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经典

合集下载

【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 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

表1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每100g)蛋白质/g脂肪/g淀粉/g钙/mg磷/mg维生素C/mg1.5~2.30.4~0.9417.5~28.011~6015~6820~40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

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下: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

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1中的“钙”指的是_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2)由图1可知:60min内,______(填序号)。

A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B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C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4)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C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 D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答案】元素 ABC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 B 【解析】【分析】【详解】(1)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表1中的“钙”指的是元素;(2)A、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故A正确;B、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故B正确;C、由图1中的信息可知,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故C正确;(3)由图2提供的信息可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由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5)A、由题干“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可知,A正确;B、由表1提供的信息可知,淀粉的含量最高,故B错误;C、由题干“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化学)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⑴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

习主席在三亚考察时指出,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加强创新协作,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全面发展。

海水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资源,我们应予以合理开发及综合利用。

①海水淡化的常见方法有_____(至少答一条)。

②海水制镁工艺中,电解熔融氯化镁制取金属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为_____(选填“蒸发结晶”或“降温结晶”)。

④我国著名化学家_____创立了联合制碱法,极大优化了纯碱Na2CO3的生产工艺。

⑵我国有9900多万公顷盐碱地,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大类型。

盐碱地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农作物产量极低,甚至寸草不生。

盐碱土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水分状况不良,各种易溶性盐类在集盐地区的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有些地区春季地表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中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而聚集在土壤表层,此即"返盐"季节;有些地区到了秋季,土壤中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10H2O),人们将上述现象俗称为“春泛盐,秋泛硝”。

根据上述信息,试回答下列问题:①由图2可知,50℃时,两者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

②将40℃等质量的NaCl和Na2SO4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10℃,析出晶体较多的是_____。

③40℃时,将25gNa2SO4固体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可得到Na2SO4的_____溶液。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④结合图2中的溶解度曲线,试解释“秋泛硝”的原理_____。

⑤盐碱地也是一种珍贵的土地资源,许多科技工作者正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治理盐碱地的工作中,目前已有许多可喜的实质性进展。

下列方法措施中,不能改良盐碱地的是_____(选填序号之一)。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2017年,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

你对可燃冰有多少了解呢?什么是可燃冰?可燃冰外观像冰,主要含甲烷水合物(由甲烷分子和水分子组成),还含少量二氧化碳等气体。

甲烷水合物的分子结构就像一个一个由若干水分子组成的笼子,每个笼子里“关”一个甲烷分子。

可燃冰是怎样形成的?可燃冰的形成要满足三个条件:(1)温度不能太高。

(2)压力要足够大。

(3)要有甲烷气源。

在上述三个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天然气可与水生成甲烷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

甲烷水合物能稳定存在的压强和温度范围如图所示:为什么开采困难?可燃冰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甲烷气体不泄露、不引发温室效应,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喷井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

可燃冰有哪些用途?一体积可燃冰可储载约164倍体积的甲烷气体,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甲烷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制造碳黑、乙炔、氰化氢等。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_________。

A 高温高压B 低温高压C 低温低压(2)可燃冰作为能源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

(3)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 可燃冰不是冰B 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C 在1atm和25℃时,可燃冰能稳定存在【答案】B 能量高,燃烧值大 CH4+2O2点燃CO2+2H2O AB【解析】【分析】【详解】(1)由题干信息可知,可燃冰形成的适宜条件是低温高压;故填:B;(2)可燃冰具有能量高、燃烧值大等优点,而且储量丰富;故填:能量高,燃烧值大;(3)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CH4+2O2点燃CO2+2H2O;(4)A.可燃主要含甲烷水合物,冰的成分是水,可燃冰不是冰,说法正确;B.甲烷引发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厉害10至20倍,可燃冰一离开海床便迅速分解,容易发生井喷意外,还可能会破坏地壳稳定平衡,引发海底塌方,导致大规模海啸,因此可燃冰开采时若出现差错,可能引发严重的环境灾害,说法正确;B.由图象可知,在1atm和25℃时,可燃冰不能稳定存在,说法错误。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化学】九年级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改编自屠呦呦2015年12月7日瑞典演讲稿)。

很多中药古方都提到了青蒿入药抗疟疾,但当1971年开始从青蒿中提取有效成分时,结果却总是不理想。

屠呦呦研究组反复研究中医古籍,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激发了她的灵感。

是不是高温下破坏了青蒿中抗疟的有效成分?屠呦呦立即改用乙醚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提取,成功获得了抗疟有效单体的提纯物质,命名为青蒿素。

