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文言文阅读-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详解资料之六-初中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有效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有效方法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
下面是一些比较阅读的有效方法,供参考。
一、确定比较对象。
要明确比较的两个文言文文章或者段落,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比较。
可以选择两篇主题相同、体裁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也可以选择同一篇文章中的两段进行比较。
二、分析比较的文言文文本。
在进行比较之前,对比较的文本进行整体把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主题思想:确定每篇文言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通过主题思想的不同可以推测作者的立意和表达方式。
2. 内容结构:分析文言文的内容结构,了解文章的组成部分及其排列次序。
比较两篇文言文的内容结构,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判断其相对重要性。
3. 表达手法: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等。
比较两篇文言文的表达手法,找出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了解不同的表达手法对文言文的作用。
三、逐段比较。
在进行比较阅读时,可以按段落进行比较。
具体操作如下:1. 读懂每一段的意思,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可以标注关键句,做好段落的分析。
2. 然后,比较和对照两篇文言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可以列出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比较每个段落的主题、观点、论证方式等。
3. 总结归纳比较结果,评价两篇文言文的相对优劣。
可以写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表达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思考。
四、拓展阅读。
在比较阅读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
可以选择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或者现代作品进行阅读,并与文言文进行比较。
通过拓展阅读,可以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广度。
以上就是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的一些有效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在实际比较阅读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的文言文进行相应的分析和比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有效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有效方法初中语文学习,文言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培养非常重要。
由于其语言形式的古老和生僻,让很多初中生望而却步。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文阅读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比较阅读的有效方法。
要提高对文言文的基础理解能力。
文言文较之现代白话文,句式复杂,用词古雅,较难理解。
要想有效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提高对文言文的基础理解能力。
可以从词语、句子和段落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在词语上,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常用的词语,积累起便于阅读文言文的词汇量;在句子上,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对句子结构和意义的理解;在段落上,可以通过学习古代文章的结构和篇章的逻辑关系,提高对文言文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只有全面提高对文言文的基础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
要进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
文言文和现代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进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比较阅读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语言形式的比较。
可以比较古代和现代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且可以丰富学生对语言的认识。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且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情感。
要进行大量的文言文阅读。
只有通过大量的文言文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对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要注重对内容和情感的体会,要注重对整体结构和篇章逻辑的把握。
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真正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能力。
要进行文言文的积累和总结。
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和总结古代常用的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要注意积累和总结古代文章的结构和篇章的逻辑关系,要注意积累和总结古代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方式。
只有通过积累和总结,才能真正提高对文言文的理解和体会能力。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

初中文言文阅读技巧及方法1500字初中文言文阅读是中学语文学习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培养学生文字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介绍一些初中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广大中学生有所帮助。
首先,了解基本阅读方法。
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包括通读全文、审题明意、注释生词、揣摩句意、辨析文意、推敲排比、参考解题等。
通读全文是了解整篇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的基础,有利于后续的理解和分析。
审题明意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题目进行逐一分析和理解,帮助把握文言文的要义和主旨。
注释生词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生词进行标注和查找解释,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意。
揣摩句意是对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理解,以便准确地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辨析文意是通过对词义和句义进行分析和辨别,对文言文中一些含义模糊或生僻的词句进行解析和理解。
推敲排比是对文章中的排比修辞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便更好地领会作者的修辞意图。
参考解题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参考解题答案,对照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技巧和效果。
其次,掌握一定的背景知识。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往往涉及到古代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阅读文言文时,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
对于重要人物、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内容,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上下文和意义。
此外,还要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和修辞手法,掌握一些典型的文言文结构和表达方式,以便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解读文言文。
再次,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文言文阅读往往需要通过逻辑推理和文意分析,来解决一些难题。
因此,要培养和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文言文中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并列关系等,以便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意。
此外,还要善于归纳总结和推理思考,通过总结归纳,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从而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和结构。
最后,进行多角度思考和多方面的解读。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方法

文言文课内对比阅读方法1. 文言文比较阅读技巧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
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快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全都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该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国一词多义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类型的题目有三中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应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中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及主要人物,抓住评论性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
