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体液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_黄硕芩
贝类生殖调节荷尔蒙的分子机制研究

贝类生殖调节荷尔蒙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贝类生殖调节荷尔蒙的分子机制研究成为了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贝类的性别表现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它的性别表达方式对于研究者来说是非常有趣的现象。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贝类动物的生殖调节机制,以期进一步揭示贝类生殖调节荷尔蒙的分子机制。
贝类的性别表达方式贝类的性别表达方式具有特殊的生物学特点。
在贝类中,很多种类的生殖腺是两性通用的,也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中,同一个生殖腺中可以同时存在成熟的精子和卵子。
然而,由于食物、温度和光照等环境条件的影响,雌性和雄性之间卵子或精子的比例会发生变化。
在一些贝类中,雌性和雄性的生殖器官发育程度相同,但体内激素水平的不同会使其表达不同的性状。
其中,一些贝类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性别逆转。
例如,新西兰鲍鱼是生活在浅海岸的一种贝类,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只有一部分雌性个体会进行睾丸化,化身为雄性,同时也有一部分的雄性个体会产生卵巢并变为雌性。
这种性别逆转的特点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引人瞩目,因为这意味着性别并不是某种基因决定的,而是受多种环境因素的调节。
贝类生殖调节荷尔蒙的分子机制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研究贝类生殖调节荷尔蒙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研究表明,贝类生殖调节荷尔蒙的分子机制可能存在多种变化和调节。
首先,研究者注意到生殖器官中激素水平的变化可以导致不同的性状,这意味着激素可能是控制贝类性别表达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者通过验证脱落酸这种神经肽的作用,推断出神经元激活可能是调节贝类生殖器官的激素含量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次,研究者也通过分析卵巢素、睾酮和去氢睾酮等激素含量的变化,推断出Mullerian 鱼类的方式是对于贝类性别表达方式的重要影响力之一。
顺着这个思路,研究者还发现,环境中的多调偶素会影响雌性诱导剂和反雌性性诱导剂的运作。
即使在不同的环境中,贝类生殖调节荷尔蒙的分子机制也将会发生变化。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

《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教案一、课程及其教学概况1.课程名称:海水养殖动物病害学2.学时学分:周4学时,4学分3.先修课程:微生物学、水环境化学、生物学、鱼类增养殖学、虾蟹养殖学,等。
4.指定教材:战文斌主编.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年5月.5.教学参考书:(1)《科技兴海丛书》编辑委员会. 海水养殖技术.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2)丛玉隆, 等. 免疫学检验技术与临床.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江育林, 陈爱平.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图鉴.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4)世界卫生组织编. 水产动物疾病诊断手册.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5)陈镜富, 胡玖. 淡水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杨先乐, 等. 特种水产动物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7)张本, 周永灿, 黄勃. 虾类养殖研究.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2。
(8)俞开康, 等. 海水养殖病害诊断与防治手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9)相建海。
海水养殖生物病害发生与控制。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
6.教学方法(1)教师课堂讲授,通过启发式、提问式、讨论式和总结式等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全面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授课教师在平时学习、科研与生产中收集和总结的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照片、标本和图表,在课堂教学中以幻灯片形式向学生展示,努力变抽象教学为形象教学,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3)每堂课利用约10分钟的时间由学生提问或老师提问,并针对学生或教师提出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合理的结论,以锻炼和提高学生正确的分析与思维能力;(4)加强基础知识的讲授,每年查阅与补充最新的相关知识来充实授课内容,使学生能牢固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同时,尽可能将生产与科研中的实例引入课堂,以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5)强化实验教学与实习教学,要求所有学生实验和实习后都要按要求完成实验报告和实习报告;(6)教师自己努力加强自身修养,不仅要努力备课和授课,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提出的所有要求教师首先自己做到),以教师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与感染学生,努力在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7.教学手段理论授课50学时,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实验18学时,包括7个验证性实验和1个综合性实验;课程实习3周,在海南各主要水产养殖基地进行。
珠江所在鱼类疫苗浸泡免疫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斑鳝㊁黄斑鳝㊁灰鳝等㊂大黄斑鳝背部有3条纹㊁腹部金黄㊁体色鲜艳,具有明显的生长和抗病优势,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喜爱㊂李忠研究员团队根据养殖户和消费者需求,利用家系选育方法开展了大黄斑鳝新品种选育,目前已选育到第三代,体色一致率达到了80%以上㊂黄鳝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以及高质量基因组的解析利用,将极大地促进品种选育进度,大黄斑新品种有望在近年内通过国家审定㊂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田海峰博士,通讯作者为李忠研究员,研究得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㊂(来源:长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等在贝类基因组演化研究中取得进展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杨红生课题组主导,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㊁美国罗格斯大学㊁美国杜克大学等共同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以The