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次工业革命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精)
三次工业革命对科学的影响

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对科学的影响智慧,是上帝赐予人类最美丽的天分。
从蛮荒的混沌社会开始,人类就对它开始了无形的追逐。
人类对科学世界的探索就像夸父逐日一般执着。
如今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享受着千年来人们积攒下的科技成果。
回首过去,在科学技术史的长河中,无数前辈跟随他们心中对科学的信仰,用智慧改善人们的生活。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人们的劳动普遍效率低下,多劳少得。
18世纪从英国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仍然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第一次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
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诞生了。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科学技术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彻底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拉开了欧美实现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传播到各地,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加快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侵略导致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1)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由农业文明迈进工业文明,工业资本主义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
机器大生产的使用和推广,摧毁了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使世界形成一个统一的市场,把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
(2)引起了经济布局的变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由于蒸汽动力代替水力,使工厂远离河流峡谷,在煤铁产地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和发展起来一起新的工业城市,使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
工业革命使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改变了原来农业占国民经济绝对优势的产业结构。
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还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是在大工业的推动下,把人们集中在一些城市和城镇中,从事社会化大生产,使他们的社会交往、政治文化关系变得极其密切的过程。
(3)大工厂制度的确立,创立了进行大工业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形式,为资本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提供了可能,使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分化重组,社会日益分裂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的阶级。
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形成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基本内容。
(4)上层建筑的变化,使社会第一次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高潮,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或革命等形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适合于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国制度等相继确立统治地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5)思想、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思潮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
自然科学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进入了又一个迅速发展时期。
(6)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增强了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力量。
改变了殖民方式,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成为殖民扩张的主要目标,大量向殖民地移民成为主要方式之一,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同时,也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地冲击着旧思想和旧制度;随着殖民扩张范围的扩大,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又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摘要:本文从科学技术内涵出发,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消极和积极两方面影响,最后探究了如何正确评价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积极;消极1.什么是科学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
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
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使生产力发生巨大的飞跃,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人类从手工时代进入到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科技革是人类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迅速地、大规模地转化为生产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
一些学者竭力赞美科学技术,认为科技进步毫无疑义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甚至消除了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痛苦。
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2.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一、现代科学技术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特别是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表现出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 也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科学文化素养, 还可以使生产过程的管理更加科学。
[详细讲解]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详细讲解]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84ed8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5.png)
一、一周知识概述(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扩展和影响(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和影响(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前提与条件、成就和影响(四)三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及启示二、重难点知识讲解(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和影响1、前提与条件(1)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2)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成为雇佣劳动力。
(3)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带来大量资本。
(4)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
(5)国外市场的扩大。
2、影响(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从而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工业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3)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和城市化进程。
(4)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5)在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冲击了落后地区的旧思想、旧制度。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前提与条件(1)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2)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和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障。
(3)近代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科学条件。
(4)殖民扩张和德、意统一、美国内战北方胜利、日本明治维新等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国内市场。
2、影响(1)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垄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2)垄断资本家控制国家经济、政治,国家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推行对外扩张。
(3)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4)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进入以瓜分世界和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1、前提与条件(1)科学理论的突破。
(2)二战期间和战后对科技的迫切需求。
2、影响(1)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三次技术革命与带来的启示

三次技术革命与带来的启示一、本专题的主要知识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末,世界先后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的革命。
