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品特戏剧中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
浅析品特戏剧语言形式

浅析品特戏剧语言形式摘要】哈罗德·品特的戏剧语言颠覆了传统戏剧的语言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品特式风格。
作品中主人公的对白大量的运用了“回避”、“顿默”、“散裂”等形式,彰显了剧中人物的矛盾性与神秘感,塑造了压抑和紧张的舞台效果,模糊了作品中虚构与真实的界限,开创了全新的戏剧风格。
【关键词】品特风格戏剧语言后现代哈罗德·品特是世界杰出的剧作家之一。
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帕尔·沃斯特堡在颁奖词中说道:“就像卡夫卡、普鲁斯特以及格雷厄姆·格林一样,品特也拥有一块自己的领地,具有鲜明形象特点的品特之地。
”[1]品特的戏剧语言尤其彰显着“品特式戏剧”的独特魅力。
1 “回避”式语言传统的戏剧语言是实现戏剧再现功能与模仿功能的媒介,而品特戏剧中的语言弱化了传递信息的语义功能,更多的是掩盖和回避主人公的真实意图,强调并突出“言外之意”,将语言真实性与荒诞性融于一体。
“在我的作品里,人物使用语言不是为了表达他们想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而是为了掩盖他们真实的动机,所以,语言其实就像是一个面具,一层面纱,或是一张网。
”[2]在品特塑造的话语世界中,戏剧的虚构性与现实的真实性之间的界限模糊化,准确而生动的印证了解构主义理论家德里达的观点,即语言既不能与一个非语言的世界对应起来,也不能表征或再现这个世界。
例如《证据收集》的开头一段对话:哈利:喂。
(电话中的)声音:比尔,是你吗?哈利:不,他上床了,你是谁?声音:他上床干什么?(停顿)哈利:现在是早上四点,你知不知道?声音:嗯,给他捎个话,说我要和他谈谈。
哈利:你是谁?声音:去把他叫醒,这才像个好孩子。
(停顿)哈利:你是他的朋友吗?在这段对话中,双方对答表现了品特戏剧语言典型的“答非所问”,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对话。
这种语言上的掩饰和自我保护已经成为品特戏剧的标志性特征。
哈利一直在探寻对方的身份,而对方完全置之不理,只是想找到比尔。
两人的对白就像是平行线一样没有任何交叉点,坚守着自己的方向。
论品特戏剧的诗性

论品特戏剧的诗性作者:魏琼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7期摘要:通过细读品特有代表性的文本,可从诗性空白、诗性真实和诗性结构三个层面剖析品特戏剧尚未得到充分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诗性:品特戏剧内含的各个层面的空白使文本意义极大增殖,拓展了戏剧的诗性空间;品特戏剧的不确定性打破传统的真假之区分,在存在论意义上揭示出诗性真实;品特戏剧形式在表面的散乱之下,其实有着和诗歌一样紧密的结构。
关键词:英国戏剧品特诗性哈罗德·品特以诗人的身份加入了戏剧家的行列,他用日常语言粗陋的棉线,编织出如同诗歌一般质地精美的戏剧。
诺贝尔颁奖词评价其剧作“具有诗一般的品质,正是这一点使他最终凌驾于所有同辈戏剧家之上”。
其实,品特戏剧的诗性特质已成为学界共识,但这一点尚未得到系统性的深究,也未能放在更广阔的戏剧发展史里得到考察。
英国戏剧从中世纪的有韵诗体到文艺复兴的无韵诗体,再到近现代的散文体,其杰出者几乎都是文采斐然、华章频现。
然而,品特戏剧使用的却是夹杂着语法错误、简化省略、逻辑混乱和陈词滥调的日常语言。
那么,有哪些因素使品特戏剧在诗剧早已衰落的现代,在经历了与传统戏剧大异其趣的形式上的变化后,仍能因为具有诗性品格得到众多赞誉?本文试图通过细读品特有代表性的文本,从诗性空白、诗性真实和诗性结构三个层面展开对此的论述。
一、诗性空白品特虽非文论家,但诗人的天性使他认识到“空白”所具有的诗性潜能,其作品的情节、语言乃至结构都存在空白。