hard clam genome reveals massive expansion and diversification of inhibitors of apoptosisin Bivalvia为题,在线发表在BMC Biology上㊂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全基因组精细参考图谱的绘制,揭示了双壳纲贝类凋亡抑制因子IAP基因大规模扩张与分化现象㊂硬壳蛤又称美洲帘蛤,其自然栖息地位于北美大西洋沿岸,具有肉质鲜美㊁生长快㊁抗逆性强等特点㊂199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㊁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张福绥等将硬壳蛤引入我国,系统研究了硬壳蛤的基础生物学和生理生态学特征,建立了1套以 基础研究-高效育苗-池塘养殖 为主线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硬壳蛤规模化苗种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工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化技术体系和产业链㊂经过20余年的研究和推广,硬壳蛤已成为福建㊁江苏㊁山东㊁河北和辽宁等地沿海池塘生态混养的重要经济贝类,形成了我国新的贝类养殖产业㊂该研究利用Pacbio测序技术,结合Hi-C技术绘制了首个硬壳蛤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精细图谱,基因组大小为1.79Gb,contigN50达到1.77Mb,scaffold N50达到91.38M,共编码34283个基因㊂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硬壳蛤基因组存在较为显著的IAP基因家族大规模扩张现象,拥有159个拷贝,远超人类㊁模式动物的拷贝数(<10拷贝)㊂硬壳蛤IAP通过谱系特异性的串联重复和逆转录的方式发生扩张,并利用结构域的改组迅速发生结构和功能分化㊂科研人员通过重建IAP的进化历程发现,IAP扩张是双壳纲贝类的一种共有现象,是双壳纲贝类独特的一种进化策略,其通过IAP扩张和分化实现对细胞凋亡更精密的调控,进而调节贝类的免疫和应激反应㊂该研究为理解硬壳蛤的环境适应机制和适应性进化过程提供了新见解,并为硬壳蛤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㊂海洋所助理研究员宋浩㊁美国罗格斯大学教授郭希明㊁海洋所副研究员孙丽娜和北京诺禾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员王强辉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海洋所研究员张涛为论文的通信作者㊂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㊁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㊁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等的资助㊂(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珠江所在鱼类疫苗浸泡免疫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珠江水产研究所水产病害与免疫研究室在鱼类疫苗浸泡免疫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Study on immune response of organsof Epinephelus coioides and Carassiusauratus after immersion vaccinationwith inactivated Vibrio harveyivaccine 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影响因子5.086)在线发表,第一作者为巩华助理研究员,通信作者为王庆研究员和陶家发研究员㊂浸泡免疫是鱼类等水生动物特有的1种免疫方式,具有操作简便㊁省时省力的优点㊂疫苗浸泡接种效果依赖于鱼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免疫反应㊂该研究以鲫和斜带石斑鱼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浸泡免疫接种1.5ˑ107CFU/mL的哈氏弧菌灭活疫苗后,检测皮肤黏液和血清抗体滴度及IgM㊁MHCⅡ的mRNA水平㊂结果显示,黏膜抗体反应先于血清反应,表明局部黏膜免疫反应在浸泡接种中发挥重要作用㊂在鲫和石斑鱼的后肠㊁肝和脾等3个免疫相关器官中,IgM和MHCⅡ基因表达的变化趋势相似㊂从石斑鱼免疫后高峰时间点(第14天)同一组织中基因表达的相对比例(26倍)和皮尔逊相关系数(0.8<|r|<1)可以推断,后肠-肝-脾存在内部免疫协同分子机制㊂此外,鲫在实验室中常被用作各类海水鱼弧菌疫苗评价的替代模式动物,本研究的攻毒结果显示,鲫和石斑鱼免疫后的相对免疫保护率和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IgM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㊂本研究为渔用疫苗的创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㊂(来源:珠江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水生所揭示新基因chiron在斑马鱼胚胎发育和适应性演化中的作用自达尔文时代以来,生物学家一直关注一个重要问题 生物是如何从共同的祖先演化成为丰富多样的物种的?新基因的产生是生物演化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重要源泉㊂研究新基因的起源机制实质上是在探究生命演化的根源,但在分子水平上,新基因是如何被保留下来的,又是如何整合到已有的网络通路中的,对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做出了什么贡献,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研究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9112021,48(2)㊀㊀㊀㊀㊀㊀水产科技情报(Fisheries Science&Technology Information)。
海洋贝类活性肽生物活性及酶解制备研究进展_郑文文

72 中华中医药学刊海洋贝类活性肽生物活性及酶解制备研究进展郑文文,王令充,吴皓,栾合密,张坤(南京中医药大学海洋药物研究开发中心,江苏南京210029)摘 要:综述海洋贝类活性肽的主要生物活性、酶水解制备以及分离纯化手段,并展望其研究趋势和市场前景。
关键词:贝类;活性肽;生物活性;酶解;分离纯化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1-0072-03Progress i n Research on Shellfi s h B i o acti v e Pepti d es and Thei r Enzym ol y s i s Pr eparati o nZHENG W en -w en ,WANG L i ng -chong ,WU H ao ,LUAN H e -m ,i ZHANG K un(Research C enter ofM ari ne D rugs ,N an ji ng Un i versity of Ch i neseM ed i ci n e ,Nan ji ng 210029,Jiangs u ,Ch i na)A bstrac t :R ev ie w t he ma i n bioacti v ities ,enzy m atic hydro l ys i s o f she llfish pepti des and its pur ifi cation m e t hods .The f uture of its research trends and m arket pro spects put for w ard as w e l.lK ey w ords :she llfish ;activ i ty peptides ;b i oacti v ity ;enzym olysis ;purificati on 收稿日期:2010-08-11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项目(200705009);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LZ09023)作者简介:郑文文(1986-),女,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回角蛤利活性肽的研究。
