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德阳初级中学七年级上数学412 《点、线、面、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 教案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2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节的第一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几何学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并能够识别和描述它们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对于几何学的学习还是相对陌生。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2.能够正确识别和描述点、线、面、体。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2.难点:点、线、面、体的识别和描述。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操作活动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点、线、面、体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几何模型、图片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针尖、直线、平面、盒子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几何图形,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叫做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呢?”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点:没有长度、宽度和高度,只有位置。
•线:有长度,没有宽度和高度,可以无限延伸。
•面:有长度和宽度,没有高度,可以无限延伸。
•体:有长度、宽度和高度,是三维空间中的图形。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观察和触摸几何模型,识别和描述点、线、面、体的特点。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1.2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点、线、面、体的基本特征,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是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空间观念,理解并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能够识别和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难点: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转化关系,能够运用点、线、面、体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点、线、面、体的特征和关系。
3.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点、线、面、体的图片和实例。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笔、纸、盒子等,用于展示和操作。
3.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点、线、面、体,如电线、桌子、建筑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物体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年级数学上4.1.2点、线、面、体(教案)新人教版

4.1.2 点、线、面、体★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⒈进一步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⒉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⒊通过学习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经历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用它们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⒈通过联系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让学生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⒉在各种数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一、重点: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
★教学准备准备一个小孩用的玩具电动机。
★预习导学⒈学生利用上微机课的机会,用画图程序打开一幅图,不断地放大,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⒉用硬纸片剪下书上P114练习中的某一平面图形,或创造性地剪一个平面图形,用胶带纸粘在圆珠笔蕊上。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问题:⒈举出一些你熟悉的立体图形。
(教师给出体的概念)⒉①你知道这些体是什么围成的吗?它们有什么不同吗?②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呢?③线与线相交之处又得到了什么?学生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再分组讨论、交流得出以下结论:Ⅰ.体是由围成的;面有两种,和。
Ⅱ.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线有直的也有。
Ⅲ.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
⒊举出生活实际中分别给体、面、线、点的形象的例子。
二、精讲点拨,质疑问难问题㈠:⒈①笔尖可以看作是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②通过上述运动你得到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总结)⒉①汽车雨刷可以看作是一条线,它在挡风玻璃上运动时有什么现象?②通过对上面现象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③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结论吗?(学生在组内讨论、交流的基础上,举出更多实例。
教师演示启发,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资料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点、线、面、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多姿多彩的图形》中的图形的进一步认识,这节课所要学的是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和它们与几何图形的关系,为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创造条件。
【学生分析】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设计思想】通过观察大量实物,在观察、实践中感知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静态),但怎么组成几何图形,学生还没很强的空间思维,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演示空间图形的旋转动画,动态展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图形间的转化,提高课堂效率,发展学生空间图形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丰富实例,认识体、面、线、点的概念;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形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点、线、面、体的认识,使学生会用图形描述现实世界,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类比、变换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现实世界中各种常见的几何体及情景,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活动体现。
