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考地理 6.3 城市的区位因素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1)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考地理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1)

[中学联盟]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三地理复习:世界地理复习教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教学重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纬度的划分。
教具: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
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
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个球体(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三地理复习地图与地球课件

东南
2、地图(dìtú)三要素
(1)比例尺
图上距离(jùlí) ①概念 比例尺= 实际(shíjì)距离 ②表示方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
(2)方 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按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第十五页,共33页。
2、指向(zhǐ xiànɡ)
②相对高度(xiāngduì gāodù):某个地 点高出另一地点
的垂直距离
第二十七页,共33页。
3、等高线地形图
海拔(hǎibá)与相 对高度
第二十八页,共33页。
思考 (sīkǎo):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43米,可是在青 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 解释造成(zào chénɡ)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 么?
Image
第三十三页,共33页。
标定向法
S
北
东
E
W
N
西
南
第十六页,共33页。
第十七页,共33页。
2、地图(dìtú)三要素
(1)比例尺
图上距离(jùlí)
①概念 比例尺= 实际(shíjì)距离 ②表示方式 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
(2)方 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有指向标的按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③有经纬网的按经纬线来确定方向
第六页,共33页。
数字式
1
500 0000
1:500 0000
文字式
图上1厘米代表(dà 实际距离50千米
第七页,共33页。
线段式
(直线式)
0
50千米(qiān m
第八页,共33页。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考地理 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地区差异复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1)

[中学联盟]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三地理复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地区差异(反思)1.使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世界各地气候的主要差异。
2.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气候成因的方法。
并且进一步体会各种地理要素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影响气候的因素,难点是使用影响气候的因素来解释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过程引入新课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说明赤道地区和两极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差异?(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两极地区终年严寒,降水也少。
)世界各地气候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一、影响气候的因素l.纬度因素[提问] 赤道与两极地区气候的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纬度因素)〔教师总结〕赤道与两极纬度不同,接受太阳的热量不同,赤道地区多,两极少。
所以,从气温上看,赤道地区高,两极低。
赤道地区空气受热上升,水汽易凝结形成降水;而两极冷,气流下沉,很难形成降水。
所以,从低纬到高纬,气温逐渐降低。
从降水来看,赤道多雨。
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提问] 上节课讲述降水分布时,我们说中纬度地区内陆与沿海降水有什么区别?(内陆少,沿海多。
)这说明海陆因素对气候也有影响。
2.海陆因素[提问] 为什么距海远近气候不同呢?(海陆受热性质不同,陆地吸热放热比海洋快,所以夏季同纬度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低于海洋,沿海地区气温具有海洋性特点。
另外,海洋水蒸发的水汽容易到达的沿海地区,降水比内陆地区多。
)[展示投影片] 地形雨示意图。
[提问] 为什么地形能影响气候?(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总结)3.地形因素从降水来看,迎风坡迫使空气上升,因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降水。
所以迎风坡降水多于背风坡。
同时,地形对气温也有影响,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降低。
除了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影响气候外,洋流也是影响气候的因素。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考地理 矿产资源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中学联盟]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三地理复习:矿产资源1.使学生明确矿产资源的分类,了解矿产资源的主要用途及世界上煤、铁、石油的分布。
并使学生认识到目前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不合理状况以及应采取的措施。
2.在学习矿产资源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矿产资源的知识,使学生认识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并在生活中自觉地养成爱惜各种用品和积极回收废旧物资的品德和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难点是世界煤、铁、石油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煤、石油、铁矿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用途的矿产资源。
一、矿产资源的用途[提问] 你知道煤、石油、铁矿石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煤——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生活中的燃料。
石油——工业、交通运输业的能源及化工原料。
铁矿石——冶炼钢铁。
)[提问] 说一说你家的厨房用具分别需要哪些矿产资源才能做成?(如饭锅——铝,炒菜锅——铁,碗——瓷土等。
)[阅读课文] 请同学读教材第81页“读一读”,并回答瑙鲁这个小国是怎样变富的?(是因为有丰富的磷酸盐矿石资源。
)[教师总结] 可见,矿产资源的用途是广泛的,深入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些矿产都来源于什么地方呢?什么样的东西才能叫做矿产呢?二、矿产资源的概念和分类1.矿产资源的概念[教师讲述] 矿产资源是指大量的埋藏在地下或露出在地表的,并能被人类开采利用的天然矿物。
[提问] 请判断下列物质是不是矿产?煤(是),大气(不是),盐(是),钢材(不是)。
2.矿产资源的分类[教师讲述] 按照矿产资源的质地,我们把矿产资源分为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
金属矿产质地比较坚硬、有金属光泽。
按照金属的色泽,分为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提问] 判断下列矿产中,哪些是黑色金属?哪些是有色金属?哪些是非金属?它们各有什么用途?列表回答如下:过渡在所有矿产中,铁、煤、石油对现代化生活和生产,关系特别重要。
高中地理城市的区位因素教案(二)

