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海洋鱼_虾_贝类的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海洋鱼_虾_贝类的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福建水产,2007年9月第3期NO.3 J O URNAL O F FUJ I AN F I SHER I ES Sep.26.2007海洋鱼、虾、贝类的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林心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福建福州350003)摘要:肽与蛋白质是海洋生物中含量极其丰富的生理活性物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海洋生物活性肽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诸如免疫、抗肿瘤、抗高血压、抗血脂、抗菌和促生长等生理活性。

本文就鱼类活性肽中的鲨肝肽、鲨鱼多肽、鱼精蛋白肽、鱼类抗菌肽、鱼类抗高血压肽,虾类活性肽以及贝类中的扇贝多肽和贻贝肽的生物活性研究概况作一简述。

为该领域研发海洋保健食品和功能性食品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鱼;虾;贝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利用海洋生物来防病冶病,真可谓是世界上最早应用海洋药物的国家。

历代本草均有海洋药物的记载,诸如《黄帝内经》记载以乌贼骨作为丸饮、以鲍鱼汁治血枯,《山海经》中记载的海洋药物就有27种,《神龙本草经》记载的海洋药物有10种,《本草纲目》记载的海洋药物近100种[1]。

海域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

肽与蛋白质是海洋生物中含量极其丰富的生理活性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生物活性肽(B i oactivepep tide)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主要体现在免疫活性、抗高血压、肿瘤抑制性活性、抗血脂、促生长活性等。

现就海洋鱼、虾、贝类中的几种活性肽作一简述。

1 鱼类活性肽111 鲨肝肽 郭昱等[2]研究了鲨肝肽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鲨肝肽能有效降低免疫性肝炎小鼠血清转氨酶含量的异常升高,明显减轻肝脏损伤。

提示鲨肝肽可研发治疗肝炎和调节免疫的药物。

吕正兵等[3]研究了鲨肝活性肽对硫代乙酰胺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功能,经病理切片观察和细胞分子水平的分析表明,鲨肝肽具有减少肝细胞凋亡、保护亚细胞结构和抗肝细胞坏死的作用。

范秋领等[4]也研究了鲨肝肽对硫代乙酰胺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和肝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鲨肝肽能明显抑制硫代乙酰胺造成的急性肝损伤和脂质过氧化,改善因硫代乙酰胺而受损的线粒体呼吸功能。

牡蛎多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牡蛎多糖作用的研究进展

牡蛎多糖作用的研究进展牡蛎多糖是一种天然的生物活性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和药理学效应。

近年来,牡蛎多糖的研究进展非常迅速,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介绍牡蛎多糖的作用及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进展。

牡蛎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牡蛎多糖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牡蛎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伤。

在抗肿瘤方面,牡蛎多糖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起到抗肿瘤的作用。

牡蛎多糖还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和侵袭能力,减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在抗炎方面,牡蛎多糖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炎症症状。

研究还发现,牡蛎多糖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抑制免疫细胞的过度活化,从而减少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的攻击,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牡蛎多糖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研究表明,牡蛎多糖能够抑制多种细菌和病毒的生长和复制,对治疗感染性疾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牡蛎多糖具有广谱抗菌和抗病毒活性,对多种病原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除了上述作用,牡蛎多糖还在其他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牡蛎多糖在食品工业中被用作食品添加剂,能够提高食品的质量和口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牡蛎多糖还可以用于制备药物缓释系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牡蛎多糖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和药理学效应,在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抗菌和抗病毒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以更全面地了解牡蛎多糖的作用机制和应用前景。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无脊椎动物是一类生物体,它们没有脊椎和脑部神经系统,包括蜗牛、虫类、贝类等。

然而,这些小小的生命却有其接触环境和抵御外来入侵的免疫系统。

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介绍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一、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保护功能主要有两种: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

1. 先天免疫无脊椎动物先天免疫是指无脊椎动物天生具有的免疫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迅速检测到环境中的入侵,及时产生反应以抵御。

