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课《梦回繁华》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梦回繁华》是⼈教部编版⼋年级上册语⽂教材中的课⽂,是⼀篇介绍我国宋代画家张择端创作的画作《清明上河图》的说明⽂。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梦回繁华》教案 教学⽬标: 1、学习课⽂,了解《清明上河图》在中国绘画的重要地位。

2、熟读课⽂,掌握作者条理清晰地介绍画作的说明⽅法,揣摩作者准确富于概括⼒地说明语⾔。

3、品味作者精彩说明语⾔的运⽤,增强热爱中华⽂明的责任感和⾃豪感。

教学重点: 1、梳理本⽂的说明顺序,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了解本⽂主要采⽤的说明⽅法,理解作者是怎样恰当地选择和使⽤说明⽅法的。

3、品味⽂章的预语⾔,把握其既有科学性⼜富有⽂学⾊彩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深⼊⽂本,了解名画背后的意蕴。

⼀、激趣导⼊ (图⽚欣赏) ⼆、资料简介 1、《中外绘画名作⼋⼗讲》简介 本书选取中外绘画作品⼋⼗幅,由国内美术评论家进⾏讲解、评析。

所选画作包括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同时配以深⼊浅出的鉴赏⽂字和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相关图⽚,引领我们体验艺术品的美妙内涵和丰富底蕴。

2、张择端简介 张择端,⽣卒年不详,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东诸城)⼈。

北宋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画精确,⾖⼈⼨马,形象如⽣。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本是进献给宋徽宗的贡品,流传⾄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其主题主要是描写北宋都城东京市民的⽣活状况和汴河上店铺林⽴、市民熙来攘往的热闹场⾯,描绘了运载东南粮⽶财货的漕船通过汴河桥涵紧张繁忙的景象。

作品⽓势恢弘,长528.7厘⽶、宽24.8厘⽶,画有587个不同⾝份的⼈物,个个形神兼备,并画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其态⽆不惟妙惟肖,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余辆,⼤⼩船只⼆⼗余艘。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知识点复习一、学习目标1.明确本文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介绍说明对象。

(重点)2.仔细品读文章语句,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难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高超的艺术水平和人民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知识拓展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琅琊东武(今中国山东诸城)人。

中国北宋时期的画家。

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所作风俗画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刻画细致,界面精确,豆人寸马,形象如生。

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清明上河图》系宋代名画,此画距今近900多年历史。

画纵25.5cm、横525cm,作者采用了俯渺法描绘全图,描绘了京城汴梁从城郊、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全图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构图起伏有序,笔墨技巧兼工带写,人物生动传神。

画中细致地描绘了汴河上舟船往复,飞虹卧波;店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的繁华景象。

人物生动传神,牲畜、房舍、舟船、城郭、桥梁、树木、河流等至臻至妙,惟妙惟肖。

三、生词识记汴(biàn)梁徽(huī)宗料峭(qiào)跋涉(báshè)舳舻(zhúlú)沉檀(tán)枢(shū)纽无暇(xiá)遒劲(qiú)摩肩接踵(zhǒng)络绎不绝(luòyì)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工:善于(画)。

料峭:微寒。

遒劲:雄健有力。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

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踵,脚后跟。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四、整体感知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2.文章从哪几方面介绍它的?(1)介绍《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作画时间。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字词拼音及解释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字词拼音及解释

20、梦回繁华绢juàn:一种薄而坚韧的丝织物:~本。

~花。

~素。

手~儿。

驮tuó:用背负载:~运。

~着两袋米。

檀tán:1.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亦称“青檀”)。

2.浅绛色:~口(形容红艳的嘴唇)。

3.〔~香,沉檀〕常绿乔木,产在热带及亚热带,木质坚硬,有香气,可制器物及香料,又可入药。

4.〔紫~〕常绿乔木,木材坚硬,带红色,可制贵重家具或工艺品。

5.姓。

冗rǒng:1.闲散的,多余无用的:~人。

~长(cháng )。

~员。

~赘。

2.忙,繁忙的事:拨~(忙中抽出时间)。

~务缠身。

翰林hàn lín: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朝起开始设立,明、清时期改从进士中选拔。

题跋tí bá: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后的文字。

“题”指写在前面的,“跋”指写在后面的,总称题跋。

内容多为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

擅长shàn cháng:在某方面有特长城郭chéng guō: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古义】内城和外城,泛指城或城市。

考订 kǎodìng:考据订正。

田畴tiánchóu:<书>田地;田野。

岔道chà dào:岔路或歧路。

簇拥cù yōng:(许多人)紧紧围着。

踏青tà qīng:清明节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

行旅xíng lǚ:指旅客;出行。

宏敞hóng chǎng:高大宽敞。

摄取shè qǔ:指吸收,吸取。

遒劲qiú jìng:雄健,刚劲有力。

春寒料峭chūn hán liào qiào: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

形容早春微带寒意;刺入肌骨。

也作“料峭轻寒”、“料峭春寒”。

长途跋涉cháng tú bá shè: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新人教版

《梦回繁华》教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依次,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尝语言,感受课文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自主探究、合作沟通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看法与价值观:5、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创建力和杰出才华,增加民族骄傲感。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说明依次,概括课文内容。

