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合集下载

1977-1989年文学环境

1977-1989年文学环境

(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 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 中国作家过去受到的最大的压力是文学与 政治的关系的处理。在80年代后期开始, 作家们感到的日益紧迫的压力是转型期市 场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性社会的出现。
1、市场经济带来两个直接后果: • 人际关系的改变 • 消费型社会的形成
2、文学的变化 • 文学存在方式变化,文学不再是纯粹的高 雅的精神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商品 。 • 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 • 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作家的利益要求和 其作为社会良知、智者、启蒙者的身份相 冲突,导致作家处于痛苦的选择之中 。
2、外来影响的特点 (1)整个社会以西方现代发达国家为模式建 立现代化国家,这就决定了文学也必然以 借鉴西方现代化环境中产生的现代性文学 为模板,建立自己的现代文学,实现文学 自身的现代化。
(2)这一时期被译介的包含在现代派大旗下 的文学流派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 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 荒诞派等。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 • 1979年3月《文艺报》编辑部召开了一次 文艺批判工作座谈会,就“文艺与政治” 的关系进行讨论,认为“文艺为政治服务” 的提法是错误的 。 • 《上海文学》于1979年4月发表了评论员 文章《为文艺正名——驳“文艺是阶级斗 争的工具”》。
(3)第四次文代会的召开,是文学彻底解放 的标志 • 首先是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词:肯定了建 国30多年来文艺战线取得的成绩;阐明了 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和党如 何领导文艺的问题;提出新时期社会主义 文艺的任务。
1977-1989年文学环境
(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 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 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 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 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嘿!我们的八十年代——记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文坛

嘿!我们的八十年代——记改革开放初期的温州文坛

《文学青年》《园柳》我们的八十年代,那是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个正是当时我们这帮青年人适逢其时的年代;那个正是属于我们的梦想成真的年代、大有作为的年代、茁壮成长的年代!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八十年代哟!“四人帮”粉碎不久,阴霾都已过去,天空充满阳光;春风吹绿大地,一切的一切都充满生机,仿佛在地上插上一根木棒,马上就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那时的文学,是炙热的事业。

广播里不断地播放着新出版的小说:《伤痕》《班主任》《爱是不能忘记的》《乔厂长上任记》……每播出一篇,都在社会上引起一阵阵轰动。

那时的作家,是高尚的偶像。

会搞文学的人,一定是所有单位最抢手的招工对象。

那时的温州,创办了好几家文学刊物。

先是温州地区文化局主办的《瓯海》,又有温州市文化局主办的《瓯江》《文学青年》。

1981年,温州地市合并成立的温州市文联先主办刊物《春草》,1983年又复刊了《文学青年》,与上海的《萌芽》、南京的《青春》、四川的《青年作家》并称为中国“文学四小旦”。

如今出名的作家包括铁凝、余华、王安忆等所有著名作家,几乎都是《文学青年》的顾问或作者。

1983年温州地区群艺馆主办的《园柳》,专发通俗文学,发行量大得吓人。

同时,温州市文联又主办了《文学青年》函授,在全国招收了学员一两万多人。

刊物不断请全国名家来温州给函授学员讲课,前来温州讲课或培训的作家、学员潮水般地涌来温州,那个热闹,让人联想到抗战期间热血青年去延安。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八十年代呐!春风唤雨,老树发新芽,新苗拔节成长。

那时的温州文坛,涌现出一批批作家。

先是那批被打倒的右派,或被多年受压的老作家复出。

唐湜、马骅、金江、洪禹平、杨奔、骆寒超、张禹、尤文贵、姚亦菲、彭文席、洛雨、何琼伟、林白、沈沉、郑旭华、郑立于、张文彬、吴军等开始在报刊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剧本、寓言、儿童文学等作品。

如洪禹平在大型文学刊物《东方》上发表中篇小说《如同月运行》,尤文贵在大型文学刊物《清明》1980年第3期上发表短篇小说《第三者》,何琼伟和何琼崖合写的短篇小说《接到讣告以后》被《小说月报》1980年第8期选载,林白在《西湖》上发表短篇小说《在胜利的那一天》,青年作家与《文学青年》函授创作中心学员代表合影(1984年5月4日)渠川在《海峡》1985年第6期上发表中篇小说《皇帝陵墓和战俘的坟》,吴明华在《钟山》1981年第3期上发表中篇小说《三对半及其他》,吕人俊的诗歌《山村酒家》在1983年12月8日《文学报》上发表,郑立于的诗歌《普陀山短曲》在《星星》1980年第1期上发表;骆寒超的艾青诗论、尤文贵的剧本创作、姚亦菲的儿童剧创作、吴军的传统诗词和散文等,开始让全国或浙江文坛瞩目。