这个系统的组成包括表皮、黏液、消化道上皮、前线细胞和体液成分。

2. 后天免疫无脊椎动物后天免疫是指无脊椎动物在接触到病原体或其他致病因子,通过适应性改变而产生的免疫反应。

在后天免疫中,无脊椎动物产生抗体、曾经接触过的病原体的记忆细胞以及细胞毒T细胞来清除感染。

二、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在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1. 前线细胞的研究前线细胞是无脊椎动物中产生免疫反应最前线的细胞。

前线细胞被认为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细胞的免疫反应有很大的关系。

近年来,许多前线细胞驱动的免疫响应已被发现并揭示了更多的细胞类型和免疫反应机制。

2. RNA-interference技术的应用RNA-interference技术,即RNA干扰技术,是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因静默技术对某些基因进行打靶。

RNA干扰技术经常被用于对无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进行研究,这种技术的运用使得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哪些基因与免疫相关,进而对免疫系统进行分析和改进。

3. 药物应用研究人员正在研究无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药物应用,试图开发更加高效、安全的药物以用于抵御病原体感染。

目前已经有了一些进展,包括利用人类和动物免疫系统中的一些保护性分子的方法来增强无脊椎动物的免疫能力。

三、免疫缺乏病症的研究许多疾病,包括HIV/AIDS,被认为是因为免疫系统受到损害而导致。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研究无脊椎动物免疫缺乏病症。

贝类血细胞分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贝类血细胞分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贝类血细胞分类及其功能研究进展作者:吴刚张志江黄亚冬王冬浩李永仁梁健来源:《河北渔业》2018年第04期血细胞是贝类细胞免疫的承担者,直接参与异物的吞噬、包囊、免疫黏附、伤口修复等过程[1],同时能够合成和释放多种水解酶、抗菌肽、细胞因子类似物、调理素、凝集素等免疫因子,是体液免疫的供给者[2]。

关于贝类血细胞的研究开始于1934年,兴盛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了解贝类的防御机制,以便抵御当时寄生虫和病菌泛滥引起的大量死亡情况[3]。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所用方法不同导致血细胞的分类命名存在巨大的差异,目前为止,贝类的血细胞分类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

本文通过引用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目前研究贝类血细胞分类的几种技术方法做出阐述,列举出一些常见经济贝类血细胞的种类名称,并简单介绍其形态、结构及功能,为以后贝类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相关研究提供基础。

1 贝类血细胞分类研究技术早期的贝类血细胞分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光学或电子显微镜的直接观察,根据血细胞内部细胞器的形态、颗粒物质的有无以及细胞外部的形态结构、运动方式、血细胞发生等来进行分类。

随着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成熟和发展,由于血细胞内不同物质对染色剂的亲和性不同而呈现颜色上的差异,为血细胞分类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近些年来,流式细胞术、单克隆抗体及密度梯度离心等新型技术的应用为贝类血细胞的分类提供更多选择。

1.1 显微镜观察技术显微镜观察技术分为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和电子显微镜观察。

其中,电子显微镜观察又分为透射电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

与光学显微镜相比,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作为照明源对样品进行透射或反射,在通过电磁透镜的多级放大后成像于荧光屏上。

透射电镜具有高分辨率、高放大倍数、成像立体丰富等优点,但由于其成像原理也存在样品制备具有破坏性、电子束直接轰击样品表面、需真空环境及采样率低等缺点。

透射电镜观察贝类血细胞这种细胞密度低、易凝集、形态结构多样的悬浮游离细胞时,常规的样品制备条件就不太适合。

贝类化学成分研究

贝类化学成分研究

海洋贝类中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摘要:通过对海洋贝类的矿质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组成及其功能以及限量元素,并就其在不同种类中的含量和组成差异做相关比较,得出贝类属于高蛋白、低脂肪、富含矿物质的食品,其中一些微量元素如锌、硒、是人体必需的重要物质,含量较高。

海洋贝类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这些活性物质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和抗高血压等药理学功能。

海洋贝类在制药和功能性食品的开发上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海洋贝类;矿质元素;活性物质;海洋新药;功能性食品Research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rine Shellfish Abstract:Through the related comparison of the content and composition in different marine shellfish, and the study of the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mineral elements , biological active substances and limited elements in marine shellfish, we draw a conclusion that the shellfish are foods with high protein, low fat, and rich minerals, some of which is an essential trace element important material with higher levels, such as zinc, selenium. Marine shellfish are rich in active ingredients which can enhance immune function, anti-tumor,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antioxidant and anti-hypertensive. The development of marine shellfish in the pharmaceutical and functional food has a great potential.Key words:marine shellfish; mineral elements; active substances; marine drugs; functional food贝类,属软体动物门中的瓣鳃纲(或双壳纲)。