品特的《风景》,被认为是“疏于情节与背景设计,却诗性浓郁”a。
此剧唯一的情节就是达夫和贝丝坐在桌边轮流独白。
贝丝呢喃自语,追忆往昔,其支离破碎的回忆里隐约浮现出各种她与情人相会的场面。
回忆的断片间既无逻辑关联,也无时空秩序,充满断裂甚至自相矛盾。
然而,品特妙笔生花,让回忆的碎片奇妙地构成一组组流动的诗歌意象,在虚实相间之中,过去若隐若现,呈现出一种“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朦胧诗意。
房间与确证——论品特“威胁的喜剧”的荒诞性

房间与确证——论品特“威胁的喜剧”的荒诞性作者:周若思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1期摘要:20世纪60年代开始,荒诞派戏剧开始在世界戏剧舞台上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深刻的内涵吸引并影响着一代代观众与戏剧作家。
在各具风格的荒诞戏剧作家中,被视为贝克特继承者的品特的“威胁的喜剧”具有突出的艺术风格。
品特的“威胁的喜剧”不仅打造出了封闭压抑的“品特式房间”,并且其笔下的人物对于自身与他物有反复的怀疑与确证,这些都是品特用以表现世界的荒诞性的独特方式。
关键词:荒诞派《房间》自我确证荒诞派戏剧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兴起的戏剧流派,它最先出现于法国,然后才传至其他国家。
荒诞派戏剧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成为影响力极大的戏剧种类,并且还对20 世纪80 年代的中国戏剧产生了很大影响。
荒诞派戏剧的名字由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林最先提出,它是现代派戏剧中一支极具艺术特色的戏剧剧种,是现代派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性给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活力。
而在荒诞派戏剧作家中,除了最具代表性的贝克特之外,英国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也是极负盛名的荒诞派戏剧代表。
众所周知,荒诞派戏剧的基本艺术特征是反戏剧性和反语言等,并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戏剧的色彩。
除却这些基本艺术特征之外,每一个荒诞派戏剧作家的戏剧作品都有着浓烈的个性,换言之即有着个人艺术特色。
品特的戏剧也有其丰富的个人艺术特色,有着独特的荒诞性。
一、品特式“房间”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非常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充满了个人主义的情感色彩,荒诞派戏剧当然也不例外。
荒诞派戏剧充分表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们的主观感受,主要是人们对于战后世界化为废墟的一种不安的精神感知,人们面对遭受巨大毁灭的现实环境产生了迷茫与恐惧,充满对于外部环境无法掌控的恐惧不安,以及对于个人本身的怀疑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人受到来自外部环境的挤压以及人与周围环境的对立,就是荒诞派戏剧普遍表达的内容,品特的戏剧也不例外。
品特式戏剧中独特的语言

品特式戏剧中独特的语言作者:齐欣来源:《电影评介》2008年第09期[摘要]品特“揭示了日常生活琐碎语言所掩盖的危局险境,奋力闯入关闭着的压迫之屋。
”品特戏剧的主题是着眼于人类的生存处境,总是处在确定与不确定之间,但又无法逃避的威胁之下,这只能从人与外界的关系中去理解。
他的戏剧中,经常写一些身份和来路不明的人,场景限制在某人房间里,而事实真相总是隐匿的。
他试图用这些离奇悖理的情节使人物处于异己的环境之中,彼此聋子似的各自讲些互不沟通的话题来表现人们生存的荒诞。
