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滑轮(第一课时)(2023041916)

.2滑轮(第一课时)(2023041916)
.2滑轮(第一课时)(2023041916)

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第一课时)

【目标】(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能正确分析滑轮的省力情况以及拉力与物重之间的关系。

(4)能识别生产和生活中常见的滑轮,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重点】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难点】(1)动滑轮的瞬时支点的确定方法

(2)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观察〗旗杆吊车上的滑轮及滑轮实物

〖总结〗滑轮的定义及分类

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叫做滑轮。

使用时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为滑轮

【要点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思考〗如何把物体运上楼

〖活动1〗尝试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将钩码提往高处

a〖观察〗是否改变力的方向

b〖活动〗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是否省力

C 〖活动〗物体上升的高度与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关系

(1)定滑轮

物体移动距离h /m 拉力移动距离S /m

(2)动滑轮

物体移动距离h /m 拉力移动距离S /m

〖讨论〗使用定滑轮、动滑轮有什么特点?

〖总结〗【要点3】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质

〖思考〗外形相同的滑轮,为什么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出现了如此不同的作用?〖探究〗滑轮的实质是杠杆

1.使用定滑轮不能

,也不,但可以改变力的。

2.使用动滑轮不能,也不,但可以。

〖总结〗

1.定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

2、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

学生实验 1

学生实验 2

1、定滑轮

物体移动距离h/m拉力移动距离S/m

2、动滑轮

物体移动距离h/m拉力移动距离S/m

〖例1〗如图是用定滑轮匀速提起重物的三种拉法,所用的拉力分别以

F1、F2、

F3表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拉力F1最小

B. 拉力F2最小

C. 拉力F3最小

D. 三种拉法所用拉力一样大

〖例2〗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泥潭后,司机按图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

将汽车

从泥潭中匀速拉出。比较这两个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安装的都是动滑轮,都能省力

B.甲、乙安装的都是定滑轮,都不能省力

C.甲安装的是动滑轮,能省力

D.乙安装的是动滑轮,能省力

〖例3〗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某工人设计了如

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

管的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例4〗下列机械使重力为G的物体都处于静止状态,其中用力最大的是(均不计摩擦)()

〖例5〗不考虑滑轮与轻绳之间的摩擦,米袋总重为800N,而绳上吊着的静止的“绅士”重500N,则米袋对地面的压力为()

A.500N B.250N C.300N D.800N

第2节 滑轮

第2节滑轮 1.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下端挂一滑轮,滑轮重为1 N,用细绳拴一重为100 N 的物体G,细绳绕过滑轮后,在另一端拴一重力为1 N的小球,当滑轮静止 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 A.99 N B.2 N C.1.5 N D.3 N 2.弹簧测力计A和B及滑轮组均处于静止状态,F1=10 N,若不考虑测力计重、滑轮重及摩擦,弹簧测力计A和B的示数分别为() A.30 N和30 N B.30 N和20 N C.20 N和20 N D.20 N和30 N 3.如图所示滑轮组,挂上a、b两个物体后恰好静止,若不计滑轮重和摩擦,现在在a、b 物体上再分别挂上一个质量相等的小钩码,则装置将会出现() A.a下降B.a上升 C.仍保持静止D.无法判断 4.电气化铁路的输电线常用如图所示的方式悬挂在钢缆上,钢缆的A端固定在电杆上,B 端连接在滑轮组上。滑轮组由a、b、c三个滑轮构成,配重P由多个混凝土圆盘悬挂在一起组成,配重的总重为G.若不计摩擦和滑轮的重量,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a为动滑轮,B端钢缆受到滑轮组的拉力大小约为3G G B.a为动滑轮,B端钢缆受到滑轮组的拉力大小约为 3 C.c为动滑轮,B端钢缆受到滑轮组的拉力大小约为3G G D.c为动滑轮,B端钢缆受到滑轮组的拉力大小约为 3

5.图中a、b、c为三个物块,M、N为两个轻质弹簧,R为跨过光滑定 滑轮的轻绳,它们连接如图所示并处于平衡状态.则以下说法正确 的个数是() ①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压缩状态 ②有可能N处于压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③有可能N处于不伸不缩状态而M处于拉伸状态 ④有可能N处于拉伸状态而M处于不伸不缩状态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D.四个 6.如图所示是胖子和瘦子两人用滑轮组锻炼身体的简易装置(不考 虑轮重和摩擦)。使用时:(1)瘦子固定不动,胖子用力F1拉绳使 货物G匀速上升;(2)胖子固定不动,瘦子用力F2拉绳使货物G 匀速上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1<F2 B.F1=G C.滑轮A、B、C都是定滑轮 D.滑轮A、C的作用相同 新闻再播 高校安全事故频发校园安防系统集成引关注 https://www.360docs.net/doc/0013211767.html,2013年05月16日08:17 慧聪安防网讯前段时间,复旦大学投毒案引起社会一片哗然。投毒案还未落下帷幕,广州番禺警方15日对外通报称,广州大学城一名学生15日坠楼身亡,目前已排除他杀可能。5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女研究生从宿舍楼8层坠亡。另据《京华时报》报道,5月7日上午10点多,北京理工大学的学生公寓内,一名大四女生缢亡。毕业临近,高校频发的安全事故使校园安全问题再度升温。对此,各省也相继出台政策,进一步健全完善校园治安管理,加大技防工作力度,提高校园整体防范水平。安防作为校园安全保障的重要行业,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安防发展并不平衡,如何有效集成校园各个安防系统从而提高校园安全防范水平成为我国高校安防建设的重点。 拓展创新 7.为了安全,学校准备将放在墙边上的几块楼板再向墙边移移,最好选取下列各种简单机械中的()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第二节 滑轮(第二课时)教案

