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合集下载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XXX医院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
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
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
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一、科室护士长及质控小组成员要重视对患者输血的管理,认真做好输血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减少输血反应发生。

二、护士长加强对科室护理人员静脉输血技术、安全输血制度、输血反应预防及应急处理等知识培训学习与考核,做到人人熟练掌握输血相关知识与技术。

三、加强对科室患者输血过程中医嘱查对、标本采集、取血、血液运输、血液放置、信息核对、血液滴速、输血过程中的巡视等环节质量监控。

四、对患者整个输血过程中的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并记录在科室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记录本中,对存在的问题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查找原因,制定有效整改措施,并跟踪改进效果。

五、护理部不定期对科室输血患者进行质量监控,指导科室认真落实输血技术操作规范和安全输血制度,并督导检查科室存。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后,并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共八项。

4、对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经治医师应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互助献血登记表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应由经治医师逐项准确、清楚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 “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由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注: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 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二、受血者血样的采集与送检采集:1、确定患者输血后,2名医护人员(至少有一名注册护士)持“临床输血申请单”在病床旁核对患者有关信息后,采集血样。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完整版)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在XXX3.4.5.4.2得到了实施。

以下是临床输血过程中的具体步骤:一、临床输血申请1.经治医师应该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自体输血和血液治疗等,以对患者实施临床输血治疗。

2.决定输血治疗前,经治医师应该向患者或其直系亲属说明输注同种异体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和经血液传播相关性疾病的可能性,并征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同意。

在“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上双方全名签字,入病历永久保存备查。

3.输血前应检查感染性指标乙肝两对半、艾滋抗体、梅毒试验、丙肝抗体等八项。

4.对于平诊患者择期手术者,应该申报用血计划,在规定时间送达输血科,以便备血。

经治医师应该动员患者自身储血或亲友互助献血。

自身储血由输血科负责采血和储血事宜,而互助献血登记表则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填写。

输血科(血库)审核签字后,到血站或采血点无偿献血,由血站负责调配合格血液。

5.输血申请单的填写:1) 经治医师应逐项准确、清楚地填写内容,不得缺项。

2) 用血者感染性指标检查结果填写用“阴性”、“阳性”或“阴性(-)”、“阳性(+)”表示。

3) “临床输血申请单”必须由主治医师职称以上人员核准并全名签字。

6.当患者1次用血或备血超过1600ml时,经治医生要履行报批手续。

7.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于预定输血日期前送交输血科(血库)备血。

对于血浆,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至输血科划价缴费,输血科见缴费处方后溶解血浆,溶解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对于血小板、冷沉淀及其它特殊血液制剂,经治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开具处方。

申请单连同受血者血样送至输血科,处方划价缴费后送至输血科。

输血科负责与中心血站联系,血液送达输血科检验合格后,通知临床科室取血。

需要注意的是,单独输注血浆、血小板、冷沉淀等血液制剂一次住院第一次输注需抽取1管EDTA抗凝标本连同申请单送至输血科(复检血型)。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范文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范文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评价流程1、《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采集受血者血样。

2、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资料,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将标明患者完整信息的标签贴到紫色试管上,再采集受血者血液2毫升注入紫色试管内,上下混均,并填写抽血时间,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签署采血人姓名。

3、由医务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4、送检人员在输血科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取血时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一)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交叉配血结果;(二)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有效期、色泽。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处理。

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评价流程1、《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站采集受血者血样。

2、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资料,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将标明患者完整信息的标签贴到紫色试管上,再采集受血者血液2毫升注入紫色试管内,上下混均,并填写抽血时间,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签署采血人姓名。

3、由医务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血科。

4 、送检人员在输血科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 、取血时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一)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交叉配血结果;(二)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Rh 因子)、血液有效期、色泽。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

临床输血过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篇一: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与评价管理制度流程(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

准确无误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

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尽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入;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3)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4)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6)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7)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

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的制度与流程一、制度与流程的建立1.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组织相关医务人员、质控人员和相关专家,制定临床输血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明确各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质量监控的指标和要求,并以文件形式发布。

2.建立质控小组:成立由医务人员、质量控制人员和临床血液专家组成的质控小组,负责临床输血过程的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工作。

3.建立质量管理档案:建立每一次输血过程的质控档案,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输血前检查情况、输血前的血型鉴定情况、血液制品的分发和管理情况、输血过程监控的指标和结果、不良事件的记录等。