[关键词]荒诞派戏剧房间封闭静默英国著名剧作家、诗人和政治活动家,哈罗德·品特200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以支离破碎但又常常是威胁性的语言探究了国家、人与他人所组成的黑暗社会之间的冲突,国家的无能统治与隐蔽的暴政。
难怪颁奖词说“品特揭示了日常琐碎言语所遮盖的危局险境。
奋力闯入关闭者的压迫之屋。
”(uncovers the precipice undereveryday prattle and forces entry intooppression’s close d rooms)品特戏剧中的人物在琐碎的对话中暴露出各自的身份和生活背景、社会地位。
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也是琐碎的,甚至是荒诞的。
品特戏剧表明了戏剧在二十世纪中叶以后的发展和走向;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没有剧情,语言服务于现实。
正如品特所说:“我戏里所写的内容是现实的,而正在做的不是现实主义的。
”我们知道,他的作品塑造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生活中常见的场面。
英国下层社会人民的生活,主题是生活对于人的威胁。
他虽不是现实主义剧作家,但他剧中的人物和对话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对话,但有时这种现实中的东西给观众一种莫名的神秘感。
在品特作品的对话中,语言不是起着人际交流工具的作用,而是成为人们交流的障碍。
品特的作品人物尽说些反复却有短促。
破碎。
啰里啰唆的毫无意义的话。
他的语言简约幽默并常常通过“停顿”(pause)来制造悬念加强暗示。
论品特剧作的人物姓名与身份建构

对 姓名 和身 份 问题 如 此 关 注 的 品特 自然 会 对 其笔 下 人 物 的姓 名 , 尤 其 是 姓名 和 身 份之 间 的关 系 十
分在意。 在《 微痛》 中, 热 爱 花朵 的女 主人 公 有着 一 个 和 花朵 F l o w e r 发 音 相 似 的名 字 F l o r a 。 在《 温 室》 中, 那 个 被 审讯 并 遭 到 电击 的替 罪羊 被 称作 L a mb 。 在《 家庭 声 音 》 中, 男 主人 公 对 房东 家 人 中, 丈夫理查德温文尔雅 , 妻子萨拉端庄贤淑 , 但是很显然 , 他们 已经厌倦了一成不变 的婚 姻生活 , 陷入 “ 审 美疲 劳 ” 之 中。 为 了 给婚姻 生 活 注 入 活力 , 他们 改 扮 成情 人 , 大玩 激 情 游戏 。 理查 德 回到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2 8
当关注 , 他因此怀疑他们各 自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 房间》 中, 当赖利称呼罗斯为“ 赛 尔” 并叫她 回家 时 , 罗斯 的身 份 陡然发 生 了变 化 。 她到 底是 谁 ? 她 和赖 利之 间有 着 怎 样 的关 系 ? 是父 女 , 还 是 旧情 人 ?
罗 斯有 着 怎 样 的过 去 ? 当被称 作 “ 赛尔” 时, 她 为 何 如 此 紧张 ? 称 呼 的变 化使 得 罗斯 的形 象在 顷刻 问 变得 扑 朔迷 离 。 品 特剧 作 中 的人物 姓名 和他 们 的身 份之 间有 着深 刻 的关 联 , 下 面我们 试 图通 过作 品 申述之 。
[ 中图分类号 ] I 1 0 6 . 3 ; I 5 1 6 . 5 [ 文献标 志码 ] A [ 文章编 号 ] 1 0 0 1 — 4 7 9 9 ( 2 0 1 3 ) 0 6 — 0 0 8 8 — 0 5
没有祝福的生日宴会——《生日宴会》的不确定性研究

、
剧 情 介 绍
向 。什么是不确定性?哈桑是这样定义的 : 所谓的不 可确 定性, 或更 确切地说 , 多种不确 定性 , 我指 的是这 种概念 共 同描述 的一种 综合所