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2005.39(1):41~44/王海华,等中国兽药杂志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王海华,黄江峰,盛银平,曹义虎,陈长水(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9)[收稿日期]2004—06—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280(2005)Ol一0041—04[中图分类号]$853.74[摘要]报道了中药免疫活性成分如多糖,苷类,生物碱,有机酸,挥发油等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综述了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水产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及其免疫增强机制研究进展,并指出此类研究的方向应为复方制剂的二次开发.[关键词]免疫增强剂;中草药;水产养殖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民间应用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兽)医学上的研究及渔业生产实践均已证明,中草药作为混饲剂或饲料添加剂尤其适用于当前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的需要,便于进行养殖鱼类病害的群体防治,而且应用中草药防治鱼病完全符合发展无公害水产业,生产绿色水产品的病害防治准则¨j.近年来,随着中药化学和中药免疫药理学研究的进展,现已证明200余种中草药有多方面的免疫活性,能影响和调节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J.鱼类免疫学的研究也证实,鱼类的免疫系统虽较低级,但与人类及哺乳动物有相似之处.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人与哺乳动物所用的中药免疫增强剂大多数都适用于鱼类.笔者综述了中药免疫增强剂在水产上的应用研究进展.1具有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中草药中草药对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一般取其免疫增强作用.研究表明,能增强动物免疫功能的中草药主要有补益类中药和清热解毒类中药等. 1.1补益类中药补益类中药大多具有相同的成分——多糖类成分,如人参多糖,黄芪多糖,党参多糖等,大多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现代研究还表明,补益类中药复方制剂的免疫增强作用比单味中药显示出更大的优势.1.2清热解毒类中药该类药物可有效地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在水产养殖上常用于传染性病害的防治.目前,研究还发现某些此类中药,如黄连,黄芩,黄柏,大蒜,板蓝根,鱼腥草等还有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3其他中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中药,除上述外,还有如渗湿利水类中药以及少数解表,固涩,止血,泻下,驱虫类中药等.2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2.1中药增强水产动物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一味中草药就是一个复方,其有效成分与药理作用密切相关.有效成分及其特有的药理功能,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的物质基础.现代中药化学研究表明, 种类繁多的中草药有效成分主要有生物碱,苷类, 糖类,有机酸,挥发油,黄酮,鞣质,树脂,油脂,色素,糖肽,氨基酸和多种常量与微量元素等.这些成分均以有机复合物形态存在,除单个成分所起的作用,还有各成分问的复合作用.目前,已发现有多种有效成分与水产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关.2.1.1多糖多糖是中草药中主要的免疫活性物质.在水产动物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诱导增加机体的免疫因子数量和活力上.王雷等¨"分别以口服,腹腔注射等方式研究了数种天然免疫多糖对对虾的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均证实能显着提高对虾血淋巴中的免疫因子活力,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王景华¨报道添基金项目:江西省农牧渔业科研计划项目(NK2003一S06),江西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K.IF2004—65)作者简介:王海华(1971年~),男,硕士,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健康养殖与新渔药开发.中国兽药杂志2005,39(1):41~44/王海华,等加茯苓多糖有助于降低鲤鱼养殖的死亡率.曹振杰等n一首次在草鱼饵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免疫多糖,测定血清溶菌活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免疫多糖对草鱼免疫系统有明显的激活作用.张起信等酬报道添加免疫多糖试验组较未添加组鱼的平均体长,体重,成活率分别提高14mm,32.6g和4.8%.2.1.2苷类皂苷是由皂苷元和糖,糖醛酸所组成的一类复杂的苷类化合物,人参,黄芪,甘草等中药都含有皂苷,研究发现皂苷能够有效地促进水产动物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的转化及抗体与干扰素的产生.杜爱芳等从大蒜中提取大蒜油,配以从多种中草药中提取的皂苷类天然活性物质组成复方制剂,以0.2%的比例添加于对虾饲料中,结果表明,对虾血细胞吞噬率,杀伤率,吞噬指数和血淋巴中的溶菌活力有极显着提高,血细胞杀伤指数,酚氧化酶活力显着提高,经溶藻弧菌攻毒后,可显着提高其免疫功能,能有效地预防溶藻弧菌的感染.2.1.3生物碱生物碱指一类来源于中草药的含氮有机物,多数生物碱含杂环结构,具有特殊的生物活性.在水产上研究较多的生物碱是莨菪碱,其药理作用体现为改善微循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增强吞噬细胞功能等,可作为免疫增强剂单用或作为免疫佐剂配合疫苗使用.黄克安等用莨菪类药物治疗草鱼出血病,攻毒试验平均治愈率69.5%,养殖生产防治试验平均成活率为61.3% (对照池42%).2.1.4有机酸中草药中的有机酸(不包括氨基酸)以游离形式存在的不多,多数以与钾,钠,钙等金属离子或生物碱结合成盐的形式存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许多有生物活性的有机酸,甘草中的甘草酸已被证实能增强水产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 甘草酸是甘草甜味的主要成分,所以又称之为甘草甜素.陈超然等证实了在中华鳖稚鳖饲料中添加35mg/(kg?d)的甘草素,具有提高中华鳖免疫应答水平,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梁思析等报道,用添加甘草酸的饲料投喂鲕鱼4周后,以链球菌sp.2433菌株半致死剂量攻毒,甘草酸的投喂与鲕鱼成活率呈正相关.2.1.5挥发油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称挥发油,精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汽蒸馏的与水不相溶的油状液体.