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茶树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及其在系统演化中的地位

合集下载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湖南茶树专项总结报告

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湖南茶树专项总结报告

第47卷第1期2020年3月V ol.47,No.1March ,2020茶叶通讯Journal of Tea Communication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湖南茶树专项总结报告黄飞毅1,段继华1,康彦凯1,雷 雨1,邓 晶2,陈宇宏1,丁 玎1,罗 意1,刘 振1*,李赛君1*(1.湖南省农业科学院 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 湖南分中心,农业部湖南茶树及茶叶加工科学观测实验站,湖南茶树品种与种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5;2.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5)摘 要: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项目组参与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行动,对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普查、调查和征集、收集,共普查、调查和征集、收集茶树种质资源165份,涉及45个农业县(市、区),范围为东经109.176821°~114.005865°、北纬24.943720°~29.819774°、海拔31.33~1469.00m ,并对湖南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湖南;茶树;种质资源;农作物;调查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25X (2020)01-32-36The Third National Crop Germplasm Resourses Investigation&CollectionAction —Summary Report on Camellia sinensis in HunanHUANG Fei-yi 1,DUAN Ji-hua 1,KANG Yan-kai 1,LEI Yu 1,DENG Jing 2,CHEN Yu-hong 1,DING Ding 1,LUO Yi 1,LIU Zhen 1*,LI Sai-jun 1*(1.Tea Research Institute, Hu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unan Branch ofNational Tea TreeImprovementCenter, Hunan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 Station of Tea TreeandTea Processing, Ministry ofAgriculture, Changsha 410125, China; 2.Hunan Academy ofAgricultural Sciences, Changsha 410125, China )Abstract :From October 2015 to December 2018, the project team participated in the third national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and conducted a general survey,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tea germplasm resources in Hunan Province. A total of 165 tea germplasm resources were surveyed, investigatedand collected, involving 45 agricultural counties (cities and districts), ranging from 109.176821° to 114.005865° in east longitude, 24.94372° to 29.819774° in latitude north and 31.33m to 1469m in elevation. 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protection and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ea germplasm resources in Hunan Province were put forward.Key words :Hunan, Tea tree, Germplasm resources, Crops, Investigation收稿日期:2019-06-18 修订日期:2019-10-09基金项目:农业部物种资源保护费项目,湖南省农业科技创新资金(2018ZD05-1)作者简介:黄飞毅(1985-),男,广西贺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

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茶树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

(4)秃房茶种(突肋茶、 榕江茶、 膜叶茶、 德宏茶 、 拟细萼 茶 、 勐腊茶、 假秃房茶、 缙云山茶 、 南川茶)
分布于云南南部 、 东北部, 四川南部 , 广东北部, 江西南部 , 生于海拔500 ~ 2 200 m 的人工林下 或常绿阔叶林中。
乔木型或小乔木型 , 植株较高大;嫩枝、 顶芽被茸 毛或几无茸毛;叶大 , 长椭圆或椭圆形 , 革质或薄革 质;
乔木至小乔木 、 灌木型 ;叶片大或小 , 被茸毛至几 无茸毛 ;花冠大或小 , 花瓣5 ~ 12 枚 , 子房 3 室 被茸毛, 花柱 3 裂;蒴果多种形状。
5a 、 茶 (长叶茶、 紫果茶、 高树茶)
小乔木或灌木型 ;嫩枝、 叶片无茸毛或被茸毛, 叶 较小 , 长椭圆或椭圆形 , 叶质较厚硬脆;花较小 , 花 梗细 , 萼片外部无茸毛 ;日本 、 韩国等数十个国家、 地区有栽培。
2.茶组植物主要分类系统
1981 年中山大学张宏达将茶组植物 分 成 五 室 茶 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等4个系17种 3变种。
1992 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闵天禄在张氏 系统基础上将茶组和秃茶组共47 种和 3 变种进行 归并,认为茶组植物有 12 种和 6 变种 。
2.茶组植物主要单元,如亚门、亚 目、亚科、亚种等;
茶树的植物分类学地位如下
茶花
山茶科、山茶属多种植物和园艺品种的通称。花瓣 为碗形,分单瓣或重瓣,单瓣茶花多为原始花种, 重瓣茶花的花瓣可多达60片。花期较长,从10月 份到翌年5月份都有开放,盛花期通常在1-3月份。
我国十大名花之一
5c 、 白毛茶变种 (防城茶 、 狭叶茶、 细萼茶、 毛叶茶 、 元江茶、 汝城毛叶茶 、 底圩茶)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最主要区别在于花萼外部、 嫩枝 密被茸毛 , 小乔木型;叶片长 ,多内折, 叶质较硬多 革质 。主要分布于我国广西和广东北部 , 云南 、 湖南 、 海南和越南、 缅甸等国也有少量分布。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学学科发展报告-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一、引言种质资源是开展茶树种质创新、育种和新产品开发的重要基础,茶叶科技创新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丰富多样的种质资源。

