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动力学》
《河流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河流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河流动力学(River Dynamics)课程编号:080820047总学时:32适用对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第三年先修课程:水力学,自然地理学,水文测验学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一、课程性质、作用、教学目标1.本课程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2.目的是使该专业学生了解冲积河流在自然状态下以及受人工建筑物影响以后所发生变化的基本特性。
流域上产生的泥沙进入支流、干流河道后,对河道的水流运动、河道演变及沿河的工业、农业、生活取排水工程有重要影响。
领会学习处理复杂问题的思路及方法,能初步掌握河流泥沙运动的基本规律,分析水流泥沙运动与河道演变对环境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是一门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本专业的学生掌握泥沙运动的观测、采集、分析、计算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工程中遇到的泥沙问题。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授课学时:2基本要求:了解河流动力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
介绍该学科的发展过程,学科的性质、地位、作用,介绍典型工程泥沙问题实例。
第二章河道水流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2-1 了解河道水流的基本特性:二相性、三维性、非恒定性、非均匀性。
2-2 了解紊动切力:紊动切力的概念、表达式及沿水深的分布规律。
2-3 了解明渠水流垂线流速分布:流速分布的层区,对数流速分布公式介绍。
2-4 掌握明渠水流阻力:阻力的表达形式及相关关系。
2-5 了解明渠水流能量的内在结构:单位水体提供能、消耗能和传递能之间的关系沿垂线分布,挟沙后的能量变化。
重点:水流基本特性和水流阻力难点:水流的能量结构第三章河流泥沙基本特性授课学时:8基本要求:3-1 掌握泥沙的物理特性:泥沙的粒径、沙样的级配曲线、泥沙的形状、容重;3-2了解细颗粒泥沙表面物理化学性质:双电层结构与结合水膜,絮凝与分散现象;3-3了解浑水的基本特性:浑水的含沙量、流型、粘滞性;3-4掌握泥沙的沉降速度:球体的沉降机理、泥沙的沉速公式及影响因素;3-5掌握河流泥沙的分类:按泥沙粒径大小、泥沙运动及造床作用分类;重点:泥沙的物理特性和泥沙的沉速难点:泥沙表面物理化学性质第四章推移质泥沙运动授课学时:4基本要求:4-1了解泥沙起动:起动的机理、泥沙起动的希尔兹关系、起动流速公式、起动的随机性、非均匀泥沙的起动;4-2了解推移质输沙率:均匀沙推移质输沙率公式、各类公式的基本思路、非均匀沙泥沙的处理。
《河流动力学》

《河流动⼒学》
《河流动⼒学》课程教学⼤纲
课程编号:030054 学分:2 总学时:34
⼤纲执笔⼈:刘曙光⼤纲审核⼈:匡翠萍
⼀、课程性质与⽬的
《河流动⼒学》是港⼝航道与海岸⼯程专业本科⽣的必选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了解和掌握冲积河流在⾃然状态以下及受⼈⼯建筑物影响以后所发⽣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学习港⼝及航道⼯程专业课打下基础。
⼆、课程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泥沙运动基本规律,包括泥沙特性、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和异重
流。
2、熟练掌握河床演变特性,包括局部河段的河床演变和潮汐河⼝的河床演变
3、熟练掌握河床演变及河床变形计算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章、泥沙特性
第⼆章、推移质运动
第三章、悬移质运动
第四章、异重流
第五章、平原河流的河床演变
第六章、潮汐河⼝的⽔流泥沙特点及河床演变
第七章、河床演变分析与河床变形计算
四、实验或上机内容
⽆
五、前修课程要求
⽔⼒学、流体⼒学、⼟⼒学等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河流动⼒学》,王昌杰主编,⼈民交通出版社,2001
2、《河流动⼒学基础》,王兴奎等编著,⾼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泥沙输运理论与实践》,杨志达著,中国⽔利⽔电出版社,2002
4、《泥沙运动⼒学》,钱宁、万兆惠著,科学出版社,1983
5、《河床演变学》,钱宁、张仁、周志德著,科学出版社,1987。
河流动力学

第一章泥沙特性1. 等容粒径D:就是体积与泥沙颗粒相等的球体的直径。
