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4-微生物的生理3代谢与合成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考试必备

绪论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必须在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
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和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和真核4、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吸收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适应性强(6)易变异6、解释Escherichia coil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 coil K12(λ),Escherichia 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 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 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解释Escherichia coil K12(λ)中的各词的含义。
答:溶原性噬菌体的命名是在敏感菌株的名称后面加一个括弧,在括弧内写上溶原性噬菌体λ。
大肠杆菌溶原性噬菌体的全称为Escherichia coil K12(λ),Escherichia 是大肠杆菌的属名,coil 是大肠杆菌的种名,K12 是大肠杆菌的株名,括弧内的λ为溶原性噬菌体。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一、名词说明:1.微生物:微生物是是一类形状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多细胞的低等生物的通称。
2.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的核专门原始,只是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的界限,称为拟核或似核,也没有细胞器,不进行有丝分裂。
3.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使两者有明显的界限.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
4.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讲述微生物的形状、细胞结构及其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呼吸、物质代谢、生长、繁育、遗传、与变异等的基础知识;讲述栖息在水体、土壤、空气、都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都市有机固体废物生物处理,以及废气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其生态;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土壤的治理与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的原理。
二、简答题:1.微生物的种类;微生物类群十分庞杂,包括:无细胞结构的病毒、类病毒、拟病毒等,属于原核生物的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等,属于真核生物的酵母菌和霉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2.微生物的特点;○1个体极小;○2分布广,种类繁多;○3繁育快;○4易变异。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一、名词说明: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
2.噬菌体: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
3.溶原性:病毒感染细菌后,其基因组整合到宿主的染色体中,在宿主内进行复制同时引起细菌细胞的裂解。
那个过程称为溶原性。
4.亚病毒:是一类结构和组成比真病毒小,简单,仅有核酸或蛋白质组成,能够侵染动物和植物的病原体。
5.类病毒:是比病毒更加小的致病感染因子。
只含具侵染性的RNA组分。
6.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是一类被包裹在植物病毒粒体内部的类病毒,被称为拟病毒。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介绍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根据它们的客观生物学特性(如个体形态和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
