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地球运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新千年第一缕阳光
• 经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认可,基里巴斯是世界上 第一个进入新千年的国家。在距塔拉瓦约2500公 里、位于其最东端的“千年岛”上,首先看到新 千年曙光。 • 1884年华盛顿国际天文会议确定的国际日期变更 线,从该国中部穿过。1994年,将最东端的加罗 林岛命名为“千年岛 ”,意指世界上第一个看到 新千年曙光的岛。 • 紧接着基里巴斯迎来新千年曙光的国家是新西兰。 第一缕阳光于当地时间1日5时49分首先照耀在新 西兰东部皮特岛海拔231米高的哈克帕山上。是世 界上公认的2000年曙光首先到达、长期有人居住 的地方。
4.五带 •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为热带、温带、 寒带。 •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 阳辐射最多。 •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 极夜现象。
5.四季 A、24节气和12宫(星座) • 为 了表 示 太 阳 在周 年运动 中到达的 黄道位置 ,我国 传 统历 法 按 太 阳黄 经 , 把 黄 道等 分 为 24 弧 段 ,全 年 相 应地 分 为 24 时 段 ,都 叫 做二十四气。 • 为 了同 样 的 目 的 , 西 方 天 文 学按 太 阳 黄 经 , 把 黄 道 等 分为 十 二 官 , 分 别以黄 道十二星 座命名; 每宫跨 黄经 300 ,相当于我国的二 个节气。 • 二十四气和十二宫的划分, 都以春分点为起点。
200
400
线速度m/s
80
90
3、地球自转速度并不是永远固定不变的。 (1)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主要趋势是减慢 • 据推测,在地球形成的初期,自转周期仅有4 小时。而现在已经计算出,距今5亿年前的寒 武纪晚期,自转周期为20.8小时,至泥盆纪增 至21.6小时,石炭纪21.8小时,三迭纪22.7 小时,白垩纪23.5小时,始新世23.7小时,目 前为24小时(太阳日)。 (2)地球自转还有季节变化。每年3—4月,地 球自转速度最慢,8月最快。但季节性日长变 化不超过0.5—0.6 毫秒。
第三节地球运动—自转及其意义

【例6】当60º E的地方时是9点时,120º W是几点?
答案: 21时(前一天)
【例7】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50分钟,兰州的经度是 103º 50'E,求北京的经度。
答案:北京的经度:116º 20'E
18:00 昏线
24:00 (0:00)
N
晨线 6:00
12:00
与晨昏线有关的几个重要地方时的确定: (1)晨线与赤道相交处的地方时是6时,昏线与赤道 相交处的地方时是18时。 (2)将白天平分的经度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将黑夜 平分的经度的地方时为子夜0时
【例9】北京时间2002年12月3日22时 30分,世界展览局在摩纳哥(东1区) 宣布,上海获得世博会主办权,此时, A 摩纳哥的时间是( ) A、12月3日15时30分 B、12月22日9时30分 C、12月3日9时30分 D、12月2日15时30分
【例10】如图A处于东六区,区时为11月9日13时, 求B点(西八区)的区时. 从A点向东计算: 加10个小时 11月9日23时 从A点向西计算: 减14个小时
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国际标准时(世界时) ——中时区的区时 2.北京时间 ——1200E的地方时(即东八区区时) 3.北京的地方时 ——1160E的地方时
小结
侧视 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
方向
俯视
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周期 速度
以太阳为参照:昼夜更替—24小时
以恒星为参照:真正周期—23时56分
A
N
11月8日23时
※(3)国际日界线
日期分界线: 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 (自然界线)
180度经线(不完全是) (人为界线)
国际日界线: 日界线两侧日期不同
第三节地球运动

2. 区时
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世界各国按其所在时区,实行分 区计时制度(区时制度)。每一时区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时间, 称为区时或标准时。(1884年国际子午线会议)
时区的划分: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西经度各7.5°为零时区,零时区 向东向西每15°划分一个时区,共划分24个时区:东1区、 东2区……东12区,西1区、西2区……西12区。
南斯拉夫科学家米兰科维奇(M. Milankovitsch)综 合了三者对气候的影响,很好的解释了第四纪的4 次大冰期及3次间冰期的出现,尤其是很好的解释 了最后一次冰期和5000年前后冰后期最温暖气候。
三、时间与历法
㈠ 时间
1. 地方时
地方时,是指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 同的地方时间。 时差:经度每差15 °,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360 °, 地方时相差24小时,即相差1天。
自转速度在变慢的过程中也有变快的阶段
自转变快的原因:地球上比重大物质在重力作 用下不断向地心汇聚。
4.地球自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昼夜更替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转
地方时
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⑴ 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 夜节奏
气温、湿度、风、蒸发、和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生 物生长发育等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都产生昼夜的节 律性变化。 地球适中的自转速度使地表热量分配适中,从而使 得许多过程不朝极端的方向发展。
⑶ 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 同的地方时间
