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孩子性格不好或与基因有关

合集下载

一个人真实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人真实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一个人真实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一、遗传基因的影响遗传基因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性格特征中有一部分是遗传的,父母的性格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子女的性格。

比如,如果父母性格开朗乐观,那么子女很可能也会继承这种积极阳光的性格特点。

1. 遗传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天赋性格特质。

有些人天生就比较外向活泼,有些人则更加内向沉静,这些都可能是因为遗传基因的影响。

2. 科学家发现,不同的基因类型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比如,一些基因与情绪调控有关,对于一个人是否容易焦虑、抑郁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

3. 遗传基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环境的影响同样重要。

即使一个人拥有一些负面遗传基因,通过积极的环境干预和心理调节,也有可能改善性格。

二、环境因素的塑造除了遗传基因的影响外,环境因素也是一个人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句名言说得好,“人非木石,且做且见”。

1. 家庭环境对性格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

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

比如,一个家庭内部和睦、充满爱和尊重的氛围,往往会培养出乐观、善良的性格。

2. 同龄人关系也会对一个人的性格产生重要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人们会受到同龄人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性格特点。

比如,如果周围的人都是乐观开朗的,那么一个人也有可能受到他们的积极影响。

三、个人意识和选择的作用尽管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个人意识和选择同样至关重要。

一个人的性格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外界影响,内在的意识与选择同样能够影响个人性格的发展。

1. 个人对于自身性格的认识和调节,是塑造性格的重要环节。

通过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缺点,及时调整和改善,能够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性格。

2. 个人的选择和决定也会直接影响性格的塑造。

比如,一个人选择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培养出乐观向上的性格;而消极懈怠的选择,则可能导致性格上的消极表现。

3. 个人意识的成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会让一个人更好地应对种种挑战和困难,从而塑造更为稳健和坚强的性格。

浅谈小学生的性格的形成和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性格的形成和培养

浅谈小学生的性格的形成和培养
小学生的性格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和教育等。

教育者和家长在培养小学生性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自尊和自信:小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给予小学生足够的认可和支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出自尊、自信的性格特点。

培养责任感:责任感是小学生性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以通过让小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如照顾小动物、收拾自己的房间等,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有礼貌、诚实守信等,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引导小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

鼓励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帮助小学生面对困难,保持健康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教育者和家长应该鼓励小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多样化的学习和生活体验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发展他们的性格,如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各种体育活
动、学习音乐、绘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全面地发展他们的性格。

总之,小学生的性格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共同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小学生的自尊、责任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乐观的心态等良好的性格特点,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和成长。

性格内向是父母造成的吗

性格内向是父母造成的吗

性格内向是父母造成的吗孩子的性格虽然有先天因素的影响,都是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后天环境导致的。

在其中父母陪伴孩子们经历的最多,所以对孩子们性格的养成是最大的影响者了。

有的孩子会出现性格特别内向的问题,主要原因很可能会是由于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负面的影响而导致的这一个问题。

那么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父母该怎么去做呢?1、尊重孩子的性格,积极的引导要尊重孩子的性格,积极的去引导,不要因为觉得孩子内向就老是打压他。

逼迫他见人就跟别人打招呼。

见人就说孩子自己家孩子内向,其实这种事没有必要的,他内向的性格不善言谈,你要学会尊重她,不要强迫她去给别人打招呼。

要善于发现他身上的美,而不是去盯看他外表这种内向的事情。

其实他有的时候不是真正的去内向,因为他就是不善于表达他对于他的思想内心是非常丰富的,你没有看到而已。

所以你要去积极的引导他不要一味的去批评责怪他不与人打招呼。

2、少说教,多示范说教是父母们最擅长的,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让孩子出现不爱听,他们更多的是看父母们如何做。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父母先自己做到。

榜样的力量胜过一千遍的说教。

3、少命令,多启发命令会让人产生反抗的想法,而启发让人愿意思考。

通常以开放式提问来与孩子互动,方法用对了,更容易让孩子感觉到平等和尊重,也更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

性格内向对孩子的影响孩子的性格如果太内向,不利于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发展。

而且孩子也会非常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这样的孩子会更加的自卑。

有人觉得孩子内向的话,会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

但是小编觉得却并不是这样,因为内向的孩子在遇到各种事情的时候会更加的慌乱。

他们什么事情都自己承受着,不愿意去表达,只能够在心里面干着急,所以性格内向的孩子会被人排挤。

变得自卑,更内向胆小。

孩子刚开始的内向可能只是慢热,熟悉了之后就慢慢打开自己,变得熟络起来。

但是如果家长采用不正确的手段逼迫孩子变外向,那会让孩子在心灵上受到一些伤害,变得非常自卑,更不敢和别人交际。

简述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简述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简述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遗传是指个体在生殖过程中所继承的基因,它携带了个体的遗传信息,决定了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遗传因素通过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以及性格特质和智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遗传对幼儿的智力发展有着显著影响。

