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内容、手法和影响。

2.在朗读和品读当中感受《关雎》的四种美。

3.关注本诗中淑女和君子这两个关键词,结合其它作品思考《诗经》的传承。

【教学重难点】

寻找《关雎》中的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诗经概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最初的应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二、诗意解读

【注释】

1.关关: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2.洲:水中的陆地。

3.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

4.好逑(hǎo qiú):喜欢追求为对象。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5.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菜:一种水草。

6.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7.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

8.思服:思念。

9.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10.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11.芼(mào):挑选。

《关雎》共三章,第一章共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第二章共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第三章共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三、诗美探究

《关雎》写得非常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诗歌的美呢?

首先,第一章,听着关雎鸟的和鸣,男子心情欣喜,因为看上了一位好姑娘,语速不宜太快,语调应该上扬一些。

第二章,因为男子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

第三章,男子想象中与心爱的姑娘弹着琴共同娱乐,心情更高兴了。语调应该上扬一些,读

出欢欣愉悦的心情来。

(一)人物美

《关雎》中的男主人公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中的女主人公则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位美丽的女主人公,在黄河边悠闲地走着,唱着优美的歌声,声音甜美。就像雎鸠鸟欢叫的声音一样动听。

诗歌通过侧面来交代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通过她的劳动,写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诗歌还通过男主人公的行动来体现女主人公的美丽,男主人公见了女子后,就朝思暮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见女主人公的魅力。但是女子又不是一般的女子,男子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追求,都没有成功。最后,男子发现女子不只美丽,而且追求高雅,于是就想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二)爱情美

《关雎》所展现的爱情崇高美,主要表达的爱情观侧重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男子在追求女子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了一定的精神煎熬,但是作为男子并没有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大的改变,最多是夜不能寐而没有采取卑劣的手段进行下一步追求,而是进行了深刻反省,采用了正当的高雅的手段进行追求。作为诗歌本身,所描写的爱情叙述语气平淡,爱情描写也没有特意夸张,采取了娓娓道来的方式,在平淡中见真实,在真实中见深刻。因此,爱情本身是平淡的、伟大旳。要正视爱情,要追求爱情的高雅以及它的伦理道德教化,这样才称之为真正的爱情,也即是崇高的爱情。

(三)意境美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同样是一种环境,人的心理状态直按影响着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果人们是高兴的,就会“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心情不好就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关雎》一诗开头的意象有雎鸠的叫声、黄河、女子的身影,但是这几个意象却引发了男子的思慕之情,属于触景生情。首先风景是美丽的。美丽的黄河中,有一个美丽的沙洲,沙洲上树木青葱、草木茂盛,雎鸠悠扬地叫着,这样美好的景色,可谓是令人迷醉了,可这还远远不够,更令人迷醉的是这样秀丽旳景色中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悠闲地漫步,她唱着悠扬的歌,声音象雎鸠的叫声一样好听,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迷醉呢。

移情于景——移情入景也是诗歌创作、诗歌欣赏时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方法。移情入景即是将自己的某种感情转移注入到外在的所描写旳景物上使所描写的景物带有自己的感情。比如杜甫的《春望》。

《关雎》在创作时,也将移情入景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诗歌后三节用荇菜比兴,这荇菜也是诗歌的个意象。由于荇菜生长在水中,不容易采摘,作者一方面用荇菜比拟女子的活泼可爱与男主子追求的过程不易。另一方面也是将对女子追求的感情移入到采摘荇菜这样一个景物上,用以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和奋力去追求旳誓愿。由于这种移情入景的意境展现,使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较为灵动,意境较为深邃悠远,耐人回味。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清代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关雎》一诗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该诗中的景即是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包括:雎鸠、河水、沙洲、荇菜、琴瑟、钟鼓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即是男子对女子旳爱慕之情、追求之薏。全诗没有直接写男子对女子追求的过程如何而是用采摘荇菜作比表明了追求的不易和过程的漫长;全诗也没有告诉我们男子是否追求上女子,是否取得了女子的欢心,而是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告诉我们,女子的生活是高雅的,女子不只是长得漂亮、歌声优美,女子还有着高雅的生活追求,男子能想到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说明男子也有着高

