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作文五篇
无手老师观后感精选7篇

无手老师观后感精选7篇《无手老师》这部电影由张海涛执导,付冰、王一涵等主演,这是根据一个真实故事改编,号召大家学习残疾模范教师马复兴的事迹,学习他三十年如一日,投身于教育工作。
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无手老师观后感精选7篇。
1作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马复兴是当之无愧的。
虽然命运夺去了他的双手,但他却用心中的那双手去拥抱生活,去重塑生活,他不仅不是一个废人,而且靠自身的努力回报了母亲,回报了社会,实现了人生的理想价值,拥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是多少双手健全的人都做不到的。
而今在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时常会将爱岗敬业挂在嘴边,爱岗敬业不是夸夸其谈,尽心尽职也不是纸上谈兵,梦想不是那一瞬间的智慧与激情,它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懈与执着的行动力来体现。
我非常有幸观赏了这部无手老师,影片不同于我们日常接触到的浓稠到甜蜜的心心灵鸡汤,他的拍摄手法朴实,有时土到掉渣,但却最接近真实,非常值得一看。
2电影中的马复兴是感动中国的人物,他的故事让人动容,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思索,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不认输不服气敢担当有责任。
马复兴幼年时因意外失去了双手,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长年累月用断臂夹住笔练习写字。
他没有双手,字却写得工整,画画得漂亮;他没有双手,却用小小的黑板让农村的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马复兴的精神品格和高尚情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农村教师的伟大形象,也是对最美乡村教师最好的诠释。
3“老师就是学生的标杆,这标杆立得有多高,学生的目光就能看得多。
”从无手老师马复兴常说的这句话中就能看见他对“教师”二字的诠释。
尽管他没有手,但他的追求和我们一样,甚至更高!30多年在三尺讲台上的辛勤耕耘,谱写的是大爱的华章,他就是新时代精神的典范。
梦想不是一瞬间的智慧与激情,而应该是不懈与执着的实践。
无手老师马复兴再一次激起我心中的斗志,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用最平和的心去帮助孩子实现心中的梦,实现自己的教育梦!4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铸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关于无手老师的观后感

无手老师观后感1我非常有幸观赏了这部影片。
在泪水和欢笑中将近两个小时的这部普通的公益励志影片让我看到了无手老师马复兴的动人故事,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我记住了他的三个愿望,第一个,能够像正常的孩子在学校里念书;第二个,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个,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前两个愿望对于正常的我们而言真的是太容易了,根本不会出现在我们的人生愿望里面。
而第三个愿望,我想了很久,这里面包含了太多。
他有一个伟大的母亲,他的人格魅力铸就了他美满的一生。
虽然他从小失去了双手,但他的母亲并没有放弃这个儿子。
同天下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当儿子焦虑地对她说:上不了大学,没有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该怎么办呀?她坚定地说:一辈子什么都不干,阿妈也养你一辈子!看着儿子苦练粉笔字,她心疼得恨不得将自己的双手替换给自己的儿子。
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
命运之神不一定会照顾每一个人,马老师给我们展现了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精神。
我想起了音乐大师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张海迪……。
雨果曾经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全身心。
“无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的更好”,这是他前进的动力,更是一种强烈地奉献意识与事业心,无手并不等同于无为,奋进路上,你那艰难的身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感染与激励着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担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敢于承担、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事、亲友的信任与尊重。
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铸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缔造出了一个个梦想与情怀的奇迹。
看完这部电影,在我脑海里回旋的是无手老师马复兴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
