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 石
成 土 母 质
粒度 化学成分
质地 元素、养分
土 壤
(二)气候与土壤
气 候 对 土 壤 的 影 响
水热状况
直接影响 理化性质 的过程和 强度 寒冷的气候,有机质积累;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机质趋 于减少。
间接影响
土壤形成 和发育
寒冷干燥的气候,风化壳薄; 高温多雨的气候,风化壳厚。
(三)生物与土壤
②某一要素的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 甚至整 体的变化;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 理环境,还会对 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一定的影响。
知识点 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为例)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 : 两者的关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 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
(四)地形与土壤
海拔 坡度 土壤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 陡峭 平坦 坡向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薄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深厚
阳坡 温度高、水分少
阴坡
温度低、水分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 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 理环境的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土壤圈 、 生物圈 、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 成的有机整体。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本分,与其他要素 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 ;
2.自然 地理环 境整体 性的表 现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草 类 森 林
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 有 落叶
排泄特、分泌物、残体
机 质
土
动物 微 生 物
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物
壤
(四)地形与土壤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 具体是怎么样来影响的?
地势 坡度 坡向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地貌 风力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 叶林,南部为温带针阔叶混交 林。它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 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 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中下游 地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河流 上、 中游 水土 流失
河流 含沙 量增 加
下游 河道 泥沙 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增多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 响。
阴坡
(五)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肥土 裸 露 风化作用 岩 石 成 土 低等生物 母 质 成 原 始 高等植物 熟 土 土 壤 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少数 生物 耐旱植物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活动:如果图中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 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并填入图3—5方框中。
植被破坏
河流: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含沙量增加 易发生洪涝灾害 植被破坏 地下水: 水量减少 水位下降
动物: 失去栖息地 物种减少
乔木发达的根系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 呈酸性,肥力较低, 有机质含量在2%以 下。原因是分布在 湿润高温的热带和 亚热带森林南部,微 生物活动旺盛,有 机质被大量分解。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 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 质层厚30-100cm ,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
裸露 风化 成土 微生物 原始草本植物 成熟 岩石 作用 母质低等植物 土壤木本植物 土壤
活动: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CO2 光合作用
生物 循环 生物残体
水分养分
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阅读: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试从植被的条件 上分析: 为什么黑土和红 壤的有机质存在差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 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3.某一要素的改变,还会对其他地区 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西北内陆
我国西北内陆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地貌
我国西北内陆
干旱 大气
(3)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
——成熟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物质和能量交换 2、产生新功能 3、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分析填空
• 按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 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
E
G D A I B H F C
(二) 气候与土壤 (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三)生物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5活动题第1小题 ) (四)地形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 影响(阅读)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 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 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 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 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 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 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 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 的土壤层也较薄。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 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 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 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温馨提示: 土壤性状包括土壤的温度、湿度、有机质含 量、颗粒粗细、结构、颜色等 1、什么是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状?
(一) 成土母质与土壤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 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岩石的 外力搬运堆积 风化物 成土 气候与生物长期作用 母质
土壤
土壤 质地
质减少。
温馨提示: 土壤性状包括土壤的温度、湿度、有机质含 量、颗粒粗细、结构、颜色等
1、生物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促使岩石变成土壤? 2、生物通过哪些方式为土壤增加有机质?
(三)生物与土壤
落 红 化不 作是 春无 泥情 更物 护, 花 。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发育成深厚土壤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地形影响土壤厚度及其水热状况,是土壤 形成过程中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坡 度 地 形 坡 向
陡坡 平地
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发育成深厚土壤
阳坡
阴坡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 红壤,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更加深厚肥沃)?
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 土壤的原因是 (A)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7、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于合理经营、用养结 合的是( A ) A、南方丘陵区展灌溉农业 D、北方黑土区大力增施有机肥
黄河中上游过度砍 伐、开垦、放牧等 植被稀疏 土质 疏松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
降水集中 且多暴雨 水土 流失 土壤贫瘠 表面千 沟万壑 生态环 境恶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 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 带,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生物与土壤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势升高 地 坡 度 陡坡 平地
水热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
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 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 这种规律的根 本原因?
