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家庭作业
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答案

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答案【篇一: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10月1日课本第4页第3、4题,第5页第15题10月2日课本第8页第4、5、6题, 10月3日课本第14页第4、8题,第15页第14题10月4日课本第25页第8题,第26页第12、16题10月5日课本第34页第14题,第35页第17、18题;做一件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帮家长做家务);读一本好书;建议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做一件手工作品。
【篇二:六年级数学家庭作业】命题:陈海峰审核:周永忠班级姓名一、填空题1、二千零四十万七千写作(),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万。
2、68个月=()年()个月 4升20毫升=()立方分米4、自然数a除自然数b,商是18,a与b的最小公倍数是()。
5、从168里连续减去12,减了()次后,结果是12。
6、一根钢材长5米,把它锯成每段长50厘米,需要 3小时,如果锯成每段长100厘米的钢段,需要()小时。
57、一个长方体木料的长和宽都是4分米,高是8分米,这根木料的体积是();如果把这根木料锯成两个正方体,那么这两个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和是()。
8、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10平方厘米,它的长和宽是两个连续的自然数,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39、把0.5:化成最简整数比是():(),比值是()。
510、比a的3倍多1.8的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是(),当a=2.4时,这个式子的值是()。
11、一个数, 减去它的20%, 再加上5, 还比原来小3。
那么, 这个数是______________。
12、甲数比乙数小16%, 乙数比丙数大20%, 甲、乙、丙三数中, 最小的数是________。
13、时钟上六点十分时, 分针和时针组成的钝角是______________度。
14、11 只李子的重量等于2只苹果和1只桃子的重量, 2只李子和1只苹果的重量等于1只桃子的重量, 那么, 一只桃子的重量等于__________只李子的重量。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抗日战争爆发。
教材通过详细描述事变的过程,以及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经过,让学生了解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整体背景,对于国共两党的合作,以及一些重要的抗日战争战役有所了解。
但对于七七事变的细节,以及全民族抗战的过程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全民族抗战的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掌握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细节过程。
2.全民族抗战的意义和过程。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通过讲解、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PPT,展示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相关内容。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事变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详细讲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事变的历史背景,掌握事变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和材料,讨论全民族抗战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全民族抗战对于中国的历史意义,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和平,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
六年级数学上册家庭作业

六年级数学第一学期家庭作业9月1日填空。
1.圆中心的一点叫(),用字母()表示,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
2.()叫半径,用字母()表示。
3.()叫直径,用字母()表示。
4.在一个圆里,有()条半径、有()条直径。
5.()确定圆的位置,()确定圆的大小。
6.在一个直径是8分米的圆里,半径是()厘米。
7.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 )。
8.在同一圆内,所有的()都相等,所有的()也相等。
()的长度等于()长度的2倍。
9月2日判断。
1.直径都是半径的2倍。
()2.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
()3.在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中,直径最长。
()4.画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应叉开4厘米。
()选择题。
1.圆是平面上的()。
①直线图形②曲线图形③无法确定2.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
()①一定是圆的半径②一定是圆的直径③无法确定3.圆的直径有()条。
① 1 ② 2 ③无数9月3日按要求画圆。
1.半径是2厘米。
2.直径是3厘米。
填空题1、时钟的分针转动一周形成的图形是()。
2、从()到()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
3、通过()并且()都在()的线段叫做直径。
4、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所有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
5、用圆规画一个直径20厘米的圆,圆规两脚步间的距离是()厘米。
9月4日填空题1、圆心决定了圆的(),半径或直径决定了圆的()。
2、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所有的半径都()。
直径是半径的(),半径是直径的()。
3、408平方米=()平方分米4200平方米=()公顷4、9.75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7米6分米=()厘米5小时12分=()小时9月5日判断1、圆中过圆心的线段叫做直径。
()2、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4、两个圆的直径相等,它们的半径也一定相等。
()5、经过一个点可以画无数个圆。
()6、半径是射线,直径是线段。
()7、2个半圆可以拼成一个整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是八年级上册历史课程的一部分,主要讲述了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以及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全民族抗战。