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18世纪60年代动力:蒸汽机能源:煤炭成果及作用:①瓦特改良蒸汽机:它的发明和普遍应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②哈格里夫斯研制珍妮机:珍妮机成为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使人类直接参加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完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一次巨大飞跃;③史蒂芬孙(英)研制蒸汽机车: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中的应用,使人类迈入了火车时代,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④富尔顿(美)研制汽船:使人类在水路交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影响:①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②出现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③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A: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B:城市化工业化开始C:世界联系日益加强 D:环境被污染【人类社会进入到了蒸汽时代】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70年代动力:发电机内燃机能源:电力石油成果及作用:①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力技术的发展(美德领先);②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发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③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研制成汽车(迅速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面貌和生活方式)美国发明家莱特兄弟发明飞机;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与应用: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的发明。
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③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领域: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特点:①科技发展速度加快,科技产品结构越来越精密复杂;②科技技术商品化的周期缩短,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③科技各领域各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文档

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次科技革命:1840年前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期,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他们强烈要求对外开拓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用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用强力打开封建落后、闭关自守的中国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太平天国运动随之爆发,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客观上又打击了列强的侵略。
经济上,中国一方面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另一方面, 随着内忧外患的加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大力兴办工厂,建立学堂,创建海军,派人留学,在他们的诱导下,具有真正意义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纷纷产生,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开始起步。
思想上,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从“天朝上国”美梦中惊醒,把目光投向世界,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了。
他们设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外国书籍,主张建立新式海军等等。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一批具有维新图强思想的知识分子主张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和西方进行商战,积极发展民族工商业,在文化领域主张建立新式学堂,学习西方,这些思想和主张成为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开端。
此外,这种思想一度发展为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在这场政治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得到了传播,从而开启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科技革命在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展起来。
在它的影响和推动下,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他们在中国强占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
此后又通过八国联军侵华战,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们竞相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倾销商品,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清政府为了偿还赔款、外债,增加税收,放宽了民间建厂的限制,加之一战时帝国主义无暇东顾,这些因素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创造了条件, 民族资本主义拥有了短暂的春天。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当今时代是科学的时代,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极大的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其他事物一样,有着一定的历史继承性,今天的科学技术正是由过去的科学技术发展而来的,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对社会的发展历程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古代的科学技术追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源头,必然要上溯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初阶段——远古时代,即科学技术的历史几乎和整个人类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
早在人类的原始社会,就有了科学思想的萌芽,到奴隶社会以后,生产水品和科学技术水品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在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和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先后出现了最早的奴隶制国家,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古埃及和巴比伦的文明对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古希腊的科学技术有直接的影响。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科学技术在欧洲相对停滞和衰落,但在阿拉伯国家、印度、中国却有了较大的发展。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在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和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相继进入奴隶社会,成为举世闻名的古代四大文明中心,这些就是大河流域的文明。
古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之大:(1)天文学和数学(2)医学和生物学(3)冶金技术(4)文字与书写(5)其他手工业技术和建筑。
然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就如青铜器与铁器技术。
在科学体系方面,中国形成了较多体系:数学体系、天文学体系、农学体系医学体系。
继古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之后,阿拉伯的科学技术也逐渐兴起。
阿拉伯人对科学技术著作翻译和研究的重点,最早是医学和物理学,后来很快转向天文学和数学。
在医学方面,阿拉伯在广泛吸收希腊医学和各国的医学成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三次工业革命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精)

从三次工业革命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1级七年儿科宋跃1103018【摘要】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无产阶级,城市化进程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更加壮大,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更大,城市化水平更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制造业、能源等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关键词】工业革命无产阶级城市化可再生能源互联网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使用打制石器、钻木取火,到农耕时代使用铁器、家庭生产自给自足到18世纪蒸汽机带动的资产阶级的萌芽与发展,19世纪电力驱动下资本进入垄断时代,再到如今信息技术使得地球浓缩成一个小小的村庄”人类社会的发展,真可以用日新月异,沧海桑田”来形容。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更新。
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科学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历史前进的轨迹,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蒸汽时代的工人阶级出现和城市化开始现在普遍认为,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1765年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从那以后,以蒸汽机为主要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蓬勃发展。
工业革命由若干技术发明群构成,主要有纺织机械技术群、蒸汽动力技术群、冶金采矿技术群、交通航运技术群和机械加工金属制造技术群。
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本,同时也使的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进入工厂工作,为工厂主打工。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是也更加集中。