雅的追求,他们之间的这段感情是纯真的,是高雅的。诗虽然很短,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四)音乐美

《关雎》的三章在形式上很有特点,很多内容都是重复出现的,这种写法,我们称为“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四、诗踪寻觅

那么,为什么《关雎》会被列为诗经的第一篇呢?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现代闻一多和胡适认为《关雎》是展现初民男女爱情的恋歌。

现代也有学者认为《关雎》的最后一章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关雎》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这首诗当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关键词。

淑女:外在文静美好,内在勤劳贤淑,她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她应该是经过提炼、美化、理想化的产物。

君子:与其说是君王、是王公贵族,不如说是古代集才气与美德为一体的追求美好爱情的优秀男子的典型代表。

小结:这让人不由得想到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杨过手持一把君子剑,小龙女手持一把淑女剑,恐怕就是源于诗经当中的《关雎》吧。

布置作业

积累《诗经》当中的其它优美篇目(《关雎》《蒹葭》除外),不少于两首(含译文)。

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 教材分析: 《关雎》和《蒹葭》是《诗经》中的名篇,分别选自《诗经•••周南》和《诗经•秦风》。《关雎》由雎鸠和鸣而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女子的爱慕之情。诗歌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蒹葭》由水边秋景起兴,渲染了萧瑟凄凉令人惆怅的气氛,抒发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惆怅。两首诗都用了比兴手法,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既有意境美,又有音韵之美,可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诗歌纯真的美。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对于音韵和谐、意境优美的诗歌比较感兴趣,喜欢诵读诗歌。少年对于爱情有朦胧的向往和憧憬。《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或许能触动他们的心弦,让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和爱的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内容及手法有关知识,能声情并茂地诵读两首诗。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读准节奏和重音能熟读成诵,体会诗歌音韵美。在联想和想象中体会诗歌意境美,把握诗歌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对爱情的追求,体会诗歌纯真之美。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体会节奏美和意境美。 教学难点:比较两首诗的异同,体会爱情的美好,赏析语言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比较分析法、想象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关雎 一、导入新课: 爱情是诗歌永恒的主题,看三千年前的《诗经》开篇《关雎》,就表现了一位君子对淑女的爱和追求,我们一起来体会古人的爱情吧!(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读准音韵 学生活动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注释给生字注音,再练读。活动2、听范读音频,感受语气、节奏。说说这首诗在音韵和形式上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点拨:每句四字,每两字停顿,第二和三章(节)形式相似(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见教材第64页“思考探究”一、“积累拓展四”)这叫做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形式。还有很多词声母或韵母相同,这叫“双声叠韵”。 请同学们齐读这首诗。 活动3、学生齐读《关雎》,注意韵脚和重音(小组内交流展示)。说说哪些词语可以读重音,为什么? 预设:韵脚:“洲”、“逑”,重音:“好”、“窈窕”、“一友”、“乐”,理由。

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中、解读中、品读中,把握诗歌的丰富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关雎》吟唱(课件)。 同学们,你们熟悉这里面的唱词吗? 这是《关雎》,出自《诗经》,哦,诗歌也可以唱。以后我们也可以用唱的方式来记忆诗词。这样既有诗的内容的滋养,也有音乐的陶冶。 刚才我们说这是《诗经》中的关雎,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 今年我们就走近《诗经》,欣赏其中的《关雎》,相信这一定是大家喜欢的内容。 二、了解诗经: 1.《诗经》就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到春秋的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列入“五经”之首。 2.《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 《风》:国风,各地的民谣; 《雅》:大雅、小雅,属宫廷乐歌; 《颂》:祭祀乐歌。 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

比:类比、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3.问:《诗经》里的诗词我们是首次学习,但《诗经》里的成语、名句、名号我们都接触过了。只是我们不知道是出自《诗经》,因此《诗经》离我们很近,也看出《诗经》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你知道多少? 例:哀鸿遍野:《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爱莫能助:《诗经·大雅》“维仲山甫之,爱莫助之”。 不可救药:《诗经·大雅》“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情熇熇,不可救药”。 小结:《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元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里。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关雎》,汲取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精神营养。 三、诵读、感知 1.试读、正音 窈窕、淑女、好逑、寤寐、荇、芼。 2.再读、节奏 3.美读、情感(课件范读) (1)大家认为这首诗是什么内容的? 一位君子对河边采摘荇菜的淑女的追求,思慕。全诗重在一个“求”字,那在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中,君子的心里或者情感有何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 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课文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 【主题思想】 《关雎》写的是一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个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蒹葭》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幻想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及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恼。 【文章结构】 关雎:河边邂逅-朝思暮想-琴瑟友之 一见钟情-辗转反侧-钟鼓乐之 (爱慕)(相思)(愿望) 蒹葭:蒹葭苍苍-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抵 蒹葭采采-所谓伊人-宛在水中沚 【文学常识】

