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文物保护

合集下载

文物数字化典型案例

文物数字化典型案例

文物数字化典型案例概述文物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由于时间、气候等自然力量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和损坏,许多文物面临着消失和损失的风险。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物遗产,许多国家开始采用数字化的方法来记录、保存和展示文物。

本文将介绍一些典型的文物数字化案例。

故宫数字化项目故宫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瑰宝。

为了保护故宫文物,中国故宫博物院启动了大规模的数字化项目,将故宫文物以三维数字模型的形式进行保存和展示。

通过数字化技术,人们可以在计算机上浏览和研究故宫的每一个角落,了解宫殿结构、文物位置和历史背景。

这不仅使文物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还使更多人有机会欣赏到故宫的美丽和历史价值。

埃及金字塔数字化项目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埃及古文明的杰作。

为了保护金字塔以及其中的壁画和文字,埃及政府开展了数字化项目。

他们使用激光扫描技术对金字塔表面进行扫描,获取精确的三维数据。

这些数据被用来创建数字模型,以便研究金字塔的建筑、壁画和历史背景。

数字化项目让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埃及古文明,也确保了金字塔的原貌得以保存。

英国大英博物馆线上收藏英国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文物。

为了使更多人能够欣赏到这些文物,大英博物馆开展了线上收藏项目。

他们使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物的图片、文字描述、历史背景等信息进行整理和展示,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开放。

这样,无论身处世界的哪个角落,人们都能够通过网络浏览博物馆的收藏,享受文物的美好和知识的乐趣。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虚拟展览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拥有丰富的文物收藏。

为了方便游客和学者,博物馆推出了虚拟展览项目。

他们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三维数字化模型,将博物馆的展厅和文物以逼真的方式呈现在计算机或虚拟现实设备中。

人们可以在家中通过电脑或虚拟现实设备参观博物馆的展览,近距离欣赏文物的细节,同时还可以获取有关文物的详细信息。

文物数字化政策依据

文物数字化政策依据

文物数字化政策依据文物数字化政策的依据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虑。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基于深度和广度的标准,综合各种观点和理解,为您整理出一份高质量的文章。

一、国内外发展趋势1. 文物保护与传承的需求:文物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历史遗产,数字化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财富。

国内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始推行文物数字化政策,以促进文物保护和利用。

2. 技术的进步和创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

通过数字化,可以将文物以更加真实、高清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增强其可访问性和互动性。

3. 社会需求和接受度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数字化可以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多种形式的需求。

数字化文物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文物的魅力。

二、政策法规支持1. 保护文物法:我国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文物,其中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这些法律法规为数字化文物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和支持。

2. 创新文化发展试点政策: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提供资金支持、减免税费等。

这些政策促使了文物数字化的发展。

3. 发展数字技术产业政策:为了推动数字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培养数字技术人才等。

这些政策对文物数字化的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文物数字化的现实需求1. 文物保护与教育:数字化可以为文物提供更好的保护和保存手段,避免了长期接触和外界环境对文物的损害。

数字化文物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学习和教育资源,使更多人了解和研究文物。

2. 数据共享与协作:数字化文物可以促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文物的数据共享和协作。

这对于文物研究和学术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助于推动文物保护与研究的国际合作。

3. 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数字化文物可以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

浅谈数字化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浅谈数字化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浅谈数字化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摘要:社会历史信息以及人类意识形态的传递通常作为文物管理与保护的主要目的。

现阶段正处于互联网时代,受此影响使得文物保护以及管理理念得到升华,传统的文物保护模式已经被共享与服务模式所取代,使得现阶段文物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基于此,本文将数字化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作为研究内容,对数字图像修复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BIM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说,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日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物保护;数字化建设;管理2019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南京下马坊遗址公园内的神烈山碑遭非法用没漆描红,碑上,原本烟灰色的“山”字被描成了红色,导致还要投入大量工作人员对文物本体进行专业的污迹清理工作。

2021年,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佛山仁寿寺失火,隔着老远都能看到火光,仁寿寺上空更是浓烟滚滚,导致损失惨重。

2022年,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武夷山千年古刹瑞岩寺突发大火导致整个宫庙的大部分建筑被烧毁。

