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佛中生平述略

合集下载

罗登贤在广东革命活动述略

罗登贤在广东革命活动述略

罗登贤在广东革命活动述略作者:本刊编辑部整理来源:《红广角》 2016年第2期本刊编辑部整理罗登贤原名罗光、罗举,化名达平、光生、何永生。

1905 年生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县南庄区(现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

他在广东开始革命生涯,是著名工人运动领导者,曾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南方局书记,东北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满州省委书记。

一、早期工人运动领袖罗登贤幼年时,父母双亡,在香港谋生的姐姐把他接到香港抚养。

他姐姐和姐夫都是工人。

罗登贤读了几年书后,由于姐姐家生活困难,11 岁就停了学,跟其姐夫进入英国资本家办的太古船厂当学徒,四年满徒后,又在该厂当钳工6 年。

当时香港的工人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他积极参加并领导了太古船厂的工人罢工,反抗英国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为全体工友谋得了经济利益,争取了组织工会的权利。

1922 年,他参与发动厂里工人成立维护工人权益的太古船厂工会。

接着又发动铁工、铅铜铁喉和钨厂等行业工人成立了香港金属业工会,成为该会的创建者和领导人。

在开展工人运动中,罗登贤接触了一些革命者,在他们的帮助下,学习了马列主义,进一步提高了阶级觉悟,于1925 年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罗登贤更加努力学习和积极工作。

他住在姐姐家的一间又低又黑的小阁楼里,每天晚上都点着小油灯阅读快报和党的文件,一直到深夜。

由于党的培养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罗登贤很快成长为无产阶级的优秀战士和革命职工运动的组织者。

当时他担任香港海员工会的秘书。

不久,上海发生了英帝国主义枪杀我爱国群众的“五卅”惨案,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帝浪潮。

为了支援上海工人的斗争,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罗登贤与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苏兆征、邓中夏、杨殷一起组织和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省港大罢工。

他协助苏兆征发动海员和金属业工人参加省港大罢工,并率领香港罢工工人回到广州,成立了省港罢工委员会。

省港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香港的反动统治,影响深远。

中共一大的反面人物

中共一大的反面人物
1938年11月,汪告诉陈公博:准备离重庆,直接与日议和,陈 公博大吃一惊,与汪争论很久。
陈公博怀着极其矛盾和苦闷的心情在“走”与“不走”之间选 择。考虑再三,汪派小集团的私利在他头脑中占了上风,他决定 随汪离开重庆。
1940年3月,陈公博到达南京,担任伪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伪立法院 长及伪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部长等职。 同年5月,陈公博访问日本,希望日本对“国-民政-府”大力协助,调 整汪日邦交。 同年11月,日汪基本关系条约正式签订。
这个条约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卖国条约。
1944年11月汪精卫在日本一命呜呼。陈公博继承汪精卫身前之 职,任伪国民政府代主席。陈公博开始“重整党务”8月,正当 陈公博要召开会议之时,日本侵略者投降了。
监狱绝笔
1945年8月16日,陈公博主持召开 伪中央政治委员会最后一次紧急会 议,在慌乱中通过了伪国民政府解 散宣言。汪伪政权解散后,陈公博 亡命日本,但不久在全国人民严惩 汉奸的呼声中,陈被押解回国。 1946年6月3日,汪精卫的继承人、 大汉奸、伪南京政府主席陈公博被 处决。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盟 国无条件投降。陈公博宣布解散南 京国民政府。最初陈还望能得到重 庆接受,但最终逃亡日本,试图在 当地隐姓埋名。
沦为汉奸
1925年4月,陈公博结束了在美国的留学生涯,回到广州,立 即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重视。后加入了中国国民党,支持于汪精卫。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蒋介石南京政府最终下定决 心,抗击日本侵略者,但同时他也想寻求通过外交途径结束战争。
1938年1月,日本近卫首相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声明, 蒋介石对日本的条件心存顾虑,没有接受。但汪精卫、周佛海等 “低调俱乐部”却秘密与日本政府进行谈判,签订卖国条约。
关于陈公博于周佛海叛变革命

中国近代百年人物介绍

中国近代百年人物介绍

《网络蚯蚓》订阅直通车中国百年历史人物照片(上)顾维钧出任驻英国公使时的肖像照(1921年)顾维钧当时的妻子黄蕙兰肖像(1921年)无题袁世凯楼小能容膝, 檐高老树齐。

