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说课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诗经两首》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一课时预习检查:了解了哪些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文学常识介绍:《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
《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
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的瑰宝。
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本次课将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旨在让学生感受《诗经》的独特魅力,体会其古朴、真挚的情感表达。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诗经》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诗经》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赏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经》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体会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的关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的语言理解和情感体会。
2.原因: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而细腻,需要学生仔细品味。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解、阅读、讨论、赏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背景、图片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歌内容;同时,采用分组讨论、互动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基本内容。
3.讲解:针对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4.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赏析: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体会《诗经》的魅力。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2《诗经》二首》优质课教学说课稿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2 《诗经》二首》优质课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12 《诗经》二首》选入了《关雎》和《式微》两首诗。
《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著名的爱情诗,表达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而《式微》则是一首表达国家危机、呼吁振兴的诗篇。
这两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学习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诗经》这一古老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还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略《诗经》的魅力。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关雎》和《式微》两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关雎》中的意境描绘和《式微》中的哲理阐释。
2.原因:《关雎》中的意境描绘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诗中的意象;而《式微》中的哲理阐释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理解诗中的寓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关雎》和《式微》,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语文诗经两首说课课件

诗中想象
内容总结
板书设计
蒹葭
苍苍 萋萋 采采
白露
为霜 未晞 未已
写景
道 伊人 长 水中央 跻 水中坻 右 水中矣
思人
写法总结 《关雎》和《蒹葭》比较阅读:
相同点:①主题内容相同 ②结构情势类似 ③艺术手法相同
不同点:①《关雎》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 确。《蒹葭》没有明确故事, 意 境含蓄,情感韵味更浓郁。
②艺术手法方面, 《蒹葭》比《关 雎》兴”的特点更为突出,“蒹葭”、 “水”、“伊人”交相辉映,营构出一
个 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相当大,上网搜 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把《蒹葭》它改写为现代诗歌,或者一个散文 片段,意境要优美,描写要生动,字数不限。
《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诗歌305篇。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又称“诗”、“诗三百”。 《诗经》中最重要的诗歌体式:四言诗。 《诗经》的典型特点:重章叠句、反复咏唱。 《诗经》的诵读节奏:以二二节拍为主。 《诗经》中占比重最大的题材:婚恋诗。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诗中读
蒹 葭(图文课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 水一方 。溯洄从之人,在 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 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
诗中品 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三读——感受诗的结构美。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 头清水。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 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 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 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诗经》二首 的说课稿

《诗经》二首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的诗歌。
诗歌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的道德品格,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注意语文的人文性”的要求。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单元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
2.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体会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唱等艺术特色。
3.体会本诗所表达的感情,领会诗歌明理、鉴戒及抒情言志的作用。
4.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领略古代诗歌优美隽永的风姿,产生热爱古典文化的感情。
二、说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本篇课文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动画激趣法。
九年级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的内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文中插图、动画的作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情境演读法。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
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范读,自由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力求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效果。
突破教学难点。
3.课堂表演法。
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理解诗意的目的。
当然在教学方法中,更重要的是顺学而导法,本课的内容理解难度不是很大,因此我在教学本课的时候主要做的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字词障碍。
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通过活泼新颖的教学形式,师生互动,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分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在水一方》的音乐和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由此引出《蒹葭》这首诗。
然后简介作者及作品。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说课稿

歌词:邓丽君《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彷佛 她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波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彷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悠:忧思的样子。
窈窕淑女,琴瑟[sè]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
友:亲近 芼:挑选。 乐之:使淑女愉快。
翻译:
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中小岛上。 文静秀丽好姑娘,真是我的好对象。 长短不齐荇菜鲜,顺着水流左右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白天想她梦里爱。 追求姑娘未如愿,醒来梦里意常牵。 相思悠悠情无限,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荇菜鲜,采了左边采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弹琴奏瑟亲无间。 长短不齐荇菜鲜,拣了左边拣右边。 文静秀丽好姑娘,敲钟打鼓使她欢。
第一章
• 关关雎鸠, 雎鸠:水鸟名,即鱼鹰。
•
在河之洲。
传说它们情意专一。
(由关雎和鸣起兴,渲染氛围)
• 窈窕淑女,
• 君子好逑。(触景生情,由景到人)
概括内容:发现心仪的姑娘。
文中的这位男子,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 时候,有一种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 摘荇菜的美妙姿态给了他一种难忘的印象, 爱慕之情油然而生。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 远望。一开始,他若有 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 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 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 来,心里很愉快;可很 快,芦苇挡住了他的视 线,看不到她了。他觉 得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 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 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 又波折的路,却仍旧是 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
《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诗经两首》教案及教学反思2. 课程类型:语文3. 适用年级:八年级4.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学价值。
(2)通过分析两首《诗经》的诗意、诗韵和诗律,提高学生鉴赏古典文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教学的两首诗:《关雎》、《蒹葭》。
3. 教学重点:理解两首诗的意境、诗韵和诗律,鉴赏《诗经》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理解诗意,体会诗韵。
3. 课堂讲解:(1)解析《关雎》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解析《蒹葭》的诗意,分析其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诗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 总结拓展:总结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中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介绍了《诗经》的特点和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2. 反思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
3. 反思教学效果:学生对两首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经》的魅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两首诗的艺术特色。
3. 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比两首诗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诗经》二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12. 《诗经》二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
其中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描绘自然风光的,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的,还有表达爱情、友谊等情感的。
本节课将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通过这两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了解其文学特点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诗经》的语言古朴,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上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学特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两首诗歌,了解《诗经》的文学特点。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体会《诗经》的美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探究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流行歌曲《关雎》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经》的音乐美。
然后提问:“这首歌的歌词来源于哪里?”引出《诗经》的学习。
2.朗读诗歌让学生跟着录音朗读两首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之后,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解析诗歌对两首诗歌进行逐句解析,解释生僻词语,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4.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两首诗歌的异同,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探究学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诗经》中的诗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欢喜——悲伤——怨恨
4、“女主人公为何怨”、“她怨什么”、“怨过之后她 又将何去何从”、“她的感情变化在诗歌中是通过什么 来体现的”
不仅是对氓的控诉,也是对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妇 女地位卑微现象的批判
表现了女子敢于反抗,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
5、氓——急躁、暴虐、自私自利
女子——天真痴情、温婉顺从
1、回顾《蒹葭》、《关雎》等初中语文涉及的《诗经》 篇目。 《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2、朗读分为听配乐范读与学生自读两个环节,首先听 范读来指导学生把握四言诗诵读的节奏 “二、二节拍”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小说
板书设计
《诗经》
为何怨 一片痴情 无端见弃 怨 怨什么 丈夫薄幸 世道不公
怨之后 痛定思痛 与氓决绝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通过诵读,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感知这首诗的内涵,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归 纳人物形象。 有选择地诵读诗句,了解先秦人们对真挚爱情 的向往,获得对爱情更多的理解。
教学重点
落实诗歌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背诵 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诗中女主人 公的情感变化。
诗经两首《氓》
一、说教材
《诗经两首》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课,第二单元的第 一篇课文。 新课改后,教材从高一第二学段,即开始安排古代诗歌 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诗歌源流,了解古人是如何利 用诗歌表情达意,从而认识古今文化的联系,培养和弘扬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爱情诗。热烈而浪漫,清纯而自然。
教学目标
二、说教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主要采用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 范读,展示相关文学常识
三、说学法
新的教学理论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 本课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古代诗歌,因此,学习本节课学 生主要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