《诗经》本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题目“关雎”中的“关”是拟声词,鸟鸣之声;“雎”,雎鸠,种水鸟。题目“蒹葭”中的“蒹”指芦苇一类的植物;“霞”指初生的芦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雌雄和鸣,相呼相应,在那水中的沙丘之上,像是恋人同唱着欢悦的情歌一样。“关关”,形容水鸟和鸣,叠字象声;同时声中见意,示雌雄相应,彼此相关雎鸠,水鸟,据说它们“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 开篇二句声情并茂:它以悠扬、平正之音,为全诗的“中和之美”定下基调;又以雎鸠和鸣起兴,所谓“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为以下正面抒写爱情创造了和谐的气氛,象征意味既深且浓。接下去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毫不突兀了。“窈窕”,连绵字,美好的样子,形容“淑女”;“淑女”,即好姑娘;、“好述”,就是好配偶。首章落实到:“美丽的好姑娘,正该同美好的男子配成双”,成为全诗的纲领,提摄全篇。 《蒹葭》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爱着一位姑娘,她住在湖的对岸。青年和姑娘也许有过一段交往,也许只是偶然见过一面,但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她。在深秋的一个早晨,他来到湖边,思念起她来,思量怎样才能得到她的爱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诗经?关雎》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积累《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诗歌大意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作用。 4.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 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大意和思想感情。 2. 难点:对于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学习方法:师友互助、讨论交流、诵读法、联想想象。 学法指导: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教学过程: 一、播放宋祖英演唱的《关雎》。 导入:仔细听这首歌曲,你听到了什么内容,歌曲的韵律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听。 学生个人谈听到的内容和感觉 老师引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诗经》的第一篇,爱情诗的开始之作《关雎》,

那么,你对《诗经》了解多少呢? 1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1. 展示《诗经》文学常识)(PPT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颂》《雅》、作品分类:《风》、表现手法:赋、比、兴教师问:你知道《诗经》文学价值有多大吗?2. 师生回答交流。--- PPT展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一读正音 1.师友互助(订正字音) 窈窕yǎo tiǎo 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 mèi 2.学生个读、评读正音 二读节奏(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4.男女和读 三读知意 5.师友互助理解诗歌的大意 学生展示交流明确。 2 6.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Ppt展示: 明确:这是一首诗,写了故事?表达了 感情变化? 四读知境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 2.Ppt: A:这首诗歌为我们描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学生读歌,展开想象,小组合作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 3.多言理解诗歌的思想 Ppt: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的思想感情? 学生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学生整理对诗歌思想的理解。写下来交流。 五读知法 1.小组讨论交流,寻觅《关雎》的写作方法和语言特点 2.师生交流: 预设以下内容: ①赋:叙述 关关鸣叫的雎鸠在河中的沙地上卿卿我我,娴静善良的采荇女在忽左忽右的捞取荇菜。…… 3

