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十三跋全文

合集下载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

《兰亭序》全文和释文

行书法帖《兰亭序》全文和释文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并由羲之作序。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繁体全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係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兰亭序》简体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定武兰亭赵孟坚落水本溯源

定武兰亭赵孟坚落水本溯源

中国书圣东晋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於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修禊日,携三子邀会当时名流雅士共四十一人,於会稽山阴之兰亭,作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之佳叙。

主人内史大人,在酒兴之餘,情志大发,用蠶繭(蚕茧)纸,鼠鬚笔,写下了中华民族万世流传天下第一行书墨宝兰亭序文,凡廿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及醒后,他日更書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右军亦自爱,留存子孙传掌,至七代孙僧智永(即右军第五子徽之后代),僧死留於弟子辩才,宝重过於师在日。

自唐太宗将此一宝物兰亭序真迹随伴於昭陵之后,此一中华伟大的墨宝真迹,早已消失於人间矣!所幸当时之书法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及供职皇家弘文馆之搨书人冯承素,韩道政,诸葛桢,赵模,汤普徹等人,奉欶临摹及響搨禊帖墨迹,先后分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其中欧阳询所临摹之墨本最为真似,文皇遂命上石留存於殿阁之中,外人不得见。

唐朝后代又将此石背面刻上舒元舆之牡丹赋,相互媲美。

然而在残唐五代时,朱梁纂竊辇置汴都(今河南开封市),后为北辽耶律德光破石晉时,掳至北方,途中将此石丢弃于河北殺虎林(今河北定县境),尚有其他各种不同传说之记载,请详阅宋桑世昌及俞松二贤之兰亭考,此处仅述其中之一种较为通常之传说而已。

按兰亭序,唐人所摹最具典型者,所谓之下真迹一等之鑴字,有多种不同源流之记载,兹取其常见者可两种简述如下:此石於北宋仁宗慶歷(庆历)中,宋景公帅定武,有人见而识之,献於景文,景文喜甚,不敢私有,留於公库,拓出之禊帖,世谓之定武本,后熙寧(或谓元豐中)薛帅正帅定武,其子紹彭别刻石,鑱损[湍][流][带][右][天]五字膺石,留郡以惑人,易之以行,攜原石归长安其弟嗣昌手。

宣和中,内侍梁师成为长安承受官批旨取原石,嗣昌仓卒间,连夜墨搨,冀得多蓄,流传人间,每叠三纸,加氈(毡)墨重撫之,因此最外一纸墨深字瘦,中间一纸墨浅字较细,最贴石面上之一纸,则墨又浅其字则肥,即世谓之蝉翼本是也。

遂将原石奉旨送至宫中,置睿思殿(或谓宣和殿),后移置於玛瑙亭,尝以拓本分赐臣,故此定武本禊帖,计有[瘦][肥]本之分,与五字未损本及损本之别,然皆为定武帖。

兰亭诗六首王羲之创作的六首诗

兰亭诗六首王羲之创作的六首诗

兰亭诗六首是我国书法大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我国文化历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六首诗的创作,不仅展示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艺术,更是融汇了他对诗词的独到理解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这六首兰亭诗进行深度解读,以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美学和人文内涵。

兰亭是王羲之的别墅,也是他创作兰亭诗的地方。

这六首诗以兰亭和墨池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景色、情感和思想境界。

第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描述了诗人离别的情怀,抒发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情。

这首诗以"兰亭"、 "草色"、 "送别"、 "落日"、 "萧萧"等词汇为特征,描绘了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追求自由的精神。

这六首诗的创作源于王羲之的创作激情和他对自然景色的挚爱。

第二首《兰亭集序》以“兰亭”为标题,描绘了王羲之在兰亭举行文会的情景,其中融入了对书法、诗词和自然的评述和抒怀。

这首序表现了王羲之对书法的自信和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和忠贞不渝的情怀。

在这首序里,王羲之深情地展示了他对书法的理解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从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佳作。

第三首《兰亭诗》以 "兰亭" 为主题,描述了王羲之在兰亭墨池边举行文会的情境和心情,表达了对诗文艺术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真挚。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展现了王羲之对自然景色的感悟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表达了他对诗词的理解和对自然的赞美。

第四首《兰亭集序》以 "兰亭" 为中心,主要描绘了王羲之在兰亭书法会上的情景和心情,表现了他对书法和自然的真挚热爱。

这首序以 "兰亭"、 "书法"、 "文学"、 "自然" 为主题,展现了王羲之对文学艺术和自然景色的细腻感悟,表达了他对书法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

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原文和翻译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天台人。

译文:《兰亭序》的艺术价值诚然是不可忽视的,其流传于世间的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其精识之尤者。

