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不可靠叙述者分析

《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的代表,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许多可靠和不可靠的叙述。在作品中,这种叙述方式在小说中是很常见的,而且会使小说增加更多的生气,也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要区别叙述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首先得明白的是叙述者和隐藏叙述者,即叙述者和作者的关系。在小说《祝福》中,成功塑造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礼教对旧中国女性的迫害与摧残。小说始终以第一人称“我”贯穿全文,“我”也就是小说的线索,也是“我”见证着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我”也就是小说的叙述者,让读者在“我”的叙述中,了解祥林嫂的悲惨遭遇。而在这背后,还有一个隐藏叙述者,那也就是作者本人。鲁迅创造了一个叙述者,即文中的“我”,而鲁迅自己却不参与直接的情感表现,而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见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在布斯的《小说修辞学》有提到,可靠的叙述者在叙述时,与作品的思路相吻合。在小说中,“我”在此看到祥林嫂的时候这样写道,“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从“我”看到的祥林嫂的现状,这是第一叙述者的所见,而且能与小说的思路发展像吻合,这个叙述就是可靠的......在“我”得知祥林嫂死了的消息后,“我”静想后,把祥林嫂的生平事迹都疏通了一遍,将祥林嫂一生坎坷的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时,叙述者的叙述也是吻合了作品的思路,所以这时的叙述也是可靠的。

而在小说中少有的对话中,“我”被问到说死了的人有没有灵魂,是否会下地狱,能和家人再见吗,这一系列的问题时,“我”反应是惶恐的,最后却用一句“说不清”来打发祥林嫂。对于一个一生命运悲惨,行将就木的人,“我”却给予她含糊不清的回答,显然在这里,“我”有所退缩,有所隐瞒,不愿说出“我”内心真实的想法。而“我”不敢说出来的东西,恰恰就是隐藏作者鲁迅所极力想表达的东西,这里叙述者“我”和作者鲁迅出现了碰撞。在这,叙述者“我”的叙述与作者鲁迅的信仰发生了冲突,那很显然,这儿的叙述不可靠。

在小说的结尾,“我”被鞭炮声惊醒,“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变得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迷惑,都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在此,文中的“我”是被祝福的鞭炮声给惊醒,并且觉得舒适。那我们透过“我”,看看鲁迅,他真的觉得那些鞭炮声是在祝福吗?真的觉得舒适吗?恐怕不是,在鲁迅这,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祥林嫂凄惨的人生,看到的是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迫害。但在“我”这儿却成为祝福,感觉舒适。很显然,这的叙述也是不可靠的。

在《祝福》中,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穿插起来,两者相互联系。也让读者从真实的可靠叙述过度到虚构、不真实的不可靠叙述,从而使得小说结构更加严密,所带给作者感受的反差与启发更加真实,效果更加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