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气象灾害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冰雹、沙尘暴、雪灾、道路结冰,共十一类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蓝:一般黄:较重橙:严重红:特别严重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一、水旱灾害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多个设区的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包括我省在内的数省区市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干旱,或我省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省辖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较大水旱灾害包括:1、省内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省内主要河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多个县(市、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中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流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12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一个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多个县(市、区)发生特大干旱;7、省内主要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其它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水旱灾害为一般水旱灾害。
二、气象灾害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我省或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自然灾害分级标准

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有台风、暴雨、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冰雹、沙尘暴、雪灾、道路结冰,共十一类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蓝:一般黄:较重橙:严重红:特别严重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一、水旱灾害特别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或多个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重要河段堤防发生决口,多个设区的市发生特大洪涝灾害;3、重点大型水库发生垮坝;4、洪水造成铁路繁忙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主要航道中断,48小时无法恢复通行;5、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发生特大干旱;6、多个大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重大水旱灾害包括:1、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大江大河干流一般河段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一般大中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游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干线、国家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24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包括我省在内的数省区市多个设区的市发生严重干旱,或我省发生特大干旱;7、多个省辖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大中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较大水旱灾害包括:1、省内一个流域或其部分区域发生大洪水;2、省内主要河流及主要支流堤防发生决口或出现重大险情;3、多个县(市、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4、中小型水库发生垮坝或出现对下流安全造成直接影响的重大险情;5、洪水造成铁路、高速公路网和航道通行中断,12小时无法恢复通行;6、一个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多个县(市、区)发生特大干旱;7、省内主要大城市发生严重干旱,或其它城市发生极度干旱。
未达到上述标准的水旱灾害为一般水旱灾害。
二、气象灾害特别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特大暴雨、大雪、龙卷风、沙尘暴、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重要城市和50平方公里以上较大区域,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5000万元以上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我省或包括我省在内的多个省(区、市)范围内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或极强灾害性天气过程,并造成特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重大气象灾害包括:1、暴雨、冰雹、龙卷风、大雪、寒潮、沙尘暴、大风和台风等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下同),或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经济损失的气象灾害;2、对社会、经济及群众生产生活等造成严重影响的高温、热浪、干热风、干旱、大雾、低温、霜冻、雷电、下击暴流、雪崩等气象灾害;3、因各种气象原因,造成机场、港口、国家高速公路网线路连续封闭12小时以上的。
气象灾害专项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森林防火条例》、《草原防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发生的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大雾、霾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强化预防意识,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应急机制。
(3)快速反应,高效处置。
建立健全预警预报体系,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及时、有序、高效地开展救援工作。
(4)科学决策,依法规范。
依据气象灾害特点,科学制定应急预案,依法规范应急处置工作。
二、组织体系2.1 国家应急指挥机制(1)国家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负责全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2)国家气象灾害应急办公室。
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2.2 地方应急指挥机制(1)省、市、县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
(2)省、市、县级气象灾害应急办公室。
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工作。
三、监测预警3.1 监测预报(1)加强气象监测,提高预报准确率。
(2)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2 预警信息发布(1)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2)加强对预警信息的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气象灾害单位应急预案

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提高本单位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的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2.1 组织机构成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本单位的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
2.2 指挥部职责(1)制定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计划;(2)组织协调各部门、各单位开展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工作;(3)及时掌握气象灾害信息,发布预警信息;(4)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5)评估气象灾害损失,提出恢复重建方案。
2.3 部门职责(1)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信息发布;(2)应急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3)后勤保障部门:负责物资储备、运输和保障;(4)宣传部门:负责宣传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知识,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三、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措施3.1 预防措施(1)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及时发布气象灾害信息;(2)完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提高预警准确性和及时性;(3)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确定重点防范区域;(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5)开展气象灾害预防和应对知识培训,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3.2 应对措施(1)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发布预警信息;(2)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3)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提供临时住所、食品、药品等;(4)开展灾后重建,修复受损设施;(5)评估气象灾害损失,提出恢复重建方案。
四、应急响应等级4.1 应急响应等级分为四个等级:Ⅰ级、Ⅱ级、Ⅲ级、Ⅳ级。
4.2 Ⅰ级应急响应:气象灾害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较大,需全力应对;4.3 Ⅱ级应急响应:气象灾害发生,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较广,需全力应对;4.4 Ⅲ级应急响应:气象灾害发生,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较小,需全力应对;4.5 Ⅳ级应急响应:气象灾害发生,造成轻微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影响范围较小,需及时应对。
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预案一、总则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1 编制目的全面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气象保障。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贵州省气象条例》、《贵州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贵州省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遵义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遵义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制定。
1.3 工作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确保安全的原则。
最大限度地减轻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并保障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
(2)坚持分级响应、分级负责的原则。
根据气象灾害的严重性、影响范围、所需动用的资源等因素,分级设定和启动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及其指挥权限。
(3)坚持防灾与救灾并举、以防为主的原则。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防体系、信息报告和应急处置机制。
二、组织结构及职责2.1 应急救援指挥部设立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指挥部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
2.2 应急救援指挥部职责(1)组织制定和修订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预案。
(2)组织协调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各级应急救援队伍开展救援行动。
(3)负责气象灾害应急救援资源的调度和配置。
(4)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演练和培训。
(5)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总结和评估。
2.3 应急救援队伍应急救援队伍由公安、消防、卫生、交通、水利、地震、气象等部门的专业救援力量组成。
各队伍按照职责分工,开展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
三、预警预报与信息传递3.1 预警预报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工作,及时提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3.2 信息传递各级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急救援队伍、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信息传递机制,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高效地传递至相关人员和社会公众。
气象灾害等级划分