《 生日宴会》 是一出三幕剧 , 背景发生在一栋 由一对 6 多岁的老 夫 指 : 混、 0 含 间歇性 、 异端邪说 、 多元论、 随意性 、 叛性、 反 反常变态 , 以及畸 伊瑟尔 ( lagI r 是从 接受美学的角度 Wo gn e) f s 妇梅格和珀泰经营的破 旧的寄宿房里 。斯 坦利是 唯一的借 宿者 , 三 形变形 。 而沃尔夫冈 ・ 他 十七八岁 , 不修边幅 , 个性压抑 , 乎是一 位职业 钢琴师 。从外 面世 界 来解释不确定性的。伊瑟尔认 为 , 似 文学文本少 语境关 系的 缺陷 ” 恰恰 优势 。因为文学文本的总 目的和策略不规定明确的语 走进来三位人物。露露 , 一位年 青的妇女 , 试图诱 惑斯 坦利和她一起走 构成其交往的
创造票房 , 他们 的评论就 不会 有持续 的影 响 , 特是和 贝 克特 ( e — 士 , 品 Bc k 如果你能好心的向我解释你来信的含义 , 我将不 胜感激的。我也有 e ) 奥斯I ( s r ) 肖( hw 同列 的伟 大的戏剧 家。】 特的戏剧 几点不理解的地方 :、 t , t S Ob n , S a ) oe _ l品 1 你是谁? 、 2 你来自哪里? 你是正常 的吗?你知道 令观众迷惑的是戏剧剧本 中提供的信息资源没有满足 习惯 了传统戏剧 不弄清楚这些问题 , 我就不 理解你 的来信。 这机 智的一 问一 答都充 展露剧情 的观众 , 尤其是品特 的戏剧角色还往往自相矛 盾 , 令观众困惑 分说明了传统戏 剧的情节揭示和发展已经使观众 习惯 了期待由戏剧家 不已。结果 , 观众不确定戏剧 创作的动 机 , 不能 推断戏剧 的发展 , 不能 提供足够多的关于过 去的 信息 , 使角色 目前 的情形 和动 机易于 解释。 同真实的生活引起共鸣。厄斯林( s i) 戏剧家品特》 Es n 在《 l 一书中问到 : 像那位好奇的来信者 , 看戏剧 的人 都要求 弄清楚和 实实在在 的生 现在 “ 没有相似的确 定 的外部 , 能吸引 我们 的妻 子 , 母和 孩子 去观 看 活所向悖的戏剧艺术 , 辑和发展 顺序。然而 品特像其他 的二十 世纪 怎 父 逻 拒绝 为观众提供 必须的信 息, 一千个观众 可能 有一千种 理解。 呢9 尽 管由于出现了这 些不能回答 的问题 而弓I 了焦虑 , 特的戏 的作家 , 起 品 后 剧仍然阻止不了我们尽一切的努力去了解。这 就是所谓的旗 帜鲜 明的 不确定性 是后现代主义 的一个重要 特点。被誉为 。 现代作家 的新一 品特派风格 : 他角色神秘的过 去 , 他反复 出现的入 侵主题 , 语言和 沉 代之父 他 的美国作家唐纳德 ・ 巴塞尔姆就 这样声明 : 我的歌中之 歌是 默技巧的使用。20 05年的诺贝尔 文学奖颁给 了哈罗德 ・ 品特 , 为他 不确定原则 。 伊哈布哈 桑在他 的《 认 后现代 主义概 念初 探》 一文 中用 来表示后现代主义的两种主要的内在构成 方面的 的戏剧。 发现 了在 日常废话掩 盖下的惊心动 魄之处并 强行打开 了压 抑 不确定性的内在性 ” 者关 闭的房间。 这正是对品特式风格 的最好的诠释 。本文以 《 生日 倾向 , 包括两个方面 , 一 是不 可确 定性的 倾 向, 。 另一个 是内在 性的倾 宴会》 为例来研究分析品特的后现代 的创作方式。
浅谈哈罗德·品特早期剧作中的现实主义与荒诞性

浅谈哈罗德品特早期剧作中的现实主义与荒诞性
任秀杰
【期刊名称】《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哈罗德·品特是英国最杰出的荒诞派戏剧作家,在戏剧创作过程中,品特的作品被分为三个创作阶段,早期的代表作品有《看管人》《归家》《房屋》《送菜直升机》和《生日晚会》,他的作品被赋予“威胁喜剧”的称号,我国文学中将品特的作品更多地归结于荒诞派戏剧作品,事实上,他的作品风格远远不止荒诞派一个风格,荒诞性只是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作品中有更多现实主义的传统因素,可以说是荒诞和现实特征的结合.本文主要选取品特早期的戏剧作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品特作品中荒诞性特征,进一步探讨作品中存在的现实主义成分以及该成分与荒诞性的结合.