一般有香味的中草药都含有挥发油,如大蒜,薄荷,当归,桂皮等.这类物质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硫化物,萜类及芳香族化合物.在挥发油免疫药理学研究上,大蒜中的挥发油——大蒜素倍受关注.大蒜及大蒜素已经在水产养殖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据报道,在日本长崎县的鲕鱼养殖场和受媛县甲鱼养殖场以1%的大蒜素饲喂养殖鱼类后,具有明显的防治鱼病作用,且养殖产量增加20%3].蔡春芳等研究证实大蒜对银鲫具有显着的免疫增强作用,可提高血清中的溶菌酶含量和SOD酶活性.2.2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水产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免疫组织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定居和增殖以及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动物免疫器官是动物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机构,免疫器官的重量与动物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胸腺,.肾脏和脾脏是鱼类最主要的免疫器官.卢彤岩等在饲料中按1%添加黄芪,板蓝根投喂鲤鱼45d后,研究结果证明黄芪和板蓝根均可明显提高鱼体免疫器官(胸腺,头.肾和脾脏)的重量.王海华自拟了3个复方中药方剂研究彭泽鲫的免疫系统,观察到了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对彭泽鲫的头肾及脾脏均有生长促进作用,可显着增大鱼体的头.肾指数与脾指数.此类研究均说明中药免疫增强剂对水产动物免疫器官的影响,可以表现为增加鱼类.肾脏,脾脏和胸腺的重量.2.3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免疫增强机制研究中药免疫增强剂增强水产动物免疫能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机体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上.谢麟等报道黄连,黄芩,黄柏,猪苓,大蒜等能提高免疫细胞吞噬作用,鱼腥草,黄连,穿心莲,大青叶, 野菊花,丹皮,大黄,一枝黄花,金银花等可提高白细胞吞噬功能,刺五加,黄芪,党参,杜仲,黄连,黄柏,甘草,灵芝,茯苓,青蒿,丹参等可提高单核细胞吞噬作用,黄芪,丹参,刺五加,龙胆草等能诱生干扰素及免疫球蛋白.2.3.1中药免疫增强剂对虾蟹等甲壳类免疫系统的影响王宜艳等以中草药复合免疫药物虾康素连续投喂中国对虾7d,在第1,3,5,7天均能显着提高血淋巴的MPO,PO,SOD,CA T活力.陈孝煊等试验证实大黄与黄连对两种淡水虾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均有显着提高,攻毒试验显示免疫保护率为100%.李义等将黄芪,党参,大黄,板蓝根等十余味中草药制成颗粒药饵,投喂罗氏沼虾,结2005.39(1):41~44/王海华,等中国兽药杂志?43? 果表明罗氏沼虾血细胞吞噬百分比和吞噬指数,血清溶菌酶活力及酚氧化酶活力均显着提高.经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各试验组的免疫保护率也明显提高.崔青曼等用不同水平(0,0.5%,1.0%)的复方中草药添加剂饲喂河蟹,结果显示,该添加剂能显着提高河蟹的血细胞吞噬活性,血清杀菌活力,血清凝集效价及抗感染能力,极大增强河蟹机体的免疫功能.2.3.2中药免疫增强剂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影响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养殖鱼类上的研究,已证实此类物质能激活鱼类的免疫系统.蔡中华等报道黄连,大黄及花粉均对鲤鱼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具有增强作用.蔡春芳等¨筛选出大蒜,螺旋藻,刺五加,黄芪对银鲫血清溶菌酶活性,SOD酶活性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罗庆华在鲤鱼饲料中添加杜仲叶粉,以试验鱼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和血清的凝集抗体效价为指标,结果添加杜仲叶粉能明显提高鲤鱼的免疫应答水平,尤以添加量为4%,6%时效果显着.陈孝煊等报道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4种中草药能明显提高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及血液,体表粘液中的溶菌酶活性.2.3.3中药免疫增强剂对中华鳖免疫系统的影响周显青等_3试验证实黄芪能明显促进中华鳖血细胞吞噬率及血清的溶菌活力,杀菌活力,促进中华鳖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李建良_3研究表明,在中华鳖日粮中添加1%的纯中草药粉,可增加鳖的一球蛋白含量,提高鳖的体液免疫功能,采用皮内注射PHA方法测定细胞免疫功能,试验组明显强于对照组.3渔用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的二次开发是当前中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人们已经认识到:选择多种具有不同药理作用的中草药组成中药复方制剂,可以获得药效互补,疗效增强,且各药的单剂量与不良作用减少的优点,在实际使用上更具有优势.如王鸿泰在研制防治鱼类病毒性疾病的中药配方时,提出除了选用板兰根,大青叶等常用的公认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外,还主张配伍一些热性的或微凉性的中药如肉挂,桂枝,月见草,紫苏,连翘等中药,认为此类中草药含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挥发性成分和生物碱,对病毒有独特的疗效.近年来,对渔用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也开展了一些工作.罗日祥配伍了2种复方中药免疫增强剂,试验结果显示中药制剂1号对对虾的免疫系统有激活作用,中药制剂2号对对虾的免疫系统起抑制,破坏作用.陈学年叫筛选了9种中草药组成5个复方进行嗜水气单胞菌为病原菌的鲫鱼败血病防治试验,抑菌定性试验及注射,15服药物的攻毒试验,试验结果显示5个复方均有明显的防病功能,但抗菌作用却有较大差异,提示中草药主要通过调动鱼体非特异免疫力发挥功能.简纪常等以黄芪为主药,当归为辅药配伍了一个中药方剂对建鲤的免疫系统进行研究,发现能明显提高建鲤的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数量及血清溶菌酶活力, 从而明显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4应用推广前景展望当前,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回归自然的热潮,人们崇尚自然,重视生态安全与食品安全,国内外形成了食用水产品要求"高品质,低药残,绿色无公害"这一消费潮流.这就给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控制水产养殖病害的常用药物如化学消毒剂,抗生素及疫苗等由于长期使用,药物的弊端已开始显现,如化学药物可在水体积累,从而污染水体,一方面造成水体生态平衡的破坏,另一方面可通过食物链累积效应危害到人体健康;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容易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而且会引起动物或人体内菌群失调,从而破坏了机体内的微生态平衡,诱发二重感染,影响养殖动物或人的正常生长发育;疫苗则存在专一性太强及使用不简便的缺点.可以预见,随着对中药免疫增强剂的免疫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及其安全性实验研究的深入,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能够克服化学药物,抗生素及疫苗等种种弊端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可以成为控制水产动物病害的又一有效途径.