完成样品纯化后,通过元素分析、光谱测定、质谱及旋光分析等技术手段,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为282,得出了青蒿素的化学式。

但青蒿素的具体结构是什么样的呢?有机所得专家做了一个定性实验,加入碘化钾后,青蒿素溶液变黄了,说明青蒿素中含有过氧基团;而后专家又通过X射线衍射法等方法,最终确定了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

由于自然界中天然青蒿素的资源是有限的,接下来就要把自然界的分子通过人工合成制成药物。

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组又有一项重大研究成果,获得了青蒿素的衍生物。

衍生物之一是双氢青蒿素,它也具有抗疟的疗效,并且更加稳定,水溶性好,比青蒿素的疗效好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将下列三项针对青蒿素的研究按时间先后排序______(填数字序号)。

① 确定结构② 分离提纯③ 人工合成(2)屠呦呦用乙醚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改变了哪种条件:______。

(3)青蒿素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4)向无色的双氢青蒿素溶液中加入碘化钾,实验现象为______。

(5)根据上述文字介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确定了青蒿素的组成元素,由此就可以确定青蒿素的化学式B.青蒿素是含有过氧基的新型倍半萜内酯C.由于自然界中有青蒿,因此我们应用青蒿素时只需从青蒿中提取即可【答案】(1)②①③ (2)温度(多答溶剂不扣分)(3)15:22:5(4)溶液变为黄色(5)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短文中的叙述可知,(1)从中国古代青蒿入药,到2004年青蒿素类药物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对抗疟疾的首选药物,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化学科普阅读试题及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试题及答案

化学科普阅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氧元素的原子序数是多少?A. 6B. 8C. 16D. 18答案:C2. 以下哪种物质不属于碱?A. 氢氧化钠B. 氢氧化钾C. 硫酸D. 氨水答案:C3. 铁在空气中锈蚀的主要原因是?A. 氧气B. 水C. 氧气和水共同作用D. 温度答案:C二、填空题4. 请写出化学方程式中表示水的化学式:______。

答案:H2O5. 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答案:C + O2 → CO2三、简答题6. 请简述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答案: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一个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而另一个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7. 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答案:水是生命之源,因为它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参与细胞的构成和代谢过程。

水还参与了生物体内的许多化学反应,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是维持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

四、计算题8. 已知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H2SO4,求其相对分子质量。

答案:H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1(氢)+ 32(硫)+ 4×16(氧)= 98。

五、实验题9. 描述如何通过实验验证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

答案:将一根燃烧的木条放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燃烧更加旺盛,说明氧气支持燃烧。

六、论述题10. 论述化学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答案:化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化学方法可以处理和净化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化学还可以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从而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保护地球环境。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宁厂古镇位于重庆巫溪县附近,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距今约5000年之久。

其主要的工艺流程如下:先将盐卤(亦称卤水或卤汁)引入深达数米的贮卤池沉淀杂质,再经笕管导入纵向排列的数口铁锅中开始熬。

卤水先经大火煎煮,迅速蒸发水分,然后利用豆汁或蛋清、猪血等吸附硫酸钙等杂质,再用竹编的筛子舀起,称为“提浆”。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之后用小火慢慢熬煮,适时下母子渣盐(盐种),促使卤水结晶成盐粒。

已经结晶的盐粒还需要经过淋花水的工序。

花水是一种卤汁,将卤汁一遍遍淋在刚刚结晶的盐粒上,洗去盐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增加盐粒的亮泽度。

之后滤去残留的水分,再转至烘干炕摊开烘干,最后打包、计重、入库房。

(1)“提浆”和实验室“过滤”一样,都是为了除去溶液中不溶性杂质,在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

(2)熬盐和实验室的____原理相同。

(3)竹编的筛子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所用到的____。

(4)花水是氯化钠的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5)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大量制取烧碱, 同时得到二种副产物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答案】漏斗 蒸发 滤纸 饱和 2222NaCl 2H O2NaOH Cl H ++↑+↑通电 【解析】【分析】【详解】(1)过滤过程中用到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故填:漏斗;(2)熬盐和实验室蒸发的原理相同,故填:蒸发;(3)竹编的筛子起到过滤作用,相当于滤纸,故填:滤纸;(4)花水是一种卤汁,洗去盐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只去除杂质不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5)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烧碱, 同时得到副产物氢气和氯气,化学方程式为: 2222NaCl 2H O2NaOH Cl H ++↑+↑通电【点睛】 该题考察过滤操作的原理,及注意事项2.2016年1月29日《科技日报》报道:科学家首次将从空气捕获的二氧化碳用氢气将其转化为甲醇,同时有水生成。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经典