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文,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的情韵,理解诗人对了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难点:把握两首诗的情韵,理解诗人对了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环节一:导入 提起诗歌,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唐诗,人们常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大家知道中国古诗的源头在哪里吗?是《诗经》。诗经产生于距今久远的年代。其中有许多诗句至今传唱不已。我们所熟悉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都源于《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诗经》,走进《诗经》。 环节二:了解背景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赋是直承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新。 我们在第二课回延安中就学过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中诗人自比做羊羔,而延安就是作者的母亲。上句写羊羔吮吸母亲的乳汁成长,引出下句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作者。表达了延安人民对作者的养育之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诗经》对于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环节三:积累寓言 1、请根据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为下列字词注音并朗读。 2、思考核心问题:《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 ①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 ②这首诗歌的语言形式有怎样的特点? 一、朗读诗歌,并对照书下注释,想一想这首诗歌在讲什么。圈画出诗歌中出现的人物,简单概括诗歌内容。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 就是写一位君子追求意中人的事。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关雎》教学设计 一、目标确定的依据 1. 课标分析 (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课标解读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句话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从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借鉴。“有”、“初步领悟”、“获得”表示学习程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或读出作品中饱含的情感,谈论自己对文章内涵简单的理解,把所学所感用于具体的情境中。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语文要素的要求。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指向对人、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作品的内涵,语言的韵味等。“品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解读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特殊句式、表现手法、情感充沛含义丰富的语句等),阐述语言对于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具体作用。 2.教材分析 《<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两首爱情诗,是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上册已经学过多首唐诗宋词,也对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比如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有了掌握,也可以借助注释读懂诗文大意,体会情感。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耳熟能详,但与之前学过的古诗词在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表达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关雎》是一首经典的诗歌,《诗经》中独特的表达方式所形成的艺术特色,比如重章叠句的语言形式在此诗中都得以体现,如何通过声音读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语调,展现本诗的音韵美,需要老师引导。学生首次接触比兴手法,需要教师引导学习。由于诗歌比较短,也容易理解,重点还需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在诗歌中,恰恰是通过朗读来感受,需要结合具体语句,对朗读时的节奏、语调、语速等进行点拨。 另外,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情窦初开的青春期,对于爱情诗,他们是感兴趣的,同时又是羞涩的,不好意思表达见解。教师要正确引导、启发学生对爱情的理解,培养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目标 1.朗读并吟诵诗歌,展现诗歌音韵之美。 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诗歌内涵之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12 《诗经》二首 关雎-部优 教案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赏析,从“重章叠句”的手法中品析君子“以礼节情”和淑女“文静美好”的形象。 3.探索诗歌“修身”“齐家”之教化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品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 2.探索诗歌的教化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18年,在央视大型诗词文化类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有一首歌曾连续两期被传唱,深受观众喜爱,你知道是哪一首吗?下面我们一起用聆听的方式再来温故其中一个美好的片段。(播放音频)在这一段欢快的乐曲中,上至老者下至稚子,从华夏大地到世界各地,大家都满怀喜悦在吟唱,老师诵读几遍后也能快速成诵。你也来大声的诵读这首诗,说说你的初读感受。 预设:朗朗上口、有重复句、有故事、有画面……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引出“重章叠句”并板书。) 二、浅吟低唱品诗韵 1.自由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明确:各节句数相等,而且有些句子大致一样,只是变动了几个字,这叫重章叠句。《诗经》305篇,其中采用重章叠句章法的有177篇,占总篇幅的58%,可以说重章叠句是《诗经》的主体。像歌曲中循环出现的句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 2.分角色朗读,感受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美。 (师读黑色字,女生读蓝色字,男生读红色字。最后一章全班合诵一遍。) 三、精叙畅读知情意 1.关注蓝色字体和红色字体的重章叠句部分,提问:反复吟诵的部分在内容上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预设:有清晰的层次,有曲折的情感…… 2.这清晰完整而波折迭起的重章叠句部分是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一个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的内容。 参考:君子追求淑女,求之不得时内心焦虑,求而得之时,高兴欢愉。 3.你能从诗歌的三章中找出表现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的几个动词吗? 参考:求——思——友——乐 4.动作是心情的外化,这些动作反映出君子在追求淑女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变化? 师范读,生感受。 君子爱慕淑女:在冰雪未消春水先动的春天,在人群中一眼就瞥见了那个寻觅多年的佳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可谓宁静美好,用平静舒缓的语气读。 求而不得时内心焦灼:日思夜想,思绪万千,辗转难眠,内心焦灼无比。语速慢,语调低沉。悠哉要延长读,辗转反侧一字一顿,每一个动作都代表一种深沉的思念。 幻想求而得之愉悦欢欣:语调高昂、语速稍快。 友、乐重读。 参考:宁静美好——焦灼——愉悦 5.请三个同学分别读诗歌的三章,体会君子的摇摇心旌。 指导:注意语调的平——抑——扬。 6.师提问:既然是写君子追求淑女,为何以雎鸠鸟开头呢? 明确:成双成对的雎鸠鸟就像君子求得淑女,形象地传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原来先有美好的诗境,心生感动,才有了美好的诗情。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由此及彼的手法在《诗经》中叫作“兴”。两物之间又有相似性,叫作“比”。““比”“兴”手法给后世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小结:重章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它反复诉说的有美好的意境、美好的情感和美好的故事。 四、细品慢酌赏形象 美好的爱情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也只有确认对的人,这份美好才能温暖一生。在座的同学们,假如你们就是诗中的君子或淑女的亲友团,结合有关写淑女或君子的重章叠句

