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新概念和免疫学研究进展
ILC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ILC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蒋芹【摘要】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ILC 2)是ILC家族中最近发现的一个新成员.抗原暴露后,ILC 2被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脂质递质和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TL 1 A激活,促进气道结构细胞和免疫细胞反应.ILC 2是固有免疫应答的关键部分,且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有关.文章就ILC 2参与哮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 (ILC2) is a new member of the innate lymphoid cell family discovered recently. After being exposed to antigens, ILC2 was activated by epithelial cell-derived cytokines, lipid mediators and TNF family member TL1A to promote structural and immune cell responses in the airways. These cells are critical components of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gress on the roles of type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sthma.【期刊名称】《临床儿科杂志》【年(卷),期】2017(035)002【总页数】5页(P148-152)【关键词】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哮喘;发病机制【作者】蒋芹【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233【正文语种】中文固有淋巴样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是一类新型的非B 细胞、非T 细胞家族,与适应性免疫细胞平行的一类细胞,在组织重塑、修复及固有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
哮喘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哮喘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喘证、哮证范畴,是因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肺部疾病之一,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而长期反复发作常可并发慢性支气管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
西医治疗哮喘的药物主要有缓解哮喘发作及控制哮喘发作的两类药物,以β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为主。
而中医药治疗哮喘是通过祛除致病因素,控制哮喘发作症状,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以达到祛邪治病,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治疗哮喘在控制症状、消除病因、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标签:哮喘;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炎症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在中医学中属哮证、哮病、呷嗽等范畴。
中医学对哮喘的认识己有几千年历史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于哮喘缓解期的中医药治疗,不仅可以减轻发作时的症状和发作频率,改善肺功能,而且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现分类综述如下:1从肺脏论治素问《五脏生成》中有关对肺的重要性论述:“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明确指出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朝百脉,主治节等方面,肺气以宣发肃降为基本的运行模式。
肺位于上焦,肺叶娇嫩,不耐寒热燥湿诸邪的侵袭[1]。
现代多数医家认为,痰阻气道致肺失宣降,风盛痰阻致气道挛急是哮喘急性发作的主要病机,风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治宜补肺固表,消风化痰为主[2]。
汤翠英[3]总结林琳主任治疗哮喘的经验,主张”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其中缓解期,气虚者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化裁以补肺固表、护卫益气。
2 从肺脾论治《医方集解》云:“哮虽为肺病,然肺金以脾土为母,故肺中之痰浊亦以脾中之湿为母。
”并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刘自力等[4]认为哮喘其病位在肺,而本在脾,通过健脾益肺,使脾气健旺,则肺无痰贮,其气喘自平,利于疾病的恢复。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进展张俊关键词:抗哮喘药;哮喘/病因学中图分类号:R562 250 25;R971 93;R974 3文献标识码:B支气管哮喘是最常见的以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20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上升,尤其是小儿哮喘呈明显上升趋势。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大约有3亿哮喘患者。