6.3城市的区位因素(二)【教材内容】6.3城市的区位因素(二)(人教版必修)高中地理下册第六单元第3课 1个课时【教材分析】本节城市的区位因素(二)主要从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城市的区位选择,从自然资源,交通和政治,军事,宗教几方面讲述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本课教材受篇幅限制,重点叙述了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教材列举了国内外许多城市说明了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是这两课的简单总结,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城市区位因素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这部分内容的安排是让学生发展地看问题,动态地分析问题,以培养他们分析错综复杂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总体上已初步具备分析较为简单地理问题的能力,但是掌握地理基本知识的程度不尽相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
由于某些原因,很多同学初中没有很好的掌握地理知识,致使有些同学对于基本的地理知识都不能通晓,基础非常差,这会给学习高中地理知识增加很多困难.而有些同学初中基础打得很好,所以在与高中知识的衔接过程中十分自然,所以高中地理知识掌握很好。
针对这种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要使素质好的学生潜力得到发挥,又要照顾到后进生,实现全面提高。
针对个别的成绩差的学生有必要单独辅导,并且与之勾通交流,了解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且师生共同寻找解决办法,以促进其提高。
【教学目标】了解自然资源、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发展观来看这些因素的影响正在发生哪些改变,。
能够运用各种资料,综合分析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变化,【教学重点】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教学难点】伊斯兰堡、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城市为何建都于荒原【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教学理念】采用个案分析法对影响城市区位的经济、社会因素逐一进行分析、讲解;综合、全面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考纲要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知识讲解]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陆地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图示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都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参看教材P88第二段、第三段: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事例。
二、地域分异①结果:陆地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和海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类型发生变化,形成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分异规律形成基础 影响因素 分布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太阳辐射 纬线延伸,纬度更替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水分 海陆分布 经线延伸,经度更替,中纬度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热状况海拔高度从山麓到山顶更替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明显;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在低纬度的高山地带表现明显。
山地垂直地带分布与向阳坡的关系,雪线高度与迎风坡降水的关系: 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
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
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
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
A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C 、雪线与降水表现水文 土壤 生物(植被) 气候地貌 N S 基带 S N 基带 迎风坡 迎风坡非地带性分布现象:陆地环境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具有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如:A、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南半球无亚寒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B、地带性分布环境的斑状景观:荒漠中的绿洲。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考地理 第二节 地图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

[中学联盟]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三地理复习:第二节地图1.使学生了解地图及其重要性,了解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重要意义,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及计算两点间的距离;使学生掌握三种比例尺形式的互换,明确比例尺大小的含义。
2.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
3.在使用地图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意义,进而引起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题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知识都是重点,难点是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教学过程:[展示投影片]某动物园导游图提问引入这是某动物园的导游图,请你认真观察并回答:金丝猴馆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虎山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假如要依次参观长颈鹿、熊猫、老虎应选择哪条路线最近?(同学回答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
)[教师讲述] 这幅导游图是一幅平面图,它非常直观、形象,制作起来比较简单。
而这幅世界地形图,是一幅地图,比起平面图来它复杂得多。
它是把全球,或一个地区的地理事物,按一定比例缩小后,用不同的颜色和符号表示出来的。
人们根据地图,就可以了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
[提问] 请同学举例说明,地图有什么用途?(教师广泛引导,最后总结概括。
)可见,地图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用途,在我们学习知识时,地图也是重要的工具,我们一定要学会经常使用它。
要想使用地图,首先要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第一节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一、地图上的比例尺:1.比例尺:[教师讲述]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所以比例尺也叫缩尺。
用公式表示就是: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练习] 教师给出数据,进行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计算。
[教师讲述]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用三种形式表示。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①数字式②文字式③直线式(教师讲清三种形式的具体表示方法。
强调三种形式各自的优点并说明三种形式的比例可以互相转换表示。
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考地理 6.2 城市的区位因素复习教案 新人教版(1)