溯诗歌之源 品《诗经》之美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公开课一等

溯诗歌之源品《诗经》之美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公开课一等奖创 新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溯诗歌之源品《诗经》之美——初中语文《关雎》《蒹葭》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品读分析,领悟诗歌的内在情韵。 3.比较辨微,探究《诗经》的艺术特色。 导入新课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每当读起这些唯美的诗句总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唇齿生香。今天让我们一起追溯诗歌的源头,品味《诗经》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朗读感受音韵美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关雎》和《蒹葭》,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活动形式:(1)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 (2)教师指导韵脚的朗读要拖长读,读得饱满一点,读出诗的音乐美感来。 (3)学生再读,读出韵脚的音乐美感。 2.了解双声叠韵词和重章叠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预设1:参差、辗转、寤寐、蒹葭等是双声词,窈窕是叠韵词。双声叠韵词的效果:朗朗上口,音调和谐。 预设2:句式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一样。(参照课本64页思考探究一,了解重章叠句的概念。) 预设3: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反复咏叹,强化感情。 小结:双声叠韵和谐优美重章叠句回环往复 二、品读体会情感美 1.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读懂诗意,并试着改写成白话诗。 示例: 《关雎》

雎鸠鸟关关合唱,在那河中小洲上。姑娘文静又美好,哥儿想和她成双。 《蒹葭》 芦花密密又苍苍,晶莹露水结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伫立在那河水旁。 逆流而上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流而下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央。 活动形式:学生改写--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2. 理解内容,比较两首诗歌的情感和表现形式的异同。(小组合作) 活动形式:教师追问--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完成表格--教师小结追问1:原诗和白话诗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预设:原诗,读起来更有韵味。白话诗,觉得浅显易懂。 追问2:这两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预设:《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意中人一见钟情、思念、追求的过程;《蒹葭》写了男子执着寻找、追求意中人的情景。 追问3:都是对意中人的执着追求,两位意中人的形象一样吗? 预设:《关雎》中的意中人是文静美好勤劳的,具体清晰;《蒹葭》中的伊人没有具体的形象,飘忽不定,若即若离的很模糊。 追问4:追求的过程和结果一样吗? 预设:不一样,《关雎》的主人公日思夜想,辗转难眠,最后幻想终成眷属了;《蒹葭》反复的逆流而上,顺流而下的艰难寻找,却一直可望而不可即。 追问5:除此之外还有不同吗? 预设1:场景不一样,《关雎》中雎鸠鸣唱、水清草盛,很明朗清晰;《蒹葭》就是一片白茫茫的芦苇,很朦胧。 预设2:情感表达不一样。关雎的感情表达是大胆热烈的,追求的目的就是结为伴侣,而蒹葭则比较委婉含蓄,只是说在不断地寻找。 3. 请再次揣摩朗读这两首诗,注意读出层次和变化。 活动形式:教师范读--学生展示--教师点评、小结 小结:情感真挚同中有异

12 诗经二首 教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节的节奏特点。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 关雎(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默一默 三、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学生再读全诗,试着用生动的语言翻译全诗。 要求:①抓关键词②解释扩展③以诗译诗 四、想一想 1.理清男主人公情感发展的脉络。 男子追求女子,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过程? 2.《关雎》写一个男人对女人的思念之情,是一首爱情诗,为什么开头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 蒹葭(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默一默

三、读一读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节奏,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学生再读全诗,试着用生动的语言翻译全诗。 要求:①抓关键词②解释扩展③以诗译诗 四、想一想 1.诵读诗歌,想一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 2.《蒹葭》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五、练一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面对诗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老实、憨厚、痴情。 2.下列和《静女》有关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节选自《诗经﹒邶风》。《诗经》多为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静女/其姝。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500篇。 C《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其中“风”价值最大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诗经二首