F 第二节 滑轮(第二课时)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 巩固简单机械有关的知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轮轴与斜面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定轮轴和斜面结构、特点及作用 2、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三)教学准备 带钩的木块、细绳、测力计、木板。 (四)教学过程 一、斜面 阅读《科学世界》自己进行探究:斜面是不是真的省力? 通过实验后,教师分析:FL=Gh 。 即在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请学生举例说明:盘山公路,我们骑自行车时上坡比较困难时就骑S 形等。 二、 轮轴 介绍书上的一些例子,说明人作用在轮上省力。(F1R=F2r) 三、练习 1、升旗的时候,我们看到旗手用力向下拉绳子,旗子就升上去了,这是因为旗杆顶端有一个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改变 。 2、如图所示,当弹簧测力计A 的读数是5N 时,弹簧测力计B 的读数是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这种简单机械能够 。 3、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和见到的情景,分别属于哪种简单机械? a 、用扳手拧上螺钉: ; b 、用改锥拧下螺钉: ; c 、汽车走的盘山公路: ; d 、挑东西的扁担: 。 4、下面能够省距离的简单机械是( ) A 、定滑轮 B 、动滑轮 C 、轮轴 D 、斜面 5、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使用简单机械,其目的在于( ) A 、省力 B 、省距离 C 、改变力的方向 D 、工作的方便 6、如图是没有组装的滑轮组,如果用它来提升重物,请你用笔画线代表绳子画出两种组装方法,并说出它们的不同的特点。 7、如图是工人师傅运重物时经常采用的方法,其中利用的物理知识有 ,其目的在于 。 8、如图中的滑轮是 滑轮,如果重物重为100N(滑轮重不计),则拉 力F= N ,分析一下,这样使用滑轮的好处在哪里?

(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下 第十二章 第2节 滑轮 课时练

1 / 7 (人教实验版)八年级下 第十二章 第2节 滑轮 课时练(武邑 中学)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号: 一、单选题 ,如图所示,拉力分别为F 甲,F 乙,F 丙,不计滑轮与轻绳 间的摩擦,比较它们的大小,则 (). A. F 甲F 乙>F 丙 C. F 甲>F 乙=F 丙 D. F 甲=F 乙>F 丙 2. 小李的质量为50 kg,可以举起80 kg 的杠铃;小胖的质量为70 kg,可以举起60 kg 的杠铃.他们两人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比赛,双方都竭尽全力,看谁能把对方拉起来,比赛结果 是 (). A. 小李把小胖拉起 B. 小胖把小李拉起 C. 两个都拉不起 D. 两个都拉起 3. 分别用图中甲、乙、丙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起同一重物G 时,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 1,F 2和F 3. 若不计滑轮重及摩擦,这三个力的关系为 (). A. F 2F 2>F 3 C. F 3>F 1>F 2 D. F 1=F 2=F 3 4. 用动滑轮提起重物时,沿三个不同方向用力,如图所示,三个力的大小关系 是 (). A. F 1>F 2>F 3 B. F 1=F 2=F 3 C. F 1F 3>F 2 5. 如图所示的各种情况中,用同样大小的力F 将重物匀速提升,若不计摩擦和滑轮重,物重最大的是 (). A. B. C. D.

6. 如图所示,沿三个不同方向用力,通过定滑轮拉同一重物G,用的力 (). A. F 1较大 B. F 2 较大 C. F 3 较大 D. F 1 ,F 2 ,F 3 一样大 7.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都是定滑轮 B. 甲、乙都是动滑轮 C. 甲是定滑轮,乙是动滑 轮 D. 甲是动滑轮,乙是定滑轮 8. 工人们为了搬运一个笨重的机器进入厂房,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的横截面)。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 ( ) A. A B. B C. C D. D 9. 滑轮在中世纪时就被应用于战场。如图所示,弓箭手用200 N的平均拉力通过滑轮组将弦拉满架到弓上射击,若动滑轮移动了90 cm(不计滑轮和绳重、摩擦)。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 使用滑轮组是为了省功,从而节省体能 B. 使用滑轮组是为了改变力的方向,方便用力 C. 使用滑轮组是为了省力 D. 使用滑轮组时弓箭手做的功为180 J 10. 学校旗杆顶端装有一个定滑轮,在升旗仪式中( ) A. 该滑轮可以省力 B. 该滑轮可以省功 C. 该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 D. 做的功都是有用功 11. 如图所示,健身员向下摆动脚踝使细绳拉着物体缓慢提升时,图中的滑轮是 ( ) A. 定滑轮,可省力 B. 动滑轮,可省力 C.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 向 D. 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12. 小明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1.5 N的物体匀速提升到一定高度,在此过程中,手拉 力的大小实际应该是( ) B. 等于0.75 N C. 大于0.75 N D. 等于0.5 N 二、填空题

