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中国蛤蜊的研究进展____

中国蛤蜊[1],俗名“黄蛤”、“飞蛤”,学名Mactra chinensis,隶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蛤蜊科、蛤蜊属,主要分布在我国辽宁、山东的黄、渤海沿岸,朝鲜半岛和日本也有分布。
人工养殖时常年均可采捕,尤以深秋和春季采捕效果为佳。
中国蛤蜊适于生活在潮间带的细砂滩至水深60m的浅海区,是一种营养丰富、肉质鲜美的实用经济滩涂贝类[2]。
但在其养殖过程中,种苗紧缺一直是制约中国蛤蜊养殖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3]。
为此,加强亲贝的培育质量、提高海区的采苗效率、优化蛤蜊的孵化条件以及进行必要的研究以便中国蛤蜊规模化养殖和苗种资源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4,5]。
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蛤蜊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如下:1中国蛤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时就已经开展了蛤蜊养殖,因此其繁殖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孙振兴等[6]研究了包括中国蛤蜊在内三种帘蛤目贝类的核型。
刘相全等[7]发展土池育苗技术,对中国山东海阳市中国蛤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其研究结果中国蛤蜊的研究进展陈添悦1,王潇潇2(1.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193;2.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北京100193)doi:10.3969/j.issn.1008-4754.2013.07.013摘要: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综述了中国蛤蜊近几年的一些研究,即中国蛤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消化系统与代谢、中枢神经系统,以及重金属离子对中国蛤蜊的影响,中国蛤蜊早期生长发育与人工育苗等。
阐述了以上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拥有的前景,指出并总结了目前研究阶段中尚未解决的各项问题,以期为以后的中国蛤蜊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中国蛤蜊;研究进展Research Development of Mactra chinensisChen Tianyue1,Wang Xiaoxiao2(1.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Beijing100193;2.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Beijing100193)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five aspects of Mactra chinensis in recent years,including Mactra chinensis' reproductive biology,digestive system and metabolism,central nervous system,as well as heavy metal ions on the impact of Mactra chinensis,Mactra chinensis'early growth,artificial breeding and so on.In order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future of Mactra chinensis'farming,the author describes various aspects of the above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s has been pointed out and summarized the current research phase of the issues yet to be re-solved.Key words:Mactra chinensis;research development表明山东地区中国蛤蜊是雌雄异体的,但也存在少量雌雄同体的现象。
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上)

2020.12我国是世界上淡水水域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这些水域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淡水贝类,它们既可以供人们食用或药用,也可以作为家畜、水禽的饲料及淡水鱼的饵料。
另一方面,淡水贝类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而且在水质净化、栖息地构建、生态修复及生物监测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类群。
根据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调查,共记述了我国淡水经济贝类104种,其中淡水双壳类6科17属48种,淡水腹足类7科、26属、56种。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一些新的种类不断被发现和报道。
综合现有的最新资料和数据,我国现存的淡水双壳类有6科21属79种,淡水腹足类37属、181种。
我国养殖淡水贝类历史悠久,如早在1200多年前的宋朝就开始利用河蚌养殖淡水珍珠,在福州地区进行人工养殖河蚬至少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珍珠产量急剧上升,主要利用人工繁育的三角帆蚌培育而来。
本文根据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种类分双壳类和腹足类进行介绍。
一、双壳类双壳类是软体动物门中数量较多的一个纲,它们的身体左右扁平,两侧对称,具有两扇合抱身体的贝壳,由于腹部具有大而侧扁的斧足,也称斧足纲。
我国双壳类在淡水水域中的经济种主要有: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 )、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 )、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 )、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橄榄蛏蚌(Sole-nia oleivora )及河蚬(Corbicula fluminea )等,除河蚬外其他6种蚌类均有类似的寄生繁育习性。
(一)全国淡水双壳纲经济动物生产情况2020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数据表明:2018年全国河蚌养殖量58866吨,河蚬18006吨,这两类水产动物产量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贝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贝类附着变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工作规划秦骥底栖无脊椎动物专业学号:22420080150111引言浮游幼体的附着(settlement)和变态(metamorphosis)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其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