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

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现实主义:流变与探索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复苏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文学界迎来了新的生机。

在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复苏,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

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简单描绘,而是更加注重对人性的挖掘和批判。

二、现实主义文学的多元化发展1. 伤痕文学与反思八十年代初,伤痕文学崛起,它以揭示“文革”造成的创伤为主题,关注人性的扭曲与复苏。

这一时期的作品,如《人生》、《子夜》等,通过对现实的深入剖析,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刻力量。

2. 寻根文学与民族认同随着伤痕文学的深入,寻根文学应运而生。

作家们开始关注民族的历史、文化与传统,试图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民族的精神家园。

代表作有《红高粱家族》、《白鹿原》等,这些作品将现实主义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3. 市井文学与平民视角八十年代中后期,市井文学崛起,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这类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通过对底层民众生活的描绘,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民生关怀。

三、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创新1. 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在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在叙事手法上进行了大胆创新。

作家们尝试运用多角度、多线索的叙事方式,使作品更具立体感。

如《人生》采用双重叙事视角,展现了主人公命运的波折。

2. 语言风格的个性化这一时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作家们力求用富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语言,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将山东方言融入作品,增强了作品的地域色彩。

3. 现实与虚构的交融八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不再拘泥于对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在现实基础上进行艺术虚构。

这种现实与虚构的交融,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如《白鹿原》通过对家族历史的虚构,展现了民族命运的沧桑。

四、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探索1. 社会问题的直面与批判八十年代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深度上有了进一步的探索,作家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现实描绘,而是勇敢地直面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批判。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比较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浅析八九十年代两个十年小说创作走向的差异的原因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坛上一个丰富多样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家们对于小说创作的目标、主题和风格都有了不同的选择和追求,所以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

首先,八九十年代是中国开放的初期,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时期,社会经济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活力,民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

因此,很多作家开始关注社会变革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他们以个人的视角来观察并呈现社会的变迁,小说的主题和情节也更加注重展现个人的成长、价值观的碰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社会化的问题。

其次,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在文学风格上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差异。

80年代是以“小说的复兴”为主题,许多作家回归现实生活,注重真实的描写和具体的细节。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都以乡村文化和农民生活为背景,通过细节描写和鲜活的形象塑造,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可贵之处。

而90年代的小说创作则显得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作家们开始更加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小说的形式和结构也更加多样化。

例如张炜的《谢谢你,别来》、亦舒的《爱情最后的终结者》等作品,都在情感描写和叙事结构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注重个人的心理变化和情感的流动。

最后,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受到了文化思潮的影响。

八九十年代是中国现代思潮起伏不定的一个时期,包括百花齐放、文化转型、文化焦虑等等,都对小说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八十年代的“大众文化热”和“知识分子的自觉”,使得一些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具有浓厚的时代性和思想性。

而九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网络文化等,使得一些小说在形式和风格上更具前卫性和时代感。

这些文化思潮的冲击和转变,使得小说创作走向了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方向。

总之,八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时代背景、社会变革、文化思潮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中国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现代派文学代表作家
刘索拉、徐星等,代表作品有 《你别无选择》、《无主题变
奏》等。
02
CATALOGUE
现实主义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发 展
现实主义文学概述
现实主义文学定义
以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基本特征的文学流 派。
八十年代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表达人民心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历史使命 感。
张洁及其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的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通过讲述一个爱情故事,探讨了女性在爱情中的被动地 位和追求真爱的勇气。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地位和贡献
女性文学的崛起
八十达空间。
女性文学的贡献
女性文学在八十年代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丰富了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同时,女性文学也促进了社会对 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推动了女性解放运动的发展。
文学思潮的涌现
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等多种 文学思潮,这些思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文学理论的创新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文学理论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如关于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以及关于文学 主体性、文学审美性等的探讨。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女性文学的特点
女性文学注重情感表达,关注女性命运和女性解放,强调女性的独立意 识和自我价值。
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
铁凝及其作品《哦,香雪》
铁凝是八十年代女性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哦,香雪》通过描写一个女孩的成 长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
残雪及其作品《山上的小屋》
残雪是另一位重要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山上的小屋》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揭示了女 性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自我解放的渴望。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

八十年代的诗歌热潮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改革开放的探索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以下是一些八十年代的文学现象及其代表人物:1、伤痕文学:伤痕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所遭受的创伤和痛苦。

