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梦回繁华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熟知教材,教参和作业,其次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思维连贯发散的过程,再者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试讲进一步完善教案,能更加提高自信心。

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一起来看看吧!《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fāng)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biàn)梁商业繁盛,除(ch ú)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zú)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biàn)京,徽宗朝/(cháo)进入翰(hàn)林,据张著题跋(bá),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街、城郭(guō),自成一家。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据后代文人考订(dìng),《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fù)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炎(yán)之后,南渡的北宋遗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juàn)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biàn)梁从城郊、汴(biàn)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20课《梦回繁华》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20课《梦回繁华》

★默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第2自然段为什么要介绍《清明上河图》 的作者张择端? 2.《清明上河图》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3.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 么作用? 4.第4自然段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描述 《清明上河图》里的内容的?有什么好处?
1.第2自然段为什么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作者张择端?
★自由读第三部分,说说下列句子分别采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
(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 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 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作比较
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 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 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 ,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举例子
真实具体的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很 细致。
“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
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 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这是文章的最后几句议论性话语,说说你的理解。
4.第4自然段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描 述《清明上河图》里的内容的?在文中标出关 键词句。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空 间 顺 序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好处:这种顺序安排,由前到后,逐次介 绍,既符合观赏者的观赏习惯,又显得逻辑清 晰有条理。
生字词
汴梁(biàn ) 跋涉( bá ) 舳舻( zhú lú) 摩肩接踵( zhǒnɡ ) 田畴( chóu) 漕运( cáo ) 握篙( ɡāo ) 络绎不绝( luò yì )

第20课梦回繁华 课文同步讲解

第20课梦回繁华    课文同步讲解

严谨周密典雅有味
——《梦回繁华》一文的语言特点课文同步讲解
《梦回繁华》是一篇带有散文性质的说明文,其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严谨周密,典雅有味,值得细细品味。

课文在线
1.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

2.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含英咀华
第1句介绍《清明上河图》成画的年代。

由于年代久远,作者在“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之前加上“可能”二字,表明这只是一种推测,并非准确的结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第2句中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介绍《清明上河图》尺寸的大小,“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因为画是能精确测量出来的,所以数字准确可信;“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这种由外而内、由远而近的空间顺序,条理井然,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周密。

课文在线
3.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4.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阵,过往行人聚集在桥头围观。

而那些赶脚、推车、挑担的人们,却无暇一顾。

含英咀华
第3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清明上河图》比作是一部起伏有致、节奏明快、耐人寻味的乐章,典雅别致,带给人无穷浪漫的想象。

第4句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地描摹了桥上、岸边、过往行人,以及赶脚、推车和挑担的人们的种种情态,令读者如临其境,别有一番情趣。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精美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精美课件

字词积累
汴梁(biàn) 题跋(bá) 绢本( juàn) 翰林(hàn) 田畴(chóu) 料峭(qiào) 簇拥(cù) 漕运(cáo) 舳舻(zhú lú) 沉檀(tán)
摄取(shè) 遒劲(qi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yì)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课文导入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顺序,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使用的说明方法及韵味的语言。
背景资料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 存世精品, 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 25.2 厘米,长 528.7 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 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 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 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 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 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 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布置作业
网上查找《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介绍性文字。
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课文讲解
2、课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主要使用了逻辑顺序,第四自然段使用了空间顺序, 这样写,由表及里,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重点探究
细读课文,分析说明方法
课文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列数字:“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 厘米,横525厘米。”使 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的大小。 打比方:“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由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 声,留下无尽的回味。”把《清明上河图》比作“一部乐章”,说明它宏大、优美而富有 变化的特点。 引资料:“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所记的‘曹婆婆肉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梦回繁华”。这里,“梦回”代表着对过去的怀念,“繁华”则是指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这个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课文《梦回繁华》来感受古代都市的繁荣。分析课文中对比、夸张的写作手法,了解它们如何描绘出繁华景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和语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定语从句、并列句,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文化背景: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的繁华景象了解有限,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教师需通过图片、故事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法理解:定语从句、并列句等语法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应通过生动的例子、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消化这些难点。
-口语表达: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口语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大写作训练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知识,提高作文质量。
3.课堂时间安排方面,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较为紧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理解:课文《梦回繁华》,了解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梦回”、“繁华”、“车水马龙”等。
3.语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讲解定语从句、并列句等语法知识。