【总页数】2页(P95-96)
【作者】任秀杰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关于哈罗德·品特剧作中沉默手法的研究与分析 [J], 任秀杰;
2.荒诞、焦虑与暗争中的变异婚姻——论哈罗德·品特的戏剧《情人》 [J], 彭佳佳
3.哈罗德·品特剧作《生日晚会》中的自恋人格 [J], 汤素娜
4.英国荒诞派戏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研究 [J], 郭秋香
5.英国荒诞派剧作家哈罗德·品特西方现代戏剧之大成者获得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亚婷文-品特(回家)

性别空间身体政治——哈罗德·品特《回家》的女权地理学解读课程:现代戏剧与当代戏剧指导老师:费春放姓名:张亚婷学号:52060400005性别空间身体政治——哈罗德·品特的《回家》的女权地理学解读摘要:哈罗德·品特是英国当代著名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回家》突出地表现了男女两性的权力之争。
品特自认为它是一部女性主义作品。
本文以女权地理学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基础,从空间的角度解读品特的《回家》,重点分析女主人公露丝的内在空间拓展策略,她在象征意义上和她所受的性别身份限制割裂,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空间,重构了女性在男权社会关系中的身份,同时,露丝作为艺术形象的魅力在于她完整地体现了女性原型母亲/妓女之间的张力。
关键词:《回家》;女权地理学;空间拓展哈罗德·品特(1930—)通常被认为是20世纪英国文坛继肖伯纳后最重要的剧作家。
2005年10月13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品特荣获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声称“(品特)在他的剧作中揭示出了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危机,切入了压抑的空间……令戏剧回归到其基本的元素:封闭的空间,意想不到的对话,人们处于相互的支配之下,伪装被剥落。
”[1] 在他的剧作中,平静中隐伏着危机,幽默中潜藏着威胁,他的这种独特的、个人化的、独立的艺术风格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的认同,确立了“威胁喜剧”这一称谓,并出现了“品特风格”这一特定的词条,被收录到了英语词典,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品特及其戏剧在英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更概况了他的戏剧表现手法和技巧的多样性和突破性。
品特是一位多产的戏剧家,在他的戏剧创作生涯中,他共写了32个剧本,从《房间》到《送菜直升机》,到《看房人》,《回家》等中,他都以娴熟的手法探讨了人的生存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威胁。
在他的一些剧本中,品特表现出了他对于女性及其命运的认识,基本上可以说他的剧作中的女性既有无奈的一面,又有很积极主动的一面,《房间》中的女主人罗斯是个心地善良但是却是位愚蠢可笑的家庭主妇,《生日晚会》中的女房东梅格对斯坦利很是关爱,却不断遭到他的抱怨和指责,《往昔时光》中的人物安娜和凯特在心理斗争之后处于关系的分裂和孤独之中,但是《回家》中的露丝却是一位很独立的女性,经过一番权利与身份的斗争之后,她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牢牢地确立了自己在那个具有代表性的男性空间中的主导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品特戏剧中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
李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大多处于一种未知状态。
人们一方面并不知道这些人从何出来,究竟是怎样的人物,另有一方面似乎可以通过环境解读出人物的多重身份;即是说,品特作品中人物身份都具有一种不确定性。
通过三部文本分析,本文分析了品特作品中人物身份的缺失性,并透过品特本人经历解析其作品中人物身份不确定原因。