)和它们的遗传关系,各种微生物从大到小排列成一个系统,并按边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物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植物”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个例子。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基于生物学中的二项式方法,即用两个拉丁字符来命名一种微生物。
这个物种的名字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特定的名字组成。
类属名和物种名用斜体表示,类属名在前面,使用拉丁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
这个特定的名字在拉丁语形容词之后,用拉丁语形容词来表达。
第一个字母是小写的。
例如,大肠杆菌的名称是大肠杆菌。
3.写出大肠杆菌和桔杆菌的拉丁全名。
答:大肠杆菌的名字是大肠杆菌,桔杆菌的名字是枯草杆菌。
微生物的特征是什么?答:(1)个体很小微生物非常小,从几纳米到几微米不等,只能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
病毒小于0.2微米,只能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见范围之外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酸碱度,导致了微生物的大量和多样性。
(3)快速繁殖大多数微生物通过分裂繁殖后代。
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一个世代可以在十分钟到二十分钟内繁殖。
在物种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生存竞争的保证。
(4)易变大多数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的单细胞。
整个细胞与环境直接接触,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遗传物质DNA的变化和变异。
或者变异成优秀的菌株或者降解菌株。
第一章是超级微生物——病毒的非细胞结构1.病毒是什么样的微生物?它的特点是什么?答: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特别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
它们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是尺寸小于0.2微米的微小微生物。
特点:尺寸小于0.2微米,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合成蛋白质——核糖体。
你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需的酶系统。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资料1、微生物的含义:微生物是肉眼看不到的,务必在电子显微镜或者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2、分类地位:五界系统:1969年魏克提出微生物五界分类系统:(1)原核生物界: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2)原生生物界: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3)真菌界(酸性土壤中真菌较多):酵母菌、霉菌(4)动物界(5)植物界。
三域系统:(1)古菌域(Archaea):“三菌”产甲烷菌、极端嗜盐菌、嗜热嗜酸菌(2)细菌域(Bacteria):细菌(化)、蓝细菌(光)、放线菌(化)、立克次氏体(寄生)、支原体(人工培养基,最小)、衣原体(寄生)、螺旋体(原核,是细菌与原虫的过度)“三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3)真核生物域(Eukarya):真菌、藻类、动物、水生植物(原生动物、真菌、藻类)3、按细胞结构的有无分为分为:非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类病毒是比病毒小的超小微生物)与细胞结构微生物。
按细胞核器、有丝分裂的有无分为:原核与真核4、分类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理特征、生态特征、血清学反应、噬菌体反应、DNA中的G+C(%)、DNA杂交、DNA-rRNA杂交、16SrRNA碱基顺序分析与比较(按客观存在的属性及它们的亲缘关系,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5、分类单位: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柱)6、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区别:5、微生物的特点:(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2)分布广,种类繁多(3)汲取多,转化快(4)生长旺,繁殖快(5)习惯性强(6)易变异第一章:原核生物1、细菌(PH=7.2,C:N=25:1)形态、大小(最小的纳米细菌,最大的硫磺细菌)、繁殖与菌落:形态:杆菌(最常见,长短不一致长短杆菌、某部位是否膨大棒状梭状杆菌、芽孢有无)、球菌(单球菌双球链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螺旋菌、丝状菌。