开轩平北斗, 反觉太行低。

注:北斗, 北斗星, 太行, 太行山袁世凯(1859~1916), 河南项城人梁实秋与原配妻子程季淑梁实秋与韩菁清结婚照文革中自杀的著名知识分子金庸与第一任妻子杜治芬结婚照傅雷夫妇钱锺书与夫人杨绛钱锺书赠夫人杨绛诗赠绛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作羹汤。

忧卿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避榖方。

学贯中西的钱锺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被誉为当代文化昆仑。

妻子杨绛是近代著名翻译家﹑作家。

1911年孙中山在香港港督府, 右边二人后来先后成为港督梅轩利(Henry May) 于公元1912 -1919 年为第十五任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 于公元1925-1930 年为第十七任港督十四任港督(公元1907-1912) 卢押(Frederick Lugard) 时期的中国官员公元1896年香港保良局(Po Leung Kuk) 开幕中英人士合照孙中山在广州与支持革命的广州军政人员合照冬夜杂咏(十九首选一)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1960 年十二月*1991年陈毅诞生90周年,此诗被发行为纪念邮票陈毅:(1901-1972),男,字仲弘,四川省乐至县人。

国共内战中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不顾自身安危,毅然挺身而出与四人帮斗争,被称为“二月逆流”。

1968年,下放。

1971年1月16日,腹痛发现患有肠癌。

1972年去世,在北京西郊八宝山举行追悼会,毛泽东亲临现场。

逝世后,中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陈寅恪的历史学贡献与国学复兴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陈寅恪的历史学贡献与国学复兴

中国历史人物事迹陈寅恪的历史学贡献与国学复兴陈寅恪,字伯云,号悔庵,是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国学大师,他的历史学贡献对于中国的学术界和国学复兴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陈寅恪的事迹和其历史学贡献为主线,探讨他对于国学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陈寅恪的生平事迹陈寅恪于1890年出生在中国浙江省绍兴市,原籍浙江宁波,家境富裕。

他自幼聪慧,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求学过程中,他接触到了西方历史学的思想和方法,深受启发。

他先后留学日本、法国,并在法国索邦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陈寅恪担任过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授职务,广泛传播了国学的思想和理论。

二、陈寅恪的历史学贡献1. 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陈寅恪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古代经典文献的解读和诠释。

他长期研究《易经》、《诗经》等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对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进行深入剖析。

他通过对经典文献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之处,为国学的复兴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 对于历史学方法的贡献陈寅恪在西方历史学思想的影响下,吸收了许多先进的历史学方法。

他强调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提倡深入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

他提出“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历史事实,而不是人”的观点,强调历史研究应立足于对历史事实的准确还原。

他的方法论对于中国历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和国学的复兴。

3. 对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弘扬陈寅恪不仅对于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还积极倡导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他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应该为现代社会所重视和传承。

他提倡研究国学、弘扬国学,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

陈寅恪本人也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通过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学素养的学子,为国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陈寅恪对于国学复兴的意义1. 引领国学复兴的潮流陈寅恪对于国学的研究和推广功不可没。

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化界,使国学逐渐走出低谷,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重要资源。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1890-1969),是中国现代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思想观点使他成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陈寅恪的个人简历,以展示他丰富多彩的学术生涯和深远影响。

陈寅恪出生于1890年,原籍安徽安庆。

1910年,他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后改为圣约翰大学)文科,开始他的大学生涯。

在大学期间,他的学术兴趣逐渐转向历史和文化研究。

1914年,陈寅恪获得学士学位,并决定继续深造。

1916年,他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攻读历史专业。

在康奈尔大学期间,他广泛接触了西方学术思想,尤其是史学和哲学。

这段时间对他的学术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

1920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并逐渐在中国学术界崭露头角。

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上。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融汇了对古籍的深入研读和西方历史学派的批判思考,形成了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观点。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重点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

他提出“两个世界”的观点,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文化世界,即官方的正统文化和民间的异端文化。

他认为正是这种文化的对立和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此外,陈寅恪还对古代文化名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的著作《王阳明传》详细介绍了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生平和思想。

这本书揭示了王阳明的心学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讨论。

不仅如此,陈寅恪还关注着中国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他在著作《资治通鉴的十思想》中详细分析了历代帝王政治理念的演变,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弊端,并提出了“外交制度”的概念,试图寻找建立中国国家制度的出路。

这一观点为当时的政治讨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陈寅恪的学术成果不仅在中国,也在海外广受关注。