滑轮——导学案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第2节滑轮 【学习目标】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并能识别它们。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它们各自的特点。 3、会根据滑轮组的绕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并且知道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高度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4、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新知探究】阅读课本P81------P83 知识点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实验探究:怎样利用给出的一个滑轮,一段绳子和铁架台,要将钩码吊起,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定滑轮:________ 的滑轮;动滑轮:_________的滑轮。力臂图作在框内。 2、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1)定滑轮: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结论:使用定滑轮力, 距离,但改变力的方向;它实质是一个杠杆。 (2)动滑轮: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结论:使用动滑轮省力,但力的方向,而且距离;它实质是一个的杠杆。 知识点二:滑轮组 实验探究:把一个定滑轮与一个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讨论钩码被几段绳子承担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又是钩码重的几分之一?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与物体上升的高度有怎样的关系? (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_________。 (2)使用动滑轮的好处是____。 作滑轮组图,并将测量数据记录表格并作滑轮组图

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和磨擦) (1)使用优点:既能 ,又能改变 ;但不能既省力又省距离。 (2)公式:F=G总/n =(G物+ )/n (不计绳重及摩擦) (3)使用滑轮组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是物体上升高度的n 倍。公式表示为 。 知识点三:轮轴和斜面(阅读课本83页“科学世界”)完成以下习题: 1、常用的简单机械除了杠杆外,还有 、 、 斜面等。 2、轮轴是一个 和一个 组成的,轮轴是 机械。 3、斜面是 (选填“省力”或“费力”)机械。 【课后作业】 1.如图1所示,工人用动滑轮将重400 N 的木箱匀速向上提升,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在此过程中,工人用的拉力为 N 。 2、如图2所示,用这个滑轮组提升重为物体,为300N 的重物,当动力F 为60N 时,绳子的绕法(不计动滑轮重、绳重及摩擦)。 图3 3、如图3所示的滑轮组(不计绳重及摩擦),重物G=100N,每一个滑轮重20N 。拉力F 为多少N 时,恰能让重物G 匀速上升。若重物G 能以0.1m/s 的速度匀速上升,则绳自由端向上运动速度是多少? 【课后思考】课本P84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图1 图2

第2节、滑轮

第2节滑轮 匡1教黑过— E新课导入 导入一: 极具险绝奇观的天门山盘山公路一一“通天大道”是天门山的一大景观,通天大道态势险绝,荡气回肠,两侧绝壁千仞,空谷幽深,它全长不到11公里,海拔却从200米急剧提升至1200米,多达九十九弯,弯弯紧连,似玉带环绕,层层迭起,宛若飞龙盘旋,直通天际,使人惊奇,堪称天下第一公路奇观. 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得“曲曲折折”? 导入二: 展示照片,提岀问题. 展示滑轮组图请学生观察图片中这种机械的结构. 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滑轮:边缘有凹槽,能绕轴转动的小轮. 展示教科书中旗杆和起重机的图片,提问:下面两个滑轮在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呢 看图,思考并回答: 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的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导入三: 师: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全校的师生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走上升旗台,当一名光荣的“升旗手”是我们每一位同学梦寐以求的愿望.大家想不想做升旗手?让我们做一回模拟“升旗手”吧. 你的实验桌上有铁架台、钩码、棉线,我们用铁架台代替旗杆,用钩码代替国旗,用棉线代替绳子,用升旗 的方法把钩码升起来,能办到吗? 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快速进入滑轮知识学习. 观看了大家的“升旗”,发现有的小组直接向上拉绳子,把钩码位置升高;有的小组是把绳子绕过铁架台顶端的横杆,通过向下拉绳子把钩码位置升高.他们谁是合格的“升旗手”? 思考:把绳子绕过铁架台顶端的横杆,来模拟升旗,这个“横杆”起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横杆起着改变用力方向的作用. 模拟升旗时,绳子要在横杆上滑动,这样会产生摩擦力.拉动时会费力,怎样改进才能减小摩擦呢?(让横杆表面光滑些,用滚动代替滑动). 与减小摩擦知识联系,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同时又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滑轮的结构. 用滚动代替滑动就是要在轴上套一个轮子,它是什么样子呢?(教师岀示滑轮)看!这就是套在轴上的轮子. 我们叫它滑轮.在你们实验桌的抽屉里都有两个滑轮,现在你们把它们拿岀来,仔细观察滑轮的结构,试着画岀滑轮的结构简图. [设计意图]学生画岀滑轮结构简图.为进一步研究滑轮做好铺垫. 陋新知构建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思路一 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通过滑轮来提升钩码,看谁的办法又快又多?一会向大家展示你的设计并画岀示意图. 学生进行实验.有了“升旗”的经验,很容易组装成定滑轮;有的同学还能够组装岀动滑轮,甚至滑轮组,老师有意识地找岀设计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同学,让他们展示设计的成果. [设计意图]创设任务情景,让学生创造性地完成任务,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2章第2节滑轮

