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快乐书屋7《世说新语》二则 |教科版 (共10张PPT)

课堂 检测
揠苗助长
《古代寓言两则》基础练习 一、填空题。 1、解释画线的字词。 揠苗助长___________ 悯其苗___________ 芒芒然___________ 苗则槁矣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古今意思。 (1)今日病矣:本文指___________;现指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2)其子趋而往视之. 4、按照原文填空。 (1)宋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 其人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揠苗助长》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揠苗助长”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用来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揠苗助长
学习 目标
揠苗助长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 述这个寓言故事。 3、认真体会寓言故事的寓意,懂得做事 一定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道理。
课文 欣赏
揠苗助长
“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 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 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布置 作业
揠苗助长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寓言故事复述 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中的寓言 故事,把自己认为好的故事讲给同 学听。
揠苗助长
阅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 件什么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世说新语两则 陈太丘与友期 鲁教版

《陈太丘与友期》导学案学习目标: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3.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难点: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一)1.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
《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
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
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基础积累A.文常知识填空《陈太丘与友期》的作者是,时人,本文选自《。
B.给加点字注音太丘舍.去尊君在不.非人哉.友人惭.C、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与友期.行去后乃.至:门外戏:..尊君在不.:相委.而去:下车引.之:入门不顾:..二、课前自学(二)整体把握1.自由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
(学法指导:文中有三个角色:叙述者、友人、元方,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课前进行练习。
注意把握说话人的语气。
)2.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结合书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尽量直译。
(最终达到能流畅翻译全文水平)A注意以下重点句子翻译(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尊君在不?(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专题12 同步讲义(六)《世说新语二则》(解析版)

《咏雪》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 一种家庭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陈太丘与友期行》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落落 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2.写作特色
《咏雪》 叙事简约,意蕴含蓄。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没有表明自 己的态度,只是在最后补叙了谢道韫的身份,但作者的情感倾向却蕴含在叙事中。
今义:因为
(三)词类活用
元方时年七岁 时:名词作状语,当时
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2)倒装句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第 6 页 共 14 页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句首省略主语“谢道韫”) (3)省略句 ③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门外”前省略介词“于”) ④待君久不至,已去。(句首省略主语“家父”)
《陈太丘与友期行》 ❶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本文描写陈元方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的。首先描写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 客人的问话,接着描写了元方对客人骂父行为的据理反驳,最后写“元方人门不顾”。一个明 白事理、落落大方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❷情节剪裁详略得当。 本文的侧重点是说明做事要讲诚信,讲礼貌。围绕这一中心,文章略写了陈太丘等友人的 过程,详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
二、文本解读
原文
课本注释
咏雪
1.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核心素养

8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深层次理解课文。
3.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课文摹景状物以及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感受古人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多次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初步掌握简单的语法知识。
难点:感受古代少年的方正与聪慧,感受中华道德文化的魅力。
学法指导:1.反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揣摩语气,感知内容。
2.注意关注中国古代尊称、谦称相关的文化知识,想想自己在古装电视剧中或书籍中看见的古代尊称与谦称有哪些?并思考这些称呼的意义所在。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2.课后补白“古代常见的敬词与谦词”。
二、预习任务1.查阅资料,了解《世说新语》。
2.反复朗读,直至初步会背诵两文。
3.笔译课文,同桌互说故事。
三、预习检测(一)《咏雪》1.刘义庆,朝宋家。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咏雪》选自“”篇。
.2.按照你对文章的理解,填写下列句子。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2)咏雪的直接原因:(3)两个比喻句:(4)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5)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3.判断正误。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B.“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两课时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两课时这是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两课时,是优秀的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两课时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正确朗读短文,背诵短文。
能力目标: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3、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
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伸阅读法。
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
”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
我准备了几个智慧少年的故事,看看大家是否了解。
(播放图片)今天我们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大家打开课本《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三、诵读1、生自读查阅字典,看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注意。
根据内容的不同、语言习惯,看在那些地方需要停顿。
2、字音学习3、断句分析4、听范读录音5、生齐读 ]四、理读1、理解大意2、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六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鲁教版