气象灾害等级划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高温、大风、冰雹、低温冷害、连阴雨、洪涝、低能见度等七种气象灾害的术语和定义及等级划分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山西省气象灾害的等级预报和影响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QX/T47-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3部分:气象能见度观测QX/T48-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4部分:天气现象观测QX/T50-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6部分:空气温度和湿度观测QX/T51-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7部分:风向和风速观测QX/T56-2007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第7部分:日照观测3术语和定义《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系列标准确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高温危害由于气温过高导致人类活动、动植物生长发育不能正常进行,对工农业生产等造成不利影响。
3.2持续日数指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3℃、35℃、37℃、40℃的连续天数。
3.3高温危害指数利用日最高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气象要素,根据统计方法所获取的指标,来评价某地某时段由于高温产生的危害程度。
3.4高温危害等级描述高温危害的级别。
43.5大风灾害由于出现大风而使人员、动植物、设施等受到损害。
3.6风灾指标根据平均风速、瞬时风速等气象要素,利用统计方法获取的指标,来评价某区域、某时段遭受风灾的程度。
3.7风灾等级描述风灾的级别。
3.8冰雹灾害由于冰雹造成人员、动植物、设施等受到损害。
3.9冰雹直径冰雹最长两端连线的长度。
3.10降雹持续时间一次降雹持续的时间。
3.11冰雹灾害指数根据冰雹直径和降雹持续时间,利用统计方法获取的指标,来评价某区域、某时段遭受冰雹灾害的程度。
3.12冰雹灾害等级描述冰雹灾害的级别。
3.13低温冷害在农作物某个生育期间,环境温度低于农作物生长发育所需的临界温度,使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造成生育期延迟或生理障碍而导致减产的灾害。
气象灾害定义 标准

气象灾害定义标准
气象灾害是指由大气环境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暴雨、洪水、冰雹、龙卷风、雪灾、台风、干旱、沙尘暴等。
气象灾害的标准通常是根据不同的气象灾害类型来确定的,例如:
1. 暴雨和洪水:标准通常是根据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来判断。
一般来说,当降雨量达到一定数值(通常为50毫米或以上)且
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24小时或以上),就可以被视为暴雨
和洪水。
2. 冰雹:冰雹的标准通常是根据冰雹颗粒的直径来确定。
一般来说,当冰雹颗粒的直径达到一定数值(通常为0.5厘米或以上),就可以被视为冰雹灾害。
3. 龙卷风:龙卷风的标准通常是根据风力和持续时间来判断。
一般来说,当风力达到一定数值(通常为12级或以上)且持
续时间较长(通常为15分钟或以上),就可以被视为龙卷风。
4. 台风:台风的标准通常是根据最大风速和路径来确定。
一般来说,当最大风速达到一定数值(通常为17级或以上)且路
径接近或直接影响到陆地地区,就可以被视为台风。
5. 干旱:干旱的标准通常是根据降雨量和持续时间来判断。
一般来说,当降雨量较少且持续时间较长(通常为一个季节或以上),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就可以被视为干旱。
6. 沙尘暴:沙尘暴的标准通常是根据能见度和沙尘浓度来判断。
一般来说,当能见度降低到一定数值(通常为1000米或以下)且沙尘浓度较高(通常为200微克/立方米或以上),就可以
被视为沙尘暴。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制度