双壳贝类幼虫变态机理研究对于阐明双壳贝类的数量变动、资源保护以及增养殖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也涉及重大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变化,是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相比其他模式生物,海洋生物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
另一方面,防止海洋污损动物幼体的附着是海洋设施防污技术的关键,阐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机制,将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因此研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贝类附着的分子调控机理,深入到分子水平对附着变态现象进行阐述,研究其诱导因子,调控路径。
为人工大规范整齐诱导贝类幼体附着变态、发展贝类增养殖、研究基础发育生物学问题、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正文1 科学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05年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66.47%。
由于中国近海捕捞资源逐年衰退,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中国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务面临“无鱼可捕”的资源性难题,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人们对海洋产品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供需矛盾突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成为中国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目前,海水养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海水养殖产量持续增长。
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2005年产量达到138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48.79%,其中,沿海地区贝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067.5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09%,贝类养殖具有食物链短、定居性强、育苗和养殖基础好、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海水养殖扇贝种苗的生长激素应用研究

海水养殖扇贝种苗的生长激素应用研究概述海水养殖事业在近年来飞速发展,扇贝养殖成为其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作为海洋中的珍贝类贝类之一,扇贝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率和产量,研究人员开始探索是否可以应用生长激素促进扇贝种苗的生长和发育。
本文将对海水养殖扇贝种苗的生长激素应用进行研究。
一、生长激素的概念和作用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是一种由脑垂体分泌的多肽类激素,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刺激身体的代谢过程来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从而促进动物的整体生长。
生长激素在鱼类和贝类中也具有类似的功能。
二、生长激素对扇贝种苗的影响1. 促进生长研究表明,外源性生长激素的应用可以显著促进扇贝种苗的生长速度。
通过对扇贝种苗添加一定浓度的生长激素溶液,可以提高其摄食率和食物利用率,从而加速生长发育。
此外,生长激素还可以调节扇贝的生长激素受体表达,增强其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进一步促进生长。
2. 早期发育促进扇贝种苗的早期发育阶段对后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研究表明,外源性生长激素的应用可以提高扇贝种苗的早期生长速度,并促进其早期器官发育。
这对于提高扇贝种苗的存活率和生长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三、生长激素应用的问题和挑战1. 剂量确定使用生长激素应用于海水养殖扇贝种苗,剂量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
过低的剂量可能无法产生显著的生长促进效果,而过高的剂量则可能引起副作用,甚至对扇贝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剂量优化实验,确定适宜的生长激素应用浓度。
2. 副作用和风险在应用生长激素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其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和风险。
生长激素的过度应用可能导致扇贝过度生长,破坏其自然生长规律,甚至导致某些生长异常和疾病。
此外,生长激素的残留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因为它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3. 环境影响生长激素的应用将大量的化学物质引入海洋环境中,可能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海洋经济贝类育种研究进展

• 刘必谦等对4个不同地区的大连湾牡蛎自然
群体进行了RAPD标记,表明地理位置越远, 其遗传差异越明显[ 32];利用RAPD技术对 皱纹盘鲍,日本盘鲍及二者的正反杂交子代 进行了分析,表明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 距离不是对等的,而是更偏向于日本盘鲍[33 • 另外,对栉孔扇贝的生长快、抗逆性强的2个 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AFLP标记显示, 选育群体杂合度明显低于野生群体,说明人 工选择压力对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产生了 明显的影响[8]
• 但贝类的基因作图工作还刚刚起步。 • Hedgcock研究小组正在进行太平洋牡蛎和
美洲牡蛎的基因作图工作,目前已分离了30 个微卫星标记。 • 在鲍中也发现了几个小卫星标记,如Huang 在黑唇鲍(Haciotisrubra)中发现了2个小卫 星(VNTRs),分别位于生长素和胰岛素有关 蛋白基因3‘端非翻译区[37]。 • 在其它贝类中也已开展了部分基因标记工 作[35]
• Graves等对牡蛎的四个抗Msx和Clermo品
系和四品系各自的选择前群体mtDNA进行 了RFLP分析,发现四品系间及与各自的来源 群体间mtDNA表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并分析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选择压力和基因漂移 造成的[29]。 • 在对台湾不同地区的杂色鲍mtDNA酶切图 谱分析时发现不同鲍mtDNA长度差异明显, 据此可进行种质鉴定,同时还发现养殖群体 mtDNA的多态性低于野外群体[28]。
• 对皱纹盘鲍和太平洋鲍等也进行了多倍体
培育[11]。据报道三倍体皱纹盘鲍表现出明 显生长优势,养殖19个月的三倍体鲍比二倍 体增重20.1%,足肌增重17.6%。另外对珠母 贝、文蛤等三倍体的诱导也进行了系列研 究[12-13]。国内外学者分别对牡蛎、鲍和蛤 仔等进行了四倍体的诱导研究[14-15],Guo 等通过四倍体和二倍体杂交已成功获得了 牡蛎三倍体[16]。