2022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屏南的万安桥失火导致桥体烧毁坍塌……很多不可移文物特别是寺庙类,大都木质结构,可燃物多,间距严重不足、地势高,大部分位于山上,所以一旦燃起,从报警到火警赶到,基本也面目全非。

文物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其不仅仅体现了历史文化,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和科学价值,保护文物势在必行。

如何在文物本体出现危险信号时让相关部门第一时间得到通知,并让文物第一时间得到保护和抢救,是信息化工作的一大重点,通过对文物的数字化工作,可获得真实的三维点云数据和影像数据,依据点云处理技术、三维建模技术等制作出高精度三维模型文物的三维点云、高精度模型可以表现出真实三维尺寸,是文物保护分析和修复的第一步,三维扫描数据的获得,积累了文物最原始的精确尺寸数据,利用扫描点云数据及高精度三维模型精确测量文物任意位置的长度、面积等,并且可以全方位地了解文物形貌特征。

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文化遗产作为历史和文化的珍贵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佳话传说。

在现代社会快速的发展中,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它的地位,而这些文化遗产的数据、信息和文物却成为了我们寻找传统文化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

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必要。

一、数字文物保护数字化技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数字文物保护包括数字重建、数字化修复等多个方面。

数字重建指的是将文物通过扫描、拍摄等技术手段获取其数据,再通过计算机模拟成为一个数字化的三维模型。

数字化修复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来实现文物的修复和重建。

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古代文物得以延续与传承,同时解决了文物保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二、虚拟展示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文化遗产建立逼真的虚拟场景,在没有破坏文化遗产情况下,展示文物,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此外,在这种场景下,观众可以通过操作和交互获得更多的信息,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三、文物在线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文物的在线展览,这样便于观众更加便利的了解文物的信息。

线上文物展览主要分为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线上博物馆、文化遗产展示、文物拍卖等网站来展示文物信息和背景知识;二是通过视频等方式对文物和文化进行线上直播或短视频播放。

四、文化遗产智慧保护文化遗产智慧保护是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化遗产实行智能化保护及应对措施。

智慧文化遗产保护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文物的唯一标记,提供“三防报警”,并通过大数据监控系统不断搜集文物信息,使文物管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

总之,新技术的应用,不仅使得文化遗产的保护变得更加智能化、有效化并且更加便利化、丰富化。

文化遗产保护是保留文化传统和历史的重要方法,我们有必要改变对于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方式,积极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使其传承延续至数百年后。

互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互联网技术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中的应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

然而,互联网技术并不只是对传统文化产生负面影响,它还可以成为一个强大的帮手,用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技术在这方面的应用。

一、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文物保护是一个需要极高技术能力的任务,传统的文物保护方法主要依赖于专业的技术人员在实地操作,但这样的方式效率低下,费用高昂。

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物保护带来了重大变革。

通过数字化技术,文物可以被快速、精确地记录下来。

比如说,通过3D扫描技术,文物可以被还原成数字模型,并在互联网上作为一个虚拟展示。

这种方式不仅方便了观众,还可以在避免对实物文物的危害的基础上,完成对文物的保护工作。

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就是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项目,该项目通过大规模的3D扫描,将敦煌石窟的珍贵文物还原成了数字模型。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用于对文物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

对于某些持续不断地腐蚀的文物,这种方式的保护效果会更好。

通过将文物置放于低温高湿度的环境中,文物被完好地保存下来。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延长文物的寿命,还可以避免实物文物投保的风险,减小保险费用的预算。

二、互联网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文化传承是一个需要持续经营的事情,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文化传承不仅可以被更好地传达和继承下去,还可以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首先,互联网可以成为文化传媒,文化宣传的平台。

互联网上有大量的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可以发布文化传媒内容,覆盖范围非常广泛,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比如说,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平台,青年人可以很轻松地接触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发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慢慢地将其传承下去。

其次,互联网可以成为文化资讯的汇聚地。

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为文化传承和教育带来了重大机遇。

各种资讯门户网站、博客和微信公众号等可以将文化资讯汇总呈现,不但方便了青年人获取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而且为文化教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资料资源。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实现措施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实现措施

