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经二首 蒹葭》优质课教学设计_16
第12课《蒹葭》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课题《蒹葭》课型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分析,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已学内容与本课内容的关联。
可用结构图示呈现)《蒹葭》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中一首诗歌。
出自《诗经.秦风》,是一首抒情诗。
《蒹葭》一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起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
《蒹葭》这首诗篇幅简短,却意味深长,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历来备受人们的赞赏.2.学习者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学生发展需求、发展路径分析,学习本课时可能碰到的困难)初中学生首次接触和系统学习《诗经》,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对《诗经》的语言特点和形式特点都很陌生。
对诗歌真正表达的意境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3.学习目标确定:(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进阶,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和学生应能够做到的事情。
可分条表述)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美。
2、读懂诗意,运用联想和想象描述诗歌的画面美。
3、感悟形象,体会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学习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
难点:感悟形象,体会情感。
5.学习评价设计(从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维发展、价值观念培育等方面设计过程性评价的内容、方式与工具等,通过评价持续促进课堂学习深入,突出诊断性、表现性、激励性。
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课时的学习评价是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的细化,要适量、适度,评价不应中断学生学习活动,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课堂观察课堂活动生生互评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教师活动1(教学环节中呈现的学习情境、提出驱动性问题、学习任务类型;对应学生活动,示范指导学科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纠正思维错漏,恰当运用评价方式与评价工具持续评价促进学习。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三单元 阅读 12 《诗经》二首 蒹葭》公开课教案_0

(5)(理想说)指理想,指追求。指事业。指人生哲理。
小结:《蒹葭》出自诗经中的秦风,在秦国这个好战乐武的尚武之邦,竟有这样玲珑剔透、缠绵悱恻的诗作,这就告诉我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寻存在于世界的任何角落,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
总结:以上这些的理解,都是我们大家的感悟、分析,作品本身并没有给我们交代清楚,所以整首诗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美。
板
书
设
计
(三)感受诗词的朦胧美:
过渡:这首诗扑朔迷离,云雾茫茫,在模糊的意象中展示出一中神秘莫测的朦胧美。
幻灯出示:朦胧美
教师:这首诗的朦胧美体现在很多方面,今天我们只研究它的人物和主题的朦胧美。
1、人物朦胧:
(1)主人公:
提问:在你心目中,主人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是男?是女?他(她)的容貌?衣着?气质?它的文化背景、个性情境你知道吗?)
板书共
同总结
课
后
作
业
1、探究《蒹葭》的意境美。
2、歌曲有很多来源于古典诗词,如《在水一方》源于《蒹葭》,《青青河边草》源于《古诗十九首》其二,《涛声依旧》源于《枫桥夜泊》,你还知道有哪些歌曲是由古诗改编的,找出来,并与同学分享交流。
3、任选《诗经》的一首诗歌,多角度赏析并背诵下来。
主
题
升
华
教师:
请全体起立,让我们带着对这首诗的全新解读,带着对华夏先民的敬意,再次齐诵这首经典的诗篇,向华夏祖先致敬,向传统文化致敬!蒹葭苍苍,起……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感悟法、鉴赏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
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明确:凄清、迷离(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著(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
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设计教学课题水边的爱慕与追寻——《蒹葭》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分析①课标分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目标指出,第四学段(7-9年级),在“阅读与鉴赏”中要求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在“梳理与探究”中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整理学过的字词句篇等语言材料,梳理、反思自己语文学习的经验”。
在课程内容部分,本课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中的“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
“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发现、感受和表现语言文字的魅力”,围绕诗文方面内容“策划开展语文学习、展示和交流活动,加深对语言文字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第四课段(7~9年级)旨在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在学业质量水平部分,要求能够“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引导学生增强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教给学生语言积累与梳理的方法,注重积累、梳理与运用相结合,重在培养兴趣、语感和习惯”,同时“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语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可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都要求,在学习诗歌时,应关注文学积累、语言特点和主旨内涵三个方面的内容。
②教材分析《蒹葭》出自《诗经·秦风》,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和比、兴的写作手法手法歌咏真挚、美好情感,给人以怦然心动的感受。
同时,诗中“伊人”意象的多样解读使诗歌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很适合用来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
a.单元位置《蒹葭》位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本单元以“怡情养性”为人文主题,整合了五篇古诗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诗经》(二首)),强调通过阅读这些诗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第12课《诗经二首——蒹葭》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蒹葭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和分析关键意象寻找诗歌中“伊人”之美。
