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社会 第八章

合集下载

人类与社会_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与答案

人类与社会_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与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与社会 第八章知识分享

人类与社会 第八章知识分享

人类与社会第八章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多极化一、填空题1.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的中心。

2.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成为冷战开始的信号。

3.1949年4月,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4.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生作用,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分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5.1968年,苏联公然出兵占领了,使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6.20世纪80年代的东欧剧变起始于和。

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时代主题由转换为。

8.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初步出现了美、、、、五大政治力量并立的局面。

9.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将台湾清除出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二、选择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杜鲁门主义的出笼 D.柏林危机的出现2.战后,导致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基础是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雅尔塔体制C.马歇尔计划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B.美国实力的衰落C.华沙条约组织解散 D.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4.1955年召开的(),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A.日内瓦会议 B.开罗会议C.万隆会议 D.雅尔塔会议三、名词解释1.雅尔塔体制2.世界政治格局3.东欧剧变4.联合国四、简答题1.如何认识雅尔塔体制建立后的世界政治格局?2.简述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3.冷战后,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哪些?4.简述苏联解体的原因。

五、论述题1.为什么说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崩溃具有历史必然性?2.如何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3.在建立国际政治新格局中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问题详解

人类与社会 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及问题详解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这类气体称之为温室气体,包括()。

A. 二氧化碳、甲烷、氯氟烃、臭氧等B. 一氧化碳、甲烷、氯氟烃、氧气等C. 二氧化碳、甲烷、氮气、臭氧等D. 二氧化碳、氨气、氯氟烃、氢气等9.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全世界的被重视,是自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并获得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之后才发生的。

人类与社会_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与答案

人类与社会_国开学习网形考作业流程与答案

<人类与社会>形考任务同学们,本课程形成性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共50分,考核项目包括:一、形考作业:共2次,各折合为形考成绩40分,总共折合成80分计入形考成绩;二、专题讨论:每章1次,共10次,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5次讨论共折合为形考成绩的20分。

也可以点击左侧任务栏中“形考任务”:一、形考作业(80分)形考作业为2次。

第1章至第5章1次,在第5周发布,开放6周,第10周关闭。

第6章至第10章1次,在第13周发布,开放6周,第18周关闭。

二、专题讨论(20分)本课程共提供了10个话题供讨论,要求你每2章完成1次,共5次,5次专题讨论共折合课程考核总分10分。

以下为各章的讨论主题,请点击进入讨论。

附作业参考答案:作业11. 提出著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家是()A. 伽莫夫B. 哈勃C. 康德D. 爱因斯坦2. 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

A. 英语B. 阿拉伯语C. 汉语D. 俄语3. 驱动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政治动荡B. 瘟疫流行C. 文化上的不适应D. 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条件4. 目前,支持中国人的祖先是土生土长的,而非非洲来客的主要证据是()。

A. 中国人祖先的头盖骨化石比较特殊B. 中国人祖先的DNA比较特殊C. 中国人祖先的门齿化石比较特殊D. 中国人祖先的语言比较特殊5. 我们通常称的“七曜”,指的是()。

A. 水、金、火、木、土、太阳、月亮B. 水、金、火、木、土、太阳、地球C. 木、土、太阳、月亮、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D. 水、金、火、木、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6. 资源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

A. 廉价性、实用性B. 再生性、广泛性C. 社会效应性、稀缺性D. 可获得性、可交换性7. 英国是工业化最早的西方国家,其在工业化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是()。

A. 人力资源B. 土地资源C. 矿产资源D. 森林资源8. 所谓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现象。

人类与社会大纲

人类与社会大纲

《人类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编号:324035042.课程名称:人类与社会3.英文名称:Mankind and Society4.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文科综合性课程,其内容涵盖地理、历史、社会学、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学科,是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小学教师培养需要的一门有特色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以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线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来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情况。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较系统地掌握关于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人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今后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课程说明1.教学目的和要求:本课程以未来小学教师的职业需要为前提和归宿,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综合素质为中心,注重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相结合。

由于本课程的鲜明特征是学科知识的有机综合,因此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为线索,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同时教学时应注意要求学生除了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之外,还应关注和研究现实的社会问题,关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问题,并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提高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课时:323.开课学期:?4.教学方法:理论讲述和社会实践相结合5.考核方式:平时考勤和作业(20℅)+期中小论文或调查报告(20℅)+期末闭卷考试(60℅)6.教材:惠中:《人类与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教学参考资料①韩晓燕,朱晨海:《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②王瑞鸿:《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③(美)理查德•谢弗等译者:刘鹤群房智慧:《社会学与生活(插图修订第9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3年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人类产生与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宇宙、太阳和地球的形成;了解地球表层环境特征及演化过程;了解古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理解现代人的起源;理解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理解种族、民族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了解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