他在1948年应英国剑桥大学邀请,参加了伦敦举办的东亚国际学术会议,并作了题为《南宋舆论过人之闹剧》的演讲。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平介绍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平介绍

国学大师陈寅恪生平介绍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

杰出的国学大师。

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陈寅恪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九江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古典文学家、诗人,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另三人为叶企孙、梅贻琦与潘光旦。

1890年,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出身名门,其祖父陈宝箴曾担任过湖南巡抚,而他的父亲陈三立则是清末四公子之一,家学渊源,因此陈寅恪自小就大号了深厚的国学底子,且眼界扩及东西洋。

1902年,陈寅恪留学日本,后因足疾辍学回国,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之后又先后到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留学,在其深厚的国学基础上,又吸收了西方文化,其见解多得推崇。

回国后的陈寅恪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任教。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与唐筼结婚,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两人育有三个女儿,一生相濡以沫。

陈寅恪的代表作品有《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等。

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陈寅恪遭到了残酷的折磨,而令其最伤心的是,他珍藏多年的诗文稿、书籍多被洗劫。

1969年,陈寅恪在广州去世,同年,其夫人也离开了人世。

陈寅恪轶事陈寅恪一直以来都被冠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在清华研究院任职期间,每堂课都座无虚席,连朱自清、吴宓如此的知名教授都一堂不落的旁听陈寅恪的课。

在清华园里至今还流传着关于陈寅恪经典名言与轶事。

陈寅恪的博学通识不仅受清华学子追崇,更是受当世名人教授的认可,他所授课的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宗教、历史、语言等各方面学术类科目皆有独到的研究与著述,陈寅恪曾在其课堂上立下了“四不讲”的规矩:“前人讲过的、近人讲过的、外国人讲过的、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皆不讲。

”随着陈寅恪的课堂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甚至教授的慕名而来,这个“四不讲”的规矩也在学界广为流传开来。

陈寅恪行事自有一派风格,往往不受常规拘束,不受舆论左右,1932年,清华大学组织新生入学考试,当时的国文系主任刘文典便邀请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国文考试代拟试题。

陈水庚的简介

陈水庚的简介

陈水庚的简介
陈水庚,男,1901年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祖籍浙江绍兴。

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教育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陈水庚早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1920年考入北京大学,主修历史,次修政治经济学。

毕业后,他曾在北京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北平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担任教职工作。

1927年,陈水庚开始从事政治活动,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并在其领导下积极推动革命活动。

1945年,他被任命为中华民国教育部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央政府教育部长。

在此期间,他大力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教育为民族复兴服务”的口号。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水庚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泰国大使。

此后,他一直担任外交工作,并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性会议,为中国争取了国际地位和声誉。

1986年,陈水庚因病逝世,享年85岁。

- 1 -。

陈其美的简介与生平

陈其美的简介与生平

陈其美的简介与生平陈其美的简介关于陈其美简介,他出生于1878年浙江吴兴这个地方,他的字是英士,号是无为。

在他小的时候就随着母开始虚席读书和识字,在他5岁的时候,他所认识的字就有大概2000多字了。

后来在他6岁的时候就进入了私塾考试接受教育。

王一亭还曾作画并题诗夸奖他的聪惠。

他在私塾近有7年的时间,在他15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先前的他为了生活在一家当铺工作,在其中饱受磨练,与此同时还历练出了自家本领。

直到他深受辛丑战乱以及在日本留学的弟弟影响,于1906年的时候,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后来经过他人的介绍,他与蒋介石成为了至交好友,还义结金兰。

同时还成功的劝说蒋介石等人一同加入到了中国同盟会。

可惜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还发生了杀害有志之士的事件,孙中山他看到这样的消息后很是气愤,并要求缉拿凶手。

但随着陈其美对这一事件的敷衍和搪塞,使得这件事情不了了之。

后来由于他屡次的讨伐袁世凯,使得袁世凯对他痛下杀手,买通刺客将陈其美刺杀了。

陈其美的一生陈其美是来自于浙江湖州,他的初次展露头角是他回国以后在上海的一些行为活动。

当时的上海的革命力量受到了严重创伤,几基本上停止了一切的革命活动。

而由于相关的起义活动屡遭失败,同盟会内部又产生了意见分歧,组织发生了严重的分裂,使得孙中山面临困境。

面对于在这种困境之下,陈其美开始策划,准备在上海重整旗鼓、试图打开新局面,而他的这一行为正好引起了孙中山对他的注意,并邀请陈其美加入了同盟会。

但是随着武昌的一声枪响,上海宣告了独立,每个人都打起了光复上海的主义,而陈其美就是其中的一员,为了能够担任上海都督一职,陈其美打败了他的竞争对手成功的独享了上海光复的胜利果实。