2.从多角度分析“伊人”的内涵教学重难点探求诗歌中“伊人”之美,体会“伊人”的多重内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文字线索题导入:根据以下线索,猜一部书名:1、它被称为是“先民的歌唱”2、被儒家奉为经典。
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出自该书中。
4、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答案揭晓:《诗经》【设计意图】仿照《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中文字线索题的环节,以猜谜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快速引出课题。
教师小结:《诗经》的时代,是一个想象力的时代,可以说,爱有多远,想象力就有多远;《诗经》的时代,也是一个勇敢的时代,爱有多深,勇敢就有多大。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溯游而上”,去追寻那美丽的“伊人”,在水一方。
二、诗非读不能品也1.全班配乐齐读《蒹葭》作为《诗经》里最美的一首诗,值得我们用美美的声音去呈现。
请同学们跟着配乐读出它的音韵美。
2.“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进第一小节这幅画中,你依次看到了什么?(预设:蒹葭、水、白露、伊人)3.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她的特点吗?(预设:伊人——美)4.你们对美的评判标准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朗诵配乐,可以创设古诗文情境,渲染课堂古朴典雅的气氛,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诗歌的意境。
同时通过提问孩子们对美的评判标准,顺势引出《卫风.硕人》中对美女的描绘,引出下个环节。
三、寻“伊人”之美(一)发现朦胧美1.观看微课,了解《诗经》里《卫风.硕人》中对美女的描写,与文中“伊人”的美进行比较。
屏显:“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犀(hùxī),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国风·卫风·硕人》(意思是:她的手指像茅草的嫩芽一样柔软,皮肤像凝冻的脂膏一样平滑.嫩白的脖子像蝤蛴一样细长,她的牙齿像瓠瓜子一样洁白整齐.方正的额头,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流动在嘴角,眼睛黑白分明多么美好。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活动版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
2.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比兴手法,背诵诗歌。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诗歌,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比兴的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整体感知1.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2.了解《关雎》。
《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
《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3.《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4.观看【影视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习朗读技巧,学生进行跟读练习。
5.学生自读,参照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诗歌大意。
【精品课件】展示关雎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水中的陆地上。
文静美好的女郎,哥儿想和她成双。
水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捞取。
文静美好的姑娘,追求她日夜不息。
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
思念她绵绵不尽,翻来覆去到天亮。
水荇菜长短不一,采荇人左采右采。
文静美好的女郎,弹琴鼓瑟来亲近。
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诗经二首 蒹葭》教学设计_4

《蒹葭》教学设计课前小测:1.《诗经》六义:内容:()()()表现手法:()()()2.《关雎》、《回延安》使用比兴手法的诗句?3.默写生字:yaotiao haoqiu wumei zhanzhuanfance zuoyoumaozhi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含义。
2.通过古诗新唱,了解古诗意境美!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诵读诗文,品味感悟。
疏通大意,体会感情。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
三. 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同学们,听过《在水一方》这首歌曲吗?《在水一方》深情优美,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歌曲欣赏完毕,请同学们回答老师一个问题——刚刚欣赏的歌曲与哪首古诗有联系呢?对,《蒹葭》!《在水一方》就是由诗经中的《蒹葭》改编来的。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经典诗文《蒹葭》!2.今天学习《蒹葭》,要求同学们当堂有感情地朗读,并理解古诗含义,还通过古诗新唱,了解古诗意境美!3.有感情地朗读《蒹葭》,请一名同学范读,然后齐读。
4.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根据重点字词解释,粗略了解诗文大意!6.老师解读《蒹葭》第一章,给同学讲解重点字词,并描绘诗的凄美画面。
老师解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就是芦苇,苍苍形容茂密的样子。
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已经成青苍的颜色了。
白露为霜,指晶莹透明的露水在寒气中凝结为霜花。
描写了一幅秋苇青苍、露重霜浓的清秋景色,正当这个时节,诗中主人公思念起自己的爱人,但眼前所见仅仅一片萧瑟秋景,清水漫漫。
而自己思慕的人在什么地方?屏幕显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诗经二首 蒹葭》教学设计_1

蒹葭萋萋,萋萋:茂盛的样子
白露未晞。晞: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跻:登,上升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坻:水中小洲
蒹葭采采,采采:茂盛,众多
白露未已。未已:还没有完已:停止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涘: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右:弯曲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沚:水中沙滩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备注
课后小记
语文组集体备课电子教案模板
朦胧美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飘渺之感。
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三、诗意粗解
本文着力写主人公的远望。一开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边,向对岸望去,看到他所爱慕的那个姑娘正向水边走来,心里很高兴;可不久,芦苇挡住了他的视线,看不到她了。他以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着河岸向上走;走了长长的一段艰难而又曲折的路,却依旧是什么也没有看见。他不灰心,又折回来去追寻,最后终于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个小洲上;这时他内心便充满了喜悦。
四、小组讨论
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特点是什么?
