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学第四章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环境微生物学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一、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所有形体微小,用肉眼无法看到,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统称。

“微生物”不是一个分类学上的概念,而是一切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原核微生物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

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

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二、选择题1.微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是(D )。

A、科B、属C、目D、种2.各种微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点,下列选项中描述错误的是( C )A.分布广,种类多 B.适应强,易变异C.体积小,表面积小 D.生长速,繁殖旺5.所有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 C )。

A、单细胞B、没有真正的细胞核C、个体微小D、细胞结构简单6.在分类系统中,细菌和蓝细菌皆属于( A )。

A、原核生物B、真核生物C、多细胞D、单细胞三、填空题1. 微生物的命名采用双名法,即由一个___属名____和一个___种名____构成;书写排列上,____属___名在前,___种___名在后。

四、简答题1.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它们各自包括哪些主要类群?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不完善,只有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仅有核质,没有定形的细胞核,称为拟核或拟核。

②没有特异的细胞器。

③不进行有丝分裂。

真核生物:①细胞核发育完善,有核膜将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核内有核仁和染色质。

②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如线粒体、中心体、高尔基体、内质网、溶酶体和叶绿体等。

③能进行有丝分裂。

原核微生物: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微生物: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五、论述题3. 结合微生物的特点,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作用:保持生态平衡污染物的降解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污染水体、土壤的生物修复2、研究内容包括: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环境工程中的微生物原理饮用水卫生细菌学自然环境物质循环与转化水体和土壤的自净作用污染水体治理、污染土壤的修复等环境工程净化3、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资源为人类造福。

微生物学第四章

微生物学第四章

第四章病毒名词解释:毒粒:病毒的细胞外颗粒形式,也是病毒的感染形式卫星病毒:是寄生于与之无关的辅助病毒的基因产物的病毒。

朊病毒:又称“普利昂”或蛋白侵染子,是一类不含核酸和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因能引起宿主体内现成的同类蛋白质分子发生与其相似的构象变化,从而使宿主致病。

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德分子病原体。

噬菌斑:噬菌斑在菌苔上形成的“负菌落”。

枯斑:植物病毒在植物叶片上形成的枯斑。

空斑:由动物病毒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物上形成的。

病毒的感染单位:能够引起宿主或细胞一定特异性反应的病毒最小剂量。

病毒的效价:表示每毫升式样中所含有的具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又称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半数效应剂量:以实验单元群体中的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感染反应的病毒剂量来确定病毒样品的效价。

血凝抑制实验:根据特异性的病毒抗体与病毒表面有血凝活性的蛋白质结合,可抑制病毒血细胞凝集反应的实验。

中和抗体:能抑制相应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的特异性抗体。

包膜:有些复杂的病毒,其核衣壳外还被一层蛋白质或糖蛋白的类脂双层膜覆盖着,这些膜就是包膜。

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增值性感染:这类感染发生在病毒能在其体内完成复制循环的允许细胞内,并以有感染性子代产生为代表。

非增殖性感染:这类感染由于病毒或是细胞的原因,致使病毒的复制在病毒进入敏感细胞后的某一阶段受阻,结果导致病毒感染的不完全循环。

流产感染:是一类普遍发生的非增殖性感染,有①依赖于细胞的流产感染:病毒感染的细胞是病毒在其内不能复制的非允许细胞②依赖于病毒的流产感染:由基因组不完整的缺损病毒引起的。

限制性感染:因细胞的瞬时允许性产生的,其结果或是病毒持续存在于受染细胞内不能复制,直到细胞成为允许细胞,病毒才能繁殖,或是一个细胞群体中仅有少数细胞产生病毒子代。

潜伏感染:是受染细胞内有病毒基因组持续存在,但无感染性病毒颗粒产生,而且受染细胞不会被破坏。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后答案介绍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根据它们的客观生物学特性(如个体形态和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

)和它们的遗传关系,各种微生物从大到小排列成一个系统,并按边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

物种是最小的分类单位,“植物”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个例子。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基于生物学中的二项式方法,即用两个拉丁字符来命名一种微生物。