马老师初上讲台的第一堂课,通过“无手老师”四个字和一幅绘图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也消除了家长们对其能力的疑虑;为帮助贫困学生,他为孩子买纸笔买书包买鞋子,花光工资还常在供销社赊账;为了劝回辍学的孩子,马老师挨家挨户的动员,四处奔走,受尽屈辱和误解;为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险些丢了性命。
精选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精彩范文5篇

【作文大全】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精彩范文【一】三尺讲台,三寸粉笔,铸就的是三千桃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道出的是教师一生的追求。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缔造出一个个梦想与情怀的奇迹。
看完这部电影时,一股莫名的力量涌入我的心头,就像那大海里的浪花,一个接着一个涌进我的脑海,顿时,脑海里一片空白,慢慢地从心底冉起一股暖流,你的身影或许永远也挥之不去。
我知道这是一个属于你的真实故事,因为导演并没有多用华美而炫目的手法来修饰。
朴实而沉稳的“角色〞也略显生涩,甚至可以说无任何“表演的天分〞。
是啊,谁又是人生舞台上天生的“演说家〞呢我没有离开,而是在泪眼婆娑间与你共同历经了一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厚德载物的精神境遇。
究竟是什么,让你在逆境中如此的坚强不屈,保全身心是信仰!是你那坚守的信仰——“做祖国有用的人〞,让你成为强者,让你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痛苦,让你历经重重矛盾与纠结,仍能在梦想的路上扬帆远航。
你没有双手,却写得一手工整好字;你没有双手,却画得一手精湛好画;你没有双手,却给贫苦的孩子们描绘出一幅美好蓝图;你没有双手,却给孩子们插上了希望的翅膀。
是你,让他们懂得知识的可贵、学会展翅高飞的本领,想要去做祖国有用的人。
“无手的人一定比有手的人做得更好〞挂在嘴你常常会将那一句:边。
这是你前进的方向也是动力,更是一种强烈地奉献意识与事业心,无手并不等同于无为,奋进路上,你那艰难的身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感染与鼓励着更多有手之人要敢于承当起时代赋于我们的责任,敢于承当、乐于奉献,只有这样,才能被赋予更多的使命、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同事、亲友的信任与尊重。
而今,在实现民族伟大的复兴梦------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时常会将爱岗敬业挂在嘴边。
爱岗敬业不是夸夸其谈、尽心尽职也不是纸上谈兵,梦想不是那一瞬间的智慧与激情,它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懈与执着的行动力来实现。
这时候,我想起了音乐大师贝多芬、想起著名作家张海迪…….雨果曾经说过,人在逆境里比在顺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全身心。
无手老师优秀观后感《无手老师》观后感500字

无手老师优秀观后感《无手老师》观后感500字导语: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WTT收集整理的《无手老师》优秀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无手老师》优秀观后感篇1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电影《无手老师》,出发点应该是希望我们老师学习马复兴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以及“历经沧桑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超越精神。
不知为何,我不太愿意将这部影片单纯地与“苦难”、“励志”、“无私”等字眼划上等号。
这部影片并没有向我们投来无数个“催泪弹”,但看完后,却让人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觉得马复兴是幸福的,除了失去了双手,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他打开了好几扇窗。
就像他最终在获奖感言地时候说的:我有三个愿望,第一个,能够像正常的孩子在学校里念书;第二个,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个,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三个愿望都实现了,不但能正常念书,还是班上的佼佼者,不但能正常地工作,还从代课老师转了正,不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娶了个漂亮的老婆,生了两个懂事的女儿……最后,还有一个当火炬手的大惊喜从天而降,你说,他是不是很幸福?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如果按照他一样的三个愿望,我们是不是早就超额完成了,但扪心自问,我们会感到幸福吗?都在完美与不完美中挣扎,都在贪念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还不够多。
《无手老师》优秀观后感篇2周三,全校的老师一起去看了《无手老师》这部电影。
听名字,我以为是很煽情的电影,催泪弹的那种,故事本身确实很感人,电影却没有有很煽情的拍摄手法,而是比较写实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主人公是失去双手的高中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无法继续上大学又失去劳动力基本就是丧失了生活的所有希望。
可以想见,他在村庄里受到了多少冷言冷语和异样的眼神,甚至不是没有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能当一个代课老师其实是很偶然的机遇,他拼命练习抓住了这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无手老师》观后感(精选4篇)