茶树种质资源是茶学学科的重要组成之一。

茶原产中国,在复杂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演化和选择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树种质资源,包括野生茶树、地方品种、选育品种、品系和遗传材料等。

我国高度重视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保护工作,专门建立了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勐海分圃,作为茶树资源的永久保存基地。

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存量不断增加,资源管理基本实现了信息化,资源鉴定评价逐步从表型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二、学科式展现状和进展(一)发展现状与动态1. 茶树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保护我国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起始于2 0世纪5 0年代,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收集工作集中在2 0世纪8 0-9 0年代,当时曾对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福建和海南等茶叶主产区的野生资源和地方品种等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收集[ l ] 。

近年来,茶树资源的收集主要靠科研人员的自发需求,但收集手段和方法有了较大改进,如全球卫星定位仪( GP S )、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电脑的应用使资源考察及信息的采集更加准确、可靠。

通过不间断的收集,截至2 0 0 9年年底国家种质杭州茶树圃和勤海分圃已收集保存各类茶组植物资源近3 0 0 0份,其中,约1 0 %为野生资源、6 0 %为地方品种、3 0 %为选育品种和育种材料。

此外,在各省市茶叶研究所分散保存的茶树种质资源约有4 0 0 0份(含部分重复保存的资源)。

茶树资源以迁地保存和保护为主。

在保存方式上,除植株形式外,还有室内营养体保存、DNA库等辅助保存形式。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组培技术在室内保存了200 余份野生及濒危茶树资源,利用超低温冷藏方式保存了600 余份各地茶树资源的DNA 样本。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逐渐开始关注茶树原生境保护的问题。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

茶 叶 科 学 2005,25(1):1~6 Journal of Tea Science收稿日期:2004—10—21 修订日期:2005—01—10作者简介:施兆鹏(1936— ),男,湖南醴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茶学研究与教学。

论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施兆鹏1, 2(1.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湖南 长沙 410128;2. 湖南农业大学天然产物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28)摘要:本文综合出土文物和史籍记载,对湖南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对《茶经》“六之饮”中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之说,考证了神农尝百草识茶,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史实,还考证了湘西“秦人擂茶”的传说。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考研,包括《茶经》“四之器”中提及的唐朝六大瓷窑之一岳州窑的茶具茶碗,以及对唐朝的另一类瓷窑长沙窑也作了考查,证实了湖南唐代两大瓷窑开创了釉彩及文饰的先河,在中国古瓷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根据史记记载,阐述了《唐国史补》中提到的“灉湖含膏”及“白鹤翎”茶。

还表明了对茶文化界久有争论的“茶禅一味”源头的看法,赞成源于湖南石门夹山寺,系宋朝圆悟克勤所作。

此外,论述了湖南省黑茶在我国茶叶经济和民族团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说明湖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茶文化;历史地位;湖南中图分类号:S571.1;G12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05)01—001—06The Historic Position of Hunan Tea CultureSHI Zhao-peng 1, 2(1. Hunan Agriculture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 Hunan Engineering andTechnology Center for Natural Products, Changsha 410128, China)Abstract: The historic position of Hunan tea culture was discussed from the historic legends, excavated culture relics and historic records. Some records in the “Tea Classic ” by Luyu were texturally investigated by the author. The tea cup come from the Yue Zhou stove(one of six china stoves in Tang dynasty)was the texturally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angsha china stove of Tang dynasty. These two china stoves of Tang dynasty in Hunan province created ceramic glaze and decoration which had great scientific value in ancient Chinese china field. Besides, the history of Jun-shan and Bai he-lin tea mentioned in the “Tang State history ” was discussed by the author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tea and Zen which has long controversy in tea field wa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and agrees with the idea that the original place is the Xia Shan temple of Shi Men in Hunan province written by Yuang Wu Ke Qing in Song dynasty. The important historic role of dark tea in Hunan province in the union of all ethic groups and in the tea economy was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 Key words: Tea culture, Historic position, Hunan湖南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