防治哮喘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1哮喘的定义哮喘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由多种细胞:如中性粒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1]。
导致气道高反应性,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反复。
发生喘息、咳嗽和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以及咳嗽的间断性发作。
2相关因素支气管哮喘的诱因、相关因素很多,呼吸道感染、季节和天气变化、食物、家族史及过敏史均有关,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为最多见。
3哮喘的发病机制可逆性气道梗阻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因为支气管痉挛、黏膜水肿、黏液分泌物充满气道而产生。
20世纪60年代认为,哮喘发由Ⅰ型过敏反应和气道高反应性两大原因引起。
当过敏原与特异性IgE结合,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脱颗粒,释放白三烯C、D、E介质,使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哮喘发作。
20世纪80年代,哮喘是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已是共识。
目前,人们更倾向于哮喘是许多细胞如: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树突状细胞、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MC)、T淋巴细胞(TLC)参收稿日期:2004 03 06与的慢性气道炎症。
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
其中,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起了重要作用[2,3]。
3 1炎性反应机制目前已知多种细胞参与哮喘发生,释放IL 13、INFα、IL 6、IL 8、TNFα等促进炎症发生。
3 1 1嗜酸性细胞(EOS)研究发现,哮喘患儿血IL 13升高,它是一种主要由CD4+Th2细胞分泌的多效性细胞因子。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哮喘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以气道过敏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
目前,西医药物在哮喘治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一些病人对西医药物治疗不够满意,因此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转向中医药治疗。
在过去几年里,中医药治疗哮喘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希望。
一、辨证施治中医药治疗哮喘的核心理念是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结合中医的辨证方法,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将哮喘分为外感型、内伤型和两虚型,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外感型哮喘以寒邪或湿邪侵袭肺而导致,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等症状。
中医通常采用祛邪解表的方法,如草菅茯苓汤、小柴胡汤等来驱除寒湿之邪。
内伤型哮喘是由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内因导致气机失调,主要表现为多痰、喘促等症状。
中医治疗内伤型哮喘通常采用调理脾肺的方法,如六君子汤、益气健脾汤等来调节脾肺功能。
两虚型哮喘是指肺脾两虚导致的气虚不足,表现为气短、疲倦等症状。
中医治疗两虚型哮喘主要以补益肺脾为主,如补肺汤、补中益气汤等。
二、穴位治疗针灸和艾灸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手段,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气机,达到缓解哮喘症状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肺俞、胸鄂、百会等。
通过插针或针刺疏通这些穴位可以调整肺气,促进气机流通,缓解喘息。
艾灸通常选择肺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通过燃烧艾条的温热刺激,渗透到穴位以达到温通气机的效果。
三、草药治疗中草药是中医治疗哮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些草药具有较好的抗炎、祛痰、平喘作用。
常用的中草药有防风、麻黄、薏苡仁、南星等。
中医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和辨证施治的原则,配伍使用这些草药,制成剂量合适的方剂,以期达到平喘、祛痰的效果。
四、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治疗哮喘的新趋势,通过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方法和西医的药物治疗,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性。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调理脾肺、化痰平喘等方法来改善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而西医药物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舒张支气管等方式来缓解哮喘症状。
