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4-1心肌的生理特性

合集下载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的基本要素之一。

下面是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的描述:
1. 电位:心肌细胞的膜电位是0mv或接近0mV,这是它的静态电位,当激发神经冲动时它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使细胞处于活性状态或休止状态,两者之间的电位差异会导致心肌的收缩或舒张。

2. 膜电容:心肌细胞膜的电容量是由膜的多孔性构成的。

这个多孔性的容量会影响细胞膜的各种物理性质,因此膜电容量也可以体现出心肌细胞的生理功能。

3. 快速推断:心肌细胞可以迅速响应外界刺激,并发生快速的推断反应。

这是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微电流,可以瞬间调节细胞活动的强度。

4.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心肌细胞膜上静止电位改变的可逆电位。

在动作电位的变化中,细胞可以调节它的活动性,以及它的膜通透性,依照膜电位的改变来控制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5. 电导率:电导率是另一个重要的心肌细胞性质,它反应细胞膜的电活性,即运动离子对膜电位的反应,能很好地表现出心肌活性,以及细胞膜的稳定性。

6. 最后放电:最后放电是指心肌细胞在收缩时的最后一步,也是最持久的膜电位改变形态,它是表现心肌收缩过程的重要特性。

以上就是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它对于维持心肌函数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它们的特性不仅反映了细胞的生理功能,而且还能很好地调节细胞的活动,进行充分的激活与休止。

动物生理学心肌的生理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动物生理学心肌的生理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动物生理学心肌的生理特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是对动物生理学心肌的定义和背景进行介绍,可以包括以下内容:心肌是构成心脏的一种特化肌肉组织,其在维持心脏正常运转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心肌组织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实现了心脏的收缩和血液的泵送。

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对于理解心脏的功能和研究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的生理特点主要包括其组成与结构以及收缩机制。

心肌是由心肌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具有丰富的线粒体、细微管和肌纤维等结构,使其能够快速而协调地收缩。

心肌细胞相互连接,形成有序的心肌组织,保证了心脏的整体收缩和血液的流动。

心肌的收缩机制是心肌细胞发生收缩的过程,涉及多种离子通道、肌纤维的交互作用和能量的耗散。

在收缩过程中,钙离子的释放和收回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一系列信号传导的调节下,心肌细胞发生有序的收缩,从而推动血液通过心脏流入全身循环。

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对于心脏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病、心肌缺血等心脏疾病常常涉及心肌的异常结构和功能,而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可以为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基础。

此外,对心肌的生理特点的深入研究还有助于寻找心肌保护和心肌再生的新途径,为心脏病的治疗提供创新思路。

综上所述,动物生理学心肌具有独特的组成与结构以及收缩机制,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对于理解心脏功能和研究心脏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详细介绍心肌的组成与结构以及心肌的收缩机制等内容。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所要讲述的内容来进行编写,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内容示例:2. 正文2.1 心肌的组成与结构本节将介绍心肌的组成和结构,以便更好地理解心肌的生理特点。

心肌是心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一种特殊的肌肉组织构成,它与其他肌肉组织有着显著的区别。

在本节中,将详细阐述心肌的结构组成和细胞特点,并介绍心肌与其他组织的相互作用。

2.2 心肌的收缩机制本节将探讨心肌的收缩机制,这是心肌的重要生理特点之一。

四 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  心肌的生理特性

2020/2/17
39
结论:血压降落的幅度与该段血管对血流阻力
大小成正比,微动脉段的血流阻力最大,血压降
低最显著 2020/2/17
40
2020/2/17
41
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一个 形成 前提
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