化学科普阅读题专题(含答案)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活性氧化锌(ZnO )粒径介于1〜100nm ,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新型高功能精细无机 产品。

某科研小组利用某废弃的氧化铜锌矿(主要成分为CuO 和ZnO ,其余成分既不与 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回收铜,并制备活性氧化锌。

(查阅资料)ZnSO 4+2NH 3 - H 2O = Zn (OH ) J +(NH 4)SO 4;ZnSO +4NH - H O =「Zn (NH ) ] SO +4H O . Zn (OH ) 4 3 2 3442’ 2(实验设计)设计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所示:过量稀硫酸 过量铁粉 双氧水 氯水I J JI 、 氧化铜锌矿一酸浸 —►]过滤—1氧化 —操作1——► - —►活性 __ ZnO矿渣 滤渣1 F 或口联固体 请根据上述资料和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1)操作1的名称是。

(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加过量铁粉后,发生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得到滤渣1的成分为(4)加入双氧水的作用是;不选用高镒酸钾,而选用双氧水的优点是(5)完成操作2的实验步骤① ________ :②:③灼烧。

(交流反思)(6)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分析上述实验流程,除了能回收金属单质和活性氧化 锌外,还可以获取的有用副产品是(写出化学式,并指明其用途)。

△^=ZnO+H 2O【答案】过滤CuO+H2sO4=CuSO4+H2O ;ZnO+H2sO4 =ZnSO4+H2。

置换反应Cu、Fe将FeSO 4 (Fe2+)氧化成Fe2(SO4)3 (Fe3+ ),以便在后续操作中将溶液中的铁元素除去不引入较难除去的杂质加入适量稀硫酸,调节溶液的pH至8.0过滤、洗涤、干燥Fe2O3作颜料、(NH4)2 sO4作化肥【解析】【分析】【详解】实验设计:(1)操作1是使不溶性物质氢氧化铁和其他可溶性物质分离的过程,为过滤;(2)在氧化铜锌矿中加入过量稀硫酸,目的是使氧化铜和氧化锌完全反应进入溶液,主要成分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s04二Cu SO4+H2O、ZnO+H2SO4 =ZnSO4 +H2O ;(3)由于加入铁粉前是硫酸铜、硫酸锌以及剩余的硫酸的混合溶液,加入铁粉,反应的反应分别为:Fe+CuSO4=Cu+FeSO4 和Fe+H2sO4=FeSO4+H2T,都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为置换反应。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宁厂古镇位于重庆巫溪县附近,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距今约5000年之久。

其主要的工艺流程如下:先将盐卤(亦称卤水或卤汁)引入深达数米的贮卤池沉淀杂质,再经笕管导入纵向排列的数口铁锅中开始熬。

卤水先经大火煎煮,迅速蒸发水分,然后利用豆汁或蛋清、猪血等吸附硫酸钙等杂质,再用竹编的筛子舀起,称为“提浆”。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之后用小火慢慢熬煮,适时下母子渣盐(盐种),促使卤水结晶成盐粒。

已经结晶的盐粒还需要经过淋花水的工序。

花水是一种卤汁,将卤汁一遍遍淋在刚刚结晶的盐粒上,洗去盐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增加盐粒的亮泽度。

之后滤去残留的水分,再转至烘干炕摊开烘干,最后打包、计重、入库房。

(1)“提浆”和实验室“过滤”一样,都是为了除去溶液中不溶性杂质,在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

(2)熬盐和实验室的____原理相同。

(3)竹编的筛子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所用到的____。

(4)花水是氯化钠的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5)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大量制取烧碱, 同时得到二种副产物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答案】漏斗 蒸发 滤纸 饱和 2222NaCl 2H O2NaOH Cl H ++↑+↑通电 【解析】【分析】【详解】(1)过滤过程中用到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故填:漏斗;(2)熬盐和实验室蒸发的原理相同,故填:蒸发;(3)竹编的筛子起到过滤作用,相当于滤纸,故填:滤纸;(4)花水是一种卤汁,洗去盐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只去除杂质不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5)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烧碱, 同时得到副产物氢气和氯气,化学方程式为: 2222NaCl 2H O2NaOH Cl H ++↑+↑通电【点睛】 该题考察过滤操作的原理,及注意事项2.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化学科普阅读题练习题经典一、中考化学科普阅读题1.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土豆是继水稻、小麦、玉米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含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餐桌上的美味食材。

