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
2025届高考诗歌专题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相关术语:明白晓畅、清新明快。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秋 兴① 陆 游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①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②。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 法。②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 样子。
朴实无华风格判断角度: (1)题材上,多数为田园诗。 (2)用词上,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 质朴无华,平淡之中蕴含着深意。
相关术语:华丽典雅、绚丽飘 逸、绚丽奇诡。
相关术语:平淡朴素、平 实质朴、冲淡自然。
2、指出下列诗句的语言风格:
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判断正误:整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诗 歌内容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 观点和说服的力量。
构对仗工整,语言风格沉郁顿挫,诗人 的爱国热忱可窥一斑。 A正确
错误,“整首诗的风格沉郁顿挫”错,沉郁顿挫的风格的基调是悲
慨。此诗表现的是“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
①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②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可怜白发生! ③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⑤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赏析语言风格“3步骤”
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①形式新颖,采用人鸟对话的形式。全词以鸟拟人,把鸟当做谈判对象 并与之对话,形式新鲜。
②以日常口语入词,明白如话,浅近直白,通俗易懂。如“溪边白鹭, 来吾告汝”,解释为“溪边的白鹭,来我这,我告诉你”;又如“要物我 欣然一处”,这是要白鹭和鱼和谐共处,告诉白鹭自己和它也是和平共处 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高考诗歌鉴赏:古诗词35种艺术手法

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古代诗词的35种艺术手法在古诗词中,有许多艺术手法,今天,跟大家分享古诗词中的35种艺术手法,了解了这些,无论是对于古诗词学习还是写作,都大有裨益。
艺术手法,意为表现手法。
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直抒胸臆】直率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融情于景】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托物言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王安石《北陂杏花》【托物起兴】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
——余靖《子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巧用衬托】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周邦彦《春雨》【联想巧妙】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晚次鄂州》【细节逼真】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约客》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欲扬先抑】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欲抑先扬】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以动写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王维《过香积寺》【以静写动】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
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以虚写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以实写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
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练习题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 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 分)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 首诗加以分析。(4分)
文本解读
陈与义: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北宋做过地方 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
扬等。
(2013·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 面的题目。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注]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 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 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 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边塞军旅诗课件

【读懂技能】
1.关注题目(边城闻笛) 2.关注注解 3.边塞诗常写的感情
(6种)
1、D
(“虚实结合”“思乡之情”错)
这首诗的颈联“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 中的“近”和“深”用字精妙,请简要赏析。 (4分)
【答题提示】 ➢炼字题 ➢答题思路如何?
炼字型
提问方式 • 一般提问: 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明亮,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 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好像像梅花一样随 风落满了关山。 【主旨把握】
由雪净月明的实景写到梅花纷飞的虚景,描 画了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反应了边塞生 活中安详、恬静的一面。同时含蓄委婉的表达了 战士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
【疑点难点】 1. “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 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梅 花落》属于汉乐府横吹曲,善述离情,这里将曲 调《梅花落》拆用,嵌入“何处”两字,从而构 思成一种虚景。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听晓角 李 益 边霜昨夜堕关榆, 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 秋风卷入《小单于》。
【注】:①梅花:《梅花落》曲的简称。 ②《小单于》:乐曲名。
【诗句理解】(《塞上听吹笛》) 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
用品: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 矛、剑、戟、斧、钺、刀、铩
乐曲:多是与边塞军旅生活有关的《梅花落》 《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等
异域风物:羌笛、胡笳、琵琶
思想感情: • 豪情:立功卫国的壮志,驰骋疆场的豪迈 • 苦情:连年征战的痛苦,艰苦生活的幽怨 • 愁情:久戍思乡的忧愁,家中妻子的离恨 • 怨情: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
高考复习专题-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人通过记述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的遭遇。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阅读下面这首词,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单击小标题
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析图景)。但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鸣”之景都显示了山中的宁静(概氛围),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评感情)。
2、李商隐: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鸿雁、青鸟、鱼 :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所以常用来表达相思 孤雁(孤鸿、断鸿):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3、李 璟:
梧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李清照《声声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表示凄苦、寂寞、惆怅
”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现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古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时比喻小人或凡夫俗客。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必考题型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解析版)

专题07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024届高考诗歌专题训练:桂花诗(含解析)