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 : 湖南 ; 茶树 ; 种质资源 ; 现状 ; 研究进展
Th t t sa d Re e r h Pr g e s o n n Te r p a m e S a u n s a c o re , HAO Ya g YANG e- iC I h nZ n, P i , HENG n , d Ya gYAN Ya g G n
型( 如涟源奇 曲、 门空心茶) 石 。
湖南省是 茶树迁移 、 演化 的过渡带 , 保存 着许
收稿 日期 :0 1 5—3 2 1 —0 0 修改稿收到 日期 :0 1—0 21 6—3 0 基金项 目: 国家茶 叶产业技 术体 系建设 专项(yy 一 3 和湖 南省农 业科 学院科技 创新项 目 2 l) nct 2 ) x (oo。
第 3 卷第 3 8 期 21 0 1年 9月
茶 叶 通 讯
T A C E 0MM UN C I I AT ON
Vo. 1 38. o. N 3 S ptm be , 01 e e r 2 1
湖南省茶树种质资源现状及研究进展
刘 振 赵 洋 杨培迪 成 杨 杨 阳
( 南省农 业科 学院茶 叶研 究所 ・ 湖 长沙 ・115 4 02 )
作者简介 : 刘
振(91 )男, 18一 , 陕西省丹凤县人 , 究实习员, 研 主要从 事茶树 资源与遗传 育种研 究。
叶研 究所 主 持 , 持续 4年 对 l 地 ( 、3个县 ( ) 0个 市)4 市
高, 适宜茶树生长 , 属我 国茶树区划的江南茶区。境 内分布着 以城步峒茶 、 江华苦茶 、 汝城 白毛茶和云 台山种 4 个群体为代表的茶树种质 资源 , 茶树资源
非 常丰 富 。 1 茶 树 种质 资源现 状

茶树的种质资源

茶树的种质资源

茶树分类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按树干来分,有乔木
型、半乔木型和灌木型三种类型。
乔木型茶树:形高大,主干明显、粗大,枝部位高, 乔木型茶树 多为野生古茶树。云南是普洱茶的发源地和原产地,在云 南发现的野生古茶树,树高10米以上,主干直径需二人合 抱。 半乔木形茶树:有明显的主干,主干和分枝容易分别, 半乔木形茶树 但分枝部位离地面较近,如云南大叶种茶树。 灌木型茶树:主干矮小,分枝稠密,主干与分枝不易 灌木型茶树 分清,我国栽培的茶树多属此类。
地质年代及生物进化对照表
进化
• 拉马克:用进废退 • 达尔文: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得到积 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新物种产生 • 长颈鹿,原产非洲,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带 回
茶树的传播
• 起源中心为中国的西南部 • 造山运动将云贵川切割成若干小地貌气候 区,使茶树被分置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在自然选择下形成了不同的茶树类型 • 人工选择 • 杨絮:杨树的花 • 柳絮:柳树的种子
茶树的植物学地位
• 拉丁语学名:Camellia sinensis • 英语名字: tea plant 科属 • 域: 真核域 Eukarya • 界: 植物界 Plantae • 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Magnoliopsida • 目: 杜鹃花目 Ericales • 科: 山茶科 Theaceae • 属: 山茶属 Camellia • 种: 茶树 C. sinensis
其它产茶国茶树均源于中国
• 山茶科植物23属380余种,我国有15属260 余种 • 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劳亚古大陆南缘(北), 造山运动前就是热带植物的大温床 • 气温低,叶片小,叶绿素转化较少,山高、 风大,树比较矮和稀疏,俗话树大招风; 气温高,叶片大,易于散热

种间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种间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种间关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态系统是由多个生物种群、环境因素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组成的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这些关系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影响物种生态演化和生态系统功能。

其中种间关系是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关系之一。

种间关系是指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它表现为种群对环境或其他生物种群的影响以及被其他生物种群所影响。

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弱化关系等多种类型,这些类型的相互作用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种分布和物种的多样性等方面。

捕食关系是最直接的种间关系之一。

捕食者以捕食其他动物为生,控制被捕食者的生长数量,对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例如,极地熊以海豹为食,它们的食物链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如果极地熊数量过多,将会对海豹和其他食物链上的物种造成极大威胁。

因此,正常的捕食关系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互利共生关系也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种互相合作,使彼此受益。

例如,一些植物和土壤真菌、细菌关系相互依存。

植物向土壤中释放碳水化合物,而细菌和真菌则为植物提供养分、水和氮。

这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也有利于细菌和真菌在土壤中繁殖。

此外,竞争关系是形成物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同物种之间、同物种之间都存在着资源竞争,这种竞争可以促进物种的分化和不同物种间的适应性分化。

