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环境微生物学

合集下载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重点总结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态功能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水、土壤、大气等各种环境。

以下是环境微生物学的重点总结。

首先,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规律。

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非常广泛的分布,可以在各个环境中找到它们的存在,如水、土壤、空气等。

研究微生物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了解微生物的生态特征,揭示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微生物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参与到物质的循环过程中,如有机物的降解、氮循环等。

微生物还能够参与到环境的修复和净化中,如土壤的重金属去除、水体的藻华抑制等。

研究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可以为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再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了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

微生物的生存和活动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和调控,如温度、湿度、pH值等。

同时,微生物也可以对环境因素产生影响,如微生物对土壤结构的调节、微生物对大气气候的影响等。

研究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揭示微生物的适应机制和生态功能。

最后,环境微生物学还涉及到微生物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资源利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如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利用微生物处理废水等。

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研究有助于发展绿色环保技术,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结起来,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重点包括微生物的分布规律、生态功能、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应用研究。

这些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推动环境保护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将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多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地球上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和生物体内等等。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微生物的分布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pH值和营养物质等。

一般来说,土壤和水体是微生物最常见的栖息地。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很高,一个茶匙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可以达到数十亿。

水体中的微生物主要以浮游生物和沉积生物的形式存在。

环境微生物的功能环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微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质,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成较小的分子,从而释放出有机碳和其他营养物质。

这些营养物质有效地供应给其他生物,参与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

其次,在环境修复中,微生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些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毒物质和污染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例如,利用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危害。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反应,微生物可以将无机物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且参与了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环境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环境微生物之间存在着丰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共生、拮抗和竞争等。

共生是指两种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益。

例如,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根瘤菌能够固定氮,提供给植物需要的营养素。

拮抗是指一种微生物通过产生抗生素或其他化合物来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这种拮抗关系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多样性非常重要。

竞争是指微生物之间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

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微生物往往会竞争生存,较强的竞争者将占据优势位置。

这种竞争关系影响着微生物种群的结构和功能。

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管理中。

环境微生物学 复习资料

环境微生物学 复习资料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微生物学复习资料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种群结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现代环境科学中,环境微生物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角色,还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物技术等领域。

一、微生物的分布与种群结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大气、植物表面等。

它们以极高的密度存在,形成了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pH值等。

同时,微生物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共生和共存等关系。

二、微生物的功能与代谢微生物在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参与物质循环,如氮循环、碳循环和硫循环等。

微生物还可以分解有机废弃物,降解污染物,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此外,微生物还具有产生抗生素、酶和其他有用化合物的能力。

三、微生物与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

一方面,污染物的存在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死亡或减少,破坏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一些微生物具有降解污染物的能力,可以用于生物修复。

因此,了解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响应和适应机制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四、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和生物技术领域。

例如,通过研究微生物的降解能力,可以开发出高效的生物修复技术,用于处理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用于生物能源的生产,如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生物乙醇和生物氢等。

五、环境微生物学的挑战与前景尽管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科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之一是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功能的复杂性,需要开发更加精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

此外,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作用和适应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微生物学将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环境微生物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并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2.掌握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3.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其数量和种类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情况,通过微生物培养和计数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

常规培养法是将环境样品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利用生物学方法检测微生物生长情况。

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结合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种类。

计数法主要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菌液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使用带标度的计数室进行计数;间接计数法是通过培养方法将微生物增殖得到可计数范围。

三、实验步骤1.取得环境样品,如泥土、水样等;2.将样品分别取适量于含有富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接种;3.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所接种的细菌液,一定时间后进行观察;4.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并计数样品中的细菌数量;5.将菌落分离培养,制备单菌种;6.通过显微镜观察单菌种的形态特征。

四、实验结果1.根据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不同,样品中培养的细菌数量和种类可能不同;2.样品中可能存在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通过计数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主要菌属;3.单菌种观察结果可以进一步判断细菌种类。

五、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只观察了一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才能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我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有了初步了解。