通过研究资料的积累和严格的药残检测,在水产品的国际贸易中,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将以其无耐药性,无有害残留,无毒副作用,既有营养又有防治鱼病效果的"绿色"标签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参考文献:[1]江西大学生物系,江西省农科院水产科研所.鱼用中草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79.[2]农业部《渔药手册》编撰委员会.渔药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92—362.[3]李呈敏.中药饲料添加剂[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4]马自佳.鱼病中药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8.44中国兽药杂志2005,39(1):41~44/~E海华,等[5]王海华.中草药防治水产动物疾病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兽医学杂志,2004,4:37—41.[6]陈琴.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J].内陆水产,2002,6:18—19.[7:杨先乐.鱼类免疫学研究的进展[J].水产,1989,13(3): 272—284.[8]夏春.鳗鲡淋巴细胞表面存在不同表型的免疫球蛋白[J.水产,1996,20(4):361—364.[9]安德森?DP.鱼类免疫学[M.张寿山,华鼎可,译.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10]徐延震中药免疫机制初探[J].中国兽药杂志,1995,29(3):50—52.[11]王雷,李光友,毛远兴,等.口服免疫性药物对中国对虾病害防治作用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4,25:481—491.[12]刘恒,李光友.免疫多糖对养殖南美白对虾作用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8,29(2):ll3一ll7.[13]刘树青,江晓路,牟海洋,等.免疫多糖对中国对虾血清溶菌酶,磷酸酶和过氧化物酶的作用[J].海洋与湖沼,1999,30 (3):278—283.[14]王景华.鱼用中草药添加剂[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1998,3 (2):27—29.[15]曹振杰,曲世科,丛日祥,等.免疫多糖对草鱼免疫功能的影响[J].齐鲁渔业,1999,16(3):43—44.[16]张起信,李尚友,倪高田,等.免疫多糖(1PS)饲育大菱鲆试验报告[J].齐鲁渔业,2003,20(1):15—16.[17]杜爱芳,叶均安,于涟.复方大蒜油添加剂对中国对虾免疫机能的增强作用J].浙7I-~'lk大学,1997,23(3):317—320.[18]黄克安,朱木洛,吴杏清.莨菪类药物防治草鱼出血病试验[J].鱼病简讯,1985,1:20—23.【19]陈超然,陈晓辉,陈昌福.口服甘草素对中华鳖稚鳖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2000,19(6):577—580.[20]梁思析,王爱波.甘草——鱼类免疫增强剂[J].广东饲料, 1996,3:25.[21]蔡春芳,宋学宏,潘兴法,等.几种抗病促生长剂对银鲫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J].水利渔业,2002,22(2):20—22.[22]卢彤岩,刘红柏,杨雨辉.两种中草药对鲤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J].鱼类病害研究,2001,23(3):85—85.[23]王海华.复方渔用中药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及其推广应用[D].上海:上海水产大学,2004.[24]谢麟,长青.论动物用中草药剂的新药开发[J:.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2,7:24—26.[25]王宜艳,孙虎山,李光友.复合免疫药物对中国对虾血淋巴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J].海洋科学进展,2002,20 (3):79—83.[26]陈孝煊,吴志新,张厚梅.大黄与黄连对二种淡水虾血细胞吞噬活性的影响[J].水生生物,2002,26(2):201—204.[27]李义,宋学宏,蔡春芳,等复方中药添加剂对罗氏沼虾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J].饲料工业,2002,23(7):45—47.[28]崔青曼,张耀红,袁春营中草药,多糖复方添加剂提高河蟹机体免疫力的研究[J].水利渔业,2001,21(4):40—41.29]蔡中华.4种中草药对鲤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天津农学院,1998,5(2):31—32.[30]罗庆华.杜仲叶粉对鲤鱼免疫力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自然科学版),2002,28(1):51—53.[31]陈孝煊,吴志新,殷居易,等.大黄,穿心莲,板蓝根和金银花对异育银鲫免疫机能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3,10 (1):36—39.[32]周显青,牛翠娟,孙儒永.黄芪对中华鳖免疫和抗酸应激能力的影响[J].水生生物,2003,27(1):ll0一ll2.[33]李建良.纯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中华鳖抗病力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2000,4:41—43.[34]王鸿泰.鱼类中草药药饵的配伍及制法[J].淡水渔业. 1999,29(5):16—18.【35]罗日祥.中药制剂对中国对虾免疫活性物的诱导作用[J]. 海洋与湖沼,1997,28(6):573—576.[36]陈学年.中草药防治鲫鱼败血病试验[J].淡水渔业,2001. 31(1):43—45.[37]简纪常,吴灶和.中草药对建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2002,17(2):ll4一ll9. Areviewonthe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alimmunopotentiatorsforfisheryW ANGHai_hua,HUANGJiang—feng,SHENGYin-ping,CAOYi-hu,CHENChang.shui (Aquaticln.~tituteofJiangxiProvince,Nanchang,Jiangxi330039;China)Abstract:Thepaperreviewedtheresearchprogresso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alimmun opotentiat01"8(TCMIP)forfishery,includingtheimmunitymechanismanditseffectsofimmuneorgansofa quaticanimals.Furthermore,anupdatedprogressontheapplicationsoftheimmunologiccompetentcompon entsofTCMIPwasdiscussed,whichincludedpolysaccharide,glycoside,alkaloid,organicacidandvolatileoil.etc.Thec0mpound preparationofTCMIPmaybethemajorresearchaspectinfuture.Keywords:immun0p0tentiat0r;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fishery。
海洋贝类中糖胺聚糖研究进展

海洋贝类中糖胺聚糖研究进展詹雯琦;路海霞;蔡水淋;黄鹭强;吴靖娜;潘南;刘智禹;陈由强【摘要】我国是世界贝类养殖大国,随着人类健康、营养需求的提升以及海洋生物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以贝类及其加工副产物为原料进行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发将是今后的发展热点。