文化艺术 |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实现措施□李锦文/文作为中华民族故事的重要讲述者,博物馆文物在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人们尽可能多地走近文物、感受文物、了解文物,成为目前博物馆重要课题。

当下数字技术已在各大博物馆中广泛应用。

在前沿科技快速发展和迭代背景下,最新的数字技术乃至理念在博物馆文物保护中的采纳与运用值得进一步探讨,使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数据化上,而是促进文物与文物、文物与场所、文物与人之间连接的构建与加强,让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文物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来。

1 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1.1 实现文物历史信息的妥善保存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实现了高度网络化,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最新的物联网技术、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等,能够对物质实体进行多维度数据采集、目标信息自动筛选和快速整理,通过海量深度计算,实现物与其他在场或不在场物的联系。

文物是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所蕴含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通过其脆弱而唯一的物质实体所承载。

因此,对文物物质实体的保护一直放在各类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的首位,也是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更好地实现文物保护,众多现代科技手段也被应用到文物保护中。

受限于物质实体的脆弱性,即便在馆藏条件下,依然存在文物因长时间病变累积而导致诸如重要信息丢失等问题的情况,更遑论因各种不可抗力因素所造成文物不可逆的伤害乃至损毁。

数字化保护使博物馆能够以文物自身空间结构为基础,以数字点云、图像纹理、红外光谱等各类数据为形式,保存某个特定时间点上高精度、多维度、可溯源的文物信息。

尤其是数据采集方式大多是非接触式的,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对文物的影响。

多维度、可溯源数据所具备的方便调阅、比对等优点,可以在文物安全和方便、广泛调用文物数据进行深层次研究的诉求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1.2 提升文物物质实体保护技术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不仅是针对文物物质实体的某次具体干预,更是一个面向作为客体的文物长期的、不间断的主体认识过程。

数字化文物保护的理念和实践

数字化文物保护的理念和实践

数字化文物保护的理念和实践文物是一个国家传承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文化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的、历史的、科学的价值不可替代。

然而,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人为因素、时间的侵蚀等多方面原因,很多珍贵的文物已经或正在失去原有的色彩和质感,甚至失踪了。

数字化文物保护就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其理念和实践将在本文中深入探讨。

一、数字化文物保护的意义数字化文物保护是以数字技术作为手段,将文物进行三维扫描等技术操作,生成数字模型,并应用于数字展示、虚拟仿真等多个领域,实现文物的数字化、数字化展示和传播,从而达到长久保护、传承文化的目的。

1. 保障文物的安全文物因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而备受关注,但文物存在氧化、环境污染、微生物侵蚀等多种因素,极有可能被侵蚀、损毁或丢失。

鉴于此,数字化文物保护运用了高科技手段,将文物实体转化为数字模型,实现文物的二次“存储”,有效避免其被丢失或损毁的风险,保障文物的安全。

2. 普及文化知识数字化文物的保护不仅可以让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而且可以提高文化知识的传播效率。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文物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多种方式对外展示,这让无法直接接触文物的人们可以无需时间和地域限制地了解到文物的信息、价值和文化背景,实现了文化知识的普及。

3. 提高文物的价值文物是文化遗产,除了其本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还与其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传统工艺等相关。

这些元素可以通过数字化文物的保护呈现在人们面前,而且可以直观、形象、准确地表达出来。

数字化文物保护可以提高文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文物的一种价值再现。

二、数字化文物保护的实践数字化文物保护实践涵盖着数字化文物的采集、传输、展示等多个环节,它们之间相互纠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了文物数字化的保护和传承。

下面分几个方面简要阐述数字化文物保护的实践。

1. 三维扫描技术三维扫描技术是数字化文物保护的一种常用技术手段,可以将文物、建筑外观等三维对象通过激光或光电扫描等技术操作,生成高精度、高保真的数字化模型。

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

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文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的人类创造力和文化智慧。

然而,由于文物的种类繁多、数量众多,加上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它们的保存和保护面临巨大难题。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有效地保存和保护文物,同时也为文物的传承和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

本文将就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背景及概念数字化技术在现代科技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将文物的形态、历史、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虚拟化、数字化处理,以便于后期利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科学研究、文化交流与教学等相关领域的开展。

