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梦回繁华 拓展阅读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一、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

(重点)2.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难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拓展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琅琊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

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面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此画距今近900多年历史。

画纵25.5cm、横525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

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

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等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三、生词识记汴(biàn)梁徽(huī)宗料峭(qiào)跋涉(báshè)舳舻(zhúlú)沉檀(tán)枢(shū)纽无暇(xiá)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luòyì)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工:善于(画)。

料峭:微寒。

遒劲:雄健有力。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四、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

《梦回繁华》(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梦回繁华》(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1课梦回繁华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的骄徹——《清明上河图》黎孟德《清明上柯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

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

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

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漸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

沿河有许多粮仓。

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

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

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橹;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

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栀杆却被桥头挡住了。

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篙竿撑住桥洞顶端。

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

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

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

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

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

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

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席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

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街接城内外,过渡自然。

《20梦回繁华》优秀课件

《20梦回繁华》优秀课件
《20梦回繁华》优秀课件
$number {01}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目录
• 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 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 • 文本解读与赏析技巧 • 拓展阅读与思考题设计 • 实践应用与作业布置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01
课程导入与背景介绍
《20梦回繁敢、正义等品质。
《骆驼祥子》
04
老舍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北京底层小人物祥 子的生活和奋斗,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
和抗争。
思考题设计及答案解析
《20梦回繁华》中主人公经历了哪些情感变化?请简要概括。
答案解析:主人公在故事中经历了从失落、迷茫到坚定、重拾自我的情感变化。 最初,主人公因为失去工作和生活方向而感到失落和迷茫,但在寻找自我和探索 人生的过程中,他逐渐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并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勇气。
04
拓展阅读与思考题设计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红楼梦》
01
清代曹雪芹的代表作,以贾、史、王、薛四大 家族为背景,通过描绘众多人物的生活和情感
,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貌和衰落。
《西游记》
03
明代吴承恩的作品,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孙 悟空等人跟随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充满了奇
幻和想象力。
《水浒传》
02
明代施耐庵的作品,描写了宋朝末年一群英雄 豪杰在抗击压迫和剥削的斗争中,展现了忠诚
文本结构与主题思想解读
01
02
03
文本结构梳理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 ,包括段落划分、层次关 系等,有助于理解作者的 写作思路和意图。
主题思想提炼
通过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 理解,提炼出文章的主题 思想,把握作者想要表达 的核心观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骤提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皆自成一家。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言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效、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

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20课《梦回繁华》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20课《梦回繁华》

★默读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第2自然段为什么要介绍《清明上河图》 的作者张择端? 2.《清明上河图》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3.第3自然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 么作用? 4.第4自然段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描述 《清明上河图》里的内容的?有什么好处?
1.第2自然段为什么要介绍《清明上河图》的 作者张择端?
★自由读第三部分,说说下列句子分别采 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简要分析。
(1)《清明上河图》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 的手卷形式……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 笔法灵动,有别于一般的界画。
作比较
将《清明上河图》的手法和一般的界画进行 比较,突出其“线条遒劲,笔法灵动”的特征。
(2)画面细节的刻画也十分真实,如 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 ,各行各业人员的活动,皆细致入微。
举例子
真实具体的说明了画面细节的刻画很 细致。
“它不是一般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通过对各阶层人物活动
的生动描绘,深刻地揭示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 画中丰富的内容,有着文字无法取代的历史价值,在艺术表现的 同时,也是为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状况留下的重要形象资料。”
这是文章的最后几句议论性话语,说说你的理解。
4.第4自然段是按照什么说明顺序来描 述《清明上河图》里的内容的?在文中标出关 键词句。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空 间 顺 序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 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 后段描写汴梁市区的街道。
好处:这种顺序安排,由前到后,逐次介 绍,既符合观赏者的观赏习惯,又显得逻辑清 晰有条理。
生字词
汴梁(biàn ) 跋涉( bá ) 舳舻( zhú lú) 摩肩接踵( zhǒnɡ ) 田畴( chóu) 漕运( cáo ) 握篙( ɡāo ) 络绎不绝( luò yì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梦回繁华》拓展阅读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梦回繁华》拓展阅读 新人教版

