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与复魅
微课之祛魅与返魅

巧 妙 的 课
堂运 用 。 在 这 一过 程 中 自身 水 平 定 然 得 到 提 升 , 然 后 才 是 学 生 “ 容 易 学 、 学得 懂 、 感 兴 趣 ” 的 效 果 ( 3 )将 来 ,微 课 最 强 大 的 生命 力 在 于 应 用 互联 网思 维 , 成 为 移 动 学 习 的支 点 。 从 长 远 来 看 盖 所 有 教 学 重 难 点 时 ,就 可 以利 用 基 于 大 数 据 的评 价 反 馈 技 术 精 准 地 推 送 给 有 需 求 的 学 生 分 实 现 传 统 课 堂 不 能 实现 的 “ 因材 施 教 ” 俗话说 , “ 见 微 而知 著 ” 。从 “ 微 ” 看 ,微 课 就像 一 面 镜 子 。教 师 在 具 体 的 视 频 镜 像 中可 以深 刻 地 照 见 自 己。从 “ 著 ”看 , 当微 课 产 品极 大 丰 富后 ,就 像 一 片 知 识 汪洋 . 学 生在 大 海 中 随 时 随地 汲取 知识 的营 养 。 可 喜 的 是 ,互 联 网正 在 消 解 “ 大 规 模 与 个 性 化 ” 的矛 盾 、 “ 优 质 与低 廉 ” 的 悖 论 “ 按 需 学 习” 的教 课 涵
即 可 以部
.
可 望 实 现
微 课 之祛 魅 与 返魅
余剑波
在 微 课 热 潮 中 , 专 家 来 不及 给 微 课 一 个 准 确 定 义 ,教 师也 不知 道 “ 微 微 的课 ” 怎 么上 然 而 .人 们
误认 为 “ 利 用 视 频 可 以再 造教 育 ” ,好像 “ 课 ”变 “ 微 ” 了 ,学 生 就 能 自主 学 习 了 ,教 师就 不 用 教 学 了. 课 堂 就 优 质 了。 这 种 充 满 神 秘 化 、魅 惑性 和 泛 滥 性 的 思 潮 正 在 给 教 育 教 学 带 来 了一 些 负 面 影 响 本文
语文教育的祛魅、返魅与增魅——读张悦老师《新教育语文课堂:哲学的解释》

语文教育的祛魅、返魅与增魅——读张悦老师《新教育语文课堂:哲学的解释》程载国(余姚中学,浙江宁波315400)张悦老师在其新著《新教育语文课堂:哲学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对"祛魅"与"返魅"作了精彩而不失准确的阐释。
所谓"祛魅",就是要让知识从神秘走向明确。
"祛魅"就像"植物学家要躲开花朵对目光的自然吸引,而将心灵投射到探索花之根、花之茎、花下的土壤"。
而所谓"返魅",则是要求我们要认识到知识的多样性与可能性,"承认真理是暂时的,知识是有限的"。
在反复拜读这一具有突破意义的语文理论著作之后,笔者想借这两个词来提炼全书之主旨,并以之勾勒张悦老师语文教学追求的蜕变。
对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解释》一书的价值在于它从哲学高度厘清了"知识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这三个重要概念。
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再到如今的素养本位,表面上看,知识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地位一直在弱化。
但正如胡勤老师所言:"任何学科都有其知识结构,不存在没有知识结构的学科。
"有感于许多年轻教师对语文知识本身的认识模糊而零碎,张悦老师在《解释》一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给语文知识"祛魅"。
在对语文教育史简要爬梳之后,作者将语文知识提炼为三类:语言学知识是根基,读写策略性知识是树干,文学知识就是在枝丫间跳舞的春阳的光影。
对于知识的接受,作者没有盲从知识本位论,也没有追随建构主义的步伐,而是选择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理论来源:"我们必须将知识放在实践中去觉解才有价值;脱离了实践,知识便成为虚妄的所在。
"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作者用自信的笔调结束了对西方哲学知识论的沉潜解读:内心观照下的知识,才使知识拥有了实在的价值。
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

现代文学中狼形象的复魅作者:田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6期摘要: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反思的同时我们不可能不审视文化中的向标。
本文主要通过对“狼形象”的梳理来探视现代文学中的复魅现象。
借此来探讨文学与人类精神世界的关系。