这个物种的名字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特定的名字组成。

类属名和物种名用斜体表示,类属名在前面,使用拉丁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

这个特定的名字在拉丁语形容词之后,用拉丁语形容词来表达。

第一个字母是小写的。

例如,大肠杆菌的名称是大肠杆菌。

3.写出大肠杆菌和桔杆菌的拉丁全名。

答:大肠杆菌的名字是大肠杆菌,桔杆菌的名字是枯草杆菌。

微生物的特征是什么?答:(1)个体很小微生物非常小,从几纳米到几微米不等,只能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

病毒小于0.2微米,只能通过光学显微镜可见范围之外的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2)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酸碱度,导致了微生物的大量和多样性。

(3)快速繁殖大多数微生物通过分裂繁殖后代。

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一个世代可以在十分钟到二十分钟内繁殖。

在物种竞争中获得优势是生存竞争的保证。

(4)易变大多数微生物是结构简单的单细胞。

整个细胞与环境直接接触,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遗传物质DNA的变化和变异。

或者变异成优秀的菌株或者降解菌株。

第一章是超级微生物——病毒的非细胞结构1.病毒是什么样的微生物?它的特点是什么?答: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特别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

它们可以通过细菌过滤器,是尺寸小于0.2微米的微小微生物。

特点:尺寸小于0.2微米,所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

你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合成蛋白质——核糖体。

你也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所需的酶系统。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讲义大纲第一章绪论前言1.微生物学的形成与进展●推测时期●观察时期●培养时期巴斯德、科赫等的奉献简介●生理学研究时期2.环境微生物学的形成与进展第一节、微生物的特点一、个体小、种类多、分布广、代谢类型多样二、繁殖快三、代谢强度大:四、数量多五、易变异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一、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三、废水、废物的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与方法研究四、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微生物方法与原理研究第三节、学习环境微生物的意义21世纪环境微生物学展望重点:微生物、微生物的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的要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法第二章、环境中微生物的要紧类群前言微生物的种类繁多,根据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理性状等特征,要紧归纳如下: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要紧区别第一节、细菌细菌是一大群单细胞原核微生物,是微生物学的要紧研究对象,也是环境微生物学的讨论重点。

一、细菌的形状与大小1、细菌的个体形态(三种要紧形态)2、菌落的形态(colony)固体培养基(1)细菌在固体琼脂(1.5~2.0%)平板上的菌落特征(2)在半固体琼脂(0.3~0.5%)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3)在明胶试管培养基中穿刺接种所形成的培养特征二、细菌细胞的结构细菌细胞结构模式图1、细胞壁(1)功能:(2)结构:(3)细胞壁与革兰氏染色染色的历史进展与染色原理染色方法可分为简单染色法与复染色法之分。

步骤与原理。

革兰氏染色的机理2、细胞膜(1)细胞膜的结构(2)功能:3、细胞核:细菌的细胞核没有核膜与核仁,没有固定形态,结构简单。

细菌质粒(plasmid),降解质粒。

4、细胞质及其内含物(1)细胞质:(2)细胞质内含物:5、荚膜(1)类型:大荚膜、微荚膜、粘液层、粘接物、菌胶团(2)化学构成(3)功能及意义6、鞭毛:运动器细菌的趋光性、趋化性等7、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的一定阶段,能形成对不良环境条件具有较强抗性的休眠体。

2024版周凤霞、白京生版环境微生物课件第四章真核微生物

2024版周凤霞、白京生版环境微生物课件第四章真核微生物

第四章真核微生物01第四章真核微生物概述Chapter定义:真核微生物是一类具有真正细胞核的微生物,包括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

具有真正的细胞核,遗传物质被核膜繁殖方式多样,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细胞质内含有多种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等。

分类命名真核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与作用作为生产者参与能量流动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排泄物和各种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促进自然界的分布作为病原体引起疾病类和动植物的疾病,如脚气病、稻瘟病和疟疾等。