人类与社会绪论26页PPT

人类与社会绪论26页PPT
一、为什么要开设《人类与社 会》课程?
二、《人类与社会》课程内容 构成的特征
三、如何学习《人类与社会》 课程?
一、为什么要开设《人类与社 会》课程?
首先,进入新世纪之后,经济和社 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这是开设 综合性课程的时代背景。
知识经济时代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 提出了挑战,要求大学教育改变注重培 养“专才”的传统做法,而应该加强 “通才”教育,培养具有适应社会发展 需要的复合性的人才。
在《人类与社会》课程的学习中, 应做到学习与研究并重,特别强调学员 自己的自主研究。
谢谢!
另一方面,这类课程打破了学科 间的壁垒,以社会现实问题或小学教 育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进行学科知 识的重组,有利于培养综合型的思维 模式,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人类与社会》课程内 容构成的特征
1、《人类与社会》课程不是分科知 识的拼盘,而是学科知识的有机综合, 它以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中心,以学科知 识之间的联系为线索,来构建自己的课 程知识体系框架。
《人类与社会》课程将人文地理学、 人类文明史、经济史、科技史以及社会 学、政治学、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 关系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 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分 为九章,每一章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 论述。
三、如何学习《人类与社会》课 程?
1、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
《人类与社会》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历史 和逻辑交织的网状结构,学习时应遵循历史 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 知识内容。
2、《人类与社会》课程以小学教 师的职业需要为前提,问题的选择以小 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 程的教学,以及文科类综合实践活动为 依据,因而课程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覆 盖性。
3、《人类与社会》课程以培养人 文精神和综合思维的素养为中心,注意 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结合,在强调科学知 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时,注意人 文知识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培养,并注意 方法论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人类与社会教案.doc

人类与社会教案.doc

人类与社会教案杨光灿2005年8月课外作业 课后小结年 月曰 新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案课时女排 6学时P271、人类是如何认识宇宙的起源的?3、我国农历编制具有哪些特点?现行阳历的闰年与我国农历有什么差别?教学检查人员签字:课题 第一章生命的发源地 述地球及其环境概 授课班级 03—1、2 教学目的1、 了解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 掌握地球的构造、运动及与人类生存的关系3、 理解地球生物、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教学重点1、 太阳系的构成和地球的构造、运动2、 地球上的生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教学难点1、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2、 太阳系的构成和地球的构造、运动序言:一、关于教材、作者情况的简要说明二、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学习方法、考试要求的简要说明三、关于本课程学习目的、意义的说明1、从学生专业知识耍求(小学教育)方面2、从学生素质发展方面(智商、情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自然、社会、人生)——思维水平(道德水平、情感色彩、价值取向)……关键点:(1)从认识论角度正确定位学生目前的状况{道德、情感(亲情、友情、民族情、国家情……)知识、技能、价值观、思想水平}。

(2)从社会发展角度正确对待目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的问题。

(3)从可持续发展角度高度重视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4)从就业情况及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定位、规划发展前程。

第一章生命的发源地球及其环境概述第一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一)宇宙的起源自然科学领域最大最复杂的难题—神秘的宇宙几种假说(补充内容)第一种:“宇宙永恒”假说。