【关键词】哈罗德·品特身份缺失不确定性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作为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被公认为二十世纪英国戏剧的复兴者、当代世界戏剧的重量级人物。
他的作品集中探讨了人类生存的焦灼、怀疑与隔阂、权力与暴力,从而表现出现代人的无助,以及人与人之间因身份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难以沟通的孤独与隔膜。
借助对品特本人身份及其文本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作品中人物大多处于一种身份缺失状态,由此解读出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对“身份”的重新确认来寻求自我,渴望获得生存认可的状态。
二、品特本人身份的不确定性品特本人出生于伦敦东区的一个不算殷实的犹太家庭,他的祖上是来自东欧的移民。
正像多数的犹太人家庭在意自己的身世,评论者推测品特相信他父亲的家族是从匈牙利来到英国的,而品特这个名字也的确是匈牙利支系的犹太人用的,但也有来自西班牙犹太人的后裔和葡萄牙的犹太人后裔叫品图或品拓
的,因此他们最开始也可能是来自西班牙犹太支系的。
这一切在别人看起来或许差别十分微小,但却让品特对自己的身世心存疑惑,而这种疑惑在他的作品中也时常会有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似乎在不断的考察着自己的来历,而且这种模糊的身份来源一直作为一种悬疑贯穿其间。
品特剧作中一直都萦绕着询问和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的祖先是谁?”品特曾经说过,“有时候,我对着镜子不知道在看谁。
对于那张脸没有任何的解释”。
“我是谁”这个问题非常密切地同动机问题联系在一起。
只有我们精确地知道人物是谁,他以往的经历,他的爱好,他的个人价值,我们才能精确地预测他将如何行事。
然而在品特的作品中,“我是谁”这一问题是永远解不开的。
因为在他的作品里“人物的来历、情节的脉络往往淹没在一片迷雾中。
”有的评论家批评品特的人物“没有社会存在”。
品特则说,他本来就不想写有社会存在的人,而是要写没有身份,没有来历的、存在的边缘人。
品特认为,作为人这一个体,他主要由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一方面是人的自我同一性(身份),即他想表现出的本性和能力,换句话来说就是一个人相信他是谁。
另一方面就是现实情况,即一个人真实表现出来的又是谁。
在品特的戏剧中人物时时处处受到莫名的威胁,而这恰恰是感性的自然人与理性的社会人,即先天存在的自然秉性和受社会影响的人格规范相互冲突所带来的自我同一性(身份)丧失的结果。
人的自我同一性(身份)的展示表明存在“本着”与“为了”的
区别,而品特戏剧所要寻求的正是这种在现代经验中已经被忽略了的区别。
三、品特作品中人物身份的不确定虽然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在寻求作为社会人与自然人的统一,然而人们对“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的认识往往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之上的。
这种并非建立在客观现实之上的自我所带来的身份的不确定。
恰恰是品特戏剧中最大的威胁因素所在,这同样也预示着当今人类典型的生存境况。
“我是谁”这一问题在品特戏剧中一再被叩问。
这一问题从早期的《生日晚会》一直被延续到《侏儒》中。
以《生日晚会》中的斯坦利为例,他在海滨旅馆里就表现出了明显的基于幻想和自欺的“自我意识”:一个事业受挫的音乐厅的钢琴师,却认为自己比旅馆里所有的人更具有智慧和才能。
这个作为钢琴家进行世界性巡回演出的梦想,也是建立在他自命不凡以及对于自己荒唐的理解和过高的估计之上的。
但是,斯坦利却相信这就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并试图让梅格和佩狄也相信这一点。
只有这样,他才能建立起自己精神上的避难所。
尽管如此,然而斯坦利身份的真实性实际上却是有待于商榷的。
关于他的身份确认是缺少相关信息的,不仅他的历史可以被梅格随意篡改,更主要的是经过哥德堡和麦卡恩的审讯,这种自我同一性(身份)已经消失殆尽了。
虚幻的感觉精美而固执,它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理想的自我。
然而,由于这种精神上的避难所只有通过伪装才能达到,当其他人想挖掘“事实真相”的时候,这一不稳定的平衡只会受到威胁,挖掘行为的后果必定是毁灭性的。