2.弄清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品尝语言,感受课文高雅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教学方法:7·12模式。

(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沟通探讨)课时支配: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文章,理清说明依次。

教学重难点: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教学方法:7·12模式。

(老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沟通探讨)教学环节:一、德育专题:社会主要冲突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冲突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妙生活须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冲突。

社会主要冲突改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也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提高的必定结果。

二、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在我国绚丽的艺术珍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幅图究竟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今日让我们一起学习《梦回繁华》来了解这幅名画。

(板书:“梦回繁华”)2、明确目标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积累字词。

(2)梳理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3、布置任务出示小组探讨任务要求:(1)、共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

(2)、默读课文,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4、小组探究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探讨。

(三)释义解惑5、(老师)检查指导。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学问点)。

(1).A、作者简介:《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有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纳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旺盛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0课《梦回繁华》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北宋时期,商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城市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严格界限,出现空前的繁荣局面,北宋汴梁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城市的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

由此,绘画的题材范围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从唐代以描绘重大历史事件和贵族生活为主扩展到描绘城乡市井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北宋风俗画作品中代表性的一幅。

张择端主要活动于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生卒年不详,山东东武人,字正道,又字文友,幼读书游学于汴京,徽宗朝进入翰林,据张骤提拔,后习绘画,擅长界画,工舟车、人物、市井、城郭,皆自成一家。

除清明上河图外,还有《西湖争标图》相传为他所画。

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正和至宣和年间,那正是北宋统治者在覆灭之前大造盛世假象,以此掩盖内忧外患的时期,建言之后,南渡的北宋移民怀念故土,在他们眼中这副图卷必有其特殊的意义,正是他们回首故土,梦回繁华的写照。

透过此一观念来审视这副千古名作,我们会发觉那隐藏于繁华背后的心情。

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525厘米。

作品描绘了京城汴梁从从城效、汴河到城内街市的繁华景象。

整个长卷犹如一部乐章,有慢板、柔板逐渐进入快板、紧板,转而进入尾声,留下无尽的回味。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

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

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画面中段是汴河两岸的繁华情景,汴河是当时南北交通的孔道,也是北宋王朝国家漕运的枢纽。

巨大的漕船,舳舻相接,忙碌的船工从停泊在河边的粮床上卸下沉重的粮包,纤夫们拖着船,逆水行驶,一片繁忙景象。

汴河上有一座规模宏敞的拱桥,以巨木虚架而成,结构精美,宛如飞虹。

八年级语文上册20梦回繁华生字词注音注释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20梦回繁华生字词注音注释新人教版

20、*梦回繁华绢(juàn)驮(tuó)檀(tán)行旅(xínglǚ)宏敞(hóngchǎng)摄冗(rǒng)翰林(hànlín)题跋(tíbá)簇拥(cùyōng)道劲(dàojìn)络绎不绝(luòyìbùjué)*汴梁(biànliáng)徽宗擅长(shàncháng)城郭(chéngguō)考订(kǎodìng)田畴(tiánchóu)岔道(chàdào)踏青(tàqīng)取(shèqǔ)春寒料峭(chūnhánliàoqiào)长途跋涉(chángtúbáshè)摩肩接踵(mójiānjiēzhǒng)(huīzōng)赵佶(zhàojí)舳舻(zhúlú)沉檀(chéntán)遒劲(qiújìng)器冗:闲散的,多余无用的翰林:我国古代官名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擅长:在某方面有特长城郭: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考订:考据订正田畴:泛指田地岔道:岔路簇拥:很多人紧紧围绕着或护卫着,就像是花瓣围绕着花蕊一样踏青:春天到郊野去游览行旅:远行的人;往来的旅客宏敞:宏敞,高大宽敞摄取:指吸收,吸取;拍摄遒劲:雄健,刚劲有力春寒料峭:形容初春的寒冷长途跋涉:路途遥远的翻山渡水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

