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境研究若干领域的动态与进展
大气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Laet ve o h n ls n ssme to mop ei E vrn e tl ai ts Re i w n t eA ayi a dAses n f s At s h rc n io m na l y Qu t
Z OU a g wu 。XI Ch n — ONG in qu J a — i2
Ab ta t Th ai cn e t n h aue f ric l e a n t ok ( sr c : ebs o cp dtef trs t ia n ul ew r ANN) c a e o a f i r ,matr l n xes nst ( E ) e ar t -e e e me t tni es ME S ,stpi e o aayi ( P ,g n t grtms ( n ls S A) e ei a o h s c l i GA) a dpoet n prut ( P) t h iu r to ue re y Th t t c i e e t a n rjci us i P o e nq e aei rd cdb f . c s n il el e he m ns t as a v
摘 要 :简要 地 介 绍 了人 神 经 网络 ( ANN) 物元 可 拓 集 ( E ) 集 对 分 析 ( P 、遗 传 算 法 ( 、 ME S 、 S A) GA)和 投 影 寻 踪 技 术 (P P )等 的基 本思 想和 特 点 ,评 述 了近 年 来 国 内外将 这 些 新理 论和 新技 术 应 用 于大 气环境 质 量 分析 与 评 价取 得 的 最新 成 果 ,指
选 取 工 业 耗 煤 等 4个 因 子 ,用 B—P 网 络 建 立 了 某 市 S O2浓 度 的预 测 模 型 ,并 将 预 测 结 果 与 用 模 糊 识 别 预 测 结 果 相 比较 ,表 明 前 者 平 均 预 测 精 度 优 于 后 者 的 预
全球大气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

全球大气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大气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大气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大气环境一直处于不断恶化和变化之中。
本文将从全球大气环境的状况入手,系统地探讨其变化趋势和可能的影响。
全球大气环境的状况全球大气环境的状况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化、城市化以及交通运输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大气环境中许多污染物的排放和积累,直接影响到大气环境的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空气质量主要受到四种污染物的污染:颗粒物、臭氧、二氧化氮以及二氧化硫。
首先,颗粒物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固态或液态颗粒物质。
它们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和农业作业等,能够在大气中长期悬浮并对人体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全球超过90%的人口都生活在不安全的空气质量区域,尤其是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
其次,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会导致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和对植物的损害。
它的生成需要阳光作为催化剂,而高浓度臭氧主要在夏季和高温天气中形成。
除了来自排放源的直接排放,它还可以由其他污染物转化而成,例如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
第三,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主要来自于工业和燃煤发电厂等,会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气体会在大气中转化为硝酸和硫酸颗粒物,并形成酸雨,对自然生态和文物建筑的保护造成威胁。
全球大气环境的变化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人口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大气环境的问题不断加剧。
未来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能源结构转型、工业技术革新、政策措施、城市化进程、环保合作等。
第一,能源结构转型是未来大气环境变化的关键。
随着能源消费的不断上升和化石能源排放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浓度不断上升,会对气候和环境产生巨大影响。
因此,推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加快石化工业技术革新和智能制造等环保科技的推进,是未来大气环境稳定的关键。
第二,城市化进程是大气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
大气化学研究的进展及应用

大气化学研究的进展及应用大气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理环境之一,其变化对人类生存和环境保护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是由一系列的气体组成的,并且这些气体之间的化学反应会影响整个大气系统。
大气化学研究就是研究这些气体之间化学反应的学科。
在过去几十年中,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气化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且在许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大气化学的基本概念大气化学是研究降雨、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等大气问题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联和化学机理的学科。
大气化学研究主要关注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成分和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反应机理,以及化学物质的输送和它们在大气中的挥发、吸附、光解等反应性质。
大气化学的目标是通过理解和揭示大气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气化学研究的进展大气化学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对大气中与污染物有关的化学反应和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进行了初步研究。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关注到化学反应引起了污染的形成,并引起了大气质量的下降。