实验中掌握了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并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只观察到了部分菌落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sy环境微生物学综述

sy环境微生物学综述

江苏自考环境工程大纲-环境微生物学河海大学编 (高纲号 0727)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四篇,第一篇是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包括特点、任务、分类、生长与代谢、遗传与变异、分布及其相关关系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二篇是介绍了微生物治理环境,包括降解与转化、污水的生物处理、废渣与废气的生物处理、生物修复、开发应用和资源化。

第三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污染,包括致病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和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四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监测,包括指示微生物、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2、理解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作用;3、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方法和技术;4、熟练掌握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

这三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同时为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第1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点。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在自然界中,微生物是无处不在的。

它们存在于各种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大气等,对环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环境中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成为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环境微生物学主要研究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古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具有多样的形态和代谢功能,可以从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在土壤中,微生物可以促进有机质分解并释放养分,维持土壤健康;在水体中,微生物可以降解有机废物并净化水质。

环境微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环境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多样性与环境的稳定性和功能密切相关。

微生物参与着各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持着系统的平衡。

因此,了解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除了对自然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外,环境微生物还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环境微生物可以影响人体的免疫系统,调节人体内部微生物组成,并对一些疾病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有助于预防和治疗一些疾病,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结语环境微生物学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到生态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

通过深入研究环境微生物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运行机制,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实现。

希望未来在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多有意义的成果,为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

环境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它涵盖了微生物在各种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微生物在地球上广泛存在,包括土壤、水体、大气中以及与人类和动物共生的环境中。

它们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关键角色。

一、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微生物栖息在各种环境中,它们可以适应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湿度和营养条件。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非常丰富,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水体中的微生物也很多样化,包括藻类、细菌和浮游动物等。

此外,大气中也存在着微生物,它们以微粒或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对大气的物理化学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二、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中发挥着多种功能。

首先,它们参与着有机物的降解和循环。

许多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废弃物,将其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参与氮、磷、硫等元素的循环,促进养分的再利用。

其次,微生物在土壤中有助于植物的生长。

它们通过与植物根系形成共生关系,提供营养物质和促进植物免疫系统的发展。

此外,微生物还能够抵抗有害的生物入侵,保护植物的健康。

最后,微生物在水体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抑制蓝藻的生长、分解有毒物质,并维持水质的稳定。

三、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微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

微生物通过分泌代谢产物、产生酶和生物胶等方式与环境进行交互。

它们能够促进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影响土壤质地和水质的特性。

同时,环境条件也会影响微生物的分布和功能。

温度、酸碱度、湿度等因素都会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产生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也对环境微生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的使用和大气污染都会改变微生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四、环境微生物学的应用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实际应用。

首先,它在环境监测和评估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以评估环境质量,并提供相关的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标准一、概述(一)课程性质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只有在理论上掌握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更充分理解和学好《水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二)课程基本理念《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生物化学的知识为基础,可以作为污水处理、大气处理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环境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环境科学专业的一个重要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本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理、生态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与转化规律,深刻理解传统及新兴的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中所涉及的微生物学原理,逐步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了解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技术,了解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及相关的实验技术,为从事相关领域的科研和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形态、类型,掌握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生长规律、遗传与变异及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转化中的作用、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治理环境服务。

2、具体目标1、理论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课程主要介绍病毒、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微生物的生态、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污、废水深度处理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理中的微生物学原理、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理及其微生物群落。

注重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微生物的构造特点,与环境治理相结合,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科技的发展,着重介绍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将微生物学诱变与工程菌筛选、优化相衔接。

为将来从事环境科学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打下一定的专业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自考环境工程大纲-环境微生物学河海大学编 (高纲号 0727)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专业(独立本科段)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的特点是包括了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本技术和方法。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为四篇,第一篇是介绍了环境微生物学基础,包括特点、任务、分类、生长与代谢、遗传与变异、分布及其相关关系和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第二篇是介绍了微生物治理环境,包括降解与转化、污水的生物处理、废渣与废气的生物处理、生物修复、开发应用和资源化。

第三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污染,包括致病微生物、代谢产物与环境污染和微生物与水体富营养化。

第四篇是介绍了微生物环境监测,包括指示微生物、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污染物致突变性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和微生物监测技术的新发展。

