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间离效果

合集下载

论哈罗德_品特剧作中的_房子_刘明录

论哈罗德_品特剧作中的_房子_刘明录

一、房子在品特剧中的重要 作用
品 特 早 期 的 戏 剧 被 称 为 “威 胁 戏 剧 ”, 他 运 用 对 白 的 方 式 揭 示 人 的 不 安 全性、侵 略 性 、逃 避 性 、虚 伪 性 以 及 人 生 的不确定 性 。③然 而 , 这 些 威 胁 的 、荒 诞 的氛围的实现, 也有赖于环境的铺垫, 品特选择了房子。他曾经这样说过: “我 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对付一个房间里的 两个人, 幕布升起, 这意味着提出一个 包 含 各 种 答 案 的 问 题 。这 两 个 人 在 这 间 房子里会发生什么事情? 显然, 他们害 怕 屋 子 以 外 的 东 西 。屋 子 外 面 是 一 个 向 他们倾压 过 来 的 、可 怕 的 世 界 。 ”④在 他 的大部分作品中, 房子是舞台的布景, 是人物活动的中心, 是恐怖的起点。他 的 首 部 作 品 即 命 名 为 《房 子 》。故 事 发 生 在 一 间 光 明 、温 暖 和 安 全 的 屋 内 , 然 而 放眼窗外, 女主角罗斯看到的却是一片 漆 黑 。室 外 与 室 内 的 场 景 形 成 了 强 烈 的 反差, 暗示着漂亮女主角无法预知她的 未来, 生活一片迷茫。在他的另一部作
剧作中的“房子”
品特是荒诞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
品具有荒诞派作品的特点, 那就是看重
人生的荒诞性, 认为人的存在与不存在 都是荒谬的, 人活着就是一场梦, 人的 努力既无意义, 也无用处。他的作品抛 弃了 章 法 结 构 的 逻 辑 性 、人 物 行 为 的 理 性原则以及语言的准确性, 仅仅设法把 存在的荒诞性凝固成舞台形象, 把丑 恶、肮 脏 的 社 会 现 实 在 舞 台 上 形 象 地 表 现出来。然而, 品特的剧作又与典型的 荒诞派作品有所不同, 他并不是一味地 “反 戏 剧 ”, 他 对 传 统 持 有 继 承 和 创 新 的 态 度 。他 在 作 品 中 致 力 于 将 现 实 与 荒 诞 两种对立的成分纳入一个统一的艺术 整体中, 使得在他的作品中,现实与荒诞 相互对立、并存、交融。②那么, 艺术大师 品特是怎么样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容的 因素糅合起来的呢? 综观品特的作品, 有一种物体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就 是“房 子 ”。 在 品 特 大 部 分 的 剧 作 中 , 都 会 以 一 间 “房 子 ”作 为 背 景 。品 特 正 是 以 “房子”作 为 起 点 和 支 点 , 从 荒 诞 走 向 现 实, 区分自我和自我的迷失, 划分安全 与 危 险 。本 文 将 对 品 特 剧 作 中 的 “房 子 ” 的作用和象征意义进行分析论述。

哈罗德·品特早期戏剧语言风格解读

哈罗德·品特早期戏剧语言风格解读

哈罗德·品特早期戏剧语言风格解读□张艳霞/文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英国剧作家、导演、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哈罗德·品特在戏剧创作中独树一帜,开创了新的戏剧语言风格。

品特式戏剧语言模棱两可,意义模糊,充满歧义。

其中,语言的多义性使戏剧充满不确定性,使观众感到一头雾水;同时,人物戏剧语言用以掩盖戏剧人物内心真实情感。

本文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品特早期变化莫测的戏剧语言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为观众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品特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戏剧中,戏剧语言是揭示戏剧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关键手段。

正如著名戏剧评论家戴维·汤普森(David ·Thompson)指出:“20世纪50、60年代的传统戏剧充满各种情感,通过精雕细琢的戏剧语言来表达……[1]”因此,20世纪流行的传统戏剧以考究精准的戏剧语言而著称。