内科学支气管哮喘PPT课件

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奔马律。 ④胸部X线检查时,可见心脏增大,肺淤血征,心
脏B超和心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 ⑤若一时难以鉴别可雾化吸入选择性β2激动剂或
注射小剂量氨茶碱缓解症状后进一步检查,忌用 肾上腺素或吗啡,以免造成危险。
IAR:与吸入变应原同时发生,15~30分 达高峰,2小时逐渐恢复正常;
LAR: 慢——吸入变应原6小时后发生; 长——持续时间长,可数天; 重——临床症状重;肺功能损害严重
而持久。
12
炎症过程
粘液腺增生
上皮脱落 粘液栓
基底膜增后
水肿 平滑肌肥大及收缩
Barnes PJ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细胞浸润
逆性。
29
七、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4.动脉血气分析 ① 发作时可有缺氧,PaO2和SaO2降低,过
度通气则PaCO2下降,表现为代酸并呼碱; ②重症哮喘,气道阻塞严重,可有缺氧及
CO2潴留,PaCO2上升,表现为代酸并呼酸。 4.动脉血气分析
30
七、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5.胸部X线检查 ① 早期在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
沙美特罗
5.0
0.0001 50000
福莫特罗
25.0
0.05
500
沙丁胺醇
0.25
0.0004
650
*以异丙肾上腺素作用强度为1.0作比较
47
β2-受体激动剂分类(Politiek法)
起效速度
急救药物
4类 快速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吸入特布他林
吸入沙丁胺醇
1类
起效快,作用时间长
2023靶向哮喘气道上皮研究进展全文

2023靶向哮喘气道上皮研究进展(全文)摘要哮喘是一种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异质性疾病,气道上皮损伤是哮喘患者常见的气道病理改变。
气道上皮的物理屏障功能和免疫调节功能共同应对病毒、过敏原及大气污染物的刺激和损伤后修复,并在哮喘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针对气道上皮的靶向疗法已经显示出临床治疗价值,有可能成为哮喘,尤其是重度哮喘新的干预靶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气道上皮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及靶向哮喘气道上皮的治疗策略。
关键词:哮喘;病理学,临床;上皮;综述文献(主题)气道上皮作为支气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交界,是抵御外界病毒、细菌、环境过敏原及大气污染物等刺激性因素的第一道防线。
气道上皮在启动宿主防御和调控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已经成为哮喘研究前沿的方向。
有研究证实,气道上皮与气道炎症、氧化应激、气道高反应性及气道重塑、抗病毒能力、激素抵抗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针对气道上皮源性细胞因子,如胸腺间质淋巴生成素(TS1P)和白细胞介素Q1)-33的靶向疗法已经显示出临床治疗价值,气道上皮已经成为哮喘新的治疗干预靶点,值得临床关注。
笔者重点探讨气道上皮在哮喘发病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并进一步分析现有干预靶点的前景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一、哮喘患者气道上皮损伤特点正常情况下,气道上皮可通过其机械物理屏障、纤毛清除和免疫调控功能维持气道黏膜完整性及稳定性。
临床及哮喘小鼠模型研究显示,不同表型哮喘均出现气道上皮损伤,主要表现为气道上皮屏障破坏、纤毛细胞脱落、痰中可见气道上皮细胞聚集体(creo1a小体)、对变应原的通透性增加,以及细胞间黏附连接破坏。
与之对应,1eino等通过气液界面培养气道上皮细胞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哮喘患者气道上皮细胞通透性和对环境伤害的敏感性增加。
除此之外,在确诊哮喘或哮喘发病前伴有气道功能异常的儿童患者中,同样可观察到气道上皮结构病理性改变,提示气道上皮损伤可能在哮喘发病的不同阶段均扮演了重要角色。
【课题申报】支气管哮喘的新免疫治疗与生活质量改善

支气管哮喘的新免疫治疗与生活质量改善【课题申报】支气管哮喘的新免疫治疗与生活质量改善一、项目背景与意义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呼吸系统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大量的患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善等,但存在一定的缺陷。
为了寻求更好的治疗手段,本课题拟研究支气管哮喘的新免疫治疗方法,并探究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二、研究目标1. 研究新免疫治疗方法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 探究新免疫治疗方法对支气管哮喘症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3. 分析新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
三、研究内容与方案1. 收集和整理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资料。
2. 构建支气管哮喘新免疫治疗模型,如抗体治疗、细胞疫苗和特定免疫调节治疗等。