关键词:文学;狼形象;复魅1、狼形象的恶化随着文明的演进和发展,狼形象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恶魔化”历程。
从神话和图腾崇拜中半人半神的狼,逐渐演变为半人半兽的狼,直至到了后期被定性为单纯象征了兽性和野性的一种动物符号。
人类远古神话阶段笼罩在狼身上的神性光环消失不见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真实物种被简化成了“恶”的代名词。
西方中世纪兴起过捕狼的热潮。
“10世纪英国国王埃德加(Edgar Le Pacifiqu)统治时期,下令全国灭狼,有捕捉300只狼以上者给予奖金,因此在欧洲大陆相继形成了一个捕狼高潮。
”风靡一时的猎狼运动使欧洲大陆的野狼数量急剧减少,但并没有给野生的狼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对狼来说,真正的灾难发生在基督教诞生后。
基督教禁止将神性赋予自然界,开始了对自然的祛神秘化,人成了自然界中的独白者。
正如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所说:“人与剥去了昔日神性光环的自然环境分离,人获准掠夺不再神圣的环境的权利。
人类曾经怀着敬畏之情看自然,而这种情感遭到了犹太一神教的排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如此。
”野性和兽性是与宗教推崇的光辉人性截然相反的,对人性的颂扬把狼从神圣的祭坛赶了下来,它们不再是人们的文化英雄、救世主。
人类进入农耕与畜牧社会后,人与狼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野狼在丧失了自己的狩猎地后,为了求得生存有时会捕捉放牧在草场上的牛羊。
这种天生的狩猎本能并不能为人所谅解,狼成了人类私人财产的竞争者。
这个形象被固定化,人们的仇狼情结也逐渐积淀下来。
文学艺术,是作为唯一符号动物的人的情感体验载体之一。
对于人类的艺术活动来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论生态美学研究的祛魅与返魅

二、 生态 美学研究的返魅
中国是一个历 史悠久到有 着五千 多年历史 的文明古 国 ,
中 国的传统思想 历史 悠久 丰富而深刻 ,是人类思想史上罕 见
的。早在两千年前的先秦时期就 已经形成 了包含着生态审美 唤 一种关乎人类生存和命 运的美学学 问的诞生 ,人们寄予希 思想的生态智慧 。 儒家的“ 天人合一” 的哲学思想 , 所提出的三 望的生态美学成为一种可 以重新缔造人类绿 色家园的美学理 才 : 天、 地、 人是世界 最重要 的三大要素。有天地然后又万物 ,
中 国 近现 代 的美 学 研 究 理 论 根 基 还 是 在 对 西 方美 学 的 主 流 话
引导我们 进行美学研究时运用一种新视角 、 新思维方式 , 这使
自然完全成为了一个有机 的不可分 的整体 ,生态美学的观念
美学研究 获得 了一种新 的绿色的生命 活力。 在新视角里 , 人和 起 , 这就 使我感到 困惑 , 生态美学 的发展又 走上 了返魅 之路 。 承认 自然对象的主体存 在性 ,在潜在 的审美价值基础上从人 与 自然平等共存 的和谐关 系中来探讨 美学问题 。与之前 的美 学研究相 比, 人与 自然一分为二 , 总是分离的清清楚楚 。人作
中 图分类号 : J 0 1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0 8 — 0 2 4 8 - 0 2
自二十世纪 中期 以来 ,随着科 学的发展 以及人类 改造 自
完成了对生态美学研究 的祛魅 。
然能力的增 强 , 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 , 经济 的快速发展是靠透 支地球 自然 资源的存量取得的 ,生物赖 以 生存 的生态环境也因此遭到极大破坏 ,人类在 自身得到 了极 大发展 的同时 , 也使全球濒临灾难的边缘 。 这一现实强烈 的呼
经典的袪魅与返魅

和典籍, 无不身着百钠 满含百家饭 逢 衣、 人变
人, 逢鬼化鬼 , 遇佛 便佛 遇魔 则魔— 并且
能 够在多大的范围内实现这样一体而有百 变
身 存在, 相的 也就在多大范围内化为经典。 穷 究至 到底” . 深想 极, 经典’ 何在, 起来, 它实在的
核心 恐怕 只有一点 , 就是凝聚、 激发和化约 时 代精神和社会心理的象征意味 与形式认同。 照这样 的标准 , 老子、 孔子 、 墨子、 庄子 , 都 是 当之 无愧 的 中华 文化 圈 内的 经典 将 他 们认 同为 民族文 化经典 的理 念 ,由来 久
式, 不仅仅是互不 相同, 且是互不 而 兼容的, 同
时它们还互相约制 这 些形式组成一个有机的
经 典 的 祛 魁 和 返 魁
统一 ,每一个形式在这个统一 中都是必要的 , 它们合起来才构成整休 真理既 是已达到
的结果. 也是通向这个结果的道路 k
伸 展在人类思想认识道路上, 贯穿一切刻度线
和里程碑而向未来无限远处持续 开放。 .
