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讲课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1讲课件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提示: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 2.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①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___软__流__层_____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 物质循环。 ②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__放__射__性__物__质__的衰变。
料”和“籽料”之分。据此回答(1)~(2)题。
(1)“山料”产于山上的岩体中。“山料”黄龙玉属于( C )Fra bibliotekA.沉积岩
B.变质岩
C.侵入岩
D.喷出岩
(2)形成“黄龙玉”的岩石,其特征是( D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具有片理构造
D.结晶颗粒较大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特点及用途 1.三大类岩石
沉积岩固―结―成→岩砾 砂岩 岩常含有化石,具有层理结构 页岩
已生成岩石石页灰岩岩变―质―作→用变质岩大板理岩岩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常见岩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类型
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A.岩浆活动 B.岩浆侵入
C.外力作用 D.变质作用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物质循环关系可知,①岩是喷出 岩,②岩是沉积岩,③岩是变质岩,④岩是侵入岩。长白山 天池是火山口积水形成的,附近最常见的岩石是喷出岩,A 项正确。第(2)题,根据上题判断可知,③类岩石为变质岩, ①②④三类岩石变成③类岩石的地质作用是变质作用。D 项 正确。
栏目 导引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2.板块运动
板块运动
对地表影响
举例
板块张裂
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大洋板块俯冲带附近
大洋板块与 常形成海沟大陆板块
板块 大陆板块 受挤向上隆起成岛弧
碰撞
和海岸山脉
挤压
大陆板块与 常形成巨大的山脉或
马里亚纳海沟、东亚 岛弧链;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青藏
大陆板块 高原
高原
[学以致用] (2017·4月浙江省选考考试)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 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A、B对应恰当的是 ( )
答案 4.A 5.D
6.读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丁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地貌名称是______。 (2)乙处地质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甲、乙、丙处中的__________ 处开采最合适。 (4)若建设地下隧道,从地下水运动状况、工程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考虑,应选址在甲、乙、丙处的__________处为好,其中 __________处最不合适建大型工程。
()
A.甲和乙 B.甲和丙 C.丙和丁 D.乙和丁
解析 由图可知,甲为火山喷发,由内力作用形成;乙是黄 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丙是 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山脉;丁是风力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沙丘景 观。 答案 B
二、板块构造与宏观地形(必考 a、b) 近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试从
板块运动角度进行解释。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隆起 形成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处在不断挤压过程中,导致 喜马拉雅山脉不断上升。
[探究归纳] 1.板块构造示意图的判读要点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本章概述】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是开启地理学‎原理的一把钥‎匙,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地位。

在每年的高考‎和毕业会考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教材内容虽然‎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但对于这些自‎然要素并未要‎求深入了解,而是紧紧抓住‎要素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即重点是要了‎解自然要素的‎变化过程、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课标解读】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表达了三个要‎点:1·地壳的物质组‎成是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础知识。

从地壳的物质‎组成入手,认识矿物与岩‎石,特别是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对正确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2·“物质循环”强调的是过程‎,即岩石与岩浆‎的转化过程。

具体还体现在‎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的过‎程上。

教学中要学生‎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岩浆间‎的相互转化上‎。

3·“运用示意图说‎明”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强调。

运用简明地理‎图像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反映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基本能认识最‎常见的矿物或‎岩石。

2·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及相‎互转化过程。

3·能运用示意图‎,简要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对常见矿‎物、岩石标本及图‎片的观察识别‎,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常见‎矿物、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2课时)洋流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析水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海洋水是地球水体的最大组成部分,洋流是海水运动的重要方式,也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实现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

因此,洋流的知识属于地理学中的基础知识,非常重要。

本节教材内容与前后几节教材的内容有紧密联系。

表现如下:一方面,关于洋流的分布,与前面所学的全球风带的分布、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世界气候分布等有着密切关系;另一方面,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就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的体现。

对洋流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学习,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绘图能力,提高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应用能力,实现对所学知识和已有能力的迁移。

二、本节课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课标解读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理解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对教学过程也提出了要求,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判读分析。

五、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存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

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学习洋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类似知识的延续。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章末整合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章末整合

(2)等潜水位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位高于
潜水水位,则是河流水补给潜水。在剖面图上,由河流向
两边等潜水位线数值越来越小。
4.等潜水位线图的应用
(1)等潜水位线图与水井
①在等潜水位线图中,水井位置设置:为了有利于最大限
度地积累潜水,各水井并列应与等潜水位线平行。如图 中,1、3布置水井是合理的,1、2取水有冲突,是不合理的.
)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出副热带高压脊在长三角的南部 (或东
南部),此时长三角多盛行东南风,A项错误;台风从低纬度北上
遇到强大的副热带高压时,不能继续北上,只能在其南侧活动, B项正确;台湾海峡正好处在副高的控制之下,天气晴朗干燥, C 项错误;图中副热带高压脊大致位于25°N附近,材料中的“雨 带位于高压脊以北5~8个纬度”,说明华北地区不处于雨带范围
与北方来的干冷空气交锋在长江流域一带,形成长江中下游 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盛夏,副高进一步北进,雨带北 移到华北、东北地区;9月,副高南移,雨带也随之南移。 2.异常年份:副高的位置和强弱异常,会引起我国不同地
区的水旱灾害。(1)若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
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则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 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2)当副高季
(1)潜水流向:在重力作用下,垂直于等潜水位线,由高值
流向低值。如右图:
(2)河流流向与等潜水位线的关系:一般由高等潜水位线向低等潜 水位线流,原因是等潜水位线数值越大,一般地势越高,而河水 由高处往低处流。
3.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的确定
(1)等潜水位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位低于
潜水水位,则是潜水补给河流水。在剖面图上,由河流 向两边等潜水位线数值越来越大。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案