后来又经历了讨伐袁世凯的斗争,不过是以失败告终,也因此为自己的死埋下了种子。

在紧接着就是参与创立新的党派,和暗杀革命党人。

在他最后的结果中,由于他早已成为袁世凯的眼中钉,于是袁世凯为了除掉他,就命人将他暗杀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佛中生平述略陈绍鹄陈佛中,又名陈允,陈斯近,生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十二日,卒于1958年。

世居仁怀县中枢镇南门口水井坎上。

他一生爱国爱乡,常助人为乐,深受亲朋、同事的敬仰,现将其生平事迹作如下介绍。

致力教育事业民国七年(1918),陈毕业于仁怀县立高等学堂第六期。

旋即考入贵州省立师范学校,经前后期学习六年,于民国十三年(1924)毕业受当时贵州教育厅王谟(王漱荪)特聘,出任省自治讲习所科长。

民国十六年(1927)任仁怀县两级小学校长。

民国二十年(1931)待人礼貌,奉省教育厅令,与习水县袁泽书互调,任习水县两级小学校长,到任后,改进教学管理,文科理科并重,还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带头演新剧。

并精选《兴中会宣言》、《民报发刊词》等进步文献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陶冶,对一代青年影响很大;他教育学生为人诚恳,遇事忠勤、不许他们蓬头赤足,并在学校的礼堂上大书诚、敬、勤三字,作为行为的规范。

聘任教师要求品德、知识兼优。

他从事教育九年,为仁、赤、习各县培育了一批建设人才。

当今比较知名的有周梦生、周国荣(烈士)、周林、罗再启、李季一、彭孝义、刘光荣等人。

投笔从戎赴国难民国二十二年(1933),正当国家危亡之际,三十二岁的陈佛中,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国民党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由于改文习武,年龄较大,对步兵操练等项目,颇感吃力,但他都以坚强的毅力,一一攻克,于一九三六年毕业。

一九三七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他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参谋处少校情报科长,曾参加九江抗日战斗,京沪沦陷时,随别动队总队撤湖北。

武汉沦陷后退入四川,一九三九年初,驻四川璧山县。

同年八月,别动队总队改编为新二八师和新二九师两个独立师,他任新二八师八十二团一营少校营长。

一九四O年,新二八师开往贵州黄平驻防,举办步兵干部训练班,他担任学兵队少校大队长。

一九四二年新二八师调缅甸抗日前线,编入“中国远征军”,守卫腊戊至缅甸曼德勒一线的铁路交通要道,在瓦城一战失利,将士死伤惨重,几致全军覆灭,主要是师长刘伯龙缝合自大,不听军长张轸指挥,以致战斗失利,蒋介石撤掉刘伯龙师长职务,调成都中央军校任教育处主任。

陈佛中转第八军一O三师熊寿春部任中校参谋主任,曾参加松山战役,为打通滇缅路立下了功勋,此后,一直到日本投降才回昆明。

他在出国远征前,敌忾同仇,抱必死决心,曾写信给族弟陈斯韬说:“此行我知必死报国,骸骨如能还乡,请童哥(陈童圃)、韬弟(陈斯韬)协同梦生、仁先筹措追悼安葬,则深为冥感!”同时对家庭的后事安排,写了遗嘱。

抗日战争结束后,调云南省警备叫司令部、升上校人事科长,在昆明与实业银行会计主任郝印中女士结婚。

一九四三年九月调十九兵团任上校人事处长,未到职。

因多年戎马生涯,厌于军旅生活,加上国民党政治腐败,已心灰意冷,即告老还乡,于一九四九年八月抵仁怀老家。

陈佛中从军十六年,仅在一九四一护送陈瑞灵柩回秀安葬时回家过一次。

到他去世为止,除祖遗田地房产和一些书籍之外,别无它物。

在南京军校期间,慈母去世,也因困难当头未能奔丧,只好和其兄陈瑞在南京任所设灵遥祭。

当时的国民党司法行政部长居正(觉生),军政部长何应钦以及一些将校同事均赠挽联,表示哀悼!同情爱国志士一九三三年陈佛中在南京中央军校期间,得悉国荣烈士在北平被捕,转南京中央陆军军人监狱看押。