脉 血 压
两个 心脏射血 因素 外周阻力
心输 每搏输出量 出量
心率
影响
2020/2/17
36
2020/2/17
37
搏出量的1/3流向外周——动能 搏出量的2/3贮存在大动脉中形成血压——势能
2020/2/17
38
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100~120mmHg ➢舒张压:60~80mmHg ➢脉 压:30~40mmHg ➢平均A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
血压的平均值。100mmHg 左右。 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3脉压
正常:脉率=心率
2020/2/17
45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一)静脉血压
1.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 CVP)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 正常值:4~12cmH2O
( 1mmHg=0.133kPa=1.36cmH2O ) CVP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关系。
C.动作电位3期的长短
D.阈电位水平的高低
E.钠-钾泵功能
2. 轻度高血钾引起心肌兴奋性升高的原因是:A
A.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距阈电位水平的差距缩小
B.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距阈电位水平的差距增大
C.阈电位水平下移
D.细胞膜对钾的通透性减小
E.细胞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大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3)电反应的不同:自律细胞对于较其自身频率为高的电刺激有两种 反应:快反应自律细胞在较快的超速电刺激停止以后,立即出现一个较长 的代偿间歇,应用此法可终止快速心律失常,但在慢反应自律细胞(或由 快反应自律性转变为慢反应自律性)时,快速刺激可引起心动过速。
(五)影响自律性的电生理因素和生理与病理病因 从电生理角度来讲,影响自律性的因素有4相除极速度、舒张期电位水平
2、心房 心房内传导系统激动发放的频率50—60bpm, 成为心脏第二起搏点,房内起搏点自律性丧失或降低,出现 房性停搏或过缓的房性逸搏心律;自律性强度轻度增高,出 现加速的房性逸搏心律;中度增高,出现房性早搏和房性心 动过速;重度增高,出现心房扑动;极度增高,发生心房颤 动。
3、交界区 房室交界区激动发放的频率为40— 60bpm,为心脏第三级起搏点,交界区起搏点丧失, 出现交界性停搏;自律性强度降低,出现过缓的交 界性逸搏心律;自律性强度增高,出现交界性心动 过速。
2、超速抑制(overdrive suppression)窦房结发 出的高频率的激动对下属潜在起搏点有一种直接的 抑制作用,称为超速抑制。这种抑制作用以频率为 依据。频率差别愈大,对低位起搏点抑制的程度愈 严重。例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以后,往往出现的 是交界性逸搏心律,而不是室性逸搏心律。反过来, 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强度增高以后所形成的快速心律 失常,对窦房结也有直接的抑制作用,异位快速心 律失常的频率愈快,对窦房结的抑制作用愈明显。 如房性心动过速终止以后的代偿间歇比房性早搏长, 而心房颤动终止后的代偿间歇又比房性心动过速的 代偿间歇长(图9—3)。
(2)药物反应的差别: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影响心肌细胞膜的Na+、 K+孔道,对快反应自律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慢反应自律性作用很 小。例如奎尼丁、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在治疗量,对普肯野细胞的自律 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窦房结自律性和浦肯野细胞在病理情况下的自 律性(由快反应自律性转变为慢反应自律性)则几乎无影响。说明常用的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自律性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效果并不一致的部分机 制。因此,目前发展的治疗内容,开展了针对抑制慢反应自律性的药物的 应用。

【医学学习】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医学学习】心脏的电生理学及生理特性

膜电位变化
RP-90mvFra bibliotek产生机制 钾离子外流
01234
从-90mv到+30mv 钠离子内流
从+30mv 到0mv 钾离子外流
AP 维持在0mv左右
钙内流和钾外流
从0mv到-90mv 钾离子外流
-90mv
钠泵和钠-钙交换体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B形loo成d C机irc制ulation
1. 窦房结P细胞 ① 0期去极化慢(慢反应细胞)
(三)自动节律性
Blood Circulation
(autorhythmicity,自律性)
心肌在无外来刺激条件下能自动产生 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
(三)自动节律性 自律细胞的自动兴奋频率:
Blood Circulation
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P细胞
潜 房室交界(结区除外)

起 房室束
搏 点
末梢浦肯野细胞
正电荷移动方向 膜电位变化 离子流
内向电流 膜外→膜内 去极化 Na+内流 Ca2+内流
外向电流
膜内→膜外 复极化或超极化 K+外流 Cl-内流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Blo成od 机Cir制culation
复习:
骨骼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主要形成机制
RP
K+外流(钾漏通道)
少量Na+内流、钠泵活动

a

b
(二)传导性(conductivity)Blood Circulation 2.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 (2)生理因素
①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正相关)
----+++++++++++ ++++++++ ++++---- -------- ----- --

心肌细胞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生理特性

心肌细胞生理特性
人类心脏是身体重要器官,它发挥重要作用,负责心跳和血液循环。

正常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脏是由心肌细胞构成的,它的生理特性决定着心脏的功能。

因此,了解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对于充分发挥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心肌细胞的形状主要为长方形,在其内部和外部都有单层膜细胞膜。