海水养殖扇贝种苗的病原微生物防控与抗菌策略研究

海水养殖扇贝种苗的病原微生物防控与抗菌策略研究

海水养殖扇贝种苗的病原微生物防控与抗菌策略研究近年来,海水养殖扇贝产业发展迅猛,为了保证养殖扇贝的健康生长和高产量,对病原微生物的防控和抗菌策略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

在海水养殖环境中,扇贝种苗常常面临各种病原微生物的威胁,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本文将从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影响、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以及抗菌策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影响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扇贝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之一。

常见的细菌病原体有弧菌、拟弧菌、变形杆菌等。

这些细菌会引起扇贝体内或体表的感染,导致扇贝免疫力下降,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细菌感染对养殖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也是扇贝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

常见的真菌病原体有白点病菌、球孢菌等。

真菌感染会导致扇贝体表出现白色斑点,影响扇贝的生长和外观质量,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因此,对真菌感染的防控也是非常关键的。

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在扇贝种苗中也属于常见病害。

病毒感染会导致扇贝的免疫力下降,生长发育不良,甚至导致大规模的死亡。

因此,对病毒感染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1.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海水养殖扇贝病害防控的主要手段之一。

传统的化学药物如氧四环素、磺胺类药物等被广泛应用于扇贝养殖中。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达到防治的效果。

然而,长期使用化学药物容易出现药物抗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防控策略。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病害防控策略,通过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

目前已有研究报道利用益生菌、抑菌菌株等进行扇贝病害的生物防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生物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化学药物的使用,还能提高养殖水质和养殖品质,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3. 免疫防控:免疫防控针对的是提高扇贝的免疫力,使其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更好的抵抗能力。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免疫相关基因,并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进行免疫防控的研究。

贝类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贝类免疫机制研究进展
( . 南 大 学 农 学 院 , 南 海 口 50 2 ;. 中师 范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1海 海 7282华 湖 3 0 9 3 海 南 大 学海 洋学 院 . 南 海 口 5 0 2 ) . 海 7 2 8

要: 贝类动物 细胞 免 疫主要 通过 细胞 的吞 噬作 用完成 。溶酶 体 酶 、 集 素 、 茵肽 等体 液 免疫 因子 凝 抗
1 1 血 细 胞 的 分 类 .
体分 为颗 粒 细胞 和透 明细 胞 。其 他 的技 术 , 免疫 如 探针 、 克隆 抗体 技术 等 技 术 也 运 用 到 了 贝类 的血 单
细胞 分类 中 。
由于研 究 方法 、 的种 类 和 贝 的血 细胞 发 育 阶 贝 段 的不 同 , 类 血 细胞 的分 类 没有 统一 的标 准 。 目 贝 前 , 遍把 贝 类 的血 细胞 分 为颗 粒 细 胞 和 透 明细胞 普
以杀菌 、 促进 吞噬 等 方式参 与 贝类 的免 疫防御 , 阿片样 活性肽 、 细胞 因子 、 细胞激 酶 等是 贝类 免疫通信 中的化 学递 质。化 学递 质通过 介 导免 疫信 号传 导参 与 贝类的 免疫 防御 , 是 近年 贝 类的 免 疫研 究 的新热 点。 贝类 也 生活环境 中的各 种 因子能 显著 改 变贝类 的免 疫机 能 , 贝类对 生 态 因子 的敏 感 性使 贝类 的 生态 学研 究成 为人
全面 阐释 贝类 的免疫 机 制 和 免疫 生态 学 机 制 ,
贝类 血 细胞 分 为大 的伸 展 细 胞 ( 酯 酶 和 酸性 磷 酸 呈
酶 阳性 ) 球形 细胞 ( , 细胞 器 少 ) 圆形 细胞 ( 质 充 , 胞 满颗 粒性 物质 的泡 ) 这 种 分 类 应用 了光 镜 、 , 电镜 和 酶细胞 化学 等 多种 方法 。流式 细胞 技术 是 贝类细胞 分类 中的一种 先 进 的方 法 , 东 武 等E 用 流式 细 刘 采 胞技 术 , 中国蛤 蜊 ( cr hn ni) 将 Ma tac ie ss 和紫石房蛤 ( a u o sp r u au )两 种 贝类 的血 细胞 分 为 S x d mu u p r ts