4.建立临床输血过程的监控指标体系:制定一套合理的监控指标体系,包括输血前后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输血反应的发生率、输血后效果的评价等。

二、质量管理监控的流程1.输血前质控:通过检查患者的血型、配型、感染标志物、止血功能等参数,评估是否适宜输血。

同时,检查输血医嘱的书写和审核情况,确保医嘱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血制品管理:包括血液制品的分发、接收、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情况的监控,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完整和有效。

3.输血过程监控:在输血过程中,监控患者的输血速度、输血反应的发生情况、输血相关检查项目的有效率等。

通过现场观察、抽样检测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

4.不良事件管理:及时记录和处理输血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包括输血反应、输血意外等情况。

质控小组应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5.输血后效果评价:对输血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如患者贫血纠正情况、血液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等,并与输血前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

1.收集数据:通过对患者输血前后的相关检查结果、问卷调查等收集数据,包括输血前后的血常规、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2.数据分析与比较: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比较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评价输血效果。

3.效果评价结果的报告:将分析和比较的结果制作成报告,明确指出输血前后的指标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输血过程质量管理监控及效果评价制度
一、输血护理服务的规定
1、血液必须保存在指定的血库冰箱内,温度应保持在4℃,保存温度
不当可能导致血细胞破坏或细菌感染,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分
钟内输入。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和无菌操作技术规程。
3、严格执行双人查对制度。
4、根据医嘱进行输血,应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及过程,要求患者及
时报告不良反应。
5、输注两人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应间隔输入少量无菌生理盐水,避
免产生免疫反应。
6、输入血液中不可加入其它药品或高渗性或低渗性溶液,以防血液
凝聚或溶血。
7、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输血反应,尤其是输血开始15分钟,护士应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皮肤变化,密切观察有无先兆输血反应的症状
和体征,并及时处理。若出现严重的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
生抢救处理,余血和输血器送血库,报输血管理委员会。
二、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
1、责任护士进行全过程质量监控。从抽血到输血完成的整个细节进
行仔细观察并做好记录。
2、护士长或专业组长进行质量控制。
3、护理部督查输血病人的护理记录,并纳入护理质量考核。
三、效果评价及持续改进
1、护理部每半年进行一次对全院所有输血病例质量的成效评价。
2、对每一例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和持续改进。
输血过程中的质控评价流程
1、《临床输血申请单》由经治医生填写,主治医师核准后签字,交护士
站采集受血者血样。
2、 护士根据输血申请单资料,采集前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
院号、病室、床号、血型和诊断后,将标明患者完整信息的标签贴到紫
色试管上,再采集受血者血液2毫升注入紫色试管内,上下混均,并
填写抽血时间,在《临床科室输血单》上签署采血人姓名。
3、由医务人员或专门人员将受血者血样及《临床输血申请单》送交输
血科。
4 、送检人员在输血科填写送达时间、姓名性别、病案号、血型、输血
前检查等内容,与输血科接收标本者两人共同核对后,双签名确认。
5 、取血时医护人员携带病历到血库,与血库人员双方交接核对:
(一) 受血者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成分、血量、有无凝集反应、交叉配血结果;
(二) 核对血袋标签:献血者条形码编号、血型(包括 Rh 因子)、血液
有效期、色泽。
(三) 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有无溶血及凝块。双方核对无误
后,在发血单上双方签字方可发出。
6、血液取回后:

(1)输血前由两名医护人员核对交叉配血报告单及血袋标签各项内容,
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准确无误在《临床科室
输血单》上双签名后方可输血。
(2)输血时,由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共同到患者床旁核对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等,确认与配血报告相
符,再次核对血液后,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
(3)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储血。输血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
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它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
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4)输血前后或连续输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时,用注射生理盐水冲洗
输血管道。
(5)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
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7 、输血完毕后,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及输血不良反
应回报单送回输血科,输血科记录时间、科室、患者姓名、血袋条码、
回送者时间送交人签字,接受者签字并记录时间,血袋在2—6°C冰
箱内保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由后勤人员收集后统一销毁,注明收
集时间和收集人签字。
流程:
医生填写输血申请单,主治医生审核,交由护士采血
护士查对后采集血样
送输血科,输血科核对后备血
医护人员与输血科医生共同核对后取血
输血前,两名医护人员带病历到床旁核对后输入
输血前后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
输血时应先调慢滴速,观察15分钟无输血反应后遵医嘱
调节滴速,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处理

记录
输血完毕填写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回馈单和血袋送输
血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