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为什么低眉
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

泉州七中孙贻莲虽说在教师这支队伍中已行走了近十年。
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却是新手。
曾经,当一名班主任,是我的一个梦想。
有幸这个梦在我的第九个“教师节”里得到了圆满。
有这么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
我这一年的班主任当得真的如此。
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同仁在担任班主任或者曾经担任班主任期间都有他们各自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而且都较为成功。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的很多的“精华”都取自同仁。
今天,我想针对两个问题,就这一年的班主工作谈谈自己的感想,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的第一个针对的问题是:关注家庭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健康地成长。
常言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一个班六十左右号人。
这六十左右号人,来自许多城镇,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素养,有着各自的秉性。
因材施教。
我以为此“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及时必要的疏通。
而如何“疏”,才能“通”,这可是门大学问。
我以为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此不失为良策也。
我们知道,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又有“虎父无犬子”之说。
虽说有所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环顾我们的周围,在许多孩子身上,我们能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尤其是孩子身在的缺点,能从父母身上找到。
这正是所谓的熏陶渐染。
基于这点,我以为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而独存。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应走进孩子的家庭教育,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给“迷惑”的父母带来清醒的友善的建议。
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中,我以为这是一个很事半功倍的良策。
这种方式,对孩子,对孩子的父母,未尝不是一颗晶莹剔透的荷叶上的露珠?一缕迎面吹拂的和煦的春风?一米穿过云层的希望的阳光?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途经公婆巷,我看到了班上一名男生和别班上的一名女生负距离地走在一块。
当时,我不露声色地擦其肩而去。
下午正好有班会课。
心中有光美文

心中有光美文【篇一:心中有光美文】其实,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束光。
这光有的是阳光、有的是月光、有的是灯光,有的是火光……心里有阳光的人,是一个温暖的人。
我们常常会接触到这样的人:待人接物诚恳、守信,面对别人的托付,用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
与他们的相处中,你感受不到戾气和不适,更多的是随性随意的舒适和自然。
尽管有的人身居高位,家财万贯,依旧用满目的平和、满心的真诚,来对待每一个不如自己的人。
他们的修养或许是让他们温暖的原因之一,但是,真正的原因是因为这些人心里有阳光。
生活,因了有阳光的人,才有了世间形形色色美好的一面。
心里有阳光的人,容得下万物,不困于情,不纠缠于物,用最恰当的方式释怀生命的过程,一路奔放,一路花香。
有的人心里装着满满的月光。
尽管她们待人接物不热情,但是绝不失柔和与温婉。
不清高于世,不寒凉他人心,而是用最恰当的温柔,用淡的姿态周旋在人生的道场,没有夸张的拥抱,有的,只是初遇的冷,相知的暖。
这样的人,用淡淡的生活态度,认真做事,高调做人。