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出现,得益于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

数字技术的速度、效率、精度、安全性和经济性等特征得到了广泛应用,它的这些优势也为文物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

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对文物的三维测量和建模、图像采集和处理、虚拟展示等方式,将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还原和重现,实现文物的全面保护和持久保存。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克服了传统文物保护中的一些瓶颈,如传统的文物修复需要长时间,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这些都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来得到规避。

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的应用方向和现状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按照应用方向的不同,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1.数字文保:数字文保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还原从古代到现代记录下来的文化文物的形态、语言使用等方面的信息,如文字、手稿、印章、活字、画像、音像等等,以便于文物实现数字化保存和广泛传播。

2.数字考古:数字考古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考古工作进行辅助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包括高精度测绘技术、虚拟重建技术、3D 扫描与建模技术、3D打印、虚拟现实探秘、地质学模拟和计算机辅助配准等。

3.数字展示:数字展示是指采用数字化展示技术,将文物以新的形式和方式展览给观众,如网络博物馆、数字展馆、虚拟博物馆等,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文物的参观和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联网+文物保护
作者:刘稚亚
来源:《经济》2016年第20期
从去年9月北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的人头攒动大排长龙,到今年3月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屡屡预约爆满,文物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日趋凸显。

在6月12日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将进一步发挥文物资源的独特作用,启动“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

文物保护新招
“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首先,将以众筹的方式实现文物的修复。

以文物建筑传统村落为例,一般而言,传统村落的修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互联网众筹的方式不仅能够缓解修缮的资金压力,而且聚集了金融、文化、政策、农业、保护、建筑、生态和互联网等多领域的专家,还可以吸引一批驻村创客。

他们作为村落的“股东”,积极参与各项专家测绘、设计研发、村民培训等一系列行动,并通过社交网络将其宣传出去,让古村落焕发出新生机。

其次,博物馆的数字化。

毫无疑问,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文物的场所,而数字博物馆则是互联网与传统博物馆的“联姻”,是博物馆职能的延伸和拓展。

将文物“搬”入数字博物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人流压力,避免观赏引起的文物磨损,而且能通过与古建筑、文物藏品亲密交互为游客带来比参观实物更丰富有趣的观赏体验。

在数字博物馆中,文物可以通过标签来向参观者“自我介绍”。

越来越多的实体展馆、展厅利用数字技术为文物制作了属于它们自己的二维码标识。

只要用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标签,文物的历史变迁和相关知识就会显示在手机里。

有了这位“数字讲解员”,参观者不仅不再需要导游现场解说,而且还可以把文物的历史故事带回家慢慢欣赏和分享。

最后,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推广和宣传。

要使文物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不能仅靠传统说教。

例如,在视频网站获百万点击量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是引导观念的成功范例。

通过观看纪录片,观众认识了文物修复师这个群体,也对文物有了更多直接、感性的认知,而这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让更多人加入到文物保护的行列。

更多人对文物感兴趣,文物保护的前景将会更加光明。

此外,《经济》杂志《地平线》系列报道中,对文物修复师的深入访谈经过经济网和官方微信的传播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互联网”并非简单叠加
可以看出,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科技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文物保护的管理运营、公众服务、陈列展示、藏品保管、安全保卫等工作都因为网络而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无论是数字敦
煌、数字颐和园等资源库,还是通过文物的三维数据扫描和结构分析等建立的文物信息采集大数据;无论是网上数字博物馆的建立,还是博物馆微博、APP、微信公众号等的创建;无论是网上预约订票系统,还是物联网框架下从藏品保存环境到观众参观的动态监测等,都是博物馆紧密联系社会,不断走向大众,满足观众需求的举措。

但是“互联网+”的展示思路,并不仅仅意味着拍一部陈列展览的宣传片或者开启一个博物馆的官方微信公众号,而是让博物馆通过科技支撑更好地开启社会服务的技术路径。

因此,与其说是“互联网+博物馆”不如说是“博物馆+互联网”,或者是将互联网的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融入博物馆的各个岗位。

具体该如何实施?国家文物局科技司的李娟向《经济》记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是网络化。