代表人物有刘心武、叶兆言、冯骥等。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代表人物有贾平凹、莫言、余华等。

3、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民俗以及地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

代表人物有韩少功、阿城、苏童等。

4、改革文学:改革文学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文学现象,它主要反映了改革开放后人们对于社会变革和个人命运的关注。

代表人物有路遥、陈忠实、高晓声等。

5、朦胧诗派:朦胧诗派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诗歌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北岛、舒婷、顾城等。

朦胧诗派的诗歌作品注重表现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

6、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八十年代中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马原、余华、苏童等。

先锋小说的作品具有实验性质,注重表现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7、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八十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刘震云、池莉等。

新写实小说的作品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和对于人性的探索。

这些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在八十年代的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们不仅为当时的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学现象和代表人物,八十年代还有许多其他的文学现象和人物值得关注。

以下是一些额外的信息:1、流浪体小说:流浪体小说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一种小说流派,它的代表人物包括王小波、藏棣等。

流浪体小说的作品以流浪为主题,描写了人在社会中的漂泊和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

八十年代: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学

八十年代: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学

八十年代:百家争鸣的中国文学作者:吉建军来源:《记者观察》2012年第11期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经历了一次“井喷”,这个时期是中国作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取得成绩较为可观的阶段。

从严格意义上说,这种井喷式的发展迹象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拉开帷幕,并直接影响和成就了整个80年代中国文学的“空前繁荣”。

所以,70年代末的文学是80年代文学发展的发端,应该作为同一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这个时期的作家作品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各个流派百家争鸣,先后或者同时涌现出“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和“新写实文学”等流派。

新时期文学的发端——伤痕文学伤痕文学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直接起缘于上山下乡运动,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

较早在读者中引起反响的“伤痕文学”是刘心武刊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的《班主任》。

1977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了短篇小说创作问题座谈会,会上对沉闷的创作现状进行了分析,表达了创作要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强烈愿望。

在这样的倡导下,11月份的《人民文学》便发表了刘心武的这篇短篇小说《班主任》。

小说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这是新时期文学第一次揭露出“文革”中推行的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而这种揭露在之前的创作中,一直被视为畏途。

以此为先导,之后便陆续有一些同样题材的作品出现。

《班主任》拉开了回顾历史伤痕的序幕,并使作家刘心武一举成名。

而“伤痕文学”的名称,则源自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

它也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首肯。

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涌现,影响较大的有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王宗汉《高洁的青松》、吴强的《灵魂的搏斗》、陆文夫的《献身》、孔捷生的《姻缘》等知青创作,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大墙文学,以及以冯骥才早期在“伤痕文学”中艺术成就相对较高的《铺花的歧路》《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代表的农村“伤痕文学”等。

80年代文学特点

80年代文学特点

80年代文学特点1.概述(1)1976年底“动乱”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实现从“动乱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它的沿袭。

(2)“动乱”模式的明显脱离始于1979年。

在此之前,已有一些作品预示了这种“转变”的发生。

如发表于1977年11月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刘心武)和发表于1978年8月的短篇《伤痕》(卢新华)。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征象:对个体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启蒙观念和知识分子“主体”地位的提出等。

2.阶段划分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1)80年代前期文学界在纷杂的思想文化“发掘”与“输入”的热潮中,寻求反叛“动乱”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

人道主义的启蒙精神、“现代派”文学等,是集中的关注点。

在这段时间,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都与对“动乱”的批判、反思有关。

具体表现为:①小说方面,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②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和青年一代的“朦胧诗”创作。

③承接“当代”的传统,戏剧(特别是话剧)主要是与“动乱”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④艺术观念和方法上更为深入的变革尚未受到关注。

总体而言,这个阶段文学的取材和主题,主要指向社会-政治层面,并大多具有社会-政治干预的性质。

文学承担了政治预言与动员任务,扮演触及思想理论和文学“禁区”的先驱者角色,与公众的生活情感建立紧密关系;不同的政治观念、文学想象,以及权力结构中的利害关系,演化为一系列的论争与冲突。