于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

”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舟次宝应重题。

译文:《定武兰亭》拓本在宋未南渡时,士大夫人人都有。

靖康之变时定武石刻丢失,江南好事者往往在家里刻上一块兰亭刻石,不用想一下子数十百本兰亭帖面世,真假难辨。

王顺伯、尤延之等诸位先生,是精于鉴赏者中出类拔萃的人物。

他们能够从墨色、纸色、笔画的肥瘦浓纤之间分辨真假,丝毫不差。

所以朱熹曾经为兰亭题跋说看来不只是对礼有争论不休啊,作为调侃。

传刻的版本太多,很难分辨好坏。

但此卷是非常好的版本,五字被损,字迹肥瘦适中。

和王子庆所收藏的赵子固版本没什么区别,是石刻版本中的至宝。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船到了宝应重题。

第三跋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已如飞。

玉凫石虎散落人间,鬼神守护不可寻。

若从靖王所藏本,尚馀墨本在人世。

流落人间五十年,而今不知安所在。

唯有右军亲笔真,神光离合不分明。

应须数尺澄清波,中有蛟龙盘屈气。

周文房书云兴,平泉之石渐渐出。

《黄庭》小楷世所无,《食鱼》真迹今安在。

又闻《会稽颂》佳绝,亦复欲得一观之。

若以他人真草视,洋浩荡波难为别。

兰亭集(修改后)

兰亭集(修改后)

时间 地点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由
修禊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集 会 盛 环境 况
信 可 乐 也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人物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 “信可乐也”?
人众
时美
衡 水 二 中 王 运 江
他的行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 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 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由于他在书法上 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世说新语· 雅量》: ‚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 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 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 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 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 因嫁女与焉。‛ 于是也就有了‚东床快婿‛ 之说。
这种"痛"是痛什么?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 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 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理清背诵思路:
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 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 忧患的来源。
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 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 慨系之矣”。 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 骸之外”。“夫”字为抒发感慨的标 志。作者从人们为人处世的方式入手, 把人们的交往分成两种形态:静态 (内向)和动态(外向)。 衡 水 作者意在以此为切入点,引出第 二 中 二层的感慨。“虽趣舍万殊„„岂不 王 运 痛哉!”

兰亭十三跋

兰亭十三跋

兰亭十三跋释文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

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

天台人。

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

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

舟次宝应重题。

子昂。

兰亭诚不可忽。

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十八日清河舟中。

河声如吼,终日屏息。

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

盖日数十舒卷。

所得为不少矣。

廿二日邳州北题。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僧”字旁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

”)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

从其借观不可。

一旦得此,喜不自胜。

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乃为有益。

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昨晚宿沛县。

廿六日早饭罢题。

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此又存乎其人。

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廿八日。

济州南待闸题。

廿九日至济州。

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

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

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

急登舟解缆,乃得休。

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兰亭诗  柳公权行书

兰亭诗  柳公权行书

兰亭诗柳公权行书柳公权行书《兰亭诗》作者:***《柳公权行书兰亭诗》全本《兰亭诗》卷,传唐柳公权书,绢本,行书,纵26.5cm,横365.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王献之四言诗并序。