地壳物质的组成与物质循环学案

第二单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

2、矿物的存在形式:、、。

3、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时,就称为矿产。

4、矿石:富含的就是矿石。

5、关系:
结合聚集岩浆岩
化学元素矿物岩石沉积岩
变质岩
有用富集包含
含有
矿产矿石
第30页“阅读”
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
金属矿有色金属:黄铜矿
贵金属:黄金
稀有金属:锆、钼等
矿物常见矿物: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滑石、石膏、
磷灰石
非金属矿能源类矿物:煤、石油、天然气
重要矿宝石类矿物:金刚石、玉石等
第30页“活动”
实验二:
①透明度:方解石、萤石、石英透明或半透明;滑石、石膏不透明。

②刻画: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萤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
不动石英。

(二)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集合体,由或
矿物组成。

2、按成因分类:、、。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和其下的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二)岩石的转化
B
甲乙
A D
B C
D C
丙丁
D
甲——
乙——
丙——
丁——
A 冷凝作用
B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C 变质作用
D 重熔。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①概念 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②矿产 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③矿物的基本 存在形式 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石英(SiO2)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④矿物的分类 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2、岩石 ①概念 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②分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如砾岩、页岩、石灰岩、砂岩。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 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 石英岩、页岩→ 板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 循环

①概 念 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②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③产生影响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 转化 ①岩浆→岩浆岩 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 ②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 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 ③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 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重熔再生作用)成为新的岩浆

附:本节内容123:一大循环、两大特点、三个概念、三类岩石 一大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岩石的转化 两大特点:沉积岩的两大特点 三个概念:矿物、矿产、岩石 三类岩石:成因及常见的类型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示范教案(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本章规划地球由一系列物质圈层构成,一般可分为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四大圈层,四大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这是目前人类活动所涉及的主要空间范围,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本章内容紧紧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突出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题,对于自然环境,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为此教材安排了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和大洋环流等教学内容,为加深对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理解,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基本的自然地理原理,包括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天气系统等。

通过以上规律、原理的分析,能更好地认识各圈层在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去探寻揭示大自然的奥秘。

本章教材共分四节,许多内容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教学中应对以下问题予以充分重视:能够运用内、外力的关系分析各种地貌成因,能运用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天气与气候现象,能够结合洋流分布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章许多内容较为抽象,不易理解,是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例进行说明和讲解,并尽可能多地应用多种教辅手段创设情境,以此突破教学难点,增强教学效果。

课时安排: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课时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2课时第三节大气环境5课时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2课时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从容说课本节内容主要学习两个大问题,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地壳的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矿物和岩石两部分,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正确识别常见的几种矿物,强调矿物与矿产的区别。

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成因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可运用采集到的岩石标本、投影图片、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理解掌握三大类岩石各自的形成和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学案 地理(必修一)
1
1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2
学习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的外力因素。
1.记忆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形成的特殊地貌类型。
2.理解典型地貌的形成过程,能够用正确的理论(外力作用)解释部分地貌的形成过程。
3.认识一些典型地貌的特征。
学习任务:
(一)思考问题(根据我的“重走丝绸之路”计划路线回答)
1、你从上述丝绸之路考察留下的图文材料中发现了哪几种地貌形态?

2、你能根据“我”的简易描述和自己本身的了解推测这些地貌形成与哪些自然因素有
关呢?
(二)实验探究
1、请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实验现象

2、哪种现象属于侵蚀作用?形成了什么景观?如果在自然界中,会形成什么景观?
3、哪种现象属于堆积作用?形成了什么景观?如果在自然界中,会形成什么景观?
4、请同学们从实验中总结侵蚀作用与堆积作用的区别.
(三)归纳总结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风化壳 普遍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雅丹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滨海地区
流水
侵蚀



峡谷、沟谷、瀑布等 湿润、半湿润地区



石钟乳、石笋,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冰川
侵蚀
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 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柱 基岩海岸地区




风力沉积 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流水积沉 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出山口、入海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沉积 冰碛地貌 高山和高纬地区
海浪积沉 沙滩地貌 滨海地带
导学案 地理(必修一)
1
2
(四)活动
回想旅游路线中,各种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
破碎的狮身人面像:
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奇特的“怪石”:
新月形沙丘:
角峰:
马尔代夫的沙滩:
长江三角洲: 

(五)课后探究
实验探究:风力作用实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
电动吹风机向里吹风。注意观察风力大小不同时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观
察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探究课题:地貌形态的研究
探究内容:调查本地的典型地貌形态,并进一步搜集资料,了解这种典型地貌类型在近
几十年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探究过程、方法:可以访问老人,请他们讲一讲近几十年来当地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
除文字外,更要注重图片、相片资料的搜集,尤其是野外考察时,要注意自己拍照,以获取
第一手资料。整理搜集的资料,分析引起地表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要特别注意人类活动
引起了哪些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从而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探究结果:整理成文,在班内开研讨会。

(六)自我检测
1.读下图所示三种地貌,回答下列问题。
(1)A图地貌为 冰蚀 地貌,它是由 冰川侵蚀 作用形成的,图中①是 冰斗 ;

②是 角峰 ③是 U形谷 。
(2)B图地貌是 雅丹 地貌,它是由 风力侵蚀 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 干旱、
半干旱 地区。
(3)C图地貌为 喀斯特 地貌,其原因是 可溶性 岩石,受到含有 CO2
的水的 溶蚀 作用而形成,图中 ①是 石钟乳 ;②是 石笋 ;③是 石柱 。
导学案 地理(必修一)
1
3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C图地貌为 流水侵蚀 地貌,该地貌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黄土 高原,
该区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成因主要是 流水侵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