一小部分人(工厂主占有社会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的劳动者却无法享受劳动的成果。
当时工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很多人不得不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却仍然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三次工业革命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1级七年儿科宋跃 1103018
【摘要】科学技术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工具,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无产阶级,城市化进程开始。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更加壮大,对社会的影响力也更大,城市化水平更高。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制造业、能源等领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关键词】工业革命无产阶级城市化可再生能源互联网
从原始社会的茹毛饮血、使用打制石器、钻木取火,到农耕时代使用铁器、家庭生产自给自足,到18世纪蒸汽机带动的资产阶级的萌芽与发展,19世纪电力驱动下资本进入垄断时代,再到如今信息技术使得地球浓缩成一个小小的“村庄”,人类社会的发展,真可以用“日新月异,沧海桑田”来形容。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更新。
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科学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历史前进的轨迹,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一、蒸汽时代的工人阶级出现和城市化开始
现在普遍认为,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1765年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从那以后,以蒸汽机为主要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蓬勃发展。
工业革命由若干技术发明群构成,主要有纺织机械技术群、蒸汽动力技术群、冶金采矿技术群、交通航运技术群和机械加工金属制造技术群。
这些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的发展积累了资本,同时也使的许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迫进入工厂工作,为工厂主打工。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财富急剧增加,但是也更加集中。
一小部分人(工厂主占有社会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过着奢侈的生活,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的劳动者却无法享受劳动的成果。
当时工人们
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很多人不得不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却仍然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在这种情形下,工人们开始联合起来,与资本家进行斗争,维护自己的权利。
一些工人认为是机器导致了他们的悲惨处境,于是有了1811年反对机械化的“卢德运动”。
无产阶级诞生了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此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正是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巨大发展的背景之下。
同时,大量人口集中在一起,从事非农业生产,现代意义的城市开始出现。
但是那时候的城市可不是一个“宜居之地”。
由于城市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市的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系统还远跟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
整个城市道路泥泞,污水横流,垃圾遍地。
总之,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
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至于马克思说:“蒸汽机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
二、电气时代的工人条件的改善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19世纪70年代,世界经历着一场以“电”的发现和利用为标志的“新的工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它不仅给已走向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注入了新的生机和动力,而且对于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加剧。
但是相比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罢工”和“砸毁机器”,此时工人阶级选择了一种更为“柔和”的斗争方式。
同时,资本家对于工人阶级的态度和剥削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资本家在获取工人产生的巨大剩余价值的同时,也逐步实行一些福利政策,例如缩短每日工作时间,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资水平。
一方面,这些改变是工人不懈斗争的成果。
另一方面,恩格斯在分析资本家对工人阶级态度改变的原因时指出:“资本主义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企业规模越大,雇佣工人越多,每次同工人发生冲突时所遭受的损失和营业困难就越多”①。
同时,随着资本主义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开始走出“轻工业”时代,迎来了“重工业”时代,城市化的进程也在飞速前进。
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使得人口迅速向城市集中,并进入工业生产领域,一些地方城市人口开始超过农业人口。
此时城市的生活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供电供水以及地下排水、垃圾处理系统已经完善,邮局、市场、医院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
可以说,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已经与现代城市如出一辙,十分相似。
三、可再生能源、互联网技术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
相比于前两次工业革命,人们对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有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以杰里米·里夫金为代表,主张以互联网和可再生能源系统相结合为核心。
第二种以保罗·麦基里为代表,主张以3D 打印技术等数字化制造为核心。
第三种则是主张以大数据的开发和利用为核心。
②其实,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的阶段,无论哪种技术,都不可能独自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在这些技术中,与我们关系密切的,要数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现在的工业仍高度依赖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
然而,这些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总有耗竭的时候。
到那时候,人类社会又该何去何从?可再生能源是我们的唯一选择。
在现有的可再生能源中,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成本太高而且受地理条件制约大,核能潜力巨大但是安全堪忧,生物能(用玉米生产乙醇作为燃料受制于农业,相比之下太阳能应该是最优
选择。
目前的太阳能的发电仍只在小范围应用,但是这种小规模的太阳能发电技术若能推广到各家各户,使得每一个家庭都成为一个小型的太阳能发电厂,就能实现能源的自给自足,配合节水系统,以及新型智能的温度、光照控制系统,就能使人们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绿色环保。
这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而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则将人们的生活带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
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数字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真正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而信息技术和3D打印技术的完美结合,将掀起制造业的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流水线使得生产分工明确,标准统一。
但这也使得生产只限于大工厂之内,个人的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且在现代社会,千篇一律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如今,只要有创意,任何人都可以在家办工厂:通过网络下载有关信息,利用电脑进行设计,最终使用3D打印技术将想法变成产品。
制造业将向
着智能化、定制化、分散化和合作化的方向发展。
“创新不再是由世界上最大的公司自上而下地推进,而是由业余爱好者、创业者进而专业人士等无数个人自下而上地开拓”③
四、反思与总结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强大工具,使我们拓展了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
人类“可上九天揽月,可下海底捉鳖”。
而这远不是人类能力的终点。
未来的科学技术还将迎来一轮又一轮革命,人类社会也会向着更广袤的天地迈进。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副作用。
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加大,社会动荡加剧,隐私安全受到威胁……这些都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一旦科技发展超出了人类控制的范围,人类将很难驾驭科技这头“力大无穷的猛兽”,那将是人类历史上的灾难。
所以,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探索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应该时不时放慢脚步,对自己的行为,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吸取教训,才能使科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②闫海潮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三期
③ [美]克里斯·安德森.创客:新工业革命[M].萧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参考文献】
1.张箭论工业革命的开端
2.王志林恩格斯晚年书信中对第二次工业革命解释的经济学意义
3.闫海潮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4.沈雪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析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