第十二章 第2节:滑轮 一、选择题 1.(12台州)某同学设计了一种如图所示的简易电梯,由图可知C A .A 是动滑轮 B .B 是定滑轮 C .如果电动机向下拉动绳子,电梯厢将上升 D .电梯厢运动的速度与电动机拉绳的速度相等 2.(12包头)如图所示,用三种方法拉动同一物体在相同的水平地面上做匀 速直线运动,使物体以相等速度移动相同的距离。所用拉力分别是F 1、F 2、F 3,这三个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分别是s 1、s 2、s 3,移动速度分别为v 1、v 2、v 3,不计滑轮摩擦,则BD A .F 1:F 2:F 3=2:1:4 s 1:s 2:s 3=2:1:4 B .F 1:F 2:F 3=2:1:4 s 1:s 2:s 3=2:4:1 C .F 1:F 2:F 3=2:4:1 v 1:v 2:v 3=2:1:4 D .F 1:F 2:F 3=2:1:4 v 1:v 2:v 3=2:4:1 3.(12义乌)如图所示,光滑的地面上有一足够长的木板,在木板的右端固定着一个滑轮(不 计绳与滑轮间的摩擦),木板上面放置一个小木块,小木块一端连接着弹簧测力计。当拉力F 为5牛时,木板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拉力增大到10牛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D A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0牛 B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牛 C .木板仍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 D .小木块将保持静止 4.(11桂林)在日常生活中,用10N 的拉力不能.. 提起重15N 的物体的简单机械是A A .一个定滑轮 B .一个动滑轮 C .杠杆 D .斜面 5.(11武汉)工人们为了搬运一台笨重的机器,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种方案(机器下方的小圆 表示并排放置的圆形钢管)。其中最省力的方案是D 6.(11邵阳) 如图所 3F 2 F 1F 甲 乙丙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 第二节 滑轮 教案 教学设计

第二节滑轮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特点及作用 难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 定滑轮、动滑轮、钩码、细绳、测力计、铁架台、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同学们观看课本P81小漫画书上的漫画。问:为什么瘦子却拉不住这个物体? 二、进行新课 (一)、定滑轮和动滑轮 1、介绍滑轮 周边有槽,能绕轴转动的轮子。 2、请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3、探究:定滑轮与动滑轮的特点 学生自己动手探究,明确探究目的, 设计数据表格,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如右图,在学生自己探究时,引导是非常 重要的,强调学生在提升物体时一定要匀速

分析: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动滑轮在省力的同时,却费了一倍的距离。 此时,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用杠杆的知识分析一下,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另外:在探究过程中,由于滑轮本身有重力,和绳子有摩擦,结果可能不太一样,教师应交 待清楚。并提出在动滑轮中:F=G 物+G 动2 (二)、滑轮组 动滑轮可以省力,却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却不能省力。有什么办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吗?引入滑轮组。 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轮组。 让学生自己组装,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再让学生用测力计测量一下,归纳其特点: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F=1/n G 总 F —拉力的大小—N n —吊着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G 总——物体和动滑轮受到的重力—N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补充题目和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滑轮 1、定滑轮和动滑轮 定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动。 动滑轮:提升物体时滑轮随物体一起移动。 2、滑轮组 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叙述式教学设计方案模板
《滑轮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一、概述
· “滑轮及其应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
· “滑轮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机械与人”一章的内容,教材的目的在于 怎样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亲自实验来总结归纳出各滑轮的特点, 所需课时为
1 节; ·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基础上对滑轮的学习。本节既是 旧知识的延伸又是第二课时学习“滑轮组”的基础。本节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由于滑轮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可大 大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还 是的能力的培养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节课主要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教师 演示,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定滑轮、动滑轮,以及使用它们的好处,能说明使用它 们的原理和解决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这节课既是对杠杆知识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滑轮组”“功” 、 、和“机 械效率”作准备。所以,本节课在第九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让学生通 过动手实验、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定滑轮、动滑轮,并了解使用 它们的好处,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能识别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滑轮。 2、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 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 建模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滑轮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1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2节滑轮作业设计

第2节滑轮 一、选择题 1. 如图所示,某工人利用滑轮组提升矿井中重800N的物体A,当他所用的拉力F=500N时,物体A在10s 内匀速提升2m。若不计摩擦和绳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5% B. 动滑轮的重力为200N C. 拉力所做的额外功是1000J D. 拉力的功率为200W 2. 用如图所示滑轮组将质量为48kg的物体以0.3m/s的速度匀速提起,绳子自由端的拉力为200N;若用该滑轮组将重57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时,不计绳重和滑轮轴摩擦、绳子的伸长,(g=10N/kg),则( ) A. 前、后两次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相同 B. 后一次绳端拉力做的功为1380J C. 动滑轮受到的重力是40N D. 前一次绳端拉力的功率是144W 3. 如图所示物体A 重180N,动滑轮重20N,绳重和摩擦不计。人对动滑轮的拉力为F,在F的作用下,物体A以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2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拉力F做的功为400 J B. 动滑轮对物体做的功为720 J C. 拉力F的功率为20W D. 拉力F的大小为90N 4. 小林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第一次用滑轮组提升重10N的物体时,机械效率是η1,第二次用完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重20N的物体时,机械效率是η2;第三次用完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重10N的物体,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恒定的阻力是10N,此时机械效率是η3。(不计绳和轮之间的摩擦)则()