作为共生者促进生物进化0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Chapter物质交换维持细胞形状细胞壁上的孔隙和通道允许水分、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物质的进出,实现细胞内外环境的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细胞屏障物质运输信号传导030201细胞器分布细胞质是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场所,为细胞器的正常运作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

物质代谢细胞质中含有大量的酶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过程,包括糖酵解、脂肪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等。

遗传信息表达细胞质中的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能够将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转录成mRNA,并进一步翻译成蛋白质。

遗传信息复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核中的DNA 进行复制,确保新生成的子细胞获得完整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储存细胞核是真核微生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场所,DNA 以染色质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携带细胞的遗传信息。

遗传信息表达调控细胞核中的染色质结构和组蛋白修饰等机制能够调控基因的表达,影响细胞的生理活动和性状表现。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03真核微生物的代谢与生长Chapter01020304如藻类,利用光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光能自养型如某些原生动物,利用光能将有机物进行不完全氧化,获取能量。

光能异养型如硝化细菌,利用化学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

化能自养型大多数真核微生物属于此类型,利用有机碳作为碳源和能源。

化能异养型真核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与代谢途径真核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生长规律微生物适应新环境,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复习题
环境工程微生物复习 绪论
1.原核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 体、螺旋体。 2.真核微生物:包括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伞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 动物。 3.微生物的特点:1)微生物个体极小 2)种类繁多、分布广 4)繁殖快 5)易变 异。
第一章 病毒 1.病毒定义: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 它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2.病毒特点:1)形体极其微小,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2)没有合成蛋 白质的机构——核糖体;3)没有合成细胞物质和繁殖必备的酶系统,不具备独 立代谢能力;4)必须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细胞内;5)依靠宿主细胞细胞合 成病毒的化学组成和繁殖新个体。 3.病毒的化学组成:有核酸和蛋白质,个体大的病毒除含蛋白质和核酸外,还含 类脂质和多糖。 4.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却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整个病毒分两部分: 蛋白质衣壳和核酸内芯,两者构成核衣壳。完整的具有感染力的病毒叫病毒粒子。 病毒粒子有两种:一种是不具被膜(亦称囊膜)的裸露病毒粒子;另一种是在核 衣壳外面有被膜所构成的病毒粒子。 5.毒性噬菌体: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6.温和噬菌体:指侵入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细胞 的核酸同步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这种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 体称作温和噬菌体。 7.溶原细胞:指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 8.原噬菌体:指在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又称为前噬菌体。 9.溶原性细菌:指在核染色体上整合有原噬菌体的细菌。可进行正常生长繁殖, 而不被裂解。 10.病毒的测定:1)病毒颗粒计数法;2)间接计数法;3)病毒感染效价测定法。
等电点高,细菌的游离氨基电力受抑制,游离羧基电离,细菌则带负电荷;否则 ,游离氨基电离,游离羧基电离受抑制,细菌则带正电。已知细菌的等电点的pH 为2~~5,pH为6、pH为7和pH为7.5的溶液属于偏碱性、中性和偏酸性,都高于细 菌的等电点。所以细菌表面总是带负电荷。而在pH=1.5的溶液中细菌则带正电。

微生物学4微生物的营养

微生物学4微生物的营养

4、生长因子
指那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而且需要量很小,但微生 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需要的有机物。
维生素 氨基酸
酶的辅基或辅酶
嘌呤或嘧啶
合成核苷
酶的辅基或辅酶,或
5、水
生理功能: 溶剂和运输介质 参与生化反应 维持大分子的天然构象 作为热的良好导体,控制细胞内的温度变化 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 水合作用和脱水作用控制亚基结构的组成和解离
第二节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 pH; • 水活度; • 氧化还原电位;
第二节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3、物理化学条件适宜 • 1)pH • 培养基的pH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不同 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 通常培养条件: • 细菌与放线菌:pH7~7.5 • 酵母菌和霉菌:pH4.5~6范围内生长 • 为了维持培养基pH的相对恒定,通常在培养基中加 入pH缓冲剂,或在进行工业发酵时补加酸、碱。
第二节 培养基 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 不同类型微生物生长对氧化还原电位(Ф)的要 求不同: • 好氧性微生物:+0.1V以上时可正常生长, 以+0.3~+0.4V为宜; • 厌氧性微生物:低于+0.1V条件下生长; • 兼性厌氧微生物:+0.1V以上时进行好氧呼 吸,+0.1V以下时进行发酵。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自养型生物 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异养型生物 光能营养型 化能营养型
生物生长过程中能量的来源
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营养类型(Ⅰ)
划分依据 碳源 能源 电子供体 营养类型 自养型(autotrophs) 异养型(heterotrophs) 光能营养型(phototrophs) 化能营养型(chemotrophs) 无机营养型(lithotrophs) 有机营养型(organotrophs)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微生物对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对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了解环境微生物学— 1 —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括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等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素质目标: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为以后从事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环境中主要的微生物类群、其生理生态特性,环境微生物的检测和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