教材通过详细叙述七七事变的经过,以及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团结一致,英勇抵抗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的背景,对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争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七七事变的详细经过,以及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七七事变的经过,认识七七事变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2.学习全国各界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理解全民族抗战的精神内涵。
3.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七七事变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以及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展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网络资源,如相关历史论文、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卢沟桥事变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七七事变?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呈现(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七七事变的经过,包括事变的起因、经过、结果等。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事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如佟麟阁、赵登禹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全民族抗战的具体情况,如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等。
每组选取一个讨论主题,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总结全民族抗战的特点和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七七事变是中国全国范围内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开始?”5.拓展(10分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七七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日本侵略者入侵面前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年级上册日记(精选27篇)

二年级上册日记(精选27篇)二年级上册日记(精选27篇)有趣的一天又要结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何不趁现在赶紧写一篇日记。
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上册日记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上册日记篇1这个星期天,我们家又迎来了一月一度的小扫除。
和以往一样,我的地盘仍是书桌和沙发底下。
我心里暗自欢喜:嘿嘿,书桌我昨天刚整理过,今天的NO。
one一定是我的。
“在我的地盘你就得听我的……”,我一边哼着流行音乐,一边拿着扫帚先在一个沙发底下掏呀掏,咦?怎么什么都没有?太好了!又少了一点活儿。
接着我又在另一个沙发下掏,哇,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乒乓球、小玩具、空盒子等数不胜数,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呀,难道我在书桌上争取的时间就会这样浪费掉吗?眼看爸爸的厨房和餐厅、妈妈的卧室都快整理好了,我该怎么办呢?突然我灵机一动,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装进一个大袋里,先搬过去,然后再归位。
我马上将他们收进了袋子里,迅速背到我的卧室,正当我要将它们归位时,爸爸突然高喊一声:任务完成!我也不甘落后,急忙用最快的速度来整理,就在这一刻,妈妈突然喊了一声:完成!我一下子象霜打的茄子──蔫了,唉,好的开头不一定会有优秀的结果啊!二年级上册日记篇2在星期五的早上,天气凉爽,爸爸急着上班,很早就把我送到了奶奶家里。
今天怎么过呢?按原先计划要写一部分作业。
我掏出本子正准备写,刘育林哥哥跑过来,神秘悉悉的对我说:“一会儿爷爷要带我们去四季港湾溜冰,我们俩不坐车,自己骑自行车去!”我一听,心里十分兴奋,抓紧时间几下写好作业,早早做好了出发的准备。
过了一会儿,爷爷骑电动三轮车带上奶奶和弟弟,我和哥哥骑自行车在前面充当“开路先锋”。
过了一会儿,我们就到达了目的地。
在“四季港湾”的平地上,我和哥哥都穿上了溜冰鞋,开始了你追我赶的较量。
弟弟在我们的后面使劲追。
在溜回树下的时候,刘育林哥哥蹲下放慢了速度,被后面追赶的小弟一推,摔了个跟头,爷爷说了弟弟几句,他就跑一边去哭了,鼻涕一把泪一把。
五年一期数学第七周家庭作业

五(1)班第七周家庭作业【示范】小数除法:(先移动小数点,再按整数除法计算,最后点上小数点)12.6 ÷ 0.28 =小数点点在被除数“移动后”的小数点的正上方45完成小数点的移动之后,计算与之前相同0.2812.60.112140每次减出来的差都必须小于除数,不是的话,就意味着商小了,要将原来的商再增大。
140的位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做。
一、填空1、除法的意义是:①、将一个数()分成几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
②、已知两个因数的()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
2、四则运算中,不需要对齐小数点的只有(),除法运算()对齐小数点。
【填“要”或者“不需要”】3、计算小数除整数时,先按()算出商,再点上(),小数点在()小数点的正上方。
需要补“0”时,要补“0”。
4、在小数的末尾填上或减去(),小数的大小不变。
5、在计算除法时,每一次减出来的差都必须要()除数,不是的话则意味着商小了,要将原来的商再增大。
6、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要先将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同方向移动()的位数,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做。
商的小数点点在被除数移动后的()的正上方。
二.、列竖式计算(做加、减、乘、除全套)。
1.26÷18=43.5÷29=18.9÷0.27 =24÷1.5 =三、列式计算①、3.6除以0.48的商是多少?②、某数的1.5倍是0.456,这个数是多少?③、两个因数的积是12.6,一个因数④、48.15与8.15的差里包含了多少是8.4,另一个因数是多少?个2.5?四、解决问题。
1、甲、乙两船同时从青岛向相反的方2、某城市出租车起步价为10 向行驶,甲船每小时行35.5km,乙船每小元(3公里以内),以后每千时行42.7km。
经过5小时,两船相距多少米2元(不足一千米按一千米千米? 算),某人乘出租车走了4.8公里,他应该付给司机多少钱?五、完成教材P30、P31,完成学法P16、P17。
幼儿园小班七月学习成果展示及家庭作业布置