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
距海 远近 不同
水分 差异
景观 差异
(基本因素)
自然带东西更替:又可称为从
沿海向内陆的更替
其表现形式是: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小记: 各纬度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 是高纬和低纬。干湿地带分异明显 的是中纬。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纬线延伸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 0 纬度更替 洲沿20 E经线,自赤道 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经线延伸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 经度更替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 中低纬度的高山,如 从山麓到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 顶更替 然带 比较普遍,如华北平 原、沙漠中的绿洲、 南美南端东西差异
下面哪座山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f: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纬度 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P81活动 2(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 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种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陆地、生物等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大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云又通过降水形式返回水体,水体的蒸发又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
2.大气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状况。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往往导致土壤贫瘠。
3.水体与陆地的相互作用:水体的流动形成了江河湖海等水路系统,这些水路又对陆地的地貌形成和土壤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与地表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地表进行改造和调节,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保护地表环境。
三、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综合影响。
1.气候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系统直接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湿度、干燥程度和季节变化。
2.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决定了水体的流动路径和陆地的地貌形态。
例如,山脉的形成使得水流形成了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地表形成了深谷和峡谷。
3.水系影响:水体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系统,这些水路系统对地表的温度调节、气候形成和土壤的养分提供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影响:生物存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稳定土壤,动物通过作用于土壤的排泄物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
四、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性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_ 枯枝落叶
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淋滤
(4)B范围内的气候 类型是_________, 对应的地带性植被、 土壤类型分别是__ 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 类型是_________, 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 答案:(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 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 草原) 灰化土(黑土、黑钙土、棕壤) (5)温带荒漠(荒漠);缺水
抬升河床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土壤为例
一、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植被)
地貌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力地貌 地貌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主要依据土壤的
A
A. 温度
B. 孔隙
C. 肥力
D. 空气
(3)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
A. 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分解
B. 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 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 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红壤和黑土虽都是森林植被和草甸植被 发育的土壤,土壤有机质来源丰富,但气候 和地形的差异,红壤分布区冬季温暖,微生 物分解活动旺盛,夏季雨水多,地形多为山 地,土壤淋溶作用强,故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肥力低;而东北平原黑土分布区冬季气候寒 冷,微生物分解活动较弱,夏季雨水比我国 南方红壤分布区少,地形又是平原,淋溶作 用不强,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容易积累,土壤 肥力高。热带雨林气候区的砖红壤和温带海 洋性气候区的土壤肥力低都是因为其气候特 点决定的。就是在同一气候分布区,水热条
A
D. 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导致环境整体变化
气候变干旱 气候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土壤变薄 肥力下降
水文 过度砍伐 植被破坏
水土 流失
土壤 沟谷纵横
生物( 植被) 生态恶化
河流径流季 节变化增大 地貌
旱涝灾害 增多
单位:米
练习3、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 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05年广东地理卷)
(1)a、b、c 三条曲线, _____曲线 a 表示蒸发量。 (2)A、D、E、 G四个地带 中能形成完 整土壤剖面的有________ (填写字母) 地带;即使 E、G 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____ (填 A 写字母) 地带。
C
B
单位:米
A
图甲
(3)简述沿AB线和AC线林线分布高度的变化规律 并简要分析原因。 沿AB线:林线高度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 显著升高。原因: C 从东到西降水减少, 地势升高。 沿AC线:林线高 度随纬度升高逐渐 降低。原因:随纬 A B 度升高太阳高度角 逐渐降低,温度也 随之降低,限制了 植被的生长季温度。 图甲