3. 设计且建立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新免疫治疗的生物学效应、安全性评价和剂量反应关系研究。
4. 采用临床问卷、生活质量评估等方法,定量分析新免疫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
5. 通过免疫细胞学、免疫组化和基因表达等实验方法,探究新免疫治疗的机制和影响途径。
四、研究计划及进度安排1. 第一年:- 收集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患者特点及疾病相关指标。
- 建立支气管哮喘新免疫治疗模型,预研抗体治疗或细胞疫苗。
2. 第二年:- 开展新免疫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实验,构建实验组和对照组,观察临床症状、肺功能变化。
- 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新免疫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3. 第三年:- 深入研究新免疫治疗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机制,探索治疗的关键因素。
- 撰写研究报告,完成论文和专利申请。
五、研究预期成果1. 初步建立支气管哮喘新免疫治疗模型,为治疗策略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2. 评价新免疫治疗方法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的新进展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的新进展呼吸系统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身体提供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呼吸系统也容易出现各种疾病,如哮喘、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为了更好地诊疗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文将介绍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诊疗的新进展。
一、哮喘的诊疗新进展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气喘、喘息、胸闷和咳嗽。
目前,哮喘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体检和肺功能检查。
近年来,随着基因诊断技术的进步,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诊断方法。
比如,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或唾液中的特定基因表达谱,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哮喘及其病情的严重程度。
在治疗方面,哮喘的传统疗法主要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然而,这些药物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和局限性。
近年来,针对哮喘的新药物不断涌现。
例如,生物制剂奥克布替尼可以选择性地靶向IgE抗体,从而减少气管痉挛和气道炎症反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此外,还有一些新型口服药和吸入剂等,也正在临床研究和应用中。
二、肺结核的诊疗新进展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发热、乏力等。
目前,肺结核的诊断主要是通过X线胸透和结核杆菌培养等方法。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的误诊和漏诊率,为了更准确地诊断肺结核,医学界一直在不断探索和研究。
近年来,基于纳米技术的新型结核诊断试剂(如“纳米金免疫层析法”等)得到了广泛应用,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有所提高,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诊断肺结核。
此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型抗肺结核药物,如利福平和多西环素等,它们的治疗效果和耐药性都有所提高,为肺结核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疗新进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由吸入有害气体或粉尘引起的慢性炎症反应,其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和气短等。
目前,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主要依据肺功能检查和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家讲座・哮喘的新概念和免疫学研究进展李明华 山东省青岛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青岛266000 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在哮喘病的病因学、遗传学、流行病学、免疫学、发病机理、病理生理学、诊断方法、预防、抗哮喘药物的药理学、新型抗哮喘药物的开发、吸入方法、物理治疗、心理学治疗、生活质量、哮喘病教育、哮喘病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特殊性哮喘、计算机对哮喘病的管理和哮喘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
现将有关哮喘的一些新概念及免疫研究进展加以论述。
1 哮喘病的新概念近年来哮喘病学的重大进展是认识到无论任何严重程度、任何类型的哮喘病的基本病理改变均是一种气道变应性炎症,这种气道炎症是引起哮喘病人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通气障碍、临床症状和疾病慢性化的关键。