通过学习应考者可以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并能够应用在具体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为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2、理解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作用;3、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基本方法和技术;4、熟练掌握微生物学中常见术语的名称和意义。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和生态学。

这三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更好地掌握微生物学在治理环境污染中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同时为在工作和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第1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环境微生物的定义与任务。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点。

2、掌握:环境微生物的任务。

3、熟练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定义。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微生物与环境一、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是众多肉眼不可见、个体微小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1种类繁多、分布极广 1微生物物种丰富多样2微生物代谢类型丰富多样3微生物生态型丰富多样2繁殖迅速、数量巨大3个体微小,容易变异二、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第二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与研究任务环境微生物学可简明定义为,研究保护环境的微生物学。

研究任务如下:a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基本状况与活动规律B微生物对化学污染物的防治及其他有利影响C微生物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及其防治D环境监测涨的微生物学技术与方法第2章环境中的微生物(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特征和分布。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的特征和分布。

2、掌握: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点。

3、熟练掌握:细菌的形态和大小。

第二章环境中的微生物第一节微生物类群与生物三域一、微生物及其类群二、生物三域特征第二节真细菌一、细菌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1细菌的形态细菌以球形,杆形和螺旋形三大形态为主球形简称球菌,有单个,成对,长链,四联,八叠,葡萄状之分。

杆形简称杆菌,有单个,长链之分螺形简称螺菌,除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外,还有一些并不多见的特殊形态2细菌的大小Um。

球菌的大小用菌体直径,杆菌和螺旋菌则以其宽度*直径表示。

球菌0.5-1.0.杆菌0.4-1.0二)细菌细胞的构造与功能三)细菌的繁殖及其群体特征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第3章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营养类型、过程和影响因素。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影响因素。

2、掌握: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营养和营养类型。

3、熟练掌握:微生物生长与代谢的过程以及相关基本知识。

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与营养类型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与营养物质1 微生物的化学组成: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钠铁等大量元素外,还有微量元素zn,cu,mn,钼钴等2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与水等五大类,大部分以无机或有机物的形式为微生物所利用,也有一些以分子态气体方式供给3 培养基:合成天然培养基,固体半固体液体,基础加富选择鉴别培养基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体内含有光合色素,可以利用光作为能源,利用co2作为碳源,以无机物作为电子供给使co2还原并合成菌体细胞有机物。

光能异样型:微生物利用光作为能源,以有机质作为电子供体,碳源来自有机物,也可利用co2 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生长需要无机物,在氧化无机物的过程中获取能源,同时,无机物又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为有机碳化物化能异养型:是微生物最普遍的代谢方式。

这类微生物的碳源与能源均来自有机物,它们在分解有机物的过程中产生能量,利用其中一部分供给自己合成作用之需。

三、营养物质的摄取1、影响营养物质透过细胞膜的因素:1细胞壁与细胞膜的结构2营养物质本身的性质3微生物生活的环境2、营养物质的运输机制:1单纯扩散2促进扩散3主动运输4基团转位第二节微生物的代谢一、酶1酶的性质与作用特征:1酶是蛋白质2 酶的专一性3 酶促作用的可逆性4酶的作用条件2酶的种类:1单成分酶和双成分酶2结构酶与诱导酶3胞内酶和胞外酶4水解酶和氧化还原酶和转移酶和同分异构酶和裂解酶和合成酶二、微生物能量生成与转换A底物水平磷酸化B氧化磷酸化C光合磷酸化三、微生物呼吸作用类型1有氧呼吸2无氧呼吸3发酵作用四、微生物的同化作用1co2的同化 a异氧微生物的co2的同化b自养微生物的co2的同化2氮素的同化a氨的同化b硝酸盐的同化c分子氮的同化3硫酸盐的同化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生长繁殖的概念微生物细胞质量的增加和个体体积加大称为生长,即细胞组分与结构在量方面的增加。

当单个细胞个体生长到一定程度时,由一个亲代细胞分裂为两个大小、形状与亲代细胞相似的子代细胞,使得个体数目增加,称为单细胞微生物的繁殖。

在多细胞微生物中,菌丝的延长、分裂,产生同类细胞的过程仍属生长,,而通过形成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孢子脱离母体菌丝再萌发产生子代菌体,使得个体数目增加才称为繁殖。