形容人多拥挤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绢:小巧的丝织物驮:用背负载檀: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梦回繁华”。这里,“梦回”代表着对过去的怀念,“繁华”则是指古代都市的繁荣景象。这个概念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课文《梦回繁华》来感受古代都市的繁荣。分析课文中对比、夸张的写作手法,了解它们如何描绘出繁华景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和语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定语从句、并列句,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2.教学难点
-文化背景: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的繁华景象了解有限,这是本节课的一大难点。教师需通过图片、故事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语法理解:定语从句、并列句等语法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教师应通过生动的例子、实际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消化这些难点。
-口语表达: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口语表达能力不足的问题。教师需关注这些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2.在写作练习中,部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后续教学中加大写作训练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语法知识,提高作文质量。
3.课堂时间安排方面,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的时间较为紧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0课《梦回繁华》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理解:课文《梦回繁华》,了解作者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及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2.词汇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梦回”、“繁华”、“车水马龙”等。
3.语法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讲解定语从句、并列句等语法知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20梦回繁华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20梦回繁华课件
作引用:“画中的‘孙羊店’‘脚店’等,与《东京梦华录》中 所记的‘曹婆婆肉饼’‘正店七十二户……其余皆谓之脚店’等, 无有不符。”引用《东京梦华录》,准确说明了《清明上河图》 是一幅写实性很强的作品,增强了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摹状貌:船夫们呼唤叫喊,握蒿盘索;桥上呼应相接,岸边挥臂助 阵。
自主感知四:品味语言,感受魅力
【方法指点】 浏览全文,圈画关键句,理清每一段分别介绍的内容。
【自学时间】3分钟
1.本文环绕《清明上河图》,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 容? 【明确】介绍这 幅图的历史背景,画的作者,画卷的 纵横,作品描画的内容,画卷特点及历史价值等。
2.读了本文,关于《清明上河图》你又有了哪些新的 了解? 【明确】①我了解到了北宋时期,城市繁华,文化生活, 十分活跃,《清明上河图》便是反应这一时期城乡市井 平民生活的一幅风俗画。②我了解到了画的作者张择端 主要活动时期,籍贯,字,生平,爱好等。③我了解到 了关于这幅图的画卷大小,描画的具体内容,特点及价 值等。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田畴:田地,田野。 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微寒。 跋涉:爬山过水,形容旅途艰苦。 孔道:必经之道。 内忧外患:指国内的变乱和外来的祸患。 川流不息:形容行人很多,往来不断。 遒劲:雄健有力。 摩肩接踵:肩并肩,脚碰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踵, 脚后跟。 细致入微:比喻看问题非常全面,连很细小的问题都考 虑到了;也指对人体贴关心无微不至。
当堂检测
2.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清明上河图》展现的是公元八世纪的繁华都市景 象,为后人提供了研究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 方面的形象史料。 B.《清明上河图》反应生活入微,手笔精细,展现的 内容繁而不乱,多而有序,规模宏大又不失结构的谨严、 工整准确但又生动活泼,是一幅从内容到情势都令人称 道的绘画精品。 C.《清明上河图》以大量的笔墨和篇幅,描画了数以 百计的民众,表现其生活和劳动场面,同时蕴涵着巨大 信息量,这两点在我国古代绘画中都是不多见的。 D.《清明上河图》所体现出来的世俗化偏向,与当时 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这种偏向在当时无疑是一种 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舳舻相接(zhú lú) 跋涉(bá)
遒劲(qiú ) 田畴 岔道(chà)
摩肩接踵(zhǒng) 城郭(guō)
(chóu) 长而不冗(rǒng) 络绎不绝(yì)
■ 内忧外患:内有忧乱,外有祸患。多指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和外来的侵略。 ■ 设色:(绘画)涂色,着色。 ■ 春寒料峭:虽已春季,但天气还比较寒冷。料峭,形容微寒。 ■ 长途跋涉:远距离翻山涉水。形容旅途的艰辛。跋涉,爬山爬水,形容旅途艰苦。 ■ 舳舻相接:船只首尾衔接。舳,船尾。舻,船头。 ■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或车辆很多,来往不决。 ■ 遒劲:雄健有力。
3.画面开卷处的风光有哪些?
汴京近郊的风光:树林、道路、农舍、驮物的驴队、踏青扫墓归来的轿乘队伍、长途跋涉的行旅等。 4.《清明上河图》在绘画艺术方面有什么特点? ① 采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手卷形式,以移动的视点摄取对象。 ② 段落清晰,结构严谨。 ③ 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 ④ 写实性强。 5.这幅画并不是一般的热闹局面的记录,而是揭示出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状况。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清明上河图》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创作动机。
■ 第二部分(3-4):介绍《清明上河图》的形式特点和所描绘的内容。
■ 第三部分(5):总结《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
文句详解
1.《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可能”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可能”表示不确定,《清明上河图》“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只是推测的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列数字和打比方。运用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清明上河图》画卷庞大;运用打比方将画作内容做了形象的 切分,又对画作各个部分的欣赏做了形象的定调,起到了形象概括化作总特点的作用。
关于《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
■ 这本书选取中外绘画作品八十幅,由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进行讲解、评析。所选 画作包括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各个流派的传世经典,同时配以深入浅出的鉴赏 文字和丰富翔实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引领我们体验顶级艺术品的美妙内涵和 丰富底蕴。
汴梁(biàn) 驮队(tuó)
翰林(hàn)
梦回繁华
“梦回”指在梦中回到某个地方。“繁华”,繁荣热闹,通常用来形容一个地方经济的发达。 文题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指明了本文要说明的内容不是现在的繁荣热闹的景象,而是过去 的情景。
清明上河图
关于《清明上河图》
■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京城汴梁(又称“汴京”)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 是汴梁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清明上河图》将汴河 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反映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状 态。城郭、街市、舟桥、车马,刻画精细;商贩、农夫、工匠、艺人等,各色人 物形神皆惟妙惟肖。规模宏大,场面壮观,构图严谨,笔墨古雅,具有重要的历 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内容主旨
■ 本文通过对张泽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描述,生动形 象地展示了这一艺术珍品的全貌,揭示了其重大的历史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