《无手老师》观后感(精选4篇)《无手老师》观后感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观后感。
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无手老师》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无手老师》观后感1电影“无手老师”根据马复兴的故事改编,真实讲述了马复兴由一名残疾少年成长为一名优秀乡村教师的人生经历。
这位自幼失去双手却勤奋好学、身残志坚的下麻尔村小学教师,用他的坚韧执着和对孩子们的无私大爱,献身教育事业三十多年,被誉为最美乡村老师。
马老师的几个情感片段使得主人公的银幕形象丰满真实。
主人公马复兴和赵玉花第一次在花会上邂遇,马复兴和赵玉花新婚之夜的那一段调笑对白,马复兴在赵玉花转正后的发脾气闹离婚和后来的和解复合,还有面对那位爱慕他的女同事冒失的表白而惊慌失措,虽然都是点到即止,却也很好的表现了主人公干净的灵魂和真挚善良的情感。
影片的重点,还是在讲述马复兴和孩子们之间的故事。
马复兴初上讲台的第一堂课就圈粉了所有的孩子,消除了人们对其能力的疑虑;为帮助贫困学生,他为孩子们买纸笔买书包买鞋子,花光工资还常在供销社赊账;为了劝回辍学的孩子,马老师挨家挨户的动员,四处奔走,受尽屈辱和误解;为了查看校舍的安危,他在大雨之夜险些丢了性命。
马复兴的事迹其实也发生我们身边,只是不那么典型,或许更平凡一些。
马老师资助贫困学生,为孩子们买笔纸和买书包的片段,让我想起了代过我一个学期初中化学课的王老师,王老师大约跟主人公差不多年龄吧,那一次我因缴不起3块钱的学费,被校长挡在了大门外几天,是王老师为我垫付了学费才得以重返教室,王老师其实长我并没有几岁,做代课老师也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可惜我竟没能再见面道声谢啊。
由赵玉花老师民办转正与故事主人公闹矛盾离婚的一场戏,忽然想起我的舅舅,一个先后做了十七年民办教师却没有转正的老人,年轻时为了他教书育人的理想也没少跟舅妈吵过,白天教书备课,早晚田间劳作,早早地佝偻了腰背,如今八十多岁仍在乡下务农的老舅,当每个月领到那三百多块钱的民办特补时的知足和自豪,常令我心生隐痛和愧意。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1电影《无手老师》是一部由付冰和潘睿倩等主演的电影,影片根据青海省湟中县小学教师马复兴的真实事迹改编,作为一名身残志不残的乡村教师,他的这种人生大爱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网友们对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感悟呢?一起来看看吧!政教处组织学校党员和部分优秀老师去奥斯卡长安国际影城观看电影《无手老师》,我是新来的老师,主动请求去观影,目的就是想学习、想被某种精神所感动、想做一名更优秀的老师。
电影开始了,主角马复兴出场了,他说:“我是一个没有双手的残疾人,在童年时,我梦想着长出一双手,现在,我觉得我有手,这双手就在我心中---它是一双自尊、自强、自立、自信的一双手和知恩图报的一双手。
我愿用心中的这双手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段感人肺腑的讲话让我的心灵为之轻轻的震了一下,“没有手!怎么完成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为孩子们进行板书?又怎么批改作业呢?”带着疑惑,不由自主的,我投入到了电影情节之中。
马复兴老师从出生到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的这一生是非常励志的一生。
小时候,因为没有双手,又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学校上学,还遭到同龄小朋友的侮辱和欺负,这时,就在马复兴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不但要上学,还一定要把学上好的强烈念头。
在别的孩子玩的时候,坚强的马复兴还在用光头头地两个手臂夹着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当他的妈妈不忍心看着因练字而流血的马复兴,劝他“咱不练了,你的字写得那么大,哪有那么大的本子呢?”这时,作为一个心疼孩子的母亲,我被感动地哭了,这是观影过程中,我第一次流泪。
第二次落泪,当看到高三填高考志愿,马复兴因模考成绩十分优异,坚定自信地在志愿表上写下“北大”二字时,我惊叹、惊喜、为马复兴的艰辛付出终于有回报而喝彩!可随之而来的却是“因为他没有双手,不能参加高考”,这样的打击让马复兴几乎疯狂,失去了做人的勇气,他上吊了!我的心悬了起来,生怕马复兴有什么意外,虽然我深知主角肯定不会死的,可还是为他的生命捏一把汗,作为一名母亲,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一样,让我心疼,让我落泪。
励志电影无手老师的个人观后感

励志电影无手老师的个人观后感励志电影无手老师的个人观后感1周三,全校的老师一起去看了《无手老师》这部电影。
听名字,我以为是很煽情的电影,催泪弹的那种,故事本身确实很感人,电影却没有有很煽情的拍摄手法,而是比较写实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主人公是失去双手的高中生,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无法继续上大学又失去劳动力基本就是丧失了生活的所有希望。
可以想见,他在村庄里受到了多少冷言冷语和异样的眼神,甚至不是没有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能当一个代课老师其实是很偶然的机遇,他拼命练习抓住了这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我简直无法想象他到底是怎么克服那些困难的,电影中只是呈现了他练习双手写字全部是鲜血的画面,背后是多少个默默流血的日日夜夜。
这种不放弃的精神和为了一个目标不懈努力的品质是现在的人们很缺乏的东西。
或许正是这种带着点傻气的坚持,才让他成为一个不平凡的老师。