(2)80年代中期文学界革新能量开始得到释放,创作、理论批评的创新出现“高潮”。

因为1985年发生的众多文学事件,使这一年份成为作家、批评家眼中的转变的“标志”。

这具体表现在:①在文学“潮流”上,有文学“寻根”的提出,和由此产生的“寻根文学”。

另外则是“现代派”文学的出现。

②小说上,出现了一批与“伤痕”“反思”小说在艺术形态上不同的作品,如《冈底斯的诱惑》《你别无选择》《透明的红萝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80年代的政治意识形态并没有放弃对文 艺特别是文学的影响,只是改变了方向。比 如当时强调文艺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把现 代化作为文学发展的背景。
政治意识形态对文艺的干扰没有形成抵制, 是因为:四个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也符合文学现代化,不断发展自身现代性的 要求。因而,在80年代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 即:文学意识和作品主题的表达和国家意识 在现代化这一主题下高度吻合。
2)表现复杂的人性和灵魂。 3)从生存层面关注人的状态,探索人性奥秘。 当代文学最早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是朱光潜,之 后,钱谷融和王蒙都附和过。
现代意识
集中表现在85年后,现代派小说和先锋派小 说的创作中,通过象征、夸张、荒诞、变形 的方式表现旧的社会体制异化人的特性,同 时对现代小说技巧进行探索。
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启蒙 意识,现代意识。
❖ 启蒙意识
(1)原因,文革被看成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为 了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启蒙成了主要的文学思潮。
(2)集中表现为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理性批判精神。 1)通过对现实的观照,对历史的反思,批判摧残人 性的社会现象,从而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二、人道主义
新时期人道主义精神的高 扬,首先表现为对“人”的 重新发现,这不仅仅体现在 文学艺术领域,它更是一个 广泛的社会思潮。人的尊严、 权利、独特的价值取向、甚 至爱的自由等问题引发持续 性的讨论。这一思潮也被称 之为新中国以来“人”的第 二次解放。
80年代大众眼中的爱情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
❖ 除了《班主任》和《伤痕》外,影响较大的还有: 《神圣的使命》(王亚平)、《高洁的青松》(王 宗汉)、《灵魂的搏斗》(吴强)、《献身》(陆 文夫)、《姻缘》(孔捷生)、《我应该怎么办》 (陈国凯)、《记忆》(张弦)、《铺花的歧路》、 《啊》(冯骥才)、《大墙下的红玉兰》、《第十 个弹孔》(从维熙)、《重逢》(金河)、《枫》 (郑义)、《一个冬天的童话》(遇罗锦)、《生 活的路》(竹林)、《罗浮山血泪祭》(中杰英)、 《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周克芹),还有迟至1986年才出版的长篇《血色 黄昏》(老鬼)等。
八十年代作家意识
❖ (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这是一种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 的现代意识。此时的作家刚刚获得人身和创作的自由,就开 始对民族历史和时代社会问题关注。表现在创作上是A:历史 题材的小说大量出现(历史指文革及17年等极左思潮肆虐 时)。B:从作品体现出来的情感色调和美学基调上看,表现 为一种沉重与紧张感。作家和主人公都在严肃的思考着。C: 从作品的结构形态上看,现实主义作品为主,而犹以悲剧性 作品为主。
❖ 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现代化,特别是工 业化仍然是社会发展所必须的。所以中国的现代派 文学只是单纯地从形式上模仿西方,而没有领会其 精髓,导致所学来的现代派文学只是一种模仿、实 验,缺少现实的支撑,而成为空中楼阁,直至失败。
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社会生活和文学环境发生变化,作家也必然面对选 择与被选择。而有不同人生经历、文化兴趣的作家 反过来也影响着文学的发展。如17年间,胡风对五 四精神的坚持,浩然对左的文学的推动。
❖ 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 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和新历史小说出现。文学由形式的实验开始又转向 重视内容。
❖ 诗歌,最开始是“复出”诗人的“归来的 歌”,如艾青等,但没有新突破。其后出现 的是在形式上有探索变化的“朦胧诗”,但 就主题来说,仍然统一在对文革的历史反思 这一主题下。85年之后有配合文学现代化实 验的新生代诗人发起的新诗潮运动,如韩东、 海子等。以及以翟永明为代表的女性诗歌。
❖ 2、文革结束后,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对 “四人帮”极左文艺思想的清算,新时期文 学开始复苏。要求写真实,还文学以生命成 了时代性的要求,一大批敢于正视现实,直 面人生,揭露文革罪行,呼唤人道主义的作 品应时而生。在这种情况下,长期失落的现 实主义逐步走向回归。
❖ 3、80年代上半期,文学以潮流演进的方式 推动了现实主义的发展,先后出现的主要潮 流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与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实现了现实主义的回归,反思 文学使这种回归的现实主义走向深化,而改 革文学则是对这种现实主义的时代发展。
❖ (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
❖ 创新意识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80年代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使 文学意识到自身与西方文学存在的差距。
❖ 现代化就是他者化,以西方社会、文化为模板。面对落后局 面,不仅是与西方、即使和港台也存在很大差距,于是作家 们迫切希望改变中国文学落后的面貌。
❖ 八十年代文学意识 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 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这样的文学环境造 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 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 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80年代文学创作