气道炎症机制的提出使哮喘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临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观点,并由此提出了以下新的概念。
1.1 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 无论任何严重程度、任何类型哮喘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均是一种气道炎症性改变。
这种非特异性气道炎症是引起哮喘病人气道高反应性、气道通气障碍、临床症状和哮喘病慢性化的关键因素,在哮喘病的发病机制中,比气道平滑肌痉挛更为重要。
研究证实,所有哮喘病患者的大、中、小气道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炎症,属变应性炎症(A llergric inflamm ati on),认为所有类型的哮喘病均与IgE有关,推测所有哮喘病患者的气道炎症均可能是变应性的。
长期的气道炎症可导致气道重塑(A irw ayrc2 m odelin s),包括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生、气道平滑肌表现型的转变、气道基底膜增厚、腺体增生、炎症对气道粘膜的破坏和上皮脱落导致的上皮下纤维化增殖、胶原沉积等均可以引起气道管壁的增厚,使管腔直径变小,从而导致气道的重塑和重建。
许多细胞因子(特别是生长因子)和基因表达参与了气道重塑的调节,气道的重塑和重建是导致哮喘慢性化的主要原因。
1.2 细胞因子已成为哮喘病治疗的重要免疫靶 随着对哮喘病免疫药理学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已经推出了许多新的用于抗变应性炎症的免疫调节药物。
如1999年问世的抗IgE单抗、2000年问世的抗R an tes单抗等,抗Eo tax in单抗也将于2003年在英国上市。
这些细胞因子调节均在防治变态反应和哮喘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同时发现许多重要的哮喘病免疫治疗靶目标。
①细胞因子(Cy2 tok ines):主要参与哮喘病发病机制早期阶段的调节,最为重要的是I L23、I L24、I L25、I L26、I L213、I L2 8、I L216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I L24、I L2 13参与IgE合成调节;I L23是一种强力的肥大细胞增殖因子;I L25是一种重要的嗜酸性细胞分化因子和B细胞生长因子;I L26是一种强力的B细胞分化和刺激因子;I L28是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趋化因子;I L216是一种重要的淋巴细胞趋化因子。
其他细胞因子包括炎症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2Α、I L21Β、I L26和I L218等。
它们作用于炎症发生的较早阶段,因而可能有更广泛的生物学活性。
阻断这些细胞因子的活性将是哮喘病治疗的重要靶目标。
②粘附分子(A dhesi on m o lecu lcs):细胞间粘附分子(I CAM)21、2、3,血管2细胞间粘附分子(V CAM)21等10余种粘附分子,参与炎性细胞的粘附和跨内皮运动。
③趋化因子(Chem ok ines):包括Α2趋化因子家族、Β2趋化因子家族和Χ2趋化因子家族的数十种趋化因子参与哮喘病的炎性细胞在气道内的趋化和聚集。
④生长因子(Grow th facto r):包括T细胞生长因子21、2,内皮素等,参与气道的重塑。
⑤细胞表面分子:多数细胞表面分子属于具有高度发展潜力的一类免疫治疗靶目标,包括CD4、复合刺激分子T1、CD28和CHLA24。
T h2特异性趋化因子受体——CCR8和CCR4属于高度或中度发展潜力,假设这些T h2特异性整合素可能被阻断,则可以预防T h2细胞趋化至肺和气道。
阻断I L24RΧ也是具有中度发展潜力的治疗哮喘病的方法,但可能诱发免疫抑制。
几种细胞传递信号包括N F2ϑB、JA K3和JA K1等,虽然是哮喘病发病机制必需环节,但也能广泛作用于与哮喘病治疗并不相关的信息通道。
然而酪氨酸激酶IT K和转录因子STA T6、BCL6和GA TA3对T h2细胞更具有特异性,是更重要的免疫治疗靶目标,见表1。
表1 细胞因子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哮喘的病理过程参与的细胞因子作 用IgE的调节I L24、I L213促进IgE的合成I L22、I L25、I L26协助IgE的合成IFN2Χ、I L212抑制IgE的合成、抑制T h2分化I L212、I L218增强Χ2干扰素产生和T h1分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 L23、I L25、G M2CSF增强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化、活性和延长嗜酸性粒细胞的寿命肥大细胞增殖激活I L23、I L29、I L210促进肥大细胞的增殖CTA P2 、NA P22、M CP21、RAN IES促进组胺的释放和细胞趋化作用气道炎症IFN2Χ、TN F、I L21、I L24、I L213粘附分子的诱生G M2CSF、TN F、I L21、I L23、I L25激活嗜酸性粒细胞IFN2Χ、G M2CSF、TN F、I L21、I L24激活巨噬细胞R antes Eo taxin、M CP22、M IP21Α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和聚集 已有许多研究证实,T h2细胞可以优先表达CCR3、CCR4、CCR8,而T h1细胞则表达CCR5和CX2CR3。
研究表明,CCR4、CCR8可能成为治疗哮喘病的重要靶基因。
此外,已知CCR3是Eo tax in的受体,在Eo tax in的诱导下,T h2细胞、Eo s和嗜碱细胞表达CCR3,促进气道炎性细胞的趋化和聚集。
证实哮喘患者气道组织中CCR3的表达增加,而CCR3拮抗剂则可以抑制哮喘病患者气道中嗜酸细胞浸润和脱颗粒。
所以CCR3也可能成为哮喘病免疫治疗的另一个靶基因。
对哮喘病治疗有利的细胞因子主要包括IFN2Χ、IFN2Β、I L210等。