心肌细胞的构造也被称为“肌球蛋白”,其主要成分是肌
钙蛋白、肌钙蛋白和混合突触。

此外,心肌细胞内还含有小纤维蛋白。

心肌细胞可以分泌激素,影响心脏的功能。

其次,心肌细胞有特殊的肌动蛋白,包括肌球蛋白、肌应力蛋白、肌肌蛋白和肌蛋白等。

这些肌动蛋白能够促进心脏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桥梁功能。

再次,心肌细胞具有脱水场效应,其中涉及到钠、钙离子的移动。

脱水场效应可以调节心脏的收缩和舒张。

心肌细胞也具有离子通道,它可以实现离子的输入和输出,调节心脏功能。

此外,心脏的心肌细胞具有电轴特性。

它们可以向心室发射脉冲,参与到心脏的节律的形成。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也影响着心律的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等。

最后,心肌细胞具有自发膜电位改变的功能,可以调节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控制心脏的节律和节律失常。

总之,心肌细胞具有多种生理特性。

这些特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心脏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发现心脏病的早期症状,以及对其进行
有效治疗。

如今,医学界正在研究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如电轴特性、膜电位变化等,为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帮助。

未来,心肌细胞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心脏疾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生理学习题集(含答案)

生理学习题集(含答案)

《生理学》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

1、维持人体某种功能的稳态主要依赖于(E)。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正反馈E.负反馈2、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正反馈调节的是( C )。

A.减压反射B.血糖浓度调节C.排尿反射D.体温调节E.正常呼吸频率维持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A)。

A.反射B.反应C.适应D.正反馈E.负反馈4、内环境稳态是指( B )。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B.细胞外液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C.细胞内液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 D.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相对稳定E.细胞内液的物理性质相对稳定5、皮肤黏膜的游离神经末梢属于(A)。

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6、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D )。

A.感受器B.传入神经C.中枢D.传出神经E.效应器7、机体从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成分的过程,称为( C )。

A.吸收B.新陈代谢C.物质合成代谢D.异化作用E.消化8、机体不断分解自身物质,释放能量,以供给机体需要的过程,称为( D )。

A.吸收B.新陈代谢C.物质合成代谢D.异化作用E.消化9、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E )。

A、组织液B、血浆C、淋巴液D、细胞内液E、细胞外液10、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是( C )。

A、兴奋性B、生殖C、新陈代谢D、兴奋E、抑制11、下列反射中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D )。

A、膝跳反射B、减压反射C、排尿反射D、望梅止渴E、吸吮反射12、阈值越大,说明组织兴奋性( D )。

A、兴奋性越高B、兴奋程度越低C、兴奋程度越高D、兴奋性越低E、没有兴奋性三、多项选择题。

1.神经调节的特点有( ACD )。

A.定位准B.作用持久C.迅速D.作用短暂E.作用广泛2.下列哪些属于条件反射的特点?( BE )。

A.生来就有B.数量无限C.比较固定D.种族共有E.反射中枢在大脑皮质3.下列生理过程哪些属于负反馈( ADE )。

A.血糖浓度B.分娩C.凝血过程D.体温调节E.血压相对稳定四、填空题。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心肌的生理特性:
1. 肌细胞内质受到特殊的可塑性。

心肌细胞本身具有弹性,其内质的变化可以使它们更容易或更难收缩,从而影响心脏的节律。

2. 心肌细胞具有单向性。

即一旦被收缩,就不会再恢复原来的状态。

这也是为什么心脏节律不断变化的原因。

3. 心肌细胞具有自发性。

它们可以自发地收缩,但必须通过神经系统信号才能收缩。

4. 心肌细胞具有超微结构。

它们由一系列细胞组织和器官组成,并具有独特的超微结构,如肌动蛋白、肌小球等。

5. 心肌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

心肌细胞需要氧气和营养素的供应,以维持正常的功能,并能够抗病毒感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制
Na+内流
K+ 一过性外流 Ca2+,Na+内流
ENa
Ito 通道
K+外流
去极化到 L型Ca2+通道(慢) 快Na+通道 -20 mV被激活 TTX阻断 约开放5~10 ms 持续时间长, TP: -70 mV TP:-30~-40mV 再生性 Na+内流 阻断剂:Mn2+ Ik1, 内向性整流
(1)细胞间的直接电传导
细胞间有闰盘
(2)兴奋通过特殊传导系统的有序传播
心房 窦房结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 浦氏F心室肌
(3)兴奋的传导速度不一
快:浦氏F(4 m/s) :心室肌同步收缩,有利于射血 慢:结区(0.02 m/s),房室延搁:耗时0.1 s 房缩后心室再收缩,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
第四章