因为这种坚持,他在第一次上课时就用粉笔字板书镇住了调皮的学生;因为这种坚持,他千方百计地劝服家长不让孩子辍学,拿出微薄的薪水帮学生垫付学费;因为这种坚持,他冒着暴雨冲进简陋的校舍去抢救书本和课桌,还被砸伤了脑袋;因为这种坚持,他终于在很多年后走进大学的报告厅,写下了我今天上了大学。
电影没有为了煽情而煽情,时不时还能逗笑观众,可是我们还是会为主人公的精神所感动,佩服这样一个无手老师。
他的故事不需要刻意渲染苦难的背景,因为他一定是一个内心强大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
看看他遇到的苦难,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的困难,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
励志电影无手老师的个人观后感2表现什么样的美学主张首先体现在题材上,表现什么生活,彰显什么人物,是文化立场的印证,我们选什么,怎样选择,是我们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确定的。
科学发展观和构筑和谐社会的战略布局,都在一点上重复,那就是以人为本,关注百姓命运,关注百姓生活,已被提到了执政第一要务的高度。
基于这一点,在影视题材层面上,我们应该做到在各种题材中,尽可能以现实题材为主;在现实题材中,以平民题材为主。
《无手老师》励志影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有哪些六篇

《无手老师》励志影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有哪些六篇篇1 《无手老师》励志影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有哪些《无手老师》这部影片不同于我们日常接触到浓稠到甜腻的那种“心灵鸡汤”,它的拍摄手法朴实,但却最接近真实,非常值得一看。
在离场时,我注意到许多观众在擦着眼角,我的内心也涌动着的难以言说的情绪。
影片是根据青海省湟中县汉东乡下麻尔村小学回族教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拍摄的。
马复兴是一位自幼失去双手、身残志坚的乡村教师,他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班里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为此,他一个个去找,将失学辍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每个月都入不敷出,大部分收入捐赠学生,补贴学校;甚至供养,资助学生上学。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化每一个学生,感动每一个人。
不禁让我感慨,这是当今真正所谓的师之魂!代课老师马复兴,经历人生不幸,各种异样眼光,命运终于给了他机会:他成为了一个小学代课老师。
他倔强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片中马复兴那被高原烈日拉长的身影和满眼黄土却闪烁希望之光。
是何等的震颤人心,就只是因为那么一个简单的信念和职责!马复兴是怎样一个人呢我忽然想化用评论名家傅小石的一段话,大意是:”他残破的人生,苦难的命运,残缺的双手——和一颗完美的心。
”篇2 《无手老师》励志影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有哪些《无手老师》是一部具有感情色彩的励志电影。
讲述了麻尔村学校教师马复兴在双手残缺的情况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在贫困山区教书育人的高尚情操和动人事迹。
三尺讲台存日月,一支粉笔写春秋,老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电影中的马复兴是感动中国的人物,他的故事让人动容,而他的精神更值得思索,我在他身上看到了不认输不服气敢担当有责任。
马复兴幼年时因意外失去了双手,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长年累月用断臂夹住笔练习写字,他身残志坚,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意志坚定不向命运认输,没有手的他以优异成绩念完高中,当他满怀希望地填报高考志愿时,班主任的一番话刺痛了他的心,残酷的打击他几乎绝望,但是他仍没有放弃,命运给了他一个机会——担任村里小学的代课老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作文五
篇
《无手老师》讲述了马复兴老师与学生间的深情厚谊,让人们感悟出什么是真诚奉献,每个人对社会、对生活应尽什么样的时代责任。
接下来就是给大家带来的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作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作文一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电影《无手老师》,出发点应该是希望我们老师学习马复兴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的教育信念,以及“历经沧桑而不衰,千锤百炼更坚强”的超越精神。
不知为何,我不太愿意将这部影片单纯地与“苦难”、“励志”、“无私”等字眼划上等号。
这部影片并没有向我们投来无数个“催泪弹”,但看完后,却让人陷入了沉思。
我一直觉得马复兴是幸福的,除了失去了双手,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却又为他打开了好几扇窗。
就像他最终在获奖感言地时候说的:我有三个愿望,第一个,能够像正常的孩子在学校里念书;第二个,我能正常地工作;第三个,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这三个愿望都实现了,不但能正常念
书,还是班上的佼佼者,不但能正常地工作,还从代课老师转了正,不但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还娶了个漂亮的老婆,生了两个懂事的女儿……最后,还有一个当火炬手的大惊喜从天而降,你说,他是不是很幸福?