学者个人的天命般的神圣职责, 这种丝毫不
曾虑 及人的 理性 局限和 心灵 幽 暗面的 理想 化 的意识 , 进到 社会 实际 中 , 常最 终只 推 通 能造 成一个多数人 都流于思 想贫 乏、 精神萎 缩的 可悲境地的灰 色时代 。 彻底摆脱 这种 可能 把我 们导 向灰 色时
支 撑 , 就在 于 对 于他 们各 自 生平 行迹 及 言 传 文本 的解读 、 明和 阐发 , 来就 不 说 从 曾一 律化 , 而总是 众 说纷 纭、 见 迭起 , 歧 针 锋 相对 、势 同水火 的观点 向来 层 出不穷 却
代的意识 我们面前的鲁迅作品才有可能走
上 延长久的经典 化存在的 道路 历 史人物 绵
传统医药文化的附魅、祛魅与返魅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4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0 7 7 2 ( 2 0 1 3 ) 0 1 —0 0 7 1 —0 3
En c h a n t me n t ,Di s e n c h a n t me n t a n d Re - e n c h a n t me n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Me d i c i n e Cu l t u r e S H ENG De — r o n g,H E Hu a — z h e n g,
L I Mi n g .D e p a r t me n t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B a o s h a n C o l l e g e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B a o s h a n
2 0 1 2年 3 月, “ 灵修” 一事被媒体曝光后 , 广 东 省 博 罗 县 出 动 超过 3 O名 公 安 干 警 、 联 防 队员 , 以及 工 商 部 门 执 法 人 员 , 对 报 道 中提 到 的罗 浮 山 “ KHA OS国 际 静 心 山 庄 ” 进行 包抄 搜查 , 在 案
1 “ 附魅” 与 传 统
马克思说 , “ 全 部 社 会 生 活 在 本 质 上 是 实 践 的 。凡 是 把 理 论
引 向 神秘 主 义 的 神 秘 东 西 , 都 能 在 人 的 实 践 中 以 及 对 这 个 实 践
的理 解 中得 到 合 理 的 解 决 。 ” [ 2 ] 大 卫 ・格 里 芬 说 , “ 现 在 有 许 多 证 据表 明, 在1 6和 1 7世 纪 的大 部 分 时 间 里 , 科 学 的 主 流 形 式 曾 经
祛魅与消解:网络泛娱乐主义的资本逻辑批判

1、技术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 野。然而,这些新技术在为货币体系带来创新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 确保数字货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何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规范数字货币的交 易和使用等,都是理性祛魅货币面临的重要技术挑战。
2、管理挑战
理性祛魅货币的发展还需要面临管理方面的挑战。随着跨境贸易和投资的增 多,各国央行需要协调货币政策以维持全球货币体系的稳定。此外,金融监管机 构还需要加强对数字货币等新型货币形式的监管,以防范潜在的风险。
1、央行政策
央行作为一国货币的发行机构,对货币的价值有着重要影响。在理性祛魅货 币的理念下,央行需要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确保货币的供应与经济需求相匹配, 避免货币过度投放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此外,央行还需要加强金融监管, 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2、商业机构反应
商业机构在理性祛魅货币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商业机构需要 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货币交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另一方面,商业机构需要 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消费用。在理性祛魅货币观念 的引导下,消费者应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而非单纯追求某种货币的收藏价值。同 时,消费者应提高金融素养,正确理解货币的价值及其背后的风险。