贝类养殖及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

贝类养殖及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贝类养殖是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市场需求,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和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同时,贝类养殖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贝类养殖产业,研究贝类养殖及其生态环境治理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贝类养殖的现状和问题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养殖大国,贝类养殖面积超过250万公顷,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
然而,其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水质污染和海藻过度生长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由于贝类养殖采用的是开放式养殖方式,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
其次是海洋病害的频繁发生,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贝类的自然生长周期较长,种苗生产难度大,生态系统破坏导致种苗资源不足也是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贝类养殖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贝类养殖的生态环境治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生态修复是治理技术的重点之一。
通过恢复和加强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恢复。
生态修复主要包括人工透氧,海藻修复,植物修复,生物控制等。
人工透氧是通过增氧设备来增加养殖区域的氧气含量,提高水质中溶解氧的浓度,促进水中物质的代谢和降解,有效减少了水体中的污染物。
海藻修复则是通过种植和引入一定种类的海藻来吸收和减少营养盐,保持水体透明度,降低底层温度,恢复生态平衡。
植物修复是通过在养殖区域种植带有氧根的植物来增加水中的氧气含量和利用光合作用的能力来减少营养盐,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和幸存。
而生物控制是通过增加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鱼为代表的天敌来控制贝类养殖中的害虫和害菌,从而提高养殖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效益。
三、底播和浮标养殖模式除了生态修复外,底播和浮标养殖模式也是贝类养殖的一种生态环境治理技术。
底播养殖是一种将育苗期的贝类种苗直接播种在底质上进行生长的方式。
它不仅可以减少育苗期的成本和育苗环节中常见的疾病,同时也能降低养殖过程中对水体的污染。
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现状和趋势

收稿日期:2014⁃08⁃15㊀修回日期:2014⁃09⁃27基金项目:农业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2312,41306152,31402283)作者简介:刘鹰(1969 )男,研究员,研究方向:水产设施养殖与装备工程㊂E⁃mail:yinliu@qdio.ac.cndoi:10.3969/j.issn.1007⁃9580.2014.05.001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现状和趋势刘㊀鹰1,郑纪盟1,2,邱天龙1(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养殖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青岛26607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摘要:综述了开展贝类设施养殖的重要性㊂介绍了国内外贝类设施养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列举了我国在贝类设施养殖方面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包括养殖设施㊁设备相对落后,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等;提出了贝类设施养殖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任务应主要集中于贝类养殖设施装备与技术的建立和完善,养殖工厂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的标准化设计,贝类养殖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与优化等,在基础研究方面应重视工程设计的技术原理㊁贝类生长发育对环境因子胁迫的响应及适应机制㊁贝类 环境 设施系统综合调控机理研究等㊂关键词:贝类;设施养殖;现状;发展趋势中图分类号:S954.3;S968.3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7⁃9580(2014)05⁃001⁃051㊀背景1.1㊀贝类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球贝类养殖产量稳定增长,且在水产养殖中的产值逐年增加㊂贝类养殖已成为海水养殖业中的第二大养殖种类[1]㊂目前,世界上贝类养殖种类主要包括牡蛎㊁贻贝㊁扇贝㊁鲍㊁菲律宾蛤仔㊁蚶等,主要养殖国家有美国㊁法国㊁英国㊁日本及中国等[2]㊂我国的养殖贝类种类已由传统的牡蛎㊁缢蛏㊁泥蚶㊁蛤仔4种发展到30余种,其中养殖产量较大的有长牡蛎㊁菲律宾蛤仔㊁贻贝㊁海湾扇贝㊁鲍㊁虾夷扇贝㊁泥蚶㊁缢蛏㊁栉孔扇贝等;养殖海区也不断扩大,贝类生产遍布我国沿海地区,养殖方式多样化,主要有滩涂养殖㊁池塘养殖㊁工厂化养殖和浅海养殖等[3]㊂我国自2004年起成为世界最大的贝类生产国,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68%[4]㊂2012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已达到1208.44万t,养殖面积达到147.489万hm2,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5[5],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优质蛋白质的需求㊂1.2㊀传统养殖方式已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随着贝类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养殖方式(包括护养增殖㊁天然采苗人工养殖㊁人工育苗人工养殖等)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不但生产效益的可持续性得不到保证,还存在破坏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等弊端,已不能适应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品质量下降㊁养殖环境恶化㊁疫病严重等问题[6]㊂传统养殖生产过程中,由于养殖模式和布局㊁养殖对象搭配不合理(几乎全是滤食性贝类),养殖区出现了富营养化㊁天然苗种场严重破坏㊁苗种品质下降等诸多问题[7]㊂另外,传统的养殖区由于被围垦或征用及其周围海域污染对其造成的影响,使得适宜贝类养殖的区域面积正在逐年缩减[8]㊂1.3㊀设施养殖的产业优势与传统粗放型养殖模式相比,设施养殖具有明显的优势㊂一是设施养殖的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较高,大大提高了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和稳定性;二是设施养殖通过工程技术与装备的生产应用,实现了集约化养殖方式,有效节约水资源和土地,是一种环保㊁节水㊁高产的养殖模式;三是从事设施养殖的人员大多具有较高的科技㊁文化素质,因此设施养殖的生产效率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也较高,对于促进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将发挥更大的作用[9]㊂设施养殖的优势特征适应了渔业发展新阶段 