A. η2>η1>η3 B. η1<η2=η3 C. η1=η2=η3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 如图所示,用两个滑轮分别匀速提升A、B两个物体,拉细绳的力F大小相等,在相同时间内,物体上升的距离也相等,绳重及摩擦不计,滑轮的质量小于物体的质量,甲的有用功为W甲,机械效率为η甲,拉力的功率为P甲;乙的有用功为W乙,机械效率为η乙,拉力的功率为P乙。比较甲、乙两个装置可知() A. P甲>P乙 B. P甲F乙 C. η甲<η乙 D. η甲=η乙 7. 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拉物体A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如果拉力F=3N,物体A的速度v=0.2m/s,忽略滑轮重、绳重和轴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A受到合力不为零 B. 物体A受到的拉力为9N C. 竖直墙受到的拉力为9N D. 拉力F每秒钟做功为1.8J 8. 如图所示,用力F拉着滑轮,使重200N的物体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地面上匀速运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不计轮重、弹簧测力计重、绳重和轴摩擦,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二节《滑轮》教案

第二节《滑轮》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能够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 2、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以及滑轮组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数据信息处理的方法,有初步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 据信息的重要性。 2、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滑轮的实质 四、教学分析 1、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知道了三种杠杆即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2)学生基本掌握了杠杆的平衡条件。 2、内容分析: “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过,更没有研究过它。因此,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通过创设情境,找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 : “滑轮的作用特点”是本节课中的重点内容,虽然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但对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够,学生只能对所学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不理解真正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独立探索,发现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识思考,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质量会更好。 “滑轮的实质”是变形的杠杆。由于初中学生想象能力和对动态知识理解能力有限,对学生接受这个知识点有一定困难。为此,通过教师演示,使学生很直观地辨认出滑轮就是连续旋转的杠杆,是杠杆的变形。从而利用杠杆平衡条件知识,顺利地解释滑轮的实质问题。教学难点得以突破,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实现质的飞跃。 教学用具:滑轮、铁架台、钩码、细线、(学生实验8组、演示实验)弹簧秤、刻度尺。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从生活中的滑轮引入,提出问题。 给出滑轮实物,让学生观察滑轮的构造,认识滑轮。

初中物理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含解析)精编版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问题层级图滑轮不会?

目标层级图 滑轮及其应用Lv5.高级运用

一、定滑轮 例1. 如图为家庭手摇升降晾衣架结构图,当顺时针摇动手柄时,横梁上升。下列滑轮属于动滑轮的是() A.甲B.乙C.丙D.丁 例2. 如图所示,不计绳重和摩擦,沿三种不同的方向拉绳使物体匀速上升,所用的力分别是F1、F2、F3,则() A.F1最大B.F2最大 C.F3最大D.三个力一样大 例3. 如图所示,分别用滑轮和滑轮组提起重物,其中G1=G2=G3,若不计摩擦力和滑轮重,则() A.F1>F2>F3B.F1<F2<F3 C.F1=F2=F3D.F1=F2>F3 例4. 图中,A装置是滑轮,使用它的目的是。 【过关检测】

1.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移动物体A时。当沿不同方向分别用F1、F2、F3的力,以不同速度匀速拉动物体时,忽略绳子与滑轮的摩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1= F2<F3B.F1<F2<F3 C.F1>F2>F3D.F1= F2 = F3 2. 学校旗杆顶端装有定滑轮,这样做() A.既省力,也改变力的方向 B.省力,但不改变离得方向 C.不省力,但改变力的方向 D.既不省力,也不改变力的方向 3. 关于如图所示的漫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滑轮是动滑轮 B.使用该滑轮能够改变动力的方向 C.使用该滑轮不能省力 D.该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 答案: 例题1 D 练习1 (1)动;(2)压强;(3)大于. 例题2 D 练习2 D 例题3 C 练习3 C 例题4 定改变力的方向 练习4 A 二、动滑轮 例1. 动滑轮实质如图所示,物体重400N,滑轮重10N(绳重、摩擦不计),若要匀速提升重物,则自

