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第七章第1节力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下面是我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的内容设计的一份教案。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引入、互动探究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以激发幼儿对力的概念和作用产生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理解力的定义,认识力的作用,并能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能够说出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会使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的小游戏道具,如弹力球、拉力器等。
学具:每个幼儿一份力的体验套件,包括小车、小球等。
五、活动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幼儿进行力的游戏,如弹力球比赛,让幼儿亲身感受力的作用。
2. 互动探究:(1) 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力的作用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感受到力的存在的?(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3) 引导幼儿发现力的实际应用:如拉力器可以拉开弹力球,小车需要推力才能前进等。
3. 实践活动:(1) 组织幼儿使用力的体验套件,让幼儿自己发现力的作用和力的实际应用。
(2) 引导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验。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
难点:力的实际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幼儿对力的实际应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练习。
拓展延伸:可以让幼儿在家进行力的实验,如用力的方式拉开弹力球,用力的方式推动小车等,进一步巩固幼儿对力的理解和运用。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第7章第1节《力》

教案: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7章第1节《力》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涉及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包括推、拉、提、压等。
力的分类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
作用效果有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力的实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现象,如推门、拉抽屉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分类讲解:讲解力的分类,如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型的力。
4. 作用效果讲解:讲解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5.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了解力是如何作用在物体上的,并产生相应的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7. 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六、作业设计1. 请简要描述力的概念。
2. 列举三种力的分类,并说明其特点。
3.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让学生掌握了力的基本知识,但在力的实质和作用效果的判断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疑问。
课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深入了解力的实质,以及如何判断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效果。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通过观察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力的实质。
通过随堂练习,提高了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反应积极。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教学设计

《力》《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
2.力的三要素.3.力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
3.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图。
教师用:教学课件、磁铁、大头针、弹簧、小钢球。
一、新课引入:观看图片,押加是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之一,又称大象拔河。
你观察到了图片中的哪些现象?又有哪些是物理现象?观看图片,一些生活中力的例子。
人推车,推土机推土,运动员举起杠铃、踢球,都需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些生活中自己了解到的需要对其他物体施力/用力的例子。
二、知识讲解:这些例子中都有力存在(推、拉、提、压、举)。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我们发现这些例子中会有两个物体出现,一个是主动施加力,一个是被动受力。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产生需要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理学中,用F来表示力,力的单位为牛顿,简称牛,符号N。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学生在数学运算和单位换算方面的掌握程度,以确保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力的计算。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协作能力。
5.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提炼出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构建力的知识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动画、示意图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习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实践过程中掌握力的测量方法和力的计算。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4)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和动画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作用。
3.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小组活动: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测量及作用。
6.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2.计算题:设计一些简单的力的计算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实践题:设计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力的实践题,让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现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教学设计{第1节力}