基层博物馆尤其是市县级博物馆,首先应做好博物馆及其相关内容的网络化,应该有自己的网站或者APP等对外宣传平台,让观众在网络上能看到博物馆的主要陈列、对外开放时间等基本信息和博物馆开展的各项活动。

综合性博物馆应该承担起展示当地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祠堂的作用,将市(县)域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和文博管理机构、当地优秀历史文化以及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情况告知受众。

其次是数字化。

中大型博物馆,省、市级博物馆或者专题类博物馆,应该做好博物馆管理、建筑、陈列、藏品的数字化工作。

在藏品管理方面,可以在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设和可移动文物普查电子数据基础上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藏品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博物馆陈列展示方面,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关注、二维码语音导览、文物三维数字展示、AR全景虚拟展示等方式,达到陈列展览趣味性与科技性的结合。

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壁画、帝王陵墓等专题类博物馆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技术,对文化遗产的原貌进行图像、视频、音频等数字化复原展示。

李娟表示,她在参观部分博物馆时发现,二维码扫描的语音导览方式多为年轻人所青睐,但有的博物馆与公司合作设计的二维码,扫描之后却是设计公司的公众号而非博物馆的公众号,这就没有起到长期宣传博物馆的效果。

最后是智能化。

省级博物馆或者有条件的博物馆,应该在已有网络化、数字化的基础上,运用物联网技术,利用二维码、RFID、GPS、GIS技术等科技手段,实现博物馆库房与展厅、博物馆观众与工作人员、人与物之间的智能化管理,构建智慧博物馆体系。

如由秦始皇陵博物院牵头实施的“博物馆公共安全管理与服务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是目前国家科技惠民计划中唯一一个支持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项目,它将通过网络通讯技术、传感器技术、视频采集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库技术、大数据聚合技术、图像识别技术、增强现实技术、混合定位技术等技术与服务的应用,搭建陕西智慧文博云平台,研发出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子系统、文物本体监测子系统、文物及资产管理子系统、人员行为管理子系统、观众导览服务子系统于一体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综合应用系统。

打开新思路
“互联网+”不仅可以应用在博物馆,更能以小见大,将其作用发挥在更广阔的领域。

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龙门石窟就是一例。

龙门石窟是我国首家推行“互联网+”的旅游景区,从购票到检票、参观,景区各项旅游服务都实现了网上网下互动。

《经济》记者电话采访了龙门石窟的景区工作人员王栋,他介绍道,2016年是龙门景区与“互联网+”牵手后迎来的第一个年头,景点运作至今,口碑良好。

“在各个洞窟景点前,游客不仅可以通过手机享受优质的导游讲解服务,还可以在手机上查看3D 图像,洞窟内的角角落落尽收眼底,给游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听旅游盛宴。

”王栋表示,用手机扫一下景区中的二维码,就可以听到很多历史故事,既不需要让游客挤在导游四周,也让景区免受了嘈杂之苦。

可以看出,龙门石窟作为传统历史文化景区,通过与互联网融合,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手段,“活化”洛阳历史,为游客带来全新旅游体验,符合新常态旅游产业发展规律。

此外,它以“互联网+”为契机,在内部管理、业务流程再造、产业运营等方面实现了质的提升,拉长了旅游链条,塑造了全新的品牌形象。

从博物馆到文化景区,“互联网”可以覆盖到文物保护的方方面面,不仅有物质方面的,更有非物质方面的。

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群众把参观博物馆、游览文化景区当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吸引更多的观众了解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不再满足于位居“文化圣殿”层面的高冷,更愿意放低身段,敞开大门欢迎四方客。

在新媒体时代,文物保护利用“互联网+”模式,更好地亲近大众、激发大众的兴趣,寓教于乐,以富有趣味的方式介绍藏品,增进大众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让文物活起来”,最关键的就是把博物馆真正建成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把文化景区真正建成一场人文盛宴。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文物局所要启动的“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就是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丰富文物保护的手段,并与中华文明的弘扬、民族复兴紧密相关,是对“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新型“文物政绩观”的强化、传扬。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城市责任,绝不是说说就算了的,而是要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强化。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传承有着特别的关注,而“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的启动,势必会将总书记的“文物政绩观”落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