三、理性祛魅货币的挑战
理性祛魅货币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包括技术挑战和管理挑战。
二、复魅:网络媒介对传统武术 形象的重塑
然而,“祛魅”并不意味着传统武术网络媒介形象的消解和瓦解,而是一种 新的“复魅”。复魅是指在网络媒介中,武术得以重新建构和呈现,赋予其新的 形象和意义。
首先,网络媒介为传统武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通过视频、直播、 社交媒体等方式,武术得以生动、直观地展现给受众。这种展现方式不仅使武术 的技巧和精髓得以保存和传承,而且使其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和 活力。
在祛魅和返魅之间自由行走——对一种百老汇戏剧景观的再思考

海外飞鸿 Flying Letters from Overseas作家1、祛魅和对悲剧的拒绝“祛魅”(disenchantment) 一词,源于马克•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又译“世界的解咒”,是指对世界的一体化宗教性统治与解释的解体,它发生在西方国家从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现代性转型(理性化)中。
自世界“祛魅”以后,世界进入“诸神纷争”(价值多元化)时期:对世界的解释日趋多样与分裂,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逐渐分立自治,而不再笼罩在统一的宗教权威之下。
[1]戏剧艺术的“祛魅”,与世界的分裂有关,在不再整一的世界里,人们的个体意识也愈加增强。
个体增强带来主体性意识,也导致人与人内心的封闭。
这就是心灵的自然演变。
雷蒙•威廉斯曾用“情感结构”的术语来说明各个时代人们的情感模式之不同。
其实,“情感结构”也可以说是心灵结构,或者心灵魅惑指数(祛魅或返魅指数)。
表现在各自的文学作品和舞台作品中,这种指数或者情感结构牵连、对应的其实就是情节和剧情的内在模式和人物行动的动态系统。
今天,人们大概已经相信了索绪尔所言的任何的语言符合都是任意性的,任何的句子背后都有语境的支撑。
这个语境结合文化、习俗、语言物质性条件(发音等)。
从符号学的角度,词语与戏剧剧情的关系,可以形成一种抽象的对应。
比如,我曾经用一个成语或者一组成语链来概括一个戏剧作品的剧情情境,这说明词语和剧情的对等、隐射关系。
就像德国哲学家威廉•冯•洪堡假设的那样,句子的存在先于单一语词,康德所说的判断相对于单一概念的优先性。
只要我们把握了某一特定语词的与其所表达的特定的思维范畴这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意识到该语词的全部意义。
一个语词的完整意义包含了表象性(representational)和关系性(relational)。
语词的词形变化不仅仅是往其语义核心添加某种偶然性的东西而已,它更是语义和句法成分复杂的具体化的综合。
这样,一种超越于时代的文字和句子其实是不存在的,因为句子再佶屈聱牙,它也要被读者所阐释,被政治、经济和文化捆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祛魅与复魅
作者:张曦止郭琼卿艳萍钟敏刘萍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08期
摘要:博物馆作为一个多职能的文化综合体,随着数字交互技术的不断应用,其展示陈列内容变得多元、生动。
数字交互技术成了“创意展示”的有利技术支撑。
文章基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探索博物馆展示设计、数字交互技术与人的和谐关系。
关键词:博物馆;人文关怀;数字交互展示;体验
博物馆展示设计指在设定好的时间、空间环境里,利用多种信息传递手段将信息直观地传达出去,调动参与者产生积极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并以此获得有效的回馈,从而实现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
1 赋魅——数字交互展示方式诞生
1.1 数字交互技术促使展示信息模式多元化
数字交互技术的日渐成熟,让这种单向、静态输送信息的模式发生了改变。
运用多媒体互动操作展示、互动全息成像展示、虚拟现实(VR)展示、互动数字影院展示等各类手段,实现双向、动态的交流和互动,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1.2 数字交互技术提供多感知体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虚拟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声、光、电等各种数字交互技术介入展示设计中,受众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多感官刺激形成全新的游览体验,呈现方式的多元提高了趣味性。