部编人教版20课《梦回繁华》

部编人教版20课《梦回繁华》
20* 梦回繁华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阅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确定学习方法。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思路,弄清说明顺序。 2.结合说明方法的学习体会准确而典雅的语言特 点。 学习方法: 浏览全文和细读课文;抓关键语句。
一、理思路(学习方法:浏览—提炼)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作者介绍了《清 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
城郊: 疏林薄雾 汴河: 舳舻相接
握篙盘索 城内街市:街道纵横
士农工商
农舍田畴 车水马龙 呼应相接 房屋林立 络绎不绝
春寒料峭 热闹非凡 挥臂助阵 香烛纸马 各行各业
长途跋涉 呼唤叫喊 无暇一顾 应有尽有 无所不备
四、忆梦回(读书方法:细读—感悟)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不以《清明上河 图》为题,《梦回繁华》到底有什么深意?
《东京梦华录》与《清明上河图》一个文字叙事记史,一个图画标识展现。 珠联璧合蔚为大观,堪称传奇。
“靖康之耻”后汴梁的盛世繁华,是南渡的北宋遗民最近也最远、最真实也 最梦幻的遥想。成为后人对承平、繁华、安居、乐业最为大胆也最为迫切的 梦想!
一一《东京梦华录》里的各色人等
人们喜爱《清明上河图》,喜欢这样的鸿篇巨制,是因为诸如此类的繁荣街 景总能触动我们深藏心底的一丝念想一一那就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锦绣繁华 的追求向往!那就是中国人千年不灭的盛世之愿、大国之梦!
《清明上河图》画成不久“ 靖康之难”发生。宋徽宗被俘,北宋灭亡。 金人攻入汴京,劫掠一空。金兵焚城,大火三日不熄,二百年积蓄一 夕尽扫,包括《清明上河图》等皇廷文物被拉了2500多车。此后,开 封就失去了作为都城的昌盛。很快衰落下去。
这幅记载着汴梁城市历史的写实画卷竟成为这座繁荣富庶的古代都城 留给世人的最后纪念。

新人教部编初中语文20.《梦回繁华》公开课优秀课件

新人教部编初中语文20.《梦回繁华》公开课优秀课件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 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
拥挤。
清明上河图》的哪 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查 阅到的?
我读到的《清明上河图》
1.读完课文,你从文中知道了 《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你是 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
小练笔:
请仔细欣赏世界名 画达芬奇的《蒙娜丽 莎》,借鉴课文写法, 写一篇小说明文,介绍 作品。
提示:可查阅资料,从画 家生平、创作过程、画作内容、 后世评价等方面介绍,对画作的 欣赏。
我品到的《清明上河图》
请细细品读,你能体会 到怎样的“梦回”之情?
课堂小结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 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 市井风情,丰富了我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 激发了我们对古代生活丰富的想象,这幅长卷 人物繁多,场景复杂,但作者把它介绍得条理 分明,细腻具体,真是难能可贵,值得我们借 鉴学习。
汴梁 (biàn) 田畴 (chóu) 沉檀 (tán) 遒劲 (qiú jìng) 枋(fāng) 春寒料峭 (qiào) 长途跋涉 (bá shè) 舳舻 (zhú lú) 摩肩接踵(zhǒng) 络绎不绝 (luò yì)
预习检测
词语注释:
内忧外患: 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也指内部的纠纷和外部的压力。
2.小组探究:作者是怎样介绍 《清明上河图》的?从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方面发现作 者介绍的方法。
我品到的《清明上河图》
文章按照说明内容的需要,采 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清明上河图》 各个方面的知识,但这各方面其实
都贯穿了一个词—— “繁华”。 请细细品读,你从哪些地方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潜力,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在运用修辞手法时显得有些生硬,不够自然。这告诉我,在今后的写作教学中,除了教授技巧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此外,我还注意到,在总结回顾环节,有些学生对课文的主题和重点内容仍然有些模糊。这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总结和回顾是非常必要的。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确保他们能够真正吸收和理解。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形成有效沟通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借鉴课文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创作热情,发展个性表达。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炊烟袅袅”、“熙熙攘攘”等,通过例句解释,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词语的用法。
-写作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写作中,是学生的一大挑战。教师应提供写作指导,如构思、选材、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并给予学生反馈和修改建议。
举例说明:
1.教学重点举例
-在讲解“炊烟袅袅”一词时,可以引用课文中“夕阳下,炊烟袅袅升起,那是最美的画面”的句子,让学生通过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意象美。
-在分析“那时候,日子过得像梦一样”这句话时,指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往昔的时光形容得如梦似幻,从而加深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认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文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梦回繁华》,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炊烟袅袅”、“熙熙攘攘”等,并理解其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升华
课题梦回繁华有哪些深意?
1.清明上河图让我们回忆古代文明的灿烂,希望能继 承并弘扬这种繁华。 2.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南宋人民渴望国家统一,回到当 年繁华太平年代的强烈愿望。 3.梦回繁华既有对宋朝科技文化繁荣的骄傲,又有对 近代丢失中华文明先进性的遗憾。
课堂小结
引出说明对象《清明上河图》(略写) 介绍作者张择端生平及代表作(略写)
课文作者
毛宁,1975年生,浙江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副 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代表 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 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从女神头像到钟虞 铜人——试论先秦人物雕塑的风格演变》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 诸城)人。早年游学汴京,后习绘 画,宋徽宗赵佶(1101年—1124 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专 工中国画中以界笔、直尺划线的技 法,用以表现宫室、楼台、屋宇等 题材,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 街道、城郭。他的画自成一家,别 具一格。张择端的画作,大都散佚, 只有《清明上河图》卷完好地保存 下来了。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 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至 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汴 京市民的生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立、市民熙来攘往的 热闹场面。这件现实主义的杰作,是研究北宋东京城市 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宝贵历史资料。通过这幅画,我们真 切地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
A.遒劲(qiú) 绢本(juàn) 春寒料峭(qiào) B.田畴(chóu) 覆灭(fǔ) 摩肩接踵(zǒng)
C.汴梁(biàn) 舳舻(zhóu) 长途跋涉(sè) D.纤夫(qiān) 握篙(hāo) 络绎不绝(yì )
当堂评价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星期天,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热闹极了。
梦 回 繁 华
总括《清明上河图》概况
《清明上河图》内容 评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 特色和历史价值
(略写) (详写)
(详写)
小结
这篇说明性文章,介绍了《清明上河 图》上表现的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 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及生活的想象,包 含着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深厚情感。
当堂评价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词语注释
预习检测
工: 善于,擅长。 设色: (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 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 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 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 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 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脚后跟。 细致入微: 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 无微不至。
初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课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由宋朝城市的发展繁荣,引出说 明对象《清明上河图》。 第二层(第2自然段).介绍张择端生平,并引出画作的 背景,呼应题目——梦回繁华。 第三层(3--5自然段).具体介绍说明《清明上河图》 的特点、内容、艺术特色和地位。
课文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为什 么这样安排?
B.经过半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习
家池。 C.那是一个阴冷的漆黑之夜。春寒料峭,风雨凄凄。
D.在展出的各幅画前无不人头攒动,尤其是张择端的《清
明上河图》前,观看的人更是络绎不绝。
当堂评价
3.写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1)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
25.5厘米,横525厘米。
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的?本 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准确、严谨,同时又颇具文学色彩, 典雅而有韵味
①“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 525厘米”——此句属于平实说明,通过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 准确地介绍了画卷的纵横。 ②“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留下无尽的回味。”——此句语言 典雅生动,采用 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画卷比作乐章,形象地 表明了画卷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的特点。 ③“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络绎不 绝”——文中有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 使 文章 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
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荣,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清 明上河图》便是反映这一时期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 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 爱好等。 ③我了解到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绘的具体内容,特点及 价值等。
细读课文第四段,作者是怎样有条不紊地说明画卷内容的? 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梦回繁华
毛宁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清明上河图》在绘画史上 的重要地位。 2.熟读课文,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 说明方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力的说明语 言。 3.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言的运用,增强热爱中 华文明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预习检测
生字难字
汴梁(biàn ) 题跋(bá ) 绢本( juàn ) 翰林( hàn ) 田畴( chóu) 料峭( qiào ) 簇拥( cù ) 漕运( cáo ) 舳舻( zhú lú ) 沉檀( tán ) 摄取( shè ) 遒劲( qiú jìng) 摩肩接踵(zhǒng ) 络绎不绝( luò yì)
(2)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