还有的人心里有着灯光。
这灯光有的像是烛光,有的像是温馨的灯光,有的像是街头五彩的霓虹,有的像是一成不变的白炽灯。
平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沉思。
平凡是告别了无知的炫耀的狂妄之后的深沉。
平凡不是人生这光的暗淡,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不是超然物外的冷漠。
【篇二:心中有光美文】原标题:【情感美文】做个心中有光的人心中有光文|马国福其实阳光不只是来自于太阳也来自我们的心--题外二战时期在纳粹集中营里有一个叫玛莎的犹太族小女孩,写过一首诗:这些天我一定要节省,虽然我没有钱可节省/我一定要节省健康和力量,足够支持我很长时间/我一定要节省我的神经我的思想我的心灵和我精神的火/我一定要节省流下的泪水/我需要它们很长很长的时间/我一定要节省忍耐,在这些风暴肆虐的日子/在我的生命里我有那么多需要的/情感的温暖和一颗善良的心/这些东西我都缺少/这些我一定要节省/这一切,上帝的礼物,我期望保存/我将多么悲伤/倘若我很快就失去了它们。
菩萨为何低眉

读雪小禅的《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一文后,沉默不语。
文中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
”或许是这样的吧。
芸芸众生,世相百态,对于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与活法,都有无法诉说的苦楚。
人活着,大约可以牢记的唯有受过的苦,那些萦绕在心的欢乐,却如烟云消失在茫茫岁月中,没人会铭记一生。
这大概就是佛家所云:“贪、嗔、痴”中的“贪”字作祟的缘故。
喜欢这篇文章,主要是因为这句“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的话语,每每到庙堂,见经幡飘动,端坐在大殿上的菩萨与众佛,神情肃穆,淡然超脱,享受着人间善男信女的香火,“菩萨保佑”也是我口中念叨最多的祈祷词,却从来没想过“菩萨为何低眉,金刚为何怒目”。
此时的菩萨与金刚在我心中无比崇高,可以了却我的心愿,也可渡我过彼岸,而对岸的风景如何没人知道,即便是天堂的人们,也不能讲述天堂景象,若平白无故的从阴冷的地府中冒出来岂不吓人?想想,自己都觉好笑。
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人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个是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心爱的东西,于是想方设法得到,为此孜孜以求。
另一个是得到心爱的东西,为此去品味和体会。
人生亦如此,凡事都有两面性,没有得到的幸福,便用心追求,辛苦的付出也不觉得。
如果世上的幸福都是这样的结局,那天下还有什么不痛快呢?怕就怕拿到心爱的东西,又不满足眼前之物,继而瞄准下一个目标,于是,渐渐偏离人生的轨道。
这并不是我危言耸听,或许后半生等待的便是冰冷的铁窗生涯,那时,所有的悔恨与事无补,这何尝不是一个“贪”字在作祟?且不说弗洛伊德的话有没有道理,我知道,人活着,总有许多目标与欲望,能否正确把握这些欲望成为首要的话题。
有时候,我觉得,简单就好。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做起来却非易事,细究原因,还是人的主观欲望占了上风。
与友人相约去白马寺,友一进庙门,便整衣净手,虔诚地跪拜菩萨,双手把香举过头顶,对着菩萨口中念念有词,默默祈祷好一会儿后方才起身,没人知道她许下什么心愿,我从来没问起过她。
描写尼姑思凡的表情句子

描写尼姑思凡的表情句子
1、金刚怒目
是人生刚性的一面,血性的一面,生机勃勃,生动活泼,非常有力量的一面,也是果敢决绝的一面。
象征人生的激情岁月,奋进,激烈,热火朝天。
天不怕,地不怕,敢叫日月换青天,欲上青天挽明月,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的三种状态: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
2、菩萨低眉
是人生柔的一面。
软的一面。
柔情似水的一面。
慈悲为怀,济世助人的一面。
万事万物,太刚易折,柔软才能胖刚强。
老子关于牙齿坚硬,却会掉光,舌头柔软,却可长存的思想,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品味。
人生的三种状态:金刚怒目,菩萨低眉,尼姑思凡
3、尼姑思凡
说得是人生务实的一面。
理想不论你多么宏伟博大。
都得在实际生活中慢慢完成。
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天建不成罗马。