随着大气污染问题的加剧,大气污染成为一项热门研究课题。
研究人员开始进一步探究大气中的化学反应和污染的关系。
他们研究了大气中的光化学反应、硫酸盐气溶胶等因素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建立了大气模型,预测和评估了大气污染问题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更多关注,大气化学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研究人员开始更深入地研究大气中的化学反应机理、大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化学反应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影响。
三、大气化学研究的应用大气化学研究已经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是气溶胶科学领域。
气溶胶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可见和微细的颗粒物。
大气中的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人类健康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大气化学研究可以为气溶胶科学领域提供关键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气溶胶的来源、颗粒特性和光学特性等。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利用大气化学研究结果对气溶胶进行化学分类,从而更好地理解气溶胶的来源和环境问题。
浅谈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及战略

浅谈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及战略大气科学的发展的基本依据是通过实际的观览资料,把不同尺度的空间和时间作为自己的活动平台,通过对其他的多种学科的发展作为自己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本文通过对大气科学的发展的现状和当今的科学技术,简述大气科学的趋势和其战略发展。
标签:大气科学;趋势;战略1引言大气科学是以研究地球大气在不同时空尺度的运动规律、现象以及人类对它的影响,并为人类服务的一门学科。
因为大气运动的复杂性和现象的复杂性,人们无法在实验室对它们进行探索,只能通过大自然这个平台进行研究,通过对它进行观测、记录,并进行分析、整理、综合,从而得出它们的演变规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气象卫星、遥感等观测手段,对大气中的科学认识越来越丰富并产生了新的概念和模式。
推动了大气学科的发展,使其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为其它学科开辟新的研究通道。
2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大气科学不仅仅是研究大气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研究大气与其周围环境如海洋、陆地、冰层和各种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和相互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由于大气监测技术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的服务,对空基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该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其衍生了大气动力学、天气学、气候学、大气物理学、大气化学等,成为一门多分支的综合性学科。
从此,人们可以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数值试验等,进而预测未来几天甚至一年的大气、气候状态变化。
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将不断提高它为人类社会服务的能力,如提高天气和气候预报的准确率、为气象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大大提高,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
3发展的战略措施3.1.重视学科交叉发展及科研研究多学科的相互交叉发展有助于科学研究的新突破。
当前国际的地球科学的的发展趋势便是通过开展多学科的交互研究,综合利用,取得快速发展。
目前,大气学的科研究重点是大气系统中不同介质的彼此关系,相互作用,通过研究其出现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低温圈和生物圈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将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大气环境科学的前沿研究

大气环境科学的前沿研究大气环境科学是研究大气环境的形成、演化、污染及其对人类活动和自然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随着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气环境科学的前沿研究也在不断发展。
以下是一些大气环境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1.气候变化和气候模拟:大气环境科学中最具挑战性和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对气候变化的理解和预测。
科学家通过收集大量的气候观测数据,并结合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来模拟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性和影响。
在气候模拟的过程中,科学家通过研究地球系统的各个环境要素,如大气、海洋、陆地和冰雪等的相互作用来改进模型的可靠性和精度。
2.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严重问题。
大气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人类健康,还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目前,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排放途径正在发生变化,导致大气污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增加。
因此,大气环境科学家致力于研究新型大气污染物的形成、传输和转化机制,以及它们对气候、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大气边界层和空气质量:大气边界层是大气与地球表面交互的受限区域,对大气污染的扩散和传输起重要作用。
