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包含两首诗《关雎》与《蒹葭》。

从教材编排上来说,这是初中三年来,《诗经》选编的第一篇。

从单元提示上来说,第三单元要求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重在通过几篇文言文的学习了解古人的思想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诗经》属于抒情类古诗文,是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文本,所以我将《关雎》与《蒹葭》的教学目标都定位在“审美”上。

从课前预习提示来看,要求用心体会诗中歌咏的美好感情,同时要注意感受诗的韵律,了解《诗经》的语言特点,从课后思考探究来看,第一题是分析重章叠句的形式,第二题是分析比兴手法,第三题针对《蒹葭》的独特意境提出。

综合以上可梳理出一条线:读——解——品。

读诗,读诗中的节奏和韵律,解,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形式和比兴手法,品,品诗的语言,从语言去挖掘隐藏在语言背后,诗所歌咏的美好感情。

二、设计思路在备课过程中,我想到这是两篇文章,如果两篇设计为同一种上法,那教材没有必要安排《诗经》二首,大可《诗经》一首,也就让我开始思考,这两篇古诗文有什么不同之处。

细读后发现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关雎》是《诗三百》的开门首篇,具有重要地位。

《关雎》为何能够作为开篇而存在,这就要联系到孔子了,孔子在《论语》中评价《诗经》“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认为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毛诗序中也说《关雎》“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有着教化作用。

教化天下什么呢?像《关雎》中的男女主人公一样,成为“君子”和“淑女”。

这篇诗能成为首篇,成为“风之始也”,跟这样的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而作为现代青少年,有必要在这样十几岁懵懵懂懂的年纪,了解什么样的人是君子(淑女),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今天的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于是这篇《关雎》经过分析,就有了新的教学点,就是通过诗歌中语言的品读,分析“君子”和“淑女”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明白古代对君子和淑女的定位,从而使其感受古人的思想和智慧,受到熏陶和感染(即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诗经二首-关雎》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把握古文韵律和节奏上存在一定难度,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着重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在讲授《关雎》的基本概念和艺术特色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但仍然感觉到部分学生在理解上有所欠缺。这可能是因为我对古代诗歌的背景知识介绍不够充分,或者是对诗歌中一些关键意象的解释不够到位。为了改善这一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前准备更多的图文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关雎》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爱情观。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关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创作诗歌。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韵律美和意象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诗歌和《关雎》的异同,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关雎》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关雎》中的自然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关雎》的韵律和风格,创作一首简短的诗。
-词汇、词义掌握:学习课文注释,掌握如“关关”、“雎鸠”、“窈窕”等古代词汇的词义,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文化背景了解:认识《诗经》的成书背景,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增强文化底蕴。
举例:《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重点在于理解“雎鸠”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以及“窈窕淑女”和“君子好逑”所表达的古代婚恋观。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并朗读他们选择的诗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经》诗歌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探讨如何将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感受《诗经》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培养对我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5.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诗经》二首,使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2.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审美体验,培养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经》的基本概念。《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关雎》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比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赞美,展示了《诗经》中的情感美和艺术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的字词理解:《关雎》和《蒹葭》中的生僻字、古汉语词汇的理解和识记,如“关关”、“雎鸠”、“蒹葭”、“苍苍”等,以及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诗歌的主题思想:理解两首诗歌表达的爱情、婚姻观念,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比兴、对仗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中的作用。

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关雎》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关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理解《关雎》的诗意及表达的情感。

3.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

4.培养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难点:体会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传递着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今天,我们将走进一部古老而经典的诗歌作品——《关雎》。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它如同春日的微风,温暖而轻柔;又似夏夜的星空,璀璨而迷人。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首诗,它用简洁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段纯真而美好的爱情。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人们以诗歌为媒,抒发着内心的情感。

《关雎》便是这样一首经典之作,它承载着古人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那么,这首诗究竟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呢?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和魅力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关雎》的世界,感受那古老而动人的爱情吧!(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具有重要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年间的诗歌,共 305 篇。