诗歌专题训练-------桂花诗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桂[唐]李白世人种桃李,皆在金张①门。
攀折争捷径,及此春风暄。
一朝天霜下,荣耀难久存。
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
清阴亦可托,何惜树君园。
咏桂花[宋]吕声之独占三秋压众芳,何咏橘绿与橙黄。
自从分下月中种,果若飘来天际香。
清影不嫌秋露白,新业偏带晚烟苍。
高枝已折郄生②手,万斛奇芬贮锦囊。
【注】①金张:西汉时金日磾(dī)、张安世二人的并称,二者子孙相继,七世荣显。
后用为显宦世家的代称。
②郄生:指《晋书·郤诜传》中郤诜举贤良对策第一。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写桂树虽然长在无人问津之地,却绿叶繁茂,根柢芬芳,清阴怡人,劝告后人在自家院子多种一些。
B.李白的这首咏桂诗,全文只有一个“桂”字,寓意却极其深刻,主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C.吕诗首联“独”字突出了桂花一家独秀,别无对手;“三秋”表明时间之长;“压”字显得桂花超群绝伦。
D.吕诗尾联说桂花高枝已为郄生所折,是借郄生折枝代指英才折桂,以喻天上仙物和人间英才相配,堪称双美。
2.这两首诗借桂花分别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城桂①唐·白居易遥知天上桂花孤,试问嫦娥更要无?月宫幸有闲田地,何不中央种两株。
桂宋·戴复古金谷园林知几家,竟栽桃李作春华。
无人得似天工巧,明月中间种桂花。
【注】①白居易在苏州东城的樵牧场看到一棵桂花,“惜其不得地”,于是赋三绝句以唁之。
此为第三首诗。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诗运用想象手法,设想让嫦娥在月亮上种桂花树,幽默诙谐,诗趣盎然。
B.戴诗一、二两句借金谷园的典故,将桃李写作被世人争相种植的庸俗之物。
C.戴诗后两句通过描写桂花的生长环境来烘托桂花的高雅,和前两句形成对比。
D.两首诗都提到月亮之中的桂花,采用神话传说作诗料,飘奇思妙想于天外。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三(语言之诗眼)