智力是个体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核心,决定了个体的学习和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智力有较高的遗传性,即智力差异的一部分是与遗传因素有关的。

一些研究发现,智力在基因方面具有遗传特点,例如一对智力相似的亲生兄弟姐妹,他们的智力水平会显著高于采用兄弟姐妹。

此外,一些遗传病和异常也会对智力发展产生影响,如唐氏综合症患者智力水平一般较低。

其次,遗传还会影响幼儿的性格特质。

性格特质是个体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情感反应。

研究表明,个体的性格特质与遗传因素有关,并且性格特质在遗传上是相对稳定的。

例如,一些人可能更容易焦虑、急躁或冲动,而另一些人可能更趋向于外向、友善和稳定。

这些性格特质对幼儿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产生重要影响,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和社交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后,遗传因素还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和情绪的良好状态,决定了个体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研究发现,一些遗传病和基因突变与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和自闭症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遗传因素还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压力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的问题。

但是,重要的是要注意,心理健康的发展也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遗传因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总之,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它影响智力发展、性格特质和心理健康,但同时也会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

了解遗传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有助于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幼儿的行为和需求,为幼儿提供适切的支持和教育。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的研究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的研究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日益重视。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而他们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研究儿童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成为了心理学界的热点话题。

一、儿童个性特点儿童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都具有自身的个性特点。

首先,在认知方面,儿童的智力发展存在差异。

有的儿童天赋聪颖,早熟而学得快,而有的儿童则智力发展较慢,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适应学习。

其次,在情感方面,儿童的性格特点也存在差异。

有的儿童开朗活泼,善于交际,而有的儿童则内向害羞,需要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来克服困难。

此外,在行为方面,儿童的行为习惯和性格也各不相同。

有的儿童善于合作,善于分享,而有的儿童则偏好独立,善于思考问题。

二、儿童个体差异儿童的个体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差异、遗传差异和环境差异三个方面。

首先,在性别差异方面,研究表明男女儿童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存在差异。

男童通常更擅长于空间思维和理性思维,而女童则更擅长于语言表达和情绪管理。

其次,在遗传差异方面,儿童的个体差异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

有的儿童可能继承到了父母的聪明才智,而有的儿童则可能继承到了父母的胆怯或焦虑情绪。

最后,在环境差异方面,儿童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其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也起着重要影响。

例如,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资源等因素都可能塑造儿童的特点和性格。

三、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儿童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实地观察、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等。

实地观察是通过观察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问卷调查是通过编制和发放问卷来了解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实验研究则是通过设计实验条件,在控制变量的前提下观察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反应,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

四、研究成果与启示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关于儿童个性特点与个体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性格差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性格差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性格差异性格是人类行为和情绪反应的一种稳定模式,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性格特征。

心理学通过研究探索人的性格形成机制和性格差异的原因。

本文将从遗传、环境和脑神经等多个角度探讨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的性格差异。

一、遗传因素对性格的影响遗传是指性格特征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的过程。

研究发现,有些性格特质在亲子关系中呈现出较高的相似度,支持基因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例如,大部分人的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外向或内向程度。

基因无法直接决定性格特质,但它们可以影响个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方式。

二、环境因素对性格的影响环境因素对个体的性格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社交环境、文化背景等都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

在家庭中,亲子关系和父母教养方式对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严格、宽容、支持等,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终身影响。

社交环境也是塑造性格的重要因素。

个体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会受到同伴、朋友和社会期望的影响。

例如,长期处于支持性、温暖的社交环境中的人,可能更倾向于积极、乐观的性格类型。

文化背景也是性格差异的重要来源。

不同文化对于个体的期待和规范,会影响他们塑造和发展自己的性格特征。

例如,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顺从,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

三、脑神经机制对性格的影响研究发现,个体的脑神经机制与性格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人的性格特征可以通过脑部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来解释。

例如,有些人天生冲动、好冒险,这可能与他们的大脑前额叶功能异常有关。

而对于谨慎、保守的人来说,他们的大脑可能更倾向于保守型思维。

另外,神经递质以及其相互作用也对性格特征产生影响。

例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与个体的冲动性、外向性等性格特征之间存在关联。

四、心理过程对性格的解释个体的心理过程如认知、情绪、动机等也能解释性格差异。

例如,乐观的人倾向于更积极地看待事物,而悲观的人则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心理过程的差异会影响个体对待外界刺激的态度和反应方式,进而影响性格特征的表现。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______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讲:培凌时间:2017.3 地点:五楼会议室1.生理因素(1)遗传因素。