从内容上看,《诗经》涵盖了丰富的主题,包括爱情、劳动、战争、祭祀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其艺术成就也颇高:丰富的表现手法:如赋、比、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独特的句式风格:以四言为主,节奏简洁明快。

语言质朴自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研究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诗经》的传承和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整体感知1.诵读诗歌:(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教师指导。

(3)学生选出代表诵读,教师评价和指导。

(4)学生大声齐读。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关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感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2. 反复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大意,把握全诗主旨。

3. 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1. 朗读并背诵诗歌,积累名言。

2. 了解比、兴的手法,感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纯洁爱情,提高审美情趣,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说的就是不阅读《诗经》,你就不懂得怎样去说话。

那么,同学们你们读过《诗经》了解《诗经》吗?今天我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关雎》,来感受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吟唱!(展于ppt1,生齐声朗读,师板书课题)二、《诗经》知多少抢答通关:(出示ppt)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2、《诗经》收录了什么时期的作品?3、《诗经》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4、从内容上来说,这些诗歌分个哪三个部分?5、《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三种?附加题: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雅”:“朝庭之音曰雅”“,分“大雅”和“小雅”是朝庭里的乐歌。

“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三、朗读五步法:•第一步:读准字音•第二步:读出节奏韵律•第三步:读出情感变化之美•第四步:读出复沓的音乐美•第五步:唱出意境的诗意美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句读。

然后请生读并说说自己认为该如何朗读此诗。

完成第一步第二步(出示ppt),生齐声朗读。

四、读懂诗意,读出情感变化之美;师:刚才同学们的朗读字音节奏句读基本读准了,可是调子过于平没有高低起伏的变化,或许是同学们还不太理解本方内容的原因,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懂其意,知情感之变化。

所以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展示预习成果,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或不太懂的词语,大家一起解决。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关雎》,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增强文化自信:深入了解《诗经》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培养思维品质:分析《关雎》的艺术手法和哲理内涵,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4.提高学习能力:掌握古典诗词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5.塑造道德品质:通过学习《关雎》中的爱国情怀和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核心素养目标,结合课本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新时期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内容理解:学生需掌握《关雎》的全文内容,理解诗意,领悟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内容
第12课《诗经二首》之《关雎》教案,选自202:
1.《诗经》简介:了解《诗经》的背景、地位和价值。
2.《关雎》诗歌解析:
a.熟读诗歌,理解诗意。
b.分析诗歌的韵律、比兴、对仗等艺术手法。
-诗歌艺术手法分析:学生需学习并识别《关雎》中的韵律、比兴、对仗等古典诗歌艺术手法,理解其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诗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需学会从音乐美、意境美、哲理美等方面鉴赏《关雎》,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文化背景认识:学生需了解《诗经》的成书背景、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增强文化认同感。
举例解释:
-对于诗歌内容理解,例如学生需明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仅仅是描述自然景象,而是通过自然景物引发对人物情感的描绘。
其次,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讲解,我发现部分学生仍然难以把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美妙之处。

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诗经》二首教学目标:1.诵读诗文,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3.把握两首诗的情韵,理解诗人对了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特点和赋比兴的手法。

难点:把握两首诗的情韵,理解诗人对了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关雎环节一:导入提起诗歌,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想到唐诗,人们常说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大家知道中国古诗的源头在哪里吗?是《诗经》。

诗经产生于距今久远的年代。

其中有许多诗句至今传唱不已。

我们所熟悉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都源于《诗经》。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诗经》,走进《诗经》。

环节二:了解背景《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赋是直承其事,比是借物譬喻,兴是托物起新。

我们在第二课回延安中就学过比兴手法,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中诗人自比做羊羔,而延安就是作者的母亲。