表1鲜土豆中主要营养物质的含量(每100g)蛋白质/g脂肪/g淀粉/g钙/mg磷/mg维生素C/mg1.5-2.30.4-0.9417.5-28.011-6015-6820-40土豆切开后发生褐变,用水浸泡能防止褐变,但会引起营养物质流失。

用土豆片进行实验,测得其食用品质、淀粉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变化如下: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就算是把变绿、发芽的部位削掉,也不宜食用。

除食用外,土豆还可以作为原料广泛用于医药、化工、纺织、造纸等工业中。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表1中的“钙”指的是______________(填“元素”或“原子”)。

(2)由图1可知:60min内,_________(填序号,下同)。

A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B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均无明显变化C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3)由图2可知:土豆片的淀粉含量与浸泡时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 B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C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 D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答案】元素 ABC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 ACD 【解析】【分析】【详解】(1)一般情况下,没有特别说明,表1中“钙”、“磷”是指元素,故此空填写:元素;(2)A、由图1可知:60min内,浸泡30min比10min脆性分值高,故符合题意;B、浸泡10min,硬度、咬碎感跟0min比,均无明显变化,故符合题意;C、由图1可知:60min内,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粘结性、弹性分值均降低,故符合题意。

(3)由图2可知,随横坐标数值的增加,曲线的纵坐标在逐渐减少,故填写: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在研究范围内,土豆片的淀粉含量随浸泡时间的延长而降低;(4)由题干文字可知,変绿、发芽的土豆不宜食用,其原因是土豆变绿、发芽时,龙葵素含量显著增高,而龙葵素多食可导致中毒;(5)A、由题干文字可知,土豆是四大粮食作物之一,故符合题意;B、由表1可知,土豆中维生素C含量不是最高,“磷”和“钙”的含量有可能比它高,故不符合题意;C、由题干文字可知,用水泡可防止土豆片褐変,故符合题意;D、由题干文字可知,土豆开发应用的前景广阔,故符合题意。

2.宁厂古镇位于重庆巫溪县附近,是中国早期制盐地之一,距今约5000年之久。

其主要的工艺流程如下:先将盐卤(亦称卤水或卤汁)引入深达数米的贮卤池沉淀杂质,再经笕管导入纵向排列的数口铁锅中开始熬。

卤水先经大火煎煮,迅速蒸发水分,然后利用豆汁或蛋清、猪血等吸附硫酸钙等杂质,再用竹编的筛子舀起,称为“提浆”。

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之后用小火慢慢熬煮,适时下母子渣盐(盐种),促使卤水结晶成盐粒。

已经结晶的盐粒还需要经过淋花水的工序。

花水是一种卤汁,将卤汁一遍遍淋在刚刚结晶的盐粒上,洗去盐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增加盐粒的亮泽度。

之后滤去残留的水分,再转至烘干炕摊开烘干,最后打包、计重、入库房。

(1)“提浆”和实验室“过滤”一样,都是为了除去溶液中不溶性杂质,在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必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____。

(2)熬盐和实验室的____原理相同。

(3)竹编的筛子相当于实验室的过滤操作中所用到的____。

(4)花水是氯化钠的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5)氯化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工业上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大量制取烧碱,同时得到二种副产物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

【答案】漏斗 蒸发 滤纸 饱和 2222NaCl 2H O2NaOH Cl H ++↑+↑通电 【解析】【分析】【详解】(1)过滤过程中用到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故填:漏斗;(2)熬盐和实验室蒸发的原理相同,故填:蒸发;(3)竹编的筛子起到过滤作用,相当于滤纸,故填:滤纸;(4)花水是一种卤汁,洗去盐粒表面残留的杂质,只去除杂质不溶解氯化钠,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故填:饱和;(5)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烧碱, 同时得到副产物氢气和氯气,化学方程式为: 2222NaCl 2H O2NaOH Cl H ++↑+↑通电【点睛】 该题考察过滤操作的原理,及注意事项3.阅读下面的科普材料。

在夏季到来之前,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综合监督执法局对全市游泳场所开展了卫生监督检查和游泳池水质抽检工作。