这主要是指受父母遗传基因的影响而导致的身心开展异常。

如多动症、癔病、精神分裂等精神障碍,都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

(2)孕期卫生。

母亲孕期卫生会对胎儿的脑发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心理功能的正常开展。

具体表现有四个方面:第一,孕期营养不良。

胎儿脑DNA含量的多少对胎儿脑组织发育的影响极大,因此,我们现在国家推出了孕妇服用叶酸的工程,让各社区负责本社区孕妇叶酸的补充工作。

第二,孕期的情绪状态。

有关研究说明,母亲孕期的情绪不好,使血液中产生一种损伤神经系统的生化物质(卡泰霍洛明),从而导致畸形胎儿。

第三,孕期患病与服用药物,会导致儿童某些方面心理功能的异常。

相关研究说明,如果母亲在怀孕期间患有高血压、肾炎、贫血、关节炎、经常性感冒等,都可能使孩子患有多动症的可能增加。

第四,分娩时,生产过程顺利与否也对孩子将来的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调查说明:通过产道正常分娩的孩子心理问题的产生要比非正常分娩〔难产或通过剖腹产出生〕的发生率要低得多。

难产儿童暴力倾向问题多,剖腹产儿童耐挫力弱。

(3)生理疾病学生的身体疾病和外伤、中毒等因素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利作用。

研究发现,与正常小学生相比,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生中,早期患有高热惊厥、头颅外伤和其它严重疾病的所占的百分比更大些,且差异明显。

随着生理疾病的消除,一些心理症状会完全消失。

但是,随着疾病的继续进展,心理障碍也会加剧,甚至会出现各种程度的意识障碍、幻觉、记忆障碍、躁动和攻击行为等。

2、社会环境因素(1)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年或童年在家庭中所受到的影响是一生都无法消除的。

一项12至16岁的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与其相关因素进展的问卷调查结果说明与行为问题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父母文化水平低;缺陷家庭(父母不合或离婚);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养教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度保护、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

试探单亲孩子性格缺陷及成因

试探单亲孩子性格缺陷及成因

试探单亲孩子性格缺陷及成因作者:王睿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5期经济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人们对婚姻、家庭等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社会家庭的组合变化难免会影响到孩子们,学校作为学生人格塑造培养的地方,难免会受到较大的冲击。

因此,深入研究离异家庭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掌握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我们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一、离异家庭孩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规律解释单亲家庭已成为一种具有相当规模的社会生活方式,因此研究单亲家庭的生活状况,研究单亲孩子的生活模式学术也蔚然壮观。

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单亲孩子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性格孤僻、离群索居。

这是单亲孩子所表现出的最大特点。

由于家庭变故尤其是父母离异对未成年的孩子无疑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精神上的困扰,形成与一般家庭孩子不同的心态,其在认知水平及人格方面往往表现出较多的缺陷,其心理往往表现出一些消极的不良情绪和问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颜农秋副教授曾在佛山妇联的帮助下对珠三角地区的单亲家庭作了深入研究,其研究成果表明,单亲家庭的孩子普遍存在性格孤僻、交往能力差的现象。

在其调查中发现,约2%入户调查小孩患有儿童孤僻症,有的小孩因为长期抑郁而逐渐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对社会、对他人都极端冷漠,缺乏信任感;有的孩子长期生活在争吵打骂中,性情也变得粗暴和蛮横,难以与人沟通;或者长期在恐惧中度日,变得神经质。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不良影响会越积越深,严重影响到与他人交往。

(二)信心不强,自卑严重。

人的信心是靠培养锻炼出来的,是靠对生活的感悟,从别人认可的反馈中得来。

在目前中国的现状下,离婚还是一件让人说三道四的事情,所以生长在父母离异环境下的小孩必然会面临着社会给与的压力,他们小小年纪必须承受很多不该让他们承担的东西。

并且在单亲家庭里,孩子必然会缺少父爱或者母爱。

这些正常情感诉求的缺失,会使孩子失去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人的成长过程中,财富无法弥补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孩子性格不好或与基因有关
“不少孩子一会儿乖巧可爱如天使,一会儿又哭闹不休、刁蛮任性如‘恶魔’,排除性格遗传的因素外,还因为孩子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青少年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在做客本报最新一期现代教育大讲堂时直言,父母关注孩子的吃穿、学习,却很少真正地陪孩子,关心他们的心理、情绪及真正需要的东西。