《咏雪》导学案(1课时)课型:讲读课主备人:张淑润备课地点:语文学科组办公室审核人:【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简要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阅读浅易文言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因”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能够准确直译文言文。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简要了解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习难点:能够准确直译文言文。
【课前准备】1、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
2、熟读课文,力争背诵。
文言文朗读技巧:一: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二:读好停顿,读清句读(dòu)。
三:读出语气,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气变化。
四:理解感悟与朗读相互依存。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咏絮之才。
这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学习起来不太困难。
2、作家和作品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
此人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一部记述魏晋时期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在内容上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
语言简练、辞意隽(juàn)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3、谢道韫(349—409),“咏絮之才”的起源,魏晋时期的才女。
她自幼聪识,有才辩。
是一代名将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成人后又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二儿媳,即王羲之二子王凝之之妻,可谓是出身于诗书富贵之家、礼乐簪缨之族。
4、将在诗文创作方面卓有才华的女子赞誉为“咏絮之才”。
【课前检测】1、讲一个关于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2、文学常识填空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家。
3、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雪骤.()撒.()盐差.()可拟.()柳絮.()奕.()女凝.()谢道韫.(.).4、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内集:儿女(古今异义词):俄而:骤:欣然:拟:差:未若:因:即:5、用“/”给文章断句。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七年级(上)《世说新语》二则教案(二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
3.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注重积累与运用,增强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咏雪》一新课导入你知道哪些写雪的诗文名句?(学生思考,鼓励回答)示例: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二首》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文:《咏雪》二作品简介(学生自读课下注释①)《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课文所选两则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题目是编者加的。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
〔何所似〕像什么。
〔差(chā)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
〔因风〕乘风。
因,趁、乘。
(2)重点句子翻译:①白雪纷纷何所似?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2.自读课文,根据文义读准节奏。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节奏)明确: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节奏)3.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示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讨论文章的义理。
部编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第一课时咏雪一、教学目标:1.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感知文章大意。
2.分析文章人物言行,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情感态度。
3.感受古人的情操,感受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教学难点:感受古人的情操,感受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一、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复述课文内容,分析事件过程,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的价值,提升诚信讲礼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认识诚实守信、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朗诵法第二单元解析人文主题:本单元围绕“亲情”主题编排了《秋天的怀念》《散文诗二首》《散步》《<世说新语>二则》4 篇课文。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加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继续重视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感受和理解各篇课文表现的亲情,唤醒和丰富自己的亲情体验。
同时深化理解,尝试读出亲情之外的情感内涵。
从字里行间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有的显豁直白,有的深沉含蓄。