2. 泥沙粒径测量方法:测量法(D〉20mm ;筛析法(0.1mm 《D<20mjm显微镜法(D<0.1mm;沉降法。
3. 粒配曲线:通过颗粒分析(筛分、水析),求出沙洋中各粒径泥沙质量,算出小于各粒径泥沙质量,然后在半对数坐标上,将泥沙粒径D绘于横坐标(对数分格)上,小于该粒径泥沙在全部沙洋中所占百分比p绘于纵坐标轴上,绘出的D~p关系曲线,即为粒配曲线。
4. 影响泥沙孔隙率的因素:1 .粒径均匀泥沙孔隙率最大2.泥沙形状3.泥沙沉积方式5. 比表面积:颗粒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
颗粒比表面积间接反映颗粒受到的物理化学作用与重力作用的相对大小。
6. 絮凝:当扩散层较薄,颗粒间距较小时,粒间力表现为净引力。
相邻的颗粒彼此相互吸引而聚合在一起的现象。
影响絮凝因素:粒径大小,电解质离子浓度、价位,矿物组成。
7. 双电层:细颗粒泥沙在含有电解质的水中,颗粒周围会形成双电层,细颗粒泥沙通常在含有电解质的水中会发生两种情况(均带负电):一是电解质中离子吸附在泥沙颗粒表面;二是泥沙颗粒表面分子发生离解。
双电层分为吸附层(带正电荷,且排列紧密),扩散层(游离反电荷层)8. 几何特性(颗粒形状、大小、群体泥沙组合特性);重力特性(泥沙颗粒容重、淤积泥沙干容重);水力特性(泥沙颗粒沉降速度)9. 泥沙容重(或密度):泥沙颗粒实有质量与实有体积之比,无因次数(有效容重系数)a=(r s-r)/r(容重关系式)=(p s-p)/p(密度关系式)10. 干重度:如取未经扰动的原装沙样,量出它的体积,然后在烘箱中内经100~105C的温度烘干后,其重量(或质量)与原状沙样整个体积之比,称为泥沙的干重度(或密度)。
11. 干容重影响因素:1泥沙粒径(粒径粗,干容重大,变化范围小)2泥沙淤积厚度(淤积厚度越深,干容重越大)3淤积历时。
12. 沉速:单颗粒泥沙在无限大静止清水水体中匀速下沉时的速度。
河流动力学第一章

5
4 大运河
《国语·越语上》说:“广运百里”。韦昭注:“东西 为广,南北为运”。即大运河是以人工开山凿渠, 连通天然水系修建的南北向的运输航道。
京杭大运河,比苏伊士运河长九倍,是世界上里 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北起北京(涿 郡),南到杭州(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 山东、江苏、浙江四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km,开凿到现在已有 2500多年的历史。
河流动力学
主讲教师:孙雪岚
教材
书 名:河流动力学概论
(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列教材)
编 著:邵学军 王兴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主要研究内容和任务
河流动力学是研究河流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规律的 专门学科,研究对象是天然冲积河流。
研究内容:
泥沙运动学:泥沙在水流中的输运过程和挟沙水流的 运动规律;
河床演变学:在水流和泥沙运动的作用下冲积河流形 态的变化规律。
§1.2 著名水利工程
为了更好地利用水利资源,减少水旱灾害,远 古的人们就开始了兴修水利工程。
在水利建设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成功的典范, 如都江堰、灵渠、郑国渠和大运河等;也有大量 失败的经验教训,如鲧的筑坝挡水失败、三门峡 水库运行初期的严重淤积等。本节对古代有重大 影响的水利工程做一简单介绍。
1 都江堰
阻水溢洪滚水坝,关键在“水浸松木千年 在”。秦人将松木纵横交错排叉式的夯实插放在 坝底,其四围再铺以用铸铁件铆住的巨型条石, 形成整体。2000多年来任凭洪水冲刷,大坝巍 然屹立。
4
灵渠一些地段滩陡、流急、水浅,航行困 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在水流较急或渠 水较浅的地方,设立了陡门,把渠道划分成 若干段,装上闸门,打开两段之间的闸门, 两段的水位就能升、降到同一水平,便于船 只航行。灵渠最多时有陡门36座,因此又有 “陡河”之称。1986年11月,世界大坝委员 会的专家到灵渠考察,称赞“灵渠是世界古 代水利建筑的明珠,陡门是世界船闸之父。”
河流动力学

河流动力学河流动力学(riv e r d ynamic s)研究河流运动发展基本规律的一I丁学科。
水流使河床变化,河床影响水流结构,两者通过泥沙运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经常处于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河流动力学是从水流动力作用出发研究水流和河床泥沙之间的运动及相对平衡的规律,为整治河流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内容包括河道水流结构,泥沙运动规律和河床演变规律等三部分。
水流平面图(river p1ane) 在平面上将河流分成若干流量相等的流束图形。
天然河流中的水流运动是三维问题,不易计算。
实际工程中采用一种近似的方法,假定同一垂线上的流向相同,流速等于瑟线平均流速,仅考虑纵向水流沿纵横两方向的变化,忽ßI各环流作用。