“所谓伊人”指的仅仅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吗?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钱钟书在《管锥篇》中引用陈启源“夫说之必求之,然为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的观点,解说了《蒹葭》的这个艺术情境。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1、重章叠句。三章
2、借景起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诗经》二首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2.分析意象特点,领会人物情感,并能联系生活和阅读体验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 3.重章叠句、叠词的艺术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文学常识——在预习和老师提问的过程中,掌握诗经“六义”含义并体会。 2.意境理解 (1)圈划、描述、概括“秋水”、“蒹葭”意象所营造的如梦如幻、寒意萧瑟的景色。 (2)自己探究自学解答追寻者与“伊人”是怎样的人,把握追寻者与“伊人”的关系。 (3)概括景与人和情之间的关系。 (4)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可望而不可即”的意境丰富自身生命体验,领会古人纯朴而丰厚的情感,欣赏简单却不直白的美丽,提升审美品味。 2.理解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准确的思考态度——在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性”。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能够说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初次接触《诗经》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探索的热情应该还是有的。结合已有知识,学习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景、人、情的特点及关系。 教学难点:从追寻者与“伊人”间的关系中欣赏“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美和距离美。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引入激趣:播放《在水一方》歌曲,大家一起说说这首影视歌曲取材于哪里?(《诗经》/《蒹葭》) 2.读课文,正字音,注意句读,停顿。(配乐朗读,教师范读) 3.明确诗经基本文学常识 第一部诗歌总集:标志着中国文学史起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源头。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共305篇。(PPT显示朝代时间跨度即为西周初至东周中叶) 《诗经》内容——①史诗;②反应劳动生活;③婚姻家庭生活;④宴饮情形;⑤行役艰难批评时政 《蒹葭》与“六义”中哪些方面相关? 风——民间歌谣。有十五《国风》,160篇。《风》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相对于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来说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地图) 雅——“王畿”(jī 古指王城周围千里的地域,也泛指帝京)之乐,即朝廷正乐,105篇。 颂——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 赋——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陈述和铺排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能够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仅仅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二、赏析意境,把握主题 1.赏析诗歌描绘的朦胧飘渺的意境,把握诗歌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 思路:景——>人——>情 第一,前人评价本诗意境飘渺朦胧,第二,这首诗完全是写内心情感的,而非写景。所以我们从景、人、情三方面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 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诗歌明确秋景特点: ①通过取画名,了解本诗大致情境。 “蒹葭”:A点明深秋时间,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萧瑟肃杀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B阻隔视线。C茫茫一片,遥遥无迹,随风飘荡,轻柔。 “白露”:A表示时间是清晨。 “秋水”:有“阻隔”和“无尽”的含义。诗歌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水:A水清冷而悠远,是“秋水”,渲染了凄凉哀苦的气氛。B曲折的秋水既阻隔了诗人追求的道路,只能遥遥相望;C而诗人绵绵的思念与惆怅,正像湛湛秋水,没有尽头。 ②比较三幅景色不同,把握时间推移与,导入下一个环节对人物的分析三章描绘的三幅景色有没有不同? “白露”表示一天中时间的推移; “伊人”所在的地点有变化。