《<世说新语>二则》解析人文主题: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语文要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了解“谦辞”和“敬辞”的概念。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这是《红楼梦》中写给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停机德”讲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劝丈夫继续求学而剪断织布机上的绢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自读第二则文言文,运用方法初步理解意思。
(2)对照译文,调整词序说意思。可以自己练说,同桌练说。
(3)同桌对读,读出古文韵味。
(4)想想故事是怎样写出王戎的品质的。
3.组织交流。
操作思路基本同“管宁割席”。这里少些讲解,多些朗读体悟,重点读好对比部分。
六、学习生字
学生自主检查认字情况,先自己读一读,同桌之间再考一考,读一读。
思考:这样对比着写,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如有难度,提醒学生回忆“孔融让梨”,你觉得在这里,作为一个君子,该怎样?
教师小结:君子,就应该不为利所动,不心慕官绅。
五、小结学法,学生自主学习“王戎识李”
1.教师小结学法。
我们刚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旧知运用、生活经验,看注释等方法自己初步读懂了古文的意思,然后又对照译文纠正了理解不恰当的地方,还体会到了故事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言行,告诉我们人物品质的方法。
《世说新语二则》导学案
课题
世说新语二则
备课人
教师:宋亚芳
审核人
学习人
学生:6年
课型
自读课文
备课时间
2014年月日
授课时间
()月()日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启发、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地理解意思。
2.运用比较带动理解,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3.以层递性的要求驱动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朗读感悟文言文语言洗练,词义隽永的特点。
板书:《世说新语》二则
二、多维练习,有节奏地读通课文
1.提出朗读期待。
能读通一篇文章挺简单,但要读通一段1500多年前写的古文不容易。看黑板,自由试读,看谁能凭自己的能力最快地把它读通顺。
2.指导读通。
(1)先请两生分别读,重点指导读准“掷”“乘”“诸”等字音。
(2)随机在黑板上用“/”划分停顿处。再请几生读,重点关注停顿。
1、每完成一项任务,是你闯过了一关,画一个
给自己加把劲吧。
2、自学:
“静能生慧”哦,独立闯关吧!
3、对学
完成任务以后先与同桌一起交流探究,这时要“携手前行”啊。未解决问题,待群学一起攻克。
4、群学
“思能启智”呢!对于同桌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解决,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提交全班,师生共同解决。
(3)男女生赛读。
3.指导读出节奏韵味。
(1)提示方法:读古文,有些地方要停顿干脆,有些地方要气息连贯。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2)师范读“管宁割席”。
(3)请生模仿自由读。再指2~4名学生读读这两则故事,从是否有点节奏感的角度点评。
三、探索方法,体验中读懂“管宁割席”文意
1.提出理解期待。
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已文,看自己能读懂多少。
七、引入《世说新语》,推荐阅读
1.出示《世说新语》,了解特色。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语言精练,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较大。
2.教师推荐。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都比较短小,但意义深远,很适合我们初学文言文的人所读。我们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再读一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理解意思,感受人物品质。
(3)教师小结:这么多不同的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字词的意思。
4.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不看译文,试说意思。(学生自己练说)
(2)对照译文,比较哪些地方说得不太正确。
(3)教师组织交流:
预设:“宁读如故”“华捉而掷去之”。
小结:理解古文,有时我们得根据现在的说话习惯,对词语位置调换。“宁读如故”,应该调换为“宁如故读”来理解,这样才符合现在的说话方式。(板书:调换词序)
展示要求:
1、展形象:声音洪亮,站姿挺拔,自信大方。
2、展内容:讲解清晰,重点突出。语言流畅,礼貌得体。
3、展书写:字体端正,行款整齐。
5、听展要求:
会倾听
会评价
有质疑
有补充
6、自我评价:
本节课我最精彩的表现:
7、本节课我哪里还有待努力:
课后反思
(4)读懂意思。同桌一个读古文,一个说意思。
四、对比诵读,体悟人物品质
1.师生对读,体会情感。
(1)提出对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读古文,生读译文,教师按要求点评。
男生读古文,女生读译文。教师点评。
齐读古文。
(2)对比、分角色读,体悟人物品质。
师读共同写到两人的部分,男生读写管宁表现的句子,女生读写华歆表现的句子。
出示: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3.你从这个故事中对“孔融”有了怎样的了解?
4.师小结:孔融长大后成了东汉著名的文学家,是一名君子。我们看到他从小就具有懂得谦让,尊重别人的优秀品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自一本书——《世说新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个小故事。
4.认识生字“冕、戎。
学习
重点
通过实践体验,归纳理解文言文词义的常用方法,并运用方法翻译全文。
教具准备
小黑板,图片。
学习
难点
在比较人物言行中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和人物的优秀品质。
课时
一课时
学案
导案
一、故事引入,了解出处并揭题
1.要求学生说说《孔融让梨》的故事。
预设:学生如有难度,教师说;若孔融所说的话这一重要情节没说完整,教师适时补充完整。这一个故事文言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2.根据学情标注困难。
学生读后,让学生自由地到黑板前标注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在字下加“·”。
3.以“管宁割席”为例,解决字义,归结方法。
(1)学生标注的字是注释中有的,教师在下面划上“—”。
这些,大家待会儿借助“注释”能够读懂。板书:看注释
(2)注释中没有的字词怎么办?
师生共同想办法,教师随机板书理解词义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旧知运用、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