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 特征及环境意义
张颖仪 指导老师:邹世春副教授
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颗粒物
颗粒物——可悬浮于空气中的固态和液态的微粒
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 颗粒物;
PM2.5: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 的颗粒物。
研究内容:
广州冬季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特征; 广州夏季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特征; PM10和PM2.5相关性分析; 不同采样点的特征比较; 气象因素影响。
一、广州冬季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特征
1)颗粒物污染严重
日平均值高; 超标率高; 超标倍数大。
2)变化范围大
冬季PM10浓度日际变化图
逆温频率:逆温频率高
不利于颗粒物的
扩散 颗粒物浓度上升;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较夏季低的冬季,其颗 粒物的浓度也相应地比较高。
结论
1)污染严重; 2)季节变化明显; 3)浓度与不同采样点有关; 4)受气象因素影响; 5)PM10中以细颗粒物为主。
致谢
本次毕业论文实验是在邹世春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 在实验中,邹老师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深深地感染了我,使我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对实验始终充满了信心。在实验遇到困难 时,邹老师耐心地给予了我大量的帮助,引导我分析问题和解 决问题。在邹老师的教导下,我初步了解了颗粒物的相关知识, 为我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在此谨表诚挚的感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 章 电分析化学引论
10.1 化学电池 一、基本概念 二、 量 二、Nernst方程式 三、条件电极电位0’ 10.3 液接电位及其消除 一、 液接电位的形成 二、 液接电位的消除——盐桥 10.4 电极极化与超电位 一、电极的极化 二、去极化 三、超电位η
二、 液接电位的消除——盐桥(Salt bridge) 盐桥的制作:加入3%琼脂于饱和KCl溶液(4.2M),加热混合均匀,注入到U形 管中,冷却成凝胶,两端以多孔砂芯(porous plug)密封防止电解质溶液间的虹 吸而发生反应,但仍形成电池回路。由于K+和Cl-离子的迁移或扩散速率相当, 因而液接电位很小。通常为 1~2 mV。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定义: 通过测量组成的电化学电池待测物溶液所产生的一些电特性而进 行的分析。在溶液中可分“有电流和无电流”流动两种情况来分别研究 、确定参与反应的化学物质的量。 分类方法: 按测量参数: 电位、电重量法、库仑法、伏安法、电导; 按IUPAC: 1)不涉及双电层及电极反应,如电导分析及高频测定; 2)涉及双电层,不涉及电极反应,如表面张力及非Faraday阻抗测定; 3)涉及电极反应,如电位分析、电解分析、库仑分析、极谱和伏安 分析。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10.1 化学电池(Chemical cell) 一、基本概念 1、化学电池定义:化学电池是化学能与电能互相转换的装置。 2、组成化学电池的条件:1) 电极之间以导线相联;2)电解质溶液间以一 定方式保持接触使离子从一方迁移到另一方;3) 发生电极反应或电极上 发生电子转移。 3、电池分类: 根据电解质的接触方式不 同,可分为液接电池和非液 接电池。 A) 液接电池:两电极共享同 一种溶液。
0.0592 ( aC )c ( aD )d 0.0592 = = lg K lg a b z z ( aA ) ( aB )
0
利用此式可求得反应的平衡常数K。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必须注意: A) 若反应物或产物是纯固体或纯液体时,其活度定义为1。 B) 分析中,通常要测量的是待测物浓度ci , 而不是活度ai 。二者的关系 为: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3. 极化分类 a) 浓差极化 发生电极反应时,电极表面附近溶液浓度与主体溶液浓度不同所产 生的现象称为极化。如库仑分析中的两支 Pt 电极、滴汞电极都产生极 化,是极化电极。(在阴极附近,阳离子被快速还原,而主体溶液阳离 子来不及扩散到电极附近,阴极电位比可逆电位更负;在阳极附近, 电极被氧化或溶解,离子来不及离开,阳极电位比可逆电位更正)可通 过增大电极面积,减小电流密度,提高溶液温度,加速搅拌来减小浓 差极化。 b) 电化学极化 主要由电极反应动力学因素决定。由于分步进行的反应速度由最 慢的反应所决定,即克服活化能要求外加电压比可逆电动势更大反应 才能发生 (在阴极,应使阴极电位更负;在阳极应使阳极电位更正)。
ai = γ ici
2
其中 γi 为离子 i 的活度系数,它与离子电荷 zi、离子大小 (单位埃)和 1 离子强度I( I = ∑ ci zi2 )有关:
lg γ ± = 0.512zi2 [
I 1+ Ba I
0
]