【教学方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多媒体电化教学。
【教学准备】圆柱、长方体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感受生活中的点与线活动1:多媒体演示一幅满天繁星的夜空,偶尔有流星划过天空留下一道明亮的光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点、线、面、体》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一部分,主要介绍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几何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力,但对于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几何图形。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4.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几何美,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点、线、面、体的概念和特性。
2.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等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2.采用实例教学法,让学生感受点、线、面、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物的图片或模型,如直线、曲线、平面、立体图形等。
2.准备PPT,展示点、线、面、体的实例和特点。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几何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见过这些图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点、线、面、体。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点、线、面、体的定义和特点。
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思考:点是什么?线是由哪些点组成的?面是由哪些线组成的?体是由哪些面组成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4.1.2《点、线、面、体》教案

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4.1.2点、线、面、体一、教学目标1.了解点、线、面、体的概念.2.“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先结合实例抽象出图形,再进一步抽象到概念,最后在具体模型中阐释概念,达到对概念的同化.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点、线、面、体的概念;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线、面、做的含义.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四、相关资源相关图片五、教学过程【问题情境】观察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与棱相交成几个顶点?三棱柱呢?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交流.(1)观察可知:长方体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条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个点;三棱柱有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条线,线与线相交成____个点.(2)你能说出构成几何图形的元素包含哪些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主动观察、思考,体会图形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从构成元素的角度把握几何体的特征,从而进入点、线、面、体的概念.【探究新知】探究一:基本概念活动1.请同学们观察下面图形,想一想从它们的外形中分别可以抽象出什么立体图形?再举出一些你所熟悉的立体图形.师生活动:学生举例并互相交流;教师展示一些立体图形的模型或图片.结合这些实例,教师明确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体.设计意图:以立体图形为认知基础,明确“体”的概念;通过多举一些例子,使学生感受到“体”,加深学生对“体”的概念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理解.活动2.认识“面”教师:观察这些几何体,想一想:包围着体的是面?是线?还是点?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面.(1)看一看:如图,四棱锥、圆柱、圆锥分别有哪些面?这些面有区别吗?师生活动: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进行观察,并开展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面有平的面、曲的面.四棱锥有____个面;圆柱有____个面;圆锥有___个面.再联想上一课“展开图”的知识,可以得出结论:包围着体的是___.教师归纳:数学中的面可以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而在数学中“平面”一词具有特定含义,它是无限延展的.围成体的面只是平面或曲面的一部分.(2)练一练:如图,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是平面?哪些是曲面?设计意图:由“体”分解出“面”,这是由整体迈向局部的第一步;通过广泛举例和及时练习,加深学生对“面”的认识,理解“面”的概念.活动3.认识“线”和“点”利用长方体、圆柱、棱锥等熟悉的几何体模型,结合下列问题开展小组合作探究:(1)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2)线与线相交又得到了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师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探究:得出结论后,每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师点评纠正,师生共同归纳: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线分直线和曲线;线与线相交的地方是点,点只代表位置,没有大小,点与点之间没有区别.(3)看一看,想一想,举出我们身边符合线、点形象的例子.师生活动:教师鼓励学生联想身边熟悉的情境,尽可能多地举出例子,并用电脑展示出来与学生交流.设计意图:借助“面”的学习经验进一步认识线和点,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引领学生完整经历“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过程,体会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探究二:从动态的角度探究“点”、“线”、“面”的关系活动1.我们知道物体运动时会留下运动轨迹,如果把笔尖看成一个点,这个点在纸上运动时,形成了什么?师生活动:学生画图并交流.师生活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点动成线.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举出更多实例.教师用电脑再演示一些例子.设计意图: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直观感受,在讨论交流中抽象概括,引导学生模拟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活动2.如果把汽车雨刷看成一条线,从几何的角度来观察它在挡风玻璃上摆动时的现象,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还能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这一结论吗?做一做,想一想.师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用直尺当雨刷在纸上演示,启发学生类比联想,得出“线动成面”的结论.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实例.设计意图:将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类比迁移,重复“实践发现——抽象概括——举例验证”的探究过程,加深学生对“具体——抽象——具体”认知方法的体验.