三、三分批培养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定期取样进行菌数测定,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以细菌数目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制出的曲线图,称为细菌的生长曲线。

分析细菌的生长曲线大致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连续培养分批培养时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和有害代谢产物的不断累积,使微生物不能长久的保持对数生长速率。

如果在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时以一定的速度不断补充新鲜营养物质,同时以同样的速度排出培养物(包括菌体和代谢产物),就可以延长对数生长期,这种培养方法称为连续培养。

该方法有恒化培养和恒浊培养两种方式。

第四节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1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2温度3水及其可供给性a水的活度;水的可供给性与水的活度有关,水的活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溶液中的蒸汽压与纯水蒸气压之比。

b渗透压c干燥4氢离子浓度5辐射a可见光b紫外辐射c电离辐射d微波6超声波7压力a液体静压力b机械压力c气体压力:氧气,二氧化氮,氮气8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对微生物影响可分为灭菌,消毒,防腐作用等,灭菌作用是指杀死一切微生物及其孢子,作用最为彻底,消毒作用是指杀死微生物的营养体,而难以灭火芽孢和孢子,是不完全的灭菌。

在医学上常用以杀死一般的病原微生物;防腐作用是一种抑菌二非杀灭作用4 第5章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

2、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相互关系。

3、熟练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每种相互关系的特点。

第五章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第一节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1土壤是微生物良好的生活环境 1养分2水分及渗透压3空气 4pH 5温度2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1大气水 2江河水 3湖泊与池塘水 4地下水 5海水三、微生物在空气中的分布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1粮食2肉类3鱼类4乳类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1嗜热微生物2嗜冷微生物3嗜酸微生物4嗜碱5嗜盐f嗜压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互生关系是一种微生物的生活(主要是代谢产物)创造或改善了另一种微生物的生活条件,这种有利作用可以是单方面的偏利共生,或是双方面的互惠共生二、共生关系是指两种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在形态上形成了特殊共生体,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分工,互相有利,甚至互相依存,当一种生物脱离了另一种生物时便难以独立生存三、寄生关系是一种对抗关系,是指一种微生物生活在另一种微生物体内,以另一种微生物为生活基质,在其中进行生长繁殖,并对后者带来或强或弱的危害作用四、拮抗关系是一种微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某种代谢产物或改变其他条件,从而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甚至是杀死其他微生物的现象。

它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寄生关系和非特异性拮抗关系与特异性拮抗关系。

5 第6章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了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1、领会:碳素生物循环和其它无机元素的生物循环与转化。

2、掌握: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一般途径。

3.熟练掌握:氮素生物循环中的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

第六章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第一节碳素生物循环一、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一般途径1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有机物2简单有机物的有氧分解1完全氧化2不完全氧化3简单有机物的无氧分解及甲烷的生成1简单有机物的无氧分解2甲烷的生成a甲烷产生菌b甲烷生成的基质c甲烷生成的机制4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的总图式二、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三、分解半纤维素四、分解果胶类物质五、分解淀粉六、分解脂质物质七、分解木素及芳香族物质八、分解烃类第二节氮素生物循环氮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是构成生物体的必需元素。

一、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一般途径:自然界的氮素以3种主要形态存在:分子态氮,无机态氮,有机态氮。

上述3种形态的氮素物质,在自然界中因生物的作用,不断地相互转化,进行着氮素循环。

其转化的一般途径如下:1绿色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使无态氮同化为有机态氮2动植物和微生物遗体中的有机氮化物,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无机质化为氨态氮3氨态氮在有氧条件下,经硝化细菌的作用氧化成硝态氮4硝酸盐由于反硝化细菌的作用,还原为分子态氮,逸散到大气中5空气中的分子态氮,通过固氮微生物的作用,还原为氨,进而合成有机氮化物二、氨化作用有机氮化物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中释放出氨的过程,称为氨化作用A蛋白质的分解蛋白质分子的氨化过程,首先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酶的作用下进行水解生成多肽和二肽,然后由肽酶进一步水解为氨基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