《水产动物免疫学》课件

《水产动物免疫学》课件

2
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3
环境管理
优化水质、饲料和养殖条件,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增强免疫力。
水产动物免疫学的研究进展
在水产动物免疫学领域,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以下重要工作:
免疫应答机制
探索水产动物免疫应答的分子机 制和调控路径。
疫苗研发
贝类免疫
研究和开发用于水产动物的疫苗, 提高抗病能力。
《水产动物免疫学》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水产动物免疫学》PPT课件!在本课程中,我们将探讨水产动 物免疫学的研究内容和重要性,并介绍研究方法和技术。
研究内容和重要性
动物免疫学
深入了解水产动物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重要性。
免疫机制
探索水产动物的免疫机制,包括免疫应答、抗体产生和细胞免疫等关键过程。
水产动物免疫疾病的分类与预防
水产动物免疫疾病主要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疾病
由病原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如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
非传染性疾病
与环境和饲养条件等因素相关,如水质变化、营养 不良、应激等。
水产动物免疫增强与免疫调节
提高水产动物免疫力和调节免疫应答的方法包括:
1
免疫增强剂
使用免疫佐剂和疫苗等方法提高水产动物的抗病能力。
3 流式细胞术
通过颜色标记和定量技术,分析和分离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以及它们的功能。
水产动物免疫系统概述
水产动物的免疫系统与哺乳动物有着相似之处,包括:
1 非特异免疫
水产动物通过皮肤、鳃、黏液等方式抵御病原体感染。
2 特异免疫
触发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并生成抗体来清除病原体。
3 免疫细胞
包括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负责免疫应答和清除病原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摘要:综述了贝类免疫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阐述了贝类血细胞中与免疫有关的结构和功能血细胞的培养和凋亡。

贝类动物细胞免疫主要通过细胞的吞噬作用完成。

溶酶体酶、凝集素、抗茼肽等体波免疫因子以杀茵、促进吞噬等方式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阿片样活性肽、细胞因子、细胞激酶等是贝类免疫通信中的化学递质。

化学递质通过介导免疫信号传导参与贝类的免疫防御,也是近年贝类的免疫研究的新热点。

贝类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子能显著改变贝类的免疫机能,贝类对生态因子的敏感性使贝类的生态学研究成为人类等高等动物的生态免疫学研究模式。

关键字: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化学递质;分子生物学全面阐释贝类的免疫机制和免疫生态学机制,对于贝类自身抗病能力的提高和高等动物的免疫生态学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贝类的免疫反应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密切相关,在抵御异物侵袭方面相辅相成,贝类通过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贝类的免疫学研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贝类免疫学研究已经从贝类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体液免疫因子的发现和分离,进入到探索化学递质介导的免疫信号传导和各种免疫因子相互作用的阶段。

本文就多年以来国内外对贝类血细胞的分类,血细胞中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结构,血细胞的培养和凋亡,免疫因子及其在抵御病原生物入侵时所起的作用,与贝类免疫相关的基因研究,贝类免疫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及免疫调节机理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做一综述。

l.贝类的细胞免疫1.1血细胞的分类对于贝类血细胞的分类,多数学者根据大小和胞内颗粒,将贝类血细胞分为有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而许多贝类还存在其他的一些亚型。

分类方法多采用电镜观察结合一些细胞染色技术以及借助流式细胞仪将大小和粒度存在差异的贝类血细胞区分[1],张朝霞[2],提出细胞核质比和免疫功能特点是贝类血细胞分类的重要依据,结合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可以将杂色鲍血细胞分成两大类(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而无颗粒细胞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两者在核质比和细胞免疫功能上明显不同。