列数字 )
( 打比方 )
(3)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桥梁的结构, 车马的样式…… ( 举例子 )
①作者先介绍画面开卷处描绘的内容,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具体逐一介绍, 先 介绍近郊风光,再介绍赶集的乡人,进入大道岔道上扫墓归来的权贵, 最后介绍近处小路上的行旅。 ②然后再介绍画面中段描绘的情景。先介绍汴河上的船,忙碌 的船工,顺 水行驶的船,再介绍河上的拱桥结构、形状,桥的两端,最后详细介绍一 艘准备驶过拱桥的巨大漕船,船夫呼喊,桥上呼应,行人围观,这一紧张 的一幕。 ③最后介绍画卷后段描写的街道,先介绍街道房屋店铺,再介绍店铺经营 品种,最后介绍各行 各业及行人。画面内容虽纷繁复杂,但作者能够条理 分明, 层次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还得益于作者采用了恰当的说明顺 序。
说明顺序的使用
就全文而言,使用了逻辑顺序。 第四段重点介绍说明画作内容时既使用了 从前到后的画面空间顺序。
精读品析
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找出相应的例句。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最具有代 举例子 表性的一幅。 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 列数字 “后习绘画”、“天晓诸人入市”、“诸色杂卖” 引用 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打比方
详写的有画的内容,画的艺术特色及地位。略 写了张择端的生平,画的整体特点。 介绍画的内容里详写了汴河拱桥,略写了其它 内容。
画作内容 开卷处 汴京近郊 画面中段 汴河两岸 拱桥 画面后段 汴梁市区
汴 京 近 郊
汴 京 近 郊
汴 河 拱 桥
汴 梁 市 区
汴 梁 市 区
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哪些新的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