研究大气边界层的运动和结构,可以帮助科学家理解和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和扩散过程。
此外,科学家还在研究空气质量监测和预警系统,以便有效地减少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大气遥感和数据分析:大气遥感是利用航空和卫星平台上的传感器采集大气环境数据的技术。
通过遥感技术和数据分析,科学家可以获取大范围、高时空分辨率的大气环境数据,并研究大气中不同组分的分布和变化。
遥感技术为大气环境科学提供了更全面、准确的数据,促进了大气环境研究的发展。
总之,大气环境科学的前沿研究涵盖了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空气质量、大气边界层、大气化学和气溶胶以及大气遥感等领域。
通过不断研究这些前沿问题,科学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为保护地球环境和人类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关于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保护对策研究【摘要】大气环境污染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保护对策。
在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将分析大气环境污染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探讨大气环境保护措施,评估大气环境污染情况,并介绍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在将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将为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促进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保障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气环境污染、保护对策、污染因素、监测与评估、治理技术、研究成果、环境保护、环境影响、空气质量、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气环境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因素不断增加,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90%的人口生活在受空气污染影响的城市地区,每年因大气污染导致的相关疾病和死亡人数都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急需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保护对策的研究,以有效应对大气污染带来的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大气环境污染的成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污染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本文将围绕大气环境污染的相关议题展开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空气质量,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大气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我国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大气环境污染因素及其保护对策的深入研究,全面分析和总结当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和影响,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技术,以期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大气环境污染的各种主要因素,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活废气等,并探讨其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
2. 研究各种大气环境污染对策,包括减少污染源头、提高治理效率、推动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前沿领域

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及若干前沿领域
自然地理学指的是研究自然环境的学科,其探讨范围包括大气、水文、地表和海洋等领域,旨在理解和解释自然环境的现象、过程和特点。
自然地理学作为基础学科,在现代生态环境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正朝着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一、整合交叉学科,实现融合创新
在面临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的社会现实中,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促进了科学理论的创新和应用。
注重实践操作,采用多种手段探究问题,如遥感技术、数值模拟和现场观测等方法,实现了研究方式的多元化。
二、强调应用科学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资源利用需求,自然地理学的研究总体趋势是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科学有机结合,在研究成果与社会实践中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这意味着自然地理学研究应该通过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决策与指导,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技术、方案和服务。
三、加强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
在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众多热点问题的影响下,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正在逐渐扩大。
气候变化、物种保护、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学术关注。
另外,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扩大。
四、注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挖掘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需要继续探索许多未知领域,包括深海底部和北极地区等极端环境以及其他复杂的生态系统。