传统剧作家们利用一系列手段,如舞台指令和旁白,去避免歧义的产生。

然而,品特戏剧语言风格独特,话语含义模棱两可,让观众处在一团迷雾中。

品特戏剧语言不同于诸如萧伯纳和奥斯卡·王尔德在内的传统剧作家语言。

品特语言的独特风格旨在揭示戏剧人物内心复杂情感,如愤怒、绝望和空虚。

希齐利夫(Hinchliffe)认为:“品特在剧中试图展现人物如何努力给观众留下印象、让人感到困惑或拒绝给出困扰他们问题的答案。

[2]”同时,品特语言难以捉摸,意义模糊暧昧,充满歧义。

本文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讨论其语言风格。

1 语言多义性品特戏剧语言充满歧义。

他自己声称:“我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应该被解释为一个最终有确定含义的句子。

[3]”在品特戏剧中,戏剧人物经常重复同一个单词或同一句话,而且有很多语法错误,话题转变毫无逻辑,结果造成很多断断续续不连贯的语句。

品特通过戏剧中模糊多义的语言,努力去展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真实状态。

陌生化--间离效果

陌生化--间离效果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亦作singularization。

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说法,对象多次被感知之后,便会产生“感知的自动化”(automization),从而习以为常。

陌生化就是要摆脱这种“感知的自动化”。

后来布拉格学派进一步引申出相似的概念“凸显”(foregrounding),即通过诗性的语言“使表达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

陌生化的主要审美标准是新异或惊奇,以对抗“审美疲劳”和“思维定势”。

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理论,与此一脉相承。

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剥离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陌生化”原来的应用领域主要是叙事体戏剧,后来被广泛运用到小说、诗歌、电影、小品以及艺术设计等领域。

在后现代艺术中也被广泛运用。

参见[间离效果]【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布莱希特所用的术语,德文为verfremdungs effekt,英文亦译作dislocation 或者estrangement effect。

间离效果是要防止观众沉迷于“戏剧的世界”(world of the play),防止观众将戏剧幻想为真实的生活。

布莱希特认为,观众不必让自己完全“置身于其间”,不必与剧中人物保持心理上的一致,不必对所展现的命运抱一种宿命论的态度。

通过适当拉开剧作与观众(读者)之间的距离,使其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

间离效果旨在剥去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它能使人认识对象,但同时又使它产生陌生之感,使观众能对角色进行理性的批判,从而在角色、演员、观众三者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又彼此间离的辩正关系。

由此,戏剧不再模仿日常生活的现实,间离代替了移情,观众不得不启动大脑调遣理性去深思蕴涵于悲剧故事中的道理,即人类生存状况的现实种种。

14.1-间离效果

14.1-间离效果

术语解释
“间离效果”(又译陌生化效果)理论
此概念由布莱希特提出,他质疑历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注重情感共鸣和净化的戏剧,认为这类戏剧取消了观众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于是他从当时的表现主义戏剧和中国传统戏曲中汲取灵感,创立了一套完整的叙事剧理论。

他力图把戏剧的功能从制造幻觉转变为提供反思性的人生经验,反映现实世界中具有重大社会与历史意义的问题,让观众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在看戏而非现实情境。

简言之,“对一个事件或一个人物进行陌生化,首先很简单,把事件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之产生惊讶和好奇心。

”。

神秘_胁迫与生存的荒诞_品特剧作_送菜升降机_解读_王佳磊

神秘_胁迫与生存的荒诞_品特剧作_送菜升降机_解读_王佳磊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9-4
- 21 -
么,他为什么进来,但是,我们又有多大的可能性 弄清他的想法,他的身份,他的成长过程,以及他 和其他人的关系呢?”[3](P.31)
和传统的戏剧不同,品特的戏剧里没有具象性 的人物,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的来历、身 份、性格都模糊不清。大幕拉开,我们看到本和格 斯闲聊着,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急切而又冲动。关 于人物的过去、动机、性格我们和作者一样一无所 知。戏剧就像这个表象的世界一样,我们所能感知 到的只能是我们感知到的真相和假象混合在一起的 一团生活现象。尽管我们 (包括观众、读者和剧作 家和评论家) 信誓旦旦地说“这个”或“那个”就 是生活的本质,但是任谁敢否定这种誓言所指向的 却仅仅是某一生活的表象呢?用传统的习见的戏剧 解码方式去解读品特,我们收获的可能只是一头雾 水,满眼迷惑。品特戏剧就像包裹着重重迷雾的生 活碎片,需要我们去掀开他那神秘的面纱,雾中看 花,沙里淘金。品特自己也认为:“在这些情况 下,语言是含混不清的。常常在听到的话语下面是 一种可以理解但没有讲出来的事情。关于他们自己 的经历、愿望、动机和历史,我的剧中人物就告诉 我这些,而不是更多的内容。在我对他们生平的肤 浅了解和他们语言的模糊性之间有一大片空白,值 得我们去探索,也必须去探索。”[3](P.35)
起上次那个姑娘,担心没有人来清理现场,受到本 的责骂;两床之间的升降机神秘出现 5 次,送下来 5 份菜单,本和格斯把自己所有的食物都送了上去, 升降机还是不停地催促新的供给;格斯发现了自己 床头的一个话筒和哨子,本和地下室上面的人建立 了联系;格斯从左边的门进厨房,打算接一杯水。 本通过话筒接到命令,要他干掉进来的那个人。这 时右边的门开了,本举枪瞄准,进来的却是被没收 了外衣、背心、领带、枪套和手枪的格斯。最后大 幕在两人的面面相觑中徐徐滑落。