[中学联盟]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三地理复习:6.2城市的区位因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形、气候、河流三大自然地理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结合课文插图来理解城市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能举例说明沿河分布城市的几种区位类型。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给文字或图像资料,正确分析城市形成的原因。
德育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当地实例让学生理解城市的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地形、河流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1.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发生的。
2.城市临河分布的原因。
教学方法采用个案分析法,对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要素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对于地形、河流两大自然要素,教师运用讲画同步教学法,在黑板上绘出“我国三级阶梯的轮廓图”“长江水系及主要城市分布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同学们!通过对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聚落,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是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一般来说,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演变来的。
但是,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是建在那里?这就是我们这两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
引导:关于“区位”的概念,我们在前一单元中就已学过,先来复习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区位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个新理论。
它不仅用于工农业生产活动,在城市的形成和分布中也广泛应用。
“城市区位”包含两层含义:承转:我们这节课首先来分析一下自然地理因素是如何来影响城市的区位的。
一、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用投影仪打出图 6.7“世界大城市和城市密集地区分布示意图”,让学生阅读分析,并思考:在我国东部、欧洲西部地区,为什么大城市特别多且城市分布又比较密集呢?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我国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源充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工农业生产发达;欧洲西部地区地势低平,主要是平原,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并且是世界工业化最早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联盟]河北省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一分校高三地理复
习:6.3城市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交通等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因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能力目标
1.正确理解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2.能够运用各种资料,综合分析某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变化。
德育目标
影响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是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学会运用马列主义的发展观来看问题。
教学重点:
1.自然资源、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2.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学难点:
1.伊斯兰堡、堪培拉、巴西利亚等城市为何建都于荒原。
2.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
采用个案分析法对影响城市区位的经济、社会因素逐一进行分析、讲解;综合、全面分析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然条件中的三大因素(地形、气候、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除了这些自然因素之外,城市区位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我们来思考一下下列这些城市兴起的区位因素:
邯郸、鞍山、朔州、晋城、宝鸡、合肥、匹兹堡、堪培拉、伊斯兰堡、麦地那。
根据学生的理解、回答,教师做点评,然后引入本节课题、板书。
二、影响城市区位的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与城市区位:
投影:出示图6.12“某矿业城市形成示意”,教师围绕该图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1)该地有哪种矿产资源?
(2)左图中的河谷地带有无城市?为什么?
(3)右图中的河谷地带有无城市?为什么?
(4)该地区城市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
(1)我国主要的油田名称(油田:大庆、任丘、玉门、克拉玛依等);
(2)我国主要的铁矿基地(鞍山、马鞍山、本溪、攀枝花、包头等);
(3)我国主要的煤炭基地(大同、鹤岗、平顶山、淮南、开滦、晋城、朔州等)。
讲述: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攀枝花市在四川省南部,这两处原是“北大荒”和西南地区人烟稀少、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石油、铁矿的大量开采,现在这两地分别成为我国新兴的石油城和钢城。
我国是世界第三大矿业国,几十年来,随着矿业企业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崛起的矿业城镇约有300座。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世界上有哪些城市也与我国的大庆、攀枝花一样,是随着矿产资
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纠正、小结)
承转:矿产资源的开发会使一座城市崛起,那么,一个地方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是不是也会形成新的城市呢?
2.交通与城市区位:
(1)建在交通线上的城市:
讲述:在我国古代,有“南船北马”的说法,南方城市大都建在河流汇合处,如上节课讲到的宜宾、重庆、武汉等,北方城市大都分布在大道的汇合处,如古城邯郸,历史上为赵国的都城,就是在两条驿道的交点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交通事业发展迅速,道路四通八达,在公路、铁路枢纽以及公路、铁路沿线上也出现了一批城市。
出示《中国交通图》或手绘我国部分地区铁路示意图,主要让学生了解在铁路枢纽上兴起的城市。
提问:说出下列城市分别建在哪些铁路线或是哪几条铁路的枢纽站?
石家庄、郑州、宝鸡、株洲、怀化、兰州、蚌埠等。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建在铁路枢纽上的城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如湖南的株洲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接着可让学生“读一读”——“石家庄市的形成和发展”一文。
承转:在不同的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有所不同。
随着交通线的变化,城市也会发生兴衰。
(2)交通线的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出示“京杭大运河”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大运河的地理概况、历史作用,并在图中指出扬州、济宁两城市的位置及京沪铁路线,并说明:由于京杭大运河北段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这些历史名城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
承转:一个城市的兴衰,不仅受资源、交通等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政治、军事、宗教等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影响城市区位的社会因素:
1.政治因素与城市区位:
引导学生阅读本部分教材的一、二自然段,结合历史材料给学生讲解、说明:一些城市历史悠久,在古代就作为政治中心,如古希腊的雅典城、埃及的亚历山大、古罗马的罗马城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城市。
我国著名的古都西安、洛阳、杭州、开封等城市,在作为国家首都的时期,分别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城市。
现代的城市中,有许多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中心(如我国的省会城市)而单独建市的,如安徽省的合肥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世界上有些国家为了分散城市的职能,避开原来繁华、喧闹的都市,专门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美国首都华盛顿、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等都是作为政治中心而新建的城市。
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教师也可以列出以下板书提纲,让学生自己来归纳、掌握。
2.军事活动与城市区位:
从古到今,一些地方由于扼守着交通要冲,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当军事时期过去,这些地方就逐渐发展为新的城市。
如《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借荆州”,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中,辽沈战役中首攻锦州,都说明其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另外,世界上有些国家也有把某个城市专门作为军事基地来发展,如俄罗斯在亚洲部分的库尔斯克,就是一个军事、导弹基地。
3.宗教活动与城市区位:
目前,世界三大宗教的教徒达30多亿。
宗教在当今社会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因而,世界上许多城市都蒙有宗教色彩,甚至一些宗教徒把它们奉为“圣城”。
教师可结合课文和有关资料举例说明,如麦加、耶路撒冷、梵蒂冈、我国西藏的拉萨等,最早都是作为宗教中心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