四言诗,王羲之为序,序行于代,故[不]录。

其诗文多不可全载,今各裁其佳句而题之,亦古人断章之义也。

[次]之如右。

王羲之自此已下十一人,兼有五言。

代谢鳞次,忽焉以周。

欣此暮[春],和气载柔。

咏彼舞雩,异代同流。

乃携齐好,散怀一丘。

谢安[伊]昔先子,有怀春游。

契慈玄执,寄教林丘。

森森连岭,茫茫原畴。

逈霄乎摸,凝泉散流。

谢万肆眺崇阿,寓目高林。

青萝翳[岫],修竹冠岑。

谷流清响,条鼓鸣音。

玄崿吐润,霏霞成阴。

孙绰春咏登台,亦有临流。

怀彼代水,肃此良俦。

修林阴沼,旋濑莹丘。

穿池激湍,涟滥觞舟。

徐丰之俯挥素波,仰掇芳兰。

尚想冥客,希风永叹。

孙统茫茫大造,万化齐轨。

罔悟玄同,竟异标旨。

平勃运摸,黄绮隐机。

凡我仰希,期山期水。

王彬之丹崖竦立,葩藻映林。

渌水[扬]波,载浮载沉。

袁矫之人亦有言,意得则欢。

嘉宾既臻,相与游盘。

微音迭咏,馥焉若兰。

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王凝之[庄]浪濠津,巢步颖湄。

寄心玄冥,[千]载同归。

王肃之在昔暇日,味存林岭。

今我斯游,神恬心静。

王徽之散怀山水,翛然忘羁。

秀薄粲颖,疏松笼崖。

游羽扇香,鳞跃清池。

肆目寄心,欢冥二奇。

王丰之自此已下三人无五言。

肆眄岩岫,临泉濯趾。

感兴鱼鸟,安兹幽跱。

华茂林荣其蔚,涧激其隈。

沉沉轻觞,载欣其怀。

庾友[寄][心]城表,辽辽远迈。

理感则一,冥[心]玄会。

五言诗序,孙兴公。

古人以水喻性,有旨哉,非以渟之则清,诸之则浊耶。

故振辔[于][朝]市,则充屈之心生,闲步于[林]野,则辽落之意兴。

仰瞻羲[唐][既]远矣。

近咏台向,顾探增怀□,于暧昧之中,思鎣拂之道。

暮[春][之][始],[稧][于][南]涧之滨,高[岭][千]寻,[澄]湖万顷,乃席芳草,镜清[流]卉。

物观鱼鸟,具物同荣,资生[咸]畅。

兰亭十三跋全文

兰亭十三跋全文

兰亭十三跋全文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全文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

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

天台人。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

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

舟次宝应重题。

子昂。

第三跋:兰亭诚不可忽。

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四跋:河声如吼,终日屏息。

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

盖日数十舒卷。

所得为不少矣。

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僧”字旁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

”)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

从其借观不可。

一旦得此,喜不自胜。

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乃为有益。

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昨晚宿沛县。

廿六日早饭罢题。

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此又存乎其人。

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廿八日。

济州南待闸题。

第八跋:廿九日至济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全文
第一跋: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亡,在人间者有数。

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士以为至宝。

然极难辨。

又有未损五字者。

五字未损,其本尤难得。

此盖已损者。

独孤长老送余北行,携以自随。

至南浔北,出以见示。

因从独孤乞得,携入都。

他日来归,与独孤结一重翰墨缘也。

至大三年九月五日,跋于舟中。

独孤名淳朋。

天台人。

第二跋:兰亭帖当宋未度南时,士大夫人人有之。

石刻既亡,江左好事者,往往家刻一石,无虑数十百本,而真赝始难别矣。

王顺伯尤延之诸公。

其精识之尤者,於墨色、纸色、肥瘦秾纤之间,分毫不爽。

故朱晦翁跋兰亭谓:“不独议礼如聚讼”,盖笑之也。

然传刻既多,实亦未易定其甲乙。

此卷乃致佳本,五字镵损,肥瘦得中。

与王子庆所藏赵子固本无异,石本中至宝也。

至大三年九月十六日。

舟次宝应重题。

子昂。

第三跋:兰亭诚不可忽。

世间墨本日亡日少,而识真者盖难。

其人既识而藏之,可不宝诸。

十八日清河舟中。

第四跋:河声如吼,终日屏息。

非得此卷时时展玩,何以解日。

盖日数十舒卷。

所得为不少矣。

廿二日邳州北题。

第五跋: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顷闻吴中北禅主,僧(“僧”字旁有行间夹注:“名正吾,号东屏。

”)有定武兰亭,是其师晦岩照法师所藏。

从其借观不可。

一旦得此,喜不自胜。

独孤之与东屏,贤不肖何如也。

廿三日将过吕梁泊舟题。

第六跋: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乃为有益。

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

昨晚宿沛县。

廿六日早饭罢题。

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

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

此又
存乎其人。

然古法终不可失也。

廿八日。

济州南待闸题。

第八跋:廿九日至济州。

遇周景远新除行台监察御史,自都下来,酌酒于驿亭。

人以纸素求书于景远者甚众。

而乞余书者坌集,殊不可当。

急登舟解缆,乃得休。

是晚至济州北三十里,重展此卷,因题。

第九跋:东坡诗云:“天下几人学杜甫,谁得其皮与其骨。

”学兰亭者亦然。

黄太史亦云:“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此意非学书者不知也。

十月一日。

第十跋:大凡石刻虽一石,而墨本辄不同。

盖纸有厚薄、麤细、燥湿,墨有浓淡,用墨有轻重,而刻之肥瘦明暗随之。

故兰亭难辨。

然真知书法者,一见便当了然,政不在肥瘦明暗之间也。

十月二日过安山北寿张
第十一跋:右军人品甚高,故书入神品。

奴隶小夫,乳臭之子,朝学执笔,暮已自夸其能。

薄俗可鄙,可鄙。

三日泊舟虎陂,待放闸书。

(同日又临兰亭序,序后有“同日临此”四字。

)
第十二跋:余北行三十二日,秋冬之间而多南风,船窗晴暖,时对兰亭,信可乐也。

七日书。

第十三跋:兰亭与丙舍帖绝相似……(似有阙文)。

Welcome To Download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