浅谈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戏剧中的运用

浅谈布莱希特“间离效果”在戏剧中的运用
上 所 发 生 的事 情 和 台 下 的观 众 隔 离 开来 ,从 而 制 造 出 间 陌生 化 效 果 的 运用 需 要 演 员在 演 出时通 过一 定 的手 离 的效 果 ,使 观 众 能 理性 地 看 待舞 台上 所 发生 的事 情 , 法 进 行 间 离 ,避 免 观众 与剧 中角 色在 情 绪 上 产生 共 鸣 , 并 制 造 出 一种 错 觉 ,舞 台上 发 生 的事 情 好像 是 在 没有 观 合 为 一 体 。接 受 或 者拒 绝 剧 巾人 物 的看 法 或故 事 的情 节 众 的情 况 下所 发生 的 。 应 是 在 受众 的意 识 范 畴 内进 行 的 ,而 不 应像 延 续 至 今 的 二、以 《 四川好人 》为例谈布莱希特的 间离效果
众 和 演 员能 理 性 地 看待 现 实 。无 论 是 国 内还 是 国外 ,布 人 们 去认 识 它 。 ”布 莱 希 特 为 了制 造 “ 陌生 化 ”效 果 , 莱希特 “ 间离 方法 ”理 论 的影 响都 是 巨 大 的 。在不 同 的 他 反 对西 方 戏 剧传 统 的共 鸣效 果 ,他倡 导 观众 应 该 在 理
情 况 那 样 ,在 观 众 的下 意 识 范 围 内达 到 。演 员 在 进 行 演
布莱 希 特 的 间离 效 果 的 主要 目的是 为 了推 倒 在舞 台
出时 的 自我反 省 与观 察是 一 种艺术 化 的 自我疏 远 的行 动 , 上的 “ 第 四堵 墙 ” ,让演 员 通过 “ 间离 ”的方法 来演 出 ,
作 为 世 界 著名 表 演 体 系之 一 的布 莱 希特 体 系 ,其所 人 们 彼此 的立 场 ,要 让 观 众 感 到惊 异 。人 们 必 须 赞 同 , 倡 导 的 演剧 方 法 即 “ 间离 方 法 ” 。这种 方 法 通 过 间 离效 许 多 事件 在 一 定 程度 上 令 人感 到惊 讶 。要 是 人 们不 同意 果 使 演 员 与角 色 、观众 与 角 色之 间保 持距 离 ,从 而使 观 这 点 ,我 们 的演 员 就 要 设法 将 事 件 当做 令 人 诧 异 的而 让

戏剧间离

戏剧间离

Verfremdungseffekt(简称V—Effekt),译为间离效果,又译陌生化效果。

自从60年代起,随着戏剧界人士对于布莱希特、其作品及其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入,间离效果被频繁地运用在现当代的话剧作品中。

但是间离效果的误区导致了当代的叙事剧徒有其表,而完全丧失了间离的本质,只有空洞的“间离”,而不见积极的“间离”。

间离效果作为叙事剧的核心,它贯穿在叙事剧的剧本、导演、表演、舞美等每一个环节上,针对每一位叙事剧的工作人员以及它的观众。

但是叙事剧的参与者是否意识到为什么要采用间离效果?到底间离的对象是谁?应运用哪些间离手段才有效?间离的意义何在?现在还需不需要间离?因此,笔者想借此文阐述对中国当代叙事戏剧的分析以及挖掘深层的间离本质。