(三)掌握环境工程中的污(废)水、废气及有机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处理和水体、土壤及大气污染与自净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水处理基本工程技能,为以后从事专业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一节微生物的发展及主要奠基人0.5学时知识点:微生物学发展史的几个关键阶段;各阶段的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0.5学时知识点: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分别是什么?第三节微生物的类群及基本特征 1 学时知识点:微生物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各自的表现。

本章小结重点:微生物及其类群、特点、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难点: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微生物是如何分类、如何命名的?— 2 —作业:(1)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及其环境
为什么微生物生长曲线图中虚线微端没有下降而实线下降了?
1.为什么稳定期细胞总数不再增加?
①营养物质被消耗不能满足生长需要
②代谢废物或有害物质积累到抑制生长水平
③pH、氧化还原势等物化条件越来越不适应
2.分批培养,就是指将微生物置于一定容积的培养基中,经过培养生长,最后一次收获的培养方式。

3.连续培养,基本上说来就是在一个恒定容积的流动系统中培养微生物,一方面以一定速率不断地加入新的培养基,另一方面又以相同的速率流出培养物(菌体和代谢产物),以使培养系统中的细胞数量和营养状态保持恒定,即处于稳态。

4.同步生长:就是指在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同一生长阶段,并都能同时分裂的生长方式。

同步培养法:就是能使培养物中所有微生物细胞都处于相同的生长阶段的培养方法。

同步培养的方法通常分为诱导法和选择法两种。

诱导法:是采用物理、化学因子使微生物细胞生长进行到某个阶段而停下来,使先期到达该阶段的微生物细胞不能进入下一生长阶段,待全部群体细胞都到达该生长阶段后,再除去该因子,使全部群体细胞同时进入下一个生长阶段,以达到诱导微生物细胞同步生长的目的。

选择法PPT截屏
5.多重环境因子影响微生物生长的规律
1、Liebig 最低浓度定律:即微生物总生物量由环境中满足于微生物生长所需营养物质的最低浓度所决定。

当环境中某种营养物质被消耗饴尽或至一定浓度以下时,可使微生物的生长停止,即使此时培养基中没有任何毒性物质存在,而且其他营养物质仍很丰富,当添加少量这种营养物质时则微生物的生长可以重新开始。

2、Shelford 耐受定律:当环境因子低于或高于某一个微生物不能生存或生长的阈值时,就成为生长限制因子,而与营养物质的供给无关。

上述规律也适用于人工条件下的微生物生长。

6.微生物群体感应作用
就是细菌能够通过感应信号分子的水平监测自身的群体密度,该信号分子浓度随着细菌群体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直到达到某个阈值,就将群体密度已达到某个临界水平或数量的信息传递给细菌,引起细菌表达一系列密度感应-依赖的基因,控制群体数量的增加。

由于信号分子可以刺激细胞释放信号分子,故信号分子又被称作自诱导剂,群体感应作用又被称作自诱导作用。

“群体感应作用”生物学意义
群体感应作用是一个非常精细的过程。

以胞外酶的产生和释放为例,如果仅由几个细菌细胞释放出酶,由于酶量太少很快扩散开来而被稀释,因而不产生效应。

通过群体感应作用进行控制,细菌在释放酶之前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密度水平,其结果所释放的酶浓度足以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这对于在寄主体内、土壤或水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具有很大的优点。