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邦迪、戈尔特等人提出。

认为自古以来宇宙中的星体、星体密度及运动状态都处在一种稳定状态。

宇宙中的物质在大尺度范围内处于一•种力和物质的平衡状态。

宇宙只是在局部发生变化,在整体范围内则是稳定的。

第二种:“宇宙层次”假说。

法国天文学家沃勒等人提出。

恒星是一个层次,星系是一个层次,星系团是一个层次,超星系团又是一个层次……第三种:“宇宙大爆炸”假说。

人类与社会教学大纲

人类与社会教学大纲

《人类与社会》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类与社会英文名称:Mankind and Society学分:3 总学时:54实验(上机)学时:无开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本课程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一门文科综合性课程,其内容覆盖地理、历史、社会学、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不同学科,是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的一门有特色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以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为线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阐述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当代人类社会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关于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正确认识当代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从事小学《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预修课程:无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第一章人类的产生与发展 5学时第一节宇宙中唯一已知的载人之舟——地球概述一、宇宙、太阳和地球的形成二、孕育人类的宫床——地球表层环境特征及演化第二节人类的起源及进化一、古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二、现代人的起源第三节人类的发展一、人口的发展、分布和迁移二、种族、民族的特征和形成过程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章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 4学时第一节资源及资源的分类一、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二、资源的分类第二节当今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一、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二、当今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第三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四、我国二十一世纪“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第三章婚姻、家庭的产生与发展 4学时第一节婚姻与家庭的含义一、婚姻二、家庭第二节婚姻与家庭的历史演变一、血缘家庭二、普那路亚家庭三、对偶家庭四、一夫一妻制的现代家庭第三节当代社会婚姻与家庭的变化一、当代社会婚姻关系的变化二、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三、网络社会的婚姻家庭模式展望第四章阶级、阶层与国家 6学时第一节阶级与阶层一、阶级的起源与消亡二、阶层的含义和划分依据三、阶层分化与社会进步四、当代社会的阶层分化第二节国家一、国家的含义及其职能二、国家的起源三、国家形态的历史演变第三节法律一、法律的产生与发展二、法律的作用第四节军队与战争一、军队和战争概说二、军队和战争的历史发展三、战争与和平第五章城市、城市化与乡村社会 6学时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第二节农业与乡村社会一、农业的产生与发展二、农业文明与乡村社会三、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节工业与社会变迁一、工业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二、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第六章商贸发展与交通进步 5学时第一节商贸的发展一、商贸的出现二、古代社会商贸的发展三、资本主义时期世界商贸的繁荣与发展第二节市场经济概说一、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三节交通的进步一、古代交通的发展二、现代交通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第七章宗教、民俗与社会生活 4学时第一节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一、宗教的起源及其本质二、古典宗教的产生与发展三、现代社会的宗教发展第二节民俗的构成和功能一、民俗的产生和构成二、民俗的传承和功能第三节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一、社会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二、社会生活的地区差异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多极化 5学时第一节战后两极世界的政治格局一、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二、两大阵营的对峙三、东欧剧变——两极世界政治格局的崩溃第二节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一、战后世界时代主题的转换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基本潮流第三节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一、当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的演变二、政治生活的国际化与联合国三、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中的中国第九章现代化、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 6学时第一节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现代化一、现代化的含义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三、我国现代化问题的提出及实践第二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二、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和发展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四、由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五、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的历史进程第三节世界经济发展的知识化和信息化一、知识经济的含义和特征二、知识经济与各国的对策第十章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整合 4学时第一节文化基本含义一、文化的定义二、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三、文化类型和文化冲突第二节当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一、当代世界的文化发展二、当代世界的文化冲突三、建立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世界文化(讨论课3学时、总复习2学时)四、教材和参考书目使用教材:《人类与社会》惠中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世界文明史》[美]威尔.杜兰著东方出版社《当代社会发展导论》鲍宗豪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五、课外学习要求由于本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时除了要阅读教材和参考书之外,还应关注和研究现实的社会问题,关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改革的问题,并进行小范围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时代主题与世界政治多极化
一、填空题
1.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欧洲,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的中心。

2.1946年3月5日,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成为冷战开始的信号。

3.1949年4月,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最终形成。

4.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生作用,资本主义阵营逐步分化,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5.1968年,苏联公然出兵占领了,使社会主义阵营最终解体。

6.20世纪80年代的东欧剧变起始于和。

7.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时代主题由转换为。

8.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初步出现了美、、、、五大政治力量并立的局面。

9.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提案,将台湾清除出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

二、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之间全面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A.雅尔塔体制的形成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杜鲁门主义的出笼D.柏林危机的出现
2.战后,导致两极世界政治格局形成的基础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制
C.马歇尔计划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两极世界政治格局最终崩溃,它的标志是
A.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B.美国实力的衰落
C.华沙条约组织解散D.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的出现
4.1955年召开的(),表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出现在世界政治舞台。

A.日内瓦会议B.开罗会议
C.万隆会议D.雅尔塔会议
三、名词解释
1.雅尔塔体制
2.世界政治格局
3.东欧剧变
4.联合国
四、简答题
1.如何认识雅尔塔体制建立后的世界政治格局?
2.简述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3.冷战后,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主要有哪些?
4.简述苏联解体的原因。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两极对抗的世界政治格局崩溃具有历史必然性?
2.如何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3.在建立国际政治新格局中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