(6)C、D两个地带 不能发育森林植 被的共同原因是 _______;F地带 能形成深厚风化 壳的原因是_____。 答案:(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气候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 量),植物茂盛。
练习4、(2007 北京东城 1月) 下图为我国东部 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 土壤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图中a、b、c代 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 排序组合是 D A. 黑土、水稻土、红壤 B. 水稻土、黑土、红壤 C. 红壤、水稻土、黑土 D. 红壤、黑土、水稻土
五、气候、生物、地形对土壤的影响
1.气候: (1)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土壤的形成,但 不利于有机质的积累;气候寒冷,微生物 分解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好。
(2)降水过多,土壤淋溶强,土壤有机质 少;气候干旱,微生物活动少,土层浅薄。 2.生物:植物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动物除 提供有机质外,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练习2、高山林线(简称)是划分高山区景观类型的 一条重要生态界线。林线植被生长在其生态适应的极 限处附近,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而且受到人为的干 扰少,是研究植被-气候关系很好的场所。读“中国 林线高度等值线图” (图甲),完成下列问题。
C
B
单位:米
A
图乙 图甲
(1)请在图乙中沿AB线做出林线高度变化曲线图。
件的地区差异也会影响到土壤肥力的差异 (我国东北雨水较多的地方形成棕壤)。热 带草原地区和温带草原地区同是草原植被, 但因气候的差异,热带草原气候雨季雨水多, 气温高,土壤肥力低(红色棕钙土、、红色 栗钙土),而温带草原气候发育的土壤肥力 高(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
四川盆地的紫色土是在紫色页岩成土母 质上形成的,矿物养分含量丰富。德干高原 的火山灰是在火山岩上形成的,矿物养分含 量丰富,故都肥力较高。黄土高原上的黄土
极地气候
干燥 气候
冷湿气候 暖湿气候 热湿气候
未发育 冰沼土
棕壤 褐土 褐土
灰化土 黑钙土 荒漠土 棕壤 褐土 红壤 荒漠土 燥红土 燥红土 砖红壤性红壤 砖红壤
关于土壤的几个问题
1、土壤知识的掌握理解关键是要扣住五 个环节:土壤的重要性→土壤的肥力特征→ 土壤四个组成部分→土壤的形成过程→人类 与土壤的相互影响。 2、分析红壤、黑土、四川盆地紫色土、 德干高原火山灰土、黄土高原黄土土壤等具 体土壤的形成,说明地形、地质、气候、生 物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C 米 B
4400 4200 4000 3800 3600 3400 3200
A
B
单位:米
A
A
图乙 图甲
(2)描述图中3800米等值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3800米等值线东半 段大致南北走向 (与经线平行)。 主要受南北走向的 横断山脉(青藏高 原东缘)影响。 该等值线西半段接 近东西走向(与纬 线平行),主要受 纬度(太阳辐射) 因素影响。
施肥、灌溉,可使土壤熟化,形成熟土和肥 土,最后形成耕作土壤,如我国南方的水稻 土和北方的黑垆土。而人类不合理的耕作, 则会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引起土壤退化,如 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沙漠化)、盐碱 化,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南方丘陵地 区和云贵高原的水土流失形成的石漠化、东 北平原黑土肥力下降等。
练习4、(2007 北京东城 1月)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 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 分布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2)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A. a土壤可通过掺入沙 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 行改良 B. 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 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 原等地 C. 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
(2)受地质条件(成土母质)影响形成的 土壤则属非地带性分布,如我国四川盆地的 紫色土和黄土高原的黄土。
5、举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和相互影响。
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没 有土壤就没有农业。人类活动也参与成土过 程,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人类对土壤开垦翻耕、
3.地形:
平坦的地形有利于物质的积累,土层深厚; 陡峭的山区,物质迁移速度快,土层浅薄。 高山地区还会导致土壤的垂直变化,阳坡土 温高、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差。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合理耕作 经营,可使土壤不断改良,反之,则会 引起土壤退化。
七、气候、植被、土壤在分布上的关 系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二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牵一发而动全身”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对下游的影响
河流 河流 上、 上、 中游 中游 水土 水土 流失 流失
河流 河流 含沙 含沙 量增 量增 加 加
下游 下游 河道 河道 泥沙 泥沙 淤积 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增多 洪涝增多
坡 向
光热、水分条件
阳 坡 阴 坡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土 壤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四、形成
土壤的形成
原 耕 裸 成 成 露 风化 土 微生物 始 草本植物 熟 耕作培育 作 岩 作用 母 低等植物 土 木本植物 土 生土、 土 壤 壤 熟土肥土 壤 石 质
生物对母质的改造作用:
促进了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 程,在土壤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土壤是在其深厚的黄土层上发育的,成土速 度较快。同样冲积平原地区和河流三角洲地 区土层也都深厚肥沃。而我国南方低山丘陵 地区和云贵高原石灰岩地区因岩性影响,成 土速度都较慢,土壤层浅薄。这些都说明地 质条件也是影响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
荒漠地区和极地地区因植物缺乏,都难 以形成土壤。我国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 土壤层也非常浅薄。Fra bibliotek土壤是一种
孔 隙
空气 20~30% 水分 20~30% 矿物质 45% 有机质 5%
永续性的可更新
土壤 固体
地形
资源,但如果利 用不当,则会引 起土壤肥力减退。
生物
理想土壤成分:空气+水分=矿物质+有机质 土壤固体 孔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