1.2血细胞的功能贝类血细胞参与了机体损伤的修复、贝壳的重建、吞噬异物颗粒和消除有毒物质等过程,是贝类免疫的主要承担者。

异物入侵贝类机体直至异物被吞噬和消化的整个过程,需要血细胞内和血淋巴中很多物质的参与,一些学者指出该过程受到温度、盐度和污染物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影响。

张朝霞[2]等首次研究了对杂色鲍流行病病原弧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

种抗生素对杂色鲍血细胞的吞噬、趋化和溶酶体膜完整性等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种抗生素对鲍血细胞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促进血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并非随抗生素的浓度上升而提高,以此说明贝类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和盲目加大投放浓度的严重后果,并发现链霉素用于治疗鲍弧菌病,不但可以显著地提高杂色鲍血细胞对病原弧菌的吞噬活性,对鲍血细胞的趋化和产生活性氧等免疫功能的破坏程度也低。

2体液免疫在贝类的免疫系统中,除了细胞免疫方式外,血淋巴中的溶酶体酶、凝集素、非特异性抗菌肽等体液因子也发挥重要的防御作用。

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协同作用,共同抵抗外来物质的入侵。

2.1溶酶体酶溶酶体酶主要有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p葡萄糖甘酸酶、脂肪酶、氨肽酶、溶菌酶等,这些酶主要存在于颗粒细胞的溶酶体中,在细胞吞噬作用中,通过脱颗粒作用释放到血清中发挥作用[3]。

其中,溶菌酶是溶酶体中一种最重要的酶,通过溶解杀伤细菌的方式起滤食海水细菌,防御病害的作用。

其他的酶,如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既能直接起抗菌作用,又能作为调节因子影响细胞的吞噬。

2.2凝集素凝集素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的蛋白质或糖蛋白,具有凝集细胞、抑制病原微生物等多种生物活性。

在多种贝类的组织中,都发现了凝集素的存在[4]。

凝集素的基本功能是通过免疫识别作用实现的,即凝集素表面携带的特异性糖基决定簇的受体能根据不同颗粒表面的糖基来识别异己。

凝集素的识别作用能促进吞噬作用而具有调理素的功能。

凝集素具有的特异性地识别细胞表面糖残基的功能,能被不同的糖类抑制[5],表明在泥蚶凝集素的活性能被乳糖和半乳糖抑制。

凝集素的活性还受到环境因子的影响,因为环境中的pH和离子浓度改变了结合位点的构象,从而影响凝集素与受体的结合。

2.3抗茵肤抗菌肽是动物体内一类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肽的总称。

在贝类中,抗菌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贻贝,在病原刺激时,抗菌肽的迅速表达和全身分布使抗菌肽成为贝类体液防御中第一道重要防线。

根据其化学性质的不同,mitta G[6]等把从贻贝中分离纯化的抗菌肽分为防御素、贻贝素、贻贝肽和贻贝霉素。

抗菌肽主要以活跃的形式存在于颗粒细胞中,当受到病原微生物入侵时,分泌到细胞表面,直接起抗菌作用。

防御素是当前抗菌肽中研究最多的一种,具有杀伤微生物细胞和生长旺盛的癌细胞的功能。

已经分离纯化的防御素是一类具有小分子质量、阳子、富含半胱氨酸,同时又有特定抗菌活性的一类抗菌肽。

3.贝类免疫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机制3.1贝类的免疫应答贝类的免疫过程大致分为!异物识别:异物激活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吞噬异物并释放各种免疫物质以及血浆中的免疫因子共同对靶细胞进行消化。

研究表明,不同种牡蛎对派金虫具有不同免疫应答,大部分美洲牡蛎对派金虫很敏感,而少部分的美洲牡蛎和太平洋牡蛎却对派金虫具有抗性,其机制如下:(1)抗性牡蛎:当派金虫入侵时,其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被牡蛎识别,牡蛎血细胞总数增多并开始吞噬派金虫,同时牡蛎血淋巴中产生派金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对派金虫起到抑制和消灭的作用[6]。