一、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引导学生学会画力的示意图,提高学生的图形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模板。
2. 学具:学生用水彩笔、直线、箭头等绘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用力拉开弹簧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2. 概念讲解:3. 示意图绘制:教师演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强调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练习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道有关力的例题,如:一个力的大小为10N,方向为水平向右,作用点在物体的中央,请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
并讲解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几道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绘制一个大小为8N,方向为垂直向上,作用点在物体左下角的力的示意图。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方面仍需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力的合成与分解,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力的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力的示意图是用来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示,它是理解和表达力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然而,很多学生在绘制力的示意图时,常常出现表示不准确或者难以理解的情况。
人教版8下物理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 7.1 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7章第1节“力”。
本节课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表示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
2. 重点:力的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力的示意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力。
2. 新课:讲解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表示方法。
a. 力的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b.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运动状态。
c. 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力,单位是牛顿(N)。
3. 例题讲解:分析并解答几个有关力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表示方法: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推门时,门对推力的作用力和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b. 拉紧弹簧时,弹簧对拉力的作用力和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2. 题目: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判断下列现象是否符合题意。
a. 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
()b. 踢足球时,足球飞出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然后讲解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和表示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一节7.1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向学生介绍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向学生介绍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3. 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介绍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介绍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力的单位:向学生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力的分类方式,能够对各种力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知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5. 让学生掌握力的单位,能够正确使用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作用效果。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力的小球、弹簧测力计、钩码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力的小球与墙壁碰撞的情景,引出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定义:向学生讲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向学生讲解按性质分类和按效果分类两种力的分类方式。
4.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向学生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5. 讲解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向学生讲解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物体力的作用。
6. 讲解力的单位:向学生讲解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
7. 例题讲解:运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向学生展示如何测量力的大小,并讲解相关原理。
8.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力的分类、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力的单位。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力》。
该章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按性质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按效果分为动力和阻力。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让学生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运用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二力平衡的条件。
难点:二力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教材、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现象,如拉力、压力等。
2. 概念讲解: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力的概念。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拉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二力平衡的条件,每组给出自己的例子和解释。
6.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力的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概念和二力平衡条件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完成。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题目: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解释原因。
(1)用力拉弹簧,弹簧就会变长。
()(2)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平衡。
()(3)物体在水平桌面上静止时,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10N,另一个力为15N,第三个力最大值为20N,求物体可能的平衡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七章第一节《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能正确读写力的符号和单位。
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会画力的示意图。
4.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2.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参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与科学探究实践的思想和互相配合的协作精神。
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3.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部分内容组成,属于力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各部分内容如“弹力”“重力”“力和运动”“压强”“浮力”“简单机械”等所必须的预备性知识。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是力与运动关系的基本观点。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正确画出力的示意图是学生学习力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
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这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运动知识。
物体的运动状态包含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两个方面。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学生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所以本节教学难点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策略力是一个十分抽象的物理概念,物体间的力是看不见的,要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并非易事。
但力的概念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让学生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经历感知、描述、测量等认识过程,对力这个概念逐步达到认识、深化的目的。
教学中以大量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情景,使学生能通过观察、体验,感知力的存在,并初步归纳、概括各个实例的共同特征,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作用的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通过描述和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感知力的存在,同时引导学生从物体的形变及运动状态的改变两个方面去认识力。
在充分感受力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得出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可以灰尘吹得漫天飞舞。
在这些现象中,物体因为受力而改变运动状态的是()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D解析: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改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
如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速度的变化。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进行区分。
用力捏面团,面团的形状发生变化是由于面团受到力的作用形状发生了改变;篮球撞击在篮板上时受到篮板的反作用力改变了运动的方向,即:力改变了它的运动状态;用力握小皮球,球因受力发生了形变,所以球变瘪了;一阵风把地面上的灰尘吹得漫天飞舞是灰尘由于受到风的作用力运动状态改变所至。
4.下列的现象中,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的是()A.自行车匀速转弯B.汽车在水平公路上加速运动C.“天宫一号”绕着地球运动D.人站在超市的自动扶梯上做匀速直线运动答案:D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方向和物体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
只有两种都不发生改变,才是运动状态不变。
自行车匀速转弯,尽管运动的快慢不变,但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汽车加速运动时运动的快慢发生了变化。
“天宫一号”绕着地球运动时,运动的方向不断改变。
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都不发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发生改变。
5.如图1所示,使一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a)、(b)、(c)、(d)各图中的形变,如果力的大小>,那么,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图是( )A.图(a)和(b) B.图(a)和(c) C.图(a)和(d) D.图(b)和(d)答案:C解析:本题中力的作用效果是使薄钢条发生形变。
形变的方向和程度相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反之形变不同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进一步观察几个图发现形变不同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不同有关。
要研究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的关系,应考虑控制变量法。
即应该使力的大小、方向都相同,只是力的作用点不同。
这样确定答案为C。
6.游泳运动员用手和脚向后推水,于是人就前进。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运动员是施力物体,不是受力物体B.手和脚对水有一个推力,方向向后,则水对脚和手就有一个方向向前的推力C.水只是受力物体,不是施力物体D.手脚对水的推力一定和水对手和脚的力相互抵消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同学们关于相互作用力的知识。
由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这两个物体之间总作用着一对力,就是我们所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总是成对出现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又是受力物体。
人的手和脚对水有力的作用,水对人的手和脚也同时有一个作用。
这两个力分别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效果,手和脚推水使水向后运动,水对手和脚向前的力使人前进,相互作用力的效果并不能抵消。
8.(2013年菏泽中考题)如图2所示,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鱼线对鱼杆的拉力使钓鱼杆发生形变B.瓶对海绵的压力使海绵发生形变C.球拍对乒乓球的作用力改变了乒乓球的运动方向D.脚用力踢足球时,能使足球飞出,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答案:D解析: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使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A和B 选项中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
C选项中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D选项中用力使足球由静止变为运动,这是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不能认为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
9.(2013年南京中考题)如图3所示,用手指压圆珠笔芯使它弯曲,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这个实验不能说明()A.力的作用是相互的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C.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D.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答案:D解析:圆珠笔芯弯曲,发生了形变,说明圆珠笔芯受到了手指施加的力。
同时手指感到疼痛,说明手指受到了力,这个力是圆珠笔芯施加的。
以上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同时也说明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圆珠笔芯弯曲,发生了形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但这与圆珠笔芯形状的变化与手指感到疼无关。
10.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用力推一下乙,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答案:D解析:甲用力推一下乙,乙受到推力由静止运动起来。
同时,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乙也会给甲一个相反方向的推力,使甲由静止向相反方向运动起来。
11.有关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相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B.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C.没有物体也可能会有力的作用D.两个物体相互作用,这两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答案:D解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当物体间发生了作用才会产生力,所以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可能有力的作用,也可能没有力的作用。
例如下图甲所示中A、B 两物体相互接触,A对B有压力,B对A有支持力;而在光滑水平面上平放着的C、D两物体相互接触,如图乙所示但它们之间没有发生相互作用,因此C与D之间没有力产生,所以A不正确。
彼此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有相互作用力。
例如空中飞行的飞机虽然不与地面接触,但仍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重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磁铁和铁钉之间也会有吸引力存在,所以B不正确。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因此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所以C不正确。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因此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这两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所以D正确。
二、填空题12.(2013年内江中考题)如图4所示,用球拍击球时,如果以球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答案:球拍球解析:球拍击球时,以球为研究对象,球受到球拍给的一个力,所以球是受力物体,球拍是施力物体。
如果以球拍为研究对象,那么球拍是受力物体,球是施力物体。
13.运动员用网球拍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
这表明两点: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二是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的。
此外,网拍击球的结果,使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发生改变。
答案:形状相互运动状态解析:击球时,球和网拍都变了形,表明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球变了形,是因为受到球拍给的力;球拍变了形,是因为它受到球给的力。
球拍给球一个力,同时球也会给球拍一个力,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球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大小都发生了变化,表明力还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了发生改变。
14.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答案:(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2)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解析:(1)磁体与小钢球间有吸引力,在吸引力的作用下,小钢球由静止到运动。
由直线运动到运动方向发生改变,这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2)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
三、作图题15.一个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向右上方的拉力,大小为300N。
画出这个拉力的示意图。
答案:如图5。
图5解析:用小方块代表物体,力的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的中心,与水平方向成30度角向右上方画一线段,线段末端加上箭头,并标出力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