2. 文言文比较阅读技巧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所以,看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解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详解文言文可以说是中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阅读答题的技巧,就能够在考试中事半功倍。
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些文言文阅读答题的技巧。
第一,理解题目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理解题目。
很多同学在阅读题目时,会出现一些轻视的情况,觉得“无非就是简单的阅读理解题”,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大误区。
因为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所以要想正确理解文意,关注每个字词的含义至关重要。
第二,通读全文在开始阅读文言文之前,先通读全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个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通过全文通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每个句子和每个段落的含义,不至于被孤立的句子所迷惑。
第三,标注关键词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将一些重要的关键词标注出来是非常有帮助的。
比如,标出主语、谓语、宾语、修饰语等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各个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作用。
第四,处理长句文言文中有很多长句,对于我们来说阅读起来可能比较吃力。
处理长句的方法是,将长句拆分成短句,理清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果有需要,还可以画出句子结构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长句的含义。
第五,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经常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反问等等。
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要留意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因为它们可能对文章的意义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也要注意修辞手法和前后文的关系,做到全面理解。
第六,细节把握在阅读文言文时,还要留意一些细节的描述,这些细节往往蕴含着文章的核心思想。
比如,某个人物的形容、某个事件的描写等等,都可能对我们理解整个文章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这些细节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意。
第七,多做习题最后一个技巧就是多做习题。
通过做一些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同时也能够加深对文言文的了解。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材料,做阅读理解题,然后认真分析解析题目和答案。
通过多做习题,我们就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常用方法与解析-最新教育资料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常用方法与解析-最新教育资料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常用方法与解析对比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文言文的途径和手段,通过对比、归纳、整理两篇文言文之间的异同,可以加深和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形成比较深刻的学习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也强调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这是对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本文根据多年的文言文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种文言文对比阅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下面我们通过经典文章来分析对比阅读在文言文阅读中的应用。
一、互为印证对比阅读法在文言文对比阅读教学中,互为印证法就是两篇文章论述的事件存在着一定的前因后果关系,或者说后者是对前者的一种证明。
因此,在对比阅读中应该弄清楚两篇文章的类型,如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从印证关系来看,记叙文是议论文的基础,为后面的论证做准备。
一般而言,作为互为印证关系的两篇文章,通常见于一篇是记叙文而另一篇是议论文的对比关系。
如以熟悉的《曹刿论战》与《孙子?谋攻》为例进行分析。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乙]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节选自《孙子?谋攻》)从两篇文章的类型来看,甲文为记叙文,乙文为议论文。
通过对比阅读,我们可以隐约发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得胜利,印证了乙文中的一些说法或观点,即甲文中鲁庄公对曹刿言听计从,印证乙文中的“将能而君不御”;甲文中鲁国君臣一心,印证乙文中的“上下同欲”;甲文中曹刿在选择进攻和追击时把握时机,印证乙文中的“知彼而知己”。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
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是中考语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题型,它要求考生将两篇或两篇以上的文言文进行比较阅读,通过对比分析来解答问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答题技巧和方法的建议:
1. 抓住关键词句:在对比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关键词句可能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通过对比分析这些关键词句,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主题。
2. 关注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言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细节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在对比阅读中,要特别关注两篇文言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3. 把握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文言文的骨架,通过把握文章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思路和主题。
在对比阅读中,要特别注意两篇文言文的结构安排,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 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对比阅读中,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可以将两篇文言文中的场景、人物形象等进行联想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主题和意义。
5. 注重语言风格:语言风格是文言文的特色之一,通过比较两篇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主题和思想。
在对比阅读中,要特别关注两篇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分析它们的异同点。
总之,初中文言文对比阅读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文言文基础,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通过以上技巧和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解答这类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文言文阅读方法详解资料之六初中文言文主题分类比较阅读分析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多以课内名篇为阅读材料,只有少数省市选取浅显易懂的课外段落。
所占分值一般在全卷的10%-15%,从课内文言文中的基本篇目选取语段,所取语段比较短小,一般在200-300字左右,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学常识、语音、断句、字词的理解、难句的翻译、对内容的分析与概括等。
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平时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
理解要深入,要善于提出问题,要求背诵的内容一定要准确、熟练,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由于文言文考查内容比较简短,答题时贵在准确、清晰,一般不需要随意发挥。
学习时要注意:(1)准确掌握字词句的含义,重视课文下面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2)作必要的知识归类,每学习一篇课文就做好一篇课文的知识整理,包括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要句子、作家作品等,整理时注明出处,便于查找。
近几年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出现,给文言文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初中三年我们共学文言文43篇,按主题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1、言志篇:《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五柳先生传》《鱼我所欲也》《惠子相梁》以上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意志情趣:《桃花源记》寄托了陶渊明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理想。
《陋室铭》展示了作者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
《爱莲说》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视。
《五柳先生传》安贫乐道的精神,实际上这正是作者的追求。
《惠子相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
《鱼我所欲也》表现了孟子的态度,认为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
但他们的体裁又有所不同:有议论文、有记叙文。
从古代文体来看,有“记”(《桃花源记》);有“说”(《爱莲说》);有“铭”(《陋室铭》);有“表”(《出师表》);有“传记”(《五柳先生传》)。
“记”“说”“铭”都是古代文体中的一种。
但无论是在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度、广度上,还是在体现写作方法及写作的特色上,都是大不相同的。