资源节约㊁环境友好㊁产品优质 的要求,具有很强的产业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无疑是我国实现养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0]㊂目前,设施水产养殖主要包括陆基设施养殖和海上网箱养殖两大领域㊂陆基设施养殖主要包括池塘养殖㊁工厂化养殖(流水式工厂化养殖㊁半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㊁水产苗种繁育基地等[11];海上设施养殖主要包括网箱养殖和筏式养殖,后者主要有延绳式吊养(紫菜㊁海带等藻类和牡蛎㊁贻贝等贝类养殖)和笼式吊养(鲍㊁刺参㊁章鱼等养殖)㊂设施养殖在鱼㊁虾等品种的苗种繁育㊁养成过程中的应用已日益普遍㊂但在贝类养殖生产过程中还相对滞后,目前主要应用在工厂化苗种繁育㊁筏式养殖及人工鱼礁等方面㊂2㊀国外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国外贝类设施养殖的发展已有相当长的历史㊂美国㊁日本㊁韩国㊁法国㊁英国㊁北欧等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强㊁科学技术较发达,其设施养殖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工厂化育苗㊁养殖水质的自动化监控㊁机械化调控方面已达到很高水平,而且在增氧㊁生物净化㊁微细颗粒物过滤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研究和应用[12]㊂近年来,国外在贝类设施养殖的研究应用主要围绕工厂化苗种培育㊁新能源应用㊁高效养殖工程等方面㊂澳大利亚采用流水养殖系统实现了鲍的全年高密度㊁集约化㊁高效率的苗种生产[13]㊂新西兰采用跑道式循环水系统养殖彩虹鲍(Haliotisiris),已显示明显的优势,如:极大缩短养成时间㊁减少死亡率㊁减少寄生虫感染㊁缩减养殖池的数量㊁降低劳动力需求和节省能耗等[14]㊂循环水系统在稚贝培育方面也取得了广泛应用,如贻贝稚贝培育[15]㊁牡蛎幼虫的高密度循环水培育[16]等㊂同时,波浪能㊁人工上升流㊁余热㊁地热㊁生物质能㊁太阳能和风能等新能源和节能高新技术也不断在贝类养殖生产中得以运用㊂美国在夏威夷等地已利用深层的低温海水养殖鲍㊁牡蛎等[17]㊂美国温哥华岛大学贝类研究中心将太阳能电池板应用于浮动上升流系统(FLUPSY),代替传统的电力,节约能源[18]㊂美国夏威夷考那的自然能源试验厂利用海洋表层水(20m,26ħ)和深层水(600m,6ħ)温差发电,为鲍养殖企业提供热源,保持15ħ适温,使鲍的生长速度提高了近一倍[19]㊂此外,亲贝的促熟技术以及繁育设施设备和自动化控制装备在发达国家也都得到广泛应用㊂牡蛎是国外贝类设施养殖中产量较高,同时也是养殖技术最为成熟的种类之一㊂纵观近几年国外的单体牡蛎养殖设施的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养殖设施的发展着重于小单元组合,易搬运㊁易回收㊁不占空间㊁整理更换方便㊁受异常天气(大风㊁浪潮)的影响较小㊂美国OYSTERGRO公司生产的牡蛎养殖浮箱㊁泰勒(TAYLOR)浮箱,加拿大的养殖浮袋,法国的养殖篮都具有以上优点㊂目前,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浅海养殖中较为常见的组合有鱼-贝-藻㊁贝-藻-参㊁贝-参等㊂与之相对应的,国际上相继研发出新型㊁高效的IMTA养殖设施,如挪威的单点锚定鱼-贝-藻综合养殖设施,澳大利亚养鲍业使用的 水上农场 专利系统等㊂3㊀我国发展状况3.1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在贝类养殖方面取得了诸多进步,特别是 十一五 计划以来,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和重大突破,获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㊂建立了双壳类贝苗上升流培育系统[20]㊁研究应用了夷扇贝框式养殖技术㊁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㊁基于生态工程的海珍品底播增养殖模式等[21]㊂獐子岛海域的海珍品底播增养殖以及荣成桑沟湾的贝藻综合养殖等IMTA模式的产业化程度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㊂相比之下,加拿大㊁美国㊁智利以及一些欧洲国家的IMTA示范区建设目前只是局限于小范围的试验阶段,距离产业化尚存在一定的差距㊂在养殖设施方面,我国研制出一系列新型的养殖及配套设施,如可控水层新型筏式抗风浪养殖系统[22]㊁多元生态新型筏式养殖系统[23]㊁虾夷扇贝框式养殖设施[24]等,这些设施为我国向远岸深水水域进一步拓展,开辟新的 战场 提供了工程设施保障㊂目前,在贝类的工厂化苗种繁育方面,人工育苗实际上已不同程度地实现了工厂化,每年都有大量的贝类苗种从各地的育苗场㊁育苗室生产出来㊂目前,除了天然苗源极为丰富的牡蛎和缢蛏外,人工苗种培育是珍珠贝类㊁扇贝类㊁蛤仔和鲍类等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生产方式[25],不同贝类品种的培育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不断地改进㊂封闭循环水苗种繁育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冯志华等[26]建立了一套体积为100m3㊁可用于扇贝苗种生产培育的封闭循环水系统㊂目前海上筏式养殖工程设施也广泛应用,养殖的贝类主要有魁蚶㊁牡蛎㊁扇贝㊁贻贝㊁鲍等㊂我国通过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的结合及生产应用,使得筏式养殖设施在技术和产业规模上取得了巨大进步,筏式养殖规模已居世界首位,养殖产量占国内海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单产也达到了较高水平[27]㊂自主发明的新型鲍养殖装备 鲍鱼公寓 ,改进了现有传统吊笼式鲍鱼养殖模式㊂吴垠等[28]设计的多层抽屉式循环水稚鲍养殖系统,是一种安全㊁高效㊁节能减排的养殖模式,可以大规模应用于鲍的循环水生产培育,具有良好应用前景㊂3.2㊀存在的主要问题贝类设施养殖整体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㊂我国的设施养殖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差距还很大㊂其中最明显的是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所使用的养殖设施㊁设备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其机械化㊁自动化程度不高,水处理技术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㊂国外先进的工厂化养殖系统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水质监测和饵料投喂等均实现了自动化㊂贝类养殖设施简陋,缺乏成套的养殖设施㊂虽然工厂化设施养殖技术目前已在鱼㊁虾类养殖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贝类养殖方面,技术积累及其相关研究还不够丰富与深入,成套的标准化设施设备研究较少,市场上尚未有成熟的产品㊂我国海水贝类工厂化苗种繁育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但经过近40年的发展,依然没能摆脱环境依赖型㊁资源消耗型的生产模式,对育苗场的内部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滞后于生产,高密度苗种繁育应具备的高溶氧㊁控温㊁水质净