(三)抓诗中典型词
1.抓虚词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阴 铿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杜甫)
诗中哪个词最有表现力?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 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 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 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 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 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 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 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 耐人寻味之处。
(一)抓能揭示诗的主旨,能笼罩或点 染全句、全联、全阕甚至全篇的字眼。 《赠汪伦》 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 《赠汪伦》 的却是一个 “深”字,以水之深喻情之深,既形 李白乘舟将欲行, 象又浪漫,既 夸张又恰当地流露了对汪伦情谊的 忽闻岸上踏歌声。 赞美。所以“深”是诗眼。它不仅概括了诗的内 桃花潭水深千尺, 容,而且将“潭水之深”与“友谊之深”巧妙地 不及汪伦送我情。 联系起来。
剑铓: ①剑锋。 ②若为:怎能
找出全诗的诗眼,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找出诗中的诗 眼+解释
揭示诗词主旨
(1)望在诗中是登高远望,翘望故 乡。(2)望字紧扣题目中的“寄京华亲 故 ”来写饱含着诗人的思乡之情。(3) 但是,望而不能归是痛苦的但又毕竟 能获得某种满足;在痛苦与满足的矛 盾中,诗人尽情望去惟恐望的不够, 而要化身千亿去望,可见其思乡之深。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 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 落红应满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李清照诗歌鉴赏练习题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
《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
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
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
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
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
李清照像[7]李清照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新意隽。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写对女伴们的留恋,感情也极其真挚。
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这出自一个女作家之手,比起“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来要有价值得多。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
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在流离生活中她常常思念中原故乡,如《菩萨蛮》写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写的“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都流露出她对失陷了的北方的深切怀恋。
她更留恋已往的生活,如著名的慢词《永遇乐》,回忆“中州盛日”的京洛旧事;《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回忆当年的“胜赏”,都将过去的美好生活和今日的凄凉憔悴作对比,寄托了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如《武陵春》通过写"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慨,《声声慢》通过写“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处境,运用叠词,表达了自己难以克制、无法形容的"愁"。
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在早年还写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的重要词论,也成为她词创作的理论依据,著有《漱玉词》,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屹然为一大宗,人称“婉约词宗”。
沈谦《填词杂说》将李清照与李后主并提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易安词在群花争艳的宋代词苑中,独树一帜,自名一家,人称“易安体”。
“易安体”之称始于宋人。
侯寅《眼儿媚》调下题曰:“效易安体”。
辛弃疾《丑奴儿近》调下题曰:“博山道中效易安体”。
词作自成一体,表明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3]1。
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挪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一剪梅李清照红耦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冯延巳《谒金门》以“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开头,简要分析其妙处。
(2)试比较两首词在抒情方式上的差异。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题目。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①,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①卷帘人:站在窗口卷帘子的侍女。
这首词用精炼的语言写了一段对话。
其中“绿肥红瘦”是什么意思?请作简要赏析。
答: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两题。
清平乐李清照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1)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感受?答:(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答: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留。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答:(2)词的下阕在挖掘主人公的内在情感方面更加细腻更加深邃,有人评价说:“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答:【附赏析】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
“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
“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
一句三折,顿挫有致。
“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
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
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
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
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高潮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
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
“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
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
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
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
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藉词人天大之愁。
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忆秦娥·咏桐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注:本词作于南渡之后。
① 找出这首词中直接写作者“情怀”的一句并简析该句在词中的作用。
②叠句“梧桐落”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附鉴赏】南渡之后,李清照递遭家破人亡、沦落异乡、文物遗散、恶意中伤等沉重打击,又目睹了山河破碎、人民离乱等惨痛事实。
这首《忆秦娥》就是词人凭吊半壁河山,对死去的亲人和昔日幸福温馨生活所发出的祭奠之辞。
上片写登临高阁的所见所闻。
起句“临高阁”,点明词人是在高高的楼阁之上。
她独伫高阁,凭栏远眺,扑入眼帘的是“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象:起伏相叠的群山,平坦广阔的原野,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烟雾之中又渗透着落日的最后一缕余辉。
叠句“烟光薄”加强了对这种荒凉、萧瑟景色的渲染,造成了使人感到凄凉、压抑的气氛,进而烘托出作者的心境。
“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是作者的所见所闻。
乌鸦是被人们厌恶的鸟类。
它的叫声总使人感到“凄凄惨惨”,尤其在萧条荒凉的秋日黄昏,那叫声会显得更加阴森、凄苦。
鸦声消逝,远处又隐隐传来了军营中的阵阵角声。
这凄苦的鸦声,悲壮的角声,加倍地渲染出自然景色的凄旷、悲凉,给人以无限空旷的感受,意境开阔而悲凉。
不难看出,这景物的描写中,融注着作者当时流离失所,无限忧伤的身世之感。
下片起句,作者写了在这种景色中自己抑郁孤寂的心情。
“断香残酒情怀恶”,全词只有这一句直接写“情怀”,但它却是贯穿和笼罩全篇的感情,一切都与此密切相关。
“乱山平野烟光薄”的景色,使词人倍感“情怀恶”,而“情怀恶”更增添了秋日黄昏的萧索冷落。
“断香残酒”四字,暗示出词人对以往生活的深切怀恋。
在那温馨的往日,词人曾燃香品酩,也曾“沉醉不知归路”。
而此时却香已断,酒亦残,历历旧事皆杳然,词人的心情是难以言喻的;一个“恶”字,道出了词人的不尽苦衷。
“西风吹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了。
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
片片落叶象无边的愁一样,打落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象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
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作者写到这里,已把感情推向高峰,接着全词骤然从“又还秋色”的有声,转入了“又还寂寞”的寂静之中。
这“静”绝非是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词人内心在流血流泪的孤寂。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说明词人对秋色带来的寂寞的一种厌恶和畏惧的心理。
自己不甘因秋色而寂寞,无限婉惜逝去的夏日的温暖与热闹,同时也似乎表明她失去亲人、故乡的寂寞心情。
长期积郁的孤独之感,亡国亡家之痛,那种种复杂难言的心情,都通过淡淡的八个字,含蓄、深沉地表现了出来。
这首词的结句,是全词境界的概括和升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是对词人所处的环境,所见的景物以及全部心境真实、准确而又深刻的概括,景是眼前之“真景物”,情是心中之“真感情”,同时情和景又互相融合,情融注于景,景衬托出情,使全词意境蕴涵深广。
1、答案:⑴以此开头,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起兴”。
初看仅是写景,细看景中又寓有人情,池水被春风吹皱的自然景象又暗含孤独女子触景生情的微妙情态。
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对词的内容有所提示。
⑵冯词主要是通过景物、人物动作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盼夫之情。
李词多直抒胸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却上心头”五句酣畅淋漓地抒写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苦和情爱之深。
2、答案:意思是叶子肥大了,花儿更稀少了。
“绿肥红瘦”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绿”代指叶子,“红”代指花儿。
作者精心选择这两个色彩对比鲜明的词语形成对比,强化了春末夏初的景色特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3、答案:(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