1.3 数字交互技术使保藏需求与展示需求达到平衡
数字技术的产生能让更多展品从仓储空间脱离出来,以多样的形式呈现在博物馆受众眼前,保藏和展示之间的需求达到平衡。
2 祛魅——数字交互展示方式解构
笔者挑选了暑假的一个周日对上海科技馆进行了实地调研。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自然科学技术博物馆,上海科技馆的数字交互技术在展示设计方面的应用是位于各类博物馆前列的。
2.1 缘起——预约订票
购票可通过官网、官微及官方授权的购票网络平台订购。
上海科技馆官网的界面简单明了,有馆内实时客流量、瞬时承载量等信息。
通过官网和应用APP预约订票非常顺畅、便捷,体验感颇佳。
2.2 过渡——入馆参观
周末大部分是家长带着孩子出行,从排队到入馆笔者花费了半个小时。
那天天气炎热,排队过程中充满了嘈杂和喧闹,却没有任何公共设施舒缓排队带来的燥热感,多少影响了游览的兴致。
2.3 导入——游览路线
入馆后,有醒目的电子提示牌告知此刻馆内人数为6543人,馆内瞬时承载量为13500人,此刻馆内人数接近馆内瞬时承载量的一半。
笔者自取了一张游览地图,从图上可知馆内预设了四条参观动线,笔者原计划是按照提示逐个游览展厅。
但现实情况是:游览的受众太多,即便馆内导览系统和标识设计完善,笔者明确知道自己的位置,也无法依着自身的喜好选取展厅。
2.4 高潮——展品互动
笔者进入馆内人数较少的三楼展厅“人与健康”。
即便是人数较少的展厅,体验过程中每个项目的排队时间都在15分钟左右,很多项目因为队伍过长受众选择了放弃。
2.5 舒缓——休息小憩
馆内有配套的茶餐厅、公共座椅等休息区域,但设置的数量与参观的人数不匹配。
因为休息区域没有空位,大部分受众在某个角落席地而坐。
很多受众提前做了功课自带干粮,盘坐在地上解决中餐,可见公共设施尤其公共座椅的不足已是常态化。
2.6 结局——反馈信息
周末游览的体验感因为缺少“人文关怀”打了折扣,总结如下:入馆排队的时间过长;预设的游览路线被打乱,不断地排队、等待让笔者在一天的时间里只游览了五个展区,整个游览没有形成系统的印象,很多地方的信息传递出现了割裂,无法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难以达到预设参观的期望值。
3 复魅——数字交互展示方式重建
3.1 数字交互技术配合空间转换和游览节奏的设计
展示设计带来的参观体验也应有音乐剧的节奏感,经历缘起、过渡、导入、高潮、舒缓、结局的全过程。
最关键的部分是参观博物馆的受众在浏览节奏上感觉舒适,能够融入其中。
只有做到这些,受众才能主动地接收到博物馆设计者强化的信息。
免费开放让很多博物馆变得热门,预约订票、限制客流可以大大提升受众的参观体验,但大部分博物馆在人性化设计中也就只限于此。
限制客流是第一步,若能利用数字交互技术结合手机App、官微等网络平台进行人群的时间、空间分流再加上对应的提醒服务。
根据每个空间人口密度上限值预设受众每个展厅游览的时间长度,配合空间转换,如休息区域可在等待的时间里在官网或App里进行展厅内容的預习。
3.2 数字交互展示方式满足不同受众的参观需求
面对不同的博物馆受众,展示设计结合数字交互技术应有三条参观主线引导,对应不同的受众设计参观动线。
可以在官网、官微等网络平台预先咨询受众的游览需求,提供游览路线建议,做到有的放矢。
3.3 数字交互展示方式考虑受众接受信息的阈值
受众需要的信息不同,直接影响到大脑接受信息的阈值范围,从而出现“审美疲劳、观赏疲劳”。
结合不同受众参观的路线,数字交互展示方式可以多选择性,取舍之间适当地给受众减负,才能让受众在体验中满足自己的需求。
3.4 数字交互展示方式考虑受众参观行为
中国的人“多”应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之初就要考虑进去,不能只考虑进预约人数的限制这种简单的交互设计里。
设计过程中要预留足够的空间尺寸让受众的每个行为都能得到足够的尊重。
4 结语
从祛魅至复魅,数字交互技术的应用在博物馆展示设计不能再局限在展品呈现方式的互动和交流,应结合展示空间的节奏感、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考虑受众接受信息阈值、受众参观行为等因素,实现博物馆空间和受众多重体验行为的有机融合。
■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化设计[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沈忱.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中多媒体交互方式的有效性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