务实就是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奋斗去争取去实践去发展去壮大。
踏实为先,从小事,细微之处做起。
最后才可能建成高楼大厦。
务实有多么重要,真正奋斗中的人才会有体会。
金刚怒目与菩萨低眉

泉州七中孙贻莲虽说在教师这支队伍中已行走了近十年。
但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却是新手。
曾经,当一名班主任,是我的一个梦想。
有幸这个梦在我的第九个“教师节”里得到了圆满。
有这么一句话——摸着石头过河。
我这一年的班主任当得真的如此。
在我的周围,有很多同仁在担任班主任或者曾经担任班主任期间都有他们各自独特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而且都较为成功。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的很多的“精华”都取自同仁。
今天,我想针对两个问题,就这一年的班主工作谈谈自己的感想,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的第一个针对的问题是:关注家庭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的学生健康地成长。
常言说得好,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一个班六十左右号人。
这六十左右号人,来自许多城镇,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文化素养,有着各自的秉性。
因材施教。
我以为此“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多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给予及时必要的疏通。
而如何“疏”,才能“通”,这可是门大学问。
我以为关注学生的家庭教育,此不失为良策也。
我们知道,家庭不仅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又有“虎父无犬子”之说。
虽说有所偏颇,但也不无道理。
环顾我们的周围,在许多孩子身上,我们能看到其父母的影子。
尤其是孩子身在的缺点,能从父母身上找到。
这正是所谓的熏陶渐染。
基于这点,我以为学校教育不能忽视家庭教育而独存。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不仅关注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应走进孩子的家庭教育,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上,给“迷惑”的父母带来清醒的友善的建议。
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的家庭教育中,我以为这是一个很事半功倍的良策。
这种方式,对孩子,对孩子的父母,未尝不是一颗晶莹剔透的荷叶上的露珠?一缕迎面吹拂的和煦的春风?一米穿过云层的希望的阳光?有一次,在回家的路上,途经公婆巷,我看到了班上一名男生和别班上的一名女生负距离地走在一块。
当时,我不露声色地擦其肩而去。
下午正好有班会课。
菩萨为何低眉

菩萨为何低眉初看到这句话,是在朱天文的新书《巫言》里,第一句便是: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暗自心惊。
菩萨为何低眉菩萨保佑。
无数人在说这句话。
不知道菩萨有多难。
不应该求的事情也求,她不是人,她只是你想象的一个神,她亦有她的难处。
朱天文说:菩萨除了不忍看,也是没有能力看,才低眉的。
而我知道,因为世间多纷难,再法力无边也无法一一尽数排解,所以必须懂得适度,莫妄求,回归本真。
记得阿成写过一段在云南的文字,真是回归了本真。
他说,“在云南只能蹲在地上看蜥蜴,看了半天,蜥蜴的眼睛才眨一下。
”这句话我看了半天,终于懂得他的心里曾经多么空灵又多么寂寞。
如果菩萨知道,亦会体贴他的慈悲。
他的困惑与我的困惑大概是一样的,他一直在用时间和人生追问,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把一个人塑得如此空灵。
在看完阿城的小说之后,我好长时间缓不过劲来。
有些人就是这样,给你压抑感,让你感觉窒息。
阿城的文字就是这样——在文字里,我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因为自知不可超越,自知他高高在上。
而生活中,亦有多少慈悲让我们微微心酸——那街边摆摊的老妇,满头银发,手冻僵了,伸手摸出几个茄子放在秤上,偷看你一眼,给些小分量;为赚几个钱糊口,那修补车胎的中年男子,常年自己卷烟抽,风雪再大亦要出来,有时看他孤零零一个人坐在风雪中,为了补车胎的人来,补一个车胎,要两块钱。