大小:球菌:通常直径在0.5~2.0μm;杆菌:长×宽(0.5~1.0)μm×(1~5)μm;螺旋菌:宽×弯曲长度(0.25~1.7)μm×(2~60)μm。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一、微生物:是指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须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不是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微小生物的总称)1.原核微生物:包括各类细菌、放线菌、蓝细菌、黏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2.真核微生物:包含各类真喝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等)、原生动物以及微型后生动物等。
二、微生物的特点(简答)1.个体大、种类多样2.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3.产卵慢、新陈代谢强度小三、双名法(名词解释)学名=种名+种名+(首次命名人)+(现名命名人)+(现名命名年份)一个生物的名称(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母表示,第一个字是属名,为名词,主格单数,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是种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用大写;出现在分类学文献上的学名,往往还再加上首次命名人的姓氏(外加括号)、现命名人的姓氏和现名命名年份。
一、病毒(名词解释):就是没细胞结构的逊于微小微生物,专性真菌在活的宿主体内,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微米以下。
二、病毒的特点(简答)2.非细胞结构4.只含一种遗传因子(dna或rna)5.既并无酶系则也并无蛋白质制备系统三、在病毒分类中经常使用的指标如下:(简答:需掌握五种)1.病毒无可奈何形态学指标:例如病毒颗粒的大小和形态;有没有包膜;外壳的对称性;多面体病毒的壳微体的数目和螺旋等距病毒的外壳直径;2.理化性质:病毒颗粒的分子量;浮力密度;沉降系数;对酸碱热的稳定性等;3.基因组特点:核酸类型(dna或rna);单链或双链;线状或环状;核酸上碱基的特征;mRNA方式;译者特征;译者后加工等。
4.病毒的蛋白质:转录酶、反转录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存在与否;氨基酸同源性;蛋白质的糖基化和磷酸化等5.宿主范围:对宿主的转移性;对细胞种类的特异性;生长特性;6.抗原性:血清学反应的特点;与相关病毒的较差反映程度等7.致病性:与否引发疾病;传播方式;病理学特点等;四、病毒的形态和结构1.病毒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杆状、线状和多面体(或球状)2.病毒颗粒有两种基本对称性:螺旋对称和多面体对称;有的病毒(例如大肠杆菌t偶数系列噬菌体)同时具备联众对称性,称作无机等距;3.病毒的蛋白质的作用与功能(简答):⑴维护促进作用,并使病毒免遭环境因素的影响;⑵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⑶同意病毒的致病性、毒力和抗原性等;⑷使病毒与敏感洗白表面特定部位有特异亲和力,病毒可牢固的附着在敏感细胞上;四、亚病毒与新兴病毒(名词解释)1.类病毒:是一类寄生于高等生物细胞中最小的病原体,与病毒类似,但又有不同。
《环境微生物》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组学研究进展
宏基因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环境微生物群落组成、功能及动态变化。
元转录组学和元蛋白质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解析环境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情况。
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环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揭示单个环境微生物细胞的基因组成、表达及代谢特征。
如基于纳米技术的生物修复、基于人工智 能的生物修复等,为环境微生物修复技术 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THANKS
03
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与多样性
01
微生物在土壤、水体、空气 等自然环境中的分布特点
02
不同生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 及其影响因素
03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 性的研究方法
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微生物参与的污染物降解 与转化机制
微生物驱动的有机物分解 与矿化过程
