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导学案
【语文版】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6课《听听那冷雨》精品导学案(含答案)

第六单元天涯赤子心系中华第16课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 ,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 "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 "江南人〞.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 ,自称为自己写作的 "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 ,涉猎广泛 ,被誉为 "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 ,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 ,散文集11种 ,评论集5种 ,翻译集13种 ,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热爱祖国 ,礼赞 "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他目前仍在 "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 ,却已经进入了历史 ,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根底荟萃】1.为以下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⑩沁.鼻( ) ⑪岑.寂( ) ⑫断柯.折枝( ) ⑬蓊郁..( ) ⑭一峰半壑.( ) ⑮山隐水迢.( ) ⑯铿锵..( ) ⑰||王禹偁.( ) ⑱如椽.( ) 2.为以下各组字组词 ①⎩⎨⎧宛()惋()婉( ) ②⎩⎨⎧ 峭( )俏( )诮( ) ③⎩⎨⎧ 潇( )萧( )箫( ) ④⎩⎨⎧ 霭( )蔼( ) ⑤⎩⎨⎧ 岑( )涔( ) ⑥⎩⎨⎧ 磁( )滋( ) ⑦⎩⎨⎧ 蛰( )蜇( ) ⑧⎩⎨⎧ 滂( )磅( ) ⑨⎩⎨⎧叠( )迭( ) ⑩⎩⎨⎧ 霏()非()斐( ) ⑪⎩⎨⎧ 孺( )濡( )蠕( ) ⑫⎩⎨⎧肘( )忖( )3.近义词辨析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要点突破】1.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也想家啊.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点拨不是.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 "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点拨不是.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张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4.作者一再写到 "雨〞,那么 "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点拨作用主要有二:一、以雨为主线,用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把内心独特的感受通过 "凄冷〞的雨表达出来,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二、借雨抒情,易于展开思路的想象空间,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的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点拨①?听听那冷雨?是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篇美文.文章从横的地域感来看,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怀乡、思乡之情,表达出作者的爱国情怀;从纵的历史感也可看出作者沧桑过后的对人生易逝、家国难回的深沉感喟;同时现实的感受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永恒的美好追求.这篇散文在雄浑华美的色彩的外表下,以听雨为主线,更包含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刻体验.文中情绪多变,内容多变,都深蓄着苍凉与感伤.②作者先从一种狭长的巷子的永远延伸写起,通过时空的跨越描绘中|国的神奇迷离之境,把凄凉、凄清、凄楚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接着抒写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的感喟,作者把对乡村的恋情融入对故土的眷念,无奈和悲情地听雨自然勾起对故土的无限思念,在凄凉中更显示出对乡土回忆的温馨;最||后作者从时代的巨变着笔,把台湾和大陆的命运紧紧相连,表现出一个思归游子的爱国情怀.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慨: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点拨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时机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土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 "雨〞有关,所以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思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思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慨: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试举例分析.点拨①第4自然段中,开头 "杏花.春雨.江南〞描绘了一幅春到江南,杏花绽放,细雨迷蒙的动人景象.杏花属即目所见,春雨在整个望中,江南那么囊括了视线以外的景物,由小及大,由近及远,逐层推衍开去,意境深邃,韵味隽永.作为视觉形象,烂漫杏花又仿佛洋溢着扑鼻的芳馨,潇潇春雨又仿佛传送来随风洒落的音响,使浓酽如酒的春之气息,伴和着由杏花与春雨所引发的欢欣愉悦之情,充盈于辽阔江南的大地与上空. "杏花春雨江南〞这句词最||早出现在元代诗人虞集的词?风入松?里.②除直接引用的诗文, "荡胸生层云〞 "商略黄昏雨〞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外,还有一些巧妙的不露痕迹的化用,例如, "笑而不答心自闲〞化用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③作者引用宋代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写出了冷冷的雨串起少年、中年、暮年的人生历程.此词从 "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对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④第7自然段中, "疏雨滴梧桐〞一句出自孟浩然诗 "微云淡河汉,疏雨打梧桐〞. "疏雨滴梧桐〞这一情境大多是表现一种清寂、忧愁的情怀.还会使我们想到温庭筠的?更漏子?: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而 "骤雨打荷叶〞,还会使我们想到李商隐的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总之 ,余光中仿佛信手拈来 ,常常使人感到这些诗文不是人工嫁接上去的 ,而是天然生成在那里的 .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征心情 ,并以雨声、雨景为引子 ,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历 .