如:《陋室铭》《爱莲说》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桃花源记》《惠子相梁》故事性强,想像丰富。
《鱼我所欲也》虽是议论文,但善于比喻,大量使用排偶句,富于文采和气势。
2、战争篇:《唐雎不辱使命》《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曹刿论战》上述几篇九年级的文章都是与战争有关的,《唐雎不辱使命》讲的是秦国与安陵国之间一触即发的战争,《公输》讲的是楚国将要对宋国发动的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进行议论,《曹刿论战》讲的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长勺之战。
虽然都与战争有关,但侧重点各有不同:《唐雎不辱使命》侧重表现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公输》通过记叙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表现墨子机智勇敢的特点,反对非正义战争的主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是以战争为例论证“人和”的重要性。
《曹刿论战》主要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文体上,《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是记叙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议论文。
三篇记叙文主要是以记言为主,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主张。
但写作特色还是各不一样:《唐雎不辱使命》作者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除了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外,还用多种形式的对比和衬托来刻画人物。
《公输》则是通过曲折生动的故事,围绕矛盾冲突来阐明道理,突现人物的。
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进行层层推理。
《曹刿论战》虽是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史实,但由于题目是“论战”,故而文章着重在“论”上下笔墨,对战争的经过叙述相当简单,材料安排详略得当,巧妙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使人物形象鲜明。
以议论为主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善于运用排比,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具有说服力,而且手法多样,论证严密。
3、学习篇:《〈论语〉十则》《伤仲永》《孙权劝学》《送东阳马生序》上述文章几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每篇文章的角度不一样。
《〈论语〉十则》以记言的形式直接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以方仲永的实例,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体现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送东阳马生序》,这是一篇序,作者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介绍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语重心长地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这两篇文章,学习时很值得进行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4、山水篇:《山市》《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观潮》《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以上作品都是古代游记或名胜记,通过描写奇山异水,自然景观,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记承天寺夜游》是“记”。
《答谢钟书书》《与朱元思书》是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秀丽的山水景物。
尽管文体有所不同,但都是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
其中《三峡》《答谢钟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均是清新的山水小品,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之作,艺术性较高而思想性不强。
它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及修辞手法,突出了山水的特点。
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
虽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情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
《岳》《醉》两篇作品则更是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不仅思想性强,而且艺术性高。
且两位作者——范仲淹(文学家,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内容)、欧阳修(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创作风格独特),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上,均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如:(1)《岳》是于写景抒情中穿插议论,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
《醉》是于写景抒情中结合叙事,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岳》主要表现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情调激昂。
而《醉》主要表现作者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只能强颜欢笑,与民同乐,寄抑郁之情于山水之中的无限感慨,情调较为低沉。
(3 )都有古今传诵的名言佳句(《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治国篇:《大道之行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治国篇的几篇文章,都表达了治国的思想。
《大道之行也》通过介绍大同社会的特点,来体现儒家的政治理想,理想的社会应是: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论证了“人和”思想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了忧患意识对治国的重要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说明了广开言路对治国的重要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都善于运用类比的手法:《邹》以自身切身感受设喻,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之间相类似处进行类比,巧妙地讽喻齐王,收到很好的说服效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战争为例,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从有代表性的具体人物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类比手法的使用,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6、人物传记篇:《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五柳先生传》以上作品都是人物传记,有史学家写的人物传记(如《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也有自传(《五柳先生传》)。
《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都是把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人物的性格。
《陈涉世家》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表现在他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尖锐的矛盾冲突当中。
诸葛亮洞悉时事,高瞻远瞩表现在他与刘备论天下形势时。
这几篇文章又都善于运用语言描写、动作神态描写等多种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
如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陈涉世家》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生动地再现了这位农民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形象。
《唐雎不辱使命》通过人物对话的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全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三处对白,传神而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人物对话描写也巧妙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五柳先生传》是作者托名五柳先生给自己写的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7、劝谕篇:《出师表》《邹忌讽齐王纳谏》《公输》《马说》这四篇文章都体现了对在位统治者的劝谏:《出师表》中诸葛亮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刘备的遗志,亲近贤人,远离小人,还陈述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生动地说明了广开言路的重要。
《公输》课文记叙了墨子劝阻楚国进攻宋国的故事。
《马说》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以及摧残、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作者借本文表现了对统治者强烈的不满。
间接反映了作者的呼吁。
它们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出师表》和《马说》都是以议论为主。
《出师表》言辞恳切,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马说》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用的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公输》故事性强,都运用了比喻类比的手法,体现了古代的劝说艺术。
《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邹忌不约而同地向君主提出了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建议。
不同的是诸葛亮直接向君主提出自己的建议,而邹忌是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的。
8、民间艺术篇:《口技》《核舟记》两篇文言文皆选自清代张潮所编的《虞初新志》一书。
虽然两文的作者林嗣环和魏学洢并不生活在同一朝代,但我们稍加比较就会发现有两文许多相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