周既是同乡又是他在仁怀县两级小学时的学生,他便和陈瑞一道去监狱探望周国荣,并常接济他的费用。

听陈佛中说:周国荣还另有个化名,叫邹伦,在狱中意志坚强,是个坚贞不屈的共产党人!陈佛中在昆明期间,与地下党人也有交往接触,要可能原情况下,并对他们予以保护和帮助,如营救王尉民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例。

王尉民是王谟(王漱荪)的儿子,民国十八年陈佛中在贵阳时便与他相识,王谟在贵州省教育厅时,是举荐陈佛中出仕的恩师,加上王也是仁怀长岗人,因此王尉民与之交往甚笃,亲如兄弟。

一九四八年,国民党统治区,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官吏贪污腐败,民不聊生,国际上美国极力扶植日本,威胁世界和平。

在昆明地下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反对美国扶植日本的学生运动。

从“五一”节开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四天游行,运动延续近两个月的时间。

昆明四十多间大中学校的学生共一万多人,纷纷进行罢课,提出“反对美帝国武装日本。

”“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国民党”等口号。

为便于统一行动、统一指挥,学生万余人集中在南菁中学和云南大学。

国民党当局调集了大批军警进行镇压,将南菁中学和云南大学包围,采取断粮、停电、停水等手续进行瓦解,并逮捕了大批学生和教师。

王尉民是云南昆明地下党重要领导人之一,公开身份是南菁中学教导主任,他爱人刘家祥也是该校教员。

此时他即联合各泞,以云南各公,私立学校校长、教导主任名义,在各大报纸上发表申明,反对镇压无辜学生,他亦因此被捕。

王被捕当天(约在七月初),他爱人十分火急地跑去隐佛中家里,喊声二哥(指陈佛中)说:“尉民被捕了。

”当时陈正在吃晚餐,说:“急什么!来!饭吃了再说”。

并向是那个部抓的?王的爱人说:“是宪兵司令部。

”陈打听的结果是,是宪兵十三团二营抓的,人还在拘押在营部监押房。

该营营长向彬是陈佛中南京军校同学,对陈十分敬重,称陈为老大哥。

陈倾吐中找警备部交通部派车,火急往二营营部,找向彬洽谈,向出示名单,为首的便是王尉民。

陈说:“尉民是我的兄弟,万望老弟设法营救”!向彬面有难色,但又是老大哥的兄弟,免不下情,只好将王尉民带来见陈佛中。

陈当面对王严厉训斥:“年青人!真不知天高地厚!糊涂!你把脑壳闹掉了还不知啥原因?”然后祟贵阳刘梓圆发去的电报说:“你看!你弟弟去世了,快回去奔丧,今后切莫再糊涂闹事了。

”当即用宪兵司令的小车将王送出昆明市,坐事前买通的邮车往湖北方向出走,才得脱险。

事后陈佛中说:“要是送到司令部就没法了。

”一年之后,王尉民夫妇在贵阳再度被捕,一九四九年,贵阳临解放前夕,为谷正伦所杀。

联络罗再启部起义一九四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晚上,国民党八十九军独立第六旅罗再启部及伪县长李繁均怆惶撤离中枢县城以后,二十六日下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取道仁怀,沿赤水河进军四川,直到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军分区独立大队,来中枢县城主政为止,其间近一个月的时间,仁怀成了真空地带。

时儿有国民党败军李弥部队过境,时儿又是李繁均回县视事,县临时办事处撤驻楠木坝,独立大队将到,李繁均又从城北方向撤走,国共双方势力,你去我来,中枢街上盛吉三鸣锣通知都搞不赢。

解放军过境之初,便四处宣传并张贴和散发了约法八章,是时陈佛中住在鲁班云安母觉生家,由族弟陈斯韬,从中枢专程送支了该项文件。

因此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了一定的了解,便决心积极靠拢共产党。

十二月上旬乃从云安直赴遵义,通过他的老朋友罗湘维引见,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遵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任涛,遵义专员公署专员李苏波取得联系,具体反映了仁怀情况,并详细介绍了罗再启旅的现状和要求,表示愿为地方秩序之安宁效劳。