文中屡引古人诗词 ,以衬托出自己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向往之情 .作者借雨声雨景 ,回忆生平往事 ,以寄托对祖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仰慕之情 .【课堂小结】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 ,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 ,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 ,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二、结构图解听听那冷雨(主线)⎩⎪⎨⎪⎧⎭⎪⎬⎪⎫人生足迹:大陆 - -香港 - -台湾 - -美|国- -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 - -古代现实 - -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 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三、写作特色1.构思奇巧 .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 ,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而是借 "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 "冷〞字 ,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 .再如第4自然段 ,作者运用联想 ,由雨想到写 "雨〞的汉字 ,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这种联想有很多 ,表达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2.富有诗意 .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 ,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等 ,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另外 ,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 ,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而文中的意象 ,充满诗情画意 ,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表达了本文的盎然诗意.【文苑天地】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 -张志和?渔歌子?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 -皇甫松?梦江南?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 -韦庄?菩萨蛮?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 -李璟?摊破浣溪沙?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 -李璟?浣溪沙?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 -秦观?浣溪沙?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李清照?声声慢?8.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 -宋之问?度大庾岭?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 -刘长卿?别严士元?1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 -||王勃?滕||王阁序?11.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1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 -苏轼?浣溪沙?13.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 -李攀龙?广阴山道中?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素材积累】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斯帕斯科耶打猎时,无意间在松林中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为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他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两岁丧母,七岁丧父,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为了走出生命途中的泥泞,作者刚跨出校门便去高加索部队当兵.屠格涅夫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几经周折,找到了他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 "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很大的轰动,连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都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欣喜假设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并无当作家的妄念.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感悟仅仅是一句鼓励的话,就使一位默默无闻的作家获得了信心,并最||终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大作家.可以说,鼓励的力量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屠格涅夫对后代的提携、发现与肯定也是一个大家必备的素质.适用范围【美文珍藏】莲恋莲(节选)余光中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是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Narcissus) ,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那年十月,那朵水仙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与冷隽.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宛在水(中|央) ,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假设即假设离,宛在梦(中|央) .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美|国画家佛瑞塞(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 "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 !〞莲只赧然低语: "Don ,t Stare ,please .〞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对我而言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 "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至||于宗教,那么莲即是怜.