糖胺聚糖是海洋贝类中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具有抗凝血、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等功能。
本文就海洋贝类糖胺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分析以及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加以概述,为贝类及其蒸煮液精深加工利用奠定基础,进而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贝类资源、开发新型海洋保健食品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名称】《渔业研究》【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8页(P73-80)【关键词】海洋贝类;糖胺聚糖;提取纯化;结构分析;生物活性【作者】詹雯琦;路海霞;蔡水淋;黄鹭强;吴靖娜;潘南;刘智禹;陈由强【作者单位】[1]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南方海洋研究院,福建福州350108;[2]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水鱼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厦门,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13;[3]福建省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539.7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又称为氨基多糖、酸性粘多糖等,是一类由己糖醛酸和己糖胺组成的二糖结构单元聚合而成的长链多聚物。
糖胺聚糖具有带负电的硫酸根或羧基,其相对含量、来源及位置对糖胺聚糖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活性都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结构已经明确的糖胺聚糖有七种:透明质酸(HA)、4-硫酸软骨素(C-4-S)、6-硫酸软骨素(C-6-S)、硫酸皮肤素(DS)、硫酸角质素(KS)、硫酸乙酰肝素(HS)以及肝素(HP)[1-2]。
除透明质酸以自由链形式存在外,其余六种糖胺聚糖均与一个核心蛋白共价结合形成蛋白聚糖,大多情况是以O-糖苷键与蛋白质肽链中的丝氨酸相连[3]。
鱼类免疫因子作用机制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

蓝 一,陈成勋,王庆奎,等.鱼类免疫因子作用机制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24,52(4):1-8.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04.001鱼类免疫因子作用机制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蓝 一1,陈成勋1,2,王庆奎1,3,王 茜1,2(1.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天津300384;2.天津市水生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天津300384;3.天津市绿色生态饲料重点实验室,天津301800) 摘要:鱼类疾病的不断暴发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鱼病的免疫防治变得日趋重要。
作为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类免疫因子日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
与人类和高等脊椎动物相比,鱼类免疫因子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已发现了多种鱼类免疫因子。
本文对现目前已报道的鱼类免疫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补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Toll样受体、抗菌肽、溶菌酶及凝集素等结构与功能、作用机制及它们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部分免疫因子在鱼类养殖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在鱼类免疫学研究中,一些现代生物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概述了转录组技术在快速鉴定和筛选鱼类免疫相关基因、鱼类免疫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并对鱼类免疫因子的研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更深入研究鱼类免疫系统的发生、探讨免疫因子在鱼类免疫中的作用和应用提供文献依据和参考,促进鱼类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免疫因子;鱼类;作用机制;转录组技术;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9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4-0001-08收稿日期:2023-06-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1672264);天津市淡水养殖产业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编号:ITTFRSA2021000);天津市海水养殖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编号:ITTMRS2021000)。
作者简介:蓝 一(1999—),男,天津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产增养殖的研究。
软体动物免疫功能研究进展

的吞噬作 用 完成 。吞 噬 的 整 个过 程 主要 为趋 化 、 黏
分 为颗粒 细胞 和透 明细胞 L , 5 颗粒 细 胞相 对较 大 , ] 电 镜下胞 内可见 丰富 的颗 粒 , 而透 明细 胞则 相对 较 小 , 胞 内没有 或仅含 少 量 的颗 粒 [ 。大多 数学 者在 对 软 1 ] 体动 物血 细胞 进行 研 究 都 按 此 进 行 总 的 分类 , 此 在
动 物相 比 , 有关 软体 动 物 免 疫 方 面 的 研 究 工 作 报 道
较 少 。在 医学 领 域 , 许 多 寄 生 虫 的 中 间 宿 主 就属 有
在 J肾上 腺素 能受 体 。 3
一
般 来讲 软体 动物 的 细胞免 疫 主要 通 过血 细胞
于软 体动 物 门 , 了更好 地做 好 寄生 虫 的预 防 工作 , 为
的病 原 体 的 杀 伤 作 用 主 要 有 溶 酶 体 酶 (yo o l 1s sma
e z me 和 呼 吸爆 发 (eprtr u s) 条 途 径 。 ny ) rs i o yb rt 两 a
子 的提供 者 , 参 与 了机 体 损 伤 的 修 复 、 壳 的 重 还 贝 建 、 噬 异物 颗粒 和 消除有 毒物 质 等过 程 , 吞 是其要 包括 细胞 免疫 和体 液免疫 I 。 1 ]
1 细胞 免疫
血 淋 巴是软 体 动 物 的免 疫 系 统 的核 心 组 分 , 其 中血细胞 既 是 细胞 免 疫 的承 担 者 , 又是 体 液 免 疫 因
在 软体动 物 的免 疫 过 程 中 , 粒 细胞 对 吞 噬后 颗
颗粒 细胞将 外 源 颗 粒 内化 后 形 成 吞 噬小 体 , 后 吞 然 噬小 体与含 有 溶 酶 体 酶 的胞 质 颗 粒 融 合 , 步 将 外 逐 源颗粒 水解 消化 ; 同时 细胞 在 吞 噬 时激 活 了呼 吸 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马洪明,麦康森.贝类血细胞的吞噬作用和非我识 别[J].海洋科学,2003,27(2):16-18.
