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马说 学案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一1、课前3分钟演讲2、课前起跑线——字词检测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3、出示学习目标(1)认识伯乐与人才的关系,理解怀才不遇的感情。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翻译并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战国时,楚国有一个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里毛遂自荐。
他对春申君说:“您听说过千里马吗?有一匹千里马,已过拉车年龄。
有一天,它拉着盐车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盖弯屈,尾巴下垂,皮肤溃烂,汗水四溅,它实在拉不动了。
这时伯乐遇上了它,爱怜地抚摸它,为它哭泣,脱下衣服盖在它身上。
于是,千里马俯身喷气,仰头嘶鸣,声音直冲云霄。
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它看到伯乐了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经很久了,难道您就不想举荐我,让我像千里马一样,为您仰天嘶鸣吗?”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马因遇到伯乐而焕发了青春。
现在,我们一块儿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教师板书课题)二、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把控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唐,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三、正音正字祇(zhǐ)骈(pián)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其真无马邪(yé)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3课马说(导学案)含答案

23<<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4、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重难点】1、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
2、了解作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掌握文中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朗读、翻译、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1、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2、学生根据预习查找的资料介绍作者。
学生明确,教师补充:3、教师简介文体:二、朗读课文,疏解文意1、教师范读,正音正字。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注意在读的过程中的节奏,以及应该重读的地方。
)4、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再齐读课文。
三、译读课文,积累字词1、小组内找出并积累文中出现的难懂和常用的文言字词。
我们小组积累的词语:2、小组内互助翻译课文,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可每人一段翻译)。
四、背诵课文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并且达到背诵的要求。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学习过程】一、复习检查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一)理读课文,推究文理(要求:用原句回答)。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二)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伯乐:千里马: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教师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马说》教案(通用5篇)

《马说》教案(通用5篇)《马说》教案1走近作者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__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一、整体解读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
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1、仔细阅读__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
从__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__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__的寓意是什么?__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__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6篇)

《马说》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6篇)《马说》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马说》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学设想】想要拉近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教师就应当帮助学生搭建沟通古今语文的桥梁,让他们自如的往来其间。
因此本课的教学结构按照“共鸣”“争鸣”“一鸣惊人”三个环节设计。
在“共鸣”环节学生通过读的方式体会作者情感,领悟文章寓意;在“争鸣”环节学生通过辩论方式,学会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才和伯乐的关系;在“一鸣惊人”环节中学生通过交流的方式,了解当前社会人才不被埋没的途径。
【教学目标】领悟文章寓意,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重点难点】1.领悟文章寓意。
2.寻求自我被赏识的途径。
【教学方法】朗读法、开放式讨论法、小组合作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ppt出示图片,介绍图片)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
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
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板书课题——马说)二、共鸣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
《马说》教案设计

《马说》教案设计•相关推荐《马说》教案设计(通用1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教案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马说教案【5篇】

马说教案【优秀5篇】《马说》教案篇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全文寄托了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使学生了解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联系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马说》教案8篇

《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8篇《马说》教案篇1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23 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教案《23 马说》一. 教材分析《23 马说》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韩愈的同名文章,通过描绘马的各种形态和性格,借马喻人,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不同看法。
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同时,本文也涉及到人才的使用和珍惜,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本文的语言较为优美,含义深刻,学生可能对一些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作者的意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理解课文的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认识到人才的珍贵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对作者观点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讲授法: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用于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课文译文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解答学生的疑问。
3.相关资料:关于马的文化和故事,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关于马的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对马有更深入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正确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中马的各种形态和性格。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马说学案
一、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掌握下列字音:
祗()骈()槽枥
..()粟()一石.()外见.()邪()食2、再读课文,把握句子停顿:
世/有伯乐,然后/有/ 千里马。
千里马/ 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 奴隶人之手,骈死于/ 槽枥之间,不以千里/ 称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大声反复朗读:可自由读,可互读,可两人齐读,直至读熟。
二、翻译课文:
方法指导:自己根据课下注释和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先翻译,把不理解和不明白的标注下来,然后去查资料或问同学、老师,直到理解为止。
翻译时注意并掌握以下内容:1、通假字: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④其真无马邪:
2、句式特点:
(1)倒装句: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应是一石粟)
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后置。
(2)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省略主语:食马者)=执策而临之
(3)其他句式:①排比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反问句:安求其能千里也?③设问句: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再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文中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什么?文中千里马命运如何?并找出相应的语句及造成这种遭遇的原因,及作者对这种遭遇的态度。
四、补充材料:
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世又称韩文公。
韩愈在文学上,倡导“古文运动”,提倡散文,反对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居“唐八大家”之首;在哲学上,极力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在教育上卓有成绩。
他的伟大成就和贡献,千百年来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他七位:唐朝的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辨体析题:“说”,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说明议论,也可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侧重议论,“马说”也可理解为“说马”,“马”是指“千里马”,所以题目即对千里马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五、把握文章结构:(概括每段大意,列出结构图)
课后作业:(可直接写在学案上)
1、词类活用: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策之不以其道:③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2、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一食或尽粟一石安求其能千里也
执策而临之食之不能尽其材虽有千里之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虽有千里之能:
其真无马邪骈死于槽枥之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马之千里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策之不以其道
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一食或尽粟一石
策之不以其道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凭或立
执策而临之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3、古今异义:①然后有千里马古义: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古义:
今义:今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熟读并熟练翻译课文,达到背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任务:完成预习题和课后作业的检查和巩固;剩余时间进行检测。
开头补充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当堂检测
时间:10分钟,满分45分。
1、给加点字注音。
(7分)
骈.死()槽枥
..()()粟.()外见.()食.马者()祗.()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4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⑤策.之不以其道.()③才美.不外见.()()④其.真无马邪.?()()
3、填空。
(13分)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他和()()()()()()()一起称为“唐宋八大家”。
②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③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6、翻译句子:(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二课时
学习重点:深入理解课文,把握文章内涵。
1、把握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2、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充分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食马者”、“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引入写作手法:托物寓意)
(在此补充文章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多数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也受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深有体会。
这种坎坷遭遇正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思想基础。
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体会到统治者对待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也深刻了解了下层知识分子遭受的怨屈和折磨,联系当时统治集团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身大材小用、屈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二、依据上题归纳文章主题:(可让学生找到本文的中心句)
三、依据文章主题,思考下列问题:
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写出了一个怎样的社会现实?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2、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3、依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五、合作探究:
1、假如韩愈穿越时光隧道,来到人人“各尽所能,各显神通”的现代社会,遇到成功人士,两人能谈些什么呢?(成功人士:比尔盖茨、李嘉诚等)
2、你是否同意"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假如你是一匹"千里马",在今天的社会中你能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名言作为自甘沉沦,一味埋怨环境的挡箭牌吗?
六、拓展迁移:
1、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为什么?
2、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七、作业:
背诵全文,掌握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涵,把握托物寓意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