第20课《梦回繁华》拓展阅读能喷冰的“火山”①随着一声巨响,土地猛烈震动了起来。

阿胡那火山开始喷射了。

这个庞然大物高约4千米,底部直径30千米左右,大小相当于半座珠穆朗玛峰。

这次突然的爆发,地动山摇,构成山体的冰块与岩石大面积滚落。

②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阿胡那火山喷出的不是赤红的岩浆,竟是白色的冰岩浆,这种含冰、水、氨、甲烷和氯化物的混合物,被强大的推力射向高空,形成数百米乃至数万米的白色喷流。

当落到地表时,冰岩浆呈液态四下流淌,随后,因为暴露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而凝结成固体。

③然而,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火山都是喷岩浆的,为什么这座火山这么与众不同,能喷出冰呢?④原因就是这座火山不属于地球,而是矮行星谷神星上唯一一座圆顶形状的冰火山。

⑤冰火山是一种在地球上找不到,但在我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存在的地貌类型,它们通常出现在冰冻卫星或者其他一些表面温度低于-150℃的天体上。

在形态上,冰火山与地球上的火山类似,它们从地表凸起,顶端有一个巨大的凹陷口,当喷发时,会排放出四处流淌的液体。

关键性的差别是地球火山主要由岩石和重金属组成,冰火山主要由坚固的冰壳构成,冰火山的岩浆也是冰冻沉积物,所以,在喷发时,会出现大量冰块被喷出的奇观。

⑥地球火山喷发是因为密度和压力差造成的。

当岩浆温度比周围的岩石更高时,密度就会更低,这种压力差会使得岩浆做上升运动,当岩浆上升时,岩浆释放的气体会形成气泡,气泡会释放大量的压力,这一压力使岩浆喷出地表。

⑦那么,冰火山是如何喷发的呢?⑧冰火山的喷发原理和地球火山相似。

由于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导致热能聚集,或由于潮汐摩擦而生热,致使深部的冰层融化。

如果这时上部的冰层破裂,深部融化了的冰水就像地球内部的岩浆一样,在周围压力的挤迫下,沿裂缝喷发出来,这就是奇特的冰火山喷发的过程。

而如果冰岩浆跟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冰火山就会处于休眠状态,甚至成为死火山。

⑨不过,虽然冰火山名字听上去似乎是火山的一种类型,喷发过程又跟地球火山类似,但严格意义上说,它只是与地球火山相似的地貌,并不是真正的火山。

20 梦回繁华-部优-拓展阅读

20 梦回繁华-部优-拓展阅读

《知道一点中国画》在古人眼中,看书读画是耳濡目染的经验——书画是日常生活中的物件,习字是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这些普通的视觉经验、生活常识以及口耳相传的言谈使一般爱好者具备书画鉴赏的能力。

但经历一个世纪的剧烈变迁,我们的视觉经验和生活习惯去古已远。

书画鉴赏变成一种专门的知识,成为一门学科,这是它日渐离我们远去的结果。

既然变成一门学问,书画鉴赏就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从“如何看”着眼或许更易于步入鉴赏之道,学会“观看”也更富符合一般观众的经验与期待。

中国画如何看?套用朱熹的话“只管看,便是法”,但很多东西大家看到了却没有察觉,现代人接触绘画作品多是通过图片,以这种经验面对原作往往会自动过滤许多信息,把作品仅仅当作一张平面图像载体。

但一件作品本身是一个立体的历史产物,它有自身的历史情境,如果对此不够了解,以当下的经验揣度则可能会“误入歧途”。

很多人相信艺术是情感的表达,是一种人人共通的经验,所以可以跨越时空产生共鸣。

但就我个人的读画经验来说,这种共鸣的产生是有条件的——观看作为一种视觉经验,需要特殊的训练和一定的积累,否则就是盲人摸象(或许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是盲人摸象而已)。

古人有自己的一套言说方式,中国画也有自身的艺术语言,如果不谙熟这些,所谓的共鸣只是“你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你当如是。

”今天去博物馆,和古人看画最大的不同即是距离。

在古人眼里,一张画首先是一件可以把玩的物品,如果是珍贵的书画,藏家会精心品题、装裱、包裹,从画匣、包巾、题签、裱边、拖尾上都可以看到历代藏家对它的宝爱,打开的过程就是一重体验,而现在被展厅所阻隔。