[5] 江洪,孙册.软体动物凝集素[J].生命的化学, 1996,16(5):28-31.
[6] 陈寅山 ,柯桂颍,饶小珍.泥蚶血淋巴液凝集素 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 分子细胞生物学 报,2006,39(5):453-460.
福建轻纺 2011年6月第6期
论文
[7] 马贵华,陈道印,刘六英,等.多酚对河蟹免疫 功能的影响 [J].饲料工业,2007,28(4):9- 11.
[8] 赵寅生.凝集素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综述[J].安徽农 业大学学报,2001,28(4):445-4.
[9] Mitta G, Vandenbulcke F,Roch P. Original involvemen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mussel innate immunity[J]. Febs Lett, 2000,486(3):185-190.
参考文献:
[1] Roch P.S.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agents on bivalve celluar and humeral defense mechanism[M].Am Fish Soc Spec Public,1988(18):238-242.
[2] Cheng T C.Invertebrate Blood Cells[M].New York:Academic Press,19,郭道森.贻贝防卫素的研究进展 [J].广西科学,2003,10(2):129-134.
[11] Pipe R K. Hydrolydic enzymes associated with the granular haemocytes of the marine mussel Mytilus edulis[J]. Histo-chemistry Journal,1990(22):595-603.
1 贝类体液免疫机制的研究材料
目前用于贝类免疫机制研究的材料有:美 洲牡蛎 (Crassostrea virginica) 、长牡蛎
(C. gigas) 、丽文蛤 (Meretrix lusoria) 、 褶牡蛎 (Ostrea plicatula) 、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贻贝 (Mytilus edulis) 、栉孔扇贝 (Chlamys farreri) 、巨 大石房蛤(Saxidomus giganteus) 、栉江珧 (Pinna pectinata) 、杂色蛤仔(Ruditapes variegata)、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长砗磲 (Tridacna maxima) 、非洲大蜗牛 (Achatina fulica)、河蚬(Corbicula fluminea)等。这些贝类大多是重要的养殖贝 类,研究这些贝类的免疫机制对水产养殖防病控 病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 Stauber 等人利 用美洲牡蛎 (Crassostrea virginica)进行研 究, Cheng T C 等[2]对美国东部的牡蛎和硬壳蛤 进行研究。
贝类体液防御的第一道重要防线就是抗菌 肽,当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其分泌到细 胞表面,直接起抗菌作用。当前贝类抗菌肽的研 究主要集中于贻贝,当贝类受到病原刺激时,抗 菌肽能够迅速表达,同时进行全身分布。根据各 种抗菌肽化学性质的不同,Mitta G等[9]把从贻贝 中分离纯化得到的抗菌肽分为:贻贝肽、贻贝 素、防御素和贻贝霉素。防御素作为当前抗菌肽 中研究最多的一种,了解到其具有杀伤微生物细 胞和生长旺盛的癌细胞的功能。当前已经被分离 纯化的防御素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富含半胱氨 酸、阳离子、小分子质量,同时又是有特定抗菌 活性的一类抗菌肽。根据已知的结构,分离纯化 的 防 御 素 又 可 以 分 为 贻 贝 防 御 素 、 Myticins、 Mytilins 和Mytinycin[10] 。这些防御素在不同 的贻贝中起特定的抗菌功能。 3.3 溶酶体酶
3 免疫机制
贝类的免疫应答要依赖两大类反应:(1) 细胞免疫,主要是血细胞对入侵微生物的吞噬包 围作用;(2)体液免疫。以下重点介绍参与体 液免疫的活性因子,主要包括:凝集素、抗菌 肽、溶酶体酶等。 3.1 凝集素
在贝类体内中广泛存在着凝集素,凝集素是
一类非特异性免疫的多价构型的蛋白质或者糖蛋 白,具有多种功能:第一、能够对入侵到机体内 的异源物质进行免疫应答 [4]。第二、有些贝类血 淋巴细胞的表面含有凝集素受体,通过与凝集素 结合,利用其具有的识别、粘附异物的作用,促 进血淋巴细胞的吞噬效果 。 [5-17] 凝集素具有的特 异性地识别细胞表面糖残基的功能,能被不同的 糖 类 抑 制 , 其 表 现 在 泥 蚶 (Tegillarca granosa)凝集素的活性能被乳糖和半乳糖抑制[6] 。 第三、贝类蛋白腺和卵细胞表面都有凝集素表达 [5],使得贝类的精卵细胞可能利用凝集素作为桥 梁实现彼此间的相互识别、粘附,最终完成受精 过程 。第 [8-18] 四、激活免疫系统的溶血功能。第 五、传递糖类物质,建立共生关系。 3.2 抗菌肽
4 展望