活动3.既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当“面”运动时,又会形成什么图形?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然后选择适当的学具,操作演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面动成体.设计意图:从动手实验——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过渡到思考想象——猜想假设——实践验证,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在发展形象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几何直觉.活动4.观察电视屏幕上的画面、大型团体操的背景图案.从几何的角度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发现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是什么吗?师生活动: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教材.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是点,图形是由满足某种条件的点组成的.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还能举出一些符合这一观点的例子吗?学生讨论交流,举出更多例子:庆祝节日时不同颜色的鲜花组成美丽图案;显示器的像素;一块块小瓷砖镶嵌成的图案;十字绣图案,等等.设计意图:渗透集合观点,揭示图形的本质,认识图形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本图片资源总结了点、线、面、体的基础知识,适用于点、线、面、体的教学.若需使用,请插入图片【知识点解析】点、线、面、体.【典型例题】例1.围成下面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解:(1)四棱柱的各面是四边形,是平面;(2)三棱锥的各面是三角形和四边形,是平面;(3)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属于平面,侧面是曲面;(4)包围球的面是球面,是曲面;(5)包围一个圆柱和一个半球的组合体的是一个半球面、一个圆柱的侧面和一个圆面,前两者是曲面,后者是平面.设计意图:考查对“面”的理解.例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如图所示:设计意图:考查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和学生的读图能力.3.请观察如图所示的棱锥模型,它有________个面,面与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________条线,线与线相交形成了________个点.5;8;5.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与线相交形成点”的理解.【课堂练习】1.图中各个花瓶的表面可以看做由哪个平面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而得到?用线连一连.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面动成体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如图,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小立方体构成的立体图形,得到什么平面图形?解:如图:3.“汽车上雨刷器的运动过程”能说明的数学知识是(B)A.点动成线B.线动成面C.面动成体D.面与面交于线4.雨滴滴下来形成雨丝属于(A)A.点动成线的实际应用B.线动成面的实际应用C.面动成体的实际应用D.以上都不对5.将下列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得到图中所示的立体图形的是().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循着三条线索认识了点、线、面、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1)谈一谈你认识到的点、线、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2)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围环境有了哪些新的认识.(3)想一想在获得一个结论的过程中,我们都经历了哪几个环节?这对你将来探索新知识有何帮助?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完成知识体系建构;加深学生对认知方法“具体——抽象——具体”的理解.七、板书设计11/ 11。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

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点、线、面、体》教学目标1、认识点、线、面、体的概念,从静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体由面围成,面相交成线,线相交成点”。
2、从动态角度认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即“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通过观察图形,了解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
教学重点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
2、判断一个平面图形能否可以折叠为立体图形。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图中是一个长方体,它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几条棱?棱和棱相交成几个顶点?长方体有6个面,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了12条棱,棱和棱相交成8个顶点。
二、探究新知自学教材119。
1、体的定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面的定义包围着体的是面。
面有平面和曲面两种。
3、平面与曲面的举例平面:平静的水面、电视机的显示屏、窗户的玻璃等。
曲面:足球、亭子的圆台、鸟巢建筑物的屋顶等。
4、线的定义面和面相交的地方形成线。
线有直线和曲线两种。
5、线的举例长方体6个面相交成的12条棱是直线,圆柱的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的圆是曲线,流星划过天空时留下一道明亮的直线,节日的焰火的是曲线。
6、点的举例笔尖可以看作一个点。
7、点动成线笔尖的点在纸上运动时,就形成线;节日的焰火也可以看成由点运动形成的,可以说点动成线。
8、线动成面汽车的雨刷在挡风玻璃上画出一个扇面,可以说线动成面。
9、面动成体长方形硬纸片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一个圆柱体,可以说面动成体。
三、巩固练习1、围成这些立体图形的各个面中,哪些面是平的?哪些面是曲的?(1)长方体的各个面是长方形平面。
(2)棱柱的各个面是三角形平面。
(3)圆锥侧面是扇形曲面,圆锥底面是圆形曲面。
(4)球体的面是曲面。
(5)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上面是曲面,侧面是长方体平面,底面是圆形曲面。
2、如图,上面的平面图形绕轴旋转一周,可以得出下面的立体图形,把有对应关系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连接起来。