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数苗种繁育工艺仍沿袭20世纪50㊁60年代的传统方法㊂虽然贝类养殖设施设备的工厂化水平正在逐步提升,但相较于鱼㊁虾苗种的培育,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㊂缺乏标准化的工厂设施设备及生产工艺㊂我国的贝类苗种生产企业虽然有很多,但还没有统一的建设标准,存在着资源㊁能源浪费严重㊁管理混乱等现象,亟需建立规范化㊁现代化的苗种生产标准[29],增加对先进技术㊁设施的研发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从业人员㊂同时,由于市场㊁人员素质和地区环境的影响,新研发的养殖模式和技术,在应用推广过程中受到严重制约㊂生产过程中,许多企业未能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规定,存在乱排污的现象,造成部分地区环境污染严重,进而影响贝类养殖可持续发展[30]㊂此外,养殖过程的精准化和工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单位水体的养殖产量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差距甚大㊂我国贝类养殖面积很大,但其中存在的单产低㊁效益差㊁养殖污染等问题给海洋环境造成负面影响㊂因此,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迫在眉睫,这需要综合工程技术的支持,通过加强设施养殖工程的研发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贝类养殖业的整体水平,促进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㊂3.3㊀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目前养殖海域环境污染程度日趋严重,适宜贝类养殖的自然海区不断减少,浅海远岸深水区日益成为贝类养殖的重点区域,这对开发深海海区的贝类养殖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㊂而设施养殖能很好地突破养殖环境这一限制因素,实现高密度㊁大规模以及养殖废水资源化利用,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贝类养殖产量和产品品质㊂在引进新的设备㊁设施时,要根据养殖的实际需要设计建造养殖设施,既要注意设施的先进性,又要考虑设施的经济适用性;要善于利用鱼㊁虾工厂化养殖获得的成功经验,根据养殖类型差异,进行养殖设施的研发;加强整体和长期规划,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合理规划布局㊂在不断规范养殖设施设备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规范化㊁标准化的养殖场㊂4㊀未来发展思路、方向和任务以促进我国贝类产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借鉴国外贝类设施养殖的先进经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开发水平,建立高效㊁稳产㊁安全的养殖设施㊂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着重围绕产业需要的重点任务开展工作,同时兼顾基础性工作,以便更好地开发和推广应用贝类养殖设施;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㊁高技术能力的人才队伍,增强科研实力,促进成果的研发和转移转化㊂4.1㊀重点任务目前,我国贝类设施养殖工程应把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装备㊁技术,工厂化标准设计和贝类养殖(育苗)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作为重点任务来开展㊂(1)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装备的研制㊂贝类养殖设施装备的研制迫在眉睫,主要包括以下设施装备:亲贝暂养㊁促熟装备,高效育苗设施设备,优质饵料生物高效自动化培养㊁收获与投喂装备,贝类高效养殖设施与设备,贝类收获㊁起捕㊁清洗㊁暂养等设施装备等㊂(2)贝类设施养殖(育苗)技术的研发㊂主要包括:育苗生态环境(温度㊁盐度㊁pH㊁DO等)的调控技术,针对海水贝类在工厂化养殖条件下的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㊁苗种培育的智能自动化控制和节能技术,贝类苗种培育新工艺技术等㊂(3)贝类工厂化育苗设施的标准化设计㊂运用新技术㊁新工艺和新材料对育苗㊁养殖温室(车间)进行标准化设计,开展育苗池体优化设计研究;建立海水贝类育苗场㊁养殖温室(车间)标准化设计规范㊂(4)贝类养殖(育苗)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工程调控㊂亲贝暂养和育苗过程的适宜生态环境条件的(温度㊁光照㊁盐度)调控,亲贝暂养和促熟水环境条件优化的调控技术㊂(5)贝类设施养殖(育苗)新装置㊁新方法㊁新技术的集成与应用㊂研发内容包括:影响苗种主要水质参数的计算机在线检测与报警系统;经济适用的海水育苗工艺自动控制系统;自动调温节能装置;以太阳能㊁风能㊁热泵等为主体的调温系统㊂4.2㊀基础性工作(1)贝类设施养殖工程的设计原理㊂贝类养殖(育苗)设施设计的工程规范;贝类设施养殖装备的标准化生产工艺;养殖(育苗)设施设备的工程优化等㊂(2)贝类设施养殖(育苗)环境因子胁迫对生物生长发育的影响㊂研究在设施养殖(育苗)环境下,主要贝类对环境系统胁迫效应的生理反应与适应机理,以及环境胁迫导致的生理障碍的克服途径;贝类对不良气象生态条件和极端生产环境的适应机理与途径;贝类的生态适应性与生产潜力等㊂(3)贝类 环境 设施系统综合调控机理㊂研究在设施养殖(育苗)环境下,环境系统对贝类生长发育过程㊁产量与品质作用过程的系统模型;贝类关键生物学信息的无损测量与诊断;生物环境系统动态优化控制途径与机理等㊂Ѳ参考文献[1]㊀FoodandAgriculturalOrganizationoftheUnitedNations.TheStateofWorldAquaculture2010[M].Rome:FAOPress.2010:22⁃25.[2]㊀张福绥.贝类养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2.[3]㊀王如才,王昭萍,张建中.海水贝类养殖学[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149⁃202.[4]㊀孙琛.世界贝类生产㊁贸易及中国贝类出口分析[EB/OL].(2007⁃05⁃28).http://www.xjxnw.gov.cn/sc/jgxq/fxyc/scyz/05/591086.shtml.[5]㊀农业部渔业局.2013中国渔业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111.[6]㊀袁桂良,刘鹰.工厂化养殖 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动力与潜力[J].内陆水产,2001(4):42⁃44.[7]㊀印丽云,杨振才,喻子牛,等.海水贝类养殖中的问题及对策[J].水产科学.2012(5):302⁃305.[8]㊀夏培艳,沈新强.滩涂贝类养殖环境研究现状与展望[J].海洋科学进展,2011,29(4):546⁃553.[9]㊀王新鸣.加快我国设施渔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5(3):38⁃39.[10]㊀徐皓,倪琦,刘晃.我国水产养殖设施模式发展研究[J].渔业现代化,2007,34(6):1⁃6.[11]㊀刘常标.福建省设施渔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福建水产,2011,33(5):52⁃58.[11]㊀王新鸣.加快我国设施渔业发展的探讨.中国渔业经济,2005(3):38⁃39[12]㊀韩晓飞,韩立民.山东设施渔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现代渔业信息,2011,26(11):6⁃8.[13]㊀HEASMANM,SAVVAN.Manualforintensivehatcheryproductionofabalone[M].Australian:NSWDepartmentofPrimaryIndustries,2007:80⁃85.