地球自转产生天体的周日视运动,使不同经度上
的人们处于早、午、晚、夜等不同时间感受状态。
⑷ 地球自转运动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影响
① 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对地球气候有重要影响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总结
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的比较
地球自转运动 地球公转运动
定 义 方 向 周 期
线速度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转 360°) : 23 小时 56 分 4 秒 除极点外,赤道上最大, 向两极减少 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 (15°/小时)
速 度
角速度
(1)昼夜交替 地理意义 (2)不同经度的时间差异
三、地球的公转
远日点(7月初) 日地距离:1.521亿km 角速度:57′/d 线速度:29.3km/s
近日点
远日点
近日点(1月初) 日地距离:1.471亿km 角速度:61′/d
定义: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公转方向:自西向东
线速度:30.3km/s
练习
1.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S N
N
S
练习
2.下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图示,正确的是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实验】将手电筒的光照射到地球仪上,观察地 球仪上形成的昼半球和夜半球。
由于地球是不透明 的球体,因此,地 球表面朝向太阳一 面为昼半球,背向 太阳的一面为夜半 球。
【实验】用手按地球自转方向拨动地球仪,观 察昼夜更替现象。
热 带
南温带 无阳光直射
南寒带
总结
自转与公转运动规律与地理意义的比较
地球自转运动 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自西向东 恒星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秒 平均 1°/日 近日点快 远日点慢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自西向东 恒星日(转 360°) : 23 小时 56 分 4 秒 向两极减少 除极点外,各地都相等 (15°/小时)7月6日来自12点7月7日
人教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运动

本节主要内容: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①地轴倾斜角:66°34′②地轴的指向:北极星③北极星的观测条件:北半球、夜晚66°34′(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3、自转方向:侧视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侧视北极俯视南极俯视(不管什么视角,箭头都是自西指向东。
)(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4、周期(1日):太阳日恒星日时间:24h 时间:23h56′4″参照物:太阳参照:遥远恒星转过角度:361°用途:日常生活转过角度:360°用途:研究,真正周期(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线速度角速度规律:除极点为0外,任何地方15°/h 概念:地面某点在单位时间内随地球转过的角度规律: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
概念:地面某点在单位时间内随地球转过的路程A A′CB C′B′N SP14读图思考(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影响线速度的另一个因素:海拔。
成正比(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与自转方向一致)(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3、周期:恒星年和回归年恒星年:概念:地球公转一周所用的时间(真正周期)时间:365天6时9分10秒回归年:概念: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回归的时间时间:365天5时48分46秒(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4、公转轨道及特殊位置时间: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5、速度①平均速度:角速度59′/天,线速度29.3km/s②速度变化: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开普勒第二定律地球绕太阳公转,相同时间内向径(日地连线)扫过的面积相同。
B 1A 1ab T TB 2A 2B A 太阳行星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课本P14读图思考夏半年地球靠近远日点,速度慢,公转所用时间长;冬半年地球靠近近日点,速度快,公转所用时间短。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运动》课件

旋转中心:地轴
从侧面(视)图上看: 自西向东 方向
俯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方向 视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方向
一天(24小时)
意义
对点练习
1.判断下图表示地球自转方向不正确的是(
B)
对点练习
试一试: 在右图分别用
箭头“→”表
N
示出地球自转
的方向。
画在红色标识处
N S
S
新课讲述
阅读P21第二段。说地球自转运动有哪些地理意义?
被地球照亮的一面是 白昼(白昼/黑夜),
未被照亮的一面是黑夜(白昼/黑夜)。
晨昏线
2.假如地球是透明的,会产生什么现象?
任一地点都是白昼
昼夜现象
3.总结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本身不发光 太阳照射 昼夜现象
地球是不透明体
地球自转
昼夜交替
练一练 B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C A
F
1.A与B谁在黑夜,谁在白天?