同时,自然地理学需要不断研究和理解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以便更好地维护自然环境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总之,尽管自然地理学在许多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需要继续发展和创新,结合社会需求和未知领域的探索,确保对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的正确把握。
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

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注:本文发表于2010年6月的《科技导报》,本文据《大气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9—20 10)》编写,详细内容请参见“中国气象学会编著. 大气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9—2010)[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大气科学是研究地球及其他星体大气的特性、组成、结构、分布、时空演变、物理现象、化学反应、运动规律及揭示天气气候运转规律、气象自然灾害成因、人类活动影响效应等问题的学科。
21世纪以来,大气科学发展的一个主流特征是突出多圈层及其相互影响,注重从大气圈拓展到水圈、生物圈、冰雪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及气候系统的运动和过程,探讨不同时空尺度的气候变率,分析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解决季节、年际特别是未来50~100年气候变化趋势预估等问题。
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影响、预测、控制是目前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
促进全球气候系统中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深化认识和定量分析,建立精细大气预报模式成为关键科学问题。
天气、气候、气候变化、大气探测、大气化学、大气物理、大气动力学等研究是大气科学发展的着眼点及突破口。
1)卫星气象研究。
卫星气象学重在研究利用卫星探测各种气象要素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卫星资料应用于大气科学各个领域的方式和结果,卫星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气候与气候变化、环境与灾害遥感、农业气象等是目前的重点领域,卫星垂直探测仪资料同化、红外高光谱探测资料同化等为优先主题。
目前中国气象卫星寿命较短、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遥感仪器技术性能较低、应用系统能力和水平较差。
未来发展中,应集中有限资金和技术力量,加强有效载荷研发,突破长寿命、高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通过“一星多用”、组网观测实现持续、稳定、综合观测;促进遥感仪器时、空分辨率和探测性能向“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辐射精度、全球、全天候、多波段观测”发展;融合处理微波、红外、可见光多频段多通道资料,利用被动遥感仪器及测雨雷达、激光雷达、散射计等主动遥感设备及数据,获取全球降水、土壤湿度、风场、大气气溶胶垂直廓线等定量信息;提高卫星资料定标定位、遥感应用定量化水平,促进遥感资料在数值预报预测中得到充分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6期(总第126期)辐射防护通讯2002年12月・进 展・Ξ大气环境研究若干领域的动态与进展P rogress in Several Studying F ields of A t mos pheric Environm ent胡二邦(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太原,030006)H u E rbang(Ch ina Institute fo r R adiati on P rotecti on,T aiyuan,030006)摘 要 介绍了大气环境中若干研究领域的动态与进展,内容包括“欧洲示踪实验计划”;符合指数d的概念,I A EA 等开展环境迁移模式有效性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扩散参数的不确定度和其对扩散因子的影响;海陆风环流的实验观测与分析;不同地表干、湿沉积;再悬浮参数及其实测值;事故评价中的大气扩散,天气取样技术、事故冲洗因子计算模式及有效扩散参数。
关键词: 大气环境 参数不确定度 干、湿沉积 事故大气弥散模式中图分类号:X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6356(2001)0620013209Abstract T he p rogress in several studying fields of atmo s pheric environm en t is introduced,such as “Europe tracer experi m ent p lan”,the concep t of“agree index”,the internati onal cooperati on p rogra m for validati on of model to p redict environm ent tran sfer of po llutants held by I A EA,uncertainty of dif2 fusi on para m eters and its effect on diffusi on factor,observing and analying of land and sea breezes,the dry and w et depositi on on differen t surfaces;resus pen ti on para m eter and it’s m easuring value;the at2 mos pheric diffusi on in accident assess m en t,the w eather sa mp ling techno l ogy,the model to calculate the acciden t w ashout factor and effective diffusi on para m eters.Key words:A t m ospher i c env i ronm en t Param eter uncert a i n ty D ry and wet depositi onAcc i den t a t m ospher i c d i ffusi on m odel1 大尺度迁移模式与示踪实验研究[1]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后,I A EA、CEC和W HO在1990~1991年联合组织了大气传输模式评价研究,参加国采用各自的模式,估算切尔诺贝利事故对欧洲几十个城市造成的空气中浓度,其中大多数国家采用三维数值模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也参与了此项研究,采用的模式为动态烟团模式。