有时候,我们反观自己,如果按照他一样的三个愿望,我们是不是早就超额完成了,但扪心自问,我们会感到幸福吗?都在完美与不完美中挣扎,都在贪念这个世界给我们的还不够多。
首先,来说说这部影片的男主角,马复兴,也许你会觉得他除了失去了双手之外,呈现在众人面前的都是完美的一面,他第一次在高考志愿上写上“北大”二字时坚定的眼神,他对他的兄弟说自己的理想是考上最好的大学时的坚定,遭到别人欺负的时候,他像阿甘一样,用奔跑的姿态,拯救自己的灵魂,又在得知可以当老师时,同时用奔跑的姿态,向世人宣告,自己似乎获得了重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帮助并影响了一个又一个孩子,打开知识的大门,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他又在课堂上,因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不经意间,似乎又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方式,演绎了一段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
这一切,都是美好的,也就是说,马复兴的形象是完美的。
其实不全是的,他有过绝望,得知自己不能考大学时,差点结束了生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的生命应该是晦暗的,他放羊时的表情是淡漠的,目光是呆滞的,甚至,连别人的讽刺令自己一度崩溃,傻得要将自己狠狠掩埋在泥土里。
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是,他因为老婆的一句话大伤自尊,不仅嘴不饶人,手也不饶人,那个画面让人觉得,一个爱生如子,为了一个孩子重返学校,都能忍气吞声地在砖厂地上捡起老板扔下的满是屈辱的硬币的人,很难想象,怎么在自己的老婆面前,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这就是真实的马老师,有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再来说说他的母亲,一直将“尕娃”这样的昵称挂嘴上,她一直为儿子打气并安慰儿子:真主会给你一双手,一双心中的手。
同天下千千万万个母亲一样,孩子就是她的全部,当儿子焦虑地对她说:上不了大学,没有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该怎么办呀?
她坚定地说:一辈子什么都不干,阿妈也养你一辈子!看着儿子苦练粉笔字,她心疼得恨不得将自己的双手替换给自己的儿子。
让人感受到浓浓的母爱。
然而,这份爱同样折射出母亲的一点小“自私”来,他心疼儿子,却希望儿媳妇多做事,得知儿媳妇转正后,却又担心人家会瞧不起咱家,会离开自己的儿子……
这份矛盾,这份担忧,有那个时代的烙印,也有母亲不完美的一面。
再来谈谈马老师的妻子,漂亮能干,多数情况下善解人意,却会在马老师资助别人的时候,开始动摇,尤其是自己的工资是对方的两倍的时候,也会有心理落差,也会抱怨,也会计较。
还有马老师的学生,我想不可能是完美的,却也做了很多令人感动的完美的事,第一次见马老师在黑板上写“无手老师”四个字时,流泪了,也会悄悄地用黑板擦帮老师压住课本,以免翻页,还为马老师制造惊喜,赢得爱情,长大后,又会回馈给马老师女儿对父亲般的爱。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完美中伴着完美,因为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成长中的人。
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都知道,116分钟的电影时长,无法浓缩一个人几十年的漫漫长夜,但塑造每个人物形象时,很用心,他想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人生。
那就是,不完美,才是完美的人生。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作文二
马复兴是一位爱岗敬业,一心一意抓教学的园丁,用自己无声的行动在下麻尔村民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他是中国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民族团结的桥梁纽带,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但影响和激励着他的学生,也激励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每一位建设者。