家里有瘫了的妻和上学的娃,他中午的饭是从家里带来一个馒头,就些咸菜吃着,胃早就坏掉了,前天,还咳出一口血来……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她管理了一夜雨疏风骤,雨打残荷,管得了这杏花春雨空明,却管不了太多尘世的难事,管不了那行人肩上的重担与无以诉说的艰难。
我们的一生,总有一个耿耿的东西。
古希腊的人一直追问,生从何来,死到何去。
在《圣经》中的回答是,来于尘土,又归于尘土。
但总有人置疑。
就像米兰·昆德拉的追问,他一生写了这么多,其实是在写一个东西,一直在追问,一直用不同的方式在进攻,在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时,我对萨宾娜在镜子前的影像非常难过——那种绝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菩萨为什么低眉

其实我也想知道,菩萨照看世间万物,怎么会低眉?三月的阳光,是温暖的。
每次在食堂吃完饭回宿舍的途中,我都会绕到操场上,看一看江对面的新绿。
不曾察觉间,枯黄的山和光秃秃的农田里,突然就窜出一团一团的绿,由于距离和视力的缘故,看得并不很清晰。
可我依旧能闻到泥土的憨纯,它是随着春一起侵入渐暖的来往的空气里的。
长江的水位又下降了许多。
这并不影响来往的船只的穿行,偶尔会有汽笛声响起,古老悠远。
在晴朗的午后,余晖铺满了江面,有风吹过,荡起层层波纹,如金黄的沙漠。
江边有很多人散步,也有静静垂钓的老人。
空中有风筝,承载着孩子的欢笑和希望,颤颤巍巍的却也不曾落下。
线在孩子们的手上!儿时的我们似乎比他们多一些欢乐,在山间,在原野,在广场,在深巷,纵情奔跑。
而现在,他们成长太早,笑容都有矫正的痕迹。
我不知道是不是菩萨也太冷了,于是将净瓶里面的神辉洒下,把冬天驱逐走。
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任她法力无边,也要重新积蓄力量。
所以安静的低下头,等待着最炽热的喷发。
MH370出事的那天,我是照常起床、洗漱、工作、读书。
只是唏嘘了下:幸好这辈子几乎没机会坐国际航班了。
可它毕竟是飞北京的。
二姐发短信来说,看见马航出事的消息没,你能明白去年那回联系不上你,彼时我的感受了吗?而此时,我终于明白那种担忧、惊恐和害怕了,于是知道生气也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在餐厅里,姐安静的听我解释,安静的听我讲一年来的点滴,会简单的描述下自己的生活。
这一年多来,都不容易。
可“二”的情谊没有变。
在大连的师兄并没有走远。
工作之后都忙碌了,因着同样的身份,是能够理解的。
我想起渭城走出的三年,即使当他站在长安城高大的城墙上,背负着青天在荒凉的漠北行走,也不曾动摇过。
人世有太多悲欢离合,尽如人意反而晓显得不正常。
菩萨看管得了春暖秋凉,却没办法照抚世间所有的凄苦忧伤。
所以她低眉,不忍见也无脸见。
前些天把自己空间、博客、人人写过的东西认真的看了一遍。
生出许多感慨。
时间走的太快,由最初年少轻狂到如今的不紧不慢的心态,也没几个年头。
双面像:菩萨低眉与金刚怒目

双面像:菩萨低眉与金刚怒目作者:王鸿博来源:《世界文化》2009年第01期昔日,大不列颠帝国将殖民触角深入古老的印度榨取财富,万没有想到英语竟然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而当殖民者的脚步从次大陆撤走,英语却依然像退潮后遍布海滩的贝壳,几乎绝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人都能熟练使用英语。
印度官方语言一共有15种,但没有一种语言可以通行印度各邦,只有英语可以在上流社会通行无阻,英语读物的出版量也超过了任何一种民族语言。
而且,印度英语还顺利产出了印度英语文学这个“宁馨儿”!印度英语文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早期,于19世纪末期出现了一批有一定水准的作品。
20世纪上半叶的印度英语文学伴随着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以三大家(安纳德、纳拉扬和拉贾·拉奥)为代表的英语作家们把相当大的注意力放在了印度政治运动、社会状况和宗教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中;真正将印度英语文学提高到世界水平,并获取国际声誉的还是独立以后的印度英语文学。
文学史中常常谈到拉美“文学爆炸”,殊不知印度英语文学也是不小的“爆炸”呢!以学术界的评价和国际声望看,如果说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印度英语文学以萨尔曼·拉什迪(1947年生)为代表,那么,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文学代表则是维克拉姆·赛特(1952年生);而上世纪60一代的领衔人物无疑是女作家阿伦德哈蒂·罗易(另译阿伦达蒂·罗易,或阿伦达蒂·罗伊)。