专题十九:滑轮问题

滑轮问题【例2】某人体重为600N,他想坐在吊篮里用滑轮组把自己匀速拉上去, 如 本节涉及知识:图所示。已知吊篮和动滑轮共重240N,则他所用的拉力应为( ) 1.滑轮组受力分析A.280N B.420N C.600N D.240N 【例1】如图所示,都是由两定、两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甲中绳的固定端系 在定滑轮上,乙中绳子的固定端系在动滑轮上,当用它们分别提起同 样重的物体时,如果不计摩擦和滑轮自重,则所用的拉力( ) A F1比较大 B F1比较小F2 F1 C两个力相等 D无法比较 甲乙 【例3】体重是600N的人站在重为200N的木板MN上,如图所示。问:站在【例4】如图所示,用滑轮装置将A、B两物体悬挂起来,如果不计滑轮的质 木板上的人用多大的拉力才能使木板水平且静止?这时人对木板的量和摩擦,要使整个装置达到平衡则G A和G B的比值为多少? 压力是多大? 3 3 A 2 B 1 M N BA

1

【例5】(十五届全国赛题)如图是一种电梯结构的示意图,电梯厢在电梯井 【例6】(第十三届全国赛题)电气化铁路的输电线常用图示的方式悬挂在钢 中沿竖直通道上下运行。钢链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电梯井顶部的A 点 缆上。钢缆的A 端固定在电杆上,B 端通过滑轮组连接在电杆C 上。 和B 点,同时钢链绕过重15000N 电梯厢下的滑轮而托起整个厢体E , ⑴配重D 是n 个混凝土圆盘(图中只画出3个),每个 又跨过电梯井顶部由电动机驱动带有齿轮的轮 盘的质量是m 。按图示的配置,钢缆在B 端所 轴C ,在C 和B 之间吊起与动滑轮相连的配重D 。 受的拉力大约是多少? 电梯载重量为10人(1人的质量按60kg 计算,取g 电动机 A B ⑵如果只考虑B 端的牢固性,本来 C C A =10 N/kg ,忽略摩擦及钢链的质量)。请回答: C B 钢缆 ⑴配重的功能是什么?在已知电梯厢重和载重量 可以把它直接固定在电杆C 上, 绝缘 也可以用一个很硬的大弹簧连 瓷瓶 的情况下,配重的质量最好是多大? 接B 和C 。实际上却用滑轮组来 配 E D 拾电器 输电线 ⑵当电梯满载匀速上升时,A 、B 两点受到的拉力 连接,这样做的优点是什么? 重 各是多大? D 【例7】倒链(又称神仙葫芦)是一种简单的起重用具,它由滑轮组组成(如图 【例8】螺旋千斤顶是一种常用的起重装置(如图所示), M 所示),A 、B 为同轴并一起转动的定滑轮,半径分别为R 1和R 2,R 1 , 一 稍大于R 2;C 为动滑轮,其半径为R 。它们之间用铁链按图中所示 的 起上升。若螺杆的直径为d ,螺距为h ,手柄末端 h l 方式联结起来。 到转轴的距离为l ,要举起质量为M 的重物时, 至 当用力F 拉一侧铁链使定滑轮转动时,套在A 上 少要给手柄顶端多大的力? B d 的铁链使挂在C 上的重物上升,与此同时,套在 A B 上的铁链被放下,使重物下降(图中虚线箭头表 示铁链运动方向)。转动一周时,其总效果使重 【例9】在图装置中,G =300N ,OB=3OA 轮

第九章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第九章机械与人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和各自的特点。 ⑵会根据滑轮组的挂线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2. 过程与方法: 自主式与小组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滑轮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定滑轮、动滑轮的点及滑轮组的作用。 2、难点:确定滑轮组承担重物的绳子的股数。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具: 定滑轮2个、动滑轮2个、弹簧测力计一个、钩码200g2个,50g4个、细绳约2米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边说边演示)滑轮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机械之一,用它可以把重物提 到高处。滑轮与前面所讲的杠杆有什么联系吗? 什么叫杠杆?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不一定.杠杆也可以是弯的或其它形状的. 可以是圆的吗? 可以. (二).新课教学 这个滑轮可以看作杠杆吗? 它符合杠杆的定义,是杠杆. 请你找出滑轮的五要素.(在黑板上画出定滑轮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 这个滑轮属于哪种杠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因为它的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所以它是等臂杠杆. 刚才我们提到的滑轮始终固定在支架上不动,我们把它叫做定滑轮. 一、定滑轮: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 顶.(图2) 使用定滑轮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看图3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

沪科版初二_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练习题

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 一、基础演练 1.如图是人用滑轮把货物提到高处的示意图,甲图中的滑轮是______滑轮(填“定”或“动”),使用______图中的滑轮能够省力. 2.用如图所示滑轮组提起重物,不计动滑轮自重和摩擦,若拉力F为50N,则物重G 为 N,若绳子的自由端向上拉0.6m,则重物升高 m。 3. 如图所示,物重50N,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使物体A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拉力F为10N.不计绳和滑轮重,物体受到的阻力 N. 4.如图所示,分别用不同的滑轮或滑轮组匀速提起重为1800N的物体时,则F1=,F2=,F3=,F4=。 5.如图所示的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滑轮和绳重,如果物体重力分别是G1和G2,那么G1和G2的关系是()