微生物在碳、氮、磷等元 素循环中的关键作用
大气污染生物治理技术
生物过滤
利用生物滤池中的微生物降解大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如挥发性有机 物、硫化氢等。
生物洗涤
将污染空气通入含有微生物和营养液的洗涤塔中,通过微生物的吸 附和降解作用去除污染物。
植物修复
利用植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减少大气中的污染物含量,如吸收二氧 化碳、释放氧气等。
06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前沿与 展望
微生物生理生化特性
营养类型
阐述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包括光能自养 、化能自养、异养等类型。
生长繁殖
阐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包括二分 裂、孢子形成等。
代谢途径
详细介绍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如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习题川大考试专用版

第一章非细胞结构的超微生物——病毒(高等教育出版社第3版)2病毒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类病毒?答:依据是:病毒是根据病毒的宿主、所致疾病、核酸的类型、病毒粒子的大小、病毒的结构、有或无被膜等进行分类的。
根据转性宿主分类:有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放线菌病毒(噬放线菌体)、藻类病毒(噬藻体)、真菌病毒(噬真菌体)。
按核酸分类:有DNA病毒和RNA病毒。
12紫外如何破坏病毒?答:日光中的紫外辐射和人工制造的紫外辐射均具有灭活病毒的作用。
其灭活部位是病毒的核酸,使核酸中的嘧啶环受到影响,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
尿嘧啶残基的水合作用也会损伤病毒。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2细菌有哪些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它们各有哪些生理功能?答: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所有细菌均有: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及其内含物、细胞核物质。
部分细菌有特殊结构:芽孢、鞭毛、荚膜、粘液层、菌胶团、衣鞘及光合作用片层等。
细胞壁是包围在细菌体表面最外层的、具有坚韧而带有弹性的薄膜。
可以起到:①保护原生质体免受渗透压引起破裂的作用。
②维持细菌的细胞形态。
③细胞壁是多孔结构的分子筛,阻挡某些分子进入和保留蛋白质在间质(格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和细胞质之间的区域)④细胞壁为鞭毛提供指点,使鞭毛运动。
细胞质膜的生理功能有:①维持渗透压的梯度和溶液的转移。
②细胞质膜上有合成细胞壁和形成横膈膜组分的酶,故在膜的外表面合成细胞壁③膜内陷形成的中间体含有细胞色素,参与呼吸作用。
④细胞质膜上有琥珀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电子传递系统、氧化磷酸化酶及腺苷三磷酸酶。
在细胞上进行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⑤细胞质膜上有鞭毛基粒,鞭毛由此长出,即为鞭毛提供附着点。
荚膜的主要功能有:①具有荚膜的S-型肺炎链球菌毒性强,有助于肺炎链球菌侵入人体。
②荚膜可保护致病菌免受宿主吞噬细胞的吞噬,保护细菌免受干燥的影响。
③当缺乏营养时,假膜可被用作碳源和能源,有的荚膜还能做氮源。
微生物药物的生物合成

乙酰COA
CO2
丙二酰COA
乙酰COA羧化酶
产物合成期:PEP
草酰乙酸
羧基转移酶
丙二酰COA
6.酶的诱导调节 7.反馈调节
• 与初级代谢产物的调节机理类似,诱导调节通 过底物(诱导剂)诱导后,特异性酶才会被诱
导产生;反馈调节则是由于产物的过量积累导
致的。
8.细胞膜通透性调节
• 通过调节膜的通透性,影响摄入前体或 排出产物而加速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 提高其产量。
1.前体聚合 (1)聚酮体的聚合(续)
1.前体聚合
(2)氨基酸的聚合
①酶促生化合成
②转录翻译系统
③硫模板机理
2.修饰
3.不同组分的装配
4.4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生物合成的调 节机制
1.初级代谢对次级代谢的调节 2.碳代谢物的调节 3.氮代谢物的调节 4.磷酸盐的调节 5.ATP调节 6.酶的诱导调节 7.反馈调节 8.细胞膜通透性调节 9.金属离子和溶解氧的调节
9.金属离子及溶解氧的调节
• 金属离子,特别是二价阳离子,如Ca 2+、 Mg2+等,作为酶的激活剂发挥作用,而溶 解氧也是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限制性因子 之一。
4.磷酸盐调节
• 促进出级代谢,抑制次级代谢 • 抑制次级代谢产物前体的形成
• 阻遏次级代谢产物合成中某些关键酶的合成
• 抑制碱性磷酸酯酶的合成
• 增加菌体能荷状态以促进初级代谢
5.ATP调节