12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与《诗经》有关的文学常识,理解《关雎》《蒹葭》这两首诗的内容。 2.熟读课文,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教师设疑,适当点拨;学生交流探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最为人熟知的当属唐诗,那么,它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最古老的诗歌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 二、自主预习 1.知识链接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现存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共40篇,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有“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的。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作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等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实录

遥望那一条芬芳的人间银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关雎》《蒹葭》群诗教学实录 【教学设想】 《关雎》《蒹葭》是安排在部编本八下语文第三单元的两首诗歌,这一单元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品味精美的语言,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样的定位,也是和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相吻合的,所以我把本文定为诵读型+写作型文本。 【素养目标】 1.通过诵读,能读出两首诗歌的声之美,说出形之美。 2.通过比读,描摹画面,把握君子对淑女,男子对伊人的情之美 3.树立古典经学中传递的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能读出两首诗歌的声之美,说出形之美。 2.通过比读,描摹画面,把握君子对淑女,男子对伊人的情之美 【教学难点】 3.树立古典经学中传递的健康的爱情观。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共同穿越一条在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河流,这条河流的出名是因为那些美丽而执著的守望者而出名的,它是一条时光之河,是一条文化之河,是一条风华绝代的爱情之河,它就是《诗经》。下面我们就走近它,亲近它,了解它。 先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屏显学案预习点: 一、课前检测 1.《诗经》先秦时叫作______或_________,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列为“______”之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_______,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收录了诗歌______篇。这些诗歌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

三类。《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合称“六义”,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答案:《诗》或《诗三百》“五经”诗歌总集305篇风、雅、颂赋比兴 2.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 tiǎo) 好(hǎo)逑(qiú)参(cēn)差(cī) 荇(xìng)菜寤寐(wùmèi) 辗(zhǎn)转左右芼(mào) 琴瑟(sè) 钟鼓乐(lè)之 沚(zhǐ)坻(chí)跻(jī) 湄(méi)晞(xī)溯洄(sùhuí) 生互批自改 屏显:第一部分:诵读比诗韵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先读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再读《蒹葭》。 1.读出声韵之美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语调 生先自由读《关雎》 抽一男生读。 师:谁来点评? 生1:君子好逑的“好”字应该读三声,他读成了四声。节奏读准了,就是语速太快,语调太深沉了,没有变化。 师:哈,听力不错,这首诗确实在情感上是有变化的,语气语调即使是初读也能感觉到的。来,我们听听名家范读,对比你刚才的朗读看能发现什么。 (生听名家方明的诵读)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 教案是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它提出的一套确定、分析、解决教学问题的原理和方法也可用于其他领域和其他性质的问题情境中,具有一定的迁移性。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二首》课文原文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二首》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求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即《诗经》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二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学实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兼葭》教学实录 --- 《关睢》《兼葭》教学实录 执教:纪丽娜 【课前准备】 1.整合《关雎》《兼葭》《子衿》,补充《木瓜》《野有蔓草》《采葛》《有女同车》《桃天》《榕木》,布置学生背诵诗歌。 2.走进春天,收集花草,制作“诗之书签”,送给“爱”人。 【课堂实录】 一、生活激趣,引用破题式积累 师:今天老师跟大家分享家中小儿的采春记。 (屏显) 家有小园 彼采艾兮,春之金华,如盛会兮 彼采艾兮,春之绿园,如乐土兮 彼采艾兮,春之青浆,如仙露兮 (配图:和13个月大的儿子一起采摘艾草、制作青团的照片) 生:老师仿用的是《采葛》。 师:请你背一下这首诗歌。 (生背)