若要拍摄好这样一个人物,我们编导者不深入这个行业之中,不懂得这个行业规律性的东西那是天方夜谭。
我们曾观摩了许多不同小学教师的课堂,但最能感动我们编导的还是马复兴老师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
用朴素的语言告诉人们一个不凡的人生经历……在我们寻找最适合的外景地、本片主场景的选择就成了一大难题。
前期筹备之初,我就带领剧组主创人员踏遍了青海境内的浅山和脑山地区,最后在湟中县西堡乡的鲍家沟村找到了本片较为合适的小学场景。
同时,采访过马复兴的家人、同事、学生,拜读了马复兴老师精心设计的教案,只有这样才能够和马复兴老师对话,你才能够在对话中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经过一年多的深入体验,剧作家和导演对剧中所有人物的刻画找到了一种生命的元素,较为准确的设计了剧中人物的性格,没有受到纪实新闻材料的羁绊和束缚,在原有的事迹基础上能捭阖随意地发挥和取悦人心的想像,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让人有如鲠在喉的同情和令人惭愧的震颤。
若说所谓的身残志坚,马复兴的志向却不是那么有远大的抱负,他的思想抱负只是让贫困的山区孩子不能辍学,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传授让家乡不再如此贫瘠下去而已,另也只是想让村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没有文化就没有出路,全片没有华而不实的走秀。
马复兴这个人物是平凡的,所做的事情也是平凡的,但是在这么多平凡的事件中所折射的意义却不是平凡普通的,那就是弱小的一方向根深强大的世俗和偏见的另一方的较量,是一种对意志的歌颂,对真情的礼赞。
马复兴的敦厚、老支书的质朴、赵玉花的贤惠、周局长的务实、麻二蛋的懒散、陶娟子的善良,等等人物无不在观众面前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想像导演及剧作家可能对该剧人物做了充分的了解和剖析,换句话说,你要拍摄这种行业性较强的影视作品,你就必须是半个专家,我想这就是规律、创作就是需要这样的过程,这样的体验,这样的经历;就如同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时,把每个人物都进行了前期定性,心里有了坚实的概念。
电影《无手老师》观后感作文三
上星期六下午,学校工会组织80后年轻教师去电影院观看了电影《无手教师》。
这是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电影透过一组组写实的镜头,在短短的120分钟内向我们展示了残疾教师马复兴坎坷曲折、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人生经历。
坎坷曲折:出生才4个月的马复兴不幸掉入火炕,身体尤其是双手被严重烧伤,为了保住性命不得已双手被截肢。
从此这个孩子、这个家庭就陷入了坎坷的境地。
身体的残缺让他在童年时期感受到的是身体健全孩子所无法体会的生活不便、他人的冷嘲热讽、被排挤、被歧视的孤独绝望。
因为上手残疾被剥夺考大学的机会,寻找对象时他人的嫌弃,可以说马复就是伴随着挫折和血泪交织成长起来的。
自强不息:正如他的小名“尕娃”,虽然在年幼时遭遇了重大的打击,经历了种种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凭着内心的坚强毅然顶住了重重困难。
面对小伙伴的嘲笑排斥,他决心用另一种成功证明自己的价值。
努力读书,经过无数次的痛苦练习,手肘不知磨破流血了多少次,他终于学会用手肘书写了还获得了象征荣誉的小红花。
虽然没有双手,但他却是当地学校里成绩最好的高中生。
为了消除家长学生的质疑,他用一手工整的粉笔字和熟练的粉笔画征服了学生。
为了不误人子弟,他勤奋钻研教材经常外出听课提高教学水平。
无私奉献:代课老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20多块,自己家里的经济情况比较拮据,但是当他发现学生没有学习用品的时候,他毅然动用了自己微薄的工资;发现学生因为家境艰难而辍学的时候,亲自上门做家长工作,动用自己的工资帮助学生继续求学。
为了学生,他赊欠的账单只能用下个月的工资来偿还。
俗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