1、间离效果的实质布莱希特的叙事剧称为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显而易见,它对立于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布莱希特认为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性格细腻的角色人物、营造幻境的舞台布景虽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但是与此同时,观众过分地将情感投入虚幻的戏剧中,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并不能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判别和思考,有的只是稍纵即失的情感波动,而缺乏铭心刻骨的思想积淀,留下的只有幼稚的泪水和愚昧的笑声,决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去改造现实、改造社会。

因此布莱希特开创了叙事(史诗)剧理论:通过转变观众角度——从目睹者转变为观察者、变换表现手法——由暗示变为辩论、重组戏剧结构——直线发展变为曲线发展等等方法来实现,无论是什么方面的革新,都是以间离效果为中心而展开的,于是作为叙事剧的核心,间离效果“……其要义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点:(1)布莱希特认为,一切熟知的事情,就因为其熟知,人们就可以理所当然,而放弃理解。

其实,人们只是满足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陌生化效果就是借助种种戏剧艺术手段‘除去所要表现的人物和事件,理所当然,众所周知,明白了然的因素’,或‘给它们打上触目惊心,引人求解,决非自然,绝不当然的印记’。

解读哈罗德·品特作品中的“房间”

解读哈罗德·品特作品中的“房间”
多的“ 房 间” , 到 没 有 逃 脱 外 来 的威 胁 , 并 最 手 段 的 扭 曲 的 人 性 。
终 成 为 了牺 牲 品 。 萝 丝 的 失 明 昭 示 了 主 人
瑞典 学院的 诺 贝尔文学 奖颁奖 词说 ,
个十分 简单的故事情 节 : 剧 中 的 主 角 是老 妇萝丝 , 她 在 温 暖 的 房 间 里 照 料 自 己 的丈
作家与作品研究
n n 0 v a t i 0 n H e r a l d 蕾 l I U
解 读 哈 罗德 .口 ’ 口 口 特作 品中的 “ 房 间’ ’
高 明 ( 吉林 医药学 院 吉 林吉林 1 3 2 01 3) 摘 要: 瑞典 学院的诺 贝尔文 学 奖颁奖词说 , 品特“强行打 开 了受压抑 的封 闭房间 ” , 这 句话 看上去 让人 难 以理解 , 实 则是领 悟 了品特 作 品的主 旨。 品特所要 阐述 的观 点正是外来 的势 力和威胁 不断使得现 代人岌岌 可危, 蛰居在 自己的狭小 空间之 中。 “ 房 间” 实际上 正是现代人 试 图得 到安全和 庇护 的最 后的避 难所 ,而这种庇 护 却根 本不 可 能奏效 。 关键词: “ 房 间” “ 闯入者 ” 外界 的威胁 中图分 类号 : G6 4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号 : 1 6 7 3 —9 7 9 5 ( 2 0 1 3 ) 0 l ( a ) 一0 0 9 9 - 0 1
避, 逃 避屋外的寒冷 、 逃 避 家 庭 的纷 扰 、 逃 因 为 他 精 神 足 够 坚 强手 段 高 超 , 可 以 想 方 设 法 让 哥 哥 自 己讨 厌戴 维 斯 , 并 且 最 后 主 动赶走他 。 事 实 上 米 克 的精 神 世 界 也 是 一
几 乎 可 以 说 它 贯 穿 了 品特 剧 作 的 始 终 。 因 启 品 特 王 国的 大 门 。 中国人对 “ 房间” 的 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剧众论奥卓琰: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间离效果
哈罗德•品特戏剧中的间离效果
奥卓琰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摘要】品特戏剧力图反映人类生活的现实状态,又用独特的间离方式不断将观众与戏剧间离开来,促使 观众思考,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戏剧本身、理解周围世界,甚至理解自身。

【关键词】品特戏剧;幻觉场景;间离艺术
中图分类号:J8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5-0029-01
2005年,哈罗德•品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其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揭开了日常絮谈中的危机,强 行打开了压迫下的封闭空间”。