1.3 多种炎性细胞和多种炎性介质参与了哮喘病的调节 目前已证实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嗜碱 肥大细胞、嗜酸细胞、单核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等参与了哮喘病气道炎症的调节。
如T h2细胞可以释放I L24、I L25、I L23和I L213等细胞因子;肥大细胞可以释放组胺、白细胞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前列腺素类、腺苷、内皮素、缓激肽、蛋白酶、补体和一氧化氮等炎性介质;嗜酸细胞可以释放主要碱性蛋白(M B P)、阳离子蛋白(ECP)等数种气道上皮毒性蛋白,同时也可释放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白细胞三烯类等炎性介质,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调节。
血管内皮细胞是气道炎性细胞粘附过程的主要细胞,而成纤维细胞则参与了气道重塑的调节。
1.4 迟发相哮喘反应是研究哮喘病人慢性气道炎症的重要时相 在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可出现速发相和迟发相哮喘反应。
速发相哮喘反应是指吸入变应原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出现的支气管收缩反应,与临床上的哮喘急性发作非常相似,多数作者认为速发相反应可作为研究哮喘急性发作期的实验模型。
迟发相哮喘反应(L ate2p haseasthm atic respon s2 es)是指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中吸入变应原后数小时至24小时左右出现的与IgE有关的哮喘反应。
由于迟发相反应中出现气道炎症反应,并与哮喘病的慢性炎症相似,故在研究哮喘病的气道慢性炎症时,迟发相反应比速发相反应更为重要。
由于绝大多数哮喘病人的气道炎症呈慢性过程,故许多作者认为迟发相反应是研究哮喘病气道炎症的重点。
1.5 气道高反应性是哮喘病的主要特征 气道高反应性通常是指气道对非特异性支气管激发试验呈过度的高反应性(包括吸入乙酰甲胆碱、组胺、高渗盐水、蒸馏水和冷干空气等),既是支气管哮喘的主要特征,也是哮喘病的主要诊断指标。
通过气道反应性的高低还可以评价气道炎症的程度、预测哮喘病的预后和用于哮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1.6 抗炎治疗应是哮喘病的首要治疗原则 由于确立了哮喘病是由气道炎症引起的新概念,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抗炎治疗应是哮喘病的第一线治疗。
大多数哮喘专家认为,抗炎药物应采取早期、主动、联合用药和长期使用的原则,当然实施这个原则的前提是尽量避免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1.7 吸入疗法成为治疗哮喘病的主要给药方式 采用吸入疗法治疗哮喘病具有用药剂量少、见效快、使用方便和副作用少等优点,所以已成为防治哮喘病的主要给药方式,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吸入疗法已成为近年来防治哮喘病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进展,该疗法大大减少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副作用。
吸入Β22受体激动剂也被推荐为缓解哮喘急性发作的首选给药方式。
1.8 预防和教育是目前哮喘病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现代医学已经充分认识到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霉菌和非变应性因素(如油漆、油烟和杀虫剂等)是引起哮喘病发作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环境控制的方法消除病人周围各种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显得愈发重要。
同时认识到单纯依靠医院和医生进行哮喘的防治是不完善的,很难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就诊途中和候诊时间往往错过了早期处理的最佳时机。
因此应采用各种宣传教育手段,让病人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我诊断、自我防治的方法,使病人能在早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发作。
1.9 生命质量成为评价哮喘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2心理2社会模式,研究的对象不仅是疾病,而且包括患者本人。
生命应包括生命维持时间(寿命)和生命活动的水平(质量)两方面,对哮喘病人而言,哮喘病则是影响生命质量的重要因素。
其生命质量与哮喘发作的严重程度、平喘药物的副作用,哮喘对心理功能、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和运动水平的影响,肺功能的损害程度,气道反应性的高低有关。
哮喘病人的生命质量测评可用于评估病情轻重和预后的好坏,还可帮助医生权衡吸入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剂等各种疗法的利弊,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1.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我国防治哮喘病的特色 在目前西医治疗哮喘病疗效尚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可以汲取西医和中医所长,借鉴中医治疗哮喘病几千年的经验,取其精华与现代医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以发现更好的药物或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如麻黄素就是在50年代由我国中药麻黄中提取的有效成份。
此后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衍生了许多Β22激动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