• ATP直接影响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和糖代谢中某些 酶的活性。以四环素的合成为例:
菌体生长期:PEP 丙酮酸
4.3 微生物药物生物合成的 基本途径
一、次级代谢产物的生源 1.聚酮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发光细菌监测毒性实验
2017/12/28
发光细菌监测毒性实验
学生正在做发光细菌实验
发光细菌发光检测仪读取六组数据
第四节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一、产甲烷菌的合成代谢
产甲烷菌利用1C和2C有机物产生CH4,利用其中间代谢产物 和能量物质ATP合成蛋白质、多糖、脂肪和核酸等物质,用以 构成自身的细胞。
如:产甲烷菌同化CO2(逆三羧酸循环途径,见下图)。
系列步骤的总称。 好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 + 38ADP + 38Pi → 6CO2 + 6H2O + 38ATP
1.三羧酸循环
淀 粉 、 蛋 白 质 和 脂 肪 水 解 与 三 羧 酸 循 环 和 乙 醛 酸 循 环 的 关 系
2.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
好氧呼吸以O2为最终电子受体,底物被全部氧化成CO2和H2O, 并产生ATP。底物氧化释放的电子首先转移给NAD+,使之成为 NADH + H+,然后再转移给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最终到达 分子氧O2。 呼 吸 链 : 有 氧 呼 吸 中 传 递 电 子 的 一 系 列 偶 联 反 应 , 由 NAD 或 NADP、FAD或FMN、辅酶Q、细胞色素等组成。其功能是传递电 子和产生ATP。
1. ATP的化学组成、功能
ATP(腺苷三磷酸)的分子结构式
细胞的能量循环
2.生成ATP的方式
()基质(底物)水平磷酸化:微生物在基质氧化过程中,产 生一种含高自由能的中间体,如常1,3-二磷酸甘油酸。这一 中间体将能量→ADP,使ADP磷酸化而生成ATP。此过程中底 物的氧化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生成ATP,称为底物水平磷酸 化。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地球上进行得最大的有机合 成反应。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经常用“CO2固定” 这一术语来表示。
1.藻类的光合作用(同绿色植物) 藻类进行非环式光合磷酸化作用(non-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 ,是各种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的利用光能产生ATP的磷酸化 反应方式其特点为: ① 电子传递途径属非循环式; ② 在有氧条件下进行; ③ 有2个光合系统——PSⅠ和PSⅡ; ④ 反应中同时有ATP、还原力、O2产生; ⑤ 还原力来自H2O的光解。
5
2017/12/28
三、光合作用
1.藻类的光合作用(同绿色植物) 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体内的色素(叶绿素、类胡萝卜 素、藻蓝素、藻红素等),从H2O的光解中获得H2,还 原CO2成[CH2O]。因与植物的光合作用相同,都是利用 CO2为碳源,H2O为供氢体合成有机物,构成自身细胞 物质,故称植物性光合作用。
①发酵; ②好氧呼吸; ③无氧呼吸。
(一)生物氧化的概念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其本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即在化 学反应中一种物质失去电子而被氧化,另一种物质得到电 子而被还原,微生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
生物氧化还原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化学氧化还原过程,有 以下几个差别:
在酶的作用下,常温常压的温和条件; 复杂有机物被氧化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简单的物质; 产生能量供给生物(合成、生命活动、热能); 多步反应,产生许多中间产物;同时吸收和同化各种营养物质。
脱氢酶、脱羧酶、乙醇 低分子有
脱氢酶;辅酶:NAD+ 机物、
等
CO2、ATP
底物水平磷酸 化
238.3
好氧 呼吸
脱氢酶、脱羧酶、
底物水平磷酸
O2
NAD+ 、FAD、 辅酶Q、细胞色素等
CO2、 化;氧化磷酸
H2O、ATP
化
2876
无氧 呼吸
NO3- 、NO2-、 SO42- 、 CO32-
、CO2
脱氢酶、脱羧酶、硝酸 CO2、H2O、
环境微生物学
第4章 微生物的生理
2017/12/28
内容提示
本章就微生物的酶、营养以及微生物的代谢作了论述。酶是生 物催化剂,微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酶。营养物质的吸 收、分解和合成等一系列过程都是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的。新陈 代谢(metabolism)是微生物进行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 成代谢(anabolism)的总和。因为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耗能反应 ,因此,能量代谢就成了新陈代谢的核心问题。微生物的能量 代谢是通过三种主要途径来实现的:发酵 、好氧呼吸和无氧呼 吸。