A .G 1=G 2 B .G 1=2G 2 C .G 1= 2 1G 2 D .无法判断 6.如图所示,动滑轮重为1N ,拉力F 为5N ,则重物G 和弹簧秤读数为( ) A .G 为4N ,弹簧秤读数为5N B .G 为9N ,弹簧秤读数为10N C .G 为10N ,弹簧秤读数为5N D .G 为9N ,弹簧秤读数为5N 7.按图中所给的省力条件,画出各滑轮组绳子穿绕方法。图中G 表示物重,G ′表示动滑轮重,F 表示人对绳子的拉力。 二、智能应用 1.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最省力的是( )

2.物体甲重40N,物体乙重 70N,如图所示两物体都静止。此时甲、乙两物体所受合力分别为() A. 0N、30N B.0N、0N C.30N、30N D.30N、110N 3.要用滑轮组将陷在泥中的汽车拉出来,试在图甲中画出最省力的绕绳方法. 三、拓展提高 1.如图所示的三个滑轮分别拉同一物体沿同一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所用的拉力分别为F1, F2, F3, 那么,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 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2<F1<F3 2.小明同学利用定滑轮设计了一种拉动窗帘的简易装置(如图8-56)。设计时他采用一根闭合的拉线绕在滑轮上,在右侧拉动这根拉线,就可以实现窗帘的打开与闭合。请你在图上画出这根拉线在滑轮上的绕法以及窗帘细线与拉线的连接。

第2节 滑轮 (2)

二、滑轮 一、目标导引 1、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滑轮的种类; 2、通过探究、画图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3、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探究学习 (一)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滑轮的种类 学习活动1:仔细研读课本P82部分,回答下列问题:(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 展示评价1:使用时滑轮位置叫定滑轮;使用时滑轮位置叫动滑轮;举 例说出生活中用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实例:。 (二)通过探究、画图知道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学习活动2:按书上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用弹簧测力计拉,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 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展示评价2: ○1使用定滑轮提起重物,沿不同方向拉力的大小都相同,都等于物体的重力。 即使用定滑轮不能,但可以。 ②回忆杠杆的五个要素,找出定滑轮支点,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关系。 定滑轮实质是一个杠杆。 学习活动3:按书上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 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展示评价3: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结论:使用动滑轮能,但不能。 ①找出动滑轮的支点,这是一个瞬时支点,拉力的方向要竖直向上, 确定其动力臂和阻力臂,并比较大小关系。 ②得出结论:动滑轮实质是杠杆。 (三)通过看书和讨论了解滑轮组的特点及作用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 滑轮组(阅读教材83页,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活动4: 根据书上图所示方式组装滑轮组,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写在下表,比较匀速提起 重物所用的拉力F与物重G,以及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和重物提升的高度h的关系。

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二章 第2节 滑轮

第十二章第2节教学设计课题第十二章第2节滑轮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滑轮的作用; 3. 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在认识滑轮的过程中,体会对比的探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生产、生活中滑轮的应用,有利用滑轮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教学难点: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滑轮、细绳、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展示照片,提出问题 展示滑轮组图,请学生观察图片 中这种机械的结构。 展示教科书中旗杆和起重机的 图片,提问:下面两个滑轮在使 用上有什么不同呢? 仔细观察,回答问题 滑轮:边缘有凹槽,能 绕轴转动的小轮。 看图,思考并回答: 国旗上升时,旗杆顶端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 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 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 理是有用的。

的滑轮不随物体一起移 动。 货物上升时,电动机下 面的滑轮随物体一起移 动。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讲授讲授 给出定滑轮的定义: 我们把不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 轮,叫做定滑轮。 演示实验 教师演示定滑轮试验,将数据填 入表中。 请同学们结合实验,思考以下问 题: 1.使用定滑轮的好处是什么? 2.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力吗? 3.使用定滑轮可以省动力作用 点移动的距离吗? 总结 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不省距离; 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聆听 结合刚才的图片尝试理 解这一概念 观察实验,分析数据 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不能省力。 不能省动力作用点移动 的距离。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 和数据思考和总结定 滑轮的特点。 讲授

10.2 滑轮及其应用(第2课时)教案

课题: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第2课时) 授课人:焦村中心学校汪国秋 授课时间:2016/5/16 下午第二节 授课班级:8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滑轮组中的定滑轮和动滑轮;知道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承担物体和动滑轮总重绳子的股数。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索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收集数据信息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滑轮及滑轮组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滑轮组的作用 【教学难点】 滑轮组提升物体之应用中承担重物动滑轮总重绳子股数、绳子的绕法。 【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滑轮组、铁架台、细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提问: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如何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探究滑轮组 二.新课学习 1.探究滑轮组的省力情况和费距离情况 (1)提出问题: 用滑轮组将物体竖直向上提升过程中,所用拉力大小、与物体 重力(滑轮重+物重)的大小关系; 承担物重的绳子末端移动距离与物体上升距离之间的关系。 (2)猜想和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分析和论证 实验结论: ①G n F 1= nh S = ②)动物G G n F +=(1 nh S = 例题(见课件) 2.滑轮组n 的判断 见课件 3.简单滑轮组的组装和设计:奇从动,偶从定,从里向外绕。 师生通过实例图上组装讨论总结得出。 巩固练习(见课件) 三.小结 四 .布置作业 1. 课本P194, 5 2. 物理指导P90-92 3,4,6,7,10,11,12 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1、 滑轮组: 2、承担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绳子的股数:n 3、 不考虑动滑轮重、绳重、摩擦时:①G n F 1= nh S = 不考虑动绳重、摩擦时:②)动物G G n F +=(1 nh S = 4、简单滑轮组绕线:奇从动,偶从定,从里向外绕