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宗教,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赏析作者笔下的莲,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作者借用神话传说和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盛赞莲的美,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着意于从灵魂上感知莲的形象.答案根底荟萃1.①zhé②jū③jié④pānɡ ⑤pī⑥bòhe⑦chǔn rú⑧ǎi ⑨yīn yūn⑩qìn⑪cén⑫kē⑬wěnɡ yù⑭hè⑮tiáo⑯kēnɡ qiānɡ公众号:惟微小筑⑰chēnɡ⑱chuán2.①宛然、惋惜、婉转②料峭、俏丽、讥诮③潇洒、萧瑟、洞箫④雾霭、和蔼⑤岑寂、汗涔涔⑥磁场、滋润⑦惊蛰、海蜇⑧滂沱、磅礴⑨重叠、迭宕⑩烟雨霏霏、想入非非、斐然⑪孺子、耳濡目染、蠕动⑫捉襟见肘、思忖3.①二者都有想得异乎寻常的意思.但 "想入非非〞重在想虚幻、不现实的事,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不可能到达的目的、企图,含贬义."异想天开〞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不能到达的企图,也指可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还可以表示解放思想,属中性词.②二者都有想动手试一下的意思.但 "跃跃欲试〞不但有 "试身手〞的意思,还有 "试刀枪〞的意思,属中性词."蠢蠢欲动〞表示 "想动手试一下〞,含贬义.③ "凄切〞指凄凉而悲哀,多形容声音,如 "寒蝉凄切〞."凄惨〞指凄凉悲惨,如 "身世凄惨〞 "凄惨地叫喊〞.。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

[作者及写作背景]见《基础训练》5页[预习自测]一、基础知识1.字音识记(1)单音字料峭.( ) 琐屑.( ) 啾.啾( ) 空濛.( ) 岑.寂( ) 黔.首( ) 寒濑.( ) 青霭.( ) 峰壑.( ) 羯.鼓( ) 仓颉.( ) 舐.( ) 咀嚼.( ) 皑.皑( ) 霏.霏( ) 苔藓.( ) 沁.鼻( ) 滂沛..( ) 淅沥..( ) 忐忑..( ) 氤氲..( )惊蛰.( ) (2)多音字 劲 干劲( ) 粘 粘土( ) 强劲() 粘贴( ) 佛 佛经() 荷花( ) 仿佛( ) 荷 荷重( )薄荷( )折 打折( ) 露 展露( )折腾( ) 露马脚() 宿 星宿( ) 纤 纤长( )宿敌( ) 纤夫( )2.辨析组词 空m éng ( )寒l ài ( ) 柠m éng ( )水t ǎ( ) m éng ( )昽天l ài ( ) m éng ( )眬ni án ( )度 j ìng ( )旅zh ān ( )连 j ǐng ( )椎围r ào ( ) r ú()雅 妖r áo ( ) r ú()慕 富r áo ( ) r ú()染sh ì( )犊情深tiǎn()盘子3.圈画出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加以积累。
二、预习思考:1.搜集古今中外关于“雨”的诗词。
2.从文章的冷雨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3.读了本文之后,你对文章总的感觉怎么样?[咬文嚼字]1.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2.从文章看,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侧面)来写雨的?简要概括并举例说明。
3.文章第六段描写美国西部落基山岭美在哪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蒋捷在《虞美人〃听雨》中写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5.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冷雨的概念及成因。
-学生能够掌握冷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冷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冷雨的概念及成因。
-冷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冷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幅冷雨图片,引发学生对冷雨的认识和思考,提出问题:“你们是否见过冷雨?它与普通雨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冷雨的概念和成因,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冷雨现象。
2.理解(20分钟)-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和记录。
-学生讨论分析冷雨的成因,并记录在小组讨论纸上。
-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冷雨的形成过程,并由学生自主总结。
3.探究(30分钟)-小组活动: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实验材料和实验步骤。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冷雨的形成过程。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冷雨现象、感受冷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观察结果和体会。
4.分享与总结(15分钟)-小组成员互相分享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体会,并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冷雨对环境和人体的影响,并帮助学生发展相关的科学解释。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5.拓展(15分钟)-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通过互联网查找更多关于冷雨的信息,包括相关报道、气象数据等。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进一步深入了解冷雨的成因、影响和防护措施。
四、教学反思:这堂课以冷雨为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朗读、理解并背诵《听听那冷雨》这首诗。
(2)学生能够理解冷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使用描述词语来描绘冷雨的特点,如“凄凉”、“悠悠”等。
(2)学习使用描绘动作的词语来描述冷雨对人的影响,如“沾湿”、“凉飕飕”的感觉等。
(3)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7课《听听那冷雨》的课文。
2.素材:冷雨相关的图片、音频材料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诗?”“你们还记得这首诗的内容吗?”2.学习课文(1)合唱课文教师播放音频,学生跟随音频合唱课文。
(2)学习课文学生独立朗读课文,教师解读词语和句子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冷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配合图片欣赏教师呈现冷雨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问:“看看这些图片,你们能描绘出冷雨的特点吗?”“你们觉得这些图片中的人都有怎样的感受?”4.探究语言表达(1)回顾描写雨的句子教师复习并梳理课文中描写雨的句子,引导学生总结出可以用来描绘雨的词语和句子。