[14]㊀HEATHP,TAITM.RecirculationsystemsforabaloneproductioninNewZealand[C]//TheProceedingsoftheSix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RecirculationAquaculture.2006:223⁃232.[15]㊀AINHOABG,PAULINEK.Optimizationofbluemussel(Mytilusedulis)seedcultureusingrecirculationaquaculturesystems[J].AquacultureResearch,2013:1⁃10.[16]㊀RICO⁃VILLAB,WOERTHERP,MINGANTC,etal.Aflow⁃throughrearingsystemforecophysiologicalstudiesofPacificoyster(Crassostreagigas)larvae[J].Aquaculture,2008,282(1):54⁃60.[17]㊀李竹青.新能源技术在水产增养殖业中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现代渔业信息,1990,5(9):3⁃6.[18]㊀SOLARFLUPSYprojectupdate:DesignandConstructionReport[EB/OL].(2012⁃02⁃12).Http://viudeepbay.com/2012/02/12/design⁃and⁃construction⁃report⁃solar⁃flupsy⁃project/.[19]㊀薛正锐.现代高效设施渔业工程技术综述[J].科学养鱼,2002(3):19⁃20.[20]㊀林志华,柴雪良,肖国强,等.利用上升流系统培育双壳类贝苗的研究[C]//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2005:1.[21]㊀方建光,唐启升.实施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构建海洋生态安全屏障[C]//农业部科技教育司㊁江苏省农林厅㊁苏州市人民政府.全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1.[22]㊀谢绍河.一种抗风浪珍珠贝养殖装置[P].中国:201120433442.7,2012⁃08⁃15[23]㊀赵永军.刺参的生物清除作用及贝参混养模式的建立[D].吉林农业大学,2002.[24]㊀张起信,张启胜,李维年,等.虾夷扇贝筏式养殖高产技术研究[J].海洋科学,2000(8):14⁃16.[25]㊀谢玉坎.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的科学发展[J].生物学通报,2011,46(11):1⁃3.[26]㊀冯志华,俞志明,刘鹰,等.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生物滤池的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04,24(3):350⁃354.[27]㊀张立斌.几种典型海域生境增养殖设施研制与应用[D].青岛: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28]㊀吴垠,孙建明,柴雨,等.多层抽屉式循环水幼鲍养殖系统及养殖效果[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3):185⁃190.[29]㊀张延青.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高效净化技术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30]㊀刘鹰.海水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1(5):50⁃53.ApplicationsandprospectsofshellfishfacilityfarmingprojectLIUYing1,ZHENGJimeng1,2,QIUTianlong1(1InstituteofOceanolog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National&LocalJointEngineeringLaboratoryofEcologicalMariculture,Qingdao266071,China;2Universityof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49,China)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dtheimportanceofshellfishfacilitiesfarmingproject,pointingoutitscurrentsituationandtendencies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andlistingourgapandproblemscomparingtoothercountries advancedaquaculturefacilitiesinshellfish.Mostimportantly,italsoputsforwardtheprospectsoftheindustry,andthedirectionsandkeytasksinshellfishaquaculture.Chinahasgainedalotprogressinshellfishfacilityaquaculture,whilethereisstillalongwaybetweenChinaandthedevelopedcountries,e.g.thelaggingfacilities,thelowlevelmechanizationandautomation,andtheoutmodedwaterprocessingequipment,etc.Therefore,themaintasksinthefutureshouldbeconcentratedonestablishingandoptimizingthefacilitiesandtechniquesofshellfishaquaculture,standardizingthedesignoffacilitiesandmanagement,andalsotheregulationandimprovementofecologicalshellfishaquacultureenvironment.Intheaspectofbasicstudy,moreattentionshouldbepaidtothemechanismandtheoryfortheengineeringdesign,theinteractionoforganismandenvironmentstress,andalsotheregulatingmechanismofshellfish⁃environment⁃facilitysystem.Keywords:shellfish;facilityaquaculture;application;prospects。
不同生境下蚶的生长发育差异研究

不同生境下蚶的生长发育差异研究蚶是一种重要的贝类,它们孕育于海洋中,以海水为食,是人们饮食中重要的来源。
但是,在不同的生境下,蚶的生长发育存在着差异。
这是什么原因?本文将对不同生境下蚶的生长发育差异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成因。
一、生境对蚶的影响蚶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贝类,与海水联系密切。
在不同的海洋生境下,蚶的生长发育情况是不同的。
产自靠近海岸的浅海的蚶,在一个月左右即可达到成熟的阶段,而在大洋深处的成长速度则较为缓慢。
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环境因素对蚶的影响1. 温度温度是蚶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在较高温度下,蚶的新陈代谢会加快,食量增加,所需的营养物质也会增加,最终导致生长速度的提高。
相反,在较低的温度下,蚶的新陈代谢减慢,食量减少,所需的营养物质也会减少,从而导致生长速度减缓。