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制度目的:为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适用:本单位范围内的生产设施和生产活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职责:(1)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全面负责。
(2)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协助主要负责人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
(3)各职能部门负责本业务范围内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
管理内容:1.定义:1.1.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是指在发生台风、暴雨、雷电、大风、高温、寒冷等灾害性天气时,容易直接或者间接造成人员伤亡、较大财产损失或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
1.2.根据《广东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规定:本单位为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危险物品的储存单位,即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
2.职责:2.1.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2.1.1.接受气象主管机构对重点单位的指导和监督管理,执行和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和规则。
2.1.2.根据易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种类,建立灾害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防风、防涝、防雷等工程设施建设,提高经营场所、设施设备、生产工具、机械装置等的防灾抗灾能力。
2.1.3.选任具备一定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的人员作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并报当地气象主管机构。
2.1.4.建立灾害性天气发生期间的值班制度,并落实值班人员的岗位责任。
2.2.重点单位的主要负责人2.2.1.是本单位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对本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负全面责任。
2.2.2.气象灾害防御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气象灾害防御职责:2.2.2.1.组织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制度并督促实施;2.2.2.2.保障本单位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所必需的经费;2.2.2.3.在灾害性天气影响或者气象灾害发生期间,指挥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及自救互救等工作;2.2.2.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气象灾害防御职责。
2.3.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2.3.1.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人应当履行下列气象灾害防御职责:2.3.1.1.组织制定本单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预案演练及知识培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暴雨的形成条件
1、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
2、强烈的上升运动 3、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洪涝灾害
3、防御措施
工程措施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 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 警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 防洪保险等。
三、干旱
雨凇
沙尘暴(冬、春季)
2、防御措施
目前无有效的防御方法。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 使船只在大风 到来前返港;提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作 好防寒准备。
台风 形 成 多 发 季节 影 响 地区 危 害
寒潮
暴雨洪涝 连续暴雨或短 时暴雨 夏秋为主 东部、南部 冲毁农田和公 共设施
位于西北太平洋上称为台风;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
2、台风的形成与结构
台风:形成在热带和副热带海面 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 是一种 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水平结构:
100km
北半球为逆时针向中心复合的大旋涡 南半球为顺时针向中心复合的大旋涡
垂直结构:
台风形成区和影响区
北美洲
亚欧大陆 非 洲
1、定义及危害
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 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它是一个突出的 世界性问题。 危害:严重的干旱会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 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防御措施
1、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 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 2、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 3、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 改进耕作制度等
资料4:台风每年在我国登陆平均8个,台风深入内陆可
造成华北等地的暴雨,暴雨山洪还会引发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等灾害,每年造成经济损失高达几十亿元,光铁 道部门每年用于整治险阻工程费用多达10亿元。
一、台风
1、台风的界定及分布地区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中强度最大的一级,中心附 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12级以上。
涝和台风等多种气象灾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 水灾5.8次,登陆的热带气旋6.9个。
资料2: 同一种灾害常连年连季出现出现,如1951年-
1980年我国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和伏秋连旱的年份有 14次。 资料3: 1972年4月15-22日从辽宁到广东共16个省、 自治区先后出现冰雹、大风、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样的冷空气 过程称为寒潮。 降温 —— 农作物遭受冻害,秋季和春季的 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大风 —— 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 牧场;
危 害
大雪、冻雨 —— 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 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西北太平洋是全 球台风发生频率 最高、强度最大 的海域。
30oN
0o 南美洲 30oS
南极洲 生成区 影响区
3、台风的危害
(1)强风 —— 12级或12级以上的强风,具有可怕的摧毁力。可 掀翻万吨巨轮,使地面建筑物和通讯设施遭受严重损失。
(2)特大暴雨 —— 一天中降雨量达500~1000毫米,会造 成河堤决口,水库崩溃,洪水泛滥,淹没农田、村镇。
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项目 地区 自然灾害 气象灾害
死亡人数 经济损失 121.3万
1-2万 500-600亿
死亡人员 经济损失 61%
40% 57%
世界
中国
什么是气象灾害呢?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 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气象灾害主要有:
资料1:我国从1950-1980年的38年间,每年都出现旱
干旱 长时间无雨 或异常少雨 春、冬多发 华北、西北 粮食减产、 人畜缺水 水利建设、 植树造林 发展耐旱作 物 应急:节水
热带气旋强烈发 强冷空气入侵 展 夏、秋之交 东南沿海 冬、春秋也有 多数省区
破坏农业、交通、强烈降温造成冻 通讯、公共设施 害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
防
御
雷达监视减轻灾情 采取防寒措施
(3)风暴潮 —— 严重时潮
位可高出海平面5~6米,能 破坏海堤,淹没岛屿。
4、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
二、暴雨洪涝
1、暴雨洪涝灾害及地区分布
世界 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水发生,亚洲是 暴雨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中国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而大暴雨 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我国每年 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
工程措施:水 利建设等 非工程措施: 土地管理等
思考题: 1.这次台风发生在哪里? 2.台风的移动方向如何? 6 3.台风于何时在我国何地登陆? 4.台风位于③处和④处时,台北 的风向如何? 5
5.这次台风影响了我国哪些省区?
4
3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