概概念念 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地球自转
中中心心 方向 周周期期
旋转中心:地轴
从侧面(视)图上看: 自西向东 方向
俯 从北极上空看: 逆时针 方向 视 从南极上空看: 顺时针 方向
一天(24小时)
意意义义
地地理理意意义义
二、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会出现什么现现象象? 1:昼夜交替现象
球比赛的现场直播,造成两地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是一个球体
C.地球C 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D.纬度的差异
对点练习
2.实验:用打开的手电筒模拟“太阳”,将地球仪放置在手电筒前方,拨动地球仪,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的意义

三、时差
[例] 下图中,虚线ACB表示晨昏线,O为极点,ACB 关于OP所在经线圈呈轴对称,阴影部分表示7月6日, 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D ) ①该图表示北半球 ②该图表示南半球 ③AC为晨线 ④BC为晨线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此时,北京时间为 ( B ) A.7月6日12时 B.7月7日12时 C.7月6日24时 D.7月5日24时
F:21:00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三、时差
(4)地方时计算方法:
a.先求经度差: ①如果两地同位于东经度或西经度,用大
(同减异加)
时间计算中的早晚是对两个不同地方而言(7点早 6点晚)
日常生活中的早晚是对同一个地方而言
(
7点晚
6点早)
③全球经度分为360°,每相差15 °,地方时相差1 小时,每相差1 °,地方时相差4分钟。
三、时差 (3)计时方法:
地方时以当地一日中太阳最高(即太阳高度最大) 的时刻为正午12时。 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确定 计算E、F点的地 方时是多少 ? E:15:00
的度数减去小的度数;②如果一地位于东 经度,一地位于西经度,两地的度数相加。
b.将经度差转化 按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 10地方时相差4分钟进行换算。 为时间差: c.利用公式求 所求地的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时差 时间: (东加西减)
三、时差
北京(116 °E)地方时12时,
问莫斯科 (37°E) 的地方时
地球的运动

时区和区时的计算
①已知经度,时区号数= 已知经度÷15 ,若余数大于7.5º→N+1;余数小于7.5º→N ②已知某地所处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 15º ×N (N为时区数) ③已知时区数,经度范围= 15º ×N±7.5º
经度差: “同减异加”,即两地都在东经度或西经度时,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 相减;两个地方一个在东经度,另一个在西经度,两地经度差等于两个度数直接相加。
“东加西减”:即所求地方时的点位于已知地方时的点的东方,取“+”,反之,则取“
E 地方时以当地一日中太阳最高为正午12时。
(二)地方时的差异
1.地方时
例题:
一架飞机从美国费城(75°W,40°N)起飞,以每小时 1110千米的速度向北匀速飞行,计划沿经线圈绕地球一 周,因故在中国四川省内江市(29.5°N)降落。回答: 11 (1)飞机飞行了________ 小时。 (2)内江市的经度为 ________ 105°E 。 (3)飞机途经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蒙古 ________________ 和中国。 (4)如起飞时费城的区时为10月1日8时,那么降落时 内江的时间(北京时间)为______________ 10月2日8时 。
由于180°经线毕竟经过了一些人口 居住区,为此,在日界线的具体分布 上,实施了三处大弯曲的措施:一是 在俄罗斯东端;二是美国阿留申群岛 西端;三是大洋洲汤加等岛国。因 此,“日界线”不完全等同于180°经 线。但无特殊说明,我们仍将180°经 线视为“日界线”。
【思考】下列两种情况可能出现吗? 为什么? ①小张在一年内过了两个“五一”节。 ②孪生兄弟俩,弟弟比哥哥先一年出生。 [解析] ①小张先在日界线西侧过节,然后 过日界线到东侧的西12区继续过节。 ②哥哥在东12区的新年元旦出生后, 弟弟则在西12区出生,此时当地仍是 旧年的12月31日。因此弟弟的生日是 前一年的12月31日,而哥哥的生日是 后一年的元月1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
班级姓名学号使用时间:2012年9月 18日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四季更替的规律和五带的划分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课前预习】
五、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北半球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南半球。
②北半球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此时段,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夜越,南半球。
③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且达到一年中的昼、夜,纬度
越高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④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且达到一年中的昼,夜,纬度越高
昼越,夜越,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现象。
南半球相反。
⑤春分日或秋分日:全球(平分)。
⑥赤道:全年。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随纬度变化规律:由向南北两侧。
a.夏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b.冬至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C.春、秋分日: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2)随季节变化规律
a.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b.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达到一年中的的最小值。
六、四季更替和五带
1.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含义上划分:夏季:昼、太阳高度的季节冬季:昼、
太阳高度的季节春、秋季:是冬、夏两季的。
③气候上划分(北温带的国家):
春季月,夏季月,秋季月,冬季
2.五带的划分
五带的划分是以和为界限,把地球粗略地分为、、、、五个热量带。
五带反映了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一、复习检测
1.说出昼夜交替的形成与周期。
2.晨昏线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及其判别?