2. 盐度盐度是蚶生长发育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较高的盐度下,蚶吸收水分较少,但会增加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量,从而促进生长和发育。
相反,在较低的盐度下,蚶会大量吸收水分,但却减少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量,最终导致生长速度的降低。
3. 光照光照是蚶生长发育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蚶可以充分享受光合作用的好处,从而保证其需要的能量和养分。
在缺乏光照的情况下,蚶的光合作用受到了限制,最终导致了生长速度的减缓。
三、蚶在不同生境下的实验研究为了研究生境因素对蚶生长发育的影响,一些学者进行了实验。
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温度、盐度和光照条件下,蚶的生长发育情况是有差异的。
例如,在较高温度下,蚶生长发育速度显著快于在较低温度下的蚶;在较高盐度下,蚶生长发育速度也比低盐度的蚶快。
此外,相对于其他情况,在较高的光照条件下,蚶生长发育速度也会有一定的提高。
四、结论与展望不同生境下蚶的生长发育差异,主要由环境因素的影响所致。
其中,温度、盐度和光照是影响蚶生长发育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它们的变化会显著影响蚶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附着变态研究进展及其未来工作规划秦骥底栖无脊椎动物专业学号:22420080150111引言浮游幼体的附着(settlement)和变态(metamorphosis)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其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
双壳贝类幼虫变态机理研究对于阐明双壳贝类的数量变动、资源保护以及增养殖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也涉及重大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变化,是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相比其他模式生物,海洋生物有其自身独特的一面。
另一方面,防止海洋污损动物幼体的附着是海洋设施防污技术的关键,阐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机制,将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因此研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研究拟解决贝类附着的分子调控机理,深入到分子水平对附着变态现象进行阐述,研究其诱导因子,调控路径。
为人工大规范整齐诱导贝类幼体附着变态、发展贝类增养殖、研究基础发育生物学问题、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正文1 科学意义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产养殖大国,同时也是海水养殖大国,是世界唯一一个水产品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2005年水产品养殖产量占总产量比重的66.47%。
由于中国近海捕捞资源逐年衰退,以及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划定,中国传统的海洋捕捞业务面临“无鱼可捕”的资源性难题,而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人们对海洋产品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大幅提高,供需矛盾突出,大力发展海水养殖成为中国海洋渔业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目前,海水养殖产业正处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良好时机,海水养殖产量持续增长。
海水养殖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92年为243万吨,1999年为974万吨,2005年产量达到1384万吨,占海水产品总产量的48.79%,其中,沿海地区贝类养殖总产量达到1067.54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77.09%,贝类养殖具有食物链短、定居性强、育苗和养殖基础好、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近十几年来,我国的贝类养殖业发展迅速,到1996年,我国在贝类养殖规模和产量上均居世界第一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贝类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而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又为贝类养殖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但从整体上讲,我国贝类养殖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养殖规模的扩大和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
随着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变,近几年出现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单产降低、品质下降、大面积死亡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生长快、品质优、抗逆能力强的养殖贝类新品种,以推动贝类养殖业的发展(王清印和杨爱国,2000)。
人工育苗是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大规模苗种生产和新品种培育关键环节。
上世纪70年代贻贝育苗技术的突破和80年代扇贝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成熟,使得浅海贝类养殖成为支撑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重要支柱。
贝类育苗过程可分为亲本培育、催产孵化和幼体培育等过程。
而验证制约苗种数量的一个问题就是附着变态后的苗种太少,或者不附着变态。
大部分海洋底栖动物在生活史中具浮游幼体(larva)阶段,幼体经短期浮游生活后,即下沉至基质表面爬行、探索并最终附着于表面,其形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变态成为与成体形态相似的稚体(juvenile)。
贝类幼虫附着变态研究在本世纪30年代便引起海洋生物学家的兴趣,进入80年代后引起广泛的重视和研究。
在化学诱导方面如诱导物、受体及调控机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有很多问题并没有弄清楚。
浮游幼体的附着(settlement)和变态(metamorphosis)是海洋底栖动物生活史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其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动,是一个重要的生态学问题.双壳贝类如扇贝、牡蛎等是我国主要的浅海养殖种类。
双壳贝类的大量养殖需要有充足的苗种来源,但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幼虫的大批死亡往往发生在幼虫的附着变态阶段,严重制约着双壳贝类苗种的生产。
在自然海区中,据估计,只有不到5%的双壳贝类幼虫能够发育成成体贝,95%以上的幼虫都在中途死掉了,其中大部分是在附着变态过程中死亡的。
因此,怎样提高双壳贝类幼虫的变态率以及缩短变态周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归根结底依赖于我们对双壳贝类幼虫变态机理的了解上。