血液循环
考纲



1. 心肌细胞(主要是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的 跨膜电位及其简要的形成机制。 2.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节律性 和传导性。 3. 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 周期,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音,心脏泵 血功能的评定,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 动脉血压的正常值,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 响因素。 5. 静脉血压、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流的 因素。 6. 微循环。组织液和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复极 -80 -90
Na+通道
失活状态
失活状态逐渐复活 ……… 静息状态


3.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收缩活动的关系
特点:与骨骼肌和神经细胞相比,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
特别长(舒张期开始之后)。

意义:不会完全强直收缩,收缩和舒张交替,从而保证心
脏的泵血功能。

期前收缩和代偿性间歇
(二)自动节律性
为电位和时间依从性,
If 通道阻断剂:铯(Cs)



窦房结P细胞
慢反应自律细胞
最大复极电位 -70 mV
浦肯野细胞
快反应自律细胞
-90 mV

阈电位
分期 0期除极速度 0期除极幅度 0期除极时程 4期除极离子流
-40 mV
0, 3, 4 慢 (10V/s) 小(70 mV ) 长 (7ms)
-70 mV



概念:没有外来刺激,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1.心脏的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潜在起搏点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控制,通过 (1)抢先占领 ;(2)超速驱动压抑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差距 (2)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三)传导性
用传导速度衡量传导性的高低
Hale Waihona Puke 1. 心脏内兴奋传导途径及特点
3、Ca2+少量内流,参与后期形成 ICa-T通道的激活 TP:-50 ~-60mV (Ni2+) 镍为阻断剂
Ik通道
If 是复极化、超极化激活的离子流
2、浦肯野细胞 (1) 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自动除极速度比窦房结 细胞慢 (2)AP的形态、离子机制同心室肌细胞 (3) 4期自动除极的机制 Ik的逐渐衰减 If 电流-起搏电流(pacemaker current)) If :主要离子成分是Na+
0 , 1, 2, 3, 4 快 (200~300V/s) 大(120 mV) 短(1~2ms)



K+外流衰减
If +K+外流衰减

ICa + If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 1.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1)静息电位/最大复极电位水平
(2)阈电位水平 (3)引起0期去极化的离子通道性状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
值: -90 mV
机制: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性, [k+]膜内比膜外高35倍
K+平衡电位、
少量Na+内流
生电性Na+-K+泵活动
2、动作电位
(1)特点(与骨骼肌和神经纤维比较)
复极过程复杂,持续时间长,升支和降支不对称
2.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1)心肌细胞的结构:
细胞直径大传导速度快
(2)生理因素 1) 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
速度快,幅度大传导速度快
2)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 因是通过局部电流的再刺激传导的
RP与TP差距大兴奋性 达到TP的时间 传导慢
邻近膜的Na+通道的状态: 失活:不能引起AP 传导阻滞 部分失活(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 传导慢

2.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ARP
概念
多强st不能 产生AP
ERP
多强st不能 产生AP
(强st 产生 局部反应期)
RRP
>阈值st 才能 产生AP
SP
<阈值st 就能 产生AP
兴奋性
=0
=0
正常> 兴奋性 > 0
> 正常
与膜电位 关系 除极 -55mV
除极 -60 (-55 -60 )
复极 -60-80
K+内流 Ca2+,Na+外流 Ik Na+- K+泵 再生性复极 3 Na+ : 2 K+ Na+ - Ca2+交换 3 Na+ : 1 Ca2+ Ca2+泵 K+快外流
(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制
自律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作用下,能自动产生 节律性兴奋的细胞


3期末达到的最大值—最大复极电位 4期自动去极化—进行性净内向电流引起 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和参与的离子不同
(2)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图形) 0, 1 , 2, 3, 4期 (3)机制


0期
除极相
-90 +30mV 1~2 ms
1期
快速复极初
+30 0 mV 10ms
2期
平台
0 mV
3期
快速复极末
0 mV -90 mV 100~150ms
4期
恢复期
-90 mV
电位变化
持续时间
100~150ms

1、窦房结细胞 0期
电位变化 -700mV
3期
0 -70mV
4期
-70 -40mV
机制
Ca2+内流 L-Ca2+ 通道 (慢通道) TP:-30~ -40mV
受儿茶酚胺调控
K+ 外流
内向电流外向电流 1、K+外流的进行性衰减 Ik通道时间依从性失活 2、 If,主要是Na+流
Cs阻断剂
7. 心脏及血管的神经支配,心交感和心 迷走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 的影响。 8. 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反射和化 学感受性反射。 9.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 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 10. 局部血流调节(自身调节)。 11. 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 12. 冠脉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和调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