早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品特就已经揽获了大部分的西方文学大奖。

甚至,《牛津辞典》专门收录了“品特派风格”这个词。

品特 划定了一块领地,一块具有鲜明地貌特征的“品特领地”。

品特式戏剧是现实与非现实相结合的矛盾体。

一方 面,品特还原当下的现实背景,反映了人类生活的现实,使观众产生“现实生活”的幻觉;另一方面,戏剧又不断将观众与戏剧间离开来,促使观众思考。

一、 品特式幻觉场景
剧作家将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真实的场景移植到戏剧之中,将这些日常场景转变为戏剧场景,观众进人剧场后,这些戏剧场景便成为他们所看到的现实场景,使 他们产生真实的现实生活的幻觉。

同样品特也力图营造一个同现实生活相贴近的场景,品特的戏剧场景高度还原了日常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既是对现实的复制,但又 充满了多种可能性。

在这种与现实生活相贴近的场景中,观众能够产生更深刻的情感共鸣,产生一种欣赏现实生活的幻觉。

然而品特戏剧舞台布景又与传统的幻觉布景不同。

品特戏剧舞台展现出了多重意义。

在品特戏剧的场景构建中,品特式房间、道具以及房间外的世界组成了整个现实世界,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极易将其看做现实生活的翻版,但是品特接近极简主义表达方式,较少的舞台人物,少量的情节,单一的布景,少之又少的连贯语句,将戏剧同观众隔离开,观众能够充分意识到这种舞台场景本质是一场幻觉,不是现实生活。

房间是哈罗德•品特戏剧舞台中最引人注目的。

品 特戏剧中的房间是一种矛盾集合体,不仅有现实性内容,同时也有非现实性内容。

品特的舞台上不管是场景布置,还是人物对话,都强化了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些内 容集合在一起,带给观众感官上的矛盾感受。

房间中的道具都是一些日常生活用品,但是经过艺术手段加工和处理,这种日常非常熟悉的用品变得陌生起来,观众跟随 戏剧中的人物进人幻觉世界中,对比真实的现实场景,产 生一种特殊的间离效果。

品特戏剧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共鸣,更多是努力展现人类生存状态中的矛盾和困惑,以及解决之策,表达对社会及人生存状态的思索。

二、 人物关系陌生化
在传统的戏剧之中,剧作家在人物出场之初就将人物身份交待清楚,以利于观众对剧情的掌握和理解。

而 在品特的戏剧中,品特通过人物身份的陌生化来实现人物的间离,这种陌生化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人物身份的神秘莫测。

在品特戏剧舞台上,观众和戏剧人物之间产生的间离效果并非是靠演员表演实现的,而是在戏剧创作之初就已经被设定了。

品特在戏剧创作中非常尊重人物主体,人物自身所享有的自由存在一定节制,但是又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提升观众对人物的信任度。

但在设置人物关系时,却用戏剧中通过围绕人物所产生的陌生关系,将观众和舞台间隔开来,使得观众能够以一个旁观者和目击者的身份,去观察戏剧发展和人物走向,在 这个观察的过程中,观众充分具备了目击者的冷静和客观看待事物的特性。

品特通过对人物身份的陌生化,对自身本质特点的遮掩,产生一种间离效果,进而引起观众跟随戏剧节奏感 受人物真实的自我。

而且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探索的不仅仅是戏剧中的真实自我,还包括观众自身。

三、非常规的情节结构
品特的戏剧不会对某一个具体的社会问题和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但是其戏剧作品却具有娱乐性的危险和迷惑,观众利用思维,参与解惑,在这种娱乐性中获得感悟和理解。

间离手法的运用,不仅可以帮助观众区别现实生活和幻觉场景,而且能够指导观众,产生一种教育效果,这也是娱乐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要讲究情节的完整性和统一性,戏剧要采用线性叙事的方式,即戏剧要交待清楚开端、原因和结果。

而品特戏剧改变了这一规则。

品特的戏剧中,情节没有开端、没有高潮,也没有结局,不会设置平行情节线。

而且,在戏剧的结尾处通常会采用倒贼结构。

观众在明晰品特戏剧的结局后,能够更加容易跳脱出来,摆脱戏剧情节的影响和误导,再次去思考戏剧的情节内容。

如《房间》,其故事简单,如流水一般平铺直叙,却又充满悬念,通过一种反讽手段在剧中抨击社会现象,营造一种喜剧效果。

品特的戏剧叙事方式使人耳目一新,观众被带人一个陌生的戏剧艺术领域。

品特戏剧能够容易触发观众的感悟,加深观众对情节内容的理解,促进观众更加清醒地对戏剧所揭示的内容进行思考。

•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