罗易于1961年11月24日生于印度西南部的喀拉拉邦。
她的母亲是叙利亚人,信仰天主教,是喀拉拉邦著名的社会活动家;父亲是孟加拉人,经营种植园。
罗易的童年几乎都在科塔亚姆附近的小镇阿曼纳姆度过。
在那里,她的母亲建了一所非正式的天主教学校。
喀拉拉邦的文化教育水准很高,人民生活富裕,思想也颇为开明,还是印西各种宗教交汇的场所。
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培养铸就了罗易冷静、锐利的人格,更重要的是她一贯坚持的民主、自由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那一 次。 没有走近她 。 我 我 远远地看 着她 , 内心 泛起 朵朵莲 花 , 终于 我
明 白菩 萨 为什 么低 眉 。 不 愿意 让 众 多的 人 来 叩 拜 她 她 , 愿 意 我 们 自 己把 自己修 炼 成 她 的 样 子 。 而 最 美 的风 景 在 自己心 里 , 苦 去 求 别 人 ? 何
胃早就坏掉 了, 前天 , 还咳 出一 口血 来……你知道 菩 萨为什 么低 眉 , 管理 了一夜雨疏风骤 , 她 雨打残 荷, 管得 了这杏花春 雨空明 , 管不 了太多尘世的 却 难事 ,管 不了那行 人肩上的 重担 与无 以诉说 的艰
难。
菩 萨保 佑 。
无 数人 在说 这 句话 。不 知 道 菩 萨有 多难 , 应 不
E, l我去普 陀山, 远远 望去 , 那山上散发 出一
层金 光 , 同去 的人 说 , 们 一起 去 拜 菩 萨 吧 。 我
长 时间缓不过劲 来。有些人就是这样 ,给 你压抑 感, 让你 感觉窒息 。阿城 的文字也如此—— 在文字
里 , 知 道 菩 萨 为什 么低 眉 , 为 自知 不 可超 越 , 我 因 自知她 高高 在 上 。
萨为什 么低眉——地 一定有 自己的不得 已, 你断 有 然想不到的忧伤与难过 , 而她的面带微 笑只是情 愿
这 世 间安 好 。
一
他 的 困惑 与 我 的 困 惑 大概 是 一样 的 ,他 一 直
在 用时间和人生追 问,用最普通 的语 言来把一 个
人 塑造 得 如 此 空 灵 。在 看 完阿 域 的 小说 之 后 , 好 我
求的事情也求 ,她 不是人 ,她 只是你 想象的一个 神 , 亦有她 的难处。 她 朱天文说 :菩 萨除 了不忍看 ,也是没 有能 力
看。 才低 眉 的 。
我们 的一 生, 总有一些耿耿 于怀 的东西。古希 腊人 一直在追 问, 生从 何来 , 死往何去。 圣经》 《 的回 答是 。 来于尘土, 又归于尘土。 但总有人质疑。就像
菩 萨为什 么低眉
◎雪小禅
初看到这 句话 , 在朱天文 的新书《 言》 , 是 巫 里
书 中第 一 句 便是 : 知 道 菩 萨为什 么低 眉 吗 ?暗 自 你
心惊。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个人 坐在风 雪 中。 为 了等补车胎 的人 来 , 是 补一 个 车胎 。 两块钱 。 要 家里有瘫 了的妻和上学的娃 , 中 他 午的饭是从 家里带 来的一个馒头 ,就些咸菜吃 着,
为赚几个钱糊 口, 那修 补车胎的 中年 男子 , 常年 自 己卷烟抽 , 风雪再大 亦要 出来, 时看他孤零 零一 有
要再低眉吧! 圜
刘洪进荐 自《 燕赵都市报》
米 兰・ 昆德 拉 的追 问 , 一 生 写 了这 么 多文 字 , 实 他 其
而我知道 , 因为世 间 多纷 难 , 法 力无 边 也 无 再
法一一尽数排 解 , 以必须懂 得适度 , 所 莫妄求 , 回
归本真。
记 得 阿城 写 过 一 段 在 云 南 的 文 字 ,真 是 回 归
是在 写同一个 东西 , 他一直在 追问 , 直在 用不同 一
了本真 。他说 :在云南只能蹲在地上看蜥蜴 , 了 “ 看
半 天 , 蜴 的 眼 睛 才眨 一 下 。” 蜥 这 句话 我 看 了半 天 ,终 于懂 得 他 的 心 里 曾 经
多么 空 灵 又 多 么寂 寞 。 果菩 萨知 道 , 如 亦会 体 贴他 的慈悲。
的方式进攻。在看《 生命 中不能承受之轻》 , 对 时 我 萨宾娜在镜子前的影像 非常难过——那种绝望 , 一 波未平 , 一波又起 。 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 你知道 菩
而 生 活 中 , 亦 有 多 少 慈 悲 让 我 们 微 微 心
酸— — 那街 边摆 摊 的 老 妇 , 头银 发 , 满 冻僵 的 手摸
桂 花谢 了会再 开, 总是 芳华灼灼在 心 , 面不 人 知 何处去 , 花依然在 柴扉寂寂 处—— 菩萨 , 桃 你不
出 几 个 茄 子 放 在 秤 上 , 看 你 一 眼 , 少 些份 量 ; 偷 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