幼儿园小班七月学习成果展示及家庭作业布置一、评估主题幼儿园小班七月学习成果展示及家庭作业布置,是一个涉及教育教学和家庭教育的重要主题。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不仅要关注幼儿园小班学生在七月份取得的学习成果展示,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家庭作业布置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评估这个主题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育教学领域,幼儿园小班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是反映孩子在课堂上学习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校和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情况的一个窗口。
评估这个主题需要考虑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内容和效果,以及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馈和评价。
家庭作业布置也是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评估这个主题还要考虑家庭作业布置的方式、内容和效果。
我们要考虑怎样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这个主题。
在文章中,我们可以先从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和内容入手,介绍一些常见的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如画画、手工制作、表演等,并分析这些展示形式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反映程度。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期望和建议。
接下来,我们可以转入家庭作业布置的方式和内容,介绍一些适合幼儿园小班学生的家庭作业布置形式,如绘画、手工制作、游戏等,以及这些家庭作业布置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我们可以总结和回顾本文的内容,提出一些建议,如如何更好地利用学生学习成果展示和家庭作业布置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文章撰写根据上述评估,我们可以开始撰写这篇文章了。
我们重点介绍一些幼儿园小班学生在七月份的学习成果展示形式和内容,比如他们制作的手工作品、参与的小组表演、绘画作品等。
我们还要反复提及“学习成果展示”、“幼儿园小班”、“七月”等关键词。
我们要分析家长和老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和反馈,以及他们对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的期望和建议,反复提及“家长”、“老师”、“评价”、“反馈”等关键词。
苏科版译林七年级暑假作业2023年

苏科版译林七年级暑假作业2023年一、作业安排1. 暑假作业时间安排:暑假作业时间为2023年7月1日至8月31日,共计两个月时间。
2. 作业内容:本次暑假作业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的综合题目。
每个学科的作业要求均为参考课本内容,巩固知识点。
3. 作业形式:作业以试卷形式布置,每个学科的作业均为习题集,要求学生完成并在开学后交至各班级班主任处。
4. 作业要求:学生需按照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并保持作业整洁、规范,书写工整。
二、作业具体要求1. 语文作业要求:完成《译林七年级语文》相关练习题目,包括阅读理解、作文、课文填空等内容,要求表达准确、语言通顺。
2. 数学作业要求:完成《译林七年级数学》相关练习题,涉及整数、分数、方程式等知识点,要求计算准确、解题步骤清晰。
3. 英语作业要求:完成《译林七年级英语》相关练习题目,包括阅读理解、语法填空、翻译等内容,要求单词拼写准确、语法规范。
4. 物理、化学、生物作业要求:完成《译林七年级物理、化学、生物》相关练习题目,涉及基础实验、知识点梳理等内容,要求实验数据准确、知识点掌握透彻。
5. 历史、地理作业要求:完成《译林七年级历史、地理》相关练习题目,包括地图绘制、历史事件分析等内容,要求对地理、历史实情了解全面。
三、作业注意事项1. 假期时间分配:学生需合理安排假期学习时间,保证能够完成各学科的作业内容。
2. 书写规范:学生完成作业时,要求字迹工整、布局合理,做到不涂改、不塞写。
3. 借鉴参考:学生可适当参考课本、习题集等资料,但需独立完成作业内容,严禁抄袭。
4. 家长监督:家长应关注学生的作业进展情况,协助引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
五、完成情况检查1. 学生完成作业后,各班级班主任将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检查,对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若发现学生作业存在抄袭、纪律问题等情况,将按照学校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六、总结通过本次暑假作业,学生能够对上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梳理,为新学期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管理学院
专业:会计本科
学号:3142908181
姓名:刘俊霞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A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近代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B )
A、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3、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出发点主要是( B )
A、挽救民族工商业
B、挽救民族危亡
C、实现国家富强
D、挽救传统文化
4、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首先进行( D )
A、反封建斗争
B、反官僚主义斗争
C、反帝斗争
D、反帝反封建斗争
5、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 A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6、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能完全灭亡中国的最根本原因是( C )
A、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
B、中国悠久的的历史传统
C、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D、统治阶级的反抗
7、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是( A )
A、林则徐
B、魏源
C、康有为
D、孙中山
8、魏源在( C )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A、《地理大全》
B、《四洲志》
C、《海国图志》
D、《盛世危言》
9、提出“振兴中华”这个时代最强音的是( C )
A、林则徐 B 、康有为 C 、孙中山 D、周恩来
10、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是1851-1864年的( A )
A、太平天国起义
B、义和团起义
C、武昌起义
D、秋收起义