师:生活本身就是诗歌。诗歌中的艾草,寄托了我们的情 (屏显) 诗者,吟咏性情也。 生:阳光、自然、艾草、春天、孩童,老师的小诗里充满了对万物的爱。 师: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什么是“爱” ? (屏显) 破题: 爱的定义:“从心无声。又亲也,恩也,惠也,怜也,宠也,好乐也,吝惜也,慕也,隐也”-------------------------- 《康熙字典》 师:今天,我们就在《诗经》的春木里,积累爱的诗篇,且行且吟,且悟且爱。 二、吟咏入文,波浪渐进式积累 师:首先,我们从朱熹对《诗经》的评价,把握诗的读法: (屏显)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 师:上古诗歌多出于街头巷尾,吟之,诵之,歌之。我们用波浪符号划平仄,长短分明,强弱分明,高低分明。从第一首诗歌《关雎》开始歌唱吧。 (屏显) 原则:一二声平,三四声仄。平长仄短,平低仄高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12《诗经二首》【教案】

12《诗经二首》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朗读背诵。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兴”与“重章叠句”。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中情感,朗读背诵。 2.欣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 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课时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着重体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兴”与“重章叠句”。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欣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内容 教学《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三、反复吟读——叹《关雎》 1.全班齐读(明确字音) 窈窕yǎo tiǎo 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 mèi 琴瑟sè芼mào之 2.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男女和读 四、译读,解诗意 1.再次朗读诗歌,理解诗中表述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诗歌内容描述一遍。 ①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②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③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明确: 那在水中的陆地上不停地鸣叫的雎鸠鸟,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恭敬相处相似。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对象)。 长短不一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文静美丽的女子,就应当醒着梦着都要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在梦中,小伙子与心上人终于相会了,小伙子亲近她,爱慕她,为她弹琴鼓瑟,敲钟打鼓,取悦她,心中充满了欢喜之情。 2.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 明确: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三单元 诗经二首 (2)

12 《诗经》二首 第1课时关雎 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读出本诗的韵律和节奏。 2.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一、导入新课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据说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来学习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诗经》,体验诗歌之美 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 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好逑 ..(hǎo qiú) 参差 ..(cēn cī) 荇.(xìng) 芼.(mào) 窈窕 ..(wù mèi) ..(yǎo tiǎo) 寤寐 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明确:姑娘美丽又善良,是我的好配偶。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明确: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思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2.《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内容、手法和影响。 2.在朗读和品读当中感受《关雎》的四种美。 3.关注本诗中淑女和君子这两个关键词,结合其它作品思考《诗经》的传承。 【教学重难点】 寻找《关雎》中的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诗经概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最初的应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二、诗意解读 【注释】 1.关关:水鸟叫声。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2.洲:水中的陆地。

3.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 4.好逑(hǎo qiú):喜欢追求为对象。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5.参差:长短不齐。荇(xìng)菜:一种水草。 6.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流,顺水势采摘。 7.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 8.思服:思念。 9.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10.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11.芼(mào):挑选。 《关雎》共三章,第一章共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第二章共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第三章共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三、诗美探究 《关雎》写得非常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诗歌的美呢? 首先,第一章,听着关雎鸟的和鸣,男子心情欣喜,因为看上了一位好姑娘,语速不宜太快,语调应该上扬一些。 第二章,因为男子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 第三章,男子想象中与心爱的姑娘弹着琴共同娱乐,心情更高兴了。语调应该上扬一些,读出欢欣愉悦的心情来。 (一)人物美 《关雎》中的男主人公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中的女主人公则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位美丽的女主人公,在黄河边悠闲地走着,唱着优美的歌声,声音甜美。就像雎鸠鸟欢叫的声音一样动听。 诗歌通过侧面来交代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通过她的劳动,写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下 12 《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关雎》教案 《诗经.周南》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2、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3、学习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背诵古诗。 4、理解作品中真挚美好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了解《诗经》常识,背诵诗歌,领会诗的情感。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诗经》相关知识 (一)、导入 我们学过书霍姆林斯基的一篇文章——《致女儿的信》,在文中,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所以,歌咏爱情,就成了历代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问千古的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学生交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经典名句,穿越遥远的时空,为我们诠释了一段段或凄美、或悲壮、或缠绵、或洒脱的爱情故事。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走进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板书课题。 过渡:未读《诗经》,先闻其名,关于《诗经》你了解多少?下面由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预习成果。 (二)、简介《诗经》―――----主要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分享,教师小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 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风多是各地民歌,雅是西周王城区域朝会宴饮所用诗歌,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对于《诗经》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宋代的朱熹是这样解释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