此项研究获得了良好的结果,但由于源项的不确定和其他有关数据的限制,还难于对模式进行全面的评价。
因而又制定了一个名为“欧洲示踪实验计划”,1994年10月23日格林威治时间16:00在法国西海岸的R ennes城释放大示踪剂高碳氟化合物,释放持续时间为12h,源强为7.9g s;示踪距离达2000km,沿途欧洲各国共139个取样站进行取样并用模式估算其浓度,每个站取样总时间为90h,每个样品取3h,间隔3 h,样品统一送到位于意大利的CEC联合研究中心测量。
目前正在进行实测值与模式预测值的比较与分析。
2 模式有效性及参数不确定性研究2.1判断模式预测性能好坏的统计学指标[2~6]目前常采用模式估算值P与实测值O之间的相关程度来检验模式预测性能的好坏,但最近研究表明,P与O之间显著相关并不一定意味着它们的期望值P与O之间很好吻合,W ill m o tt建议采用符合指数d并结合均方误差M S E及其两个分量即系统均方误差M S E,与非系统均方误差Ξ收稿日期:2001210212作者简介:胡二邦(19402),男,196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辐射防护专业,研究员。
M S E u 来判断模式预测性能的好坏。
符合指数d 由下式定义,其值在0.0与1.0之间变化,d =1表明模式估算值与实测值完全吻合。
d =1-∑Ni =1(Pi-O i )2∑Ni =1[ P ′i+ O ′i ]2(1)其中,N 为实测点总数,P ′i 、O ′i 则为P ′i =P i -O O ′i =O i -O 知道均方误差中系统误差与非系统误差各自所占的百分份额是很重要的。
一个好的模式,其系统均方误差应趋向于零,而非系统均方误差应趋向于均方误差。
系统均方误差与非系统均方误差分别由下述两式描述:M S E s =N-1∑Ni =1(Pδi -O i)2(2)M S E u =N-1∑Ni =1(Pi-P δi )2(3)式中,P δi =a +b O i。
a 和b 表示P 和O 相关直线截距和斜率。
此外了解系统误差中的附加成份与正比成分各自的比例也是有益的。
附加系统误差M S E a 表示对观察值的一个恒定的高估或低估,它由下式给出M S E a =a2正比系统误差M S E p 则由下式表示M S E p =(b -1)2[N-1∑Ni =1O2i](4)式中,a 和b 意义同前。
作为例示,表1给出现有污染源造成的古交矿区SO 2浓度模式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比较[4,5]。
表1 年均S O 2、日均S O 2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统计比较的结果变 量计算期望值P 实测期望值O O 与P 相关直线的截距O 与P 相关直线的斜率相关系数r符合指数d均方误差M S E系统均方误差M ES s 非系统均方误差M ES u 年均S O 23.58×10-25.55×10-2-1.44×10-13.249.24×10-16.91×10-11.02×10-38.55×10-41.67×10-4日均S O 24.83×10-25.25×10-2-7.13×10-31.068.55×10-19.08×10-15.41×10-42.19×10-55.19×10-4 由表1数据可见,估算日均SO 2所采用的模式与估算年均浓度采用的模式相比,其符合指数d 明显地高,均方误差M S E s 明显地小,而且前者均方误差主要由非系统误差构成,而后者则主要来自系统误差的贡献。
前者的P 与O 的吻合程度也明显好于后者。
综上所述,计算日均浓度所采用的模式,其预测性能明显地优于计算年均浓度所采用的。
但前者的相关系数0.855却低于后者0.924。
因此,如若只根据相关系数的大小来判断模式预测性能的好坏,则会导致相反的结论,即估算年均浓度的模式性能好于估算日均浓度的模式,显然在本文述及的情况下,此结论是错误的。
但若根据符合指数及均方误差来判断,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2.2模式有效性及参数不确定性研究I A EA 与CEC 于1988~1994年完成了一项称为“放射性核素在陆地、城市、水体诸环境中迁移模式有效性”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7,8],参加的有美、英、德、中、奥地利等20多个国家。
参加国分成陆地、水体、城市、多途径4个工作组,各自采用本国模式估算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并与实测值相比较。
研究表明,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模式都有高估趋势。
作为例示,图1给出计算区的牛肉中137C s 浓度的各国模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较[9]。
图1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计算区牛肉中137Cs 浓度的各国模式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比在80年代各国对环境迁移模式的有效性表示极大关注的同时,对参数不确定性对模式预测性能的影响也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I A EA 于1989辐射防护通讯 2002年12月第21卷第6期年专门出版第100号安全丛书[10]“环境迁移模式预测可靠性评价”,对模式有效性、参数灵敏度分析,特别对参数的不确定性分析做了较详尽的讨论。
文献[11]根据德国卡尔斯鲁厄核研究中心(kfk )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系列示踪实验(共31次)的原始数据,定量探讨了在类似kfk 那样的高架源、大粗糙度地形条件下,相应于各类天气的扩散参数的不确定度及其对扩散因子的影响。
实验中,CF 2B r 2和CFC l 3两类示踪剂在位于kfk 西南角高铁塔的60m 平台上释放,每次取样约50个左右样品,取样连续两次,每次30m in 。
根据31次示踪实验数据,计算了各类天气条件下不同下风向距离处,水平扩散参数Ρy 与垂直扩散参数Ρx 的分布范围。
作为例示,图2与图3分别给出A 、C 类和F 类天气条件下,不同下风向距离处Ρy 的分布范围。
计算结果表明:①即使根据31次的有限次数示踪实验数据,同一地点同一类天气给出的扩散参数、其大小可相差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其不确定度非常显著。
在x =10km 处,同一天气类型下,Ρy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比可高达285,其最大值与标称值之比也高达70。
对于Ρx ,相应的比值分别约为78和7.6。
②扩散参数不确定度(即分布范围)与天气类型有关。
水平扩散参数Ρy 分布范围大体上随稳定度增加(由A 类至F 类)而增大;但垂直扩散参数Ρx 的趋势不十分清晰,大体上是C ,D 类天气的Ρz 分布范围较大。
③扩散参数不确定度与下风向距离的关系,总的趋势是随下风向距离的增加而略有增加。
根据上述扩散参数Ρy 和Ρz 的实测分布范围,采用拉丁超立方取样方法估算了因扩散参数不确定度导致的短期(小时)轴向扩散因子的分布范围。
作为例示,图4给出B 、D 类天气条件下,扩散因子不确定度随下风向距离的变化,图中也给出了各类天气条件下相应的标称扩散因子随下风向距离的变化。
图中分布范围的上限值代表着不同下风向距离处小时轴向扩散因子的95%分位值Y δ95,所具有的置信度大于95%。
由图4可见,扩散参数的不确定度所导致的轴向扩散因子(因而导致地表空气浓度、地面沉积浓度)的不确定范围具有相似的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