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2(教案)表里的生物教案 1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表里的生物语文S版

传授要求1.学习本课的生字,借助工具书辨别字音和字形。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我”一直以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
重点难点1.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我”一直以为表里有生物是幼稚、可爱的表现。
传授课时一课时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表里的生物语文S版1 我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2街心有时响着三弦❶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句导读:“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根据的,是“我”议决思考得出的结论——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证实了“我”的论断。
]哪里有死的工具会自己走动,而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3[②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小时候很幼稚,以为只有活的生物才华发出声音。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光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而且它稳固的表盖里会发出响亮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轻柔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句导读:把“这种声音”与“蝉鸣”“虫的歌曲”1①交代了事情产生的背景与环境。
正是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才会产生通常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想法。
2❶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3②反问,这个句子表达了“我”对死的工具能发音产生的疑问,说明“我”以为只有活的生物才华发出声音,为下文以为表里有生物作了铺垫,也表现出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孩子。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

《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表里的生物》优秀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惯、圃”等11 个生字。
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学难点: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这篇*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1.学会“惯、圃”等11个生字。
2.想想*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方法?在文中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2)指名读(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的主要内容。
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22课 表里的生物教案 语文S版

表里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惜时光,珍惜当前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三、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四、教学课时3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小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有趣的问题整天追着大人去问吗?你现在说一说好吗?也许现在看起来这些问题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童年的天真和美好。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小主人公回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呢?他最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吧。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4、读词语。
犬吠秒针增添可怜拨动拒绝恐怖蝎子蜇人三、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表里的生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对表的喜爱之情及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学习作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交流,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会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培养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表的喜爱之情及对父亲的崇敬之情。
学习作者观察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关于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描述。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钟表吗?谁能告诉我钟表有什么作用?2.那你们知道钟表的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表的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谁能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三)深入理解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为什么对表如此喜爱?2.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四)学习课文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描述表内部结构和工作原理的部分,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思考。
2.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2.提醒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和思考,发现生活中的科学。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谁能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2.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表的喜爱之情。
(二)深入学习1.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表现作者对父亲崇敬之情的部分,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2.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观察和思考问题的。
(四)课堂小结2.强调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表里的生物_语文S版

1表里的生物2 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3街心有时响着三弦❶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句导读:“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根据的,是“我”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证实了“我”的论断。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4[②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
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句导读:把“这种声音”与“蝉鸣”“虫的歌曲”1☜2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与环境。
正是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才会产生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想法。
3❶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4②反问,这个句子表达了“我”对死的东西能发音产生的疑问,说明“我”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为下文认为表里有生物作了铺垫,也表现出小时候的“我”是一个很善于思考的孩子。
对比,可见“我”的观察很仔细。
]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5[③这两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6段导读:第2~5自然段讲“我”听到怀表里发出的声音,想看一看,被父亲阻止了。
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❷。
7“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语文六年级上册s版第二十二课《表里的生物 》教案

22.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三、回顾拓展《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
【精品】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2表里的生物_语文S版

1表里的生物2 小时候住在一座小城里,城里没有工厂,所以也没有机器的声音。
[①这句话交代了什么?]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夏天蝉在绿树上叫,秋晚有各种的虫在草丛中唱不同的歌曲;钟楼上的钟不是活的,有时却洪亮地响起来,那是有一个老人在敲,3街心有时响着三弦❶的声音,那是一个盲人在弹。
[句导读:“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是有根据的,是“我”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都证实了“我”的论断。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1☜2①交代了事情发生的背景与环境。
正是由于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才会产生凡是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的想法。
3❶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
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4[②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我”小时候很幼稚,认为只有活的生物才能发出声音。
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转动,并且它坚硬的表盖里会发出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句导读:把“这种声音”与“蝉鸣”“虫的歌曲”对比,可见“我”的观察很仔细。
]一天,我对父亲说: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5[③这两句话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小孩儿不许动表。
”6段导读:第2~5自然段讲“我”听到怀表里发出的声音,想看一看,被父亲阻止了。
这么一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❷。
7“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
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④这段话中运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起什么作用?]段导读:第6自然段讲由于父亲不许“我”动表,“我”觉得表里有生物存在。
《表里的生物》教案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内容,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生物观察和描述。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培养合作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的态度。
学生理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和特征的理解。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和描述生物。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表里的生物》及相关资料。
生词和短语的卡片。
生物图片和实物标本。
实验器材和材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准备笔记本,记录重要内容和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了解。
2. 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表里的生物》。
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巩固对生物的理解。
3. 生词和短语学习:教师出示生词和短语的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学习和理解生词和短语。
4. 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分享对生物的理解和想法。
5.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实验操作。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运用课文中的知识。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课文内容。
2. 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记录下来,并思考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六、教学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延伸活动,如观看生物纪录片、参观生物博物馆等。
2. 学生通过延伸活动,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
七、课堂小结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2. 学生通过反思,找出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22《表里的生物》 新授课 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
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
教具准备 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二)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 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 méng(蒙蔽) (三)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 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 拒绝--接受 (四)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一、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个人修改
细读课
文:小时
候的“我”
是怎样对
父亲的怀
表作出这
样的结
论?
结合课文
说一说,
“我”是
个怎样的
孩子?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教学板书: 22* 表里的生物 认为表里有生物 好奇心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于探究精神 你认为课
文那些描
写最能表
现我的特
点?说说
你的理
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