11、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地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是( B )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校邠庐抗议》
D、《变法通义》
12、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 A )
A、“中体西用”
B、“中西结合”
C、“师夷长技以制夷”
D、“西体中用”
1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 B )
A、民主运动
B、改良运动
C、革命运动
D、保皇运动
14、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 D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光复会
D、中国同盟会
15、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主要是( C )
A、买办资产阶级
B、官僚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16、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是( B )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共同纲领》
D、《建国方略》
17、为了获取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袁世凯签定了严重丧权辱国的条约( A )
A、“二十一条”
B、“善后大借款”
C、“西原借款”
D、“塘沽协定”
18、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 B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多项选择题
1、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是( BD )
A、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D、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是( AB )
A、独立的中国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
B、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C、中国被迫改变闭关自守政策
D、中国广大人民日益走向贫困
3、近代中国产生的新阶级是( BC )
A、无产阶级
B、地主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小资产阶级
4、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是( ABCD )
A、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
B、受三重压迫,革命性最强
C、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
D、与农民有天然联系
5、帝国主义没有能够实现瓜分中国的图谋,其原因是(BC )
A、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大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B、中国人民顽强、持久的反抗
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D、其他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斗争对列强的牵制
6、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主要是( ABC )
A、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B、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C、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D、洋务运动具有闭关自守性
7、“戊戌六君子”是谭嗣同、刘光第、林旭、(BCD )
A、梁启超
B、杨锐
C、杨深秀
D、康广仁
8、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ABCD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9、1905年11月,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分别是( ABC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E、民本主义
10、在20世纪初的中国,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代表人物有( BCD )
A、严复
B、章炳麟
C、邹容
D、陈天华
二、简答题
1、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资本-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了中国,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了破坏,但是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
第五,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2、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被成为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反帝反封建不彻底,民权主义;不能保证普遍的民权,民生主义: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毕竟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发动势力,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三、论述题
结合辛亥革命的历史,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
答: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主观原因: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他们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口号,甚至幻想以妥协退让来换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和支持。
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整个封建统治阶级,致使一些汉族旧官僚、就军官也混入革命的营垒。
革命党人最好甚至还把政权拱手让给了袁世凯。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不敢依靠反封建的主力君农民群众。
正因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没有被动员起来,这个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单薄。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同盟会内部的组织比较松懈,派系纷杂,缺乏一个统一和稳定的领导核心。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