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辛集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每日一练4.5+Word版缺答案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

河北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高一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56小题,56分。
每小题所列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A. 雅典超过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B. 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C. 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D. 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2.雅典乡间公民步行进城,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近郊公民至少要提前一小时动身,远郊公民需提前六七个小时。
因此,雅典民主制能够推行的前提是A.民众素质 B.交通便利 C.小国寡民 D.血缘纽带3. 公元前5世纪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提到,雅典政府有时让行使警察职能的公共奴隶,用染成红色的绳子驱使公民去参加大会。
若有人因此在衣服上留下红色痕迹,他将被处以罚款。
这反映出当时的雅典A. 公民大会形同虚设B. 民众失去政治热情C. 参政是公民的义务D. 参政丧失民众信任4.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
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B.法律具有尊重人的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D. 自杀有违尊重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5.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改革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他们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A.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 B.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发展C.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 D.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6.“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7.罗马实行的习惯法,贵族享有法律解释权。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文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1、“视人之国,若是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2、“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体现了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3、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
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荀子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4、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还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
这个“胜利”指的是A.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B.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C.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6、《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
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
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
这种现象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D.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7、“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
河北省辛集中学2017届高三下学期模拟巩固训练4历史试

模拟题巩固练习四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80分)1.《宋史》记载,“比年公私上下并苦乏钱,百货不通,人情窘迫,谓之钱荒”。
导致宋代“钱荒”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空前繁荣B.纸币交子大量发行C.商帮囤积铜钱置地D.国家财政入不敷出2.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3.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
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4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
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
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5..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6. 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
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金银和稻谷布帛,朝廷屡禁不止。
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
至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
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法定货币7. 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D.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8.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河北辛集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每日一练4.1+Word版缺答案

2017年4月1日星期六距离高考成功还有66天
(12分)阅读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摘编。
第二十章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第二十一章两条战线、两个战场
1.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2.国民党军队的大溃退
3.平型关大捷
4.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迅速发展
第二十二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发表和中国共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
第二十三章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第二十四章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二十五章解放区的巩固和发展
第二十六章国民党的黑暗统治和民主运动的开展
第二十七章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1.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解放区军民大反攻和日寇的无条件投降
3.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
2017年4月2日星期日距离高考成功还有65天(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
成下列要求。
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
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
原因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
河北辛集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缺答案

河北辛集中学高一年级期末考试文科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
)1.有人指出“宗法分封,诚然有其制度设计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先天弊病"是指A.贵族执政B.层级严密C.尊卑有秩D.代远情疏2.周初,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分明,宴乐时天子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为二佾.春秋时期,鲁国卿大夫季氏却“八佾舞于庭",且“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这一变化根源在于A.礼乐文明崩坏B.井田制度瓦解C.分封制度崩溃D.铁器牛耕使用3.有学者认为,“省”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解释,但总体说来,“省”经历了“皇宫-—中央行政机构——中央行政派出机构——高级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省”的第二个阶段特征的是A.清朝军机处B.元朝行省制C.魏晋以来的三省制D。
秦朝三公九卿制4.下列对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①古希腊的政治中已初步体现出主权在民、集体统治和任期制等民主特征②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是一种狭隘的民主制③《十二铜表法》是为保护平民的利益而颁布的④罗马帝国的长久统治,跟罗马法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有效调节有重要关系A。
③④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5.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
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B.“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D.“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6.康有为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记载了组织公车上书的行动,而当代学者茅海建称在清朝历史档案中未发现上书的文件,由此认为上书的行动可能不存在。
河北省辛集市2016-2017学年高一第二学期第三次检测历史试卷(419-420)

河北省辛集市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检测试题(419-420)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5分)1.均田制下授田并承担赋役的起始年龄逐渐从15岁调整到18岁,还田除役的年龄逐渐从71岁调整到56岁,与此同时女性逐渐不负担赋役也不授予土地。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A.儒家思想的民本理念受到重视 B.垦荒使私有土地的范围缩小C.土地占有不均衡的现象加重 D.农业的生产方式出现重大调整2.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并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是()A.生产力的发展B.政府对手工业者人身控制松弛C.私营手工业生产技术水平高D.官营手工业竞争能力差3.余英时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是中国社会史上的普遍的新现象。
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
明清的中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士魂商才的时代。
”这说明中国明清时期()A.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名存实亡 B. 读书人通过商业活动跻身仕途日益普遍C.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D.商业经营的好坏是衡量士人成功与否的标准4.下表展示了1978年及1992年非国有工业和商业的增长情况。
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对会主义改造 B.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C.中国加入WTO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屯田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是因为()A、它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B、奴婢和耕牛也相应授田C、它使流民和土地结合起来D、丁男负责一定的徭役、兵役6.“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A.传统婚礼仍占主流 B.嫁妆品种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D.嫁妆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7.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B.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积极培育国内市场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8.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
2017年河北辛集中学高考模拟历史

2017年河北辛集中学高考模拟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汉高祖刘邦,其母梦与神遇,其父往视,“见交(蛟)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四岁时,有善相者说他是“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意在推动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B.为皇权的来源罩上了神圣的外衣C.中国皇帝都被看作龙的传人D.天人感应说是对皇权的最好注脚解析:“见交(蛟)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龙凤之姿,天日之表。
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可见是在神化君权,认为皇帝是秉承天意下凡,因此是为皇权的来源制造依据,故选B。
答案:B2.唐高宗后,“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
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指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精通经学),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
”这主要体现了当时()A.对官员的文化素质要求很高B.参加科举考试的生员非常多C.进士及第是极难企及的目标D.科举考试已取得实质性进步解析:“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说明进士及第是许多人追求的木匾,而“‘三十老明经(精通经学),五十少进士’”的大意是说三十岁人才考中明经,实在是太老了,而五十岁人考中进士,已经算年轻了,说明进士很难考取,故选C。
AB不是题干的主旨。
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答案:C3.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期,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材料说明军机处()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D.逐渐成为加强专制皇权的利器解析:军机处不能掣肘皇权,故A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故B错误;军机处只是侍从机构没有实权,所以不是权力中枢,故C错误;军机处的设置加强了皇权,逐渐成为皇帝制衡权力的利器,故D正确。
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河北辛集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高三历史试卷卷I 选择题一、选择题(共70小题,每小题1分,共70分)1.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当今世界的多极化是“世界动荡和混乱之源”,多极化主张是“不道德”的。
该观点表明她()A. 认为多极化将带来动荡与不安B. 主张推行霸权主义,维护“单极世界”C. 认为提倡多极化是反人类D. 主张建立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当今世界政治格局。
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一枝独秀,妄图建立自己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新的霸权主义政策,这是造成现代世界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分析选项,B符合题意,AC只是表面现象,D与题意相反。
所以应选B。
考点: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特点2. 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其中说法错误的有几处①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②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③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④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 1处B. 2处C. 3处D. 4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正确;③错误,之后推行新经济政策;④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综合之本题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3. 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4月5日星期三距离高考成功还有62天
(15分)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
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
标准性的钱币。
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
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
隋末,
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
币
值混乱,影响流通。
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
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
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
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重一两。
“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
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
关键。
“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
此
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
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贷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9分)
2017年4月6日星期四距离高考成功还有61天[历史――选修1:历史上
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
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
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
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
各
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
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
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
“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
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
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
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
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