沪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二节滑轮及其应用练习题

第二节 滑轮及其应用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1.在升旗仪式时,我们可以看到旗杆的顶端有一个滑轮,请问这个滑轮是__滑轮(“动”或“定”),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利用定滑轮匀速提升重物G ,需要拉力F 或'F ,F 和' F 大小的关系是F 'F (填大于、小于、等于)。 3.如图2所示,用一根结实的绳子在两根光滑木棒上绕几圈,一小朋友用力一拉,两位大力士竟撞在一起了。这幅漫画了 。 4.一辆汽车不小心陷入了泥潭中,司机按图3所示的甲乙两种方式 可将汽车从泥潭中拉出,其中省力的是 图。 5.如图4所示,动滑轮重为50 N ,绳重和摩擦不计,人对绳子的拉 力是260N ,则物重是 N ;若重物上升的高度是0.2m ,则绳子自由端下降 m 。 6.如图5所示,当物体A 在滑轮作用下沿水平面匀 速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甲示数为30N ,则测力计乙示数 为 N ,A 受到的摩擦力为 N (测力计 及滑轮重不计)。 7.在水平桌面上放一个200N 的重物,现用如图6所示 装置将物体匀速拉动,物体与桌面的摩擦力是48N ,不考虑滑轮重力和滑轮与绳间摩擦,水平拉力F 为______N 。若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为0.6m/s ,则物体移动速度为 。 8.某同学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他每次都匀速提起钩码, 图 1 图6 图2 图3 图4 图5 图6

研究过程如图7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操作和测量结果,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比较(a)、(b)两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图8有一动滑轮提升重物,要求在图中标明支点O ,画出 F 1和F 2的力臂L 1和L 2。 10.如图9所示,每个滑轮(不分大小)重为5N ,要提升的重物 重为120N ,用来串绕滑轮组的绳子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30N 。画出能 安全提升重物的滑轮组的绕法。 11.电气化铁路的高压输电线,无论在严冬还是盛夏都要绷直,才能使高压线与列车的电极接触良好,这就必须对高压线施加恒定的拉力。为此,工程师设计了如图10所示的恒拉力系统,其简化原理图如图11所示。实际测量得到每个水泥块的体积为1.5×10-2m 3,共悬挂20个水泥块。已知水泥块的密度为2.6×103kg/m 3,g 取10N/kg 。 (1)请指出图中的动滑轮、定滑轮; (2)每个水泥块的重力是多少? (3)滑轮组对高压线的拉力是多大? 新课标第一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013211767.html, 图7 图11 图10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十二章第2节 滑轮答案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 《第十二章第2节 滑轮》导学案 NO :28 班级 姓名 小组 等级 学习目标: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并理解他们的作用及应用,会组装和使用滑轮组; 2.了解滑轮、斜面、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3.保持热情,高效学习。 重点难点:动滑轮、定滑轮的特点和滑轮组绕绳的规律。 能力立意:阅读、理解教材的能力以及亲自动手进行简单实验的能力训练。 使用说明: 1.用20分钟阅读教材71-73页;用10分钟完成本导学案的“自主学习” 。 2.用15分钟独立完成本导学案的“合作、探究”,准备好课堂交流的问题。 学法指导: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规律来解决问题。 一、自主学习: 1.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定义(阅读教材81页---82页上半部分): ①在使用时,轴 固定不动 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②在使用时,轴随 重物 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理解:①滑轮是周边有小槽可绕轴转动的轮子,滑轮的本质:滑轮是变形杠杆; ②一个滑轮既可作定滑轮用,也可作动滑轮用,使用时滑轮的轴随不随物体一起 移动是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本方法。 2.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阅读教材82页下半部分) ①定滑轮不 省力 ,但可以 改变力的方向 。如:升旗时,我们向下拉绳,国旗向上升。 ②动滑轮:省 省一半的力 的力,但不能 改变力的方向 。 说明:定滑轮可以看作一个等臂杠杆,所以,动力移动的距离等于重物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可以看作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 2倍 的杠杆,所以动力移动的距离就应该是重物升高的距离的 2倍 。 3.滑轮组(阅读教材83页上半部分) ①定义: 定滑轮 和 动滑轮 组合在一起的装置叫做滑轮组。 ②作用: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要多移动距离。 ③说明:使用滑轮组时,有几段绳子拉着动滑轮,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即 ④注意:若考虑动滑轮重G 动,则上式为 (不计摩擦和绳重)。 若物体升高为h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nh 。 ④绳子段数的判别方法:只要数有几段绳吊着动滑轮,就可算出 n 等于几。如右图甲所示,有两段绳子吊着动滑轮,n=2, ) (动物G +G n 1=F G n 1=F G 21=F 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