把三维空. 问问题近似地简化成二维平面问题。
水流平面图是将整个水流用合适的流线分成许多流束,使各流束通过的流量相等,各流束宽度、深度和平均流速则不相同。
同时划分出若干与流线正交的横断面线,将河流构成平面上的矩形流网。
通过水流平面图可了解垂线平均流速沿流程和沿断面'f~ 分布及流向的变化。
河床横断面(cross sec t ion ofcha丑丑e1) 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河床,3d 面。
水流方向是指水流动力轴线的方向,当洪水、中水、枯水流的动力轴线不一致时,选取河床横断面的方向也有所不同,应根据需要选定。
若研究防洪问题,应取与洪水的动力轴线垂直的断面为河床横断面,又称"大断面"。
若以航道整治为目的,取与枯水的动力轴线垂直的断而为河床横断面,主要研究枯水河床的边滩、浅滩、深槽等变化。
山区河流的横断面,因受河流下切作用,汩谷往往发育为"V" 形或"U" 形。
平原河流是从冲积层上流过,所经之处地势平坦,河谷宽阔,河床横断面呈抛物线形、不对称的三角形或复式"W" 形。
河床纵剖面(longitudin a l profileof channe1) 沿河流动力轴线所切取的河床剖面。
河流动力学

下风化、破碎形成的。在上述作用下从流域 内地表进入水系(或大气层),在水力(风 力)作用下经历搬运、沉积后在新的地点成 岩,往复循环。
§ 1-2 研究对象
泥沙运动是地球上物质圈(水圈、大气 圈、岩石圈、生物圈)演化过程的重要环节。
侵蚀特点
范围
水力侵蚀→流水侵蚀和重 力侵蚀(崩塌、滑坡)
重力侵蚀
片蚀、沟蚀、崩岗侵蚀
黄土丘陵区: 渭河南北、三门峡
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广东、福建、四川等
湖北、广西、浙江、 安徽等省区
坡面剥蚀—片蚀 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 顺坡耕作时侵蚀更严重 土地退化 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川、湖南、贵州等 云南、金沙江支流 三峡库区、贵州 (半)干旱、半湿润 洞庭湖、黄河三角洲
§1-1 基本概述
三、系统
地表上各种各样的物质运动可以区分成
不同的自然系统来分别进行研究,称为“地 质系统”。如:火山熔岩流动形成的岩浆流、 天然河流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自然系统。
在某个自然系统中存在能量和物质的运
动、转换,称为动态系统。
§1-1 基本概述
系统的边界既可以用天然边界(流域的 分水岭、河流的河床、水面),也可以根据 研究目的人为划分。划定边界后,边界之外 的所有内容(物质、能量)都是外部环境, 而非系统的组成部分。
简介
一、概述 二、泥沙颗粒基本特性 三、床面形态与水流阻力 四、推移质(泥沙的起动与推移) 五、悬移质(水流挟沙力) 六、河道演变(基本原理) 七、河型
第一章 河流动力学概述
最早的人类是沿河流和河谷发展的。 (如尼罗河、黄河、印度河流域文明)从大 禹治水疏导百川、治理江河至举世瞩目的三 峡工程,都利用了河流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河流动力学的研究与发展是人类为谋求生存 而对河流进行治理和利用的,它们之间有着 必然联系。
《河流动力学》课件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地形特征对河流的影响
地形特征决定了河流的基本特点,如流向、流速、泥沙运动等,也影响了河流的开发和治理方式。
包括径流量、流量、水位等,受到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河流水量
包括水的清澈度、污染状况等,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
水质状况
河流水量和水质状况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如灌溉、航运、发电等。
河流的演变与变化
河谷的形成与演化
河谷的形成是由于水流侵蚀和沉积作用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河谷的形态和规模会发生变化。
河流的裁弯取直
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河流会不断裁弯取直,改变河道形态,以保持稳定的流向。
河流的发育阶段
从源头开始,经历上游、中游、下游等不同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地貌特征和演变特点。
特点
A
B
C
D
河流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保护地球生态系统。
河流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河流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河流是自然灾害的重要来源之一,河流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预测和防范自然灾害。
02
CHAPTER
河流的分类与特征
河流的分类标准