人性如此这般轻易的被摧毁显示了人性本身的脆弱。
《看管人》中的戴维斯同样是这样一个复杂人性的样本,他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既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也不知道自己出生在何地,他被自己无法探究的神秘过去和身份所困惑和纠缠,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探究与自我确认的矛盾之中。
另外,在他从起初的卑微,到后来的反客为主、企图将阿斯顿赶走,以至于最后被无情的驱逐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又看到卑微与骄狂的这一对矛盾,是如何触目惊心却又合理地集于其一身。
人性的多元性是怎样在这样一个奇特的设置里被剖析得淋漓尽致。
在人性的内在冲突与矛盾中,我们看到了自我的折磨与颠覆。
这些如此不确定的、被多重欲念撕扯的个体对自我和他人都充满了潜在的危险,而其所造成的“威胁”的心理氛围也构成了其他一切“威胁”关系的基础。
《侏儒》是根据品特未发表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没有情节的剧作。
该剧由一系列关于现实与幻想的主题组成,是一部非常艰深而又复杂的作品。
《侏儒》的主人公伦恩饱受幻想症的折磨,他看到自己附属于一群侏儒。
他用残羹剩菜来喂养他们。
他对自己要为他们干活感到不满,却又十分惧怕他们。
然而,当这个梦幻的世界消失的时候,伦恩却感到了莫大的失落,他感受到了在这个没有了侏儒们的肮脏邋遢的院落里所缺少的那种令人倍感亲切的杂物和温暖。
有论者认为,这出戏剧根本就称不上戏剧,但《侏儒》却是品特最为人性化的作品之一。
在荒诞离奇的剧情中,品特借伦恩之口,表达出戏剧创作中自己
对自我同一性(身份)这一问题的观点。
四、结语对于自我身份问题的专注,把品特与和他同时代的年轻剧作家中的社会现实主义者区分开来。
某些评论家指责他写作与观念无关的剧作,仅仅表现其人物非常有限的生活侧面,而忽略他们的政治、思想、甚至性生活的时候,品特回答说,他处理人物,是“处于其生活的极端边缘上,此时此地他们相当孤独地生活着”,也就是说,房间内,当面对着生存的基本问题的时候,人们擅长并习惯于在世界的真正实质上欺骗自己。
人们周围根据统治者的意志制定出来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这些东西大半是没有道理的,荒谬的,但是人们都得适应他们,顺从他们。
也正是这些东西,每时每刻都在腐蚀着人的“自我意识”,剥夺着人的“自由意志”,使人糊里糊涂地丧失了真正的“自我”,即所谓丧失了“身份”。
而没有“身份”的群众,又成为一种愚蠢盲目的社会力量,使社会更加荒谬。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接受习惯的思想与行为方式,进而远离荒诞。
他们用一系列熟知的、构建的意义把自己包围起来;同时,他们又培养出了一种回避进一步思考的技能,从而使自己远离人类状态的阴暗面。
然而,由于这种自我同一性(身份)往往是不确定的,或是在自欺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当幻觉消失的时候,人们的精神防线就崩溃了。
当本真的生活被非本真的现实遮蔽的时,人的境况只存在一个纬
度,即荒诞。
除非逃避与自我欺骗,很少有人能面对毫无理性的荒诞世界。
参考文献:
邓中良.品品特.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
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完.华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Harold。
inter.TheCaretaker.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91.
Harold。
inter.TheBirthday。
arty.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91.
Harold。
inter.TheDwarf.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91.作者简介:李婷,女,(1984-),湖北黄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332文化与传播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