二、生物氧化的类型
在微生物体系中,能量的释放、ATP的生成都是通过生物 氧化实现的。根据最终电子受体(或最终受氢体)的不同, 可划分为3种类型:
① 发酵—以分解过程中的中间代谢产物(低分子有机 物)为最终电子受体 ② 好氧呼吸—以O2为最终电子受体 ③ 无氧呼吸—以除O2外的无机化合物,如NO2-、 NO3-、SO42-、CO32-及CO2等作为最终电子受体
4.乙醛酸循环
在好氧呼吸中,除进行三羧酸循环外,有的细菌还可利用 乙酸盐进行乙醛酸循环,如三羧酸循环图中虚线所示。 乙醛酸循环可以从异柠檬酸进入,将其裂解为乙醛酸和琥 珀酸,琥珀酸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乙醛酸乙酰化后形成苹果 酸也可进入三羧酸循环。由此弥补一些中间产物的不足,有 时也把乙醛酸循环称为TCA循环的支路。
例如,以NO3-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情况: 0.5C6H12O6 + 2HNO3→3CO2 + N2 + 3H2O + 2[H]+能量 释放总能量为1756kJ ,得到2mol ATP。
上述过程被称为反硝化作用,或硝酸盐还原作用。
硝酸盐呼吸
NO3-
NO2-、NO、N2O、N2
硫酸盐呼吸
SO42-、S3O62-、S2O32-、H2S、 SO42-
无机盐呼吸
S2-
无
硫呼吸
氧
S0 CH3COOH
呼 吸
碳酸盐呼吸
产乙酸细菌
CO2、HCO3-
延胡索酸呼吸(产琥珀酸细菌)
产甲烷菌 琥珀酸
延胡索酸
CH4 CO2、HCO3-
三、三种生物氧化类型比较(以葡萄糖为例)
生物氧 最终电子受体
化类型
参与反应的酶
最终 产物
产ATP 方式
释放总 能量/kJ
乙醇 发酵
中间代谢 产物
C6H12O6+2Pi+2ADP → 2CH3CH2OH + 2CO2+2ATP
(一)发酵
(1)糖酵解:
糖酵解(glycolysis)被认为是生物最古老、最原始获
取能量的一种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糖酵解途径几乎是
糖
所有具细胞结构的生物所共有的主要代谢途径,也是人们
酵
最早阐明的酶促反应系统。
解
总反应:
不同的发酵类型及其有关微生物
发酵类型
产物
微生物
乙醇发酵 乳酸同型发酵
乙醇、CO2 乳酸
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 乳酸细菌属(Lactobacillus)
乳酸异型发酵 乳酸、乙醇、乙酸、CO2 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 混合酸发酵 乳酸、乙酸、乙醇、甲酸、 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
还原酶、硫酸还原酶; NH3、N2、
辅酶:NAD+、细胞色 H2S、
素b、c等
CH4、
ATP
底物水平磷酸 化;氧化磷酸
化
反硝化: 1756
反硫化: 1125
四、微生物的发光机制
发光细菌含两种特殊的成分:(虫)荧光素酶和长链脂肪族醛。 发光过程(下图):
发光细菌被应用在环境监测及其他领域。
发光细菌的电子流途径
(二)生物能量的转移中心—ATP
在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过程中,底物的氧化分解产生能 量;同时,微生物将能量用于细胞组分的合成。在这两 者之间存在能量转移的中心,即ATP。 ATP是在发酵、好氧呼吸及无氧呼吸中生成的。微生 物(包括各种生物)的能量的产生和转移大多数是通过 ATP进行的。
1
2017/12/28
(二)好氧呼吸
好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是有外在最终电子受体( O2)存在时,对底物(能源)的氧化。它是一种最普遍和最 重要的生物氧化方式。
以葡萄糖为例,葡萄糖的好氧呼吸分两阶段: ① 经EMP(糖酵解)途径 → 丙酮酸; ② 三羧酸循环(TCA):三羧酸循环是丙酮酸有氧氧化过程的一
1molGDP+Pi → GTP → 1mol ATP 电子传递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4mol(NADH+H+) ×3=12mol ATP 15mol ATP FADH2×2 = 2mol ATP 因为1mol丙酮酸产生15molATP,1mol葡萄糖酵解为2mol丙酮酸,所以共 产生30molATP, 则:1mol葡萄糖完全氧化总共产生38 mol ATP。
在好氧呼吸中,由EMP和TCA产生的[H](NADH+H+和 FADH2 ),通过电子传递体系(呼吸链),最终到达分子氧,形 成水。在这一传递过程中,产生ATP(称为氧化磷酸化)。
自 EMP 2NADH+2H+
自乙酰 CoA 2NADH+2H+
自 TCA 6NADH+6H+
自 TCA 2FADH2
(2)氧化磷酸化:微生物在氧化底物后产生的电子,通过电 子传递体系传递,并产生ATP的过程叫氧化磷酸化。
(3)光合磷酸化:光引起叶绿素、菌绿素或菌紫素逐出电子 ,通过电子传递产生ATP的过程叫光合磷酸化。产氧光合生物 包括藻类和蓝细菌,它们依靠叶绿素通过非环式的光合磷酸化 合成ATP。不产氧的光合细菌则通过环式光合磷酸化合成ATP 。
丁二醇发酵
CO2、H2 丁二醇、乳酸、乙酸、
气杆菌属(Aerobacter)
乙醇、 CO2、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