按河流的流域面积、河流水量、河流流向、流域地形等标准进行分类。
水文循环是影响河流变化的重要因素,降雨、蒸发、径流等环节都会对河流产生影响。
水文循环
气候变化
地质构造
气候变化如气温、降水等的变化会影响水文循环,进而影响河流的演变。
河流动力学

河流的基本功能(1)输运功能(将流域降水形成的径流和坡面系统侵蚀产生的泥沙向海洋排泄,同时维持河道的正常演变)(2)水源功能(地表水源和地下水补给源)(3)汇水功能(保证自净能力的前提下承纳工农业和城镇生活污水)(4)栖息地功能(陆生及水生生物)(5)天然屏障功能(如塔里木河阻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向北移动)本课程特点1、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运动和悬移质运动的运动规律的分析理解作为重点。
2、弄清其物理概念,分析影响因素。
本课程中的众多经验和半经验公式,不必背诵,在了解公式推导过程后,注意力放在弄清其物理概念,分析影响因素,注意其建立条件和适用范围等方面。
恒定流:流场中液体质点通过空间点时所有的运动要素都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流动称为恒定流非恒定流:均匀流:涉及运动的各物理量沿流程不变的水流为均匀流。
非均匀流:液流的两种流态层流:质点不混掺。
紊流:质点混掺,河道水流的不恒定性:河道水流的不恒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来水来沙情况随时空的变化,这与水力学相同;二是由于河床经常处于演变之中,因此河道水流的边界也随时空文化河道水流一般特性:二相,三维,非均匀,非恒定的紊流。
第一节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发生体积变化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
流域地表的侵蚀影响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人类活动1、侵蚀模数:每平方公里地面每年冲蚀若干吨泥沙来衡量,称为侵蚀模数,也称输沙量模数2、含沙量:每单位体积河水中的泥沙重量表示河流的含沙量。
单位:kg/m3等容粒径一、定义:体积与泥沙颗粒相等的球体的直径。
二、计算方法:体积法求粒径(理论上)重量法求粒径(适用于单颗粒砾石)筛分粒径:一、定义泥沙颗粒刚好通过正方形筛孔的边长。
(筛析法适用于称重不方便时)筛号与孔径之间关系见教材p24二、计算、沉降粒径:一、定义:泥沙在静水中等速下沉时的速度对应的粒径二计算方法:测量泥沙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按照粒径与沉速的关系式换算成的粒径(沉降法适用于粒径在0.1mm以下)中值粒径:在全部沙样中,大于和小于这个粒径的泥沙重量刚好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动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054 学分:2 总学时:34
大纲执笔人:刘曙光大纲审核人:匡翠萍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河流动力学》是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必选专业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冲积河流在自然状态以下及受人工建筑物影响以后所发生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学习港口及航道工程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泥沙运动基本规律,包括泥沙特性、推移质运动悬移质运动和异重
流。
2、熟练掌握河床演变特性,包括局部河段的河床演变和潮汐河口的河床演变
3、熟练掌握河床演变及河床变形计算
三、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泥沙特性
第二章、推移质运动
第三章、悬移质运动
第四章、异重流
第五章、平原河流的河床演变
第六章、潮汐河口的水流泥沙特点及河床演变
第七章、河床演变分析与河床变形计算
四、实验或上机内容
无
五、前修课程要求
水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等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河流动力学》,王昌杰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2、《河流动力学基础》,王兴奎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泥沙输运理论与实践》,杨志达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4、《泥沙运动力学》,钱宁、万兆惠著,科学出版社,1983
5、《河床演变学》,钱宁、张仁、周志德著,科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