根据《游泳场所卫生标准》要求,游泳池水质检测项目为细菌总数、大肠菌群、pH 值、浑浊度、尿素、游离性余氯6项指标。

其中游离性余氯指标过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引起皮肤过教等症状,过低起不到杀菌消毒作用,会造成游泳池水质的恶化,导致多种介水疾病的传播。

游泳池水中的游离性余氯主要来自于消春使用的含氯消毒剂。

常见的含氯消毒剂氯气和漂白粉能消毒的主要原因是它们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HClO )。

由于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能破坏细菌、病毒的结构,从而可达到杀菌的目的。

同时次氯酸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能使有色物质褪色。

次氯酸酸性较弱且极不稳定,在光照条件下极易分解产生HCl 和O 2ClO 2是一种具有高效、广谱性的消毒剂,能杀死病毒、细菌、原生生物、藻类、真菌等。

因其在消毒过程中无“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也不产生其它有毒物质,故ClO 2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游泳池水中的游离性余氯主要来自于________。

(2)常见的含氯消毒剂的成分或主要成分中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

Ca(ClO)+2HCl=X+2HClO,其(3)工业上用漂白粉消毒时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2中X的化学式为________(4)ClO2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的原因是________。

(5)在次氯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先由紫色变为红色,后逐渐变为无色。

请结合材料解释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消毒使用的含氯消毒剂 Cl2 CaCl2在消毒过程中无“三致效应”也不产生其它有毒物质(合理答案均可) HClO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合理答案均可)【解析】【详解】(1)游泳池水中的游离性余氯主要来自于:消毒过程中使用的含氯消毒剂,(2)常见的含氯消毒剂的成分或主要成分中属于单质的是:氯气Cl2,只由氯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Ca(ClO)+2HCl=X+2HClO,该(3)工业上用漂白粉消毒时涉及到的化学方程式为:2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比反应后多1个钙原子、2个氯原子,则X的化学式为:CaCl2;(4)ClO2被国际上公认为安全、无毒的绿色消毒剂的原因是:二氧化氯在消毒过程中无“三致效应”(致癌、致畸、致突变),也不产生其它有毒物质;(5)在次氯酸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先由紫色变为红色,后逐渐变为无色。

溶液最终变为无色的原因是:次氯酸有酸性,可以将紫色石蕊溶液变红,同时具有很强的漂白作用,可以将红色溶液漂白。

4.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逐渐深入的。

如图是不同时期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

1808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他认为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同一类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的原子是以简单的整数比相结合。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发现原子中存在电子。

1904年汤姆森提出了一个被称为“西瓜式”结构的原子结构模型,电子就像“西瓜子” 一样镶嵌在带正电的“西瓜狐”中。

电子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粒子轰击金箔,结果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但也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

据此他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根据以上材料,请回答:(1)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汤姆森发现了原子中的电子,这在当时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但由于受到那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理论中存在一些缺陷甚至错误,按照目前初中阶段你学的原子结构的理论,你认为道尔顿的原子论存在的缺陷是_________。

汤姆森原子结构模型的缺陷是________。

(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不能够获得的结论是______。

A原子核体积很小 B原子核质量较大C原子核带有正电 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3)通过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史,你对科学的发展有哪些感想?____________。

【答案】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D 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解析】【分析】(1)根据物质的构成、原子结构知识回答;(2)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分析判断,注意着重分析现象发生的原因;(3)随研究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实真象回答。

【详解】(1)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它们都能直接构成物质,故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结论不正确,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的,电子很小,通过高速运动占据了原子核外相对很大的空间,且原子不是实心球体;故填: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不可再分割;没有发现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2)用一束质量比电子大很多的带正电的高速运动的α粒子轰击金箔,结果是大多数α粒子能穿过金箔且不改变原来的前进方向,说明原子核相对很小,原子内部有相对较大的空间;但有一小部分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说明原子核带正电荷,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在α粒子从原子核附近通过时,造成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方向;还有极少数的α粒子被反弹了回来,说明原子核质量远远大于α粒子,也就是说原子核质量较大;由以上分析可知:A、原子核体积很小,正确;B、原子核质量较大,正确;C、原子核带有正电,正确;D、核外电子带有负电,错误,以上实验现象不能说明核外电子带有负电。

故选D。

(3)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过了无数自我否定,而是逐渐接近事实真象,可见,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故填: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每一种科学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