(2)敏感牡蛎:派金虫入侵后大量分泌丝氨酸蛋白酶,敏感牡蛎血淋巴中没有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而且血清中还存在派金虫丝氨酸蛋白酶的受体,同时派金虫还分泌一些因子阻止牡蛎产生活性氧,从而逃避敏感牡蛎的免疫机制。

[7]除牡蛎外,也有不少学者探讨螺类对血吸虫的不同抵抗力Mahmoud等[8]在研究中发现,对血吸虫具有抗性的扁卷螺和敏感扁卷螺相比,二者血淋巴中与活性氧产生和消除有关的各种酶如CAT和SOD等在含量上存在显著差异.SOD等因子通过影响螺产生活性氧可能在螺对血吸虫的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于血吸虫的孢子如何在敏感螺中存活的机制目前还不太清楚,Carton等推测这些孢子可能是通过分子修饰的被动机制来逃脱宿主的免疫,而血吸虫产生的一些分泌物对螺血细胞的运动、粘附和吞噬活性产生明显抑制。

4.免疫调节和免疫信号的传递(1)阿片样肽的免疫信号传递作用阿片样肽(如吗啡和啡呔)是哺乳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信号传递重要因子,Leung]最初从贻贝的足部神经节分离到结构、功能、对金属离子的依赖性都和哺乳动物脑啡呔非常相似的物质,意味着贝类有可能存在着神经免疫调节系统,强啡呔原是脑啡呔的一个前体,Stefano等[9]的研究结果表明贻贝中确实存在强啡呔原,在贻贝血细胞的表面存在着类似哺乳动物的阿片样肽受体和将免疫信号因子前体强啡呔原分解成类似哺乳动物啡呔的蛋白酶,证实了强啡呔原在贻贝免疫系统中免疫因子的传递和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中的重要地位。

(2)调节的信号传导途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是一族含有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的蛋白激酶,该系统是将细胞外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引起细胞生物学反应的重要信号传导系统.P38 MAPK是该家族的一员.学者们研究发现,通过抗体技术在经E.coli感染的地中海贻贝血淋巴中可以检测到它,用它激活途径的酶类抑制剂来处理血细胞,贻贝血细胞的杀菌活性大大下降。

进一步证实它是细菌感染地中海贻贝后的免疫信号传导途径之一,说明贝类血细胞杀菌活力受控于MAPKs的信号传递途径[10].5. 展望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个大的方面,贝类的免疫研究已经做过很多工作,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协同关系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同细胞的协作机制还不十分明确。

化学递质在贝类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桥梁作用对于理解贝类各种免疫因子的关系和它们之间的协作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贝类的生态学免疫的简单模式对于了解人的免疫疾病的产生机理有着重要意义。

利用分子生物学分离、重组、转移各种贝类抗病、抗逆基因,或者直接注射基因疫苗来提高贝的免疫力将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1]周永灿.海洋贝类病害及其研究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2):207-212[2]张朝霞.杂色鲍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因子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3]陈皓文.魏玉西.郭道森.贻贝防卫素的研究进展[J].广西科学,2003,10(2);129-134.[4]胨寅山,何桂颍.饶小珍.泥蚶血淋巴液凝集亲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J]分子细胞生物学报.2006,39(5);453—460.[5] Mitta G.Vandenbulcke F,Roch P.Original involvement of antimicrobial peptides in mussel innate immunity[J].Febs Lett.2000,486(3)1185-190.[6]Mitta G,Hubert F,Dyrnda E A,et al,Mytilin B and MGD2,two antimicrobiai peptides of marine mussels;gene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 analysis [J].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2000,24[4];381-393[7]Mahamoud A H,Rizk M Z.Free radical scavengers in susceptible/resistant Biomphalaria alexandrina snails before and infection[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Part C,2004,138(4):525-530.[8]Carton Y,Nappi A J,Poirie M,Genetics of anti-parasite resistance in invertebrates[J].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2005,29(1);9-32.[9]Stefano G B,Salzet M. Mytilus edulis hemolymph contain prodynorphin[J].Immunology letters,1998,63(1):33-39.[10]Canesi L,Lorusso C,Ciacci C,et al,Environmental estrogens can affect the function of mussel hemocytes through rapid modulation of kinase pathways[J].General and Comparative Endocrinology,2004,138(1):58-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