遵义军分区政治部委以第七联络员的重任,并持任涛致罗再启的亲笔信,急返仁怀积极开展工作。

不数日,国民党保安十三团张代龙,以及赵兴鉴,带领士兵一千余人,与李繁均再度陈回县城,陈佛中与周梦生分别大办筵席执行排级以上穷困户,力劝其向共产党靠拢,经深夜洽谈,张代龙、赵兴鉴、李繁均有起义投城的决心,然后由周梦生,陈佛中写信介绍他们前往遵义军分区联系起义。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晚,仁怀县立中学校长李季平,找陈佛中商量,欢迎独立大队潘广乾县长、杨用信政委一行进城的事。

李校长给我一把钥匙,与陈绍倾吐一道去学校拿来校旗,并通知县城的同学,明天上午11点在南门外生基坡集中,欢迎独立大队,街道群众准备了火炮等物。

由于估计时间过早,到下午才接到。

我们集体高唱了《义勇军进行曲》,独立大队的同志们十分惊奇,认为这样偏僻小县,竞然对《国歌》唱得这么好,其实是地下工作者们多年来早就教熟了的。

独立大队到达后,把仁怀临时办事处改为仁怀县人民办事处。

潘县长杨政委十分重视统一战线工作。

在陈绍敏、周礼明等的协助下,积极与县城行高望的陈佛中,陈肇卿,周梦生,祁尹庵等人取得联系,共商大事,献计献策。

陈佛中向杨用信,潘广轮汇报了罗再启,情况及遵义军分区,遵义专员公署领导人的意见,认为是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

杨用信当即写了致罗再启的亲笔信,并敦促他去抓紧联络交罗氏兄弟。

陈佛中及时写信与罗再启,相约亲来茅台洽谈起义事宜,他于十二月二十四日带族侄陈绍栋、陈绍梁、陈绍鹄、陈绍鹏、陈绍廉等五人,随带应用小件,取道三百梯直下茅台。

这一则是为陈佛中人身安全护卫;再则是便于宣传共产党的政策,间接了解各方面情况,提供该旅官兵活动情况。

一路上陈佛中反复交待注意事项,千万别提“投降”二字应说向共产党员靠拢,宣传约法八章等。

当日下午抵达茅台,先走访了雷新鸣、丁福安、王秉乾、黄文英等当时茅台镇的上层人物,分别赠送他从云南带回来的名贵中药优质虫草(红头绳扎的),白药,大个头的三七等物,联络故友,争取各方面人士协助完成任务。

十二月二十五日,陈佛中与罗氏兄弟正式商谈起义事宜,面交了任涛、杨用信写给他们的亲笔信及约法八章;转达了遵义军分区、遵义专员公署各位领导人的指示,还详细告诉了刘伯龙被谷正伦枪杀的经过;国民党十九兵团司令王伯勋,九十四军军长王景渊,八十九军张涛等能电起义,云南警备总司令马英等起义后受到礼遇等情况。

交谈中,陈佛中认真分析了形势说:共产党得下天大局已定,蒋介石的残兵败将已彻底完蛋。

我们不能给家乡人民带来灾难,唯一的出路只有向共产党靠拢,向人民靠拢,除此另无选择。

尽管如此,罗再启疑虑仍未全消,有些犹豫。

随陈我去的护卫人员中有陈绍栋,在该旅任过连级教练,陈绍鹄、陈绍廉在一、二连当过兵,说话亦颇有人相信,他们在士兵中,做了大量工作。

同时也了解到部份官兵的思想动态;有的怕上当受骗,说起义就是“投降”;有的认为起义要行“投降”典礼,是军人的耻辱;有少数外籍军官则打听中枢县城解放军人数及武器装备情况,心怀不测,企图破坏起义;个别较为顽固的人在窃窃私语中吐露出“要干”二字。

他们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向陈佛中秘密进行汇报。

陈十分着急,一再以生命向罗再启担任,并说:“老弟呀!要当机立断,迅速作出决策,不然夜长梦多,军事上的问题,你是清楚,谨防内部生变,再说我们已逾约一天了,恐怕共产党方面生疑那就麻烦了”。

罗再启听后,作出起义决定,并向杨用信写了回信。

因该部营、连、排、班长都是本县人,几位外籍军官未掌实权,加之罗再启采取积极稳定措施,严加防范,加有少数军官要想杀害罗再启、陈佛中等人,终未得逞。

第二天荣和烧房办席招待该旅主要军官、地方上层人干琢护卫人员。

下午五时,罗再启如今官兵正式宣布起义:他在讲话中说:为了家乡安宁,人民的幸福,本人表示决心入下武器,一枪一弹不留,要求全体官兵顾全大局,一致向共产党员靠拢,向人民靠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