(2)探究描写人的感受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的感受的句子,并提醒学生可以使用描绘动作的词语来描述冷雨对人的影响。
5.小组活动(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冷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身体上的感受、心情和情绪等。
鼓励学生尽量使用描绘动作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分享讨论结果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
6.情感情绪表达学生分小组表演一些描述冷雨的诗句,并用表演的方式展现冷雨对人们的影响。
7.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多多欣赏和发现自然界的美,布置下节课的作业:用冷雨为题,写一篇小作文,描述冷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寒濑()舔舐()啁啾()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
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
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
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
②氤氲:
③岑寂:
④蓊郁:
⑤寒濑: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开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章写作脉络。
2.品味本文诗意、优美的语言进而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乡愁)。
3.深入挖掘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并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43年的漂泊辗转使他对祖国的思念日益加重。
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
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
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课前预习1.识字解词。
仓颉.(jié) 滂.沱(pānɡ) 岑.寂(cén) 如椽.(chuán) 氤氲..(yīn yūn) 舔舐.(shì)忐忑..(tǎn tè) 蜗.牛(wō)杉柏.(bǎi)羯.鼓(jié)啾啾.(jiū)雾霭.(ǎi)2.多音字sì似乎 zhé折骨 xiān纤手似折 shé折本纤shì似的 zhē折腾 qiàn纤夫★课中导练整体感知1.哪些段落主要写了“听雨”?其他段落分别写了什么?2.走入霏霏冷雨他都想到了什么?文本研习1.阅读“听雨”部分(5-10段),由文入情:作者从雨中听出了什么,如何表达的?请画出有感触的句子,从内容和形式进行赏析。
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理解作者情感。
2、多角度多方法赏析本文语言。
二、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三、夯实基础,检查字词惊蛰.裾.边滂沱..万籁.窥.见氤氲..舔舐.晌.午..薄荷潺潺..忐忑....铿锵..苔藓..湿黏黏..纤.手椽.子擎.天啾啾四、整体阅读1、阅读标题,你能获取哪些信息?2、本文作者重点是要写听雨,文章哪几段在写“听”雨?请浏览课文,抓住提示性语句,从对雨的不同观察角度着手,来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全文脉络。
五、合作探究(一)听听那冷雨,作者听雨后有什么感受?(提示:听雨地点,听雨感受)(二)纵观全文,作者为何要用“冷”字来形容听到的雨?品味课文中描写冷雨的句子,体会其情感。
(三)选取5- 10段“听雨”描写语句,品味鉴赏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提示:本段/本句主要描写了在哪里听,听到怎样的雨,运用了什么手法/ 修辞手法,给人什么感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的什么特点。
1、第5段听雨语句赏析“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2、第6段听雨语句赏析“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3、第7段听雨语句赏析“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语文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仓颉()氤氲()黔()首米芾()滂沱()淅沥()蠕()动羯鼓()寒濑()惊悸()岑()寂
2.解释下列词语。
料峭:
氤氲:
岑寂:
蓊郁:
寒濑:
文本研习·重点突破
1.读第一段,思考:联系自己想家心理,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2.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
3.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2)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3)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当堂检测】
作者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学习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编写人:李海霞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学法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诵读中品味散文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男,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曾入金陵大学、厦门大学学习。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春分之日,清明之前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
这些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卷走。
一湾浅浅的海峡,像一柄无情的蓝刀,将我的生命剖成两半,无论我写了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
无论在内地、香港、南洋或是在国际,我久已被称为台湾作家。
但是我同时也是中国人,而且早就是中国人:中国的河山、人民、文化、历史,都是我与生俱来的“家当”,中国的祸福荣辱都是我无可遮掩的“胎记”。
2、关于“通感”及“叠词”的作用:通感:即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五官在感知外界事物时,五官功能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也叫“移觉”。
作用: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叠词:(1)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2)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3)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词和词常常可以叠起来用,如:干干净净,收拾收拾,白花花等(AABB,ABB,ABCC,ABAB等形式),这样的词用在文句中很有表现力,使语言充满音乐的和谐美和节奏美。