她为什么这么“坏”?
近日,一电梯监拍视频曝出了发生在重庆的惨剧:一名10岁女童趁对方家长[微博]不注意,竟残忍摔打陌生1岁男童。

面对女童残忍的行为公众哗然,不少部分网友猜测——“子不教父之过”。

10岁的孩子做出如此丧心病狂之事,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难辞其咎。

对此,网络红人“留几手”也持有相同观点:“家庭暴力是个死循环,爱使用暴力的人往往小时候也是家暴的受害者。

比如,一个小女孩总被她妈扇嘴巴子,那么她长大后有可能变得很暴戾,从而虐待更弱小的婴孩儿。


而作家连岳则认为,不能把原因归结为后天。

他发微博
称:“小女孩摔打男童,跟社会教育都无关,她就是天生的罪犯,小概率事件。

认为小孩全是纯洁动物的,可能忘了童年生活。

”这一论断将问题的讨论上升到人的天性的高度。

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
根据电梯的监控录像和女童父亲的描述,她至少在电梯内,客厅沙发上和阳台对男童连续实施踢打,而后还将后将男童抱至阳台栏杆上逗玩,致男童从25层阳台栏杆坠落。

总结来看,施暴者在本应由成人庇护无忧无虑的年龄里却做出令人发指的暴行,如此纯粹的“恶”,使人很难相信她是习得的,更容易怀疑她施暴的行为是天性所然。

那么,真的存在天生犯罪吗?2005年的期刊《儿童心理学与精神病学》上刊登了一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七岁儿童的重要基因风险的证据》。

文章就明确了某些心理特点会遗传,而这些特点会在儿童阶段就产生影响。

德国不莱梅大学神经病学教授杰哈德•罗斯也发现了大脑额叶的病变和犯罪相关,这部分出现病变的人66%会犯重罪。

而这种病变,甚至可以在5岁左右儿童身上就可体现。

通常情况下,认定某个人“像他父亲一样脾气暴躁”或者“像他母亲一样多愁善感”,说明了性格中的一些特征来自遗传。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如果从父母一方获得的遗传物
质DNA可以确定子女的身体特征,那它也会影响他们性格的某些方面。

因此,像激动、胆怯或者外向这些性格表现都是从母亲或父亲的基因中遗传下来的。

母亲的基因对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父亲的基因则主要影响易感性和情绪。

后天能教出好性格吗?
相比于遗传,后天的教育谁更重要呢?国际知名神经学研究专家马斯德乌说:“我们可以将神经系统与手做比较。

如果一个人的双手用来打铁,那么必定是手指粗壮却不灵活,相反,如果双手被用来弹钢琴,那手指必定修长而灵活。

”由此不难看出,成长的环境、家长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基因遗传更加重要。

在不少家长群里,女孩摔童事件敲响了家长们心中的警钟。

家长普遍认为,最该反思的是,女孩摔打男童”这样的“恶”,是由谁“训练”出来的。

南宁的“秀妈”认为,摔童女孩的父亲说他们经常打骂孩子,“很显然,这个女孩心理有问题,跟家庭教育有关”。

“俊俊”爸爸则认为,女孩的家长平常很爱打牌,对孩子缺乏关爱,更谈不上关注孩子心智的发展。

“如果夫妻关爱小孩,孩子自然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怎么会暴打1岁的小孩
呢?”
在北京市青少年压力管理中心主任熊汉忠看来,极端事件通常是在极度的情绪下发生的,而家长和孩子不能正确识别情绪并将其以正确的方式疏导排解则会促使该行为产生。

“家长只知道在孩子成绩不好或犯错时,打骂孩子,却不关心孩子的情绪;甚至经常要求孩子不许哭、不许害怕。

家长这种不让孩子宣泄出自己情绪的行为极易使孩子心理受到伤害,从而引发更极端的情绪,这是对自我情绪管理极度缺乏的结果,而如何帮助孩子管理情绪这就是爸妈们要花费心思的事。


好家长要懂得“上医治未病”
熊汉忠在工作中遇到过很多家长案例,发现很多在平时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而忽略孩子的心理,一旦发生极端事件,才追悔莫及。

熊汉忠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曾经有一位妈妈,平时总是对孩子的学习不断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有一天,这个孩子因为各种压力堆积,选择了跳楼。

面对躺在医院的孩子,这位妈妈悲痛欲绝,那一刻,她对孩子所有的想法和期待都不复存在,的愿望就是“孩子能活着”。

“我想向广大的家长传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家长要懂得
预防性地防止一些极端性的发生,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熊汉忠随即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名医扁鹊的故事——古代名医扁鹊为人所熟知,《史记》所载他以神奇医术为齐桓侯诊病的故事流传久远。

殊不知,谈到自己医术时,他却说不如两个哥哥:大哥,医在病情发作之前,病人未觉其病已除去病根;二哥次之,医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刚显已药到病除;他最差,医在病情已很严重之时,不仅病人痛苦,且下大力才得病除。

这则故事形象地说出了中医追求的境界‘治未病’。

”这则故事给广大教育者和家长都带来一个良好的启示,要懂得提前“把脉”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预防并阻止极端事件的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