实际工作中,为方便直接求出浓度,常以条件电极电位0’代替标准电 极电位0。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2. 标准电极电位:常温条件下(298.15K),活度a均为1mol/L的氧 化态和还原态构成如下电池: Pt H2(101325Pa),H+(a=1M) Mn+(a=1M) M 该电池的电动势E即为电极的标准电极电位。 如Zn标准电极电位Zn2+/Zn=-0.763V是下列电池的电动势: Pt H2(101325Pa), H+(1mol/L) Zn2+(1mol/L) Zn 电极电位:IUPAC规定,任何电极与标准氢电极构成原电池所 测得的电动势作为该电极的电极电位。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电分析方法特点: 1) 分析检测限低; 2) 元素形态分析:如Ce(III)及Ce(IV)分析 3) 产生电信号,可直接测定。仪器简单、便宜; 4) 多数情况可以得到化合物的活度而不只是浓度,如在生理学研 究中,Ca2+或K+的活度大小比其浓度大小更有意义; 5) 可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界面电荷转移的化学计量学和速率; 传质速率;吸附或化学吸附特性;化学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平衡 常数测定等; 6) 活体分析
=° +
a 0 .0592 ln O z aR
上述方程式称为电极反应的Nernst方程。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若电池的总反应为:aA + bB = cC + dD 电池电动势为:
0.0592 ( aC )c ( aD )d E = 0 lg z ( aA )a ( aB )b
该式称为电池反应的Nernst方程。其中E0为所有参加反应的组份都处 于标准状态时的电动势。 当电池反应达到平衡时,E=0,此时
三、条件电极电位0’ 从前述可知,由于电极电位受溶液离子强度、配位效应、酸效应等因素的 影响,因此使用标准电极电位0有其局限性。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条件电极电 位0’代替标准电极电位0。 对氧化还原反应:
aA + bB cC + dD
0
0.0592 ( γ C cC )c ( γ DcD )d E = lg 或 z ( γ AcA )a ( γ BcB )b 0.0592 ( γ C )c ( γ D )d 0.0592 ( cC )c ( cD )d E = lg lg ,即 z z ( γ A )a ( γ B )b ( cA )a ( cB )b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二、Nernst方程式 对于任一电极反应: O x + ne Re d 电极电位为:
=
°
+
a RT ln O zF aR
其中,0为标准电极电位;R为摩尔气体常数(8.3145J/molK); T为绝对 温度;F为Faraday常数(96485 C/mol);z为电子转移数;a为活度。 在常温下,Nernst方程为:
电池电动势: E = c - a+液接 = 右 - 左+液接 当E>0,为原电池;E<0为电解池。 正、负极和阴、阳极的区分: 原电池:电位高的为正极,电位低的为负极; 电解池:发生氧化反应的为阳极,发生还原反应的为阴极。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10.2 电 极 电 位 电极电位的产生: 金属和溶液化学势不同——电子转移—— 金属与溶液荷不同电荷——双电层——电位 差——产生电极电位-----绝对电极电位。 一、标准电极电位及其测量 1、标准氢电极: 绝对电极电位无法得到,因此只能以一共同 参比电极作标准构成原电池,测定该电池电动 势。常用的为标准氢电极,如图: 其电极反应为 2 H + + 2 e H 2 ( gas ) 人为规定在任何温度下,氢标准电极电位 H+/H2=0
0
0.0592 ( cC )c ( cD )d E = lg z ( cA )a ( cB )b 式中0’为条件电极电位,它校正了离子强度、水解效应、配位效应以及 pH 值
0'
等因素的影响。 在浓度测量中,通过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使待测液与标准液的离 子强度相同(基体效应相同),这时可用浓度c代替活度a。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二、去极化 定义:电极电位不随外加电压变化面变化,或者电极电位改变很小而 电流变化很大的现象。如饱和甘汞电极为去极化电极。 三、超电位η 定义:由于极化,使实际电位和可逆电位之间存在差异,此差异即为 超电位η 影响因素: a) 电流密度↑,η↑ b) T↑,η↓ c) 电极化学成份不同,η不同 d) 产物是气体的电极,其η大 从教材P212表中可以看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其中Hg的超电位最大。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10.4 电极极化与超电位(Polarization and overvoltage) 由于电池有电流通过时,需克服电池内阻R,因此,实际电池电 动势应为: E= c - a – iR iR 称为 iR 降(Voltage drop),它使原电池电动势降低,使电解池 外加电压增加。当电流 i 很小时,电极可视为可逆,没有所谓的“极 化”现象产生。 一、电极的极化 1. 定 义:当有较大电流通过电池时,电极电位完全随外加电压而变 化,或者当电极电位改变较大而电流改变较小的现象称为 极化。 2. 影响因素:电极大小和形状、电解质溶液组成、搅拌情况、温度、 电流密度、电池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理状态、电极成 分。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B)非液接电池:两电极分别与不同溶液接触。如图所示。
据能量转换方式亦可分为两类: A)原电池(Galvanic or voltaic cell):化学能——电能 B)电解池(Electrolytic cell):电能——化学能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二、 电池表达式 (-) 电极a 溶液(a1) 溶液(a2) 电极b (+) 阳极 E 阴极
中山大学化学学院 邹世春
10.3
液接电位及其消除(Elimination)
一、 液接电位的形成 当两个不同种类或不同浓度的溶 液直接接触时,由于浓度梯度或离子 扩散使离子在相界面上产生迁移。当 这种迁移速率不同时会产生电位差或 称产生了液接电位,它不是电极反应 所产生,因此会影响电池电动势的测 定,实际工作中应消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