三、明确人物情感,领会人物虚化 1.概括追寻者的特点/态度 教师提问:虽然“伊人”的行踪飘忽不定,但追寻者锲而不舍地上下求索,追寻者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总结概括: (1)“伊人”思之可及,行之不易,像朝愈说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贾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中的主要人物被诗人虚化了,形象模糊。 (2)“伊人”与追寻者仿佛被秋水与蒹葭阻隔,可望而不可即,而诗人的心情也随之热烈或低落。 (3)细细玩味诗歌,诗歌最有价值意义、最令人共鸣的东西正是塑造了“在水一方”这种“可望而不可即”意境,距离产生了朦胧感,而若即若离造成了情感的热切和哀婉,“可望而不可即”是引人遐思与慕悦之心的关键。 3.明确景与人、情之间的关系 教师提问:暮秋特有的景色描写和人物、人物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与人物委婉惆怅、如醉如痴追寻的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将扑朔迷离的意境烘托地越加恍惚飘渺。情景交融的意境,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体现 (2)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3)兴和赋 教师明确:是赋中见兴的笔法。 赋: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描绘眼前真景,苍苍的芦荡,清晨的白露、弯曲的河流、水中的沙洲等等。 兴: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绘出一个空灵飘渺的意境,笼罩全篇。 四、主题探讨 1.总结本诗 本诗一目了不过韵味深厚绵长,单纯朴素但绝不直白浅显。“无情水阻隔有情人”或“理想与现实之间设有天堑”的意境也成为一个传统意境,“河水”的“阻隔”和“无尽”也使它成为诗歌文赋里常用的意象,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赋中见兴的笔法也影响到后代诗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方法。 深入把握主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境界,教师先罗列前人对诗歌主题的分析,学生讨论,选择符合意境的理解。 A.思念恋人 B.追寻理想时热切的心情和艰辛的过程 2.教师明确: 主题——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者,而伊人就是我们的目标,它指引我们在平庸琐屑的生命历程中持续前行,上下求索,不论成败与否,只要执著地追求,我们的生命就会所以而诗意精彩。引导学生理解到“文本”的重要性,以及准确的思考态度——从“文本”出发,参考前人考证与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判断,对于“信古”和“创新”都不能盲目和过度,知道作品分析是会受到当时时代的审美倾向、意识形态等而有所“局限”的。 五、赏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1.带着问题、分角色诵读诗歌 教师提问:诗歌节奏、音韵上有什么特点? 分角色诵读:女生诵读写景部分,男生从“所谓”后开始。 2.明确叠词使描景状物更细致、形象化 3.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4.感受反复咏唱的抒情效果。 明确:重张叠句——诗歌共三章,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 A.体现了诗歌配合音乐回旋而咏唱的特点。 B.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C.使秋景萧瑟凄冷的氛围、诗人强烈的企慕之心表达得越来越强烈,也每一次怅然若失的哀婉之情也表现得越加深沉。 六、总结 1.现在我们对诗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再来朗诵这诗。 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 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2.从抒情主人公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七、作业 课后思考,比较《关雎》和《蒹葭》的异同。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初中学生首次接触诗经,因为诗经使用简单的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看懂的,一咏三叹的慢板吟唱使诗经极适合诵读。我用一首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景导入,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歌词就是改变自诗经《蒹葭》,铺垫了学习这诗的氛围。接着通过细析蒹葭,从诗歌的音乐美到绘画美以及结构美三个层面层层深入剖析 1.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从朗读上入手,本诗句末押韵,句式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 2.诗歌的绘画美,利用诗经《蒹葭》主要表现手法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长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让学生把阅读到的诗经通过想象成文,用语言做画笔描绘蒹葭三段所描写的美景。学生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诗歌的意境美 本诗一目了不过韵味深厚绵长,单纯朴素但绝不直白浅显。“无情水阻隔有情人”或“理想与现实之间设有天堑”的意境也成为一个传统意境,“河水”的“阻隔”和“无尽”也使它成为诗歌文赋里常用的意象,如“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赋中见兴的笔法也影响到后代诗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写景抒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