每一次打开都像完成一种仪式,要小心翼翼,因为作品有生命,生命有长短也脆弱。

古人讲绢存八百,纸寿千年,历经岁月流传于世已是不易,折损、撕裂、受污、水火更是书画之厄。

《长物志》里讲“看书画如对美人,不可毫涉粗浮之气”就强调这种庄重。

手卷是中国画里非常特殊的形式,小则二三尺,多则十几米,可以盈握,可以壮观。

《梦回繁华》教案

《梦回繁华》教案

20.《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重要词句,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

2.梳理出文章介绍的《清明上河图》的知识,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知识性特点。

同时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3.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条理分明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文写作方法;4.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体会文艺性说明文的文艺性特点。

教学重难点1.梳理出文章介绍的《清明上河图》的知识,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内容,感受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2.理清文章说明的脉络,明确文章采用的说明顺序,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文中典型突出的说明文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体会文章大量运用四字短语,使文章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查阅资料法:课前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观赏画作,了解图画内容,阅读相关介绍,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带着了解进入课堂学习。

拓展延读法:推荐课后阅读《<清明上河图>的故事》一书,更深走进《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进一步了解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及其卓越成就,激发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欣赏艺术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实物欣赏法:由于本文是一篇事物性说明文,说明对象是一幅绘画作品,如果学生没有看过画作,对文章的说明介绍很难产生深刻印象。

课堂上提供作品部分图片,图文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画作,理解文章。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任务:1.阅读课文三遍,标出文中认读困难的字或不理解意思的词语,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注明读音,批注词义。

2.勾画出阅读中理解困难的语句,批注疑问;或勾画出喜欢的语句,批注你的感受。

3.查阅资料,欣赏《清明上河图》,了解相关知识。

一、检查字词预习二、我知道的《清明上河图》1.通过查阅资料,你了解到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渠道查阅到的?(第一个问题检测了预习,学生课前了解相关学习内容,带着对《清明上河图》的初步认知学习课文,更有针对性;第二个问题是巩固查阅资料这种学习方法,发现好的查阅途径,形成比较筛选、高质量查阅的意识,培养良好的资料查阅习惯和能力)请多个同学回答,丰富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0课《梦回繁华》拓展阅读练习
能喷冰的“火山”
①随着一声巨响,土地猛烈震动了起来。

阿胡那火山开始喷射了。

这个庞然大物高约4千米,底部直径30千米左右,大小相当于半座珠穆朗玛峰。

这次突然的爆发,地动山摇,构成山体的冰块与岩石大面积滚落。

②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阿胡那火山喷出的不是赤红的岩浆,竟是白色的冰岩浆,这种含冰、水、氨、甲烷和氯化物的混合物,被强大的推力射向高空,形成数百米乃至数万米的白色喷流。

当落到地表时,冰岩浆呈液态四下流淌,随后,因为暴露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而凝结成固体。

③然而,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火山都是喷岩浆的,为什么这座火山这么与众不同,能喷出冰呢?
④原因就是这座火山不属于地球,而是矮行星谷神星上唯一一座圆顶形状的冰火山。

⑤冰火山是一种在地球上找不到,但在我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存在的地貌类型,它们通常出现在冰冻卫星或者其他一些表面温度低于-150℃的天体上。

在形态上,冰火山与地球上的火山类似,它们从地表凸起,顶端有一个巨大的凹陷口,当喷发时,会排放出四处流淌的液体。

关键性的差别是地球火山主要由岩石和重金属组成,冰火山主要由坚固的冰壳构成,冰火山的岩浆也是冰冻沉积物,所以,在喷发时,会出现大量冰块被喷出的奇观。

⑥地球火山喷发是因为密度和压力差造成的。

当岩浆温度比周围的岩石更高时,密度就会更低,这种压力差会使得岩浆做上升运动,当岩浆上升时,岩浆释放的气体会形成气泡,气泡会释放大量的压力,这一压力使岩浆喷出地表。

⑦那么,冰火山是如何喷发的呢?
⑧冰火山的喷发原理和地球火山相似。

由于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导致热能聚集,或由于潮汐摩擦而生热,致使深部的冰层融化。