科学研究者对贝类体液免疫机制的研究已进 展了一段时间,并获得了较全面的了解。例如: 非洲大蜗牛头足部和内脏团的抗菌活性物质及化 学成分分析[19]、贻贝抗菌肽的研究进展[20]、东海 贻贝抗菌肽Myticin A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生物 学活性等都对贝类抗菌活性[21]进行了较深入的探 索研究。贝类免疫机制的研究对于研究水产养殖 中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养殖业中 过量使用抗生素这一问题,我们可以根据贝类免 疫机制的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免疫增强剂,免疫 增强剂的应用,将大大激活贝类的非特异性免疫 功能,普遍提高其防病抗病能力,对养殖业、环 境保护、水产品卫生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7]。另 外,异源免疫效应基因的研究和单克隆抗体的研 究也为贝类免疫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使 之呈现出更广泛的应用前景[22]。总而言之,贝类 免疫机制的研究任重而道远,其具有广阔的研究 前景。
伴随着贝类的免疫研究的不断深化,化学递 质作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研 究者所关注。贝类的化学递质存在于贝类的体液 和血细胞中,包括细胞因子 (cytokines)、促肾 上 腺 皮 质 素 释 放 素 (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阿 片 样 活 性 肽 (opioid pep- tides)、糖皮质素(glucocorticoids)和蛋白激 酶 (protein kinase,PK)等化学活性物质[15] 。 阿片样活性肽通过改变免疫细胞的形态来参与贝 类免疫。Hughes T K等[16]向贻贝的血淋巴加阿片 肽时发现,免疫细胞变扁,产生趋化性,促进了 吞噬作用。
[13] Cheng, T C. The role of lysosomes in molluscan inflammation[J]. Smer Zool.1983, 6(6):403-412.
贝类具有不同于脊椎动物的免疫机制,这些 免疫机制在传统上被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1]。有关贝类的免疫机制的研究约有上百年的历 史了,从最初的贝类体内参与细胞免疫的血细胞 结构功能的研究以及参与体液免疫的各种因子的 发现和分离,发展到当前进入探索不同种免疫因 子相互作用的阶段,各种化学递质介导的有关免 疫信号传导的研究。文章将从研究材料、研究方 法(包括粗体物的提取和抗菌活性物质分离纯化 程度),着重对贝类的体液免疫机制中的凝集 素、抗菌肽、溶酶体酶、化学递质4种活性因子 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论文
黄硕芩:贝类体液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贝类体液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
黄硕芩 (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 :贝类作为无脊椎动物,体内不存在特异性免疫细胞和相应的抗体,但是贝类可以通过一些异于脊椎动 物的独特免疫机制来抵抗外界病原体的侵入同时能够进行异己物质的识别,贝类的这种免疫机制可以分为细胞免 疫与体液免疫。因此,对贝类的免疫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抗病能力,也对高等动物免疫机制的研 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贝类;体液免疫 ;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007-550X.2011-06-005 中图分类号:Q9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50X(2011)06-0042-04
贝类的颗粒细胞的溶酶体中主要含有:酸性 磷 酸 酶 (ACP)、 碱 性 磷 酸 酶 (AKP)、 溶 菌 酶 (LSZ)、氨肽酶 (aminopeptidase)、β-葡萄糖
论文
福建轻纺 2011年6月第6期
甘 酸 酶 (β -glucuronidase)、 脂 肪 酶 (lipase)等溶酶体酶。当细胞进行吞噬作用时, 这些酶通过颗粒作用释放到血清中发挥作用[11]。
收稿日期:2011-03-24 作者简介:黄硕芩(1984-),女,福建泉州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动物生态学。
福建轻纺 2011年6月第6期
论文
2 贝类体液免疫机制的研究方法
在贝类的体液内含有多种抗菌活性物质, 为了区分是否具有抗菌活性和检测其抗菌活性 大小,科学家通过研究总结出了多种检测方 法。例如:采用滤纸片药剂扩散抑菌法 。 [3] 首 先,需要制备一定浓度的各种供试菌悬液(细菌 1×106个·mL-1)。再将各种供试菌悬液分别倒入 温度约为40-45℃融化的培养基当中,充分混合 均匀。接着分别将各混合液迅速的分装到不同培 养皿(φ=90 mm),每个培养皿中培养基的厚度一 般为4-5 mm为宜。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取已经 消毒过的圆形小纸片(φ=6mm),每2片为一组 将他们重叠在一起,分别用移液枪滴加各种提取 液,等溶剂挥发之后,用镊子将滤纸片夹入培养 基平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