上句写羊羔吮吸母亲的乳汁成长,引出下句延安的小米饭养活了作者。

表达了延安人民对作者的养育之恩。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艺。

是古人对诗经艺术经验的总结。

《诗经》对于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极为深远。

环节三:积累寓言1、请根据书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为下列字词注音并朗读。

2、思考核心问题:《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思考:①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②这首诗歌的语言形式有怎样的特点?一、朗读诗歌,并对照书下注释,想一想这首诗歌在讲什么。

圈画出诗歌中出现的人物,简单概括诗歌内容。

1、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就是写一位君子追求意中人的事。

二、接下来我们细细的来看诗歌写了哪些内容,又是怎么写的。

1、要明白诗歌具体讲了些什么,我们先看诗歌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诗中分别是怎么称呼的。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2课《诗经二首——关雎》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2.《关雎》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 课标分析(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课标解读“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句话是说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学生能够从情感体验、作品内涵、有益启示三个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借鉴。

“有”、“初步领悟”、“获得”表示学习程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说出或读出作品中饱含的情感,谈论自己对文章内涵简单的理解,把所学所感用于具体的情境中。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是语文要素的要求。

语言的表现力往往指向对人、景、物的描写,情感的抒发,作品的内涵,语言的韵味等。

“品味”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如解读关键词语、修辞手法、特殊句式、表现手法、情感充沛含义丰富的语句等),阐述语言对于增强文章表现力的具体作用。

2.教材分析《<诗经>二首》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是两首爱情诗,是第三单元第四课。

这个单元所选的古诗文,有的记事,有的记游,有的状物,有的抒情。

阅读这些诗文,能够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他们的智慧,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关雎》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

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

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内容、手法和影响。

2.在朗读和品读当中感受《关雎》的四种美。

3.关注本诗中淑女和君子这两个关键词,结合其它作品思考《诗经》的传承。

【教学重难点】
寻找《关雎》中的美,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诗经概说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11篇。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艺术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最初的应用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其二,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其三,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

二、诗意解读
【注释】
1.关关:水鸟叫声。

雎鸠:水鸟,一般认为是鱼鹰。

2.洲:水中的陆地。

3.窈窕:娴静美好的样子。

4.好逑(hǎo qiú):喜欢追求为对象。

逑,配偶,此处用作动词,意为追求为对象,娶为妻子之意。

5.参差:长短不齐。

荇(xìng)菜:一种水草。

6.左右流之: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流,顺水势采摘。

7.寤寐:这里的意思是日日夜夜。

8.思服:思念。

9.悠哉:思念之情绵绵不尽。

10.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11.芼(mào):挑选。

《关雎》共三章,第一章共四句,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淑的好姑娘的爱慕之情。

第二章共八句,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因求之不得而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

第三章共八句,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三、诗美探究
《关雎》写得非常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出诗歌的美呢?
首先,第一章,听着关雎鸟的和鸣,男子心情欣喜,因为看上了一位好姑娘,语速不宜太快,语调应该上扬一些。

第二章,因为男子所爱的姑娘没有追到,语速应该慢一点,语调低一些,读出似有叹息的心事来。

第三章,男子想象中与心爱的姑娘弹着琴共同娱乐,心情更高兴了。

语调应该上扬一些,读
出欢欣愉悦的心情来。

(一)人物美
《关雎》中的男主人公写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中的女主人公则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位美丽的女主人公,在黄河边悠闲地走着,唱着优美的歌声,声音甜美。

就像雎鸠鸟欢叫的声音一样动听。

诗歌通过侧面来交代女主人公的善良勤劳,通过她的劳动,写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诗歌还通过男主人公的行动来体现女主人公的美丽,男主人公见了女子后,就朝思暮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见女主人公的魅力。

但是女子又不是一般的女子,男子经过了很长时间的追求,都没有成功。

最后,男子发现女子不只美丽,而且追求高雅,于是就想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二)爱情美
《关雎》所展现的爱情崇高美,主要表达的爱情观侧重是“一种具有强烈的伦理道德作用的伟大的美”。