3.地方时与区时有什么区别,如何计算? 4.日界线的含义是什么?
5.说明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转规律。
二、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剖析
2.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①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即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本身,因所在地的纬度而不同,其描述方式如图(以北半球为例)。
由图可以看出:
A 、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无一例外地发生年变化。
B 、南北半球相同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正好相反。
即当北半球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 南半球同纬度达最小值。
C 、高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情形不同: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可达90º, 其周年变化出现两次极大值和两次极小值(或一次最小值一次较小值)的格局;回归线
极小值,并由此向高纬地区逐渐减小,至南北极点达到极致;极夜区正午太阳高度始终为0º或0º以下,最大可达一23º26´,即极点冬(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位于地平面以下23º26´处。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即正午太阳高度
的纬度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
降低,其描述方式如图。
△春、秋分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H=90º,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表现为自赤道向南北方向
降低,在南北两极点,H=0”。
△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H自北回归线向南
北方向降低,在南北两极点,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223º26´和23º26´。
△球冬至日:正午太
阳高度H自南回归线向南
北方向降低,在南北两极
点,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一23º26´和23º26´
3.太阳直射点移动与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
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规律(见右表)
(二)典例剖析
读“夏至日地球位
置图”,回答:
(1)太阳直射的纬度是。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
(3)此时昼长的分布规律是。
(4)此时昼夜平分的纬度是,极昼的纬度
范围是,夜长为24小时的纬度是。
(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时刻是。
〖思路分析〗(1)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出现权县现象,南极因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因此,太阳此时直射在23º26´N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两侧递减。
(2)晨昏线与赤道始终相互平分,赤道上全年任何时候都昼夜等长。
(3)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12时。
四、巩固检测
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北半球节气是 ,南极圈内昼夜 长短情况是 。
(2)此时太阳直射在 上,并开始向 移动。
(3)B 点昼长是 小时, 时日落。
(4)此时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达一年中最 值, 过三个月后昼夜长短情况为 。
五、小结
【课后拓展】 1.夏至日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
A 、莫斯科
B 、北京
C 、悉尼
D 、巴西利亚
2. 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纬度范围是 ( ) A 、23º26´N —90ºN B 、0º—90ºN C 、23º26´N —23º26´S D 、23º26´S---90ºN
3.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是 ( )
A 、365日6时9分10秒
B 、365日5时48分46秒
C 、23时56分4秒
D 、24小时 4.读图右,回答下列问题:
(1)若AB 为晨线,此日是 前后,理由是 。
(2)若AC 为晨线,此日北半球的节气是 。
(3)若
AB
为昏线,则北半球节气是 。
(4)若AC 为昏线,此刻北京时间是 ;当北京时间为8点整,AC 为 线。
(
5)画出当AC 为晨线时的阳光照射图。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答案
【课前自学】
五、1.①夏半年大于长短相反
②冬半年小于短长相反
③最长最短长短极昼
④最短最长短长极夜
⑤昼夜等长
⑥昼夜等长(平分)
2. (1)太阳直射点递减 a 北回归线 b 南回归线 c 赤道
(2)a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
B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
六、1.①最垂最大最短最小过度季节
② 3、4、5 6、7、8 9、10、11 12、1、2
2.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太阳辐射总量
【课堂导学】
(二)典例剖析
(1)23º26´N (2)由北回归线向两用递减
(3)由南极圈到北极点白昼越来越长。
(4)0º 66º34´N---90ºN 66º34´ S (5)12点
四、巩固检测
(1)冬至极昼(2)23º26´S(南回归线)北
(3)8 16 (4)小昼夜等长
【课后巩固】
1-3 ABB
4、(1)12月22日北极圈以北为极夜
(2)夏至(3)夏至(4)20 晨(5)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