例如,在动物界,狮子和豹子的食物和生态位有所不同,它们生活在同一个地区,但食物资源有限,资源的竞争促进了它们的分化并保持了物种多样性。

弱化关系指的是生物种群之间虽然存在某种关系,但是影响程度较小。

例如,大象和草地之间的关系就属于弱化关系。

大象吃草,但它们的影响并不会对草原造成太大影响,也不会太依赖草地,故而此种关系可以被称为弱化关系。

不同种间关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各不相同。

在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网络,这个网络需要达到动态平衡状态。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茶树,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的主要生产来源,其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对于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茶树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包括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遗传多样性分析、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挖掘以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茶树种质资源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在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方面,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了大量具有不同遗传背景和优良性状的茶树品种和种质。

同时,通过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库和保存技术体系,为种质资源的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提供了保障。

在遗传多样性分析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标记技术被应用于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还有助于揭示茶树种群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育种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挖掘方面,研究者们通过关联分析、基因定位等方法,成功挖掘了一批与茶树产量、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发现为茶树的遗传改良和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候选基因资源。

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面,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茶树进行早期选择、辅助杂交育种等工作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通过结合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分子标记技术,有望提高茶树种质资源的育种效率和选育出更具优良性状的茶树新品种。

茶树种质资源研究进展显著,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相信茶树种质资源的研究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茶树种质资源的分类与特点茶树种质资源,作为植物界的一大类群,具有丰富多样的遗传背景和生态适应性。

根据生物学特性和遗传关系,茶树种质资源主要可分为野生种、栽培种以及它们的杂交种和选育种。

野生种是茶树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具有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进 行 部 分 质 量
有相 对 保守 的质 量 性 状 和 数 量 性 状
采 用科
性 状 的 数 量 化 转换 后
Y ij
,
组成 原始 数据矩阵
,
学 的 统 计 方 法 和 分 析 方 法 从 形 态 学 上 去快 速
( 在 进 行 纵 向研 究
`
即 T 分 析 时还 必 须
巧转 换
,
的探 讨众 多 的变 异 类 群 之 间的亲 缘 关 系 和 它
汝 城 白毛茶 ( C
.
s
i
n e n s
s i
野 生型 )
带 型 及 同 工 酶 等方 面 进 行 了探
,
城 步桐 茶 ( C 生茶 ( C 种 ( C
( c
.
. .
s
i
n 。 ; 1 5
1 5 野生 型 )

莽 山野
但 鉴 于 当 今茶树 物 种 和 其 它 物 种分类 仍
s
t r i
e
n s
s i
为一种 群 即

:
汝 城 种群

( 用 云 台 山大 叶种
城步 响 茶
汝 城 白毛 茶
和 安 化 中 叶 种 性 状 的 平 均 值 进 行 了 同 样的 分
莽山 野 生 茶 8云 合山 大 叶 种
6



结果 是 一 致 的
由此说 明
:
用 云 台 山大

叶 种 作 为 安 化种 群 的 代 表是 完 全 可 行 的
,
b

c
两 类群 首 先 开 始 从最 原 始 的 茶
,
亲 缘关 系 比较 近
云 台 山 大 叶 种 与龙 井 群 体

树 物 种 开始 向 两 个 不 同的方 向 分 化 在 类 群
c
二 者 和 城 步 恫 茶的 亲缘 关 系 次 近 ; 汝 城 白 毛

D
:
,
云 台 山 大 叶 种 和 龙 井 群 体 的共 同 进 化 从
… … 一 犷… 一
,
… …

原 始 数 据矩 阵


实 施标 准 化 运 算

比 较 各类 群 间 的 遗 传 距离 系 数 运 用 相 关
标 准 化 转换 用 下 列 公 式

距 离 系 数公 式


二 = t 艺 一





一 贬石

,
` 入 `
X kj )
;
夕 、士 、


=


Y i j
形态 古 生物 学

种 质资 源 的 亲 缘 关 系 及 它们 彼 此 之 间 在 系 统 演化 中 的 地 位 进 行 了 初 步 探 讨
一 野生 种 ) 型 )
、 、

古化 石 学 方 面 的 研 究 转 向 同工 酶



细胞学
血亲学

基 因 等 细 胞 水平

材 料 和方 法
.
和 分 子 水 平的 研 究
C
:
.
s
i
,飞 e
一 i: ( I )0
1 义u
: ,
t
z “
对 于 分析
D
D
1
=
.
仍 用类 平均 法进 行 聚类
:

Yu
:
:、
t
.
a
i
a
卜a
n e
`

;
a n
江 华 种群 ( 江 华

得到 各 聚 类 新 类 群 之 间 的 距 离 系 数 为

茶 )
1 0 369
.
C
s s a n 飞i e a
. . . .
.
0 1 54 3 5
1 00 21
. .
.
6909
1 534 1 1 279 6
1 5 0 12
. .
.
城 步 恫茶 莽 山野 生 茶
云 台 山 大叶 币 卜
1 3 5 凌3
.
1 3 50 1
.
1 4885 1 2 9了 7
1 3 2了2
.
.
.
1
.
G5 3 6
1 5 170
1 7123
,
而且
彼 此 间 也 都具 有 一 定
而 业 不 一 定 具 有 完 全的 生 殖 隔

招 离 系赚


,
所 以 陈 国 本 将 其 四 个 种 群定 为 四 个 栽 培

n s
:
火 类树 系 图 (
,

VP
变 种 是 符 合分 类 标 准 的

,
安 化 种群 ( 云
.
台 山 大茶 叶 )
C V
.
:
白毛 茶和 莽 山野 生茶 ;
;
=
{3
5
} 包 含 汝城

; 统 演 化 上 的 最 近 起 点 是 问级 的 江 华苦 茶 和
E 类群 只 有 巴达 大 茶
最 近 演 化 起 点 和 。 类 群 是 同级 的 类 群 的 演 化最 初 起 点亦 是 卜 J级 的
( 三 ) 如 果 把 a 作为 1 级 ; b
选用
,
因 为 在 观 测 中 各 性 状 指标 的度 量 单 位 不 一致
,
云 南 巴 达 大 茶 树和 浙 江 龙 井 群 体 种 为 对 照
为 了 使各 指 标具 有 可 比性
,
还 必须 对
表 1


原 始 救 据矩 阵 Y i j
·
黔 势妙州默 猎 匆叫扣 咧州外恤 1 叫

_


_
_
_
_

_
7 个 品种 被划 分 为
l `
他 们 在 系 统进 化 过 程 中 的最 近 分 化 起

B
: `

D

E
,

E
五个 类 群
B D
l
B类群
点是 同级的
2
只 有 城步 酮茶 一 个 品 种
,
; `
=
} 包 含云 {6 7
. .
同理
,
城 步 蛔 杀 和 巴 达 大 茶树 在 系
;

台 山 大 叶种 和 龙 井群 体

表 ( 对 角 线左 下 部 内 Q 分 析 相 关 距 离 系 数
右 上 部为 T 分析 相 关 距 离 系 数 表 分类 学原 理
,

根据 数 值
T 分 析 相关 距 离 系 数 的 大 小 与

演 化 时间 的 长 短 成 正 比 )
表 2
云 南 巴 达 大茶 树 江 华 苦茶
3 313
.
Q 分 析 与 T 分 析相 关 距 离 系 数
们 在 系 统 发 育 中的 地 位

对 矩阵 i Y j 实施 i y j 矩阵 Y i j
`
=
In y
重 新组 成
,
与细 胞 学
,
,
分 子生
)

物学 等 方 面 的研 究 相 互 补 充 好的 效 果
可 能 会 得到 更
,
` ( 略去 Y I J 矩 阵

以 下 同上 )
本文 采 用 聚 类 分 析 的 方 法
,
我们 首


`
`
勺 !
.

·
先根 据 上 面 计 算 得 到 的 新类 群 距 离 系 数 作 出
聚类 结 合 线 图 l
l 中
,

与聚 类 Q 分 析 图 2
石 D 和D

从图
,

曰 」

我们 得 知
:
:

: 。
两类 群 之 间
派 皿可一
L _
T — — 一-
与一
_

` . 刀 1 肠, ,
·
- 一一


}类 群
和c

;
E
, `
类 价只有 江华 苦杀
个类 拼 这 说明

五 个 不 同 的 类 群 之 间 的 差 异 是 明显 的


上 夕 、
n
其中
=



7
j
=
l


.

.
11
14 )
X ij




结 果 和 分析
,
Sj
i
由相关 距 离 系数 得 到 下 列 相 关 距 离 系 数

(
其中
l … …
t
t
=
7
经 标 准 化 转换 后 的 原 始 数 据 矩 阵 Y i j 变 j 为X i
2

相 关距 离系 数 的计 算
:
Ch
u n
C \ Ji
.
n
g
h
u a

= =
{3
,
5
,
}
:
=
0
.
6 90 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