男子在追求女子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过了一定的精神煎熬,但是作为男子并没有给自己的行为带来大的改变,最多是夜不能寐而没有采取卑劣的手段进行下一步追求,而是进行了深刻反省,采用了正当的高雅的手段进行追求。

作为诗歌本身,所描写的爱情叙述语气平淡,爱情描写也没有特意夸张,采取了娓娓道来的方式,在平淡中见真实,在真实中见深刻。

因此,爱情本身是平淡的、伟大旳。

要正视爱情,要追求爱情的高雅以及它的伦理道德教化,这样才称之为真正的爱情,也即是崇高的爱情。

(三)意境美
触景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同样是一种环境,人的心理状态直按影响着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果人们是高兴的,就会“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心情不好就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关雎》一诗开头的意象有雎鸠的叫声、黄河、女子的身影,但是这几个意象却引发了男子的思慕之情,属于触景生情。

首先风景是美丽的。

美丽的黄河中,有一个美丽的沙洲,沙洲上树木青葱、草木茂盛,雎鸠悠扬地叫着,这样美好的景色,可谓是令人迷醉了,可这还远远不够,更令人迷醉的是这样秀丽旳景色中还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在悠闲地漫步,她唱着悠扬的歌,声音象雎鸠的叫声一样好听,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迷醉呢。

移情于景——移情入景也是诗歌创作、诗歌欣赏时所运用的创作方法和审美方法。

移情入景即是将自己的某种感情转移注入到外在的所描写旳景物上使所描写的景物带有自己的感情。

比如杜甫的《春望》。

《关雎》在创作时,也将移情入景融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诗歌后三节用荇菜比兴,这荇菜也是诗歌的个意象。

由于荇菜生长在水中,不容易采摘,作者一方面用荇菜比拟女子的活泼可爱与男主子追求的过程不易。

另一方面也是将对女子追求的感情移入到采摘荇菜这样一个景物上,用以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和奋力去追求旳誓愿。

由于这种移情入景的意境展现,使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较为灵动,意境较为深邃悠远,耐人回味。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文学的一个重要表现特征。

清代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


《关雎》一诗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意境。

该诗中的景即是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包括:雎鸠、河水、沙洲、荇菜、琴瑟、钟鼓等;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即是男子对女子旳爱慕之情、追求之薏。

全诗没有直接写男子对女子追求的过程如何而是用采摘荇菜作比表明了追求的不易和过程的漫长;全诗也没有告诉我们男子是否追求上女子,是否取得了女子的欢心,而是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告诉我们,女子的生活是高雅的,女子不只是长得漂亮、歌声优美,女子还有着高雅的生活追求,男子能想到用“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说明男子也有着高
雅的追求,他们之间的这段感情是纯真的,是高雅的。

诗虽然很短,但是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四)音乐美
《关雎》的三章在形式上很有特点,很多内容都是重复出现的,这种写法,我们称为“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反复、一唱三叹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四、诗踪寻觅
那么,为什么《关雎》会被列为诗经的第一篇呢?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现代闻一多和胡适认为《关雎》是展现初民男女爱情的恋歌。

现代也有学者认为《关雎》的最后一章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关雎》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解读。

这首诗当中有两个不容忽视的关键词。

淑女:外在文静美好,内在勤劳贤淑,她不是某个具体的人,她应该是经过提炼、美化、理想化的产物。

君子:与其说是君王、是王公贵族,不如说是古代集才气与美德为一体的追求美好爱情的优秀男子的典型代表。

小结:这让人不由得想到了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与小龙女,杨过手持一把君子剑,小龙女手持一把淑女剑,恐怕就是源于诗经当中的《关雎》吧。

布置作业
积累《诗经》当中的其它优美篇目(《关雎》《蒹葭》除外),不少于两首(含译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