七年级数学上册《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点、线、面、体一、教学内容及解析(一)教学内容: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二)教学内容解析:本节课学习的内容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及其关系,其核心是让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组成的大体元素是点、线、面、体,线和面有平的和曲的两种,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关键是要让学生对点、线、面、体概念的内涵有必然的了解.学生在此前已经对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有关概念进行了学习,由于它与直线、射线、线段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本章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图形学习的核心内容.二、教学目标及解析(一)教学目标定位:了解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明白得它们之间关系;(二)教学目标解析:一、了解点、线、面、体的相关概念,明白得它们之间关系,指的是让学生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曲线和直线、点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仍是曲面;明白得几何图形组成的大体元素是点、线、面、体,•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通过运动转变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2、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仍是曲面,探讨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探讨点、线、面、体运动转变后形成的图形.三、问题诊断及分析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若是空间想象能力弱,可不能想象点、线、面、体运动转变后形成的图形,要克服这一困难,关键是多让学生自己动手和感受空间感.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三角尺、几何模型.五、教学进程设计(一)教学大体流程温习导入→ 探讨归纳→巩固应用(二)教学进程1、温习引导(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窗们认真观看.(2)提出问题:那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设计用意: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对点、线、面、体等概念的探讨.能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自然导入新课.师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意见,教师再作订正.2、探讨归纳(1)几何体的概念.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咱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也简称体师生活动:观看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2)给出面的概念及分类.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师生活动: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讲义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看图片能发觉的结论.(3)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领会线和点的概念:线是由面和面相交形成的,点是由线和线相交形成的.并请学生给出观看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判,并把学生观看结论板书.设计用意:让学生对点、线、面、体的概念初步有必然的了解.师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舞学生进行深切探讨,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说明.3、巩固应用、设计用意:通过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明白得,完成从同化到顺应的过渡,做到触类旁通,触类旁通.师生活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让大多数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伶俐才干,论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踊跃性,教师在其中要紧针对学生显现的问题和对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和强调.六、目标检测一、讲义第122页练习.七、小结归纳1.本节课咱们要紧探讨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页至第12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几何体、平面和曲面的意义,•能正确判定围成几何体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
(2)了解几何图形构成的基本元素是点、线、面、体及其关系,•能正确判定由点、线、面、体经过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点、线、面、体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提高空间想像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运动变化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本节课的数学活动过程,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判定围成立体图形的面是平面还是曲面,探索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重点.
2.难点:探索点、线、面、体运动变化后形成的图形是难点.
3.关键: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探究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圆柱体模型,投影机和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一个长方体模型,请同学们认真观察.
2.提出问题: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面和面相交成了几条线?•线和线相交成几个点?
二、新授
1.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小组讨论中,•评价并修正自己的结论.
2.各小组学生公布自己小组讨论后的结论.
教师活动:在探索问题解决方法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及时给予指导,教师对学生分布的答案作鼓励性评价.
3.几何体的概念.
(1)长方体是一个几何体,我们学过的正方体、圆柱、圆锥、球、棱柱、•棱锥等都是几何体.
(2)提出问题:观察长方体和圆柱体,说出围成这两个几何体的面有哪些?•这些面有什么区别?
4.给出面的分类.
通过对上面问题的解决,给出面的分类:平面和曲面.
教师活动:板书:平面和曲面.
提出问题:
(1)用幻灯机放映图片,让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结论?
(3)进行小组讨论中,综合小组中每个同学意见,得出观察图片发现的结论.
(4)在小组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看课本第121~122页内容,•得出观察图片能发现的结论.
师生互动:请学生给出观察结论: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面评价,并把学生观察结论板书.
注:在探索问题解决的方法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思考课后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给以必要的指导,然后得出合理的解释. 5.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2页内容,总结出点、线、面、体与几何图形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几何体的形成:由平面和曲成围成一个几何体.
2.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3.体验了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四、作业布置
1.课本第125~126页习题4.1第7~12、13、14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空题.
1.人在雪地上走,他的脚印形成一条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的数学原理.
2.体是由_______围成的,面和面相交于_______,线和线相交于______.
3.点动成________,线动成______,面动成_______.
二、选择题.
6.如下图,第二行的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便能形成第一行的某个几何体,•用线连一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