(1)A A B B式;形容事物或动作的词。
如:工工整整的作业慌慌张张地跑来(2)A B A B 式:表示重复动作的词。
如:收拾收拾房间研究研究问题(3)A B B 式:表现事物状态,数量、声音的词。
如:天黑沉沉的一棵棵小树轰隆隆的雷声。
3、名家谈散文及余光中的《乡愁》(1)宋代姜夔说:“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矣。
”散文之美正在于此。
散文是历史的记录,智慧的结晶,哲理的升华。
(2)梁实秋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的散文,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其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通篇文字近乎奢华,将汉语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诗化散文,以凝练典雅的语言细腻地传达了作者对故土深沉的眷念之情,独具美感。
(3)《乡愁》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一曲乡愁的绝响,永远定格在文学时空的流程之中,也定格在海外游子心田的深处,令人深深回味。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诵读全文,为下列词语注音: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寒濑.()舔舐.()啁啾..()2.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一、局部探究(一)文章结构1、学生齐读第一段,总结文章的语言特色(叠词叠句),抓住最后两句话,提问为什么躲不过整个雨季?联系学生想家心理思考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2、下面就需要大家的思绪跳一下了,看第二段前六个字,跳到了哪里?(台湾)这一段作者写了现实中的雨吗?3、学生阅读第五段(听雨)回答问题:(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2)这两种感觉是否相同呢?(3)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4、接下来作者又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大家看一下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二)品味语言1、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2、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3、“一位英雄……听听那冷雨。
”(三)艺术手法1、文中主要用了哪几种艺术手法?有何作用?2、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请再找几个例子加以赏析:二、深化理解本文文思灵活,可谓“跨越时空的美丽”。
探究这份美丽。
【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仿照下面的拟人形式,另写一组句子。
要求选用新的本体,拟出新的形象,意思完整。
(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悬崖边的树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学习反思】局部探究答案:(一)1、明确: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分游子思乡的牵挂却是无处不在的。
他也想家啊。
2、明确:(不是,而是写了与雨有关的字。
其实我们汉字是世界上表意最丰富的一种文字,比方说这里的霜雪云霞的美丽,雷电霹雹的骇人。
在这里作者就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比如“磁石一般的向心力”)3、(1)明确:首先是美感,然后听了“疏雨滴梧桐”和“骤雨打荷叶”是一种凄凉、凄清、凄楚。
岛上听雨则多了一层凄迷。
(2)明确:不同。
凄迷更多了一种怀乡之痛在里面。
(3)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4、明确:不是。
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宁静,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四川。
(二)1、【赏析】指出雨是冷的,诉诸触觉。
“冷雨”可以“听、看、嗅、舔”,便是诉诸听、视、嗅、味等感觉,在通感中产生一种朦胧的新感觉。
另外,这一句在句式特点上是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2、【赏析】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
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现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3、【剖析】三个反问强化了对故土故乡的思慕之情。
作者以“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更能够给人一种记忆更遥远、更深邃的感觉。
结尾短暂而有力,余味无穷,让人怅然若失。
(三)1、通感:如“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赏析:“啼声”、“音乐”是听觉范畴,文中却诉诸于触觉“湿”、“潮潮润润”,别出心裁的写雨“湿”了布谷的啼声,运用通感委婉含蓄的表达作者在雨中回忆江南,思念家乡却又归不得的凄楚的内心感受,雨“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也下“湿”了作者思乡的心田。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如: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2、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使雨态表现得更加形象,也使散文具有了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连成一气的双声词接着用也让语句错落有致,富有乐感。
“雨来了,轻轻地敲打着这城市……远远近近……细细密密……滴滴点点滴滴……细细琐琐屑屑……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打,间间歇歇敲击着一个雨季……”“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阁阁,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
”象声词与叠词的联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干涩为潮润,化无声为有声。
三、深化理解提示: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小结1、大量使用比喻、通感、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大量使用叠字叠句,增强了文章的节奏和韵律,富有音乐美和绘画美。
3、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文白夹杂,错落有致。
4、化用诗词,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风格典雅,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温室里的花,它倾心透过玻璃的阳光,和喷壶中细雨的沐浴,它满足地呆在那里,显得自在而又惬意。
(只要符合拟人形式,合乎情理,意思完整能表现事物精神面貌即可。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古诗词中关于雨和听雨的经典语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