因此,双壳贝类幼虫变态机理研究对于阐明双壳贝类的数量变动、资源保护以及增养殖的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也涉及重大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变化,是重要的发育生物学问题。
同传统模式生物果蝇、小鼠相比,海洋生物有其自己独特的一面:变态过程十分剧烈,这里面的涉及到的细胞程序化死亡和干细胞分化就与两栖类幼虫和昆虫的相对缓慢的变态很不同,如此距离的变化,是否意味着新的细胞凋亡模式和细胞分化种类?阐明它们的机理为研究人类疾病,如癌症、帕金森综合症、器官再生、遗传病后天治疗等提出了新的思路。
另一方面,防止海洋污损动物幼体的附着是海洋设施防污技术的关键,阐明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机制,将为防污新技术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因此研究幼体的附着和变态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当前,附着变态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水平:生态水平、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
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的附着变态。
将这三个水平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阐明这些因子在不同水平和时间对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幼虫的附着或募集补充的模式有着重要作用(Rodrigues等,1993)。
海洋底栖动物浮游幼体附着和变态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对一些基本理化因子和饵料生物影响的研究及对幼体附着和变态过程中幼体行为学和形态学的观察。
至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一些特殊的有效化学诱导物质,由此揭开了化学诱导研究的序幕。
20世纪80年代后,综合考虑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对幼体附着和变态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获得迅猛发展,并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机制,成为海洋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其研究内容大体可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1)幼体行为学和形态学。
对几种重要的海洋底栖动物如藤壶和海鞘等幼体的附着行为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并用组织学的方法研究附着后幼体的形态结构变化及组织的发育。
(2)影响因子。
在海洋环境中,物理因子、化学因子和生物因子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影响着无脊椎动物幼体的附着和变态过程.物理因子主要有温度、盐度、光照、水流流速、附着基表面粗糙度和颜色等;化学因子主要指天然诱导物如同种个体和微生物粘膜的分泌物和人工诱导物如金属阳离子和神经递质等;生物因子指幼体行为和生理状况等。
(3)机制研究。
对一些重要的海洋底栖动物幼体的附着和变态机制有较深入研究,有的已进入神经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
有关海洋底栖动物幼体附着和变态机制模型较成熟的主要有2个:以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体附着和变态为代表的双调控模型(Bonar 等,1990&Coon等,1990),以红鲍(Haliotis rufescens)幼体的附着和变态为代表的调节模型(Baxter & Morse,1987)。
(4)应用研究。
海洋底栖动物幼体附着和变态的研究在水产养殖、海洋防污和海洋污染监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水产养殖方面,人工添加化学物质诱导经济贝类幼体的附着和变态,可缩短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时间,减少死亡率,增加苗种生产中的出苗量。
目前在经济贝类苗种生产中得到应用的化学诱导物有GABA、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KCl。
在海洋防污方面,海洋污损动物幼体附着和变态的抑制实验可作为实验室内检测化合物防污活性的生物模型,快速寻找和筛选具潜在防污应用前景的化合物。
当前在该领域得到应用的海洋底栖动物有藤壶、贻贝、水螅虫和苔藓虫等。
在海洋污染检测方面,海洋底栖动物幼体附着和变态期对环境污染的高度敏感性及易于观察的特征使其成为近年来海洋污染检测的新的生物检测指标,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其幼体附着和变态实验可用于环境监测的海洋底栖动物有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石鳖(Ischnochiton hakodadensis)及纹藤壶(Balanus amphitrite)。
目前,国内对附着变态的研究在2000年以前还多集中在理化因子、微生物环境和药物诱导等方面上,近年,有张涛(张涛,2000)从细胞第二信使cAMP角度阐述了双壳类附着变态机理;卢素敏(卢素敏,2005)研究了菲律宾蛤仔附着变态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并克隆了一个组蛋白基因;王国栋(Guodong Wang,2006)确定了调控文蛤幼虫变态的肾上腺受体的类型,并对其幼虫的神经和肌肉的发育进行了研究。
王晓梅(2008)进行了文蛤幼虫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的研究。
同时,国外现在对于海洋无脊椎幼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鞘幼体上,Arnold等在对三种海鞘(Herdmaniam,Ciona和Boltenia)的研究表明,编码EGF-Like信号肽的基因(Hemps和Ci METAT)和编码EGF分泌因子的基因在海鞘的发育和变态过程中差异表达(Arnold,1997a;Eri,1999;Davidson,2001)。
Hemps编码一个新型的蛋白序列,这个蛋白在幼体获得发育能力和变态过程前几个小时表达量大大增加,其mRNA和蛋白都定位于乳状细胞和上皮细胞,这个区域是化学诱导变态所必需的(Degnan,1997b),如果变态时加入抗Hemps 的抗体,实验表面大量的企图基因的表达受到影响,因此Hemps信号系统被认为可以激活基因的表达(Green,2002)。
而关于贝类研究上,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比较关注腹足类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其在接受变态信号刺激中的作用(Morse et al.,1980;Marois and Carew,1990;Barlow andTruman,1992;Pires et al.,2000)。
而幼虫发育中的相关基因,也逐渐受到关注(Degnan et al.,1997)。
Leise等(2004)在腹足类Ilyanassa obsoleta感受态幼虫中发现变态前幼虫顶神经节有神经元可以感受外源复合胺的刺激而发生变态,还发现抑制一氧化氮合成酶可以诱导变态,由于一氧化氮有抑制凋亡的作用,就利用TUNEL方法验证了他们的推断。
双壳贝类的研究主要在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中的工作比较多,Favrel和他的同事研究了转化生长因子家族成员,认为其是使幼虫发育成感受态幼虫的关键基因(Favrel etal.,1998;Lelong et al.,2000;Herpin et al.,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