如果病原菌在产生致病因子,逃逸进入寄主组织之前能够在侵染位增殖到很高数量水平,就有更好的机会突破寄主防御系统、成功地在寄主体内扩散。

对于与寄主细胞共生和寄生的细菌来说,通过群体感应作用控制细菌群体数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7.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温度(笔记本)
2.pH
pH影响微生物生长机制:
(1)介质pH影响生活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可给态和有毒物质的毒性;
(2)介质pH影响菌体细胞膜的带电荷性质、膜的稳定性及膜对物质的吸收能力;
(3)一定范围的介质pH还可造成菌体表面蛋白变性或水解。

(一) 嗜中性微生物
生长的pH范围是pH5.—8.0,最适生长pH近中性(pH7.0)。

大多数细菌属于嗜中性微生物。

(二)嗜酸性微生物
最适生长pH在5.5以下生长的微生物称之为嗜酸性微生物。

(三)嗜碱性微生物
生长的pH范围是pH7.0—11.5,最适生长pH在8.0以上。

3.氧(PPT看不懂呀)
4.水活度
嗜高渗微生物:只能在高渗溶液中生长的微生物。

耐高渗微生物:能够忍耐高渗环境,并在高渗环境中生长离开了高渗环境仍然能够生长的微生物。

嗜盐微生物:需要在含高浓度氯化钠盐溶液中才能生长的微生物。

温和嗜盐微生物:仅需要在含大约3%氯化钠的介质中生长,如很多海洋细菌。

极端嗜盐微生物:需要在9%甚至饱和氯化钠溶液中生长,如某些古生菌,通常可在饱和盐池中发现它们的踪影。

8.消毒,灭菌,防腐
灭菌: 凡是能够杀死或消除材料或物体上全部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 能够杀死、消除或降低材料或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使之不致引起疾病的方法;
防腐: 能够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但不能杀死微生物群体的方法。

1、干热灭菌法
干热灭菌:1500C~1700C下处理1-2小时。

适用于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耐热物品的灭菌。

优点:可保持物品的干燥
火焰灭菌(灼烧灭菌):常用于金属性接种工具、污染物品及实验材料等废弃物的处理。

2.湿热灭菌
湿热灭菌是利用热蒸汽灭菌。

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的效力比干热灭菌好。

为什么在相同温度下,湿热的效力比干热灭菌好?
①热蒸汽对细胞成分的破坏作用更强
②热蒸汽比热空气穿透力强
③蒸汽潜热大,当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可放出大量热量,故可迅速提高灭菌物体的温度。

2、湿热灭菌
煮沸消毒、高压蒸汽灭菌、间歇加热灭菌、巴氏消毒、实罐灭菌
煮沸消毒:水,1000C处理15min以上。

高压蒸汽灭菌(autoclave): 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

将待灭菌的微生物放置在有少量水的加压蒸汽灭菌锅内。

将锅内的水加热煮沸,并将其中的空气彻底驱尽后将锅封闭。

再持续加热就会使锅内的蒸汽压逐渐上升,从而使温度达1000C以上。

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要求温度应达到1210C(压力为1kg/cm2或15磅/平方英寸), 时间维持15~20分钟,也可采取较低温度(1150C,压力为0.7kg/cm2或10磅/平方英寸)维持35分钟的方法。

使用于一切微生物学实验,医疗结构或发酵工厂中对培养基等多种器
材、物料的灭菌。

该法不是利用高压来杀死微生物,而是利用提高压力使水的沸点升高,以提高水蒸汽的温度,更加有效地杀灭微生物。

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 低温消毒法,一般在630C ,30min或720C ,15min。

用于牛奶,啤酒,果酒,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的液体。

可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等,同时又不损害营养与风味。

为什么磺胺对人体细胞无毒性?
因为人缺乏从对氨基苯甲酸合成叶酸的相关酶二氢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故不能用外界提供的对氨基苯甲酸自行合成叶酸,而必须直接利用营养物中的叶酸做为生长因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