如果这时上部的冰层破裂,深部融化了的冰水就像地球内部的岩浆一样,在周围压力的挤迫下,沿裂缝喷发出来,这就是奇特的冰火山喷发的过程。

而如果冰岩浆跟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冰火山就会处于休眠状态,甚至成为死火山。

⑨不过,虽然冰火山名字听上去似乎是火山的一种类型,喷发过程又跟地球火山类似,但严格意义上说,它只是与地球火山相似的地貌,并不是真正的火山。

【考点必练】
★1.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具体分析。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冰火山与火山的不同之处。

森林中的“环保卫士”
在原始森林中,如果没有土壤生物充当“清道夫”将森林产生的废物,如枯枝残叶、动物尸体和粪便等消化、分解掉,森林很快会被残留物所充塞。

新鲜的水分和空气达不到植物的根系,森林的更新就会停止,最终会导致森林的死亡。

直接以残留物为食的土壤动物是蚯蚓和白蚁。

在土壤中不断蠕动的蚯蚓吸取植物碎叶,经消化排出体外的粪便使土壤更肥沃。

白蚁大多数聚居在森林中,靠吃死去树木的组织为生,因为白蚁胃中的原生物可以消化木材的纤维。

其他土壤动物,如千足虫、螨、跳虫、土鳖等,咀嚼、磨碎那些被土壤微生物软化后的枯枝落叶,使细枝碎叶覆盖的面积扩大,又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细菌又以碎粒为食,吸收其中的糖分和淀粉,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经土壤回到空气中,被植物吸收去完成光合作用。

凡土壤动物吃剩的或细菌不能分解的物质都由真菌来完成最后的“清理”。

真菌的菌丝分泌酶和酸,能消化、分解残留物,最后吸收这些被预先消化和分解的物质。

真菌数量庞大,涉及面积较广,是森林里最重要的“清道夫”。

科学家曾计算过,在一茶匙森林土壤中有上亿个细菌,几百万真菌、原生物和藻类等。

就是这些不起
眼的“环保卫士”,对森林的生长、死亡、再生长,担负着重大的责任。

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是表现耶稣已经知道自己的不幸降临时,在与门下众弟子一起共进晚餐的席上,宣布说:“你们中间有一个人出卖了我。

”这句话对耶稣的门徒来说,是如此出乎他们的意料,使每一个人从内心深处感到震惊。

因为这句话预告了他们的老师即将死亡,同时使他们信任的感情和互相的团结受到打击,这是由于叛徒就在他们之中。

达·芬奇抓住耶稣说完那句话的瞬间,着意刻画门徒们所表露出来的极其复杂的、各不相同的心理反应,紧紧抓住了每个门徒对耶稣的话所做出的反应,画家赋予画中每个人物以鲜明的性格气质。

这幅画的群像,布置得十分合理。

耶稣居于画面的中间位置,门徒对称地坐在两旁,每边六人,三个人一组,这些组合是由每个人的心理变化和感情联系自然结合在一起的,画中人的情绪造成画面的气氛有动有静,有声有色。

俄国艺术史家拉扎列夫有一段话,细腻地描绘了画中十二个门徒各自的心境:“对耶稣的话特别冲动的是坐在他左手边的三个门徒。

他们形成了不可分的一组,被一个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动作支配着。

年轻的菲力浦从座位上蹦起来,困惑不解地转向耶稣。

老成的雅可夫,抑制愤怒,摊开双手,向后挪了挪身子。

福邓举起一只手好像急于弄清所发生的事。

位于耶稣另一方的几个人,则处于完全不同的精神状态中。

他们离中心人物有一大段距离,他们的动作要矜持得多。

犹大明显地急转过身子不安地抓住钱袋,惊慌地看着耶稣;他阴暗、丑陋、粗俗的侧影,与委决不下地把头侧于肩际、沉静地把手置于桌上、美丽的脸庞被照得鲜明的雅安,成了强烈的对比。

犹大和雅安之间伸过来彼得的头,他向雅安弯下身子,左手放在他的肩上,在他的耳边悄悄说着什么;在这同时,好像他的右手毅然握住佩剑,想用它来保卫自己的师长。

坐在彼得旁边的三个门徒都转向了同一个方向。

他们凝视着耶稣,向他询问变节者。

在桌子对面的一端是另一个人,年事已高的法捷依,好像要从他那里得到对眼前事件进一步的解释。

然而,后者困惑不解的手势表明,他也苦于不知底细。


在达·芬奇以前有不少画家都描绘过这一题材,但只有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成为空前的杰作。

考点必练
1.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第③段采用了何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