以85年为界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之前文学界和 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 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补充:85年前文学主要的思想文化主潮是启蒙主义, 带之而起的是文学创作上的启蒙主义文学兴盛。因 此这一阶段的文学创作也称为“五四文学传统”的 复归(之所以说是五四文学传统的复归,是因为他 们面临的对象很像,五四文学面对的是封建文学专 制,而文革文学也被认为是封建主义肆虐的结果。 面对共同的专制文化,因此掀起了两场文学、文化 启蒙运动)。
❖ 戏剧,首先出现的是指向“社会-政治层面” 的社会问题剧,并开始酝酿着艺术观念、方 法的变化。如《骗子》(又名《假如我是真 的》)。
❖ 散文,总体状况平淡,特点有两个,一个是 窄化,一个是表现为“回到个人的体验”上 来。85年之前主要是回忆性质的散文,如巴 金的《随想录》等。85年之后兴起了小女人 散文和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活动,而成为了一种商品 ;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 文学兴起;作家身份地位的变化,在利益的杠杆下, 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丧失,处于大众的后面,不是 引导而是迎合大众的欣赏趣味。
仍有一些人在坚持作家的启蒙立场,如张承志、 张炜等。
❖ 总结:文学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与文学的 商品化,对于中国文学而言并不是新事物, 之所以引起激烈反抗,是因为历史线索的断 裂。同时文学的商品化也是中国社会和文学 所期待、呼唤的改革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85年前的小说创作
一 现实主义与人道主义问题
一、现实主义
“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回归。 “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 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 来。”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又并 非只是一个文学传统的回归问 题,现实主义在新的文化语境 中的困境直指作家的良知。 “新写实”、“现实主义冲击 波”是否是现实主义,依旧众 说纷纭。
过程 :1、政Leabharlann 批判阶段——批四人帮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 革
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批判“文艺黑线论”。
文革结束的头两年只是批判四人帮,并不批文革, 这说明文学界只是把批判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看待, 用错误观点来批判错误的事件。要彻底拨乱反正, 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学也开始深入反思文革中
冲突
❖ 关于周扬的社会主义异化理论。
80年代初,周扬写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问题的探讨》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 1981年对电影《苦恋》等的批判。主要是批人道主
义,和对社会主义的暴露。
❖ 1983年,开展“清除资产阶级精神污染问题”,对 异化和人道主义的批判。
❖ 1987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 由于环境的变化,不可能发展成大规模的批判运动。
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外国译著的再版和重新刊印。 对现代文学特别是20、30年代深受西方文化影
响的作家、作品的重评。 由于中国现代化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更由于
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引入和示范效应,最终在 8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 派文学创作
❖ 总结:中国作家当时把现代派小说当作西方20世纪 现代文学,把其作为现代化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 以为学习西方现代派的文学创作方法,就能使中国 文学达到现代化的发达水平。但却忽视了西方现代 派文学产生的深刻根源:从根本上说,现代派文学 产生于西方现代化、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异化,是现 代人反抗异化、揭露现代社会弊端的一种方式,是 以反现代性的姿态出现的。
3、苏联文学批评术语,理论依据来自恩格斯的一句话: 除细节真实外,还要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客观描写、主观概括、倾向性、人民性、党性)
❖ 二、现实主义的回归
❖ 1、“十七年”时期,政治对文学的钳制,极 大地造成了现实主义生命力的萎缩,而文化 大革命期间,极左革命政治话语的肆虐横行, 则进一步扼杀了现实主义的生命,导致了现 实主义的全面失落。
现实主义概念简述:
1、一种写作方式:强调“不折不扣地对素材进行忠实 的处理,既不夸大也不贬低生活,而是忠实于生活的 原来面目;强调细节描写,不重主观评价。自然主义 是它的衍生物(针对“人”的僭越)。
2、 19世纪文学思潮和文学运动:巴尔扎克、乔治·爱 略特、托尔斯泰、狄更斯等。批判现实主义(针对资 本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 (乌托邦的重建) 。
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 美国当代著名理论家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提供了一个思考文学环境的重要模式:
世界——作家——读者——作品(循环结构)
政治、经济环境
文学史研究
外来文化的影响
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
原因:1、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
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使 文学脱离政治 。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 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
邓小平代表党中央致词,正式肯定了文艺的独立自主 地位,要求政治不要对文学横加干涉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